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1
一、以疑引思,理念先行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进。”在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导作用,因此,要更新教育理念,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应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在相互辨析中解决问题,在宽松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活用教材,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时,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新教材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内容上循序渐进,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手段、方式、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培养能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接触数学、了解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比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我们可在导入新课时,带领学生“玩魔方”,让学生在玩魔方的游戏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了“相同的面”“不同的面”“同一个面”等抽象的,难用语言让学生较快理解、消化的数学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理解了知识。
四、精诚总结,形成体系
归纳、总结,使一节课浓缩成“板块”,使知识系统化,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学结构严密、紧凑;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
1.照应性总结
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置疑惑适合照应性总结。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始演示并提问:如果将长方形沿对角一拉,变成什么图形?面积会怎样?课尾,再回过头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一团疑惑,在总结时轻松化解了。首尾照应,使导课与结课脉络相通,体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协调与完美。
2.检查性总结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2
一、创设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环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创新思维,必须引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这就需要相应的学习空间与环境。一个较为宽松、友好、并且支持标新立异者的环境,能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给学生一定的机会,让他有时间、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就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真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要热爱学生。
为了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敢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比如“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其他同学说一说?”“你有没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其他同学?”“你同意某某同学的说法吗?”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能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不同意某某同学的说法……”“我的方法和某某同学不一样……”等等。这样,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生敢想、敢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大胆创新。学生通过自己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往往获得学习的成功,这样便可以激发出继续创新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在学生完成“做一个灯笼用6张纸,50张纸最多能做几个”时,用有余数除法计算,知道多的不够做一个,所以只能做8个。接着出示:有20箱货物,一辆卡车每次运8箱,要运多少次?学生受有余数除法思维习惯的影响,计算后认为只要运两次。我提醒学生:认真想想,两次可以运完吗?有学生立即说出:运不完。这时鼓励他说说自己的想法,终于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理解了余下的还要运一次,所以要三次才能运完。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主角,主体。教师要尽一切可能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把机会留给学生,把空间让给学生,把愉悦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群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一,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开放,具有选择性;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开放,具有灵活性;让学生的学习时空开放,具有广阔性;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开放,具有多样性,以此来唤起学生开放的心态,从而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创新的天地无限宽广,让创新的时机无处不存。
第二,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实现自我创造
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课堂上教师要合理运用启发式原则,巧妙点拨,创设探究情境,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时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自学内容,掌握灵活多样的探究方法,能自己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自我创造的目的。
三、开放性的尝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有这些,也不一定能创造,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适当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尝试,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让学生制作几何模型,统计整理一些数据,联系生活实际自编应用题,还可设计一些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型,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创新;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是对学生以后学习更抽象数学知识的奠基时期。在这个时期,要使学生充分享有学习的主动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个体主动认知的过程。然而,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呢?
一、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而观察力是与事物的形象性密切相关的。形象性是人们接触事物中的第一感觉,小学数学教学自不例外。只有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其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例如:对立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画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要他们从三个方面(面、棱、顶点)观察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学生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列出来。据此,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就是:有6 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都有12 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都有8 个顶点。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讲解过程,使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些创造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设计一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以后,仅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有的学生因用错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而把题做错了,因此,应加强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会故意设陷阱给学生,创设下列情境:一是使学生口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经过分析批判后才恍然大悟。这种方法对事物正确认识的程度是正面培养所达不到的。
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创新。因此在数学课上可以采用引导和训练学生用逆向思维解题,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
如:在讲解“有一筐苹果,甲取出一半又1 个,乙取出余下的一半又1 个,丙取出再余下的一半又1 个,这时筐中只剩下1 个苹果。问筐中原来共有多少个苹果?”此题如果从正面解题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由此可以这样引导:丙取之前共有多少个苹果呢?(4 个)乙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呢?(10 个)甲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呢?(22 个)这即为筐中原来总的苹果数。这样,既训练了逆向思维,又解决了数学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教育;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甚至有学者研究认为,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因此,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切实落实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现在,笔者就来谈谈自己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些看法。
一、 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自主、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能够改善学生学习内因,让他们能够更努力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特别注意创设教学情境,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其内在动力,以及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从而达到学生想学、好学、乐学、自主学的目的。另外,教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关键因素。但凡学生能够通过自己能力探索出来的问题,教师决不替代;但凡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给予暗示。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活动空间。例如,笔者在讲乘法口诀前,就首先设计好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口算比赛环节,随机指定一名学生设计一道个位数的乘法题目,并要求回答者要在一分钟内完成。这时候,笔者抢答题目,利用乘法口诀很快地回答出学生所提出的许多问题。同样的,笔者也给他们提出一些浅显的乘法题,然而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解答题目,效率很低,仅算出了两道题。
笔者高效率的解题速度自然会让学生感到惊奇和疑问:“为什么老师会算得这么快?”此时,学生渴求知识探究奥秘的浓厚兴趣已然被激发。于是,笔者顺势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老师掌握了乘法口诀,所以才会算得这么快,同学们想像老师一样算得快吗?”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后,就可以展开当天要学的内容。同时,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下,这节课教学效率非常高,学生也学得主动,思维活动也处于亢奋状态。
