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1
[作者简介]王夏强(1979- ),男,江苏如皋人,南通大学校长公室综合科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人文教育。(江苏 南通 22601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社课题“浅论主体感悟式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模式”(课题编号:2014SJB612)、2013年江苏省社科研究(青年精品)课题“浅析医学人文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项目编号:13SQC-073)和2010年度江苏省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层医疗单位医护人员医德现状研究”(项目编号:JSYRKJ2010-A2-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83-02
近期,温岭、合肥、沈阳等地接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杀医、伤医恶性案件,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医疗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 正式实施后,医生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纷纷采用防御式医疗方法,加剧了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感,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如何有效缓解医患矛盾,重拾人民群众对于医生“救死扶伤”的信心成为医学界必须严肃考虑的重要问题。要消除医患之间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因素,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这对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要肩负更为重大的使命。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1.医学人文精神的概念。“人文”一词源自拉丁文“humanists”,意即人性、教养,主要指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包含、文化知识、道德法律乃至风俗习惯等人类文化现象。人文精神则是人类发展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的文化传统,是对人类普遍性价值的肯定,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其最终指向是人的自由和解放。而医学人文精神存在于以医学科学技术为中介的医学实践过程中,是医学的灵魂,是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敬畏生命、崇尚健康、维护尊严、抚慰心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人文理念和人文实践,具体体现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发自内心地关爱病人。医学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理念层次,即是以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和幸福为主旨,把人的发展完善和精神自由的信念深植于心;另一个是实践层次,即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务人员应以病人为中心,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
2.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医学人文精神是古今中外医学的共有属性,“医乃仁术”“ 医者意父母心”,中国传统医学处处充满了对他人的同情、关爱与帮助的人文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生命情怀。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指出:“我将尽我所能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由此可见,无论古今中外,医学人文精神才是医学真正的灵魂,主导着医学的发展,驾驭着医学的方向,其真正价值存在于医学实践的过程中。在医学实践中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能帮助人们克服重重困难,激发极大的生命热忱,迸发出伟大的创造力,提升主观精神境界。
3.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是指对医学生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的训练,使其真正自发地以人类的最大利益为前提,崇尚健康、敬畏生命和维护尊严,关注人类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并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专门人才。然而,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往往忽略了对患者的关怀和尊重,淡化了医学中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虽然具体疾病的诊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整体医疗满意度却不尽如人意。这也提醒我们,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已经迫在眉睫,否则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1.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医学人文精神弱化的内在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思潮的涌入,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非主流社会价值导向悄悄影响着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对追求真理等高尚情怀的漠视、缺少道德楷模、不懂得敬畏自然和生命等现象在校园内屡见不鲜。调查研究表明,坚持“报效祖国的人生信念”的大学生占34%,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理想信念好像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出现了不该有的过度迷失和彷徨。
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医学人文精神弱化的社会原因。医学人文精神在当前的医学实践中往往显得有心无力,究其原因在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理论学者、医院医生和临床患者对于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各不相同,学者和医生难以达成共识,医院和患者各有侧重,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疗过程中发挥的导向作用微乎其微。现行医院管理制度以营利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医患关系简单商品化、医生业务行为的趋利性等医学实际现象,与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要求相去甚远。医疗实际中形成了医学人文精神高置理论神坛、医学实践我行我素的局面。加之医学人文教育内容中“远、大、空”的理论部分较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潮影响下的医学生实际思想状况结合不紧,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使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3.医学人文教育滞后是医学人文精神弱化的现实原因。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起步较晚,在普遍重视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轻视人文知识与素质的培养背景下,各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组织落实千差万别,效果参差不齐。2011年复旦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8.7%的院校没有专门承担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研究机构,7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专门教材。有研究表明,我国84 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 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达10%~20%的课时占比相差甚远,且多数院校的医学人文课程开设随意性较大。相关研究也表明,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医学人文学科建设较缓慢、课程设置欠合理、师资队伍力量欠缺、人文环境人文氛围不浓郁等。
4.忽视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是医学人文精神弱化的直接原因。当前医学人文教育因为传统教育方式的惯性,直接把相关的医学人文学科知识灌输给医学生,却对实用性、实效性和实践性重视不够,这与人文教育所提倡的行为模式的示范与切身体验的实践有较大差距。医学人文教学过程中错误地将人文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培育相提并论,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仅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课程考核手段单一,形成医学人文课程“走过场”的现象。学生为应付考试和修完学分,缺乏对人文知识感悟内化的过程,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应用只停留在感性认知的浅表层次,远不能形成医学人文价值理念,因此难以从中真正受益。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实施方案
