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思维专注力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思维专注力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思维专注力培养

孩子思维专注力培养范文1

深化和拓展父母的认识观念

事实上,众多家长都是凭借着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固有的观念对孩子实施数学教育,然而,能否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家长的感受是最深刻的。深化和拓展父母的认识观念不止在数学教育的层面,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龄前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许多家长在这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是相对模糊的。首先,学龄前的数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此外,学龄前的数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以及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与爱好,这里面也包含着锻炼和培养孩子专注品质。

2、 数学教育的目的。

家长缺少这方面的认识,会延缓或阻止孩子数学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学龄前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空间等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以及孩子能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这里要强调一点,对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家长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重视。

3、 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特点。

很多时候,正是由于缺乏了对孩子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认识、理解,才导致了很多家长数学教育的无效、失败以及他们自身的失望、泄气。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孩子能从1数到10的时候,你让孩子从一堆糖果中拿出3颗糖来,孩子可能会抓一把或是拿4颗2颗给你。如果不理解孩子的数学思维发展的水平或特点,一些家长就会为自己的孩子贴上标签了:我的孩子数学水平不好。这种自以为是的结论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学龄前孩子思维发展的过程是:由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萌芽这样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时期的思维发展水平主要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判断上述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在直观行动思维阶段,即到孩子依靠动作进行思维,这说明了孩子会念1或更多的数,但对这些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并不理解,还不能正确地用其表示物体的数量。

4、 了解孩子实际的数学水平和经验

认识孩子实际数学水平和经验是正确进行数学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而认识孩子的数学水平要与孩子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与幼儿园联系,对孩子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孩子进行充满趣味的对话等。

实际操作方面是诸多家长最为关心的层面,而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拔苗助长,比如让孩子学习小学的数学教育内容,这样做与其说是在开发孩子的数学智力,不如说是在损害孩子数学发展后劲。对家庭而言,可采取以下方式:

1、 创设富有数学教育意义的环境

孩子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锻炼、发展、提高着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数学能力的提高也是如此。因此,适合孩子自身探索和学习的环境应是:

①环境要相对优美和安静,适宜于孩子的心理感受,否则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环境中,家长最好为孩子树立一个数学学习榜样,如尽可能多地从事数学方面的游戏活动。榜样既是参照又是模仿的对象,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在数学方面的探索和学习时,他们会加入其中。

②有充足的数学用品和足够的数学玩具,用品和玩具要有吸引力,并能激发孩子的探索热情。除了数学读物外,还可以为孩子购买和自制一些实际操作的数学玩具,比如不同颜色的粉笔,数字卡等。要注意的是,为孩子投放的用品和玩具不宜过多、过分新奇,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过于成品化的用具使孩子失去进一步探索的热情,也难以达到直接的目的。

③以孩子的自身探索为主。当孩子在家庭所创设的环境里进行数学探索时,家长适时的帮助和引导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孩子在为粉笔排队的时候,家长可以问孩子是怎么排的,让孩子数一数粉笔的数量,说出粉笔的不同颜色等。家长要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化,使孩子在动一动、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自觉又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2、 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和培养

大自然是孩子学习的广阔天地。事实上,此种环境中的数学教育和培养不但直接而且更有效果,因为孩子是最能感知大自然的。自然界的事物均有一定的数量、颜色、大小和形状,并存在一定的空间里,这就为孩子习得数学经验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源泉。比如家里的几个茶杯、孩子的几件衣服、楼下的5辆自行车、花园里各种颜色的花儿等,都是很好的数学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孩子去感知客观事物的形、量和颜色来培养孩子的数学认识水平,久之,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很快发展起来。

3、 让孩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以致用能加强孩子对数学的理解,加之,孩子的理解和记忆水平还比较低,因此有必要让孩子运用他所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当孩子初步理解了时间概念之后,可以为孩子制定相应的学习或是阅读计划,加深他对时间观念的理解和认识。又如,当孩子初步掌握了空间方位概念,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之后,和孩子外出时,可让孩子作方向的引导者等。

