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基本路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的基本路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的基本路径

文化的基本路径范文1

关键词: 高校班级文化 基本原则 逻辑路径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英国“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类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这实际上是将文化看成一个综合体,按照这个逻辑,班级文化的涵义即在班级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对班级所有学生具有普遍影响力和约束力的文化综合体[1]。班级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既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凸显了自身的特点。按照班级文化的所属对象,包括幼儿园班级文化、小学班级文化、中学班级文化、高校班级文化等。

目前,学界对高校班级文化研究处于发展阶段,例如,对高校班级文化的界定,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高校班级文化,是指高校班级的全体大学生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工作中形成的,符合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并被大多数学生认同的思维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心理态度、行为方式等文化综合体。它的外延内容丰富,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等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共同构成了高校班级文化,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班级物质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基石,班级精神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灵魂,班级制度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保障,班级行为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外化。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化原则

人本化原则是“以生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劳伦斯在“教育中被遗忘的人”中提出:“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尽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符合人性的人。”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性质决定了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坚持“以生为本”,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2]。也就是说,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人本化原则”,以大学生成长需要为着眼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充满人性化和正能量的班级文化氛围。一方面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班级的一切活动或工作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目的,又要适应现代大学生内在的心理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发挥辅导员与教师的合力引导。因此,辅导员和教师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进行扎实的专业积累,主动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或思想困惑,合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民主化原则

民主化原则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治理思路的具体延伸。高校作为承载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事业单位,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因此,民主化原则必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民主化原则,在班级形成一定的民主氛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学生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与活力。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民主意识。这就要求以符合现代管理需要的民主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家长式”的管理方式,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班级建设与管理的主角。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参与班级建设与管理。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有别于中小学班级建设与管理,它的性质决定了在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中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参与实践,使自我成长需要与学校管理制度保持和谐统一,形成符合班级大多数成员的班级文化。

(三)创新化原则

创新化原则是“改革创新”的时展动力的客观要求。在大数据时代,任何迟滞不前的事物,都将湮没在充满变化与活力的当今社会。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必然要顺应时展要求,坚持创新化原则,以创新的态度和思维超越已有成果。换句话说,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建设创新意识浓、创新能力强的班集体,打造有利于培育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班级文化[3]。一方面,创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进行顶层设计,借鉴高校优秀班级文化建设成果,加强班级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鼓励班级以开拓创新的思维进行班级个性培育,充分展现班级独特的班风学风和价值取向,打造班级文化品牌和特色名片。另一方面,创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除了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外,还要根据理念思路开展好具体的文化建设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逻辑路径

(一)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班风是衡量一个班级及其成员精神风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学风是班风的核心,一个班级的学风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水平,也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4].因此,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班风学风建设。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精华,对于人类的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也对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优秀的高校班级文化从根本上讲,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驱力,在高校班级所有成员中宣传和弘扬诸如明礼诚信、团结互助、甘于奉献、乐观拼搏等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从而增强班级的先进性和凝聚力。其次,要强化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理念意味着学无止境,在高校班级范围内营造爱学习、擅学习、懂学习的文化氛围,鼓励班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和积累优秀的中国文化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大学生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指导,将积极实践与敢于质疑相结合,与时俱进,从实践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从而形成班级优良的学风和班风。最后,要凝聚班级成员的正能量。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积极阳光的正能量,诸如快乐豁达的心态、坚定专注的精神、团结有爱的氛围等,从而打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二)加强“精神家园”建设

精神家园对于个体与组织的成长与发展都极其重要。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班级及其成员的“精神家园”建设,共同塑造大学生在校期间共同的“家”。“精神家园”顾名思义是指个体及组织在思想和精神上的寄托地。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从心理知识辅导、心理环境营造、受挫能力锻造三个方面合力共建“精神家园”。具体而言,首先要加强对班级大学生的心理知识辅导。“精神家园”是一个动态系统,不同的个体或组织因为各种差异,它的层次和等级也存在着差异[5]。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班级及其成员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知识辅导,使他们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他人,科学地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大学生们自主克服各种不利于“精神家园”建设的因素,从而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其次,要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和谐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是高校班级精神家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精神家园的完整度。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心理班会、寝室装扮、心理活动等途径从班级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潜在环境等方面,积极营造和谐的、充满责任感与荣誉感的班级氛围,以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最后,通过心理知识辅导和心理环境支持等,要努力锻造班级大学生的受挫能力。精神家园的构建离不开心理辅导和心理环境支持。“90后”大学生性格开朗、思维活跃,但感情和心理脆弱,受挫能力较差,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班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和人文精神关怀,促进精神家园建设。

