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宣传的目的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宣传的目的和意义范文1
企业通常会注重品牌的塑造,那就是他们很自然地在商品中融入特定的文化元素,由此,译介的传播任务便在很大程度上是宣传介绍某企业的文化内容。这种宣传过程便携带有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社会责任、价值取向、经营理念等。譬如“:凝聚典雅”“、理解就是沟通”,它们就是国际商务活动在中文译语中体现译介的成功。中文读者或受众便能意识到对应商品促销过程所负载的企业文化精神。因此,相应的企业形象或其他文化因素就能在译语市场渐渐地为人知晓熟悉。同时,这样的宣传文字还包含了关于先进的科技技术、信息材料、消费意识和价值引导等文化内容。国际商务译介就是帮助实现原文文本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帮助国际商务活动主体实现营销目的,译者综合对比原文文化和译文文化,把译文受众视为接受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技巧与策略,最终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的创造性过程。
语言系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且又系文化之载体。同时,语言反作用于文化,丰富着文化的内容。通过国际商务译介,商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自然就传播给目的语受众(消费者)。也就是说,它们向目的语市场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商务译介也会影响冲击译入语文化。国际商务译介一定要瞄准译语受众对某商品的认可,一定要尽显劝说消费群体购买的力量。那么译介就须完成对原文的内涵的诠释,以目的语受众为主体,使目的语受众能像原语受众(消费者)一样能为某商品的推荐言辞而心动。谭载喜认为:翻译远不止局限于原文的语言层面的理解,而是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要深刻了解相应的文化内涵。因此,译介要有助于与目的语市场文化的协调,符合其消费受众的心理预期,避免文化冲突。奈达(Ni-da,116-118)指出:译文受众和译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受众和原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基本一致。商务译介积极地采取综合文化要素来帮助实现有效的营销目的。通过译介,商品的推荐便包含了多样的文化要义,迅速而广泛地在目的语市场传播,逐步地影响着译语受众的文化,实现着跨文化的语言文化传播意义。译介活动在进行商品宣传过程中,改变着译语受众,具体体现就是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譬如现代生活中我们购买世界知名品牌的服装、首饰、汽车等。从语言上看,译介活动引入了许多外来词,即是跨文化活动的结果。外来词正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结晶,在形式上被固有语言文化所改造,发生内容上的嬗变,实现的是文化融合(史有为,2004:18-20)。译介帮助传送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描绘理想的生活蓝图,介绍消费时尚。它们的文化意义所指向的是品牌价值,以及极具诱惑力的诉求如“现代生活”“、贵族风范”“、成功标志”、“个性风格”等。各种各样的诉求则帮助人们联想到自己的事业、生活、健康等主题。
文化意义之强大,就是在于它可以通过渗透到各种各样的商品、服务中去,从而使其变得具有更加深刻的价值意义,并能引人瞩目。例如,德国生产的BMW汽车,在德语中它除了携带品牌信息外,并无其他的文化涵义。但是巧妙的译介却创造性地让这一异域品牌形象转化为目的语中积极正面的文化意象,深刻而丰富。从文字选择搭配来看,“宝马”凝聚了汉字象形和会意之特点;从文化传统来看,它负载了中文里积极意义的典故,使中文受众迅速地联想到“汗血宝马”这一美好的文化意象。译者把原文的BMW转换为“宝马”,这是成功的文化的嫁接,是创译。“宝马”具有意义积极、联想丰富的特点,它给消费者“成功”、“气派”、“尊贵”之意象。所以创造性的译介,一方面能积极地帮助商品促销,另一方面能创造文化产品。国际商务译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可以理解为新的文化潮流运动,它负载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民族文化。在国内,人们已经学会尊重隐私,学会行动前的预约。商业活动中,我国各大中城市可以看到超市、连锁店及各种各样的专卖店。高档商场的奢华商品正吸引着广大消费者的目光。生活中、工作时,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洋气的金融术语,或股票、或期货、或外汇。