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体育体能练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体育体能练习范文1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采用的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实践要求非常高的体育课来时显然并不是十分适用的。所以很多体育教师就开始寻找一种能够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其中的教学方法,而自主学练的方式刚好能够迎合这种需求。其在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体育能力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呢?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切身经验加以详细的阐述。
一、教师加深对课程实质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教师应当对现行的体育教材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是每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应尽的义务,也是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教师自身应当秉承着课堂的中心是学生这种理念逐渐地转变自己的角色,让自己成为课堂教育的指导者以及引导者。其次在日常教学的工作中要不断地对学生们强调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而且对自主学练进行着重的强调,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们对自主学练的认识以及理解,从而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在计划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们的特点从而有效地采用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教学手段以及组织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学练之中去。
二、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特点紧密联系
由于小学学生年龄段的特殊性,想要让他们养成自主学练的好习惯,必须要针对该年龄段的特点采取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会选择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最新的人教版小学体育教材中就加入了很多游戏,通过这样的游戏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换物接力”中,我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组,根据课程的需要选择了几个不同的物品作为接力的对象,而笔者在分配每个同学的接力顺序中并没有参与到其中,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安排,从观察上来看,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物品,大个子同学选择的就是相对比较大的物品。这种游戏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更让他们养成了自主学练的能力,可谓一举双得。又比如在“看谁掷的远”这个游戏中,我在游戏之前就告诉同学们,不同的抛掷方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抛出物品运动的举例。这时很多学生就开始自己研究抛掷的动作,看怎样做才能将物品抛的更远。从最终取得效果上来看,同学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练习很好的掌握投掷的一些技巧。
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很多学生的印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激励,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显得比较拘谨,而这种学习氛围是不利于培养学生们自主学练能力。笔者在这点上深有体会,例如,在刚刚接手一个班级的体育课程时,发现学生们在上课的过程中虽然比较配合我的教学,但是气氛比较严肃。这时我就会想同学们说,其是体育课与很多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应当在一个相对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我们即使师生,又是朋友,在课程中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可以向我寻求帮助。不仅这样,我在日常工作中还经常地参与到他们游戏中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与我的关系明显走的近了,尤其是很多学生都能够向我反应出他们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一些观点,我从中惊奇的发现,学生们提出来的很多问题都是我经常会忽略的一些细小的问题。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能够知道,一个相对轻松的教学气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们自主学练能力有着一定的提升作用。
四、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教会学生们知识只是教育活动作用的一个方面,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教会学生们学会学习,从而让他们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这点对于体育学科的日常教学工作来说也是同样适用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加强。首先教师要逐渐的淡化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要时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的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学练。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地改变过去教师传授式教学的方式,要采用学生为主题的模仿尝试-判断分析-自主或合作学练-总结应用这样的学习模式。再次,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最后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养成他们积极思考、努力创新的能力。
五、小结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们自主学练习能力方面还是任重而道远的。因此每名小学体育教师都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指引作用采用良好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们养成一个自主学练的好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祥波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第四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彦生.小学体育教学“六步自主学练”课堂模式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3):135-136.
小学体育体能练习范文2
论文摘要: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小学教育的特殊性,积极构建完善、系统的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听说技能、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课程研发技能、教育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及学科专业技能等10项。
一、构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依据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特殊要求,因此,高师院校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针对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1.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启蒙性、全面性等特点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全面要求。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口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虽然小学教育在知识传授上是最基本的,但却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小学阶段还是学生身体迅速发展、形成基本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教育的重点难点不在于要传授多么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而是要奠定学生今后全面发展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等让其一生受益的好习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必须全面,即既要有较强的教师基本功技能、艺体活动技能,又要有较强的教师智力技能,以便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研发、教育反思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各种良好的个性品质。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专门要求。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系统教育的影响下有了较大的发展:感知觉已逐渐完善,观察的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概括力等随受教育的影响逐渐提升;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发展到抽象记忆能力增长;小学生己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小学生这些独有的认知特点要求小学教师要具备观察及了解儿童的技能、善于与儿童沟通进行个别教育的技能、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艺体活动技能等。