与幼儿园密切合作

孩子思维专注力培养范文2

但爸爸妈妈有没有想过,孩子是不是需要这200%的爱?凡事要把握尺度,爱其实更需要尺度。过度的爱往往会演变成溺爱,即便这并不是我们的初衷。

过度的爱之一:事事代替

家长口头禅:“我来帮你。”

当孩子想使用剪刀时,做家长的往往会表现得异常担心,甚至立刻大声喝止孩子,生怕剪刀伤害了孩子;当孩子想要自己端水喝时,家长又担心水会洒到地板上,或者弄湿了孩子的衣服,赶紧帮孩子拿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在玩积木,大人看孩子怎么搭都搭不出形状来,情急之下,亲自动手,为孩子搭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孩子在专注地胡乱涂鸦,大人在旁边怎么看都看不懂孩子画的是什么,于是自告奋勇在孩子充满想象力的涂鸦上画了一只很像鸭子的鸭子……

2岁之后,孩子就可以使用安全剪刀进行简单的手工作业,大人要告诉孩子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然后在旁边观察孩子的使用过程,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就可以了。3岁以下的孩子虽然缺乏危险预知能力,但一旦由大人明确告知可能存在的危险,孩子还是会有一定的安全意识的,不会置自己安危于不顾的。

孩子自理能力培养得怎么样,其实决定权就在我们大人手里。家长要乐于放手、敢于放手,舍眼前的小麻烦,顾今后的大利益,孩子自然会在大人的“放手”中,慢慢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培养起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喝水,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大小便,自己刷牙洗脸等。

日常生活中事事代替包办,容易束缚孩子能力的发展。当孩子“工作”(即游戏)时,大人的代替包办会让孩子思维固化,长期以来容易制约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过度的爱之二:事事关心

家长口头禅: “你在干吗呢?”

以我们家的事情为例,一天,果果在吃早饭,突然站起身来,向门口走去,奶奶忙问:“你干吗去呀?快回来吃饭。”果果没有理睬,站在门口左看右看。奶奶继续问他:“你在干什么呢?不吃饭啦?”果果转过身,对奶奶说:“我听见外面有摩托车的声音。”显然,他出于好奇,想去看看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好奇心被满足之后,自然回头继续吃饭。

还有一天,妈妈正给果果讲故事。奶奶端着洗脸水过来,对果果说:“快,快洗脸,不然水要凉了。”“我们在讲故事呢!讲完故事再洗。”果果反抗说。“洗完脸再讲故事。”但奶奶仍坚持自己的想法。

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孩子不能离开家长的视线,家长时时关注孩子,这的确是爱的体现,但不能过于关注,过于关注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唠叨,对于孩子生活中的事情,往往事无巨细都要唠叨。举个例子,孩子吃饭时,你是否常常不自觉地提醒孩子多吃青菜、多吃鸡蛋、多吃鱼?孩子听到大人的重复唠叨,可能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激发逆反情绪。

大人的唠叨很容易干扰孩子的专注力。孩子在看书的时候,也许是到了该吃饭或洗漱的时间,大人不妨先给孩子提个醒,看完这本之后要吃饭(或者洗漱),让孩子心里有个准备,切不要立刻打断孩子。

对孩子的事情事事关心的大人不妨改变一下“关注的方式”,多听多看,少说慎说,多观察孩子正在干什么,多倾听孩子正在想什么,把关心和关注用在恰当的时机上,关注不能变成干扰,否则就得不偿失了。

“过度的爱”之三:事事约束

家长口头禅:“不行的,不可以的!”

3岁的浩浩乐于助人,重点帮助对象就是奶奶。奶奶洗衣服,他要帮忙洗,可奶奶觉得洗衣服是大人的事,不要浩浩帮忙,其实她更担心洗衣水弄湿了浩浩的衣服。她总是会对浩浩说:“不许动衣服,水脏。”看到奶奶在厨房择菜,浩浩也想帮忙择,可奶奶更不愿让浩浩碰脏兮兮的菜,不仅把厨房弄得脏兮兮的,他自己手上衣服上也会沾满泥土,太脏了。于是奶奶赶紧制止:“不准碰菜,太脏了!”