语言上的变化还可以以电脑技术术语为例,电脑技术本身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内容。中高档消费群体谈论的主要话题常常是某某汽车、服装、化妆品等。从产业上看,以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技术也正改变着中国的产业面貌。从外来词看,通过译介引入的外来词频频出现在商业文件、报刊文章及学术活动中,涉及科技、生活、教育、广告等诸多方面。无论是言辞翻新,还是人们的行为习惯变化,它们均蕴含着多样的文化意义,代表了新的事物或观念,而且渗入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领域,最终产生对汉语文化的影响。
我们注意到,这种影响是普遍而深刻的。试看一经典的译例:原文:Goodtothelastdrop.译文: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这是美国Maxwell咖啡的广告语的翻译例子。译文行文流畅,意义积极,形式地道,它的营销和劝说功能读起来却胜原文几分。本例实乃又一成功的商务翻译典范,它帮助实现的是商业营销目的,还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更让中文受众在自己的消费内容、消费意识上发生了改变,人们日渐学会了理解生活、享受生活、品味人生。从译介技巧上看,它兼顾了汉语语用意义、修辞手法、审美情趣等要素,创设了优美的意境,为中文消费受众描绘出美好的感受,从而帮助实现商品促销的根本目的。整体上看,我们认为,只要通过译介的交流能为我所用,就可以促进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传播和影响也正是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的主张,就是要重视在目的语环境下的功能和影响,突出目的语受众的需求。这种翻译就是充分考虑目的语文化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等,它弘扬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制约和影响。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如今国人消费国际品牌的愿望非常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地产品的品牌文化的培育,抑制了民族性的发展。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看,结果就是一种对译语文化的冲击。不过,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民族特色的企业或品牌名称对西方影响也日益增强,如格力电器(Green)、吉利汽车(Geely)、北方绿色食品(NorthGreen)等,彰显了中国国力强盛以及世界消费者对中国的认可,它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反映。结语国际商务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在译语市场的成功的商业营销活动,而译介则承担至关重要的媒体作用。因为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需要译者研究原文和译文文化环境下的传统习俗、消费意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通过译介来激发译语受众的接受心理并唤起购买欲望,从而帮助实现商品的市场份额的积极响应。更要看到,国际商务译介在译语文化中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它可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生影响。归纳起来,译介的跨文化意义就是:科学技术革新和新的理念已经影响和改变着译语受众消费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并部分地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作者:刘知洪 杨琴
文化宣传的目的和意义范文2
基本答题思路:一个帽子+三个环节:目的意义准备组织协调控制总结提升。
目的意义(帽子):根据题目中的人、单位、事件分析来确定活动的重要性、要取得的效果、目的、意义、宗旨。准备组织:五大要素+确定工作人员职责协调控制:协调+控制+本次活动中的重点难点。总结提升:对本次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结合活动类型特点);或对本次活动取得的预想效果进行总结;或对本次活动的各工作人员表现工作过程进行总结;或对未来工作进行效果的扩大
例题:作为沿海城市,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宣传海洋知识,海洋局决定组织海洋文化进社区,进学校活动,领导将这些工作交给你,你怎么做?