此外,小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小学生逐渐学习到与人相处、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同时,其自我概念开始形成,如果小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及同伴的肯定,将会产生自卑情绪。因此,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善于协调及组织管理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技能,还要具备着眼于小学生的成长正确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技能、初步心理咨询技能等。正因为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所以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具有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专门要求。
(二)社会发展和基拙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
1.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现实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经济发展速度惊人、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提高,而月_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人文精神的构建一与审视、终身学习成为必然、小学生个性发展得到高度重视等,这些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变革,近年来在小学生中相继出现了留守儿童、社会不利家庭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城市独生子女等值得我们关注的特殊群体,这一切要求我们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要重视教育反思、教育研究、与家长沟通并帮助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实施心理辅导等教师智力技能,以满足时代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现实要求。
2.教师专业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迫切要求。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兴起了“教师专业化运动”,希望藉此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很低,其中尤以小学教师为甚。不少人认为小学教师不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只要有一定学科知识都可以成为小学教师。其实,这种误解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程度低,小学教育专业性不强。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小学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要重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及其他专业人才的独特性,增强小学教师的不可替代性,为小学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迫切要求。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直接要求。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这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改变了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重视综合课程的设置;改变了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而重视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而重视小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而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而重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等。这些对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运用、课程研发、教育反思、教育研究等技能提出了直接要求。
小学教育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认识到该体系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综合体,因而,要加强自身各种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一)听说技能
这是小学教师的基本功技能,是小学教师形成沟通协调能力的基础。听的技能主要指善于倾听小学生说话,引导其说话要逐渐增强逻辑性、条理性、突出主要观点的听力思维技能。说的技能主要包括:会讲标准、清晰、流利的普通话;用词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音量、语速、声调等方面要符合语境和表达内容的要求,讲究抑扬顿挫;说话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同时注意结合语境恰当地应用体态语言。
(二)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
“写一手好字”“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都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教师职业威信的树立,这主要包括常用规范汉字掌握水平、“三笔字”书写水平、常用文体(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各类信函等)写作和简笔画技能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工作技能
教师的教学工作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主要包括:第一,教学的设计技能,主要表现在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教案编写等方面;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导人、讲解、提问、课堂组织、交往互动、创设情境、板书、结束等方面;第三,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技能,主要表现在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个性化、开放性的课外作业并认真批改;第四,教学结果的考核技能,主要表现在能根据考核目的编制不同难度、区分度的试题以及采用不同的测试方式,以获得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技能。
(四)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成为合格小学教师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第一,组建班集体的技能,主要表现在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班风建设等方面;第二,个体教育技能,主要表现在观察学生、与学生谈话、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初步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辅导、对小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等;第只,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根据班级特点和学校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第四,与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沟通的技能,主要表现在善于和学生交往、帮助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组织家访和家长会、帮助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任课教师解决问题等;第五,教育实践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技能。
(五)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
这是小学儿童的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要求。小学儿童处于2-12岁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儿童知觉过程的整体性、直觉性、记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都使得他们特别喜欢艺术活动。对小学儿童实施艺术教育有利于儿童完整人格的养成、全脑功能的开发。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的表现技能、鉴赏技能等,鼓励儿童表现美、创造美,进而引导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技能。
(六)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这是现代科技发展和小学儿童的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不容忽视的要求。小学教师必须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主要包括:PPT,Flash等软件的使用及制作、音像采辑、信息搜索及网上资源的下载、多媒体综合运用等技能。
(七)课程研发技能
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小学教师体现其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传统的课外活动深化为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五个方面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往感以及各种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另外,还要求开设能够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的、结合学校传统和优势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校本课程。这两类课程的开设需要小学教师具有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选择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方案、组织课程实施、评价和总结的技能。
