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1

一、乡土音乐在学校传承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乡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包含着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探究乡土音乐的传承现状,往往更能使传统音乐文化所蕴涵的大量的、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更好地发展下去。

(一)学校的音乐教育应成为传承乡土音乐的战略前沿阵地

传承民族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来说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该是责无旁贷的。学校是一个大的学习场所,便于创设一个加入乡土音乐的音乐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这熟悉、亲切、愉快的环境中去主动学习音乐知识,增加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对当地乡土音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学校的音乐教育把乡土音乐中的经典曲目、相关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由此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加强他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使之成为民族音乐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目前,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民族音乐,各个地区可因地制宜编写乡土音乐教材,大力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措施。

(二)学校传承乡土音乐体现了音乐新课程改革中“弘扬民族音乐”的理念

音乐新课改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的主要理念。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和传承的迫切性,随着世界交流的日益增多,寻求本土文化的优势成为各民族谋求生存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高到全人类文化的重要资源之一的高度。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该重视乡土音乐的传承,让青少年在成长中了解、热爱本地区的乡土音乐,教师应对他们加以正确、合理的引导,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文化。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华为母语音乐教育研讨会”上,国家音协教委李妲娜说:“中央提出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凝聚力。目前,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践,社会生活对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都提出了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这个深远问题。世界音乐教育也开始了这样的实践,呼唤本土文化是‘母语’,国际音乐文化研究重点也趋向本土音乐。科学从娃娃抓起,民族音乐也应从娃娃抓起。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开始音乐教育是‘母语’教育的一个内涵,而母语同样还包括文化意识、文化精神、民族文化是魂。”

二、乡土音乐在学校传承的策略

(一)注重发展文化理解的乡土音乐教育

音乐应被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正如音乐人类学家内特尔所说:“一种音乐文化的构成是不断地在大量文化参与中实践、挑选和修正。”乡土音乐文化有自己发展的规律,有对应自我文化意识的价值系统和成就模式,其音乐形式通过与其他文化形式的结合,来展示当地群众在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深层结构。把音乐当作一种文化来传授是音乐人类学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理念,这种理念突破了以往只注重对音乐本体的研究,而忽视了作为文化理解的音乐,这种理念还体现了音乐价值的平等性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因此,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从音乐生成的文化中去理解,认识到音乐文化价值与乡土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传承丰富文化内涵的使命,进而去发展各地区乡土音乐文化。

(二)学校要重视乡土音乐教育并加强音乐教师的乡土音乐教学培训

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要重视乡土音乐的教育,首先,学校要重视音乐课,要根据情况规定音乐课时,不准随便减少或挪用;制定音乐课成绩对学生升级与否的具体规定;学校必须配备专职的音乐老师,保证音乐教育的经费和设备,确定包括乡土音乐在内的教学内容,编写与之相配的当地乡土音乐教材。其次,学校在实施乡土音乐教育时,宜采用校内小课堂与校外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小课堂的教学,除了学校专职的音乐教师之外,还应该多聘请有成就,有修养的从事传统音乐工作的各方面的专家(尤其是优秀的民间音乐家)来校任课;大课堂的教学,是指学校要有计划地、经常地组织师生走出校园,深入到传统音乐实际环境中去主动接受乡土音乐文化的传承。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任何教学思路与教学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来体现。一方面,聘请专家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专家们可通过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教音乐教师学唱,这样教师们可以学到正宗的乡土音乐,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原汁原味的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学习乡土音乐的相关文化知识,作为一名现代音乐教师应该主动学习,不仅会唱,还要对乡土音乐的起源、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有深刻地了解。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传统音乐教育 体系构建 教学策略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基本上都以介绍各种西方音乐文化为主,而我国传统音乐课程的总门数、课时量及各自所占课程总量的百分比却非常低,这直接导致了年轻的一代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陌生,现状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非常不利。要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重建,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进行重建和更新。