1.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要以医学生为主体。在当前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大部分院校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医学生仅是单纯受众,造成教师上课满堂灌,而学生兴趣索然的现象。因此,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关注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发展需求。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不断变化发展的医学人文教育实际,把学生与社会大众关注的医学实践困扰纳入教育视野,在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的层面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同时,积极开展医学生自我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之情,增强医学生实践医学人文精神的自觉性。学生自主选择、分析、反思,教师只是在此过程中加以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自身的主体意识,使其不断反思,最终形成高尚的理想信念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2.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要以体验感悟为主。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为课堂讲授,这种单向传输的教学形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是将客观知识和个人的人格特质相融合内化为一种具有个性特点的人文理念,体现为医学实践中的思想自悟和行动自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自觉地处理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培育的关系,不把教学目标停留和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进一步引导医学生树立同情弱者、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观念。因此,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自身感悟,广泛采用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及学术研讨,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念,教师还可通过情景剧的表演、互动的讲座、直接的角色示范等活动,使医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把人文价值理念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
3.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要加强社会实践。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依靠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磨炼。鼓励医学生多与社会、病人接触,多了解病人,熟悉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才能“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没有深入了解,仅凭医学专业知识,很难真正地做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亲身体验的过程,又是反思总结的过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初步理解通过实践再认识,奠定医学生把医学人文价值理念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基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境界,使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提升,培育出符合当代医学需求的医学人文精神。
4.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要营造人文氛围。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独特的优势,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理论知识所无法替代的。校园的自然景观、学校建筑、学生宿舍布置等都具有相应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导向。校园环境、规章制度和师生活动等都渗透着学校德育内容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形成了一个感情丰富、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教育环境。优秀的校园氛围会逐渐使医学生的医德态度、言谈举止和人际沟通趋同于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操守。因此,应加强校园整体人文氛围营造,强调校园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布局的人文教育理念,着力体现学校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意图。
[参与文献]
[1]杜宏.医学人文教育乃医学教育之根本[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6).
[2]葛剑雄,朱永刚.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4]杨小丽,刘晓村.重塑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
[5]庞引巧,张京.医学人文视域下的医患关系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8).
[6]宫福清,戴艳军.正确认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5).
[7]孙靖靖.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
[8]张大庆,陈琦.中国医学人文教育:历史、现状与前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9]苗洪霞.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7).
[10]马静松,孙福川.医学人文精神:失落探源与回归求解[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
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2
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语)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大学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的,”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它机构的气质特征。”[1]大学人文教育,亦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是涵养人文精神。
1.1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杨叔子院士曾说:“人文教育熏陶高洁的人性,练就非凡的灵性;科学教育练就严密的灵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才能培养出人的高素质,造就出完整人格的人才”[2]。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包括知识、理性、情感、意志、思维等多个方面沉积而形成的品质,最终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德性、气质、修养以及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是个体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人文素养的具体内涵包括: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心理学、人文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创新和创业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潜能;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能与人和谐相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1.2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瑰丽多彩的生命现象、奥妙无穷的人体、复杂多变的疾病,既是医学永远认知的对象,也是促使医学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并要求医者对病人要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做到“普固一等,皆如至亲”。“仁爱救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崇尚的精神,也是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希波克拉底誓言》提出医生的唯一目的是为病家谋幸福;《迈蒙尼提斯祷文》写道,“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历史表明,无论中外古今的医学,都是将“救死扶伤”、“仁爱救人”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诊断、检查、治疗、护理等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存在于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临床实践中。
2、现实的困境:当代中国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在1984年发表的《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报告》中指出:人文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轻视,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极其陌生。值得忧虑的是,不少大学生对教育目标及人文教育价值没有清晰概念;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丧失了应有地位,设课越来越少;学生主修人文学科的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许多获学士学位的大学生没修过重要的人文课程。这一现象虽是世界性的,但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甚。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仅体现于人文知识的匮乏,也在其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思维方面有所表征。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程度越高,人的心理压力越大。转型期的社会特征为医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凸显了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在挫折和困境面前,他们往往一味地去抱怨,而不是去勇敢地正视现实;并容易产生一种对自我的否定性评价,出现自卑心理。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呢?