二、解析应用题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在教学中数学,想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及探求解题途径来达成。由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会调动其思维能力,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不断思考解题的一些方法,寻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题途径。与此同时,教师若能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还可以取得不断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效果。因此,教师如果能在进行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规律,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生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切实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运用一题多变的训练,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一题多变的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启发诱导学生,使其获得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发现各类题型的内在联系,从而训练了他们的思维灵活性。这样一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既能克服其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还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运用、迁移知识,正确、快速、灵活地解答层出不穷的应用题。能做到大纲要求的“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
三、注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思维品质
习惯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一种不变的行为倾向。独立思考分析,认真细心,井井有条……这些都是小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表现。教学中,笔者常常会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鼓励学生要克服盲目顺从的心理,敢于向老师和答案提出质疑。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长期以来,实践操作活动一直备受学生欢迎,然而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从根本上来讲,这是由于学生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学生思维结合起来。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要求学生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四、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5
一、激发学生求异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精神,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理解、思考,掌握知识内容,并让他们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教师还应该培养求异思维。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足够的兴趣后,遇到新的题目或者新的问题可能又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该充当一个引导者,将学生引导到问题中,从中培养他们求异思维能力。例如讲简单的概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一个色子,先通过实际的演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讲到概率的概念时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现在让大家抛一个色子,面向上的点数总共有几种可能性?”、“面向上的点数为1的机会是多少?”、“面向上的点数为2的机会是多少?”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异兴趣,从而培养他们求异思维。
二、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小学生拥有其独特的思维和视角,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往往出人意料,教师要打破“参考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多样性的思维,尤其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性和首创性。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思路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例如,学完“亿以内数的读法”后,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思维训练题:“用3个O和4个7组成一个7位数,使组成的数要符合下面的要求:一个0也不读出来;读出一个0;读出两个0。”这道题的每一小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相当活跃,每一个同学都做出了自己的答案,有6个同学还把符合条件的数都找出来了。这样,既重视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达到了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鼓励创新、发展思维的目的。
三、设计“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长期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成绩,使得学生思考问题难以打破常规,总是企图得到唯一答案。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中有必要为学生创设培养求异思维的情景。“开放性”题目的训练,从条件、提问、答案和方法等方面设计可变因素,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以下四方面的习题。
①答案不确定。也就是一题有多个解答结果,而且大部分的题在解出不同结果的同时能总结出解题规律。
②条件不确定。学生通过对题目先从不同角度补上条件,然后解答。这种训练我在教学应用题时用的较多,如要求学生补上一个条件再解答应用题:“一个圆柱的高是10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此题条件的补充方法很多,(有的是补底的半径,有的是补底的直径,还有的补底的周长。)所要求的是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不同条件,解答出结果。这就体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③问题不确定。也就是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得出不同的解答。
④解法不唯一。一道题思考的方法不一样,那么它的解题策略也就不一样。比如应用题可用算术解,也可用方程解,而同样是列方程解应用题,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也不同。
通过设计“开放性”的训练题,使学生在训练中促进相关知识的联系沟通,达到了培养求异思维的目的。
四、“一题多解”、“多题一法”
“一题多解”即对同一题目,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联系各种数学背景,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广开思路去分析探讨,从而获得多种解题途径。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突破口,可能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利用不同的知识,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解题途径。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全方面思考问题,多渠道解决问题,批判性看待解题方案。通过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同时,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多注意“通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多题一法”。经常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使学生通过某一题的解答,而明白此类题的解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只有实现了“一题多解”、“多题一法”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实现举一反三。只有这样的“求异”,才能创新。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6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思想将"教"凌驾于"学"之上,教师教什么,学生便学什么。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心轴,学生思路不能偏离教师设计的轨道,否则便是越轨行为。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极大地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只能束缚在狭窄的领地,失去了遨游的空间。现代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常规,提倡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平时教学中,我十分注重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一种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学习。在这种民主的氛围里,我发现学生都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我。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于学生任何想法,我都加以正确引导,从不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对于学生的细小进步,我都及时加以表扬。我发现哪怕是极简单的一句话"你说的真好","你真会动脑筋"等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在课余时间,我经常找学生谈心,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通过交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了保证的依据。
二、优化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俗话说:"良好的升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学生对于学习往往处于抑制状态,如何调整学生的心态,将思路回归课堂,这跟教师新课的导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好的导入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及渴求的心理,上课开始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今年十二岁,但是他只过了三个生日,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感到很好奇,都急着想知道问题的答案、,通过这种设置悬念的导入方式,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我则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去寻找答案,让学生去体会成功的喜悦。这种教学对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课堂提问是双向活动,它既有老师的提问,又有学生的提问。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传统教学往往是单向式的提问,教师设计一大堆问题,学生只要把老师的问题解决掉,学生就算完全学懂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机械式的教学。为了打破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提问空间。无论是在课堂或课外时间,学生都会向我提出许多的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无论质量与否,我都合理地作出评价,决不损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对学生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一份欣喜。
四、克服学生心理定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定势受经验、思维、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人的大脑潜能的发挥。小学生各方面显得不成熟,极易受心理定势的制约。培养学生从小克服心理定势的制约,拓宽学习思路,增强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受经验、思维、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看问题存在片面性。在教学中,我觉得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训练,是避免学生"思维单一化、模式化"的重要方法。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目的在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多角度地寻找解题方法,提倡解题方法的新颖性。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应用题解题方法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很多题目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在这种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中,既开拓了学生思路,又沟通了师生的联系,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