孩子天生有强烈的探索欲,喜欢尝试新事物,大人不可用异样的眼光把这种尝试行为看作捣乱。对于孩子来说,这些虽然看上去像游戏,但其实都是“学习”与“工作”。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既培养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同时也发展了想象与创造能力。

相反的,如果大人处处限制,不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孩子会变得自卑,遇事优柔寡断,缺乏决断能力与创造能力。其实,弄脏了衣服完全可以扔进洗衣机里洗一下,但束缚了孩子的行为,限制了孩子自主意识的发展,影响的将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小小建议】

1、 调整爱的心态:爱的是孩子,还是自己?

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不能按我们的意愿成长,应顺应孩子的内心发展,启发与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孩子6岁之后,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会慢慢减弱,到时候他的固定思维会告诉他自己:我不该这么做,我应该让爸妈高兴,我不能这么说话,我应该问妈妈怎么说才正确?天哪,到那时,你会觉得孩子怎么长不大?怎么事事依赖父母?怎么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与其到那时再自责,不如现在就开始反思:孩子的问题多半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

2、 教育孩子,先树立父母内心的自信。

在学习育儿知识之前,请先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的人又怎能教育出一个自信开朗的孩子?所以,教育孩子,父母的自信是找寻最佳育儿方法的前提,拥有了自信,才有勇气去学习,寻找到正确的育儿方法。

3、 改变育儿方法,多学习育儿知识,提高育儿能力。

现在网络发达,遇到育儿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寻找相关知识。但我们都要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同一个方法适合别的孩子,不一定适合你自己的孩子。还要多观察孩子,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从而提高自身的育儿能力。

孩子思维专注力培养范文3

近年来,研究“提问”的领域逐渐增多,除了研究历史最为长久的教育学,心理治疗也在“提问”研究方面有自己的成果(关于指示性提问和非提示性提问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此外在心理测验和调查问卷的编制等也广泛涉及。这些研究的共同成果在于认识到,提问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确实能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心理效果。鉴于此,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向如何增强提问的数量和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提问的内涵及对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提问的内涵

提问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本文中的提问特指教师的提问。“提问对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作为了解幼儿学些什么和能做什么的手段,又可作为教学技巧的一部分(如苏格拉底的对话法),旨在引导儿童逐步作出教师预期的回答,或鼓励儿童为了培养他们自己的洞察力而对他们的亲身经验进行考察。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教育应当培养儿童不仅能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而且能自己组织问题并求得答案(从教师那里或别人处求得)。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培养幼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师提问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提问对师幼双方的影响

提问作为一种言语交流活动,认知活动、交往活动,对教师和幼儿具有不同的意义,对教师来说它更多作为一种检测的手段,但是对幼儿来说,它显示着主体已有的知识结构、兴趣、语言发展能力和交往水平等更为复杂的意义,因此提问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赫尔巴特的教学法,有关教师提问方法以及教育效果已经开始被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提问无疑能够加强并引导学生的思维,但另一方面也显示,那些教师提前就知道答案的提问,可能同时抑制了学生自然地发展自身独特的思维。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鉴于此,提问必须不断改造升级,以应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新要求,高品质提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焦点。

二、高品质提问的特点

所谓高品质提问,是指问题的生成、提问的重点、主体以及氛围等有别于传统的提问,能够最大程度引发幼儿思考、激活思维,让幼儿深度卷入的那些提问。相对于传统的提问方式,高品质提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问题的产生以生成为主,贴近幼儿的经验

