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增强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增强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中学跳高运动员;心理素质;运动成绩
在中学阶段,校运动队的训练当中,教练员往往只注重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战术的训练,而忽略了心理素质的训练,或对心理训练重视不够,仅停留在空讲道理上。殊不知,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运动员本身的素质,还受到心理素质各方面的影响。并且,跳高运动所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较其它的体育运动还要更大一些。
一、影响中学跳高运动员几种常见的心理因素
(一)心理过度紧张
使大脑皮层对植物神经系统和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活动减弱,呼吸短促、心跳加快,更有甚者四肢颤抖、尿频,这必然使运动员心理活动失常影响到比赛的结果。
(二)心理出现胆怯
害怕失利,怕同学和教练埋怨,思想负担重,对方发挥很好便会造成心理压力,背上包袱。
(三)心理情绪的不稳定
积极的情绪对人体的生命起到良好作用,而消极的情绪一般会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对机体活动具有抑制作用,易导致急躁、紧张、动作不协调,有时甚至会失去理智。
(四)心理信心不足
其主要表现在:对周围环境和自身情况的错误判断,信心不坚定碰到挫折就会垂头丧气,比赛时心理精神紧张,平时很有把握的高度也感到信心不足而导致失败。
二、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学生成绩
(一)教练员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
中学跳高运动员在训练中,教练员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方面训练的重视程度的情况。
(二) 加强赛前适应性训练
运动员过分紧张的情绪来源于比赛新异条件的刺激。赛前进行模拟比赛的训练,让运动员反复体验比赛的情景能大大降低正式比赛时的刺激强度。
(三)尽力排除赛前不良刺激
教练员应周密安排运动员的作息制度,尽力排除一切不良的刺激,减少他们的思想负担。具体的做法有:1)赛前不观看对手的公开训练;2)赛前不议论对手的"最新信息",尤其不要过分强调对手的优势;3)准备会不应强调比赛的重要性和胜负得失,应尽可能减少与外界的接触;4)教练员要善于控制自己,用良好的情绪去感染运动员。
三、加强对运动员情绪的调控
(一)情绪的培养
运动员要想取得最佳成绩,势必要自始自终保持稳定的情绪,这就需要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运动员只要加强个性修养和意志的锻炼,有在逆境中克服困难的意志,保持情绪的稳定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
(二)做好临场前的情绪控制
即将开始比赛,可能出现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一是"热症",即情绪高度兴奋,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发抖等;二是"冷症",即态度冷漠,四肢发软,甚至失去比赛信心。遇到这两种情况时,教练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1)转移注意力,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2)做一些节奏较强、幅度较大、趣味性强的身体练习等;另外"热症"要布置一些轻缓、舒展而又有韵律感的身体练习或念动训练,赛前闭目静思,想象即将完成的动作过程。
(三)增加自信心
充满自信会使运动员积极活跃起来,并富有创造力。树立自信心应注意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及赛前科学合理的安排。
1.在教学、训练中,教练员对运动员的优点和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他们训练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尽量少批评,更不要随便褒贬、挖苦。
2.对第一次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让他们明白,自己有实力参加比赛,名次是次要的,争取把技术发挥出来,赛出训练水平。
3.对有可能赛出名次而信心不足的运动员,要求他们经常想到: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创造好成绩,一定能获得好名次。
4.要求运动员经常想到:怎样战胜对手,怎样排除干扰,怎样提高成绩,怎样去破纪录等。这种训练方法能增强取胜的信心。
四、结语
在竞争激烈的运动赛场上冠军只有一个,获得冠军的人,有时不一定是实力最强的人,但一定是发挥最好的人。总之,心理因素的影响需要细致而又耐心的辅导和训练,教师或教练员只有不断地深入到运动员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关心和爱护运动员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情况,制订出适宜的训练计划。消除影响跳高成绩的重要因素的方法和措施很多,它需要经常且有计划地进行,并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收到较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老虎. 谈优秀跳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 成功(教育),2009,(01)
增强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心理素质;锻炼;途径
中学生经历了小学的懵懂时期,身体上、心理上开始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心理上,初中生正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这个时期是教育教学的良好时期,但是这个时期也是初中生心理发展极不成熟、不平稳时期,对人身的初探时期。体育教师如何利用体育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增强自信、磨砺意志等成为教学重点。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缓解初中生的学习压力
