光电子技术及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光电子技术及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光电子技术及应用

光电子技术及应用范文1

【关键词】 广电网络 电气技术 电子技术 应用

前言:电气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实现了生活、生产智能化,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网络传媒的发展。近几年随着电气技术及电子技术在网络传媒中的应用,对网络传媒整体效能的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对电气技术及电子技术在网络传媒中应用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广电网络中电气技术

1.1照明电气技术

就当前广电网络中来看,其在演播室、控制室均需要照明电器技术的支持。目前,广电网络已经将电器照明技术应用在整个设备中[1]。广电网络在照明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坚持以构建应急照明系统为主,降低由于紧急停电而造成的内部供电中断的现象。广电网络整个照明电气技术按照48h紧急供电中断的照明计算方法对其整体应用供电体系实施构建,进而从根本上保障照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1.2防雷电气技术

防雷电气技术主要是利用各种仪器和设备在保障基础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对防雷系统实施保护和构建[2]。由于广电网络传媒中心的整体特殊性,在其综合防雷电气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采用了当类装置等电位链接,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防雷到点系统,对整个系统的线路实施布置,有效的预防雷电电磁波脉冲对广电网络电流和电压带来的影响,进而保障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广电网络还利用防雷电气技术实现了消防联动系统的构建,实现24H监测联动消防指令,进而为广电网络的整体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1.3变电电气技术

变电控制是维持广电网络电源稳定,实现广电网络中心合理用电的关键。其在变电控制的过程中利用电气技术实现了核心变电控制系统,对整个广电网络中心计算机的系统和各个演播室、演播厅的用电实时集中配置,以保障高强度符合支撑。此外,广电网络在变电电气技术的应用上还是实现了高低电压系统等级控制系统,进而对供电故障时电流和电压突然降低和故障排除后电流电压突然升高带来了供电系统稳定性实施技术处理,实现变电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二、广电网络中电子技术

2.1双向改造电子技术

双向改造电子技术主要是利用FTTH技术和无源光网络PON技术实现光纤到户和纯介质网络传输的一种电子技术。广电网络应用双向改造电子技术将内部的数据传输实现光波传输,加强了数据协议灵活性,进而优化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实现网络透明化安全传输。便给利用无光源网络PON技术降低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电磁波对传输网络造成的影响,实现多兆为双向改造。广电网络应用双向改造电子技术进一步对内部网络的传输和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就当前广电网络双向改造电子技术的应用来看,其实现有线电视服务下的单向下行广播传输方式就是利用了双向改造电子技术。

2.2 HFC电子技术

HFC电子技术是利用大容量传输实现双向传输的一种电子技术,广电网络利用HFC电子技术实现了光纤与同轴电缆结合的传输技术构建,实现了帧频变换,多兆位数据服务的功能,进而完成了电子技术工作的开展。此外,广电在应用HFC电子技术的过程中利用工作人员全程根本实现了视频服务和IP服务技术改进,提高了整体网络视频的输出质量和输出纠错能力。

2.3数据传输电子技术

广电网络中应用数据传输电子技术主要是对网络内信号、音频、视频等实现基本数据传输凭条的构建[3]。在数据传输电子技术的应用下广电网络实现了射频总线与双绞线结合的长距离、大范围数据传输,保障了不同用户之间数据传输的距离。

2.4智能化电子技术

智能化电子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广电网络智能化发展,从网络运营的角度,实现了整个广电IT系统的智能化设计,进而优化了广电网络的工作效率,为广电网络传媒的发展提供了业务升级。

三、总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看出当前我国广电网路技术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应用了照明、防雷和变电电气技术,并且结合了双向改造、HFC、数据传输和智能化电子技术,为广电传媒的安全、运行和传输等提供了保障,进一步优化了而广电网络核心技术,优化了广电网络在传媒领域的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为我国网络传媒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 考 文 献

[1]万志豪.论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控制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4(24):243.