一、传统音乐教育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定位

要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科学定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传统音乐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应该处于一个什么地位?是为主还是为辅?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开放、交流与多元格局的形成,寻求本文化资源已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作为本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国际著名学者、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则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也是“使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因为“音乐如此有力地捕捉了我们文化的色彩、活动和生活特点……是一种本文化馈赠给我们每一个成员最珍贵的礼物”。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十四届会议的标题就是“民族文化:音乐教育的动力”。在当今世界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重要性被提到一个从所未有的高度上。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应该是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主体的多元化音乐教育,也就是说传统音乐教育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应该占据主体的位置。反映到教学内容上则是要以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为主,辅以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音乐文化学习。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高校传统音乐教育,我们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其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传统音乐的表演者和研究者,而是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形成传统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学会欣赏传统音乐形态并能够理解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内涵。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能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数量充足、具备传统音乐审美能力的观众,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和持久的空间。那么,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应该定位在普及的意义上,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就很明显了,即提高全体学生的传统音乐修养和传统音乐审美能力,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当我们设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时候,就应该立足课程的科学定位,围绕课程目标展开。

二、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重西轻中”、传统音乐课程比重远远低于西方音乐文化课程比重的现象,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应该是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主体的多元化音乐教育。笔者试图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之下,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根据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定位和教学特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可分为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和外国音乐课程两大体系。在这里,笔者只介绍所设想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笔者所设想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分为必选课和任选课两种课程类型。必选课只有一门课程,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任选课下面又可以分成理论课程板块和实践课程板块。理论课程包括《民族曲艺和戏曲音乐欣赏》、《民族器乐欣赏》以及《民歌与民族歌舞音乐欣赏》、《乡土音乐欣赏》等课程;实践课程则包括《民族歌舞团》、《民族戏剧团》以及《本土特色表演团》等课程。

1、中国传统音乐必选课

《民族音乐概论及欣赏》是这个体系中唯一的一门必选课,开课时间为一学期。由于大学一年级课程普遍比较多,所以选课时间定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在大二的任何一个学期选课。这是一门欣赏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涉及民歌、民间歌舞、民族器乐、民族戏曲,民族曲艺等我国传统音乐各个门类,作为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基础性课程和入门级课程开设,所有学生必须选修这门课程并考核合格之后才能进入到后续课程的选修。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对我国传统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形成基本的了解,并激发他们下一步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教学应尽量以原声录音和录像作为欣赏资料,将传统音乐最真实的形态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倾听传统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传统音乐审美观,提高学生传统音乐审美能力。

2、中国传统音乐任选课

中国传统音乐任选课的先修课程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任选课选课时间为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在期间任意一个学期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这些任选课程相比《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内容从整体衍伸到了局部,是《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及欣赏》这门课程的深化和细化。经过必前期必选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整个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和种类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某些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可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兴趣。这些任选课都是分别按照传统音乐具体门类进行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进行进一步细化的学习。任选课包括传统音乐理论课和传统音乐实践课两个版块,理论课版块包括《民族曲艺和戏曲音乐欣赏》、《民族器乐欣赏》、《民歌与民族歌舞音乐欣赏》以及《乡土音乐欣赏》等课程。实践课版块包括《民族歌舞团》、《民族戏剧团》以及《本土特色表演团》等课程。

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保证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接受了最基础的传统音乐教育,并对其中的某一艺术形式有着稍深的了解。

三、教学策略

1、根据课程定位和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重点,区别音乐专业教学

上文已经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进行了定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平台上的传统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具有普及性,教学上和对音乐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专业音乐课程应有所区别。音乐艺术院校的传统音乐课程侧重点更多的集中在培养传统音乐传承人,演员或是专业研究者,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倾向于技巧与音乐理论的传授。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平台上开展的传统音乐教学面对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其培养目标应该更多的定位在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普及培养倾听者和忠实观众,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倾向于引导大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传统音乐审美观,学会如何欣赏传统音乐。此外,在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传统音乐教学时,应该摆脱那种将传统音乐课程单纯视作一种音乐形态的观点,更多的可以从综合的音乐文化形态的角度去进行探究。非音乐专业的的大学生在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方面可能有所欠缺, 但他们有着相对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引导他们来探究传统音乐与社会、民族、地域、文化的关系,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2、师资结构多元化