(三)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凝聚力是任何一个单位或组织发展的动力之源。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不断兴起,传递先进文化的同时伴随一些负面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腐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对高校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带来负面作用。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有利于凝聚班级力量的班级建设目标。班级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或许丰富多样,但概括地讲,高校班级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促进班级大学生们健康成长成才。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在班级成员内树立团结一致、共同促进自身健康而全面发展的意识,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主动参加班级、院系等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其次要发挥大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班级文化建设虽然由师生共同建设,但班级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综合体构成了高校班级文化体系。因此要充分调动班级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尊重他们的内在需要,使他们更多地参与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在集体生活中体现自我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最后,要加强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班级学生干部队伍是由班级中有威信和能力的大学生人群组成,在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引领和动力作用。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引导班级学生干部树立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指导他们在班级事务处理与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本,经常关心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团结互助的班级人际网络,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学术交流等活动。此外,还要以班级学生骨干培训为基础,不断提高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的服务能力和凝聚力,打造和谐、团结、服务、创新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2]陈国梁.高校构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3]林运清.关于大学校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4]钟永淑,袁明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1(18).

文化的基本路径范文2

>> 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困境求解 公共图书馆提供无偿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与思考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与解决之道 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基层政府的困境与出路 乡镇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困境与出路 新公共管理在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中的适用性分析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困境与责任 财政外溢下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 县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能力的内涵界定 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的改善 政府转型进程中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服务型政府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上海的实践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趋势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2] 《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http:///article/zwgk/mzyw/201506/20150600832371.shtml.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民生为本:中国基本公共服务改善路径[M].2012.9.8.

[4]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

【作者简介】

文化的基本路径范文3

【关键词】 临床路径; 全身麻醉; 恢复期; 并发症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pathway used in recovery period of general anesthesia to control the complications.Method:43 cases of patients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3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effect of clinical pathway used in 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 to control the complications and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was analyzed.Result: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 字2=5.119,P

【Key words】 Clinical pathway; General 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 Complication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一种新型的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方法,其指根据某种疾病诊断或手术制定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按照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让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按此模式来接受治疗、护理,以促进康复、节约资源,使患者获得最佳服务质量[1]。临床路径已在欧、美以及部分亚洲国家得到广泛推广[2-3]。近年来,随着麻醉安全质量控制和患者对围手术期舒适度的要求提高,选择全身麻醉的比例也随之增多,而手术过程中由于各种物和通气工具的使用,往往致使患者在麻醉恢复期极易发生呼吸、循环、神经等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预后恢复[4-5]。对此,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加强围麻醉期的相关医护工作,总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优质的围麻醉期医疗服务,有效控制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6]。围麻醉期临床路径的开展对于此类患者的康复,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医疗过程。鉴于此,本文就本院临床路径开展前后,分别选取43例相关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临床路径用于麻醉恢复期并发症控制的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度调查,旨在为今后的临床麻醉和围麻醉期护理工作提供借鉴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于本院实施临床路径前、后,分别选取43例全身麻醉术后患者作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20~60岁,平均(39.26±10.37)岁,大学文化4例(9.30%),中学文化9例(20.93%),小学文化16例(37.21%),文盲14例(32.56%);试验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22~68岁,平均(40.16±10.36)岁;大学文化5例(11.63%),中学文化10例(23.26%),小学文化17例(39.53%),文盲11例(25.58%)。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学历、基础疾病及麻醉方法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成年且年龄≤70岁,能够耐受手术与麻醉;(2)意识清楚,积极配合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重要器官有严重合并症;(2)精神障碍者;(3)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 方法 本研究的86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实施临床路径前、后的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其中对照组43例为临床路径实施前的患者,未接受临床路径相关医疗服务;而试验组43例为临床路径实施后的患者,接受了临床路径相关医疗服务。分析其临床路径用于全身麻醉恢复期并发症控制的应用效果。临床路径具体内容示下。

1.3.1 制定临床路径模式 (1)医院设立专门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外科责任护士、手术医师等组成),总结以往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的临床路径表,定期对实施小组进行专业的培训及模拟训练,完善麻醉管理工作流程,减少麻醉工作的随意性。(2)患者在手术前,遵照各种临床路径表,具体落实医护人员相关职责,分工协作,各司其职[7-9],形成一套由主管麻醉医师和责任护士执行、护士长抽样巡查、手术医师辅助配合、质控员监督的完整的麻醉临床路径模式。