光电子技术及应用范文2

关键词: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发展;应用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电视的要求具有更加的多样化。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不仅克服了电视受外界的干扰、图像质量差、重影等一系列的缺点,还实现了移动状态下接受电视信号。数字电视的发展正好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要求,不仅满足了接收节目内容多且质量高的要求,还具有收看地点的灵活性,可随时随地的进行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它在改变着企业的命运和人们的生活。这种新的传播技术给传统的传播工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将成为今后传播的发展主流。

二、我国电视广播的现状

(一)广播电视的传输形式

现代的通信传输手段主要的有数字微波传输、光纤传输以及卫星传播等传输形式,再加上地面无线电视广播发射共同组成了传输的主题。目前,我国的数字电视根据信号的传播方式可将其分成三种形式,即地面无线传输、卫星传输以及有线传输。其中,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具体应用形式。因具有价格低廉、不容易受城市建筑施工、战争、自然灾害等外界因素影响的优点,广泛的被人们所接收。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通过电视台制高点所有的天线,发射出相关的无线电波,将这些无线电波信号覆盖到一定范围内的电视用户,用户通过接收这些信号就可以收看内容丰富且质量好的电视节目。目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具备比较完善的蜂窝单频网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实现多点频发射的效果,从而解决覆盖盲区的问题,保证了频谱的有效利用。这种技术无论何时何地都可接收运用的效果,给人们带来了便捷,将成为我国广播行业的发展趋势。

(二)不同传输形式的服务对象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有地面数字电视,按照信号的接收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即固定接收和移动接收。固定接收一般指的是通过固定的天线进行接收信号,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固定电视,因为电视机是不能随便搬动的,而且通常情况下当接收条件调整好后一般不会发生改变。而移动接收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手机电视与车载电视。

1、固定电视,其接收的条件为加密认证系统。也就指的是利用数字电视广播技术通过加密和加扰等对节目进行处理,电视用户要收看节目就需要付费从而获得收看权限。同时,数字电视的信号需要通过终端机顶盒进行接收,电视用户需要安装智能卡从而收看节目。

2、手机电视,先进的通信设备为数字电视移动接收提供了条件,数字电视广播技术通过利用智能手机上的操作系统和媒体视频功能,或非智能机的HTTP/RTSP等技术从而进行收看节目。无论人们在何时何地,只需要通过手机,就可以观看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如综艺、音乐、体育、电影等,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生活。

3、车载式移动电视,其主要指的是人们在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观看节目。如在地铁、私家车、火车、轮船等快速行进过程中的交通工具,有了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支持,仍然可以稳定的接收节目信号,从而观看画面清晰的电视节目。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下,人们对信息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移动电视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三)电视广播传输的数字化进程和我国国情

加快电视广播的数字化进程,推动电视广播有模拟向数字转换是现代广播事业的重要任务。数字技术将渐渐成为电视广播的核心技术,为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采编技术与信息传输也在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提高电视广播的传输效果和质量,也将推动电视广播系统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电视广播技术逐步朝着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不仅促进了电视台建立起集采编、制作、传输于一体的网络系统,而且有利于国家省级干线网和地方电视分配网实现互通互联,快速的建立健全广播电视的运营体系,最大程度上使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与沟通。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自动化等广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建立起由中短波广播、无线电视、有线电视组成的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在今后的数字电视广播发展中,还将融入更多的高科技技术,让我国的数字电视广播的覆盖程度不断加大,最终实现我国对外广播电视节目的全部覆盖,为更多的人带来便捷的服务。

如今,卫星广播已在我国得到了全部的数字化,卫星电视的个人接收的政策还没有放开。在我国的36亿户的电视家庭中,其中1/3的电视用户为有线电视用户,主要分布在城市和东北沿海地区,这些电视用户至少能收看到3、40套的电视节目。而其余2/3的电视用户,主要还是通过地面模拟传输接收电视节目信号。无线覆盖仍然是我国电视用户最主要的接收方式。

三、国际移动电视应用情况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信息的数量、质量、实时性,移动电视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要求,也开拓了市场的商机。移动电视最先在新加坡得到了应用,在国内建立了8个数字电视的发射站,为公交车上的乘客提供了移动电视的服务。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传输的信号使设备接收到的信息画面清晰,实时性强。在一年多的运行时间里,也对世界杯足球的报道后,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移动电视的商业发展进入一个热潮时期。在香港,移动电视被路讯通应用到巴士车上,虽然在前期的运行成本投入中比较高,内容也缺乏实时性,但尽管如此,移动电视业为路讯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移动电视业务被很多国家应用到交通工具上。