2.1人文社科类知识薄弱。
由于医学教育课程负担重,往往造成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摄取,对人文社科如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关注不足,存在重医学轻人文的倾向,对中西方历史文化尤其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表现为过弱的人文功底,甚至写文章语句不通和滥用错别字。
2.2社会责任感缺乏。
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业,尤其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的献身精神。然而现在的医科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不愿参加学校各种社会活动,没有奉献精神和关爱意识,对社会缺少责任,对生命缺乏关爱,对病人缺乏同情,甚至对生命和健康表现极端不负责任。
2.3心理素质欠佳。
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医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愈来愈大,导致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人心理素质下降。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交往障碍、敌对、冷漠、自卑、偏执等。一旦发生心理问题,医学生面对学习和就业压力表现出较差的抗压性,产生心理障碍或疾患,甚至导致行凶或自杀的严重行为。
2.4人际交往障碍。
医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不适应大学校园集体生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相处,有的出现心理孤僻,有的在人际交往过程出现表达障碍,对班集体漠不关心,与同学关系紧张,对老师“敬而远之”,害怕与同学、老师交往相处,甚至出现封闭自己、离群。
3、理性的选择: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建及其对等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人文精神日趋衰落的今天,确立现代大学理念,追寻、召唤日渐逝去的大学人文精神传统,为国家、民族培养造就更多“关注天空的人”,是21世纪中国大学的核心使命。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间接地以医学科学技术为中介来实现人们对身心健康需要的满足,而是直接地通过学习知识、追求真理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重塑就是在强调医学科学精神的同时,强调医学生的理性自觉、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与素质情操。
3.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医疗活动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必须实行彻底的人道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应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学和古学思想倡导的“人文”,其内涵都体现了尊生、爱人、重义轻利等人文精神,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借鉴和继承。尊生,就是珍视人的生命,《黄帝内径素问》就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论述,可见生命之珍贵。爱人就是同情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医者,当有仁爱、同情之心,才可以担当治病救人重任。在科学精神盛行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培养的医学人才有基本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先义后利”或“舍利取义”的理想人格。
3.2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在重塑医学生人文精神过程中,必须遵照大学生成人成才规律,满足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换句话说,培养医学生在健康的心理引导下尊重生活、热爱自我及自然环境,让个人的意识、才智及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个人特征。通过素质教育实现对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培养。
3.3融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
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必须植根于大学校园文化和融入大学精神之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凝炼和塑造医学人文精神和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医学人文精神应是大学精神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医学生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得以展现。因此,学校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也要开展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给医学生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展现个性魅力的机会和条件,让医学生从中锻炼坚强的意志,训练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3]。
3.4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途径之一。由于医学人文教育定位不够明确,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不尽一致。目前,教育部规定的医学人文课程仅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而有的学校还未全部开设或改为选修,造成医学生人文素养薄弱。笔者认为在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时,要分类指导,划分必修(核心)课程和选修(一般)课程两大类,学生在完成规定的人文课程外有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的余地。建议列入核心课程的医学人文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卫生法学)、医学社会学(社会医学)、医学与哲学等;列入一般课程的有:大学语文、哲学、美学、艺术、医学史、人际沟通等。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课程多、周学时多(尤其是专科教育),在安排医学人文课程时会增加学生负担。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医学人文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把人文知识整合、渗透到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生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等方面的理解。
3.5加强医学生人文实践活动。
引导医学生积极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鼓励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农村卫生情况的考察和义诊活动等,让他们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加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升适应能力、交往技能和发展综合素质,将人文教育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4]。
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3
1 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最早发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文化界的展开。我比较认同的人文精神含义大致有以下三点:即尊重个人经验、维护个体尊严、尊重个人思想。表现为对人类遗留下来的种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人尊严的维护,价值的关心;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和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是一种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素养,是指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德性、气质修养、价值取向,其内涵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社会学,人文学的知识素养,创新能力和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力,能与人和谐相处的沟通能力。