1.3.2 实施围麻醉期医疗服务 (1)患者手术前,责任医护人员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症、病情等基本情况,及时做好相关记录,同时为患者及家属讲解医院环境、疾病知识、治疗过程及相关医护人员等基本信息。(2)麻醉医师、责任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结合临床路径内容,预先有计划性的明确本次医护工作。(3)建立良好沟通及增进医护关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交流,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正确把握患者心态,引导其积极配合治疗。(4)手术治疗时,麻醉医师、护士、外科医师要保持默契的配合,护士认真协助,麻醉医师要时刻与医生保持术中沟通,术毕及时进行麻醉复苏。(5)术后患者进行麻醉复苏时,密切关注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并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要求对患者进行医疗服务。

1.3.3 围麻醉期医护内容 (1)责任医护人员在接手患者时,应根据事先制定的临床路径内容,再对患者进行一次详细的评估检查,力求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手术治疗过程中,责任麻醉医师和护士应该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与身体反应,输液、输血情况,及各种设备处于正常功能状态。(3)医护人员应积极宣教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健康知识,嘱咐家属积极配合医院工作,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大化为患者的恢复提供有利条件。(4)手术后3 d内,责任医生和护士根据临床路径表,采集和整理相关数据。(5)及时分析相关数据,看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反馈和总结,提高临床路径质量。

1.4 评估标准

1.4.1 并发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呼吸系统(呼吸抑制、气道梗阻、支气管痉挛等)、循环系统(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神经系统(躁动、谵妄等)以及其他(疼痛、恶心呕吐等)。

1.4.2 满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6],如治疗效果、健康教育、医患关系、服务态度、专业素质等进行评价。每项内容20分,总分100分。非常满意≥80分、满意60~80分、不满意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字2检验,等级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秩的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26%,对照组为46.51%,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字2=5.119,P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满意度为97.67%,对照组为79.07%,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Z=-2.093,P

3 讨论

在麻醉恢复期中,由于手术类型不同、麻醉方法多样、麻醉医师在麻醉恢复期拔管的时机选择各异,以及患者存在个体差异等因素,致使每一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是不尽相同的,从而并发各类并发症。研究表明,全麻后复苏早期因受麻醉、手术和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是麻醉并发症的高危时期[10]。赵泽宇等[11]研究提示,七氟醚吸入麻醉可加重患儿苏醒期的躁动,而右美托咪定可降低患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和程度。因此,合理的围麻醉期管理能降低患者在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发生率。临床路径是为进一步提高现代医学服务的一种预见性医疗质量管理模式[12-15],临床路径的开展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主动地以患者为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增加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医疗质量[16-18],因此,将临床路径用于麻醉恢复期患者的管理,更有利于减少患者在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针对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控制,比如根据临床路径表,术前访视时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够有效消除患者不安以及焦虑的症状,进而减少镇静镇痛剂的使用,确保呼吸道通畅;在麻醉恢复期过程中,严格掌握拔除气管导管的时机、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吸氧等措施,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避免呼吸道梗阻、低血氧症的发生。本研究显示,临床路径开展后,试验组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发生率大幅度降低(23.26%),与开展前的对照组(46.51%)相比,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低了将近一半;且临床路径开展后,患者对医院满意度提升了。由此可见,临床路径用于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控制是有效的,它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19-20]。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用于麻醉恢复期可降低呼吸、循环、神经系统以及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和程度,以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Kinsman L,Rotter T,James E,et al.What is a clinical pathway? Development of a definition to inform the debate[J].BMA Med,2010,8(5):31.

[2] Hirakawa Y,Uemura K.Clinical pathway for discharge support at geriatric health services facilities[J].Nippon Ronen Igakkai Zasshi,2009,46(3):275.

[3] Xu G G,Sathappan S S,Jaipaul J,et al.A review of clinical pathway data of 1663 total knec arthroplasties in a tertiary institution in Singapore[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8,37(11):924-928.

[4]吉晓萍,吕晴.循证护理在预防全麻术后恢复期并发症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7):138-139.

[5]张粉婷,王宁,牛晓丽,等.全麻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临床评估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0,25(18):24-26.

[6]赵剑.执行临床路径对结肠癌患者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3.

[7]韩如泉.特色麻醉学科建设与临床规范刍议[J].首都医药,2010,17(6):19.

[8]蔡靓羽,王冬青,徐敏逸,等.麻醉科业务查房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1):37-38.

