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科学研究开题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科学研究开题报告范文1
1.1 课题的核心概念
1.1.1 科学素养
OECD即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做出这样的解释:利用前沿的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并未解决方案提供支撑力量,从而可以使人类更加客观的理解自然的改变,并处理以自己的结论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素养。
1.1.2 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学科优势。利用化学课程特别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素养的内涵、并将科学素养的内容在高中化學课程中进行细化,是利用高中化学新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1.3 化学教学再设计
是为了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的合理,并且依据理论知识、合理的宣传手段,利用系统的思想处理遇到的问题、设置合理的目标,策划处理方案进行筛选,之后实施方案,依据所得结果对方案进行评估修改的一系列过程。
1.2 课题界定
基于科学素养教育的化学教学再设计研究,以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出发点和归宿,深入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准确解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化学教学再设计科学渗透科学素养教育,探寻化学教学再设计实践操作的方法、原则和策略。
2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我校是吴江区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本课题的研究是从我校及兄弟学校化学教学实际出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加强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总结课例诊断的要素、方法、类型和化学教学再设计的方法、原则和策略。实现:(1)为高中阶段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提供帮助,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2)有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学思想,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3)有助于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并掌握基于科学素养的教学设计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对国家、社会真正有用的创新性人才。
3 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3.1 研究内容
本课题力求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给学生一个空间,一个发挥创造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化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能够对与生活有关的理化生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利与弊,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研究、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从而为将来有可能成为科研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研究重点
通过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分析原因,从科学素养教育与化学教学再设计的内在关系,基于科学素养教育的化学教学再设计的特征、要求和原则等方面,切实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其作用有:(1)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2)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3)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4)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4.2 问卷调查法
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4.3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教师或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把教师的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切实关注课堂实践,关注教师课堂中的教学行为,筛选与研究采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以研究促行动,提高行动效益,加强行动改进。
4.4 经验总结法
体育科学研究开题报告范文2
2015年5月28日,深圳市龙华新区玉龙学校举行《新生活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会议特邀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谢绍?一行专家5人到校指导论证,深圳市龙华新区教科研中心主任段先清主持论证会。参加本次开题会的还有龙华新区教科研中心张文华博士、宝安中学特级教师杨军、玉龙学校新生活课题组全体成员和家长义工代表。
开题会之前,与会专家在玉龙学校校长黄美芳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新生活课程配套特色功能室,现场观摩了学校首届“生活节”系列活动之小学一到三年级的“生活技能大比拼”和四至七年级的“厨王争霸”烹饪大赛。