四、地面电视广播技术应用前景

我国自1999年在上海开始实施数字地面广播试验后,到目前有较大的进步,在很多方面也取到了很大的成就,这充分证实了移动电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作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可以不间断的进行节目播放,即可传输电视又可传输数据,可及时的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大众传播信息以及娱乐新闻进行报道。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除了涉及到数字电视之外,还涉及到很多的业务应用,所以能够完全应用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各项较成熟的技术上,从而带动相关业务市场的发展,更好地将这项技术使用到其它的移动载体上。如今,很多的终端产品迅速的发展也带动了移动电视的发展,伴随着移动业务的发展从而开辟更多的相关业务。所以说,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市场发展非常的广阔是一个有着广阔发展背景的市场空白。

五、总结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为我国的广播事业带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它的应用会给人们的收视和获得信息带来新的潮流,满足现代人们对信息的要求。很好地把握这个技术发展,可以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会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作者单位:重庆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涪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敏言,刘景君,王会敏.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及其应用分析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4:187-188.

[2]李军辉,郁桦.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及应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1,08:5.

[3]李金根.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资讯,2011,19:20-21.

光电子技术及应用范文3

关键词:电力系统 电气自动化 监控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2-0226-01

信息化、自动化已成为衡量电力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电力行业中,工业化的典型标志就是电力自动化,包括了调度自动化、变电站及保护自动化、配网自动化、计量计费自动化、电力市场自动化等电力工业的各个环节。

1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

1.1 集中监控方式

这种监控方式优点是运行维护方便,控制站的防护要求不高,系统设计容易。但由于集中式的主要特点是将系统的各个功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处理器的任务相当繁重,处理速度受到影响。

1.2 远程监控方式

最早研发的自动化系统主要是远程控制装置,主要采用模拟电路,由电话继电器、电子管等分立元件组成。这一阶段的自动控制系统不涉及软件。主要由硬件来完成数据收集和判断,无法完成自动控制和远程调解。它们对提高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装置,相互之间独立运行,没有故障诊断能力,在运行中若自身出现故障,不能提供告警信息,有的甚至会影响电网安全。

1.3 现场总线监控方式

现场总线监控方式使系统设计更加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间隔可以有不同的功能,这样可以根据间隔的情况进行设计。

采用这种监控方式除了具有远程监控方式的全部优点外,还可以减少大量的隔离设备、端子柜、I/0卡件、模拟量变送器等,而且智能设备就地安装,与监控系统通过通信线连接,可以节省大量控制电缆,节约很多投资和安装维护工作量,从而降低成本。另外,各装置的功能相对独立,装置之间仅通过网络连接,网络组态灵活,使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任一装置故障仅影响相应的元件,不会导致系统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方式是今后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2 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应用

2.1 集中模式

集中模式也就是传统的硬接线方式,将强电信号转变为弱电信号,采用空接点方式和4mA~20mA标准直流信号,通过电缆硬接线将电气模拟量和开关量信号一对一接至DCS的I/O模件柜,进入DCS进行组态,实现对电气设备的监控。电气量的采集集中组屏,便于管理,设备运行环境好;硬接线方式成熟,响应速度快。缺点主要有:电缆数量大,电缆安装工程量大,长距离电缆引进的干扰也可能影响DCS的可靠性;DCS系统按“点”收费,不仅投资大,而且只有重要的电气量才能进入DCS,系统监测的电气信息不完整;所有信息量均要集中汇总至DCS系统,风险集中,影响系统可靠性;由于DCS调试一般是最后进行,采用集中模式通常难以满足倒送厂用电的要求;没有独立的电气监控主站系统,无法完成较复杂的电气运行管理工作,不能实现电气的“综合自动化”。