笔者在研究期间走访了一些普通高校,对一些音乐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普通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教育最大的困难在于师资力量的薄弱。由于高校音乐教师多毕业于我国专业音乐艺术院校或院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其知识结构也是建立在西方音乐文化体系之上的,对我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也只是一知半解,对于民歌、民间器乐可能还能够把握,但是对于戏曲、曲艺这些传统音乐形式可能就完全无法胜任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吸收民间艺人和戏剧、戏曲演员或教师进课堂,弥补音乐专业毕业教师知识结构有限的现实。

3、打造乡土音乐课程,传承乡土音乐文化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3

一、借助课堂主渠道,融入“土”元素

(一)开发和利用“土”元素,使乡土文化资源成为鲜活的课程资源

利用开展校本“乡土文化课”选修课的契机,积极开发地方文化“土”元素,科学取舍,突出与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乡土文化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乡土文化的兴趣。福建省屏南职业中专学校课题组和教研组先后合作开发了系列乡土素材:“地名篇:透过地名品读悠悠的家乡史”“传统村落篇:走进历史文化名村T头,品读悠久的村落文化”“人物篇:品读乡贤,汲取成长的力量”“廊桥篇:走进廊桥,感悟博大精深的廊桥文化”等。每个单元篇又细分为若干章节,如廊桥篇分为6个章节:(1)“虹桥寻踪,疑案探秘”;(2)“天地人和孕育廊桥”;(3)“穿越廊桥解旧梦之一:结构形式,巧妙独特”;(4)“穿越廊桥解旧梦之二:建筑艺术,别具一格”;(5)“穿越廊桥解旧梦之三:桥庙合一,天上人间”;(6)“穿越廊桥解旧梦之四:匠心独具,精神丰碑”。

这些带有浓烈乡音乡情的课程资源,具有鲜活的生活味,是学生可亲与乐读的资源,读后让他们觉得历史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就存在于现实生活,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与自己的人生息息相关,因此激发了学习探究乡土文化的兴趣。

(二)发挥“土”元素固有的优势,贴近学情设计教学

廊桥等乡土文化资源是学生能“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的乡土学材,让学生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学生或多或少在父辈、亲友的口头转述和乡村民俗活动中对家乡的廊桥有一定的认知,这些“土”元素早在童年时期就融入他们的血脉。课题组正是利用和发挥了这个优势,让学生通过已有的活动、认知及一定知识储备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完全有可能通过感知、体验和感悟廊桥文化这三个相辅相成的教学设计的实践,最终达成“廊桥篇”单元的教学立意――“感悟和传承工匠精神”。

(1)感知廊桥文化。通过各兴趣小组的协作,多途径收集有关廊桥的图片、视频、碑文、故事和传说等资料,然后指导整合资源,制作成廊桥画报、微课、PPT等,利用班级文化栏和兴趣小M等途径展示优秀成果,教师结合典型资料,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初识廊桥的美。

(2)体验廊桥文化。依据兴趣小组的特长,相应设置多样化的体验途径,如动手技能相对较强的模型制作组,利用竹筷等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分工合作搭建廊桥模型,在制作过程中感受注重细节、规范程序的重要性、增强分工合作的意识、体会精益求精的真正含义;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采风组则透过撰写廊桥导游词并扮演导游模拟解说,在说廓桥中,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进而增进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3)感悟廊桥文化。在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再通过深度解读典型资料,如让学生带着“碑文体现出先民们在建设和美家园过程中哪些工匠精神?”这个核心问题研读“千乘桥桥志碑文”,因该碑文可与县志记载互证:千乘桥经过四毁四建,很好地展现出先民们在艰难险阻的逆境中百折不饶、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和服务社会的精气神,他们用四建竖起了永恒的精神丰碑!如果说古碑文的资料是抽象的、生涩的,那么下一个案例则是形象的、生动的:多媒体展示学生从拱底仰视角度拍摄的照片,直观地展示出廊桥拱底承重木梁的力量美、协作美、通透美和古朴美,借助这些典型资源,大部分学生能解读出廊桥身上所凝结的匠心精神,进而由衷敬仰家乡的工匠。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走近廊桥,在动手制作中体验技艺,在探究中感悟文化。它不仅让学生领略了廊桥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感悟到“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重大意义。