[9]孙连勇,李蕾.老年骨科患者应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手术的临床路径[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30-31.

[10]袭燕,李军.小儿全麻恢复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J].中华麻醉血杂志,2007,27(9):862-863.

[11]赵泽宇,刘建波,张蓉,等.右美托咪定对脑瘫患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33(6):676-679.

[12]罗惠莲,文艺燕.临床路径在麻醉恢复期并发症控制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1):47-48.

[13]胡海珍,赵红.全身麻醉657例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护理策略[J].武警医学,2012,23(3):244-246.

[14]杨天凤,唐晓凤.全麻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临床评估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2(4):19-20.

[15]冯虎翼,刘俊.12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路径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31):3211-3214.

[16]严记林,彭永娥.开展临床路径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1,20(20):189-190.

[17]刘志刚.临床路径在卵巢囊肿腹腔镜手术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中的实施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4):39-41.

[18]杨风年,王静.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9):124-126.

[19]严世英.循证护理对降低PICC术后并发症意义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7):58-59.

文化的基本路径范文4

关键词:战略变革路径依赖路径选择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所处的行业与环境都趋向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的发展中。为了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基于环境的变迁和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变化,有必要对原有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实施战略变革。所谓企业战略变革,是指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根据所处的环境、自身能力或资源整合与利用已经发生的变化,企业应对其自身整体能力进行评估,以及结合战略、管理与能力三者之间的动态协调性原则,改变企业战略内容的发起、实施、可持续化的系统性过程。本文对企业战略变革过程、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进行阐述。

企业战略变革过程

关于战略变革过程有两种情况:过程的类型及性质;过程的具体内容。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种情况。

prahalad和doz(1987)在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中区别了两种战略变革的过程:公司危机引发的“迅速”、“剧烈”的变革过程;公司主动引发的缓慢的变革过程。后者是战略变革的基本过程,前者是后者的极端情况。他们通过考虑影响战略质量的因素,认为剧烈变革过程其效果不及缓慢变革过程。英国战略管理学教授johnson和scholes(1993)对此问题的观点是:组织中的战略变革是渐进式的,偶尔会出现一些转型式变革,由此认为战略变革的主导过程是渐进式过程,是因为战略变革主要是基于企业已有的行事方式或惯例所形成的“影响路径”或“影响环”上的一个社会系统而进行的。沃尔贝达和巴登富勒在对大型多业务企业如何在变革力量和稳定力量之间的冲突中寻求平衡的战略更新的文献综述中提出,从时间机制而言,学术界认为,战略更新有两个过程:一个是非连续的间断性革命变化过程;另一个是缓慢进化过程。荷兰学者bobdewit和meyer(1998)通过对大量直接或间接性战略变革的文献整理发现,理论界有两个观点:非连续性变革视角的革命式过程观点;连续性变革角度的演进式过程观点。

关于企业战略变革的具体过程,prahalad和doz(1987)认为,几乎所有成功的战略转变都发端于一个关键的任命程序。然后,新任执行官对各级经理人员的认知过程施加影响。随后的变革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略和认知产生多样性;第二阶段是系列的决策和执行权力的微调;第三阶段是由于战略变革获得合法性地位而紧随的战略再定位。

企业战略变革的路径依赖

20世纪70年代末,美日一些学者在对许多美国或日本企业经营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后,企业管理的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就已形成了一种共识: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企业成长与发展水平存在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三个基本功能上: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协调功能。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引导着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企业利益的决策,以及符合企业利益的日常行为;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指在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导下,企业各层次和部门员工选择的行为不仅是符合企业的长期和短期利益,而且必然是相互协调的;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指员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自觉地根据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明显地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路径依赖本是制度经济研究中的一个常用概念。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战略变革决策及其组织实施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影响企业战略变革的上述因素明显地表现出路径依赖的三个特征:企业文化的组织记忆特征;企业家的行为选择受过去经验的制约;核心能力的刚性特点。

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这种作用,使得企业文化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在历史上形成的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被实践证明的一种成功的行为方式,以及这种行为方式所体现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广泛赞同的,异质价值观基本上是不被接受的。企业文化越强有力,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统一性就越被强调,异质价值观越受排斥。显然,作为组织记忆的企业文化,制约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对员工思维方式的影响,限制着企业员工以及企业的行为选择,从而制约着企业经营战略的变革。