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质量、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核心就是对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权利的敬畏与尊重,就是关爱生命。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也是如此,《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医家唯一之目的就是为病家谋幸福;《迈蒙尼提斯祷文》写道“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因此,“仁爱救人”、“救死扶伤”就是古今中外医学家将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诊断、治疗、护理等临床活动各个环节之中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文明价值在尊重人,关心人。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主要结合医学伦理课程进行。
2 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我国的医学生多数为理科生,由于我们的高考制度影响,很多高级中学几乎不开设文科课程,造成理科学生对文学的缺乏,进入医学院校后,又几乎没有人文学习的环境,学校的人文教育力度也不够,所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不明显。
医学院校重视医学教学和科研,轻视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折射出医学院校不够重视人文教育。加上医学教育课程负担重,往往造成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摄取,而对文学知识不够重视,进而表现为人文功底薄弱。
社会责任感不强,作为医学生,本应具有维护医术的圣洁和为医学事业的献身精神,而现在的医学生多受功利主义影响,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奉献精神,对社会,人文不关心。
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强,表现为不适应大学校园集体生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与人交往出现表达障碍,有的出现心理孤僻,对老师敬而远之,对同学也是离群索居。
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下降,由于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医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医学生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有交往障碍、冷漠自卑、焦虑抑郁等。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降缺乏创造力,我们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应试教育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标准化思维障碍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降,更不会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
3 结合医学伦理教学,塑医学生人文精神
为了更好应对医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必须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素养。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位置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医学院校必须借力医学伦理课教学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1)医学院校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确定以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学观。医学教育领域、医学院校主要领导、各部门、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医学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性要达成共识,这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的主导因素。
2)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应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发扬和光大。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和理学思想家提倡的“人文”的内涵都体现了尊重生命、重义轻利的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继承和借鉴。《黄帝内经》就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论述,可见生命的珍贵。爱人就是同情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在崇尚科学精神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传统文化,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
3)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也有待提高,大专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如在职培训、进修学习等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医学人文素质和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以便他们能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自觉地做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4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精神;医学人学本质;医学人文教育复归
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本地区先民们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而积累下来的经验反思与智慧总结,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其深层本质是人学。医学之人学质趣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彰显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与体现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医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国内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题中之义与基本要求。但令人遗憾与深感忧虑的是,时下国内医学高等教育由于深受西方医学思维方式与科学主义之影响,体现在其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中表现出“重技轻德”、“崇业贬道”之倾向,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功效之微或根本不在教育者视域之内,这与医学的人学本质渐行渐远。本文旨在倡导,深刻理解医学之人学本质并按其要求适时规范课程设置,借鉴扬弃国际国外医学教育之经验方法,总结探索中医药精神传承之途径是当下医学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一、医学人学本质规约与当下医学人文教育之错位
医学集科学、技术于一体,兼具艺术与美学之特征,其深层内涵与本质规定是人学。从其达到预期功效而言,它不仅要敬畏与救治生命,而且要解读与体悟生命从而为人之全面发展提供广阔时空;从其体现的伦理意蕴而论,“医院和医生是成为生命伦理的骄子还是弃儿,就在于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取舍存毁之间。”故而,医学不仅是医技单纯物理之展现,而且是人文关怀人理的深层蕴涵,这是所有医学的最终企求表征与最高价值归宿。从哲学维度而观,人究其本性是自然、社会、精神属性三位一体,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性之医学观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其日益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可与广泛赞同的深层缘由。