二、借助第二课堂,融入土元素

第二课堂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方式灵活,而且大多是学生自愿参加,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为践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课题组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发挥师生的双主体地位,通过两个途径,“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土”元素。

(一)设计个性化的拓展性作业,融入“土”元素

例如,“廊桥篇”单元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不可能靠几节课达成教学立意,因此很多的任务必须依靠课外的时间去完成。为此,课题组依据学生的特长组建了多个兴趣小组,完成相应的作业:如廊桥采风组完成廊桥传说故事、造桥仪式等资料的收集与初步整合;摄影组完成多姿多彩的廊桥影像资料采集与合成;模型制作组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廊桥模型的搭建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兴趣小组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深入村落,大自然;查阅封尘已久的家谱,追问廊桥的传承历史;拜访廊桥营造技艺传承人……学生不仅施展了才艺,重拾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建立自身与乡土的精神血缘联系,切身体会到生我养我这片热土是如此的厚重。

(二)借助学校的技能节和文化节,融入“土”元素

屏南职业中专学校注重师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每年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技能节和校园文化节,为师生搭建了展示风采的机会和平台。课题组借助这些平台,开展了乡土题材的“家乡美”作品征集比赛和艺术表演等活动。

通过技能节,学生展示了大量以家乡的“文化符号――木拱廊桥”有关的摄影、书法、散文、绘画、电子小报、剪纸、手工制品、廊桥模型等优秀比赛作品;通过文化节,学生展演了有乡土情愫的作品。例如,在古典音乐伴奏下,学生用特制木料娴熟搭建廊桥模型,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本土作家郑玉晶的散文《走过千年的廊桥来看你》,这两个节目成为文化节晚会的亮点。此外,课题组还通过开设多样化的乡土文化讲座,如聘请家乡的国家级木拱廊桥传承人黄春才到校开展专题讲座,深受学生欢迎。

这些平台不仅展示了师生特长,践行了加德纳理论,而且丰富了校园文化。同时,这些小舞台又是孵化人生梦想的大舞台,有效激发了师生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热情,培育了家国情怀,也有利于引导中职生过绿色健康的课业生活。

三、借助栏壁文化,融入“土”元素

健康、向上、丰富的栏壁文化,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廊桥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它所凝结的工匠精神与屏南职业中专学校所倡导的办学理念“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厚德、乐学、精技、敬业”相吻合,因此,屏南职业中专学校重视将廊桥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营造具有中职特色的校园育人环境。学校利用校园的墙面、过道,创建廊桥文化专栏和文化墙:文化栏专题展示家乡国家级保护单位的万安桥、千乘桥和百祥桥为代表的木拱廊桥文化知识,展示魅力四射的特色地域文化;利用展板在教学楼、图书馆等走廊过道墙壁上,挂上了以家乡的特色风景为底纹,尤其以家乡的廊桥为底纹配上名言警句的展板,渗透学校育人意识、办学理念,浸润工匠精神。丰富多彩的栏壁文化让师生身在其中,感在其中,悟在其中,长在其中。

总之,“土”元素透过这些策略与方法,有效地融入校园,成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了家乡特色廊桥文化,既靓丽了学校环境,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促进乡土历史文化等选修课的教改,又丰富了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文化

湿地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随着城市建设的规模扩张,湿地环境保护意识也在逐渐提升,由于湿地面临较为严重的污染,为此,需要运用生态文化的理念,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出其特有的价值,从而提高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传承地域文脉。

一、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过度公园化的状态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例如认为城市湿地公园就是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在公园内设置一些科普性的设施。这样,就将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成为了一种人工气息浓厚的公园,甚至还更有甚者,在湿地公园的边缘地带构建商品房。

2.景观设计存在同质化的倾向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过程中,规划和设计人员的意识较为同质化,通常是采用种植芦苇、菖蒲、荷花等植物,就成为了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内容,再加之水生植物的开发有限,使城市湿地公园景观雷同现象较为严重。

