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1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经营还没形成统一管理,我国农产品很多生产以个体农户为单位,生产规模较小并且相对分散,农产品销售和生产资料的购置也比较分散,这种生产和经营方式不利于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对有效管理无法形成。

2、农业投入品缺乏管理,投入品是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因素,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工作的难点。我国农业投入品的问题很多。例如,农药产量和使用量超标,高种较多,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过高,在农田肥料使用过程中,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比重不平衡。由于没有具体标准,不仅造成了这些投入品的浪费,而且使农产品受到污染。

3、管理主体不明确,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出现问题时,各部门之间经常相互推诿扯皮,责任主体难以确定,管理效率较低。

4、农业推广力度与科技创新不足。当前,我国农产品开发常常以产量为目标,却忽视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村基层科技推广机构人员少,不能有效地组织和开展优质农产品安全技术的试验与推广。有关农产品创新的研究能力差,经费少,只能依靠财政拨款。同时,农村生产者的知识技术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也导致了农产品质量提高和质量安全技术发展缓慢。

5、流通环节监督不完善。我国不断加大对流通环节的管理力度,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测体系。但实际操作的效果不理想。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缺少面向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的基层检验、监督机构,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检测设备较为落后,与现实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无法快速准确检测农产品中的残留物,使得大量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危害人们的健康。

二、建议与对策

1、提升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

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尽快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切实履行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要尽快理顺执法机构,按编制配足执法人员,按照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求配备执法软硬件设备。市级农业部门要强化培训,进一步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形成上下联动、统一调配工作机制。各级农业执法机构要强化日常巡查和重点检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发现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

2、完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提高检测覆盖面

(1)完善提高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检测能力。

通过增加投入,完善配套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生产环境检测设备,增加充实人员,加强检测技术的培训,尽快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和审查认证,使检测范围涵盖产地环境、投入品、农产品在内的生产全过程。

(2)建立健全县级检测站。全市10 个县(市、区)设立独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配置所需设备,配备专职检测人员,具备承担县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快速监测工作,其中4个县要达到能够定量检测的能力和水平,要对质量安全的重点区域和产品进行常年监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

(3)建立乡级检测点。配备专门检测人员,负责本辖区农产品基地抽检工作

(4)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超市、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检测室。配备相应的农药、兽药快速检测设备,确定专人,负责检测工作,对生产和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自检,把好生产农产品的准出关和销售农产品的准入关。从根本上建立市、县、乡监督监测和企业、市场自检相结合,定量检测和快速检测相配套,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3、下大力气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全市农产品生产的标准体系,认真实行国家强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步伐,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质量安全控制、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非疫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加强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从业人员的自律管理,实现对农产品生产从种源、投入品统一供应和使用到采收销售的全过程制。

4、全面推广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2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责任落实

酒泉市肃州区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也是甘肃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区。肃州区现有耕地面积4.176万hm2,辖5乡10镇、123个行政村,总人口36.4万,其中农村人口22.4万。近年来,全区按照构建大产业、大基地、大龙头、大园区系统支撑现代农业新格局的要求,以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为核心,抓产地-治理隐患促清洁,抓投入-控制源头保安全,抓标准-规范生产上水平,抓机构-健全体系强能力,抓服务-完善制度建机制,强力推进基地标准化、产业集群化、龙头现代化、加工园区化、质量追溯化进程,为区域经济社会率先实现小康提供基础支撑。目前,肃州区已成为我国第2大对外经作制种基地、西北最大的洋葱生产集散基地、甘肃较大的奶牛饲养区和以其命名的肉牛肉羊养殖区,先后被农业部等多部委命名为全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最大的非耕地设施生产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国家级农业产业化基地、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以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将肃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措施介绍如下。