2.2 分层分布式模式

分层分布式模式从逻辑上将ECS划分为三层,即站级监控层、通信层和间隔层(间隔单元)。间隔层由终端保护测控单元组成,利用面向电气一次回路或电气间隔的方法进行设计,将测控单元和保护单元就地分布安装在各个开关柜或其他一次设备附近。网络层由通信管理机、光纤或电缆网络构成,利用现场总线技术,实现数据汇总、规约转换、转送数据和传控制命令的功能。站级监控层通过通信网络,对间隔层进行管理和交换信息。间隔层测控终端就地安装,减少占用面积,各装置功能独立,组态灵活,可靠性高。模拟量采用交流采样,节省二次电缆,降低了成本,抗干扰能力增强,系统采集的数据精度大大提高。系统采集的数据量提高,监控信息完整,能实现在远方对保护定值的修改及信号复归,运行维护方便。分布式结构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他模块(部件)正常运行。设置独立的电气监控主站,便于分步调试和投运,满足倒送电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厂用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检修。

3 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3.1 保护、控制、测量一体化

鉴于目前的运行体制、人员配备、专业分工,我国的自动化系统主要采用站内监控采集数据而保护相对独立的模式,以提供较清晰的事故分析和处理的界面。但是从技术合理性、减少设备重复配置、简化维护工作量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考虑,将保护与控制、测量结合在一起会更有优势。

3.2 国际标准的应用

近年来,IED电力自动化方面有了广泛应用。为了实现不同厂家 IED设备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性,使厂站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成为开发系统,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了IEC61850国际标准。为了与国际接轨,国内已经开始了基于IEC61850标准的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产品研发,相信这将是未来自动化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

3.3 以太网技术的兴起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综合自动化系统需要传输的数据越来越多,对通讯的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以速度快、传输数据量大为特点的以太网满足了这一要求。以太网最典型的应用形式是 Ethernet+TCP/IP。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在继承了以太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工业过程应用,产生新一代以以太网为核心的现场总线技术。

4 结语

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深入,这也使电网管理方式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使一些概念不断被更新和修正,传统的技术界线逐渐模糊,各种原来看似不相关联的技术会彼此融合和渗透,这些推动着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参考文献

[1]师雅丽,王金龙.浅谈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及其对策 [J].中国环境管理.2009年12月.

光电子技术及应用范文4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数字音频技术;优势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53-0164-02 DOI:10.16607/ki.1674-6708.2015.24.104

对于信息时代来说,数字技术是保证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所有的信息技术都是依靠数字技术所生存和发展的。而在我国的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数字音频技术,其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对音频信号的控制,且能够更好的保证音频的质量,提高了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本文对当前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将其优势进行了重点的介绍。

1数字音频技术简介

对于数字音频技术来说,其核心的技术就是数字音频信号,该信号的产生首先需要对模拟信号进行处理,然后通过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之间的转化将模拟信号变为能够被计算机所识别的数字信号。通过音频模拟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技术,能够更好的保留节目的原有音频效果,大大提高了节目的音频质量。此外,数字音频技术还能将模拟信号原本的呈现给观众,使观众享受到现场般的体验,这对公众来说是非常大的体验提升。

2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的巨大优势

2.1增大信息存储容量

对于广播电视工程来说,其当前遭遇的比较严峻的一个问题就是传统的音频技术无法容纳较多的音频信息,想要提高观众的音频体验,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容纳更多的音频信息的技术,这就是数字音频技术出现的原因,其同其他音频技术相比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较大的信息容纳能力,在相同的存储空间中,数字音频技术所占据的空间更小。对于数字音频技术来说,其更像是计算机的数据存储设备,其能够将音频信息通过数字音频技术进行存储,然后经过一些特殊的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此外,数字音频技术的存储使其更加便于管理,在搜寻需要的数字音频资料时,用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这是未来广播电视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2.2音频轨道扩展

对于现代数字音频技术,其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数字音频的播出、节目管理音频和最后的录制音频等,通过这三种数字音频技术,能够保证音频的音质更加和原声接近,提高观众的音频享受。此外,通过64轨的数字硬盘录音技术能够对数字音频技术中的录音进行各种处理,从而增加音频的质量,另外,该技术还能对音频的轨道进行扩展,从而增加音频的容量,提高音频的质量。

2.3精准的剪辑音频

通过数字音频技术能够实现对音频文件的准确解读,且得到的剪辑音频质量更高。在进行数字音频剪辑的过程中,可以将音频的波形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显示,从而更加方便的寻找需要剪辑的音频数据。另外,通过这种剪辑技术得到的音频连接更加紧密,降低了普通音频剪辑中出现的音频断裂问题,保证了剪辑音频的质量。