开题会上,课题总负责人、玉龙学校校长黄美芳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她详细介绍了玉龙学校新生活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研究指导思想、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员分工、研究阶段、预期成果和研究保障等。接着论证组专家相继发言,就课题的可行性和研究性提出建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志红博士从 “特色主题化,目标行为化,文化物象化,课程结构化,项目个性化,办学合作化”六个方面对学校新生活课程前期研究成果给予高度概括和充分肯定。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谢绍?主任从课程的实施方案和课程纲要的编写、校本教材的规范完善和评价体系的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他们一致认为,玉龙学校的新生活课程紧扣时代脉搏,使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自立自强并且心灵丰盈、精神丰厚,课程的设置有梯度、可操作、能落实、易推广。最后,汤贞敏院长对玉龙学校办学理念与课程开发探索给予充分肯定,鼓励玉龙学校新生活课题组继续认真、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研究成效,并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
根深而枝横云天,历久而推陈出新。自2014年9月起,玉龙学校在建校初期就本着“小学做活,中学做实;九年一贯,全人发展”总体办学思路确定了办学理念“生活为源,发展为本”。遵循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理念,围绕生活离不开的“衣、食、行、情”四个方面,着力进行新生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打造生活教育特色,引导每个孩子学习“七会”:一会收拾整理;二会煮一手好菜;三会烘焙;四会写一手好字;五会一门乐器;六会武术(健美操);七会剪纸。
到目前,玉龙学校新生活课程已经开发出《君子文化》《烘焙篇》《整理篇》《烹饪篇》《悦读篇》《理财篇》等校本教材,并配套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学校配套建设了专业功能室(整理室、烘焙室、阅读区、快乐厨房已经投入使用),为新生活教育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玉龙学校新生活课程成果之烘焙饼已经走出玉龙、走出龙华、走出深圳,为玉龙学校新生活教育亮出了第一张名片。(深圳市龙华新区玉龙学校供稿)
体育科学研究开题报告范文3
1研究目的与意义
羽毛球运动时一项动作复杂、技术性强的运动项目。随着羽毛球运动的发展,羽毛球技术不仅在技术上更加丰富,在打发上也在日渐提升。在比赛中运动员不仅需要良好的击球方法,而且还要具备灵活的移动步法。因此,羽毛球的运动技术大致分为手法和不法两大类。步法在羽毛球比赛中时一种极其重要的技术,在场上根据对方的来求速度记性灵活多变的步法转换,才能合理的将球准确的击回,若是运动员步法较差,你能按时的到位,就会影响击球的质量和比赛的胜败,就算再好的击球技术也难以施展。由此可见,步法对于羽毛球时至关重要的,是羽毛球运动技术的最基本的技术之一。它和手法相辅相成的,取长补短,不可分割的,也可以这样说,没有良好的步法,再好的击球技术也是难以发挥出来的,本宗旨在于儿童初学者没有正确的步法,必然会影响击球技术的完成。而在比赛中没有快速准确的到位步法,手法就会失去其灵敏与威胁性,所以学习和掌握熟练的快速而准确的步法是打好羽毛球提高羽毛球技术的重要环节。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羽毛球比赛的技术特点的发展快速、进攻,是球类运动发展的共同规律。自有羽毛球运动以来,在一般相当长时间内形成了传统的准、稳的打法。在亚洲盛行后,随着羽毛球的发展,世界羽毛球技术迅速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准。尤其是在六十年代初、中期,中国羽毛球队从学习桌球技术中得到启发,以快为核心,突破羽毛球手法、步法的研究,探索并总结出一套在比赛中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进入八十年代,世界羽毛球技术在快速进攻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形成“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近年来,国内外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技术风格的确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羽毛球选手韩健以其坚定的意志,摸索出来的变速、准确控制落点、拉开四方球结合突击进攻的打法,屡建战功。印度的普拉卡什、丹麦的英登是在他们全面、熟练的技术基础上加强了速度和进攻,使他们的技术水准突飞猛进,成了重大国际比赛中的有力竞争者
3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商丘师范学院羽毛球馆第三期培训班12人(8至14)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检索与羽毛球步法有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整理,了解相关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
访谈法:就羽毛球运动常用步法的分类及特征请教武汉体育学院和全国羽毛球培训中心专家
4研究的主要内容
步法是羽毛球运动的灵魂,它可分为三类:一是上网步法,二是后退步法,三是中场左右横动步法。
而每一次完整的步法,均包括起动、移动、协助完成击球和回动四个环节。而这些步法运用到了并步、垫步、交叉步、蹬步、跨步、腾跳步等,组成在场上移动的方法。
起动是由相对静止的站位状态向来球方向移动的发力过程,它来自判断和反应。移动一般是只由中心位置到击球位置的移动过程。制动则是到位后克制移动的惯性,保持身体中心的平稳,以便协助完成击球动作。回动是在完成击球后要尽快回到中心位置,做好迎击下一来球的准备。
5预期研究结果
1、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步法的基本结构
2、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合理利用步法的方法
3、通过研究分析得出步发训练的方法
6研究进度
1.确定选题并开题
2.收集材料并写开题报告
3.拟定论文提纲
4.完成论文初稿
5.论文修改
6.定稿
7参考文献
[1] 翁永良.我国体育消费现状分析[j].当代财经,XX,(4):107-108
[2] 周梅芳.南京市网络型业余羽毛球俱乐部会员构成特征及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XX,8(3):163-165.
[3] 刘志强,等21世纪我国现代体育消费行为及对策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XX,(3):1-4.
[4] 刘凌宇,刘巍.西安市羽毛球休闲人群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XX,13(1):121-125.
[5] 孙亨玉.羽毛球运动在我省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XX,9(3).
[6] 许建.南宁市羽毛球场馆体育消费的调查研究与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XX,21(4):51-53.
[7] 马珊.南京市业余羽毛球俱乐部会员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报(自然科学版),XX,8(4):165-166.
[8] 颜意娜.杭州市居民羽毛球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XX,30(1):50-53.