1基本情况

肃州区围绕促增长、保安全的要求,按照政府负总责、县乡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监管体系建设思路,以创建国家级农产品监管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促进区域经济由数量增长型向数量质量双向增长型跨越为目标,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落实,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力度,在2012年成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和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的基础上,全区1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管站,专、兼职监管人员65人,有81个行政村配置了专职质量监管员,47个行政村配置了农残速测仪,在6个农产品综合市场设立了定点检测点,全区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17个,区、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基本形成。

2存在问题

肃州区不仅是甘肃省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供应区,也是全省农产品质量监管重点区。通过连续8年出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意见》、连续8年实施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连续10年开展“绿剑护农”专项活动,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点多、面广、线长、任务重、潜在危害因素多等一些外在因素。同时,区域内部存在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科技园区示范力和带动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农兽药残留超标,产地环境亟待改善和恢复;乡镇监管站重成立轻管理现象突出,监管力量薄弱;农产品监管制度、执法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区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全区农产品质量管理形势依然严峻,监管工作任重道远。

3对策与措施

3.1严把产地关,切实保障安全的生产环境

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控,制定产地环境保护治理规划表,合理划分宜生产区、禁生产区和优势生产区,加大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对土壤重金属离子、农药残留超标、重肥污染、废旧地膜等危害因素的治理力度,确保产地安全。农业技术部门在指导农户标准化生产、科学进行农事操作的同时,积极抓好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土壤理化结构,从技术上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优质,确保农产品“生活”在肥沃、干净又健康的土壤上。

3.2严把投入关,切实加强质量安全源头治理

工商、质检、农业等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杜绝高剧毒农药、假劣农资、过期农资流向农田,采取连续作战、持续作战、协同作战的方式重拳打击一切违法销售和使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1)及时组织开展春秋季“绿剑护农”、夏季“农资打假百日行动”等多项整治行动,从抓源头、抓重点、抓大案要案入手,建立“检打”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产品和重点季节的执法检查。(2)落实农资市场、生产基地检查登记制度,落实农资质量承诺公示制度,健全和完善农业投入品经营和使用档案管理制。(3)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和“绿色配送”活动,推进区级农资经营标准化示范店和农资连锁经营店建设,保障农资消费安全。(4)建立诚信通报制、限用农药购销实名制,将不诚信之人列入黑名单,实行有奖举报,积极发挥社会各级人士的监督作用,提高违法成本,打击违法行为。

3.3严把标准关,切实提高农事规范操作水平

围绕省、市、区确定的“菜篮子”产品标准园、科技示范园区、粮食高产示范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等生产项目,抓好本行业、本区域内各类标准园的创建、布置、设计和管理。乡镇要按照有醒目标识、有质量标准、有技术规程、有农事记录、有监测抽检、有服务承诺的要求,培育1~2个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点(园),在推广反季节蔬菜生产、秸秆饲料化应用等实用技术的同时,强化质量管控措施,重点示范生物防虫、无公害生产、跟踪监管、检测追溯等技术;引导农户健全农产品生产档案,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禁、限用及农药安全间隔期等规定,加强农业环境监控、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工作。技术单位要加快区域农牧业地方标准化修(制)定工作,及时制定重点产业技术规程,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

3.4健全体系,提升和完善监管机构规范化运行

按照“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建设思路及“加强基层、重心下移”的原则,建立职能明确、人员到位、力量匹配、业务规范、服务有力的监管体系。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加强指导、加速推进各项工作。区级有关部门要重新定位监管、检测和执法的职责,建立责权一致的相关监管机构;各乡镇要围绕有机构、有牌子、有人员、有制度、有档案、有手段、有专项行动、有基本经费的“八有”目标,独立设站,加大省级示范监管站的创建;各村必须配备监管员,以保障监管体系规范化运行,建立上下联动的监管网络。同时,加大力度对区、乡监管员的培训和指导,进一步明确职责范围,引导“制度上墙”,加快规范运行。