2.4广播系统

在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采用了很多的先进技术,像组网和无线传输等,通过多种技术的组合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工程的音频传输效果。在这些技术中存在一种对数字音频信号的压缩编码技术,其通过对人耳的生理特点进行剖析,寻找到了一种能够优化音频信号从而提高人的声音体验的技术。由于人耳对高频的音频信号具有更加敏感的反映,因此,在对数字音频信号进行处理时,往往会采用一种扩充技术提高音频的频率,增加用户的听觉感受。

3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3.1应用在广播数字调音台

在当前的广播电视工程发展中,数字调音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能够通过数字音频技术的处理功能对音频信号进行调控,从而增加音频信号的质量。通过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保留原有调音台功能的基础上对信号中的干扰信号进行处理,从而使音频更加清晰,消除其中的噪音。另外,数字音频技术中还具有能够切换矩阵的功能,这对音频的切换来说更加简单。在调音台中加入数字技术之后,其能够对各种音频信号进行处理,使其适应的环境更多。另外,通过数字技术的处理,使各种广播电视节目的剪辑和制作更加简便,满足了广播电视中不同节目播放的音频调整需求。结合了数字技术的调音台功能更加强大,且对于各种音频信息的处理能力更强,另外,其新增的一些功能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处理功能,且通路增加了许多,这大大增强了音频的质量。此外,数字技术的集成度更高,减小了调音台的体积,使其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使用。

3.2音频嵌入技术的应用

对于现代广播电视工程来说,其在对音频信息进行处理时主要采用的是数字音频嵌入技术,通过这种技术能够使音频的制作和传输等更加简便,效果更好。对于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建立一个能够进行数字音频处理的工作站,这样能够使音频的处理更加方便专业,提高了音频处理的质量,另一方面,该平台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更加高效。对于音频嵌入技术来说,其在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时只能在一些特定的音频范围内,因此,在进行音频嵌入技术的使用时,往往首先需要寻找合适的嵌入点。通过这种嵌入技术的使用,能够更好的保持视频画面和音频之间的对应性,提高视频的质量。在这种嵌入技术中,将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进行共同处理,而不再需要将两者分开进行处理,减少了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时间。在当前我国的数字电视中,数字嵌入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电视节目制作的前期和后期中,这是由于这两个使其很容易保证电视节目的质量,且这两个时期的电视节目处理更加方便。随着音频嵌入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将逐渐推广到整个制作过程中,这能够更好的保证音频的质量,提高观众的电视节目体验。最后,音频嵌入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采用合理的管理方法,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目标和管理方法,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音频嵌入技术管理模式,增强对整个电视节目制作的监督,提高电视节目的音频质量。总而言之,音频嵌入技术的应用使音频信号处理更加方便,且在处理时能够更好的保证音频信号的质量,提高当前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质量。

4结论

在当前我国的广播电视工程发展中,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能够对节目制作的前期和后期进行音频处理,提高节目的音频质量,这对我国的广播电视工程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此外,通过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使我国的广播电视工程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于我国的数字化建设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的电视观众提供更加高质量的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沙建鹏.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与应用[J].新闻传播,2015(4):98.

[2]曹长俊.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优势和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186-187.

光电子技术及应用范文5

关键词 科技创新;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163-01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数字电视技术的创新日新月异,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前景较好的信息传输模式。

1 我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的基本概况

根据信号传输方式的不同,我国目前的数字电视可以分为地面数字电视、卫星传输的数字电视(即卫星数字电视)、有线传输的数字电视(即有线数字电视)三大类别。

所谓的地面数字电视,就是采用数字处理技术对活动的图像与声音等信号进行处理、压缩和编码,经过存储或者实时的广播后,给供给用户进行接收和播放的电视系统。我们通常简称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为DTTB,是一种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的技术。在当代通信技术中,通信传输的手段主要有光纤、卫星以及数字微波等,这些通信手段与地面无线广播的发射组成一个信息传输的主体。