参考解析:
海洋是人类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海洋健康关系着生态多样性,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海洋文化进社区、进学校是向民众普及海洋知识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人们认识海洋、了解海洋,从而保护海洋、善待海洋。
领导安排我组织这次活动,在活动之前,我会跟领导请示,并召集同事开会,制定以下工作计划:1、这次宣传活动是以海洋文化进社区,进学校为主题,我们可以采取开讲座、海洋知识有奖竞猜的形式开展这次宣传活动,同时,挂条幅、发宣传手册,并联系媒体跟进此次宣传活动,并进行网络宣传,短信宣传等,让这次活动有更广泛的影响,在社会营造保护海洋的氛围。2、要做好人员安排工作。邀请海洋专家来做讲座;宣传组,制作宣传手册、设计海洋知识题目,跟进讲座的全程录音、录像;后勤保障组,安排场地,可以选择社区休闲广场、学校操场等地,提供话筒、音箱、桌椅、条幅、宣传册子、茶水、奖品等物资;应急小组,负责活动的控场,如果有突况,启动应急预案3、时间可以选择周末,不影响居民和学生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由于,多选择户外场地,要关注天气,选择晴天进行。4,做好经费预算,提交给领导。
文化宣传的目的和意义范文3
关键词: 外宣 外宣翻译 独特
何谓外宣?顾名思义,外宣即对外宣传。那么外宣翻译就可定义为“对外宣传过程中进行的翻译”,或换言之,“为达到预期的、对外宣传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翻译活动”。外宣翻译既可以是一种国家行为(我们有一个中央外宣办,即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对外宣翻译进行宏观指导及管理即是其主要职能之一;还有一个全国性的会议:全国外宣工作会议,外宣翻译是其重要议题之一),也可以是一种地方、单位行为或个人行为。从其目的性、功能性及实用性看,外宣翻译有别于纯粹的文学翻译,可归于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性翻译,①但和一般性的实用性翻译,比如商务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等,又有着诸多不同,这是由外宣翻译本身具有的独特价值、意义、功能、受众群体及翻译策略等决定的。本文对此种种独特性展开探讨,以加深我们对该翻译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为外宣服务。
一
外宣翻译,与对外交流、交往密切相关,事实上,已成为后者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化日趋加强,信息浪潮奔腾汹涌,国际交往愈加频繁,“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业已初步形成,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汇、大融合、大发展。在如此大背景下、大时代中,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自绝于世,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来说,机会尤其不可多得,国家振兴、民族复兴――强烈地渴盼激荡起国人心中的满腔热情、智慧与干劲,三十二年前开始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让自闭已久的国人闻到了国门外远远袭来的花香,他们渴望融入“外面的世界”,渴望被外面的人们所了解,“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了当代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此时,对外宣传开始日益彰显其价值,而作为外宣最重要渠道的翻译(外宣翻译)自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开始发挥其独特而显著的价值。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翻译,就谈不上对外宣传;继而,没有有力的对外宣传,中国就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对外开放也就难以达到其真正的目的和预期的高度。
二
翻译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内容丰富,涵盖广泛,涉及要素极多。就外宣翻译而言,有三个要素历来受到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其一为受众群体(receptors),其二为翻译原则,其三为具体的翻译策略(方法)。宣传强调“内外有别”,即“内宣”和“外宣”有着很大的不同:宣传任务不同,宣传目的不同,宣传对象不同,宣传手段不同,宣传策略不同,宣传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也不同……众多“不同”当中,“对象”不同是最大的不同。外宣有着特殊的受众群体,这是由对外宣传的本身性质决定的:“所谓对外宣传,其对象主要是外国人及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③这是一种广义上的说法,在对外宣传领域,更多的是指外国人,而不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倒是算在其中),当然,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个概念也会有着不同。外宣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外宣翻译的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即外国人是外宣翻译的主要目标群体,换言之,外宣翻译的受众群体为外国人④。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心理思维方式的相去甚远,这就要求对外宣翻译的特殊原则及策略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为“外宣无小事”。在外宣中,要充分考虑到内外差别,尤其是中外受众的思维、心理差别,真正做到“内外有别”,要有的放矢、量体裁衣,不可按我们的习惯向外国人进行宣传,这就决定了在具体的翻译操作过程中,特别在翻译有中国特色的材料和内容时必须要注意思维方式的转换,否则,不但达不到宣传目的,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外宣翻译中的翻译原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关系到对外宣传的成败与否。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世界译联副主席黄友义先生曾提出过一个“三贴近”原则,在外宣翻译界产生了积极而良好的影响。“三贴近”为:“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⑤应该说,这三点非常切合外宣翻译的实际,同时,做到了高屋建瓴,对外宣翻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对外宣传中,任何的浮夸和欺骗都要严加杜绝,否则,终将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产生严重后果;“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是外宣效果得以保证的前提,体现了外宣中的针对性、实用性;黄友义尤其强调了第三点,“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指出这一原则是“外宣翻译具体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为此,他提出,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要熟知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他借用英国人格林的话说:“每一个从事对外宣传的作者、翻译、编辑,都应在他们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外国人不是中国人。”⑥真是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其震撼性不亚于当年同志给中央金融学院财会专业的学生题写的“不做假帐”。