3.5强化服务,不断激发监管制度机制创新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3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问题;对策;贵州毕节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90-02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分析了毕节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该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问题;对策;贵州毕节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90-02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可以在很多方面对农产品进行安全评价、规范农业市场秩序、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等。因此,笔者结合毕节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了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对合理规范与布局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提升检测能力有推动作用,必将有效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健康发展,从而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利益[1-3]。

1 存在的问题

1.1 体系不够健全

从毕节市检测机构的数量看,现有检测机构数量与实际的工作需求差距较大,安全类检测机构的数量特别是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等机构少,检测能力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毕节市质检机构的能力来看,全市现有可以检测环境项目的机构非常少,因此无法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进行检测,且由于多数检测机构功能单一,无法全面进行检测且利用率低[4-6]。

1.2 检测能力较低

目前毕节市质检机构能检测的覆盖面较小,大多只能检测1种或少数几种项目,不能全面检测各种项目,且检测的仪器陈旧、落后,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农产品的检测需求;检测人员不能定期地加以培训,从而限制了检测范围和检测能力;同时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关标准,如排污、通风、温湿度控制系统,而直接影响机构的建设。

1.3 监管力度不够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检测程序较复杂,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监管就必须监测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加强对产前生产基地的监测、产中生产技术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农药使用及质量安全保障等,目前,毕节市尚未建立全面的监管机构,从而对其农产品进行从生产到食用的全程监管。

1.4 源头监管难度大

毕节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而且经营单位大多为分散式的单位和农户个体,规模化程度比较低,缺乏社会监督和自我约束限制,并且科学施肥、用药及标准化生产很难实施;同时一些不法商贩和生产者仍然违规使用禁药,加上生产者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质量,乱用和多用农药等问题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以及生产过程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

1.5 市场准入制度尚不完善

毕节市虽已初步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但是仍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毕节市假冒伪劣的农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农贸市场的状况比较混乱,不利于形成优质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质量安全的监督,这也对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7-10]。

2 对策

2.1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一项主要的工作来抓,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应以建立、健全检测体系为重心,在强化检测能力上下功夫。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机构检测人员不足、检测手段单一、检测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严重制约了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顺利实施,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水平。因此,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尤其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促使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迅速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2 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以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重点,以建立健全体系,满足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监管的需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一套由地、县、乡三级组成的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在规划布局中,首先建立完善地级农产品质检中心的检测能力,同时合理规划县级农产品质检站,使每1个县级质检站可根据其区域农产品生产的特点,有目的地强化和提升其在某一方面的检测能力;再次在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完善速测设备,鼓励有条件的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建立速测点,以完善和补充县级检测站的综合检测能力。

2.3 扩大对生产基地、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监管

目前该市农产品质检机构主要是市农产品质检中心和各县(区)质检站,针对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能力和资源,采取填平、补齐和完善功能的方法,进行科学规划,防止和杜绝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对拟建设中的各个县级质检站,应根据各县(市)区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依靠现有检测力量和工作基础进行规划建设,合理购置仪器设备。对于乡(镇)和生产基地、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应突出以速测和自检为主的检测体系建设。

2.4 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试点制度

农产品质量在进入市场前必须经过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机构的有效检测。在2008年初,该市开始在全市的大型农贸市场、蔬菜水果批发市场、超市及生产基地初步推行市场准入、准出制度,收到一定的效果。目前正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进,以便更好地保障广大市民的消费权益。

2.5 完善各级质检机构体系,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应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需要,界定工作职责,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主要承担全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的例行检测工作和地方检测标准的制订、修订;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主要按照地级质检中心的工作安排,承担相应的抽样送检和地级质检中心安全的相关检测任务,同时对辖区内农贸易市场、生产基地实行例行检测和不定期随机抽检,且将检测结果上报给上级检测机构;乡(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主要对产出和运入的农产品进行长期速测,发现可疑应采取相关措施,同时报上级质检机构进行定量、定性检测。