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的运用过程中,需要使用具备接收地面的数字电视信号能力的电视机,这些电视机通过专业的机顶盒接收信息,再转换成为一种模拟信号,直接连接到模拟电视上。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需要一定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现行的标准主要有以下3种:欧洲的DVB-T标准、美国的ATSC标准以及日本的ISDB-T标准。这3种标准都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检测,是比较成熟的,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提供高清晰度的电视进行较高速的信号传输。我国也已经于2007年8月开始实施有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两大高校研究成果相融合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这项标准不但可以支持高效的移动接收、高清的数字电视广播与单频组网,而且在频谱的利用、同步速度以及支持单天线移动接收等很多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现。

2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其一,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可以更加容易的实现移动与便携接收的功能,具备所有无线数字网络系统都具备的优点,这就对整个技术系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像有线接收那样受到地面施工建设、天灾人祸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其二,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利用电视台的制高点天线进行无线电波的发射,能覆盖所有的电视用户,对频谱的利用率极高。数字电视的客户端主要通过接收天线和数字电视机对节目进行收视。地面广播可以为数字电视提供娱乐和学习等全面丰富的公益服务,具备较强的普遍性、可控性与抗毁性,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安全设施,在非正常的紧急情况下,甚至可以成为政府与国民进行沟通最直接、最快捷、最可靠的通信工具;

其三,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市场的开发也可以很好的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收看到多媒体电视节目的要求,当然,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大家收看更多的电视内容,在收看地点的灵活性与收看时间的随意性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

其四,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服务可以较为充分的利用当前大量的无线频谱闲置资源,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其比较多的应用业务很好的提高了频谱的使用效益。地面广播技术的运营单位在利用现有的电视频道的基础上,还积极的应用一些闲置的无线频谱开展业务,也可以更好的提高数字电视在移动接收与便携接收方面的服务效果。同时,在此种业务开发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接收机的定位、定时接收与双向交互业务的发展,促进了无线频道业务能力的发展。

然而,不得不承认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陷。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很多关键技术还在发展中,信号接收滞后与中断现象也时有发生,尤其在高速载体上时表现更为明显。

3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就是移动电视,公交车、私人轿车、长途火车等交通工具上已经较为广泛的应用到移动电视,手机电视也在逐步得到运用,真正的实现便携接收与移动接收,提供图像清晰,实时性强的数字电视,极大的丰富了大家的生活。不但可以播放音视频,还可以同步显示文本信息;不但可以进行实时的播放,还具备存储与交互的功能,集成了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媒体的优秀特征。

目前在我国建立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是具备很大可行性的。我国在广播电视数字化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在数字化的多媒体节目制作、卫星数字广播制作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数字电视节目的制作、生产与播送全部过程都可以较好的完成;2)实行的地面广播标准具备较好的综合性能,优势较为明显,为地面广播数字电视的发展提供较好的环境;3)各省市各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全面的地面广播数字电视播出的平台;4)各地也根据自身市场的特点和当地特色形成了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模式;5)各类终端产品不断更新,发展很迅猛,为地面广播移动电视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需求。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地面广播数字电视是具备较好应用前景的。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体,数字电视通过不断播出为较广的受众带来多媒体电视享受,在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大众信息以及大众娱乐项目等播放领域都将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因此,我们一定要整合好现有的资源,加强对相关技术、终端设备的开发,建立起地面广播数字电视网络,推动我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继燕,龙韬.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讨[J].电视技术,2007(2):66-70.

[2]高旭,龙腾锐,郭劲松.浅谈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140-148.

[3]何江涛,钟佐,汤鸣皋.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接收终端的实现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3(8):154-159.