目前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师提问,基本上都有确定的答案,即便没有唯一的答案,答案也局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教师据此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评价。马拉古兹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喜和爱的方式”。因此,并不是每个孩子的回答都出现在教师的“确定区域”里面,但是教师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总是不由自主地将所有的幼儿都引向既定的方向,更为糟糕的是,孩子在一次次的体验中,逐渐学会了揣摩教师的意图,提问的初衷在这个过程被彻底湮灭,幼儿的思维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更遑论学习品质的培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里程碑意义就在于让教师把视线从目标转向孩子,理解、看到孩子自发的学习。这就意味着对教师来说,要通过仔细观察孩子的生活或游戏来提出问题,而非通过预设的方式,这种提问的生成方式更加贴合幼儿的实际需要,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孩子在前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实践经验,因此对问题的理解会更为深刻,更容易激发孩子的想法和思维,此时的幼儿也更容易提出具体的问题,和教师形成一种高质量的互动。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提问的艺术在于能继续提出问题,这同时也是思维的艺术。”继续提问的艺术就诞生在这样高质量的互动中,幼儿的学习品质也在这种互动中得到发展。

(二)提问的重点以思维为主,重视思维过程

罗杰斯认为:我们已经面临一种全新的情景,如若我们要生存……一种对过程而不是对固定知识的依赖是现代社会中唯一能作为教育的一种目标而且有意义的东西。鉴于此,高品质提问相对于传统的提问更加倾向于幼儿的思维过程,其评价和引导也以此为重点,而不仅仅关心结果的正确与否。正如华爱华教授所说:从知识储备式的教育到知识品质的培养是当今整个世界教育的转向。高品质提问从对确定知识的追求,转向对思维过程的重视,正是基于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关注。

(三)提问的主体以幼儿为主,注重师幼之间的平等P系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部分组成,并且前者本身就是为了后者的发展而存在的,因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幼儿作为提问的主体之一,其作用的发挥与否对教育有着质的的影响。相对传统的提问,在高品质提问中,幼儿和教师处于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中,幼儿的角色更为主动,能够和教师形成一种“乒乓球”式的互动。在你来我往的循环过程中,幼儿对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专注等学习品质得到了发展,为其长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提问的氛围以鼓励为主,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传统的提问,检验的标准在于对错,因此存在着一种比较紧张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回答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幼儿自尊、自信水平,这种压力会抑制幼儿的潜能,不能激发出幼儿主动提问和应答的最高水平。高品质的提问建立在一种宽松的、平等的、充满爱意和鼓励的氛围中,研究表明,在鼓励和新异刺激的条件下,幼儿可以达到最高的提问水平。因此,这种氛围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幼儿提问的热情,使幼儿能够真正地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孩子的自信心、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也会有所发展。此外,幼儿的在这个过程充分地、全面地展示了自身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成为教师了解幼儿的途径,以及后续提问的依据。

三、高品质提问对教师的要求

(一)转变观念,淡化对确定性知识的追求

教师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其教育行为,因此,教师观念的科学与否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转变观念是改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步骤。

课程论专家奥恩斯坦认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变化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使整个社会都陷入高度的不确定性中,人们必须建构新的范式来组织他们的社会和工作世界……应该是那些懂得去发现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寻求精确答案的人。要培养幼儿形成这样的品质,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淡化对确定性知识的追求,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用客观知识来填充孩子的大脑,而是让他们自己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对于提问而言,教师不应再仅仅关注结果的正确与否、知识的储备情况以及信息的机械记忆,相反,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其思维的过程,以及幼儿在应答或提问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兴趣、专注、好奇、坚持等学习品质的发展。

(二)重视幼儿的感性经验,把握问题的科学性

1.丰富感性经验,进行经验储备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学习的发生是基于主体已有的经验,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理解,建构新的心理表征,因此任何学习活动的发生都必须建立在原有的经验上。学前阶段的孩子思维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充足的物质材料及丰富的操作机会是其思维的载体和支柱,因此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是高品质提问产生的前提。生活和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其经验得以积累和深化。教师基于幼儿经验的提问,也更容易得到幼儿高质量的回应,教师和幼儿互动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态度和兴趣。

2.考虑年龄特征,难度适宜

提问作为一种言语活动、交往活动、认知活动 , 它的发展离不开言语的发展、认知的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所以,3~6 岁儿童提问生成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可能与 3~6 岁儿童言语的发展、认知的发展和社交的发展有关。 因此,教师提问应该遵循孩子的年龄特征以及个别差异,言语简单明了,内容适宜,难度控制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幼儿激发幼儿的动机和兴趣。过难的问题还可能损害幼儿的学习动机,影响其自信和自尊水平。