初中相比较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骤然增加,学习压力也随之而来,加之这个时期使学生心理变化大,承受能力不稳定,很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这就是为什么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心理负担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而体育能够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调节初中生的内心矛盾,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体育可以促进学生大脑思维活动,提高认知能力,提高正常知识学习的效率,驱散初中生存在于内心的阴霾,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体育教师要用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阳光的内心。
(二)使学生的肢体与内心同时得到锻炼
体育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尝试,这样才能获得体育带给身心的愉悦,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以其主动的、积极的外在形式,要求学生身体协调,精力集中,感知动作的强度,活动自己的身体,完成要求。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环境下,定期接受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又可以影响学生的内心,增加思维敏锐度与身体灵活性。
(三)磨练初中生的意志
体育活动要求人有毅力,有耐心,一个心理素质不高的初中生经过锻炼、意志会得到磨砺,在体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另外,一个人从内心散发出真正的正能量、阳光的气质会吸引身边的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进而帮助学生获得生存技巧与能力。在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坚强意识、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通过体育学生能够扩展自己的生理极限,锻炼自己的意志,形成健康的意志与品质。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承受能力选择运动量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期,体育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承受能力,合理安排运动量,既不能过于繁重,破坏学生的身体机能,又不能过轻,起不到锻炼身心的效果,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中,合理调配运动量。同时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如,利用网络学习最新的体育教授方法,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运动心理与承受范围,还可以参与学校之间举办的运动会,交流体育教学心得,不断获取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对适合初中生的运动进行合理归纳、分类,并总结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动向,利用体育运动疏导学生的困扰。
(二)体育教师要将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
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良好品质的最佳时期,体育教师应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施不同类型的教育。首先,对于运动能力差,肢体协调能力不好的学生实施鼓励式教育,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对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提出表扬,增强学生的信息,避免学生因为自己运动能力差就否定自己,影响心理成长。其次,对于表现突出,并且承受能力不稳定的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对于这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过分宣扬其成绩,也不漠视其成绩,适当加以提及,提出这类学生在运动中的缺陷,磨练其心理素质。
(三)利用竞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竞技是一种较好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手段,正是由于体育竞技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相互帮助的精神,才可以矫正初中生表现出来的不良端倪,帮助学生在竞技的刺激下学习思考、提高能力。体育集体性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组织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合作,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在团体合作中,初中生能够体会团结的力量,增强集体荣誉感,让竞技中成败磨砺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例如,体育教师组织一场拔河比赛,两队学生都要拉住手中的绳子,奋力将绳子拉向自己的那一队,如何哪一对的成员消极比赛就会影响整个队伍的成绩。在比赛后教师给予赢得那一对讲评,给输的那一对鼓励,如此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利用体育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黄金时期,体育教师要充分把握机会,培养健全人格的人,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教师要积极利用体育运动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磨砺初中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鞠才雄.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J].高考(综合版),2014,11:127-128.
[2]王楠.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探索[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0:124.
