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1
儿科学论文4000字(一):高职高专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的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目的:阐述高职高专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的教学方法,观察教学效果。方法: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观察组,以2019年9月前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97.6%、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是(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教学满意度95.1%。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78.1%,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80.7±1.8)分、(82.6±1.3)分、(83.4±0.7)分及(83.4±2.5)分、教学满意度73.2%。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可有效增强其儿科学临床思维,提升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与操作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高专;儿科学;临床思维;临床教学;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31-0184-02
近年来,儿科患儿的数量明显增多,加之家长对疾病治疗效果要求的提高,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难度显著提升。与成年人相比,儿科患儿具有机体免疫力低、药物耐受度差等特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临床操作能力,方可使患儿的预后得以改善。有研究指出,培养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儿科学临床思维,对人才专业能力的增强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选取82例作为样本,阐述了儿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观察了培养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观察组,性别:男/女=10/31,年龄(21.15±3.59)岁。
以2019年9月前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对照组,性别:男/女=9/32,年龄(20.16±2.84)岁。两组学生具有可比性(P>0.05)。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教师需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为学生灌输儿科学理论知识。观察组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临床带教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儿科学临床思维,为人才专业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的应用方法如下。
1.理论教学
为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加强理论教学是关键。教师可将多媒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以及提问式教学法展开教学,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图片插入理论知识中,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当讲解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外貌特点时,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乃至视频,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更加接近临床,使其临床思维得到培养。(2)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为学生介绍临床真实病例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样可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目的。如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时,可为学生提供如下病例:“產妇30岁,产前使用催产素10.0U肌肉注射,第二产程68min,胎儿娩出后可见皮肤、巩膜、黏膜黄染,测量血清总胆红素提示黄疸。请分析该患儿黄疸的高危因素,并为其制定治疗方案”。病例介绍完成后,学生需分为不同的小组,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临床思维。(3)提问式教学法:教师可将提问式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临床思维。如学习小儿肺炎知识时,教师可提问如下问题:“小儿肺炎的诱因?”“患儿的临床症状?”“疾病的治疗方法?”“患儿的预后”等。采用上述方式提问,可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对上述知识进行思考,从而提高问诊的全面性,提高疾病治疗方法的针对性,改善患儿的预后。
2.临床带教
为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教师同样应对临床带教问题加以重视,以增强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临床带教过程中可采用“情景教学法”“病例汇报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1)情景教学法:以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为例,教师可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由教师扮演“患儿”,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临床医生”“患儿家长”“护士”等角色。“医生”应对“患儿”及“家长”问诊,并为其提供诊断意见,根据诊断结果,对疾病进行治疗。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使学生充分了解儿科学临床实践的流程,了解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问题,这对其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2)病例汇报模式:将病例汇报模式应用到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儿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病例汇报模式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接触典型病人,要求学生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多种角度出发,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并进行病例汇报,培养其儿科学临床思维。
(三)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采用笔试的方式评价,总计0~100分,≥80分视为优秀,60~79分视为合格,<60分视为不合格。理论知识掌握率=(优秀+合格)/41×100%。同时观察两组学生的临床思维评分以及教学方法满意度。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97.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二)学生临床思维评分
观察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三)学生教学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教学满意度95.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三、讨论