体育科学研究开题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校 联合培养 教育体制改革
一、重要意义
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各自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但各成体系、分散重复、彼此封闭,效益不高,人才培养与科研、社会发展脱节。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战略任务,博士研究生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人才,其培养质量更是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举足轻重。高校与研究院所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合,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合作背景
四川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着规范、健全的研究生教学管理体系,生源充足,但是科研条件、学术氛围及科研经费相对不足。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事业单位,也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拥有一批研究能力强的学术带头人,科研经费充足、试验研究条件优越。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生源明显不足,科研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但是教学经验相对匮乏。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之间开展合作,既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联合培养培养博士研究生,同时依托双方的学科优势,共同进行学科建设。
三、改革创新措施
1.双重学籍管理机制
双方共同成立研究生管理小组,并由四川大学配备1名思想政治辅导员。双方对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实施双重学籍、双重管理原则,并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工作流程。博士生在双方均享有在校生的权利,无偿使用双方已有的课程、图书信息、科研设备、体育和文化设施等资源。
2.招生计划制定与分配
联合培养招生计划由教育部以专项计划形式下达至四川大学,在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计划总规模中单列,专门用于联合培养试点工作。四川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则上按1:1的比例进行分配。
3.指导方式与双导师确定
合作双方遴选出学术骨干组成联合培养导师组,导师组的成员必须具有对方单位聘任的兼职博士生导师资格,并经双方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门审批备案。根据导师和学生的双向意愿在录取前确定出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其中第一导师对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负主要责任,第二导师负有指导责任,两位导师应有实质性的科学研究合作。
4.培养方案制订以及课程的设置
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培养是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统筹双方资源优势,兼收双方同类学科培养方案的特色。课程学习以四川大学所开设的学位课和专业课学习为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课程为辅。毕业时学分合计应达到双方申请学位的较高要求。
5.学术实践训练
联合培养的博士生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织的科学研讨会,并作为学生参加不低于2次的科研分享报告;参加本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报告讲座以及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次数应不少于20次,其中应包括双方单位组织的学术讲座。
6.论文工作
论文选题根据导师小组对学生的考察,结合第一导师的科研项目确定适合该生的课题,第二导师提供必要的实验室资源以及技术指导。研究生确定论文题目后,写出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向导师小组报告并论证,导师小组通过后方可立题。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工作期间,须向导师小组作一次论文中期报告,由导师小组对学生的中期报告共同进行综合评审并提出改进措施。学位论文应在导师小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经导师指导小组修订后,按规定撰写和装订。
7.学位评定与授予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工作由四川大学负责。博士生在完成了培养计划规定环节之后,向导师小组提出申请,导师小组审查同意后,提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管理机构审核,审核通过后正式向四川大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论文答辩申请,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符合学位授予各项规定的博士研究生授予博士学位。
8.成果归属问题
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导师组共同指导下取得的学术成果,其知识产权原则上由双方共享。发表学术论文(著作)、申请专利、申报奖项等问题可实行双署名制(第一主管导师及单位靠前)。
四、工作思考
工作成效: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工作实践中,总体反馈良好。一是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促进了双方的学科合作,共同进行了学科建设;二是互聘研究生导师,促进人力资源共享;三是以科研合作为纽带,促进了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工作期望:需要进一步加强院校导师之间的科研合作交流,将联合培养研究生作为纽带对相关的新思路和新学科交叉进行科研探索和深入实践;在联合培养工作中,合作的双方应明确责任和义务,加强沟通,明确对方需求并取得共识,签署完善的联合培养协议,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双重学籍、双重管理的联合培养制度。只有不断从实践中反思和改进,才能真正对院校联合培养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实现共赢。
体育科学研究开题报告范文5
建设周期内,体育教育专业力争拥有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体育教育专业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并以此为核心打造一支结构更加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具体措施如下:“内培外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继续加强现有师资的对外交流与培训,有计划地派遣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同行业院校进行专题学习交流,或中短期的顶岗工作交流,拓宽视野,提高素质。二是在国内同行业领域引进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完善队伍结构。三是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教练员、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负责培养青年教师和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实体依托”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以体育教育学院现有的省级培训基地、市级培训基地、市级学术组织、省级教学团队等实体为主要平台(学生体质与学校体育研究基地、辽宁省体育传统项目培训基地为省级基地,辽宁省田径裁判员培训基地为省级培训基地;沈阳市体育教师培训基地为市级培训基地,辽宁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为市级专业学会;体育教育学教学团队、田径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以校级实体性学术组织、院级教学团队(体育教育研究中心、心理研究中心、体操教学团队)为辅助平台,组建若干学术研究团队,明确研究方向,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传帮助引”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老教师和中年教师要在帮助广大青年教师作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的特长和优势,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训练经验,帮助和引导广大青年教师确立科学研究方向,带领广大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从而全面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自身的发展和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更加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师范专业为根本、以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所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具体措施如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密切关注和科学预测社会、行业的变化趋势,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始终将学生必须做到“把握一个规律(学校体育工作规律)”、“具备两个能力”(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三个基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全面适应”(适应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科研、管理与社会体育指导多项内容)为基本准则,不断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为培养中小学合格的体育教师做好顶层设计。以全方位信息反馈为依据,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建立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同类院校、用人单位、实习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及家长组成的立体型的信息反馈平台,依据各种途径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以教师培训基地为平台,开展学生毕业后的跟踪培训,延长培养过程。