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1
所谓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来分析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它是一种无确定规则、无限制、推断无定向的思维。它不依赖于确切的逻辑推理,而是主要凭借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推断,因而与直觉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发散思维一方面围绕着问题从多种角度来寻找解决思路另一方面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关注于新信息的形成。
发散性的四大特性:1、流畅性:指一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要求所表达的东西越多,意味着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灵活应变的特性。3、独特性:即思维成果的新颖独到程度。4、精密性:每时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信息进行精密细致的思考,对各种想法进行扩展和引申。
善于发散思维的学生,思维的流畅必、变通性、独特性、精密性四者兼备,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产生独特的思维成果。因此教育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使他们思路开阔,多思善想,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意注意作业评价标准的改进,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发散思维的依据。
构建主义认为,知识建构一方面表现为新知识进入,同时以表现为原有知识的调整改变,在获得新知识时学习者要充分调动有关的知识经验、分析、组织当前的新信息,生成对信息的理解、解释、同时学习者要反省新知识和旧知识的一致性,鉴别、评判它们的合理性。在历史学习中善于思维发散的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掌握主动权的积极的信息加工者,通常对历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史学认知结构,从而能够对历史现象作出正确的分析,从而产生对现实社会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从“学习主体性”的角度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的调动往往表现于学生善于、敢于发表自己对历史看法的见解,而不是以书本与教本为定论。
三、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1、主体发散法。
主体发散法是指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指向的内容因不同的主体角色而转换的思想方法。主体发散法典型特征是角色视角,即因不同的主体角色说不同的话。运用主体发散法首先要明确“角色”,如人物、人物的地位、人物生活的年代和环境。其次是依据问题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是回答不同的内容。这就要求平时在上课和复习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能顺利进行思维转换,防止张冠李戴。《商鞅变法》后的材料题关于商鞅的评价是主体发散法在教材中的体现。
2、层次发散法。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2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小学美术
0 引言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以经验为基础,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的教育模式。如今,随着知识信息技术时代的高速发展,这种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技能训练的实用主义模式似乎受到了冲击,尤其是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还比较欠缺。所以,这种“应试教育”如今在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变化下正在努力转型。而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探究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成为一项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崭新课题。本文着重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入手,探究如何在当代小学美术教育课堂上挖掘学生更多的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并打造当下独特的美术课堂教学体系。
1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教师本身作为教学上的引路者,必须加强其自身的修养。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教学中去,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首先,教学手段要不断更新。多媒体走入课堂是必然,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计算机的运用可变单纯理性知识的传授,为感性材料到理性知识的传授。我们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思路和想法,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要不断提高审美素质。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将美术学科规定为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学科教育可充分发挥特有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形象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最后,切实提高自身业务文化素质。美术老师首先应该通过多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以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此外,应从多种渠道接收美术信息,经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也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获得各类美术信息,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做到积极思考、善于总结、加强交流,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美术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才能够在艺术课堂上表现得游刃有余,潇洒自如,才能把更多更好的知识分享给学生,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较好的保障。
2 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是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本前提,每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都有效建立在美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尤为重要。一堂课45分钟,熟悉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分清主次,把握课堂节奏,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对时间规划和掌控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堂课中问题的设置应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师生的交流和学生的讨论到底为学生掌握教学任务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教师示范环节如何做到适可而止,既不阻碍学生思路的表达又给学生做了个最好的展示;采用什么样的鼓励机制让学生的想法大胆再现;学生作画环节怎样让作品呈现出多样性,少出现垃圾作品、重复作品和临摹教师作品的现象……一堂精致的课堂能给学生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美术这门学科更该如此。
如果每一节课都能做到这样,我相信美术教师们一定能够驾驭好每一堂美术课,也有足够精力和热情去积极引导,把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断激发出来。
3 情景式教学