(八)教育反思技能
良好的教育反思技能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源泉,是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动力,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两方面的反思,具体指:教育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学生群体行为、教育现象、教育改革的反思等。
(九)教育研究技能
教育研究能力是现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一些有条件的小学纷纷设立教育研究室,专门开展教育科研。能够结合小学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研究是体现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表现。其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论文的撰写等。
(十)学科专业技能
小学体育体能练习范文3
关键词:体能练习;教学方法;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2-0053-02
体能是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辞海》将体能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和柔韧等基本身体素质,以及人体的基本活动和运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爬越、攀登、悬垂和支撑等。近年来,在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指标呈不断上升趋势,即身高、体重、胸围三个指标迅速增长,而在体能、心肺功能、近视率、超重与肥胖这四个方面呈连续下滑趋势,尤其是在耐力、弹跳、爆发力三方面持续下降。此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维度之一的身体健康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这就意味着在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内, 学校体育的工作重心需要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因此,进行切实有效地、持久地关于增强小学生体能的实践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一、小学生在体能发展中的问题
1.体能锻炼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矛盾
小学生的情感外露而且不稳定,对情绪、情感的控制力不够,意志力也比较差,他们需要依靠外部的影响才能完成某一活动。而体能的发展是以运动动作实践为基础的,它需要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反复不断地练习,才能达到发展体能的目的。因此体能教学过程活动中,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尽量采用比较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体能练习的趣味性,从而保证学生体能水平的提高。
2.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不当
体能锻炼以身体素质练习类为主,教材相对陈旧,内容比较单调、枯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所能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较为贫乏、单一。这些过于简单的教学使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所以很难激发小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兴趣,致使一部分学生对体能课敷衍了事,消极对待,甚至有些学生因此不再喜欢上体育课。
体能练习对学生施加了生理负荷的同时还施加了心理负荷,大脑皮层很容易就会产生保护性抑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学、好动、好胜”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发展体能的目标。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能的方法策略
1.情境教学,以情境促参与
情境教学法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生动、直观的体育活动,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以及运动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被具体事物或具体情境所支配,生动形象的情境课堂教学可以引起他们积极的情感状态。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情境教学中的“境”主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它适用于小学中、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想象力比较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角色扮演中参与体育学习,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尤其是在简单枯燥的体能练习中,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完成体能练习的目标和任务。
例如:在一节心肺耐力训练课上,根据学生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将学生分组后分配到各自的场地上,选一名学生为灰太狼,几名同学则成为喜洋洋、懒洋洋、美洋洋等,限定在场地内进行灰太狼抓羊的追逐跑练习,在这样的追逐练习中学生的感觉、视觉、听觉等都得到充分调动,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练习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了心肺耐力水平,发展了体能。
2.游戏教学,以游戏促兴趣
游戏法是指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通过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的动作而进行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它对人数、场地要求不高,而且随意性强,道具不拘形式,游戏规则也比较灵活简便,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体育教学手段之一。
游戏对小学生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它有一定的情节性、娱乐性和竞争性,有规则的限定,同时常有较大的运动负荷,是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因此,体能锻炼中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把一些较枯燥的锻炼内容“寓练于趣”,从而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跑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滚雪球”的游戏。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组,每组前方摆好标志物,第一名学生绕标志物跑回后拉住第二名学生手两个人再一起跑,两人回来后再拉上第三名学生的手一起跑,如此类推,直至最后小组的同学一起手拉手一起跑,学生在不断地往返跑过程中不仅使体能得到了发展,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这样,用游戏形式把枯燥的练习贯穿起来,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增加了锻炼身体的实效。
3.比赛教学,以竞争促进取
比赛法是指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体育练习的方法。它具有“竞争”的因素,能够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娱乐性和竞争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不服输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最大限度地机体能力,进而加强了身体练习对机体所起的作用。
在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个性心理特征会得到极大的张扬,学生为取得优异成绩会自主的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动作技术,提高体能水平,发展身体素质。
例如:为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可以采用“推小车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比赛。一个学生用手臂撑住身体,另一个同学抓住同伴的双腿推拉着向前走,学生顺势移动双手,小车就“开”起来了。在“你来推,我来爬”的接力赛中,看看哪两个同学推得快。通过竞赛的方式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练习中,进而促进体能的发展。
4.榜样教学,以榜样促提高
榜样法是指以模范行为、英雄事迹以及先进事例等来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的方法。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时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榜样对其有很大的感召力。革命英雄人物、体育冠军、同年龄的优秀人物、教师本身等的行为事迹都可以作为鼓励、教育学生的典例。
例如:在区运动会100米比赛中,我们学校一名同学在起跑时不小心擦伤了脸和腿,但她仍然快速爬起来坚持跑完全程,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家学习。在体能课上通过榜样的引导,让学生能克服困难坚持体能练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根据体能发展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用最优化观点统筹多样化的教材组织形式,让体能锻炼融于教材的变化中,引起学生快乐、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发展体能的练习,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登崇.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苏建华.小学体育情境教学法研究[J]. 成功(教育),2010(11).