所谓临床思维,指运用医学、自然科学、人文及行为科学知识,借助“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患者沟通,制定个性化的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执行的过程[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对其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傳统的高职高专儿科学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教师需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临床知识。采用上述方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且难以良好地记忆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同样无法得到培养,临床思维缺乏[2]。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传统方法教学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78.1%,提示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低。本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80.7±1.8)分、(82.6±1.3)分、(83.4±0.7)分及(83.4±2.5)分、教学满意度为73.2%,提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待增强,教学满意度有待提升。
为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为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人才,本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共同展开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理论教学的方式,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教学法”以及“提问式教学法”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结合图片,了解各类疾病的临床特点,达到培养临床思维的目的。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以及预防知识,培养其临床思维。通过提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引导,使其临床实践能力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提升。高职高专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期间所用的实践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病例汇报模式”为主。应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为学生设置不同的“病人就诊情景”,可增强学生对不同病例的应对能力,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儿科学临床实践的流程,增强临床思维。将“病例汇报模式”应用到临床带教过程中,带领学生接触典型病人,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病例汇报,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上述方法教学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97.6%,与采用传统方法教学相比,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率显著提升。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与采用传统方法教学相比,学生的临床思维显著增强。本组学生教学满意度为95.1%,满意度更高,优势显著(P<0.05)。本文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各项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方法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可有效增强其儿科学临床思维,提升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与操作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儿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全面提高儿科学教学的质量,提出了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该考核模式通过构建三维体系儿科学考核模式,将课程评价的侧重面从单一的课程终结时卷面评价转向了如何持续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三维体系考核模式是一种全程性儿科学课程考核模式,不仅能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5-123-02
引言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学科,实践性较强。为了更好提高儿科学教学的质量问题,锻炼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得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儿科学》学习,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该考核模式通过构建三维体系儿科学考核模式,将课程评价的侧重面从单一的课程终结时卷面评价转向了如何持续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所谓的三维体系是指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构建为考核模式第一个维度;将学习者对于儿科学的知识体系构建为考核模式的第二个维度;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与表达理解能力构建为考核模式的第三个维度。该三维体系考核模式是一种全程性儿科学课程考核模式,不仅能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以评促學的目的。
1研究方法
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主要分为:维度一,持续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维度二,学生对于儿科学的知识体系构建。维度三,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表达理解能力。以自学为主,多学科交叉学习,强调自主学习,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临床思维能力。通过以上的考核方法介绍,对于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最快接受新知识,丰富知识容量以扩大自身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督促。对于学生来说,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其要全面掌握儿科学知识的大纲内容的同时基本了解医学基础课;能够发现不同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法;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善于系统的看待问题。
2实施过程
根据以上介绍的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的三个维度,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如下。
第一个维度的构建方法:通过采用广泛的传统教学手段和先进的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与其相对应的第一个维度考核评价标准:课堂提问(包括网上提问)的积极程度;网上讨论的踊跃参与程度;卷面测试中微信形式试题的撰写质量等作为评定指标。
第二个维度的构建方法: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与其相对应的第二个维度考核评价方法:课外阅读读物和网络参考资料的阅读兴趣、数量、质量(以读书报告或书评测定);对卷面测试中开放性试题的回答质量测定学习者的阅读及思考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个维度的构建方法:展开合作开放式学习,进行学生与教师讨论会。与其相对应的第三个维度考核评价方法: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织学习者上讲台,自主授课,以其PPT制作质量及课堂效果作为相应的考核指标,同时加入合作学习自主评价标准(学生自己参与到评定中)。
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2
[关键词] 临床思维能力;《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医临床辨治疑难重症的基础。该书所蕴涵的丰富的辨证思维方法,体现了张仲景临床辨证思维的全过程,是中医学最精华和最有魅力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伤寒论》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掌握中医经典思维方法的过程。