3.把握时机,数量适宜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指教师的引导只有把握合适的时机,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注意时机,准确找出孩子的思维盲点和节点,一击即中,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作为一个课堂上例行的、表面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教师提问的数量和频次一定要适宜,不当的提问不仅不能起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相反还会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一种干扰作用。

(三) 避免提问的过度工具化,发掘其本体价值

在很多教育活动中,提问被教师作为一种例行的工具和手段,成功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工具化倾向比较明显,提问不仅不能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反而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张诗亚认为严肃的教育学术研究,在价值取向上和研究I域的定位上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才是永恒的,教育研究的根本是人的发展。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提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才是第一要务。

(四)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提问的热情和潜能

孩子思维专注力培养范文4

关键词:把握个性;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24-001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每个幼儿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存着一定差异。《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幼儿的独特性中蕴含着他独特的成长方式和生长点,教育只有实实在在地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纲要》中“尊重热爱幼儿”的教育原则,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下面我就在游戏活动中观察到的案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实录:

在一次瓶子装饰的区域活动中,我观察到了三位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不同的思维方式。

依依选了一只造型漂亮的瓶子进行装饰。她对着瓶子思考了一会儿,先从材料筐中选了红黑两种粘贴纸就着扁圆形的瓶身装饰成一张小脸,然后她又选了一条蓝丝带系在了瓶颈处,还要求我为她打了蝴蝶结,接着她又选了一些带小花图案的纸剪下,有规律的贴在瓶盖周围,成了一顶小圆帽。活动过程中,她未曾停下来过,直至活动快结束了,她才完成。

瑜瑜先看了看陈列出来的几只装饰好的瓶子,选了一只有小鱼图案的拿到了自己身边,然后从材料筐中选了一只同样造型的瓶子,对看范样,一板一眼地装饰起来,还不时地用装饰纸对着范样上的小鱼比划着,接着小心地画下来剪下,粘贴在自己的瓶子上。直到活动结束,她也没有将瓶子装饰好。

凯凯随手从材料筐中拿出一只瓶子,然后又拿了一堆各色的粘贴纸,有图案的小纸片,想也不想就往瓶子上贴,一会儿粘一个红色的小圆片,一会儿又将绿色的三角形粘了上去,似乎觉得瓶子上粘的东西越多、色彩越鲜艳,瓶子就越漂亮。没过一会儿,整个瓶子就被他贴满了,当然也就完成任务了。

这一瓶子装饰活动的过程,反映了幼儿不同的思考方式。作为教师该如何把握幼儿的个性,因材施教地加以指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以不同指导策略对待不同的幼儿。

案例分析:

教师常常以为自己很了解幼儿,凭着主观的意念来判断幼儿,但实际并非如此。就以上活动而言,依依、瑜瑜、凯凯三位幼儿存在着明显的认识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于是我对他们进行了具体分析,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依依表现出思考型的认知特点。在瓶子装饰活动中,她会用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判断问题,做事有条理,任务意识强,对待这样的幼儿,在指导时我对她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让她尝试接受新的挑战。比如:“想想看,这瓶子上还会不会缺点什么呢?”“呀,这小女孩好像少了条裙子唉。”“如果给她扎上俩小辫子,那就更漂亮了!”等等。

瑜瑜表现出保守型的认知特点。她完全按着老师提供的范样操作,而且还要做到一模一样,这样的幼儿虽做事细致、稳当,但思维局限缺乏想象力,更是不够大胆。针对这样的孩子,我先从培养她的自信心入手,鼓励她大胆尝试,用启发式的语言拓展她的思维。如:“哎呀,你这条小鱼跟老师不一样,真特别,下次我也来试试!”“老师忘了在瓶子上贴些水草了,你能在你的瓶子上添上去吗?”等等。