外宣翻译的翻译策略(方法)也呈现出迥异于其它翻译的特点,即异化、归化并举,以前者为主。异化/归化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提出来的一对概念,现已被译界所熟知,并作为两种翻译策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翻译实践中。异化强调以源语为中心,在翻译中尽可能保留源语的表达方式,“尽量不干扰原作者”,旨在向目的语受众传达更多的源语文化。归化跟异化相对,体现了向目的语的倾斜,“尽量不干扰读者”,旨在发挥目的语优势,并充分运用其文化因素,使译文更好地被目的语受众接受。对外宣传的终极目的是向国外宣传中国及其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参与性,从而使我们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就决定了在外宣翻译中应尽可能地采用异化策略,因为这更有利于将中国原汁原味的文化输送到国外,让更多的外国人关注中国、了解中国。当然,异化到何种程度颇值得思考。中国大翻译家杨宪益出于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考虑,用异化策略翻译出中国的文化瑰宝――《红楼梦》,但据国外统计,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远不如David Hawkes和John Minford用归化法译出的版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在西方国家畅销,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也就有所不及。所以,在外宣翻译中,适当的归化也是不可少的,这也契合了黄友义提出的“三原则”的第三条,但不应该成为主要部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坚持两者并举,以异化为主。对异化策略的倾斜显然是外宣翻译的一大特色。
外宣翻译作为翻译一个分支,还有一个迥异于其它翻译的特点:从翻译的流向看,外宣翻译主要涉及中译外,而外译中情况较为少见,这与外宣活动本身的固有性质是截然不可分的。毋庸讳言,在大发展、大融合的当今世界,仍有暗流涌动,“树欲静而风不止”,主要表现为:世界发展严重不均衡,“欧美主义”盛行,欧美国家成为当之无愧的“主流世界”、“强势世界”。如果说,当年主席出于全球性的战略考虑把中国划入“第三世界”的话,今天,在很多西方人眼里,中国仍属于“第三世界”,仍处于“边缘世界”(虽然,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攀升)。西方的种种观念、标准、价值观今天仍“横行于世”,中国在同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处于严重的“入超”状态,很多年轻人、甚至孩子受到西方观念的较大冲击和影响,这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忧虑。当前,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远远没有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多。有人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20年前,美国有60%的人对中国持负面态度;20年后,虽然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个比例却基本未变。⑦由此可见,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可谓任重道远。中外翻译在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外译中占尽优势,这实质上是由中国与西方的综合国力之比决定的,此种翻译失衡现象在中外翻译史上并不鲜见。自然,我们也无需为此感慨太多,更不必妄自菲薄,直面现实、承认差距、奋起直追,这才是一种最务实的态度与做法。
三
外宣翻译往往对译者有着特殊的要求,这也体现了外宣翻译的独特性,我们在此作一讨论:作为译者,首先要有全球意识。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外宣翻译者肩负着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宣传中国的重任。如果视野狭隘,目光如豆,肯定无法完成外宣翻译任务。其次,要有一定的民族意识和国际政治观念,这涉及外宣翻译者的立场问题,立场的正确与坚定是进行有效外宣的必要前提,当然,如果民族意识过强,或过于突出政治意味(尤其是进行一般性的文化输出时),会让人觉得不快并产生排斥心理,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再次,外宣翻译者要有良好的甄别判断力。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有十三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广袤的土地……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向外“宣传”,“乱花渐欲迷人眼”,译者如果没有好的甄别、判断力,会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陷入困惑和忙乱。有人说,材料的选择有专门的外宣人员或机构来做,译者只是来“译”好了,这等于把译者看成了“传声筒”,当作了“机器”,是错误的,何况译者本身就是对外宣传者。另外,外宣翻译者要特别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对外宣传更多的是国家或集体行为(当然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样,也有可能是个人行为),译者必须学会合作愉快,古代游侠般的单枪匹马、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当然,外宣翻译者也应同时具备一般译者的条件,甚至要求更高,比如,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娴熟的翻译技巧、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精神风貌等。
外宣翻译,作为一种实用性文体翻译,近年来随着我国外宣事业的不断前进,自身也有了长足发展,但相关的理论研究仍相对匮乏,而且在有限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是技术操作层面的分析,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足。我们这篇小文以外宣翻译的独特性作为视角,讨论了该类翻译的意义、价值、受众群体、翻译策略和原则,以及对译者的特殊要求。我们希望该文能成为引玉之砖,引发学者们对该类翻译的更多关注。
注释:
①可参看荷兰翻译理论家James Homes在1972年制定的翻译类型的划分。
②连朝鲜这样一个一度最“革命”、最“自力更生”的国家,现在也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尝试与探索,这让人不免想起几十年前的中国来,历史总有那么多的相似。
③王劭.必须重视对外宣传品的翻译质量.中国科技翻译,1994,(3).