“医学技术与医学美德构成了医学人道的一体两面”随着医学的纵深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医学的科技尤其是人学本质内在地规约着医生不仅要医技高超,而且要医德高尚。世界医学伦理四大经典之一的《论大医精诚》的“精”字,是对医生医学知识广博精准,技艺精湛方面的要求;“诚”字是对医生道德品质至真至纯,仁爱无偏方面的规定。而历经时空筛选积淀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概括为仁者爱人,赤诚救世的事业准则;一视同仁,不分贵贱的道德品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贪财利,作风正派的伦理标准;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学习精神五个方面。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虽然医学仁德情怀在理论上历来倍受人们推崇与赞颂,但现实生活中却因医德失范与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引发医患冲突日益加剧,剖析其原因,国内医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做为一个重要因素日渐浮出水面。受科学理性主义价值观与机械论还原主义之影响,现代医学教育秉承“人体像一台机器,疾病是这台机器的故障,医生的职责是修理这台机器”之理念,在医学生教育偏颇之现实表现主要有二:其一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重技轻德,其二为医学人文课程在整个医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偏斜失调。据调查显示: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最高为9.3%,最低为4.6%,大多数院校在7%―8%,平均为7.45%。
二、国际医学组织人文教育规定与发达国家之范例
医学人文教育的复归基于人们反思医学高新科技的不可控后果与期待医学发展的惠民真谛。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政策与西方发达的范例作用是其现实回应。
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规定。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爱丁堡宣言》宣称:医学教育旨在培养促进全民健康的医生,人们心中理想的医生应是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哥本哈根《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高标准规定:三者在课程计划中所占的分量应当适合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日益变化的人口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将医生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置于医疗实践的核心地位,超半数以上核心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密切相关。
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为:医学人文目标清晰;医学课程设置合理。Cooper J教授在美国医学院协会第105届年会上的“为21世纪培养医生”报告声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缺乏的医生,智力挑战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常发挥不畅乃至丧失。《医学教育未来方向》、《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美国和加拿大医学生教育掠影》标志着新时期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的塑造,其中心要义是“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是在向医学科学、向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大爱。”“英国总医学委员会”曾先后三次出版权威性报告《明天的医生》,在医学知识、技能、医学伦理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对医学人文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旨在展现“一个日益丰满、更加有血有肉的未来医生形象。”此外,法、德、日在此方面目标也非常明确清晰。
美国医学院校一般开设人文社科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教学内容注重现实问题,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师资知识结构合理,一般兼具人文社科与医学知识背景。法国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并定期检查,以医学教育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为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62.5小时,约占第1学年课堂教学515总时数的12.34%,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10%。”其特色是政府保驾护航、增设护理见习教育、重视医学伦理教育、专题教学讲座等。
三、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规范与传承提升之途径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与树立医学人文关怀观,这需从两方面进行努力,其一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其二是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
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同疾病做斗争过程的集体智慧结晶与实践经验总结,也是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展示与对生命的体悟反思。随着西学东渐与科学主义与理性思维的霸权,中医的非科学性与存废之声曾喧嚣一时,但中医的实践功效经受住了疾病对其考验,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医的文化特质再度被高度重视与重新挖掘,中医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奉行的思维理念再度被传承与发扬。整体主义医学思维、辩证施治疗疾方法、博及医源未病诉求、仁德慎独伦理气质、生命贵重责任使命、大医精诚职业理想等皆为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精华之所在,构成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之魂,它们潜藏于医学典籍之中或蕴含在古代医家个人的品格修行之内,需要现代医者深悟体味与总结挖掘,更需要当下医学教育与医学生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它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与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
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国外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疾病诊疗方法与医学伦理思想,是西方医者智慧的凝结与品格的结晶,也是时下中西医展开对话语境的史学背景与现实基础。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医德品质与南丁格尔所体现的护理精神,被全世界所认可并被医界所称颂,而科学精神与人文品格并举,实验方法与理性分析并存,精确性追求与临终性照护并重,是值得医学教育合理吸收与全面借鉴的。
医学人文教育培育的必备条件。对中外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伦理品质进行挖掘提炼与传承发扬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若想达到既定目标与预期效果还需其它必备条件,其中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和兼具人文与医学知识背景的可资利用的师资不可或缺。医学高等院校进行医学人文科研的基础条件包括数量与质量可观的网络资源与实体书籍与学术期刊,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匹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主管部门重视与提供支持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此外,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相互补充、医学人文教学始终如一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全部,是使医学生人文知识得以完备、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人文品格得以形成、人文情怀得以塑造、人文行为以实践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虹,张宗明.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28-31
[2]李振良,孟建伟.技术与美德之间:西方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渊源[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1-4.1
[3]曹洪欣.人民日报建言: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5-3-25
[4]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张拓红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5]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6]梅人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组的中期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1.22(4):1-8.16