凯凯表现出冲动型的认知特点。他反应快,制作时不假思索,不加观察,做事不够耐心、细心,注意力、判断力都有些欠缺,如果我这时只是提醒他慢点、仔细点,并无多大帮助,需要具体提示。比如:“你这小圆片片是小鸟的头吗?那能不能再帮他找个身体?”“这瓶盖上一朵朵的是白云吗?那太阳公公在哪里呢?”等等。我还不时参与他的制作,无形中培养他做事的有序性、计划性。

每一位幼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也就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学习方式,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优势、长处,也有其劣势、不足。我们即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和长处,又要弥补其劣势与不足,因材施教。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幼儿的各种行为反应,把握其中有教育价值的信息,作为指导的依据。我们必须关注幼儿不同的思维方式,把握其个性,以切合实际的指导策略来指导幼儿的活动。

一、把握个性差异,尊重并接纳每一个孩子

作为教师,我们要切身地感受孩子与孩子的不同,他们有的外向活泼,有的内敛谨慎,有的冲动张扬……不同的个性特征造就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同的认知特点。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做到尊重、热爱孩子,那就必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不同的孩子。

上述案例中,依依、瑜瑜、凯凯就是三种不同性格的孩子,在同一游戏中他们表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认知特点,教师充分尊重了他们已有的个性特征,对于他们装饰瓶子的过程给予了支持与肯定。正是这种包容与尊重,使得三位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始终是快乐的。

二、把握个性差异,从差异中寻求教育依据与切入点,因材施教

幼儿个性上的差异使得幼儿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其发展需求、思维特征、学习倾向都会存在着差异,这也为我们实施适宜的教育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们要注重从差异中寻求教育依据和切入点。

孩子思维专注力培养范文5

女儿小时候,总跟在我身边转来转去,上厕所她也要守在门口,让我不胜其烦。一次,我发现女儿对电视感兴趣。于是,我一有事,就开电视给女儿看,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窃喜有了“电视保姆”。没多久,女儿便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电视迷,《天线宝宝》《喜羊羊与灰太郎》《熊出没》,甚至宫廷剧、婆媳剧她都看得津津有味,言谈之中,还不自觉地带出节目的台词和顺口的广告词。

电视的长驱直入,让人猝不及防。我试图把女儿从电视身边拽回,开始控制她看电视的时间。可是这铁杆“电视迷”不停吵闹,大有恨不得钻进荧幕的架势。就在那一刻,我与老公同时下定决心:彻底关掉电视。为表坚决,我们切断了有线电视线。

突然没有了电视,感觉生活缺少了一大块,大把的时间催促着我寻找打发它们的出口。我决定先从女儿喜爱模仿入手。

女儿模仿电视人物惟妙惟肖,亲友们夸赞女儿模仿力强,我却在为她做事不专心头疼不已。这孩子三心二意,学什么都没有长性。看电视的孩子思维处于放松状态,被动地被电视花花绿绿的画面所左右,而画画弹琴玩积木,这些过程需要自主思考,怎么说都远比看电视“艰苦”,小小的孩子,怎么能不极力排斥劳神费力的事情呢?并且,女儿笔下频频出现电视里的形象,她的想象力被电视禁锢,不再有天马行空的随性。

针对女儿喜欢看动画片、模仿动画片中人物的爱好,我决定先从培养她的阅读习惯入手。于是,我把零散在厨房、卧室甚至厕所里的书,都归拢到书架上,然后带女儿去书店,搬回一大堆她喜欢的绘本。绘本那饱和鲜艳的色彩,简约可爱的线条,温暖动人的句子,让我与孩子一起陶醉其中。我先是声情并茂地给她阅读故事,再叫上女儿和老公,一家人共同表演书里的角色,玩得乐此不疲。这可比只坐在那儿看电视有趣多了。扮演角色有时还需要道具,我们就自己动手,彩纸、剪刀、双面胶,做得不亦乐乎。