增强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军校学员
心理素质途径
一、军校学员心理素质培育的目的和意义
军人的心理素质是战斗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军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军人的作战动机和对战场信息的判断。决定着军人战斗精神的发挥。近年来,从我军院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上看,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大约20%的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者比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不适应、人际关系失调、定位不准确以及情绪抑郁等。一些对比研究也表明,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尽人意的且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有所下降,和地方院校的同龄大学生相对比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低于地方大学生,特别是在情绪抑郁焦虑等方面对比较为明显。
因此,军队院校要结合院校实际情况以及部队的需要。合理制定学员心理素质培育计划,有效开展学员心理素质培育的各种工作,这样对于军校学员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及未来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素质培育的主要途径
1.科学筛选,重视学员心理选拔和评估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成各项训练和作战任务的必要条件。军校要借鉴外军的有益经验,注重对军事人才的心理选拔,严把军事人才的心理质量关;要通过家访、调查问卷以及心理量表等多种形式全面了帮官兵的思想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心理品质;对有家庭遗传病史、个人精神病史、严重心理障碍以及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潜质的人。要及早作组织处理: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官兵的心理档案。这样,不但能减少平时和战时心理疾病发生的潜在可能,同时也减轻了心理训练任务,提高了心理训练的起点。此外还需要定期对学员进行心理测评,对学员在校期间的心理状况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对在心理测试或咨询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者,及时转送专业医疗机构诊治。
2.构建学校一学兵队一区队班三级预防和干预机制
军校学员如何完成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是一项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军校引入心理辅导和干预机制,即建立学校一学兵队一区队班三级预防和干预机制。
军校应设有心理咨询室和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负责心理预防教育和心理辅导。军校新生入学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环境变化及可能会产生的心理问题,并提供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此外。还有根据军校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选修课、专题讲座、广播、网络、板报、心理剧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及保健知识,不断优化自身的个性品质,增强抗挫折能力。学员队要配强心理教育的队干部。各学员队领导应及时掌握所属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和报告问题,与校心理咨询师和学员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对心理不适学员及时提供帮助,解决一般性心理问题,同时将将学兵心理素质培育的好坏作为学兵队干部业绩考核的一部分。区队一班作为学员日常训练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是预防和发现学兵心理问题最前沿。一方面,区队一班骨干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观察力;另一方面,应定期召开由心理咨询人员、学兵队领导以及区队骨干的心理分析会,分析总结前段时间心理素质培育工作的得失,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和疑似人员进行排查,最后形成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3.开展心理训练,磨砺学员心理品质
目前,心理素质训练已成为外军常规性的军事训练科目,这些国家的军队通过模拟战场环境和结合日常管理教育、作战训练等活动,培养他们完成战斗任务所必需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活动能力,并且呈现实战化、基地化、模块化和技术化等特点,这对我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1)虚实结合,模拟实战进行训练
心理训练尽量模拟和贴近实战环境,这是外军尤其是美、英等军队开展军人作战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因此,可组织学员参与对抗演习、生存训练、舰艇远航等形式训练学员克服困难、提高心理耐受性:选择高温、严寒、高海拔、时差、恶劣气象条件以及封闭空间等各种极端环境下训练学员的环境适应能力;选择难度较大的战术想定作业,提高军人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水平。此外心理训练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虚拟现实训练具有环境逼真、场景多变、“身临其境”感强、训练针对性好和安全经济、可控性强等特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各种战场环境(如坦克、火炮、飞机和舰艇等),为学员创造一种险象环生、几近“真实”却没有硝烟的立体战场环境,增强心理训练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2)科学施训,因人而异进行训练
心理训练要依据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确定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内容,以保证心理训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训练方法上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在训练过程中,心理训练要采用多样的刺激、多种的方法,如贴近实战训练、放松训练、暗示训练、催眠训练等。在训练对象上,心理训练要结合学员的个体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及主观努力各不相同,学员的身心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困人施教,对不同的学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进度,以保证其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均衡提高。因此,应采用共同科目和加强科目相结合的训练方式,一方面,利用共同科目进行心理训练,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训练过程中表现较差的学员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强训练。
增强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途径
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
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比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下去。另外,我们还要将家庭、社会与学校联系到一起,组建完善的教育网络,增强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工作,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环境保障。
二、增进师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
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学生心中沉睡已久的巨人,所以我们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世界,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发挥教育的价值,体现教育的意义。比如我们首先要明确地告诉每个学生:他们是好孩子。当学生犯错时,我们不能严厉的指责他,这样只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效果会适得其反,而是应该想办法引导学生自己承认错误,明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从而勇于直面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错误,尽自己的努力去换取大家的信任和原谅。另外,为了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用语言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灌输刻苦研究和努力奋斗的思想,给学生讲一些名人事例,比如开始成绩不理想,但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科学家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事迹,从而让学生树立目标,明白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功的一天,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品质。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教育效果
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紧随时代潮流,坚
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总之,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增强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可以依托的起步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种属于义务教育,指小学、初中阶级的教育;另一种则是非义务教育,指的是高中阶段教育。由于基础教育的“出口导向”是升学,这必然会导致学校和家长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
与基础教育不同,高等教育的“出口导向”是就业。这便要求大学生必须参与到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去。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用人单位的相关标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以往的重视文凭变成了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这样的用人机制必然使校方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家庭也会降低对“高学历”的追求,希望子女能够学到有用的技能。可见,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应选在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若能率先实施素质教育,那么将极大加快我国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步伐。
一、加强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高校教育应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思想道德素质好比人的灵魂,决定人们行动的方向。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要改变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行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道德责任感和政治品德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注重师资质量,因为教师的高素质是素质教育最直接、最切实的保障。另外,高校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神,组织有关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的讲座,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讨论,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水平。