[7]于双成,金祥雷,于雅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质特征[J].医学与哲学,2011.32(12):11-14
[8]嵇艳.英国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嬗变[J].医学与哲学,2013.34(8A):30-33
[9]陈建平.美国大学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及启示[J].医学教育,1999(3):24-25
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5
1.1新型医学模式构建的需要医学是一个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而人是有情感活动、心理需求的复杂个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疾病谱的改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model)的弊端凸显,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的理念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和人群,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model)强调将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考量。医学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即生命和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怀与关注[1]。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必须把人的生命置于首位,敬畏生命、尊重患者的权利、需求、尊严,不仅仅是关注患者的疾病,而且要将患者作为一个社会人从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考虑。一个好医生必须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既关心爱护患者的躯体,也要关注患者的主观意识、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生活方式、以及疾病对其及其家庭、工作的影响等。
1.2医院文化品牌建设的需要医学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不同的医院有各自的文化特征、经营理念、发展愿景等。医院文化是社会文化与医疗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其终极目标是为患者提供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的医疗环境。员工是医院文化建设之本,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提高对医院文化品牌的建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务工作者在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处处树立生命至上的原则;医院的管理者在规章制度和服务流程的制定以及环境设计方面营造浓郁的人文精神,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温馨、无缝隙的服务,将有利于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医院的文化建设。
1.3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患者一旦在医院挂号或入住病房后,即与医院形成了一种信托关系,医院方有责任和义务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以维护患者的健康、促进患者的康复。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医务人员受利益的驱使,医德素养有所下降,逐渐背离了“医者仁心”的初衷;加之先进的电子化的医疗设备和系统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患交流变得程式化、简单化。医学伦理专家宁丽红等[2]认为以上因素容易导致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缺失,从而影响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医疗活动中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沟通、给予患者必要的情感支持和人文关爱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对策
2.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髓在医学教育中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道家、儒家、佛家、墨家思想中都有许多关于慈爱护生、天人相应的思想,“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些朴素的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理;我国传统医学中“医乃仁术”、“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仁爱救人”、“济世活人”的思想处处闪现着充分尊重人是完整的、身心统一的个体等人文精神的光辉。医学活动与人的生命、健康以及家庭的和睦、甚至社会的安定息息相关,医学生应对生命充满敬畏,在踏入医学院校大门的那一刻,就应该牢固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医学院校要与时俱进,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的契合点,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利用和升华,鼓励医学院校学生阅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书籍,学习我国历代优秀医者大爱为怀的品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逐步树立医学生仁爱的思想,促进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建立和提升。
2.2树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肩发展的现代医学教育观医学科学专业知识和社会伦理人文知识是医学教育体系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医学专业知识旨在探索预防和治疗疾病技能的规律;人文知识专注于满足个体尊严、价值、发展、完善。医务工作者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具有生物学特征和社会学特征的人,医学教育需要培养出能服务于人、解除人类病痛、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的医疗专业工作者,基于此,医学教育较之于其他高等教育应更注重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医学教育需要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理念,杜绝医学教育的功利化和医学人文教育被忽视、削弱的倾向,使医学生不仅具有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能力,更具有体验、领悟和实践医学人文精神的能力,促进积极向上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生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巩固。
2.3对医学课程的设置和讲授方法、考核体系进行改革目前高等医学教育强调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对医学科学专业知识较为偏重,而对与医学学科相交叉的伦理学、法学、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设置较为薄弱,或设置时未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课程的系统化等。为保障人文科学在医学教育中的规范和正向引导作用,建议在医学教育中增加人文课程的数量和授课时间,并设立一部分人文科学学科作为必修课。在讲授医学人文知识的过程中,避免简单的说教式授课或单纯灌输式医德规范等,医学院校老师要突出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学生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对学生进行精心引导,让医学生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独特的,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善待。同时,医学院校老师要促进学生对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自主学习,可通过案例分析、情景体验等教学的体验和理解,帮助医学生了解医学的社会内涵、关注受疾病困扰的个体,夯实“敬畏生命”的仁爱之心、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确认识、主动协调并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学者建议在对医学生的考核中,不能将对医学专科知识的书面考核作为唯一的考核内容,必须建立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兼顾的综合考核体系[3]。