3.文化的缺失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通常只注重自然生态建设,而对于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挖掘较少,存在文化开发缺失的问题。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规划与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设计,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尊重生物多样化的特点,要在建设和规划设计过程中,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要用生态文化设计的理念,实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文化设计与规划。

1.湿地公园的特色景观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与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土的植物材料和地形风貌,进行特色化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要栽植适应于湿地环境的湿生植物,并成带状或大片栽植,形成群体规模之美。在种类的选择上,可以选取视觉感官较好的植物,如观花植物、观叶植物、灌木、藤本植物,这些特色湿地植物有花叶芦竹、香蒲、千屈菜、黄昌蒲、旱伞草、菱白、萍蓬草等,要在湿地的平面上构造成飘、浮、立的景观特色,要注重栽植均衡与稳定、色泽与质地、比例与尺寸,要形成步移景异、以小见大的特色植物群落。同时,还可以设计出进退有序的曲线,形成蜿蜒曲折的绿色植物走廊,从而增加欣赏的层次感,避免呆板和单调。

特色景观设计与湿地的地形地貌要相吻合,可以在城市湿地公园中规划动植物的栖息环境,设计典型性的地形地貌景观,如湿地沼泽区、湿地漫滩区、湿地灌木丛区,还可以在其中放养一些湿生生物,饲养适合生长的湿地生物,要保证湿地走廊的连通性,并规划和设计一些湿地小品,吸引人们的目光。例如广西靖西龙潭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城市范围内,在这个区域内的生物物种丰富,龙潭湿地主要以大龙潭水库为主体,形成了典型的“森林—湖库—河流—地下河”复合生态系统,并以珍稀濒危特有洞穴鱼类和靖西海菜花为代表,营造出了丰富的动物生境,别具特色和风味。

2.乡土景观元素的特色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运用自然乡土景观元素,对于传承地方文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中,融入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可以增强景观的可识别性,保持其独有的地域特色和风格。例如在广西靖西龙潭湿地公园中,就以大龙潭湖库区大坝——三元桥河水流域为特色景观元素,进行湿地公园小品设计,如湿地旅游观光空中游廊、游览步道、河堤驳岩石栏杆等,利用艺术手法设计出乡土景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使游客流连忘返。

3.构建动物栖息乐园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可以为鸟类提供憩息的场所,这些珍稀的鸟类可以在湿地公园中,享受无拘无束、自由自的乐趣。同时,也为湿地公园提供了一个新的旅游项目,使旅游者可以观赏到鸟类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并意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增强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例如在广西靖西龙潭湿地公园中,就生长有92种鸟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还可以设计特色湿地动物养殖区,在广西靖西龙潭湿地公园中,就分布有脊椎动物192种,其中哺乳类15种,两栖爬行类27种,鱼类58种,其中有一种为龙潭湿地公园所特有的鱼类——金钱巴,观赏游客络绎不绝。

4.提炼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之中,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和历史内容也是设计内容之一,要对城市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通过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观,根据适当的节日,选取适宜的文化民间风俗活动,从而可以为湿地公园增添亮点。例如在一些江南的湿地公园中,可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在湿地公园展开划龙舟竞赛活动等。同时,还可以将民间的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内容,采用复原的方式,加以塑造和设计,从而增强城市湿地公园的文化气氛,添加人文气息。

三、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与设计要遵循生态文化建设的理念,用科学的、实用的、生态的规划和设计方法,对城市湿地公园中的生态文化元素,进行拓展性的开发和运用。要在不破坏地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弘扬和传承城市湿地公园的文化精神和历史内涵,使城市湿地公园具有变化性和特色性,在生态文化的注入之下,填充城市湿地公园的灵魂和内涵,从而设计出具有鲜明地域风格和民俗文化特征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

参考文献:

[1]夏婕.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过程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贺莉.江西省城市湿地公园本土文化特色塑造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3]滕广.以广元南河湿地公园为例浅谈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D].四川农业大学2012.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美术教育;本土文化;传承和发展