企业家的职能或经验背景可能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过去的经历作为今天行为选择的参照系,作为组织记忆的文化则对上述因素产生着综合的作用,企业的战略变革可能因此而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要超越路径依赖,使企业成长与发展摆脱过去的阴影,必须运用虚拟组织,构造战略联盟,用企业的知识创新,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改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学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制度上保证和促进经营者行为的合理化。

核心能力的刚性特点限制着企业战略变革方案的制定与选择,为了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克服战略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特征,必须塑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去理解。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必须有利于企业组织及其成员的学习;企业文化本身必须是不断学习的产物,文化所体现的不再仅仅是企业组织过去的成功经验,而与战略变革所需适应的企业内外环境中的价值观念或思维方式相一致。

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方式

企业战略变革虽然有很多因素影响,但是只要企业在变革过程中把握好相应的对策和路径,就能够持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战略变革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企业理念

企业战略变革首选的理念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体现企业自身个性特征的,促使并保持企业正常运作以及长足发展而构建的反映整个企业经营意识的价值体系。它是企业统一化的可突出本企业与其他企业差异性的识别标志,包含企业使命、经营思想和行为准则三部分。调整企业理念,首先,确定企业使命,即企业应该依据怎样的使命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它是企业行动的原动力;其次,确立经营思想,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观念、态度和思想,给人以不同的企业形象;最后,靠行为准则约束和要求员工,使他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必须奉行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则。调整企业理念,给企业全新定位,这是一种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只有在这种不断地演化、渐进变革中,才能够构建新的企业战略,企业才能重生,才能得到发展和壮大。在重新调整企业理念时,首先与行业特征相吻合,其次在充分挖掘原有企业理念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特色,最后企业理念和竞争对手有所区别。超级秘书网

(二)企业战略重新进行定位

如何实施战略定位是战略变革的重要内容,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战略定位实际上就是在价值链配置系统中从产品范围、市场范围和企业价值系统范围三方面进行定位的选择过程。产品的重新定位,对于明星产品,由于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强,也是高速成长的市场领先者,对其要多投资,促进发展,扩大市场份额;对于“金牛”产品,由于具有规模经济和高利润优势,但有风险,对其维持市场份额,尽可能多地榨取市场利润;对于问题产品,虽然产品市场吸引力强,但由于要加大投资,因此主要考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对于“瘦狗”产品,企业的对策就是尽快地售出剩余产品然后转产。对于市场和企业价值系统的重新定位,由于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其竞争优势来源于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等过程,来源于企业的价值链配置系统,就是这个系统在市场与企业之间不断地传递有关价格、质量、创新和价值的信息,从而为企业营造和保持新的竞争优势。

(三)重新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

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要围绕战略目标实现的路径来确定不同层级的管理跨距,适当的管理跨距并没有一定的法则,一般是3至15人,在进行界定时可以依据管理层级的不同、人员的素质、沟通的渠道、职务的内容以及企业文化等因素。在设计组织结构时,还要充分考虑企业各部门顺利完成各自目标的可能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作协调性、各自分工的平衡性、权责明确性、企业指挥的统一性、企业应变的弹性、企业成长的稳定性和效率性、企业的持续成长性。通过重新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理清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改变指挥混乱和权责不对等的现象,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BernardBurnes.变革时代的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文化的基本路径范文5

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临床路径;护理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m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发病率为4%~10%,是全球第4位死因。目前我国约有4000多万COPD患者,每年超过100万人死于COPD,500万~1000万致残,COPD已居我国疾病负担的首位,因此控制COPD患者的病情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作为确保医疗护理质量、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的管理工具,在许多国家医院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1]。我院呼吸科自2011年10月开始将临床路径运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1年10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100例,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COPD诊治指南[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临床路径组(50例)和非临床路径组(50例)。其中男性68例、女32例:年龄50~81岁,平均(71±5.6)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9例,初中28例,高中7例,大专以上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病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临床路径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表,实施标准化护理;非临床路径组按传统的治疗、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临床路径实施步骤如下:①临床路径的内容及制定。在充分评估COPD的疾病特征及患者对临床护理的需求,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制定出适合COPD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表。路径表以时间为纵轴,以入院指导、入院诊断、检查与用药治疗、氧疗与呼吸功能训练、饮食与活动指导、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横轴制成日程计划表,具体时间分配为患者入院第1d、第2d、第3d、第4d、第5~6d、第7d、出院前1d及出院时进行。护理人员依据这一途径对患者进行从入院到出院,动态连续而有针对性的指导。②临床护理路径培训系统学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及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内容,确保每位护士都能掌握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工作模式。③临床路径的实施。将临床护理路径表放于护理病历内,责任护士严格按照护理路径表的步骤与流程,对已实施的内容及时评价,根据需要可反复进行评估、教育,直至达到最终目标。护理组长参与评估,定期检查临床路径的落实情况。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及出院指导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解决。