光电子技术及应用范文6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应用 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气自动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了,在各个领域电气自动化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让更多的设备机械得到改善,管理系统更加完善,让整个行业朝着现代化,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工作效率更高,让整个行业都得到巨大进步。整个领域的进步促进经济的繁荣,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对电气自动化应用好的具有典型代表的行业进行分析。

1.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

1.1电气自动化在水厂方面的应用

在水厂方面:第一,自动化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能源,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污染。第二,对水厂的监管和控制更加系统化专业化。让监督和控制的范围更加广泛,更加及时。第三,水厂的管理更加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第四,应用电气自动化系统,使企业效率更高,提高综合效益。整个系统更加完善,同时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保证了水厂在各方面的高效运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水厂中的应用,提高了水厂的工作效率,让水厂更加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

1.2电气自动化在港口方面的应用

对外开放也带动了港口的发展,为了使我国港口更快发展,港口方面应用了很多新技术。比如港口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应用自动定位,动调度管理系统,无线数据通讯等,让水路工作能够高效运行,这样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这些促进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达到更高的水平,从而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3电气自动化在火电厂方面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在火电厂方面的应用发展也是很快的。电气自动化应用系统的功能在电气方面得到充分发挥,比如监视功能的发展,信号警示功能更加发达,与主信号之间联系更加方便,网络通讯更加发达,火电厂通信通道也更加迅速,便于火电厂更快的发展,更加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电气设备管理也更加系统。发电机运行状态监视功能,自动化系统网络的通信也更加快捷,更加发达。

1.4电气自动化在电力方面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在电力方面的应用更多的是新技术的创新,电力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的应用让电力发展方面更加发达。第一,新电力电子开关标志着运动控制的新时代。MOS控制晶闸管将驱动电路、过压过流保护、电流检测甚至温度自动控制等作用都集成到一起,统一成一个整体,这样电气自动化系统迎来了一个新时代。第二,变换器的组成部分电子器件的更新促使变换器的新发展,让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更加方便与快捷。电气自动化对电力系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三,交流调速控制日渐成熟拥有新颖的控制思想,简单的控制结构,控制手段更加直接,响应迅速,且无超调,信号处理物理概念明确。这方面的新发展让电气自动化的工作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些让电气自动化应用更全面发展速度更快。

1.5电气自动化在电楼宇控制方面的应用

在楼宇控制方面,电气自动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让整个楼宇控制系统更加现代化,安全化,科技化,智能化。在楼宇的应用主要有两种系统:

1.TN-S系统。

TN-S是一个三相四线加PE线的接地系统。通常建筑物内设有独立变配电所时进线采用该系统。这种系统让楼宇系统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楼宇中因为单相用电设备多,新的方式可以有随机电流。智能建统应设置电子设备的直流接地,可以确保安全,防止雷电,还可以防止静电。

2.TN-C-S系统

TN-C-S系统由两个接地系统组成,第一部分是TN-C系统,第二部分是TN-S系统,分界面在N线与PE线的连接点。这种系统的优势是保证楼宇系统电力系统工作更加安全,高效。让电力系统的综合管理更系统化,全面化,科学化。

在楼宇中应用电气自动化,对工作人员来说工作更加方便更加便捷,对居住人员来说,居住更安全,更放心,更稳定。

2.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同样需要创新,新的技术能促进各个行业生产条件,技术条件,技术工艺,管理结构得到更新的发展。从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制度,管理技术也更加先进。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创新与应用让各个行业都到达新的境界新的领域。

2.1综合自动化系统

为了满足更多行业很多部门之间通讯更加方便的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自动化系统。这样可以让控制和监测集为一体,提高了高压系统的保护和控制水平。综合自动化系统用计算机进行控制,便于检测各种状态信号、故障信号。

2.2现场总线技术的改变

新的改变是现场总线控制和现场总线型传感器,是数字通信开敢程度的测试网,符合国际上发展的热地与趋势。对现场的监督和控制更加严密,更加及时,不论在什么行业中发生的事情都会得到及时处理。而且这种方式可以根据操作中央的设置,设置了非常多的操作站,这样可以完成其所控制范围内每个流程的监控。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流程。

2.3DCS系统控制

这种系统控制是一种新算法,它的特点是,对于普通算法和特殊算法都能够计算。它包括由分散的现场控制站、数据采集站等就地实现数据采集和控制,并通过数据通信网络传送到生产监控级计算机。因为操作可以进行备份,及时文件丢失也可以及时找回,补充漏洞,挽救危机。这种新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水泥厂,电厂等行业。

经济的发展要求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同时技术的创新又进一步促进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过程。

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与创新让整个行业朝着现代化,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作出了巨大贡献!相信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以后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玉敏等,工业以太网的最新发展,自动化系统工程,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