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很多时候就要美术教师给学生提供发散性思维的机会,创造一个能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从多方面思考,从多角度去认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巧设游戏的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游戏是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的,这样可以让大家都积极加入课堂互动中来,积极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促使他们思维碰撞。其次,利用多媒体手段,根据教材的不同,再现情景,将音频、视频、幻灯片、教师抒情的语言、优美的姿态一起融入情景式教学中来。例如,小学四年级教材《飞天》这堂课我便采用的是情景式教学这一方式,伴随着一段充满神秘色彩的音乐和一段精彩的考古视频瞬间,将学生们的思绪带入敦煌,立刻激发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崇敬和爱戴。视频结束,顺势导入飞天课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组成考古小分队,带领学生考察飞天的来历,不同时期飞天的艺术特征,最后填写考察报告并分析、制作绘画这样的教学过程,这堂课成功的原因正是因为以这样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了这样一份场景,给孩子提供了更多遐想的空间,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今我们处在大数据时代,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当以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信息,好的我们要学会虚心采纳,不好的我们得改进。我们是艺术的传播者,我们走在时尚的前沿,我们要善于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更应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传播。
4 艺术氛围的构建
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氛的课堂,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试想在一间充满艺术气氛的教室里上课,是不是也是一种美享受呢。灵感就是对美的发现和认识,它是稍纵即逝的,很多时候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和想法。专业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得认真去布局。首先,中西方的名家作品、作者介绍、作品介绍都得认真选择以及循环更替。其次,教师优秀作品或者课堂示范作品也得准备位置张贴出来,很多时候艺术大师的印刷品给人很遥远的感觉,但教师的作品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艺术美的所在,甚至拉近了学生和教师、教师和大师之间的距离。最后,学生优秀作品墙的设置。每堂课的优秀作品都应及时张贴出来,这样不仅是对优秀学生的一种肯定,甚至有时还可以给学生一些参考,相互促进、互相学习,我相信这样的教室环境非常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5 结语
课堂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把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结合起来,再加上老师们的精心准备,和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美术课堂必然会鲜活起来,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也会逐渐开阔,同时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参考文献:
[1] 克罗齐.美学原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68-172.
[2]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创新
社会在发展,时代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散思维作为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关系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小学数学教师在以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样式和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训练。
一、引导学生多方面联想激发发散思维
想象力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它是学生思维转换成都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验证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联系具体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联系”,以此引发学生类似的或者对比性的联想,以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笔者在教学“梯形”这一概念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当上底为零时,梯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当上下底相等时梯形的形状发生什么样的转变”、“当上底边与下底边相等且四边相互垂直时,梯形会转化为什么图形”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对其他相关图形的联想,由梯形的面积演算引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演算。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逐渐流畅,学会举一反三,对类似的问题触类旁通。
二、设计多样性的习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元化
学生思维的训练不仅包括老师的教学,运用习题进行训练也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式之一。练习题的设计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思维训练的成功与否。习题的设计应该多样化,因此习题设计应该以训练学生思维逻辑和发散性的目的出发,采取多样式的设计方案。比如说可以设计缺少问题或者一个条件的习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补充条件,使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发现数学学习中的联系,以及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再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层面,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激发学生学生数学的积极性。笔者在这里举一个例子。
“把下面应用题补充完整,并解答看谁补充得多:
小胖今年9岁,胖爸爸今年36岁,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问题(1)小胖是在胖爸爸多少岁时出生的(2)胖爸爸的岁数是小胖的几倍(3)父子俩的岁数加起来一共多少(4)小胖的年岁是胖爸爸的几分之几(5)小胖多少岁时正好是胖爸爸岁数的一半(6)胖爸爸多少岁时是小胖的两倍”
通过这道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分清倍数、百分数、以及怎么利用列简易方程求解。消除学生在分析问题时的片面性,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扩散,同时还可以衍生新的知识层面,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顺理成章的进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索中,长期坚持这样的学习以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变得更加流畅,看问题的角度也随之多元化。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多渠道的解决问题也是发散思维的另一个特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的下载性表现在只知道用固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旦问题有了一点点变动,学生就立刻手足无措。针对学生这一思维弊病,笔者采取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方法,提升他们的思维广阔性,用数学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宽解题思路。