④虽然说“从母语翻译成外语――一项错误的选择”,但中国人进行外宣翻译,仍是“目前唯一的选择。”参看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2005-9-26.
文化宣传的目的和意义范文4
关键词:母语 外语学习 目的语 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036-02
1 引言
“迁移”(transfer)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所产生影响的现象。语言迁移理论提出于 50 年代,它是指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在用目的语交际时,由于不熟悉目的语规则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处理目的语信息的现象。语言迁移有两种: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出现正迁移,正迁移只有通过比较背景不同的成功学习者才能确定,这些比较往往能看出跨语言相似在哪几个方面发生正迁移。词汇相似有利于外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元音系统相似可以使辨音容易些;句法相似有利于语法习得;写作系统相似有利于学习者较快地提高目的语习作水平。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不同时,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负迁移与目的语常规(norms)相异,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阻碍外语学习。
2 外语学习中负迁移的几个层面
外语学习中负迁移现象不仅出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系统本身的几个层面上,而且在语用层面上也普遍存在。
2.1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
从语言的语音系统的角度来看,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句子意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这两种语言在音位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是不完全一样的。这些音位系统上的差异往往是造成中国学生语音迁移的主要原因。由于汉语音节中没有辅音群,辅音之间总有元音隔开,所以不少中国学生遇到辅音连时,常常在中间插上一个元音。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然而汉语的“字”(音素或单音节词)都是单音节词,基本上都属于开音节的,元音或次元音结尾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以辅音结尾。由于汉语的这种语音上的特征,中国学生往往容易在读英语闭音节词的时候,在结尾的辅音后面不自觉地加上一个元音,即把 work 读成 worker,把 bet 读成 better。再如:中国学生经常把 thin 读成 sin ,把 blow 读成 below,就是因为英语中有/θ/这一音位和/bl/这类辅音音位组合,而汉语则没有所造成的负迁移。根深蒂固的汉语发音习惯所造成的母语迁移现象是英语语音学习中的一种不利因素,这种语音负迁移往往十分顽固,学生基本上无法达到使用这种语言的本族人的水平。因此,外语教学中对语音的要求不能过分强调,不能强求完全纯正的外语语音,语音教学应以满足外语交际为目的。对于能区别意义的音位必须重视,而对于非音位的不区别意义的语音差异不必过分要求。
2.2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情况比较复杂,大体说来,较多地体现在词的涵义和词语的搭配两个方面:
(1)词的概念意义(或外延意义)不同或它所指范围大小不等而造成的负迁移。例如:英语 intellectual 一词与汉语“知识分子”这个词组,两者在概念意义上都是指“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但它们所指的范围却不尽相同,在英语中,intellectual是指高级的知识分子,不包括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内;而在汉语中,“知识分子”所指的范围要广得多,不仅包括了大学生,有时连中学生也包括在内。(2)词的内涵意义不同引起的负迁移。有些词和词组虽然在不同的语言中它们的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其内涵意义却相差甚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语言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例如:英语中的propaganda 一词和汉语的“宣传”一词,它们的内涵意义是不同的。英语的 propaganda带有贬义,是指把自己的偏见强使别人信服的意思,而汉语的“宣传”一词通常用作褒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
2.3句法层面的负迁移
学生由于目的语的句型掌握的不多,在表达新的意义时,常常依赖母语的句法知识。当同一意义母语和目的语的句法表现形式相异时,便会产生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中国学生在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情况比较复杂,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时间意义的表达上。时间意义的表达,英语是反映在动词的时态上,也就是说,时间的表达是在动词的形式上表现出来,而汉语则依靠表示时间的副词(如:“曾经”、“正在”、“已经”、
“将要”等)作状语和利用虚词“了”、“着”、“过”等作补语这一语法手段来体现,动词本身则无任何变化。这种句法表达上的差异使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间意义时,很容易受汉语语法习惯的影响而产生下面这类不正确的用法:
What do you say to him?