2.6 加大对农产品质检机构的管理

市、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应在人员、机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环境条件、检测能力等方面符合计量认证的要求,乡(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应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安全检测工作,各级检测机构应分工协作,做到标识管理,一一对应,确保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2.7 提高质检人员素质,强化全员培训

由于质检工作风险大,这就要求质检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因其素质的高低与质检质量成正比,因此挑选质检工作人员时,要充分考虑其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准,才能确保质检结果安全、可靠。同时,质检人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要自觉抵御检测过程中遇到的外界人为因素如商业贿赂、领导指示等干扰,并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不法企业的恶意骗检和伪造检验报告等行为。质检机构检测人员分2种,即检测科研人员和技术辅助人员,其中科研检测人员各方面水平均较高,既懂得检测的方法和原理,在监测中起重要作用,而辅助技术人员只是进行部分检测的操作,并不知道检测的真正原理,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需对辅助技术人员的操作进行规范化。因此,在引进科研质检人员时要综合考虑其素质、水平,对引进的辅助技术人员也要进行规范操作教育,使其能够很好地与科研监测人员配合,以提高检测质量,降低人员管理的风险[1-2]。

2.8 提高质检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

经调查该市质检机构工作情况,发现该市的检测人员虽然有实践经验但是在理论方面有欠缺,不能很好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相应的理论与方法。因此,应对质检人员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普及,提高全员风险管理意识,使全部人员参与风险管理的互动,增加其实践经验。同时,要做好危机管理的预案,以保证在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时能够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减少其带来的损失[1-2]。

2.9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监管措施

各县区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体系进行完善,明确每个质检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目标,并对其编制进行核实,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质检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监督抽查和例行工作,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执法,推行农产品生产源头追溯制度,定期清理、整顿和规范农产品市场[2]。

2.10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在西部边远地区,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比较淡薄。要利用培训、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方式大力宣传农产品及农药方面的法律法规,增强农民对农产品的安全意识,确保农产品质量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11-12]。

3 参考文献

[1] 白建荣.浅谈墨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J].云南农业,2010(5):6.

[2] 张根良,刘新发,高敏,等.浅谈如何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J].新农村,2010(7):152-153.

[3] 贡庆凤.浅谈镇江市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现状及完善对策[J].镇江社会科学,2010(2):40-41.

[4] 金发忠.关于我国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4(1):51-54.

[5] 姚力志,刘春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思考[J].质量探索,2009(5):46-49.

[6] 徐晶,席兴军,陈丽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标准化,2007(5):23-25.

[7] 郑冬梅.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24.

[8] 陆影.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2007(6):28-29.

[9] 刘迎贵,方俊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2):104-106.

[10] 汪禄祥,黎其万.风险分析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9):85-87.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4

1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及追溯现状

1.1农产品资源丰富。汉中市是传统农业大市,现有耕地总面积445.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02万亩,总产104万吨;生猪饲养量690万头,肉类总产34万吨;茶园总面积113万亩,茶叶总产3.85万吨;蔬菜复种面积97万亩,产量225万吨;果园总面积60.7万亩,总产量42.6万吨。

1.2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良好。全市现有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71个,产值达到59亿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13家,年销售收入120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3783个,家庭农场794个。全市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57.3万亩,流转率14.2%。

1.3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市现有209个生产基地342个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认证,11个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业企业共注册商标193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2个、省级著名商标40个、省级名牌产品28个。“汉中仙毫”品牌价值18.99亿元,“城固柑桔”品牌价值15.73亿元。

1.4安全监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由农业和食药监管部门分段负责。农业部门市、县两级都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各镇办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市食药监局设食用农产品监管科,各县区有食药监管局或市场监管局,各镇办均成立了食药监管所或市场监管所,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乡三级监管体系基本建立。

1.5追溯体系建设持续推进。2013年起,以“陕西省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为平台,以“三品一标”为重点,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工作。目前,45家企业、合作社加入追溯体系,32家企业44个产品基本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