美术是文化的载体,美术教育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具有重要作用,还担负着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传承的重任。传统应试教育中,美术教育普遍不受重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者开始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当前全球一体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冲击,美术教育在新时期更要发挥自身的功能,担负起传承本土文化和进行创新的责任。

一、当前美术教育中本土文化传承的缺失

当前,我国各阶段美术教育中很少能够契合本土文化传承的要求,其本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缺失表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涉及本土文化传承的内容。当前美术学科的教科书一般都是统一的,教科书中有关于地区文化的内容,但是也只是针对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的例子,而并没有根据学校所在地的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第二,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教师照本宣科,仅仅按照教科书的结构和内容设置进行美术教学,甚至一些地区的中小学校都没有设置美术课程,更遑论在美术教育中进行本土文化传承了。第三,美术教育的主导者也就是教师的基本美术素养不够。当前,由于美术教育本身不受重视,导致很多美术专业毕业生不愿意走上教师的岗位。而走上教师岗位的美术教师往往是科班出身,并不以本土文化见长,甚至某些教师仅仅推崇西方美术,导致美术教育中本土文化传承的缺失。

二、美术教育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美术教育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者其实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首先,美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文化的传承需要美术这种独特又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美术作品相较于文字资料更加生动、具体,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很多的文化传承都是通过文字形式来进行的,文字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但是对于艺术场景的再现和铺展并不是视觉化的,需要加入大量的想象。而美术是最直接的视觉化的艺术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能够让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其次,本土文化的融入对于美术教育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将本土文化融入到美术教育中,既能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又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对于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南北东西相距甚远,再加上各地的地理状况和人文环境都不相同,造成了中国各地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这种文化差异反而给美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现实素材。例如,西部山区的学生能够通过美术作品第一次看到大海,而海南的学生也能够看到皑皑白雪下中国江山的巍峨。并且中国的本土文化作为一种特色,能够在国际上代表中国,带有中国本土文化的美术作品能够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中国,认同中国。

三、美术教育的本土化传承策略

要想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传承本土文化方面的作用,应当先做好基础性的工作。积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当前的美术教育。应当充分结合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当前,美术教育在本土文化传承上存在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美术教育本身不受重视。如果连美术教育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本土文化的责任就是无根之水,根本不可能实现。在保证美术教育地位的重视和提升的前提下,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地区的基本情况进行本土文化研究,设置符合地区实际的本土文化传承和创新方法,据此来进行美术教育的创新。美术是基于现实的文化表现形式,要想提升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需要对当地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色进行总结,再融入到美术教育中。文化传承不是美术教育一门学科可以做到的,各地还应当设置相关的文化课程,与美术教育相结合。例如,陕西地区的美术教育就可以将剪纸作为美术课程的一个分支来进行教育,西南山区则可以将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其次,创新教育方法。美术课程与科学文化课程不同,其实践性要比大多数的学科更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具有特色的景点进行写生,邀请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老人进行讲述,并向学生展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秀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掘艺术的来源,将身边常见但是有独具特色的事物融入到美术作品中。最后,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兼顾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以及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又能够将本土文化和美术的艺术精髓传达给学生,以适合学生的审美认知和需求的方法来进行创新教育。例如,上文中所说的剪纸课程就可以设置在小学美术教育阶段,而写生则可以设置到中学美术教学中,对于高等教育的美术课程,可以设置一些较为深刻的理论,与美术实践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开始围绕当地的特色文化开展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仅使当地的本土文化得以延续,还极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和审美观念,对于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各地的文化因为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而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而美术教育也因为本土文化因素的介入而变得更加直观、更加内涵。

参考文献:

[1]苏昕.以本土文化传承教育为主轴的校外美术课程探索——以《广州茶文化》美术综合实践课程为例[J].科学中国人,2014(6).

[2]张昕.当代美术教育与地方本土文化的传承——以豫南地区美术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J].大众文艺,2010(16).

[3]王娜.提升本土文化创新美术教育——对定州农村中学义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的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

[4]闭理书.广西中小学乡土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对策[J].美术大观,2011(2).