例如:将十个杯子装满水,这是个杯子的容让分别是1升到10升。小明要取9升水,那么,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让他得到想要的水的容量?老师可以给学生做出一些简要的分析,首先拿1升水,再从其他杯子里拿剩下的需要的容量的水,有几种拿法,以此类推,学生就会得出很多种答案,也可以做这样的引导:先把1升杯子中的水倒掉,然后用装满10升水的杯子中的水倒满1升水的杯子,10升容量杯子里剩的就是小明需要的了。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结果,过程更重要。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可以从生活中抽出一些问题件里程数学模型,进而有层次、有坡度,的进行训练。题型要新颖多变,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其思维能力,不断地摸索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敢于打破常规,大胆的想象,最终形成多元化的解题思路。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掌握更好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质的提升,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为学生在思维上开阔另一片天地,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曾昌兵.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4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创新能力必须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入手,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培养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空间,通过多角度问题设置,改变学生思维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关键词:
物理教学;发散思维;思维灵活性;思维独创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入手,而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培养的突破口,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抓手。物理学科是一门内容深奥、逻辑严密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物理学科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作为高中物理学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认识与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转换思维方式去理解问题,能够从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要学会发散思维,开阔思维,形成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教师必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善于联想,思路开阔,极具变通和独创,为终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把握准知识点,拓展发散思维空间
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对知识的讲授也必须注意知识的关联性,不能单纯讲某一知识点,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纵横联系。知识犹如一条链子,环环相扣,那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教师讲课应该从某一环节出发,把前后相扣的环节一环一环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相关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有的教师讲课就事论事,就题讲题,忽略了应该就某一知识讲起,启发学生从该知识出发,前后联系,展开联想。如果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能够运用发散思维,那么借助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讲解《超重和失重》一课时,我先用一台弹簧秤拉起悬挂的物体加速直线上升或加速直线下降,让学生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变大或变小,启示引入课题,最后要求学生联想单摆、弹簧秤、气压计等测量工具能否在运行的飞船中使用?为什么?这样将学生所学的弹簧秤等相关知识,一下子跃入了航天领域,由单一的知识点,上升为综合的知识运用。通过联想教学,教师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二、广泛设置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很多高中生在学习物理时感到困难重重,到处是障碍,很难以跨越。看到某一题目,感到无从下手,一脸茫然。原因是这些学生就问题想问题,就问题解决问题,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时,要多角度设置问题,多途径思考问题,多方面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知识的融会贯通,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程度,教师提出问题的层次性,连贯性。如果问题得体,那么学生在利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时就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讲解机械波这一节时,由于空间、时间的周期性以及传播的双向性,我常常用关键的语句设问:“如果方向由水平向左改为水平向右结果如何?”“两质点关系不确定怎么办?”再如,解决动力学中的变速运动问题,除了用力的观点解决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用能量观点或动量观点来解决,最后是否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对于同样的问题如果采用单一的问题设置,学生会感到枯燥,往往居于一隅。如果采用一题多问的方式,学生就能够前后联系,知识又能够拓展。问题的解决通道是多样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固守于一种方法,要形成一题多解的能力。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物理学科内在的逻辑性和规律性。
三、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从单一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也是同一个角度,一旦遇到复杂的问题,就无所适从,这与教师的授课方式有关。在常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安排的知识结构进行讲解,没有进行很好的课堂设计。在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让学生想到已经学过的有关定律、公式和性质,思维的方式一成不变,解决问题的途径固守一种或两种,长期下去,学生思考问题形成思维定势。做起试题,只会一味模仿,按照教师讲解的,按照课本传授的,严重制约着自己的思维,没有一点灵活性。如果学生能够改变思维角度,根据条件,挖掘隐含信息中符合题意的条件,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联系,那么思维活动的程度就灵活,解题能力就会增强。例如,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固定的光滑斜面,到达斜面最高点时速度恰好为零。已知物体到斜面长度3/4处的D点时,所用时间为t,求物体从D点滑到起点所用的时间。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教师分别让学生用比例法、逆向法、中间时刻速度法,以及图像面积法来求解,这样把思维空间打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勇于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不循常规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已有知识和过往的经验以及常用的学习方法,能够结合题目中的具体问题情境,具体的问题,展开联想,开展探究,善于猜想,别出心裁,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例如,有关重力势能变化量的求解,除了基本的求法外,对于U型管内的液柱及铁链等问题必须有一点创新思维,让学生试着用新颖的“割补法”去做,这样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多进行教学创新,设计新颖而又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仁新.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217-220.
[2]祁忠孝.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J].青海教育,2008(5):54-55.