小学体育体能练习范文4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体育教师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小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引导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促使其真正乐于体育训练。小学生比较爱听故事,乐于玩游戏,那么教师就可进行相应的教学情境创设,将故事融入体能训练的活动之中,或组织玩游戏的方式,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如: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推小车”的游戏,向下做俯卧撑练习,或往前推“车”走,以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为其讲述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导其下蹲抓住脚踝前行,以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激发其浓厚的体育训练兴趣与热情,促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进行体能训练,以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的目的。
2.体能训练要侧重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正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期,所以,其体能训练教学也必须立足于其年龄特点,讲究训练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侧重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促进小学生体能的强化。在《400米———600米走走跑》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就可在示范讲解后,引导学生掌握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正确呼吸方式,注重摆臂的重要性;同时,也可利用相关地形,如学校的草坪、球场、花园等,再次尝试400米———600米慢跑,在有效弥补体能训练的枯燥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达到良好体能训练的结果。小学生虽然可进行力量与耐力训练,但必须严格控制训练的时间与强度。因此,教师就应针对这一特性,安排适合小学生身体素质、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体能训练活动。
3.将体能训练教学拓展于课外生活领域
小学体育体能练习范文5
一、达标是国家用来督促学生运动参与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种措施,并不是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运动获得理性与情感方面的增生,也就是在让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同时为自己的今后发展增强体能,所以体育课中饱含着学生达标所需的体能和获取体能提升的方法。如50米跑、跳绳、仰卧起坐的学习过程中,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生获得了提升自己体能的方法,体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就形成了“达标”与体育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一堂好的体育课,不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而且会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学生从体育课中获得一定的科学锻炼方法,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运动,从而促进学生体质的大幅度增强,有效提升达标指数。所以体育教师要舍掉急功近利得不偿失的做法,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达标只是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用来督促学生参与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种措施,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监督检查学校的体育工作,它并不是对体育课好坏的评价标准,不要为达标而达标。
二、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其价值满足于社会和个体的共同需要,“达标”非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
体育教学是在学生与体育老师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知、身体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体育教学通过学生对不同特性的身体运动的学习,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依托,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自我,控制自身,与他人合作竞争,同时伴有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围绕运动技能所展开的体育课程教学,实际上就形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理性与情感的增生过程也就形成体育课的核心价值。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认知经验和情感体验,无论在未来用于解决新的运动课题还是应对人生旅途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其价值满足于社会和个体的共同需要。体育课程资源中有很多不同特性的项目,而体育教学则是围绕这些项目进行操作,实现健身育人的目标。如果我们把“达标”定位于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的,学生将失去很多运动项目的学习,也就失去应有的运动乐趣、失去体育课的核心价值。
三、体育课不能忽视对学生体能的训练。
体能素质作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身体素质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小学体育课作为体能训练的第一课堂,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在体育课上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能锻炼,同时要开动脑筋、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和丰富学生体能的锻炼形式和方法。除了各种提高身体素质的练习方法外,还要收集、整理、挖掘、开发新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比如在“达标”测试中我发现肺活量的成绩很差,其原因有二,除个人的素质因素起决定作用之外,大多数小学生缺少吹的技巧。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吹的技巧,没有坚持在每节课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再如对于学生的身高体重,认为是自身因素,而很少关注,假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设计身高体重比的比赛,肥胖的学生会加强锻炼减肥,而太瘦的学生会为实现目标让自己达标。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体育教师忽视对学生的体能训练。
四、体育课上对学生体能训练要注重锻炼方法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和有效性。
(一)可操作性
学生体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仅仅靠几节体育课所能解决问题的,需要靠学生的自主参与与长期不懈的坚持锻炼,所以老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体能锻炼的内容和方法的同时,还要考虑该锻炼方法的可操作性、简易性和可移植性,这样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的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
(二)趣味性