2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缺乏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生产记录、包装标识、追查追溯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明确了建立生产记录、进销货台账和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的责任,但在农产品追溯标准与规范、广度与深度等方面尚无明确界定,缺乏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法律法规。

2.2追溯信息共享难。汉中市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但追溯信息未能实现通识共享,既不利于消费者查询、政府部门监管,也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2.3操作难度大。农产品追溯包含记录管理、标识管理、查询管理、监督管理四大基本要点,而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无生产档案、无包装标识产品占绝大多数,且生产、销售分散,包装、编码等追溯环节开展难。

2.4相关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当前,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单一农户无法参与农产品质量追溯。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食品加工流通企业基本具备参与条件,但由于先期投入较大和运行成本增加,且无法实现追溯产品优质优价,导致参与意愿不强。

2.5消费者认知度低。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加之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消费者“没有听说过”,并对追溯信息真实性表示怀疑,高于市场均价购买可追溯产品的意愿不强烈。2.6日常监管面临尴尬局面。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落实不够到位,流通环节无法提供索证索票资料问题普遍存在,日常监管停留在市场自检和监督抽检层面,检测覆盖面小,监管工作处于两难境地。

3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对策建设

3.1制定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的专门法律,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确定追溯对象,明确核心追溯信息,界定各相关主体的义务和责任等,以法律的强制力加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步伐。

3.2建立统一追溯体系。建立统一的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库,设计开发适用于种植业、畜产品、水产品等不同种类农产品的信息采集、传递、识别、查询系统,设置政府管理、企业操作和终端查询三大平台,将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全面纳入追溯体系。

3.3实行梯次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将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纳入追溯管理范围,重点选择方便追溯、附加值高、社会关注度高的食用农产品建立追溯平台。对一般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期可实行纸质追溯,严格落实生产记录、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制度。

3.4强化帮扶指导。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加大对追溯实施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加大对企业人员的培训指导,加强过程监管,确保信息真实、完整。引导企业利用标识载体进行商业开发,提升品牌形象。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鼓励食品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联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追溯体系建设。

3.5监管无缝对接。建立监管部门联席会商制度,整合监管资源,共享监管追溯信息,实现全程无缝监管,不断增强政府部门对问题农产品的发现和处置能力,提高农产品安全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5

(一)工作运转经费不足

近年来,政府不断地加大对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财政投入,为河南省各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的工作提供了保障,各检测机构检测室面积基本上都达到了检测要求,配备了主要的检测仪器。但仪器设备维护成本大,检测所需试剂、耗材、标品等价格偏高,各质检机构普遍反映经费不足,另有个别质检机构检测经费仍未纳入财政预算,开展日常工作较困难。由于人员或资金配备不到位,存在检测范围偏小、仪器设备闲置、利用率低的问题。

(二)专业技术人员偏少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评审细则》中规定检测机构应配备与检验工作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每个部门至少配备1名质量监督员,质量监督员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了解检验工作目的、熟悉检验方法和程序,以及懂得如何评定检验结果。但目前河南省基层检测机构拥有中级和高级职称的人数相对偏少。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人员少,学历大多偏低,检测水平参差不齐,缺少骨干检测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由于县级检测机构人员工资待遇较低,无法留住优秀的检测技术人才,无法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检测队伍不稳定,检测技术水平也有待提高。

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基层检测机构人员技

术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力度省农产品质检中心几年来多次举办检测技术人员培训班,基本上达到了各县级质检机构至少有1名检测技术骨干人员的目标。但由于检测设备和技术标准更新速度快,仍然需要加大检测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县级质检机构多数存在一人多岗、工作内容有交叉的情况,在加强检测技术培训的同时,也需加强实验室管理知识的相关培训。形成由县级到市级培训为点、市级之间互相学习补充为线、省级集中培训为面的培训模式,实现每个检测机构至少有2名精通多台主要仪器设备、从样品抽取到样品检测能够熟练操作、对实验室管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的技术骨干,由这2名技术骨干带动机构其他的工作人员逐步提高检测技能和业务水平,从而提高整个检测系统人员的工作能力。