[3]杨小兰.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发散思维能力[J].物理教学探讨,2008(7):14-16.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5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造性;课程改革
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而研究表明,现代我国的青少年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刻不容缓。而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思维的主导成分,人的创造能力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发散思维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没有发散思维就不可能产生新的设想,新的见解,也就不可能有创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文就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化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是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教科书设计的出发点,把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作为教科书改革的重点。在使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更多地教给学生思路和训练科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贯穿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究的情景,很有利于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实验探究是教师或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然后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进行观察和思维,最后依据实验现象,结合理论分析,最后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这类实验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伴随积极的思考,因而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契机。如在选修四盐类的水解这节的教学中,引课时提出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盐溶液是不是就呈中性呢?通过课文中的实验探究测出一些常见盐溶液的pH值,得出盐溶液并不都呈中性,有些呈酸性,有些呈碱性。接着问学生:盐溶液中只有水电离产生H+和OH-,面由水电离产生的H+和OH-浓度是相等的,为什么盐溶液中这两种离子浓度不相等呢?最后通过几个个问题分析原因。如NH4Cl溶于水后怎样电离?溶液中有哪些微粒?有没有哪些微粒可以结合成弱最解质?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溶液中H+和OH-浓度相对大小如何?这些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但学生的好奇心大起,此时老师可加以引导,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后,得出答案,最后问题得到解决,也大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将该课推上了。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从中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快乐的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通过习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1.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一个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否得到提高,关键在于平时训练能否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即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思考。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扩散的因素,寻找发散点,进行思维的发散性训练。而一题多变正符合发散思维训练的要求。
2.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不拘泥于常规,积极寻求变异和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而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诸多专著中,都一致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最直接和简单的方法之一。应积极采用“一题多解”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推广“一题多解”的好方法。
3.通过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古人说: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也说明了新知识的获得往往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对比,加工,提练而得的,通过知识的迁移,通过大胆的联想和猜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通过知识迁移,学生不但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对新知识也较容易理解,同时也教会了学生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在教学中应通过此法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利用教材中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进行发散思维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上完课后归纳知识点,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答一些题目就完事,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思维也没有得到训练。而化学新教材中,有很多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这些部分可由学生进行思考并交流,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最后进行全面分析,得出最佳答案或多个答案。如在氯这节的教学中,做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后,课本中安排一个思考与交流:通过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通过思考并交流后得出:燃烧不一定要有O2参加,凡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这些在教学过程要求教师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训练学生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方式,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为我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发散思维虽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但发散思维也不是独立的,它离不开多种思维的支持,尤其是集中思维。很多有价值的创造思维成果都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加工收敛,做出正确的判断,得也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多途径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寻找发散点,进行长期培养,才能培养出思维活跃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化学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很多,采取什么方法,因人而异,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方法。
参考文献:
[1]“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论坛,2004,(3)