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6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医学;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12-02
一、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体寄生虫学》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基础医学与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一门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的应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揭示寄生虫病机制及流行规律,以达到控制、消灭与预防寄生虫病。而如何预防寄生虫病流行与人类健康及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因此,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和责任心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使他们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最后内化为医务人员的品格、素养、人生态度及人生价值观,表现为人的语言、行为及精神面貌。
从目前的医学教育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科学技术至上,过分强调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人文科学教育,从而淡化了医学工作者的人文品格和悲天悯人情怀的培养。导致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识还有偏差和不足;对与医学相关的行业中贯彻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不深刻;对医学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中的作用认识不足,[1]针对这一现象,医学院校除了开设相应的人文课程,创设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外,强调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人文知识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有助于医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思想得到直接熏陶和升华,能更好地把人文精神与医学知识和技能直接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因此在人体寄生虫教学过程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是必要的。
二、医学人文精神融入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途径的初探
1.人体寄生虫学教师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其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成为现阶段的首要任务。首先,作为人体寄生虫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如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资源;与人文课程教师的相互听课,交流授课技巧和相应的知识;在集体备课时也可将此作为讨论内容,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其次,医学院校可开设一些与医学相关的人文讲座;邀请有经验的老医生为教师讲授医疗纠纷的实例及误诊误治的案例,丰富医学院校教师的实验经验,提高医学院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3]把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作为考核项目之一,督促专业教师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2.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医学院校的教师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重视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狠抓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素质,同时抓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将人文素质渗透到医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当中去。①在理论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在人体寄生虫学的理论课讲授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介绍各种寄生人体的寄生虫的发现、发展历史及相关科学研究者作出的无私贡献来引导学生。如在讲授利氏曼原虫时,介绍我国热带医学奠基人之一钟惠澜教授,为了证实犬是中国黑热病的重要保虫宿主,犬的黑热病病原体对人的致病力时的无私精神。钟惠澜需要通过人体实验,但自身感染过黑热病,已具有免疫力,在自己身上做实验达不到实验效果,于是钟惠澜妻子李懿征担任了这个“实验小动物”的任务。接种三周后,钟惠澜从李懿征的骨髓里查到了黑热病病原体——杜氏利氏曼原虫,从而钟惠澜在世界上第一次证实了犬的黑热病病原体对人是有致病力的。该研究成果为我国消灭黑热病,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著名科研工作者的事迹启发教育学生,不着痕迹地向学生渗透价值观及道德观,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②在实验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医学生通过观察标本及技术操作,强化理论教学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主要有两大块,一是标本的观察,二是技术操作。标本的观察有利于强化理论课上学习到的相关的形态特点,技术操作为今后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标本的观察。教师应教育学生对实验动物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爱护,遵循动物试用的伦理道德规范。如讲解到橱窗里的血吸虫生活史时,标本一般有分离得到的血吸虫成虫,中间宿主钉螺以及血吸虫寄生的肠系膜静脉。科学研究者要了解血吸虫的生活史及致病等,一般都用到小白鼠、家兔等实验动物,培养阳性钉螺逸出具有感染性的尾蚴,再用尾蚴经皮肤感染家兔后,间隔相应的时间段,对家兔进行解剖,观察血吸虫寄生的部位,虫卵的排出方式以及沉积部位等。通过对血吸虫标本的获得及生活史过程的讲授,让更多学生了解寄生在人体组织器官内的寄生虫的标本很多是来自实验感染的动物,在这过程中渗透教师的思想观点以及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爱护尊重动物,珍惜生命,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技术操作。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除了观察标本外,实验操作也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动物实验了解感染方式、寄生的部位及致病原因,同时我们医学生还需要掌握的是如何诊断患者是否感染寄生虫?感染何种寄生虫?目前,人体寄生虫的诊断主要是病原学检查,取材通常是粪便、痰液或者血液等。对于刚进学校的医学生来说,对这些实验材料难免产生恶心反感的情绪,而且在显微镜下查到虫卵需要细心也需要耐心,此时带课教师要抓好不怕脏不怕臭不嫌苦不喊累的敬业精神,教师更是要以身作则与学生一起制作样本片观察虫卵,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同时也可举一些因病原诊断出现疏漏引起的误诊案例,贻误治疗让患者继续遭受疾病带来的不必要的痛苦以及经济损失,如一名感染疟原虫的患者去医院就诊,进行血涂片检查,出现假阴性,经会诊再次血涂片检查检出环状体、配子体。而后复查该显示阴性的血涂片,同样检出环状体,后证实检验师不认识疟原虫[4]。通过这些案例的介绍,渗透以人为本,心系患者的职业素养,引发学生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人体寄生虫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在医学模式转变、重科学轻人文的今天,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把人文教育融入到医学生成长的每个细节每个阶段,对医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情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雅梅,姚莉娜,洪津.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5):43-44.
[2]贺兰英.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认知调查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2,26(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