《伤寒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病及杂病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的辨证论治的专著,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是培养中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教材作为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蕴涵着丰富的辨证法思想和方法,反映了张仲景临床辨证思维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有着特殊的价值,所以一直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原有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时代差异性,其教学效果欠佳。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仅停留在学习原著及理法方药上,忽略了思维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以原著作教材,但未能达到领会原著精神的目的,局限于理法方药内容的介绍,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授课以传授知识为重点,忽略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论治成为《伤寒论》教学最薄弱的环节,违背了《伤寒论》教与学的初衷。因此探索《伤寒论》教学改革方法,进行创新教学,让学生更好的学伤寒、用伤寒,是当前《伤寒论》教育教学形势的迫切需要,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大学阶段,学生无感性临床经验,对经典也缺乏兴趣,但《伤寒论》的重要性,会随着学生临床工作时间的延伸而日益表现出来。少数在校学生厌学,是因为我们在教学目的、方法和手段上尚存在问题。因此,在近几年的5伤寒论6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发掘原著中辨证论治思维方法的内容,将其归纳成一定的体系,作为教学的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
1 目前《伤寒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伤寒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伤寒论》授课学时不断减少,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让学生对《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有一个明确、全面的了解,还要重点讲授一些方证,教师时间紧迫,压力大,即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理法方药的讲解上,忽略了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忙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如此教师授课压力大,学生学习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1.2《伤寒论》授课教师专业素质欠缺
现今的《伤寒论》中青年授课教师多数是硕士或博士,由于培养模式的问题,普遍缺乏传统知识,阅读中医典籍较少,中医功底不深,没有系统、深入研习《伤寒论》,很多自身临床能力差,对伤寒论经方的应用、认识缺乏感性认识,自身对中医学的疗效持怀疑态度,而且受现代医学的影响,易于将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号入座,向学生发出不当甚至不正确信息,很多《伤寒论》教师自身都不是铁杆中医,信心不足,讲课缺乏兴趣,也不能带给学生信心、兴趣。同时大部分中医院校《伤寒论》无临床基地,授课教师长期脱离临床,授课缺乏吸引力,学生不愿学,年轻教师失去讲课信心。
1.3《伤寒论》教学存在严重的课堂与临床分离
由于缺乏临床实践,《伤寒论》授课基本上是空讲理论,如同教《医古文》一般,学生感到《伤寒论》苍白空洞、枯燥乏味而厌学 ;学生课堂所学没有机会在临床上验证,学过的理法方药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学生感到学伤寒是纸上谈兵,无用武之地,没有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甚至怀疑经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学习《伤寒论》仅满足于考试,考试过后很快忘记,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缺失和临床能力的下降。
教学相长,以上教、学诸多原因造成现今《伤寒论》教学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打折扣,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创新《伤寒论》教学势在必行。
2 改进《伤寒论》教学的方法
改进《伤寒论》教学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不断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的中医学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伤寒、用伤寒的氛围,强化学生的临床能力 ;我们在学生阶段,学习专业课时,大家对临床有兴趣,喜欢听病例介绍;另一方面,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典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兴趣后,再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伤寒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辨证思维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一定基础。
除结合现论讲解外,更重要的是联系今天的临床实践来阐述病机,分析症候,讲解古方今用之况.其中不乏各地名医运用经方的经验.例如五苓散在《伤寒论》中,主治小便不利证,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五苓散对小便有双向调节功能,参考古代名家动用五苓散的验案,说明五等散现已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膀胱气化不利的病证.;联系临床进行《伤寒论)理论教学,有助于学生增加临床运用经方的感性认识,巩固书本知识.
2.1 提高《伤寒论》专业课教师的自身素质
伤寒学科的发展,学生辨证论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大批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坚实的中医基础及《伤寒论》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及科研能力的教师,这样的老师能紧紧把握《伤寒论》的辨证思维和治疗特点,能讲出《伤寒论》的实质和内核,讲出《伤寒论》的精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伤寒的兴趣和信心,也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2 培养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
这是《伤寒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第一步。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分子生物学、基因及蛋白质组学研究迅速发展,现代医学突飞猛进,学生处于这样的高科技信息时代,反过来要学习秦汉时期的医学专著,其文辞奥晦艰涩,医理抽象、精深,学生对《伤寒论》学习有明显的距离感、陌生感和畏惧感,无兴趣、无信心。因此,授课教师至始至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忌以经释经的教学方式。《伤寒论》是一部临床专著,是仲景临床治病和辨证思维过程的真实记载,其中有成功的案例,亦有失败的案例,仲景详细论述了疾病的成因、病理演变过程、误治引起的坏症及其处理方法、处方用药等,并对转归、预后及调护等作了详细描述,理法方药一脉贯通,整个思维过程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内容丰富多彩,因此讲解条文过程本身就是案例分析、学习过程,教师要能够结合临床经验、临床病例、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解出来,或介绍名医的医典医案,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进而巩固专业思想,增强学习效果。
2.3 经典联系临床 培养学生辨证论治和临床实践能力
2.3.1 条文解析注重对仲景临床辨证思路的介绍
《伤寒论》是一部临床经验的总结性医著,我们现在仍学习这一经典著作的原因不仅是学习其理法方药,更重要的是学习其辨证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和运用经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伤寒论》教学始终要坚持突出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方法训练,提高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每一条文的分析讲解过程,其实就是层层剖析,动态探求仲景辨证思维过程,通过分析条文,教会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辨证分析能力。