1.3 评价标准 ①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③住院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注:两组比较,均P

3 讨论

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制定-执行-检查-修正的循环过程,必须依照"循证医学"、"循证药学"和"循证护理"等方法[3],临床工作中患者的病情及诊疗过程是复杂多变的,在实践中应该注重统一管理模式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4]。本研究中临床路径组患者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及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非临床路径组(P

临床路径管理是一把"双刃剑", 通过过程的优化改革,促进单病种的护理质量的提高,也为单病种护理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它是与整体护理模式相适应的一种崭新的护理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护理具有计划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完整性[5]。本研究结果显示,COPD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经验式护理模式,使护士的每项工作都有可参照的标准,同时将基础护理、健康宣教知识纳入了护士工作日程。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临床护理路径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引入临床护理路径,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规范了护士的工作行为,知道自己什么时间做什么内容,护士长对护士的工作质量考核也有了框架依据,量化指标更具体、准确。患者及家属始终参与治疗护理,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有效地改变了患者及家属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增强了自我护理能力。

临床护理路径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由于患者文化层次、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进行健康教育要讲究时机和抓住技巧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表,规范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宣教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表,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系统、动态、连续、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从而避免看因工作忙,个人经验不足所造成的遗漏,同时护士长和高层级进行监督,确保了健康教育的优质高效。

总之,临床路径管理的意义已经远不是其最初对于医疗费用的控制,实施临床路径使得诊疗更加规范、有条理, 提高了医疗质量。COPD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不仅增加了患者对医护的满意程度,增加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水平,降低护理差错及并发症的发生,便捷安全的临床护理路径对需要住院的COPD患者是有效可行的,良好的质控与持续改进是COPD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实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 59.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张宏雁,董军.临床途径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2001,(3):98-101.

文化的基本路径范文6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27-0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甲状腺肿瘤患者9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64例,年龄18~60岁,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手术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纳入标准

临床诊断甲状腺肿瘤并行手术切除术,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状况分级(ASA)标准为Ⅰ级~Ⅱ级,心、肺、肝、肾功能基本正常。

1.2.2对照组护理方法

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即在入院、术前、术中、术后及出院前给予饮食、活动指导及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其余时间则进行随机指导。

1.2.3临床路径组护理方法

查阅相关资料,在临床医师、营养师、心理医师及护理人员参与下,制定出甲状腺肿瘤切除术临床护理路径表,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按甲状腺肿瘤切除术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护理,由责任护士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内容,根据住院时间逐一进行系统护理,护理人员运用该表对患者进行评估、指导、评价。如术中、术后病情有变化,立即离开此临床路径,医生护士分别在病历和护理路径单上记录变异原因及处理原则。

1.2.5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记录每个病人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观察两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评估病人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两组病人上述5项指标的差异性。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包括:切口出血、切口感染、发音嘶哑,咽痛、吞咽困难,每出现一项记为1人次。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评分表为自制问卷表,表中包括对术前、术后的饮食要求,甲状腺肿瘤相关知识,术中配合及注意事项,手术后咳嗽排痰方法,减轻伤口疼痛的方法,手术后的与活动要求等10个方面内容的掌握程度,每项内容分知道、部分知道、不知道3种答案,分别计2、1、0分,总分为20分,术后第3天由专人指导病人填写,得分越高,说明病人对疾病健康知识掌握越好。最后病人出院前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统计病人满意率。病人满意度评估为自制的调查问表,内容主要涉及病人对护理人员仪表、语言、举止、操作技能、工作态度、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的评价,护理服务综合评价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是指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1.2.6统计学方法

收集的资料以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健康教育掌握情况采用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患者满意度情况采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健康教育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见表3。

由表3可见,临床路径组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教育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大部分甲状腺肿瘤手术病人围术期常伴有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应激,有的甚至术中出现喉痉挛,术后出现头颈部疼痛、头晕、恶心、呕吐、切口出血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不但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精神痛苦,同时还增加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甲状腺手术围术期的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进而达到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目的,是临床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

3.1临床护理路径体现了循证护理理念。

3.2临床护理路径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降低患者平均住院费用。

3.3临床护理路径增加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

3.4临床护理路径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