体育教师培训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后持续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学院是沈阳市教育局指定的体育教师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要对沈阳市近200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目前已完成7期),通过培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专门的培训网站。网站包括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将对在校学生和本专业的毕业学生免费开放,同时能够互动。通过这种远程教育,真正实现了对毕业生的跟踪培训,延长了培养过程,拓展了培养的空间,为广大毕业生的快速成长搭建了坚实平台。以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为依托,整合省内同类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实施联合培养。2011年9个体育教育专业院系组成的辽宁省体育科学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辽宁省学校体育学会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先后在沈阳体育学院成立。体育教育学院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牵头单位,正在积极倡导和筹划学会成员单位联合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相关事宜,得到了成员单位的高度认可和行动支持。这种联合培养模式可以促进院系之间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共享可以通过互派优秀教师到校讲课、互派学生代表到校学习、组织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大赛、组织体育教育专业论文报告会等多种途径实现。
3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突出“以需求为导向、以师范专业技能为基础、以体育专业技能为根本”,通过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突破传统课程内容竞技化、理论化给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提高课程社会适应性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以课程内容更新与改造为突破口,建设一批符合当前形势和发展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系列教材。具体措施如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在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准确把握就业市场的前提下,适时地对课程的结构进行调整,增加社会适应性高、发展前景广阔、对人才培养规格实现和学生就业贡献率较大的新兴课程,删除社会适应性低、发展空间狭小、对人才培养规格实现和学生就业贡献率较低的陈旧课程,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传统课程的更新与改造。以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强化师范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体育技能培养为目标,加强对传统课程(尤其是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构建符合师范专业特征、体育专业特色突出的课程内容体系和培养策略。以课程内容更新和改造为突破口,加强特色教材建设。以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为突破口,重点做好传统课程(尤其是传统术科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造,删除部分竞技化、理论化过强、社会适应性较低的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强、社会适应性强、易操作的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为特色教材建设打好基础。以打造精品课程为目标,尝试开发研究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导向,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从就业岗位和社会服务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若干综合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实施有计划的建设工作,督促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4实践教学改革
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一般性社会实践与专业性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措施如下:加强基础性专业训练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基础性专业训练平台主要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三者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学生通过第一课堂的课内实习、教育见习、教法观摩、教学体验,掌握体育专业必备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掌握师范类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学生通过裁判等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掌握专业必备的技巧与方法。加强综合性专业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性专业实践平台主要是指教育实习。实习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综合性末端环节,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教育实习的关键在于实习基地的数量和实习指导过程的质量。因此,要通过双优评选活动(优秀实习基地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激励措施来扩大实习基地的规模和提高实习过程指导的质量。2012年,联合共建基地建平县实验中学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典型案例。加强综合性社会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挖掘社会资源,建立岗前教育与培训基地,通过假期社会实践进行职前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2012年4月,我院与深圳菲普莱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达成联合培养协议,并于当年9月共同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加强学术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毕业论文,参加学术论坛、听学术报告、参加论文报告会等都是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完成毕业论文。因此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并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各个环节进行监控,确保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真正得到锻炼。加强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专业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宗旨。目前已经完成了8期沈阳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和1期的辽宁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2012年,与沈阳市教育局达成协议,体育教育专业辅修教师专业方向的学生将分批次在沈阳市所属区县进行顶岗实习。
5教学方式改革
改革“教材+教师、课件+教师”等传统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生能力培养并重,符合体育类课程本质规律,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新型教学方式和授课模式。具体措施如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符合条件的学科类课程教学中尝试“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在强化运动技能掌握和教学能力培养本位目标的指引下,在术科课程的教学中探索“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的最佳实现形式,为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方法保障。以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授课形式,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知识技能运用的针对性。
6教学管理改革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懂专业、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体育规律的教学管理队伍;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教学质量控制的长效机制。具体措施如下:吸收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高层次人才进入教学管理队伍,选派中青年教学管理干部到综合性院校参观学习、到同类院校交流考察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修订和完善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坚持和落实学校教研活动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教育教学工作过程性督查制度、教学工作的办公会例会制度、教职工教学例会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专家治学制度、考核激励制度、竞赛制度、科研制度。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由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等管理部门组成的行政监控体系,以及由教师、学生、社会组成的社会性监控体系。两套监控体系相互支撑、共同作用。
7小结
体育科学研究开题报告范文6
关键词:体育活动风险;参赛风险;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列表排序法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2-0004-03
Abstract: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risk in exercise and sport, and reviews summarily the advance in risk of exercise and sport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Finally, the advice and opinions on the risk research of exercise and sport in China in the future are given.