女儿就这样爱上了书,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喜欢那只叫弗洛格的青蛙,爱上小鸡卡梅拉,“神奇的校车”带她走进知识的世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用智慧吸引她。她读得如痴如醉,早把天线宝宝、熊大、熊二忘到了九霄云外。

首战告捷,我觉得这还不够。周末,我就带着女儿走出家门,到动物园看大熊猫、长颈鹿,到博物馆看展览,到科技馆玩人体飘浮,甚至到大街上读招牌,去广场学轮滑,去郊区的小河与清澈的河水、活泼的小鱼亲密接触。我们还穿行品读老城的大街小巷,把植物园树下的落叶做成标本……当孩子拥有更有诱惑力的选择时,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光影,是不能与这些充实与满足相提并论的。

女儿上一年级时,来串门的朋友提出异议:“家里怎么能没有电视呢,外面发生大事你们都不知道,跟不上时代怎么行!”

女儿不服气地从书报架上取下当天的报纸,有模有样地阅读起新闻,我们从这些纸质的媒介里,了解国际国内最新资讯;她还向朋友展示我们毫不起眼的收音机,从那里,我们欣赏歌曲听听评书,一点也不落伍!

孩子思维专注力培养范文6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教师反思周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师反思周记【一】

在幼儿园已经两个星期了,对这个班的孩子们也渐渐地开始了解,比如童童喜欢跳舞,却不爱在老师面前表现,悦悦擅长讲故事,乐意讲给每个小朋友听,平时调皮的亮亮一看到小昆虫就特别专注。姚姚小朋友最喜欢画画,特别喜欢画小动物,画小花小草,画蓝天白云。周一的一堂美术课,主班老师用报纸做了衣服,让小朋友在衣服上画自己喜欢的图案,他们用各色彩笔画出了各种动物、植物,还有??看到这些,我感到很欣慰,看来,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看到姚姚的画,出乎我意料的是,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跟别的孩子所不同的画面:空中飞舞的看似象五角星形的、有花形的、有方形的,三角形的,确切的说是根本看不出画的食甚么??“怎么回事,难道姚姚没有听清楚绘画的要求吗?”我心里暗暗的想,“或许他有另外的一些想法吧,等他画好后请他讲讲吧。”于是我决定不去打扰他,让他尽情地发挥吧。 在活动最后的交流与欣赏过程中,我问姚姚他最喜欢的是什么,在报纸上画的又是什么。他告诉我:“我画了很多烟花。因为国庆节快到了,我要给祖国妈妈庆祝生日。” 讲得多好啊!我庆幸自己没有掐灭了孩子思维的火花。从这件事上不难看出,孩子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超出我们的预料。而我们老师有时还会不自觉地带着成人的想法去影响和干扰孩子的想象。此时,我感悟到:给幼儿自由的空间,尊重孩子的一言一行,因为他们的言行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灵感和顿悟。

教师反思周记【二】

今天,听了居文进老师主讲的“强化六认真规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专题讲座,使我对教学“六认真”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 居老师说“教学六认真”是“有效教学”实施的前提。的确,“六认真”既是衡量一个教师能力的标准,也是反映一个教师工作热忱和态度的风向标。我们只有做好六认真工作,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要做到并做好这几个“认真”,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非得投入十二分的热心、爱心、专心、耐心、决心才行。下面对“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如何设计作业,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达到有效训练,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首先,教师布置作业要有讲究。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求可以分层次,这样有利于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树立信心,也能满足优等生的学习欲望。我们要控制作业的总量,提升作业的质量,拓展作业的形式,统一作业的批改,一方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课堂作业当堂完成的好习惯。 其次,教师批改作业首先要做到及时、认真、细致。及时认真细致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同时更能及早地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反思,及时改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再次,教师批改作业后除了给学生打等第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写上不同的激励性的评语,以此给学生指出不足,或提出新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学习。同时教师工整地批改也能给学生起学习示范作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重视对口头、思考、调查、观察等作业的设计,以及对这些作业的检查与评价,并及时地反溃设计综合性的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应该说,看似普通的“教学六认真”其实不普通,这是一门艺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脚踏实地,努力将“六认真”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