2.3.2 多途径加强经典与临床的联系 学用结合联系临床求实效
学习《伤寒论》的最终目的是将其灵活地用于临床,而学生经方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临床实践,因此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名医验案学习是增强学生临床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不会读医案,不会思考与分析,只是盲目的记忆学习,老师通过精析部分伤寒论大家的医案,既加深其对经方的认识及临床应用能力,而且引导学生会读医案,使其以后可以主动学习。
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3
【关键词】麻醉;住院医师;临床思维
住院医师在进入临床之前,往往都是一些没有临床经验的医学生,这些医学生虽然有比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其缺乏一定的临床的思维和操作技能。因此,对住院医师进行培训,可以有效的将住院医师所知的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临床上,通过规范化的专业培训从而掌握从事该学科医疗活动所具备的诊疗知识和临床技能,从而成为可以独立工作的临床医生。
对住院医师的培训,除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训之外,还要培养住院医师的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而良好的思维能力则是住院医师培训的关键。因此,本文就医院对麻醉住院医师进行不同时间的培训,从而分析培训队提高麻醉住院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至2013年本市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轮转培训44人,均来自于本市二级以上医院,属于专业医师。由中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制定考核方案,并制定最终考核标准,临床麻醉病例均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学系参考制定和麻醉现场考核内容及标准: 麻醉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复合麻醉。又根据进入体的途径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见全身麻醉)和基础麻醉。基础麻醉是将某些全身(常用的有硫喷妥钠 氯胺酮等)肌肉注射,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然后施行麻醉手术。局部麻醉为利用局部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使身体的某一部位暂时失去感觉。常用的方法包括椎管内麻醉(阻滞)、神经阻滞、区域阻滞、局部浸润麻醉和表面麻醉等。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部通过脊椎穿刺、注入到椎管内,其中注入蛛网膜下腔的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或腰麻,注入硬脊膜外腔的称为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主要包括临床麻醉工作、重症监护、急救复苏及疼痛治疗:①临床麻醉。②重症监护。③急救复苏。④疼痛治疗。考核对于麻醉这些方面的思维。麻醉专业住院医师麻醉现场面试考核内容和标准要从经典知识点出发,综合临床,病理生理,药理,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考核。
1.2方法
将这44位医师分为两组,22位实验组和22位对照组,实验组在培训中加以临床病理解剖培训,而对照组为正常的培训,临床思维是麻醉医师运用已有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对疾病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它贯穿于整个临床麻醉和疼痛治疗过程之中。临床思维具有严格的时效性,资料的完备性,诊治思维的模糊性,患者个体的特殊性和病程动态性的特点。确保病人在无痛与安全的条件下顺利地接受手术治疗,是麻醉临床的基本任务,麻醉工作还包括麻醉前后的准备和处理,因此,麻醉医师需要对病理生理、药理以及许多内外科诊疗知识等方面都有所掌握,才能足以应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况。在手术的类型; 手术设计的范围; 手术过程中重要步骤对麻醉维持的影响; 手术者的技能方法及手术器械方面作为其中一项评分标准,另外根据患者病理生理学特点,麻醉维持中的重点; 麻醉维持需重点监测的生理学参数;根据手术进程及重要步骤,麻醉维持中的预防性措施; 麻醉意外的可能性及处理措施方法对医师进行评判。在这些方面进行打分,术前巡视,相关物理检查报告,病人情况评估,麻醉的方法选择,麻醉用药选择,手术危险要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深度每项各十分评判。
1.3判定方法
两组医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手术评判后,对医师合格率进行统计,90分以上为优良,80到90为中,低于80为不及格。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分析,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更具数据反映的情况理性评估。p<0.05为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特定住院医师进行临床培训和考核,在术前巡视,相关物理检查报告,病人情况评估,麻醉的方法选择,麻醉用药选择,手术危险要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深度等方面做评判后,发现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麻醉病例解析培训有利于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和技能,可使学科培训更加高效化,对疾病治疗及整个医院提升整体水平有很大效用。
表1麻醉住院医师经临床病例解析培训后及格率
组别 低于80分 80到90分 高于90分 及格率(高于89分)
实验组 2人 8人 12人 90.9%
对照组 6人 13人 3人 72.7%
3.讨论
通过对我市新分配来的44名麻醉住院医师分为两组进行培训,两组中对每位住院医师的培训方法和项目都想同,仅时间不同,培训完成后对两组进行相似难度的临床实际病例进行综合能力考评,并对两组住院医师从培训年资和参加病例解析培训此时两个角度进行对比观察。通过观察可以得知:低年资的住院医师的临床综合能力明显低于高年住院医师,参加病例解析培训次数较多的住院医师及格率明显高于病例解析培训较少的住院医师。通过对着两个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医院过程中进行病例解析培训,可以使他们更快地,更有效的应对临床实战,通过培训来活的更多的临床经验,为将来的独立工作打下基础。而对住院医师进行病例解析的培训,可以更好的帮助医学生完成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学院实践的过度,从而逐渐培养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即是利用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知识来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而从临床资料中发现问题并来加以解决的过程。临床思维的培养对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至关重要,也是临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麻醉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的培养,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对病例的解析,从而提高住院医师的思维方式,使住院医师可以多角度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技能考核则提高了住院医师的操作技能,调动了住院医师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对44名麻醉住院医师的临床培训后考核发现,通过对临床思维的培养,可以更好的使得医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度,是早期积累临床经验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住院医师的系统规范的培训,从而提高本地区麻醉住院医师的专业素质和医疗水平,使本地区的麻醉住院医师更加的规范,更有利于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和技能,使得学科培训更加的高效化,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郭丹杰. 长学制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30(8):1-9.