(二)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用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由于仪器设备维护成本大,检测所需试剂、耗材、标品等价格偏高,县级质检机构开展检测工作每年经费应不少于30万元。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农产品质检机构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为保障县级质检机构的持续运行,发挥县级检测机构的作用,就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三)加强内部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

1、规范内部设置:质检机构实验室应至少设立业务室和检测室2个部门,检测室根据检测内容分农残、重金属、理化等组,每组至少2人。业务室负责收样、下达检测任务通知单、汇总检测结果、编写检验报告以及各类档案的管理。检测室负责样品检测、填写原始记录单、仪器设备的管理以及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等工作。

2、落实规章制度:质检机构实验室应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确保其持续有效的运行。检测工作涉及到抽样、样品制备、样品检测、编写检验报告等多个环节,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实验室所有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管理体系文件中的要求规范操作。

3、强化资质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计量认证。只有经计量认证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所提供的数据,才具有法律效力。计量认证是政府对实验室的强制认可,是质检机构应开展检验监督工作的先决条件,所以质检机构要开展工作就要先通过计量认证。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范文6

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

指导思想 按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的要求,以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记录共享为基础,以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为重点,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核心,强化生产经营主体诚信自律,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基本建成,重点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基本实现全覆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有力有效,信用体系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重点领域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两个领域,农业投入品领域的重点是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生产经营单位,农产品领域的重点是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收购贮运企业、屠宰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部门推动,社会共建;健全制度,规范发展;积极创新,加快推进。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任务

深入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化项目,完善、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与本地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数据对接,及时传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加快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以数据标准化和应用标准化为原则,进一步充实完善相关信用信息,实现信用记录电子化存储,推进行业间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提高主体信用信息的透明度。

完善信用信息记录 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监管情况作为信用信息的重点内容,实行信用信息动态管理、专人记录、及时更新,保证所采集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提升信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依法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征信工作,及时公布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及产品的审批、撤销、注销、吊销等有关信息。鼓励和指导第三方征信机构、行业协会依法开展征信工作。

强化企业和行业的诚信责任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督促生产经营主体落实诚信责任,强化自律意识,实行质量安全承诺制度,严格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建立生产记录和进销货台账,实行索证索票制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杜绝使用禁用农兽药和非法添加物,严格执行农兽药休药间隔期,建立内部职工诚信考核与评价制度。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坚决打击失信行为,积极树立诚信风尚。引导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健全组织体系和治理结构。督促行业协会加强自律,进一步完善组织章程,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并监督会员遵守,加强会员诚信宣传教育和培训,在自愿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征集会员的信用信息,积极开展非营利性信用等级评价。

完善信用体系运行机制 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制度建设。二是建立信用信息披露机制。三是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四是完善失信惩戒机制。五是建立信用监督机制。

努力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氛围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把诚信教育与行业管理有机结合,在核发许可证、日常监管等工作中强化对主体的诚信教育和宣传引导。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其他专业培训等途径,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引导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树立企业诚信文化理念,提高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形成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质量安全文化。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树立诚信典范,使全行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重点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公益活动,突出诚信主题,努力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让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

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强化组织保障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制度措施,加快推进本地区、本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成立本地区、本行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工作小组,及时研究有关重大问题,指导、协调、推进本地区、本行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督促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位,确保信用体系建设顺利进行。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借助其专业性强、组织化程度高、与生产经营者联系紧密的优势,合力推动行业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强化责任落实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指导意见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职责分工和工作实际,制订《规划纲要》的具体落实方案,作出周密部署安排,确保任务落实到位。定期对本地区、本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成效突出的地区、行业予以表扬,对推进不力、失信行为多发的地区、行业予以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