I have given the book to him yesterday.
They go there with us last week.
(2)在语序上。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如句法功能上起定语作用的短语或从句在汉语中通常前置,而在英语中则后置。又如某些副词,尤其是表示频度的副词,如:“总是”、“经常”、“几乎”、“通常”等,在汉语中的语序是比较固定的,经常位于动词的前面;而在英语中,其语序则取决于谓语动词的类型。下例中副词often语序的误用是受汉语的影响造成的:
He often is the first to come to school.
他经常是第一个来上学的。
(3)在连词的使用上。汉语的句法结构中常有“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一类的连词短语,而在英语的句法结构中却不存在这种连词并用的情况。下例中的这类由于受汉语影响而产生的连词并用的句法负迁移现象在学生中很普遍:
Because it was raining, so I had to stay at home.
Though the task was difficult, but he finished it on time.
(4) 语用负迁移。随着二语习得与语用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迁移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会受到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误用母语的语用规则,这就是语用负迁移。一般认为,与语音,语法知识相比,交际双方更不能容忍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因此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
Manager: 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
女秘书:Never mind.
Manager: (Embarrassed)
当外贸经理称赞女秘书做了出色工作,女秘书想表达“不用谢,不客气”,英语应该说“You are welcome”或“It’s my pleasure”,受汉语表达影响,误用了英语回应歉意的表达方式,造成对方的尴尬。
在外语教学与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是无法回避的问题,Ellis(1985:29)认为,干扰错误的平均百分比为33%,一些研究表明在中国成年英语学习者中甚至达到51%,因此,外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外语思维,降低或最终消除母语干扰对学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6.
[3]卢秋萍 陈杰峰. 英汉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其图式论解释[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文化宣传的目的和意义范文5
写清策划书名称,简单明了,如活动策划书,为活动内容或活动主题,不需要冠以协会名称。如果需要冠名协会,则可考虑以正、副标题的形式出现。避免使用诸如社团活动策划书等模糊标题。
二、活动背景、目的与意义
活动背景、活动目的与活动意义要贯穿一致,突出该活动的核心构成或策划的独到之处。活动背景要求紧扣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与教育背景,鲜明体现在活动主题上;活动目的即活动举办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目标,陈述活动目的要简洁明了,要具体化;活动意义其中包括文化意义、教育意义和社会效益,及预期在活动中产生怎样的效果或影响等,书写应明确、具体、到位。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
该项必须详细写出,非一次性举办的常规活动、项目活动必须列出时间安排表(教室申请另行安排)。活动时间与地点要考虑周密,充分顾到各种客观情况,比如教室申请、场地因素、天气状况等等。
四、活动开展形式
协会须注明所开展活动的形式,比如文艺演出、文体竞赛、影视欣赏、知识宣传、展览、调查、讲座等。