Key words: risk in exercise and sport; competition risk;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assessment; taxis method
1 关注体育活动风险
我国体育风险研究刚刚起步,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文献资料,开展这方面的创新研究难度很大,需要勇气和毅力,更需要环境、氛围和条件。我认为,鼓励创新,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落实到行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自由,需要更多鼓励与支持。如果在研究初始阶段“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很多有创意的研究就会被“扼杀”于萌芽之中。
这几年,国内体育活动风险研究逐步增多,这是好事,说明大家已经对此有所认识,并开始重视,我们也一直坚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已经有多人完成体育活动风险方面的硕士论文,同时,博士研究生也参与了该领域的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与其它社会活动相比,体育活动风险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研究体育风险不是赶时髦,更不是换个新名词,而是体育实践的呼唤和需要,也是一种学者社会责任的体现。
2 体育活动风险理论与方法
在研究运动员参赛风险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参赛风险,而要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来,需要先知道什么是风险。尽管对于“风险”概念的解释有不同的说法,但共同的一点是指不好的或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按照逻辑学上的概念界定的“属加种差”方法,所谓的参赛风险是指运动员参加体育竞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好或不利的事件。[1]
以往研究经常讲比赛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但基本停留在实践的层面上,而这类问题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归属。把这样的问题用参赛风险一词来表述,实际上是从风险的视角来审视运动员在比赛中可能遇到的不利事件。这应该说是找到了一个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风险管理工作着眼于未来,是将来时,是“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借鉴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技术,有助于系统、深入地研究比赛中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及出现的问题,这在以往的同类研究中是没有的。实际上,不管研究什么风险问题,都离不开风险管理的三大环节或步骤,也正是这三大环节或步骤让我们在纷繁复杂、不确定的环境中,提早发现可能的损害或损失,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我不敢谈什么研究创新,但起码在这个问题上,我率先提出了“参赛风险”,也尝试着建构了运动员参赛风险管理体系。虽然这样的研究本身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起码勇敢地迈出了“一小步”,同时希望看到这一开创性的研究能使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迈出“一大步”。
在研究运动员参赛风险之前,国内体育活动风险研究大多集中在赛事风险与运动员伤害风险上。2003年,由于“非典”问题,原计划在我国举办的女足世界杯改在美国,让国人首次领略了赛事风险。近年来一些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前和比赛中发生的伤残事件以及学校体育活动中发生的学生猝死事件,使得这样的问题倍受人们关注。
实际上,体育活动风险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体育锻炼中到处都存在各种风险。最近几年,大中小学校里发生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伤和死亡的事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此外,在健身房和其它体育活动场所也不时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不幸事件。其实,此类事件决非现在才有,而是一直存在。过去经常听到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口号是:健康第一。我倒是觉得,如果非要找到第一的话,应该是“安全第一”,没有安全作保障,也就无所谓健康。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中小学体育活动风险问题的研究以及老年人体育锻炼风险的研究,[2-4]正在进行大学体育活动风险问题的深入探讨,同时也即将完成学校体育竞赛风险研究。另外,体育旅游风险的研究也在进行中。当然,运动员参赛风险问题还在继续深入研究中,重点放在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上。下一步我们要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借鉴国外风险认知研究方法[5],力争在体育风险认知(The Perception of Risk in Sport)方面取得一些研究进展。
目前,在体育活动风险研究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体育活动风险分类的问题。尽管风险有各种分类方法,但是不等同于体育活动风险就有了合适的分类标准与办法。具体到不同的体育活动风险研究,必须首先面对和解决风险分类的问题,然后才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的问题。
3 体育活动风险研究的方法问题
风险是指未来发生不好事件的概率。它指向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是过去和现在。我们可以基于过去发生和现在出现的事件,对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做一个基本判断,但这种判断的结果只能是一种概率事件,即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风险管理上有一句名言:只要它可能发生,它就一定会发生。今天不发生,迟早有一天会发生。这也正是为什么要进行风险管理研究与应用的意义所在。