[2] 古佳伟,麻醉医生非技术性技能及其临床培训的探讨[J]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2867-2869.
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4
关键词:模拟临床思维;教学;胸外科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60-02
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其要求学生在对教材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上模拟临床处理疾病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来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无疑为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架起一座桥梁[1]。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有两种形式[2]:模拟病人技术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临床病例模拟技术。目的是从动脑和动手两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有三所院校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展了以模拟病人技术为核心的临床技能教学改革实验。之后许多院校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还远未普及,同时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成熟固定的模式,病例甄选、教学软件开发等还未成熟。针对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胸外科教学的应用还缺乏可靠的研究结果。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大连大学临床医学系2009级本科生6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30人。
2.教师和教材。所有学生均由副教授以上、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教材选用吴在德主编的《外科学》第7版,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3.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挂图等进行课堂授课。实验组:采用医学模拟教学方法,首先老师提纲挈领,简单讲授教学内容;根据胸外科专业教学目标和内容,甄选实际病例;挑选学生,提前温习相关疾病知识,饰演病人;课堂上,引导其他学生模拟临床医生,收集主诉、现病史和既往史等;参照临床实际工作,针对“病人”开展查体工作,引导学生讨论需要做的辅助检查以及可能结果;引导学生作出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针对具体病情,面对模拟病人,开展胸外科基本操作讲授。最后,老师给出循证答案,对一些前沿研究进展,予以介绍。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归纳总结。
4.效果评估。通过书面理论测试和临床技能考核进行教学评估。理论测试有填空、选择、简答和病例分析题。临床技能考核有病史采集、查体、辅助检查分析和运用、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诊疗计划、实施手术操作(在模拟人身上,模拟胸腔穿刺和胸腔闭式引流)、病历书写、同患者沟通能力和爱伤观念、在医疗活动中与其他成员的合作、语言表达及临床科研思维的能力等。其中≥85分为“优良”,≥60分为“及格”,
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以P
二、结果
两组学生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胸外科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试的成绩明显增高,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考核结果提示:经过模拟临床思维教学后,学生对胸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的掌握更趋全面和深入,尤其是在病例分析以及临床技能方面,成绩明显提高。
三、讨论
临床思维是对疾病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过程中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由此认识疾病、判断鉴别,做出决策;是将疾病一般规律应用到判断特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其要素有两方面——临床实践和科学思维。著名医学教育家William认为[3],学习医学在床头,而不是在课堂上。阐明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科学思维是经过对临床具体问题进行比较、推理、判断、反复训练后建立的对疾病诊疗决策。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工作存在教学方法呆板、人材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存在以“三个中心”为主的状况和灌输,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把学生束缚得很死。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发挥,培养的学生独立思考、动手、科研以及自学能力较差。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是按照临床诊疗工作的思维路线,重新整合传统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模拟教学和专题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目标的教学方法,属于医学模拟教学的范畴[4,5]。William认为,没有对病人的观察,而只看书学习,就像“学习航海却从未出海航行”;而没有书本作导读来学习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好像“没有航海图在茫茫大海上漂流”,都不适合学习医学。胸外科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毕业后争当合格的胸外科医生,仅用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够的[6]。本研究显示:在胸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上,实验组学生较对照组学生有明显提高,反应了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模式对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意义重大。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他们感受到患有疾病、但热血沸腾的生命,而不是机械和冰冷的石材,让书本上枯燥乏味、平面形式的疾病,变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学习热情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以老师为主体,传授布道,忽略学生的感受的教学方式,而以开放讨论的形式,老师参与和引导,医学生是主体,以自主学习为关键。作为客体,老师精心准备问题,发挥导师作用。这是与传统教学法最明显的区别[7,8]。
随着《医师法》的实施,临床医学学生的实践机会明显减少,经过此教学方法,不仅可让学生提前接触实际场景,也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如:怎样同患者进行沟通,争取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怎样进行人文关怀等等。让学生不仅用脑子去思考如何治疗,还引导他们用心感受,懂得怎样帮助和安慰患者。模拟临床思维模式的教学结果提示,其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临床病例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同时,还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张孝合.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在中医儿科教学中应用研究初步报告[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8,15(3):108~109.