万事都贵在坚持,人的惰性是很难控制的。对于锻炼来说,只有坚持下来,才能获得长久的益处。单一枯燥的锻炼方式很难让学生主动参加和坚持下来,所以教师在选择教给学生的锻炼内容和锻炼方法时要选取既有锻炼效果,又具备趣味性和多样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欢快、有趣的氛围中达到健身的效果。
(三)有效性
小学体育体能练习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体能;教学转型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9-0050-02
【作者简介】王银燕,江苏省连云港市墟沟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42),二级教师。
当下的体育教学存在着“重技能”“轻体能”的现象,教师们认为不教技能的体育课不是好课,于是大家都在技能上下功夫,全然不顾学生体能的下降。近年来,中小学学生体质普遍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恐怕与体育重技能、轻体能的教学不无关系。偏执于技能教学,会导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缺失、体育锻炼机会丧失和课堂效率下降。因此,体育教学有必要实现从“技能教学”向“体能教学”的转型。
一、优化课堂:从“技能教学”向“体能教学”转型
对于一线体育教师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利用一切体育教学资源,组织好体育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变式玩耍:打造学生喜爱的“体能教学”。
很多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原因是体育课没有新意,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体育教师能多为学生考虑,在教材安排、教学方法选用上多用点心思,体育教学的效果肯定会不一样。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偷蛋游戏”中练习“耐久跑”这一内容。规则:全班学生分成两队(每队分成两个小组)如图1站立,本队旁边的大圈里是本方的“蛋”,本方对面为反方。比赛开始每队站在前面的一组队员跑到对方的大圈里“偷蛋”,偷回后交给自己身后的同学,送到本方的大圈里,然后重复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内,偷的蛋多者胜。通过分工合作,每个小组都想多偷一些对方的“蛋”,因此,学生要在不停的跑动中多“偷蛋”,而后面一排学生既要运送“蛋”,又要给自己的同伴鼓劲、加油,这样会使前面“偷蛋”的学生更有信心。
在本课中,通过简单的设计,学生就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原本“惧怕”的耐久跑。这样一节传统的“体能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教起来省心,学生学起来舒心。
2.一举两得:体能技能双赢。
虽然笔者强调体能教学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小学体育教学就不需要进行技能教学,大家都知道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二者并不是只能选其一,而是应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正确处理“技能”与“体能”的关系,努力做到双赢。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教学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序一般是学生两人一组进行面对面传接球练习,学生对此不是很感兴趣。如果进行“只传不运”的比赛,要求两组学生在跑动过程中只能进行“传球或接球”动作。这样学生在不停地跑动中体能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传接球技术也能得到巩固和提高。由于是比赛,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本案例说明在进行技能学习时,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开发出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改变以往多次重复练习单个动作的教学,要让小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无意识地增强“体能”,掌握“技能”,并培养他们乐于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
3.引领方向:让课间活动成为体能补给的第二“供应站”。
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下课后,有的学生在写作业,有的在和同伴聊天,有的在校园里乱跑。笔者曾调查过部分小学生,很多学生说没有时间玩,有的学生说不知道玩什么,只能到处乱跑。针对这些情况我校体育组教师总结出如下的几点。
(1)在全校师生中征集适合学生玩的体育游戏,并利用部分体育课时间进行演练推广。例如其中一个改良版的“剪刀、石头、布”游戏风靡全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还根据需要不断改进游戏规则。
(2)积极发挥班主任的带头作用,把学校热爱体育的班主任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带着学生一起玩,我校一年级的一位班主任利用社团时间,带领全班学生改编“老狼老狼几点啦”这一游戏,共创编出六种不同的玩法。这样既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也有利于班主任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了解。
学生在教师的带动和鼓励下更加积极参与到课间体育活动中,同时学生参与游戏的收集、创编过程,会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二、发展评价:从“技能评价”向“体能评价”转型
1.多一把尺子,多圆一些学生的体育梦。
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大多数教师会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选几个项目进行全班测试,达到多少秒的为优秀,不达标为不及格。而学生似乎对这样的考试一点也不在乎,测试成绩的好与不好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1)测试的项目由学生自己选择,测试的标准经师生讨论决定。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所学习的内容,选择自己的强项进行测试。如:很多二年级的女生跳绳特别好,她们就可以选择跳绳作为考试项目,而有的男生拍球特别好,就可以选拍球作为测试项目。
(2)与班主任通力合作,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只有获得体育考试的通关印章者(特殊学生除外)才可以参加班级的评优活动。
(3)评价采用系统化方式,跟踪了解学生的体育成绩状况。对每一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全面了解学生身高、体重、各项体育成绩的增长情况。
采用以上评价方法,翔实记录每位学生小学六年体育各方面的成绩及表现,同时运用成长记录袋全面、系统地跟踪评价学生,并把此记录袋作为“毕业礼物”送给每位学生,可以使学生更加在意考核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2.多一点关注,评价后的再评价。
很多教师按照制定好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测试后,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一般就不管不问了。这样对于那些成绩优异或是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没有起到很好的激励和督促作用。本校在针对学生体质测试后会进行再评价。
每年体质测试结束后,将每个班的每项测试成绩最好的4名学生作为本班的“小健将”,并组织其参加年级的“健将PK赛”;而每个班的每项测试成绩最不理想的4名学生要作为本班的“小勇士”参加学校组织的“自我挑战赛”。每位选手的准备时间为两个月,每位选手的成绩之和将是本班的最终成绩。
采用这种“评价后再评价”的方式,可以让运动成绩好的学生有“用武之地”,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由于有了督促也会刻苦锻炼,经过两个月的锻炼,学生们的成绩提高非常快,在学生们运动技能得到锻炼的同时,体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班级的其他学生也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会了相互体谅、相互帮助、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