现在有的城市天气预报开始采用概率预报,不再像过去那样提前告诉你明天下雨还是下雪,而是把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多少告诉你,充分考虑到“天有不测风云”。体育活动风险研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无法预测明天或今后的体育活动中一定会发生什么,但是可以根据以往的历史资料和目前的数据分析指出未来体育活动中可能或很有可能发生什么、这些风险发生的程度及危害性等。
在体育活动风险研究中最重要的是体育活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方法。尽管许多风险管理著述中都介绍了一些方法,但具体到体育活动的风险研究与应用上能使用的方法还很有限。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学习基础上,开发体育活动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的专用工具。
在运动员参赛风险研究中,首先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前提下,构建运动员参赛风险源,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出《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表》,用于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编制《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表》过程中,对以往资料上记载、教练员和运动员口述以及其它研究报告的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整理归纳,尽可能囊括运动员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虽然也知道要囊括运动员参赛的所有风险是不可能的,但是必须要有这样的想法,并竭尽全力去完善。可以说,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的工作量很大,仅历年的《新体育》杂志和《中国体育报》就翻阅了两遍,加上大量体育相关文献的收集和阅读,真是费时费力。最初提出的参赛风险条目上千,后经过反复归纳删减才保留到现在的236条。
在运动员参赛风险研究中,最困难的是如何进行运动员参赛风险评估,一开始计划采用层次分析法,但是在预试中发现实测难度大,且效果不理想。后来,提出采用帕累托分析,就是先让教练员回答运动员参赛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这样的开放式问题,然后计算项目的频数和累计百分比,最后找出主要参赛风险。后来的调查数据统计表明,这种评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科学研究本身也有风险,决不是“旱涝保收”。考虑到调查对象是国家队教练员,一旦调查失败的话,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于是,必须想办法寻找一种更加简洁、实用的参赛风险评估的方法。时间过得真快,半年过去了,调查工作还有半个月就要全面开始了,但我的另一种方法还是没有找到。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更加偶然的机会,刚从网上订购的一本风险管理的著作启发了我。这本书提到“列表排序法”[6]正是我这么长时间一直在寻找的评估方法,令我激动不已。于是,我忘记了吃饭和睡觉(现在想来简直就是废寝忘食)根据这种方法的思路,编制《运动员参赛风险评估表》,当全部编制完成的时候,离外出测试仅余一天的时间。带着打印好的调查表,我踏上了飞往南方某地的航班。这个时候,更深刻感受到什么是“车要山前必有路”,同时又不免暗自庆幸。
我们近年来的一些体育活动风险研究大多采用了我上面提到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方法,所不同的是根据研究的内容差异重新设计编制各自的风险识别表和风险评估表,效果都还是不错的。
当然,体育活动风险研究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前面提到的“层次分析”法之所以最后没有采用,不是方法本身的问题,主要还是考虑到方法的可操作性问题,至少在我研究的这个问题上,它不是最佳的方法。因此,就体育风险研究和应用的方法而言,可供选择的方法和手段很多,适合你所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4 体育活动风险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本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方面的教材,也没有哪个院校开设“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课程,这方面的学术专著也只有我在2005年出版的那本博士学位论文。令人可喜的是,近5年来在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方面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在逐步增多,特别是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风险问题开展的研究“独领”,也开始出现国家资助的体育活动风险方面的课题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领域研究论文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特别需要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而不是仅仅是停留在简单方法的介绍或大谈意义重要上。鉴于一些研究者自身对风险认识的局限,有些研究在概念界定、分类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不少常识性问题。
国外体育活动风险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是美国Herb Appenzeller主编的《体育风险管理:问题与策略》。最新版本是2005年出版的第2版。这本书收录了近40位作者的43篇论文。这些论文被分成6个部分,包括导论、侵害责任问题、医疗问题、项目和设施管理问题、风险管理关注的事以及风险管理发展趋势等。[7]
另外,美国John O.Spengler等(2006)撰写了《体育与娱乐风险管理》一书。全书共分11章,包括下决心管理风险、医疗紧急行动计划、保护儿童、体育与娱乐中运动热症、照明安全、血液病原体、心脏骤停与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药物检查、装备、前提、指导与监管、运动场安全以及水上运动安全等。[8]
还有一本书是英国John Severs等(2003)撰写的《小学体育安全与风险》(教师手册)。这本书从以下12个方面来阐述:教师与法律、教师与儿童、教师、设备与环境、风险管理原则、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策略的设计、体操与舞蹈、小器材练习、游戏、追逐活动和接力、竞技、户外和冒险活动、包括游泳和跳水的水上活动等。[9]