[5]朱弘峰.畲族传统文化—绣花鞋垫与乡土美术教育的结合[J].江西教育,2010(33).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乡土资源 园本课程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20-01

要利用乡土资源,首先就要了解何为乡土资源。乡土资源是指在自身所在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包含了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经济实力、生活经验等。倡导大力发展乡土资源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乡土资源来自幼儿一直接触的生活环境,相对于其他新鲜事物更容易接受。而且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加入乡土资源的教育内容能够更好的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农村利用乡土资源和园本课程的实施现状分析

利用乡土资源来进行幼儿教育的开发和构建,首先要因地制宜从实际环境中出发,找到可以利用有发展价值的资源,进行研究和整理。最后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但在农村的乡土资源利用上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从整体来看:

1.由于经济环境的局限,幼儿园的基础设施相对陈旧落后。室内外玩具实施有限,幼儿活动受到很大局限。教学内容模仿性严重,以教材为教学中心,结合乡土资源的园本课程实施较差。

2.幼儿园遍地开花造成了行业的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均衡,教学理念和侧重点的不同造成与课改所要求的理想行为出现一定差距。使得乡土资源的利用产生了阻碍。由于家长的观念,像城市靠近走城市化道路更能赢得家长的青睐,让很多幼儿园无法改变现有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以至于乡土资源的利用更加困难。

二、乡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利用优势及实施方法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由此可见发展乡土资源对幼儿教育是必要的。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独特的乡土资源进行整理开发形成教育资源。把本地区的民间文化、自然物品、历史遗留加以研究整合运用于幼儿教学之中。

幼儿心智尚未成熟,接触外界事物特别是新鲜事物的接受过程比较缓慢。既然如此到不如从他身边的成长环境入手利用这些资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园本课程,这样幼儿更能容易接受,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每一所幼儿园所在的区域都有着自身的资源优势,各自发展然后一定区域内再进行优势互补,就能把乡土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这也是模式化的城市中很难做到的一点。

2.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幼儿教育。首先要对资源进行严格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的资源发扬光大。其次不可一味的只注重乡土资源的利用,要结合科学知识,把两者有机高效的结合到一起。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上优秀的乡土资源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两者的优势。形成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标新立异根据自身区域独特的乡土资源形成适应自身的园本课程。并且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加以改进和完善。

若要充分的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幼儿启蒙教育,教师必须改变已有的传统观念,改变以现有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并且开导家长打破“向城市靠近就是好的”陈旧观念,传递乡土资源教育的优势及重要性。

三、利用乡土资源构建和实施园本课程对于幼儿的影响

1.首先因地制宜是先决条件,根据自身周围的乡土资源进行开发,不可盲从。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为目标。例如:崂山地区的“崂山民间故事”“崂山茶文化”都是优秀的乡土资源。利用崂山的民间故事对幼儿开展故事比赛或者编入教材。不仅幼儿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所了解,还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利用民间故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编写故事,对智力的开发有着巨大的帮助。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对幼儿的启蒙教育有着重大意义,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以及世界观的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2.利用乡土资源增加幼儿活动空间,培养兴趣爱好,加强对自然和民俗文化的了解。例如:“崂山茶文化”。幼儿园可以为幼儿开辟植物区,在老师带领下种植茶叶等植物,每天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且让他们对自己观察的结果进行讲述和绘画。老师带领幼儿对茶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参观,并进行总结以加深对“崂山茶文化”的了解。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见识还能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3.在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必然趋势。在幼儿教育中也是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充满趣味的教学内容对幼儿的知识学习以及身心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下,利用乡土资源构建和实施园本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自身需求和区域乡土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改变现有缺乏灵活性的教学模式和为了教学而教学的学习内容。

四、结语

在农村的园本课程的建设中,可广泛推广乡土文化。利用现有的丰富资源加以适当的利用,应当一个区域内多所幼儿园一同研究整理资源,结合现代科学教育,形成以科学为基础以乡土资源为拓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和园本课程。全面提升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科学性、传承性和新颖性。

参考文献:

[1] 付阿钗. 如何利用乡土资源构建和实施园本课程[J].考试周刊,2015 .

[2]郭俊华.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构建特色园本课程[J].山东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