2.注重心理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一方面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就业、个人发展等多重压力。遇到了挫折后,大学生容易出现一定的情绪波动,给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还可能会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导致精神失常和自杀。对于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与否不但会对其学习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代大学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少有高校专门开设针对大学生心理的课程。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形式过于简单,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此外,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专业人才不多,高校很少引进专业的心理教育人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往往被边缘化。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高校采取很多措施,主要包括引进专业的心理教育人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加强心理辅导,利用各种大众平台加强心理教育宣传等。
3.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还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形成和内化的过程。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就要加强大学生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要优化课程结构,多开设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等的选修课,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当前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4.增强身体素质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在培养社会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利用相关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社会提供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当今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体育锻炼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强迫锻炼是不够的,还要从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入手。因此,高校体育课担负着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任务。高校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结合体育教学增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大学生养成自觉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二、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还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基本素质的培养,高校要创造适宜的环境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大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增强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生存能力;和谐发展
B844.2
据查,中学生34%、小学生20%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应当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搀扶好孩子的心灵,使其身心健康。赛珍珠说:“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积累,而是心智上能力的发育。”近来一些教育专家和学者皆大声疾呼“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必须加强中小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然而,一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仍然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许多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知之甚少。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增强,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会生存的本源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创造型人才。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学生拥有了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学会生存的本领。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
一个人的素质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是指社会素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的教育和培养。但社会素质是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学会生存。
心理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和健全其心理机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使学生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其心理活动的过程能有效地反映现实,解决面临的问题,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并主动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素质。
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1.让学生树立起自我意识观念
通过家庭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逐步树立起自我意识观念。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锻炼中,让学生树立起“我能行”的思想意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他们以后成才、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一个在体操方面很有前途的12岁小孩来见总教练,总教练没有当即让她表演体操,而给了她4只飞镖,要她投射到办公室对面的靶子上。那个小女孩胆怯地说:“要是投不中呢?”教练告诉她:“你应该想到怎样成功,而不是失败。”小女孩反复练习,终于获得成功。因此,在生活中,你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一件事心里 首先要想到成功,而不是失。相信自己成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增强孩子的自主性,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养观。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注重给孩子自,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并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一定的责任,允许孩子取得主动并且负起与年龄相适的责任。
2.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通过协作去完成,这就必须让儿童从小就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家长可引导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与协作。
3.注意培养学生的稳定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
有一位哲人说过:性格决定命运。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就决定了就决定了他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好什么样的工作。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使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稳定的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他们不同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排忧解难,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学习的、娱乐的、竞赛的游戏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整个身心都能获得陶冶、启迪、收获,并且养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性格。
4.注意培养学生同情他人,善待他人的品德,学会关心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一个出色的人才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又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德育、美育发展心理素质中的非智力因素――情商。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个人情绪稳定、乐观、充满自信,善于与人相处、合作,往往能够更成功地应付生活的荣辱浮沉,也就更容易成长和发展。
5.要注意学生智力、人格、个性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掌握劳动技能的向导。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的差异,就是创新的火花。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使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6.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中的矛盾,把握住各个心理发展时期,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
7.培养孩子竞争能力
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家长需从小对孩子进行平等竞争意识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赶超精神和自强不息意识,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这就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各种竞争,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心态,让这会争取机会去表现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和家长努力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的生存能力。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那么素质教育也是空洞的。
参考文献:
[1]郑晓琪.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J].当代教育论坛, 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