[2]董军,闵苏,黎平等.医学模拟教学在医学留学生的麻醉学示教课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2,11(2):210~212.
[3]From Wikipedia,http:///wiki/William_Osler.
[4]马宇,李金宝,邹文漪,朱科明,邓小明.医学模拟教学在麻醉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08,7(6):612~613.
[5]徐激斌,王志农,冯翔,刘冰,朱晓东.PBL教学在胸外科实习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384~385.
[6]陈小明,李自成,张明亚.模拟教学在心血管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08,7(7):694~695.
[7]王鸿祥,陈斌,马庆良,等.情景模拟教学在大学生“性与健康”课程中的运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1,10(11).
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5
【摘要】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授课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概念,讲解具体操作步骤,并结合实例由学生亲自操作,体会如何应用。实践表明该方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循证医学 临床思维方法 中西医结合 教学改革
临床诊断思维,是医生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于疾病的认识过程。采用的思维方法是哲学的认识论运用于临床上的典型实例,思维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对疾病诊断的正确性,必将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实践技能要求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1]。我们在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开设的《临床基本诊疗技能》选修课中非常重视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同时结合现代方法学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循证医学是指在各种医疗行为和决策时都必须遵循最新的科学证据。被誉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也必将是指导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方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理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rt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的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2]。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任何医疗措施的确定,即医生处理患者、专家制定治疗措施、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根据现有客观的、最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EBM已被当今医学界公认为对指导临床实践、制定计划、解释结果和临床决策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方法学。在医学教育研究中引入循证思想,也是近年来国外医学教育研究较热门的课题。
1 加强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培养的必要性
1.1 循证医学是发展中医药学,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中医药学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临床疗效是其优势,更是中医药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临床疗效虽确切,但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重视不够,往往对临床疗效不能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评价,严重束缚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体现在辨病与辨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西药与中药结合,最终目的就是把提高疗效作为最高的原则。中西医结合虽不是唯一途径,但是一个很重要的传承发展传统医药途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在校生,肩负着提高中医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实现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任,完成这些工作的前提是掌握大量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他们同时也面临着有限时间和无限知识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中引进全新的方法学——循证医学的理念,促进中医药与世界接轨。只有把中医药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变成具有确切科学依据的有效疗法,只有依靠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 )将中医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进行严格验证,才能转化为最佳的客观证据,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临床决策的失误。
近三十年来,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报道使临床医生面临着时间有限和众多文献的矛盾,如何进行文献评价,从良莠不齐的文献中选择精华则是EBM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国家从“六五”至“十五”期间资助一大批中医学课题,一些成果相继问世,如“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风病证候学、治疗学研究,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等项课题的临床研究部分都是多中心的RCT,所报道的文献质量较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使学生掌握检索、评价文献方法,如果将这些成果评价后应用于临床实践势必会提高他们的临床决策能力,从而提高疗效。另外中华中医药学会各分会为规范临床治疗编写的相应领域指南,其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参考符合EBM原则的多中心RCT结论,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EBM知识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
1.2 循证医学是评价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改革的依据 循证医学不但给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使疾病的诊治更准确、更有效、更安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中引入并实施循证医学,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医学实践,激发内在兴趣,避免了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传统的经验医学教育中,大课讲授、小组讨论、床旁带教见习等各种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学生讲授,考试也是强调理论知识,学期结束时以分数高低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当中,更没有寻找证据和实践的机会。近年针对以往医学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各种医学模拟技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等新兴教学手段和评估方法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医学教学实践。以实践为导向,变灌输式教学为共同探索。把EBM理念引入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中,教会学生如何去收集证据、检索文献、评估和利用证据,培养学生一种全新的医学思维方式,训练诊断与防治疾病的临床思维,使他们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乃至今后从医过程中主动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进行临床实践;教会学生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寻找最佳证据融入临床判断中,才能做出最佳决策和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因此,循证医学一方面有利于临床教育创新;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促进多学科的交叉结合,如计算机、英语与中西医结合。这些全新的改革效果评价同样需要采用循证医学方法。