[2]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6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然学科。学生通过物理学理论的学习可以培养自己分析类比的能力,判断、推理、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物理实践可以培养自己细致、敏锐、准确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创造力,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正是人们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这些能力素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总体素质。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无论对教材的理解方面、思维方面,还是研究物理的方法方面以及完成作业的手段方面,与初中学习阶段相比较,都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如果沿用初中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疑会举步维艰。
在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时候,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刻苦的精神,而是发散思维与归纳能力。因此,教师转变观念,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是当务之急。我发现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散思维与归纳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个人的能力,而且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物理实验中发散思维与归纳能力的培养
人类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比如幼儿时期站在大人们身边看大人们干活,到再大些自己拆开家里的闹钟看看指针为什么会走、打开家里的收音机看看里面到底是否有人在唱歌、讲话。其实,广义地讲这些活动就是一种人类认识低级阶段的实践,是一种无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人们的好奇心所致。
物理实验教学向学生有目的地展现了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呈现了许多真实又形象生动的物理事实,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未知结果的探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就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建立概念、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思维。实验中往往包含有多个知识点,教师要抓住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及时提出有关问题,启发学生多思考。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边做边提问,内容可涉及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操作要求,可能出现的现象等;在分组实验中,教师可边巡视边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在学生实验后还可增设一项内容,题为“如实写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加以分析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验,训练培养思维的多面性和灵活性。例如:在讲“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时,可这样设计开头:教师问:100瓦的灯泡亮还是40瓦的灯泡亮?学生答:当然是100瓦的灯泡亮。教师将“200伏、100瓦”和“220伏,40瓦”两灯泡并联接入220伏的电源中演示,果然与学生的答案一样。学生的观点似乎是正确的。教师再将这两灯改为串联后接入220伏的电源中演示,结果100瓦的灯泡反而比40瓦的灯泡暗得多。这一出乎意料的事实使学生们展开思维,迫使他们向知识的更深层次进军。再例如:在做奥斯特实验时,边做边提出下列问题:(1)导线上未通电前导线旁的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2)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3)断电后小磁针北极如何转动?(4)改变导线的电流方向,小磁针北极指向是否改变?然后引导学生将电流的磁场与磁体周围的磁场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分析,从而使学生理解并建立起电流的磁场概念。再例如:认识形形的桥。我们看过各式各样的桥,那么人类是如何想到建这样的桥梁的呢?实验:纸载砝码。我们的学生会想出很多方法,将纸的形状发生改变,在他们手中的纸会变出各种的形状,哪些合适,他们在不断尝试中得出结论。教师再要求不改变纸的形状,用其他的东西帮助纸来支撑。通过不断的发散性思考,他们会获得很多种方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桥梁的结构带入其中。
二、物理概念中发散思维与归纳能力的培养
物理概念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物理时认为困难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将一些概念归纳总结,放在一起,利用实验将其体现出来。
实验:让手不沾水取出硬币。我们的学生会想出很多种方法:戴橡胶手套取、用镊子夹、用吸铁石吸、把水倒掉、用干毛巾把水吸干等。那么这些方法有什么规律呢?我们是否可以分类呢?通过提醒,学生归纳总结会发现,这些方法中,一类是将手隔离起来,就是在手和硬币中添加一种媒介物,如手套、吸铁石、镊子;另一类就是将水和硬币分离开来再取,如将水倒出、吸干。那么也就是说要将硬币取出只要在这两类方法上动脑筋。第一类只要找到适合的媒介都可以。第二类就是思考如何将水和硬币分离。此时,我们就将学生带入了又一个思考当中,蒸发现象、虹吸现象、毛细现象、大气压的作用,都会一一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理解了这些现象,再将这些现象引入生活当中,思考总结,学生就会通过认识现象,了解生活。
三、物理教学中专项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教学现状不是收敛性思维重视不够,而是发散性思维训练不足,学生往往缺乏与物理知识相联系的多角度、开放式的思维展示。
如何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否提几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多从侧向、逆向思考解题,安排一些探索活动就算是发散式教学?有没有更系统的、更便于教学操作的发散训练形式?能否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给出客观具体的评判标准?这里,特别值得推崇的是建立在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基础上的发散训练模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任何一种智力总表现为对一定形式的内容,进行一定形式的心理运作或加工,并产生一定形式的产品或结果,所有这些智力形态构成包含120种能力因素的复合体,其智力因素结构如图1所示。
依据上述智力结构,要开发学生智力,就要在教学上把思维运作、内容和结果三方面结合起来,设计训练方案。具体到发散性思维训练,就是把图中的发散性加工运作与4种内容和6种结果结合,产生24种不同的单项训练形式,如图形单位发散性加工、语意类别发散性加工等,使每一项与智力有关的思维都得到充分训练,都有相应的、可操作的检测指标。
通常认为,创造性思维存在于问题的解决实践。那么在具体的解决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地方发生了创造性思维?吉尔福特指出:“答案是,凡有发散性加工和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此外,不同人的创造力类型不同,如果追本溯源的话,也极有可能与他的某个单项发散能力较强有关。例如有人图形发散性较好,相应的空间想象与形象再造能力较强;有人符号发散性突出,往往更容易在数理学科领域里做出创造性成果等。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按吉尔福特的智力操作程序,开展有针对性的分项发散思维训练。实践表明,发散性思维品质有层次之分。如果以思维加工的最终产品结果衡量,具有单位、类别、关系的发散加工形态,更多反映思维的流畅性,属初级发散;系统与转化形态已具备较好的思维变通性,属中级发散;而能由一事物导致另一种新事物,特别是在思维收敛基础,已获得有意义的选择判断后,又进一步扩展发散的应用加工形态,则往往能产生独特新颖的思维成果,应属于高级发散。教师在实施这一模式时,要结合学生年龄与智力水平,掌握好专项训练的类型与强度,做到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开展系统的发散思维训练,在心理学书籍已有许多成功事例,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吉尔福特理论指导下,从基础入手,结合学科知识内容,分项训练学生各种发散思维能力,使之融合于具体教学之中。下面以图形发散为例,着重说明怎样在物理教学进行单项的基本发散思维形态训练。
1.图形单位的发散能力训练。这种训练的要点:将某个图形或实物单位作为想象出的可能图景中的基本单位要素,或依据基本图线要素画出不同图形。
物理实例: 盛某种液体的容器中有一物体,若起初是木块V浮在水面上,露出1/5 V,求F浮。现改变物体与液体类型或用箭头表示初始浮沉状态,可给出多少有意义的浮力问题。一些可能的实例如图2所示。
2.图形关系发散能力训练。训练要点:给一组材料,找出或联想出其中图形或实物间尽可能多的关系。
物理实例:图4a 给出一辆自行车实物。请从运动状态角度指出图中b、c、d、e、f 与自行车的关系。
可能的关系:(a)(b)(c) 中物体不倒,重心垂线应落在支撑面上;(d) 脚踏轮作用与轮轴相似; 车轮上一点运动轨迹与(e)的运动轨迹相同;骑车能直立不倒与(f)中汽车刹车时均有惯性力起作用(或如果将两者看作质点,均作直线运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