五、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为活动举办的关键部分。活动内容要符合时代主旋律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与启示意义。杜绝涉及非健康文化的消极内容。要详细介绍出所开展活动的主要内容,如影片放映要写出影片的性质、名称和大致内容。
六、活动开展
作为策划的主体部分,表述方面要力求详尽,不仅仅局限于用文字表述,也可适当加入统计图表、数据等,便于统筹。活动开展应包括活动流程安排、奖项设置、时间设定等。涉及到奖项评定标准、活动规则的内容可选择以附录的形式出现。活动流程安排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㈠活动准备阶段(包括海报宣传、前期报名、赞助经费等);
㈡活动举办阶段(包括人员的组织配置、场地安排情况等);
注:须注明开展活动的阶段负责人、指导单位、参加人数等信息。
㈢活动后续阶段(包括结果公示、活动展开情况总结等);
注:如有涉及校园卫生、环境等情况,应及时清理。
七、活动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要要尽量符合实际花费;写出每一笔经费预算开支,以便于报销处理(报销时附正规发票)。如果大型活动需资金赞助,联系社团联外联部。
八、活动安全
对于大型活动和户外活动,要成立安全小组,指定第一安全负责人,充分考虑安全隐患,把人身安全放在活动开展的首要位置。在策划书的结尾,除写明策划单位、策划时间以外,协会负责人须亲自签名,并盖上协会印章,以示责任。
附:注意事项
1、本策划书格式要求只提供基本参考方面,为必须内容。在此基础上,社团策划书可以根据活动大小与类型适当添加、灵活书写,作到内容充实、版面安排得当。
2、本策划书格式要求只对策划内容作出规定,策划书字体、版面排版等不作统一要求,但各社团要保证策划书样式规范、美观。
文化宣传的目的和意义范文6
而要贴近受众的现实,目前最好的途径,莫过于中外旅游宣传材料的对比分析。在对比中,找到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解码、乃至编码的规律,以此映照出我们宣传中的经验或问题。本文以BBC电视台拍摄的《中国花园》和中国国家旅游局在奥运会前夕精心制作的对外宣传片《2008北京――中国欢迎你》这两个文本为基础,进行案例研究。
BBC《中国花园》和《2008北京――中国欢迎你》对比分析
2007年BBC电视台环球频遭《环世界80个最美丽的花园》电视系列片摄制组,应中国国家旅游局的邀请,沿苏州-黄山-北京-东京-线,完成了《中国花园》的拍摄。这个短片不仅证实了跨国传播中“借他者的口,言说我们想说的话”这一实践的普遍意义,而且启发我们如何沿着受众群体的编码特点贴近受众,从而做好旅游宣传中的“深度传播”。
《中国花园》所代表的深度传播,首先是一种对意义的深度编码。摄制组在收集大量资料、咨询英国的汉学家以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确立了它对中国园林独一无二的编码方式:苏州黄山一北京一东京。苏州园林和北京的颐和园相距千里之遥,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极致;北京和东京的连接,跨经海天相隔的国界,却体现出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地域上的延展。但仅就园林话园林,外国人是很难理解和领略那些奇山异石、亭台楼阁的真正的文化内涵的。黄山的介入,使外国人恍然大悟:中国的园林、山水画和大自然的美景相互辉映,园林艺术和绘画艺术一脉相承,均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园林设汁的灵感来自于古老的山水画,而山水画的创作,是人面对黄山这样的人间仙境时无法抑制的情感表达。自然对文化与艺术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对话,是一根一穿到底的主线,从苏州到黄山,从黄山到北京,从北京到东京。所有符号的集结表现为一种对东方文明的探索发现:在黄山中找到苏州园林的原版、在颐和园中发现了黄山的影子、在东京园林中体验到中国古老文明的延伸与影响。这种深度编码,除了对传播内容深入挖掘之外,同时将深度解码的钥匙,交给了受众。
中国的音乐,是这种深度编码的另一种符号。短短30分钟的片子,巧妙地写满了最能表现片中意境的中国的古典和现代的音乐。独特的中国韵味浸透了文本中的每一个符号。除此之外,园林艺术的细腻之美、黄山山水带给人心灵的宁静之美、颐和园天水相接的朦胧美,部是《中国花园》的深度编码的一部分。