在以上3本这方面的学术著作中,大多是突出实际应用部分,理论探讨的内容相对较少。实际上,风险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就是要帮助人们解决在生产和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因此,关注与处理体育活动中的具体问题是体育活动风险学科的重要任务,也是这一学科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动力之所在。
国情的不同使得在体育活动风险研究和应用上也会有很多差异。风险,作为一个新概念,在我国需要有一个接纳、认同的过程。体育风险也不例外。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2002年12月的博士论文开题以及2004年5月博士论文答辩期间,经常遇到那种对待参赛风险“不屑一顾”的态度,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2007年,有关部门为此专门召开了奥运选手参赛风险的研讨会。我也被邀请参加国家课题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实际上,有关北京奥运会风险管理的论坛早在几年前就举行了。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们面对的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体育活动风险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也可以认为是新兴的学科,其研究的视角变化了,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先进了。
2005年11月14日发生在山西沁源的学生在公路跑操出现的特大交通事故震惊全国。我们在随后的实地走访中,更加感到加强体育活动风险(特别是学校体育活动风险)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0]
长期以来,在体育活动的宣传上,一直突出“体育活动有益无害论”,很少,甚至没有告诉参与者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出现重大伤亡事件时,又归结为个别现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采取有效对策,而这种个别现象对于出事的个体来讲就是百分之百。这种不符合辩证法的说法与做法流行了很多年。体育活动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体育锻炼不当,不仅会发生各种伤害事故,而且还会导致死亡。近年来,这方面发生的伤亡事件已经不少了。[11]
因此,作为学校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有告知的义务和责任,应该把体育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告知参与者。告知的方式有很多,国外常见的形式是书面协议。如果大家签了这个协议,就说明组织者尽到了告知责任,而参与者也愿意接受这种风险。当然,学校或体育活动组织者还要在场地设施和服务方面给予参与体育活动者充足的安全保障,而参与者也应该加强自我保护,避免和减少不利事件的发生。有人担心,如果提前告知体育活动风险的话,就没有人敢来上体育课了,把大家都吓跑了。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从国外的情况看,登山运动是所有项目中死亡率最高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勇往直前”地去选择登山运动。[12]
目前,需要加强体育活动风险的理论研究,开展体育活动风险教育,体育行业要制订体育风险管理的行动计划,编制出具体、可操作的工作手册,而不是上级发一个通知文件,然后下面开会传达。从体育实践上讲,体育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在先,然后才是如何防范体育活动风险等操作层面的问题。
展望今后我国体育活动风险研究,还有很多的理论问题亟待解决,如运动项目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不同体育教学与健身活动内容的风险分析、不同人群参与体育活动风险管理以及建立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常效机制等。
虽然体育活动风险研究在中国刚刚起步,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体育实践的需要,但是发展前景看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体育风险理论,出版体育活动风险方面的教材和开设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课程,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国体育活动风险研究能在理论和实践上“顶天立地”,更好地为中国的体育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石岩.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 高进.太原市中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李瑛.太原市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风险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 王苗.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与风险防范研究-以太原市为例[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Paul Slovic. The Perception of Risk. London and Sterling, VA: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2000.
[6] 邱菀华,等.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 Herb Appenzeller, et al. Risk Management in Sport: Issues and Strategies (second Edition). Durham: Carolina Academic Press,2005.
[8] John O.Spengler, Daniel P.Connaughton, Andrew T.Pittman. Risk Management in Sport and Recrea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2006.
[9] John Severs, Peter Whitlam, Jes Woodhouse. Safety and Risk in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 guide for teachers. London: Routledge.2003.
[10]刘红,石岩.我国中小学生“公路跑操”现状、成因及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7,30(5):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