然而,该文本的深度编码中,还有一种很有冲击力的符号――主持人自己。著名主持人Monty Don,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而且他本身就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初遇中国园林时的迷惑与震撼、理解中国园林后的喜悦与惊叹等非语言符号的呈现,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与主持人、与黄山、苏州融为一体,用Monty Don的话说,“迷失其中”,始能理解中国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现存的同类宣传品不同,《中国花园》突出体验、弱化宣传的传播方式,使整个文本有着很强的真实感和现实感。它代表了以受众为核心的传播方式,是“意义的分享”,丝毫没有宣传的痕迹。这种独具匠心的编码方式,带给我们的启迪是:对外旅游传播,不仅要告诉外国受众“中国是什么”,而且还要告诉他们如何去解读“中国是什么”。
《2008北京――中国欢迎你》是国家旅游局在奥运会到来之前,面向国外受众展示中国“旅游资源大国”风采的宣传片。编码的意图明确地写在该片外包装上:“充满魅力的中国带给您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享受”。通过该片,传播者期望传达的是“一个伴奥运春风而激扬的中国,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在符号的选择上,该片把受众的信息需求主要定位在上文提到的旅游六要素上,因而,对中国的符号表达,选择的是那些传者认为最能满足这种信息需求的旅游名胜和旅游城市。显然,这些符号被认为最能表征国家旅游形象的精华,最能展现中国的旅游魅力。然而,受众心中的“魅力中国”到底是何内涵,却并不一定与这种定位相符。亚太旅游协会(PATA)的研究发现,中国吸引国际游客的元素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安全、旅游景点、当地人友善、风景/天然环境、历史。对这些符号的充分表达,可能会使中国的旅游形象特色在时代背景中凸现。但对“安全”和“当地人友善”的呈现在《中国欢迎》这样高规格的整体宣传中几乎是缺位的。这个例子引发我们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传播者心目中最有吸引力的元素,未必就能在受众的心目中引起共鸣。从这种意义上说,最了解自己国家的传播者,未必是最懂得如何针对宣传对象进行编码的人,因为成功的传播,其编码依据很可能只有一半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另一半则需要去受众的世界里寻求。
在意义的编织方面,贯穿全片的主线是“观”、“抚”、“听”和“乐”4个大字。它代表了一种宣传方式:在短短十几分钟内,欲将几乎所有的内容飞速地展示给对方,却忽视了对方作为受众的基本特点。西方本来对中国的感知度就很低,对大多数西方国家而言,中国都是“远程”旅游目的地。这里的“远程”,不仅指在地理空间上远隔大海重洋,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巨大差异。调查显示,该片确实能引起外国潜在旅游者对中国的兴趣,但对那些飞速掠过的诸多风景名胜的画面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根本无从理解。剑桥大学的某些被调查者反映:他们既不知道那些名胜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更不知其意义所在,因为除了“观、抚、听、乐”这几个字外,文本没有给予他们其他任何解读的线索。他们感到中国的旅游资源确实非常丰富,但整体感觉是模糊的。这种没有中心意义的罗列可以突出一个国家旅游资源的“无限丰富”,却同时将这个国家旅游文化的灵魂淹没在这种“无限丰富”之中。
《2008北京――中国欢迎你》在符号的选择和意义的编织上突出表现了东方文化的意境美,其中很多舞台化的画面确实使这个宣传片以意境取胜。但它忽略的是中国旅游的现实,真正的旅游者所要体验的现实。
关注受众,深度传播
上述文本分析说明,关注并研究受众,对中国目前的旅游宣传而言,十分关键。我们发现困扰传播结果的一大症结:潜在旅游者真正的期望(信息需求)和传播者认为的旅游者的期望之间的矛盾。事实上,我们掌控的只是编码的权利,而不是编码的全部依据。或许,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按照我们自己假想的精华去制造精致的“文化盆景”,而应该是认真地借助于作为受众的“他者”的镜子来反观自己的传播实践。避免盲目编码,使编码建立在对受众解码或编码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是旅游宣传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