1.3 循证医学知识尚未普及目前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循证医学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大多数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尚未接触循证医学, 临床医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现状不尽如人意,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课题的设计方案缺乏经过大规模RCT 验证。尤其是临床教师对循证医学也不甚了解,更谈不上主动培养学生实践循证医学的能力,这是当今教学中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3,4]。
2 循证医学融入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的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循证医学的原则、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为将来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2.2 教学方式根据华西医学中心李幼平教授等[5]提出对新入校的医学生应尽早开设循证医学课程,介绍循证医学理念与原理,我们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二、三年级学生中开设了《临床基本诊疗技能》选修课,在介绍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时适时引入循证医学理念。计划用3个学时讲授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采用案例式、问题式教学法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收集资料、评价证据。并且提出问题由学生课下通过运用计算机检索工具收集资料,最后安排一次讨论课,内容是如何利用EBM的思维来解决临床问题。
2.3 教学内容首先介绍循证医学理念与原则,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经验医学缺陷与循证医学优势,把握住循证医学的精髓,避免陷入误区。这是循证医学理念在学生思想中的启蒙阶段,也是应教会临床前期医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最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循证医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即:提出问题——收集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估进行循证医学实践。例如选定一个专题“冠心病与血脂”进行检索尝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集体组织讨论,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重点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检索实习后得出结论:①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②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必备条件。③冠心病防治中降低LDL-C已确定为首要目标。④应用药物升高HDL-C以达到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结果不一致,尚需扩大规模进行临床观察。⑤他汀类药物是目前降低LDL-C最强效的药物。⑥他汀类药物长期应用可损伤肝脏和肾脏。由此提出思考问题 “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调节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危险事件发生”。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拓宽了思路,提高了兴趣,又锻炼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了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循证医学研究的方法也具有双重性,其理论尚在不断完善,很多研究仍在探索中[6]。但可以肯定的是,循证医学与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融合的思路对于提高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研究水平,尤其是研究的设计水平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这种研究的结果也必将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正确决策提供更加可靠和有说服力的依据。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将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推动现代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世纪人才需要“知识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春虎,温海青,纪正春.当前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5,22(4):362.
[2]王家良.循证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Welsby P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guidelines, personality types, relatives and absolutes[J]. J Eval Clin Pract 2002,8:163.
[4]Finkel ML, Brown HA, Gerber LM, et al. 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medical students[J]. Med Teach 2003,25:202.
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6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临床人才
[中图分类号] R197.1;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8-148-03
中医内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实践中,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阐述了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以及各病辨证论治的规律,并且以中医药为主要治疗手段[1-2]。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中医特色的优势学科。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以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为主,中医内科是各级中医院病区最大、专业分化最细、诊治患者最多的学科。所以探索中医内科培养临床实用人才的途径与实践,对培养合格的中医内科临床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医事业的发展亦有重大意义。然而,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加之没有牢固的中医临床基础知识,没有灵活的临床思维,这些在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显示出了教学过程中的弊端,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3]。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我们有必要对以往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工具而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科学的教学方
法可以对学生的记忆力、判断力以及观察力等进行充分的诱导和启发。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实践,不断尝试,找寻高效可行的学习方法,培养具有开拓思维、革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1 临床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院校所毕业的学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缺乏辨证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影响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中医内科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教学方法[4],形式单一。一根粉笔、一本教材这样简单的教学方法仅仅通过一块黑板向学生面对面的传授知识,课堂学习没有新意,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以应付考试为学习目的,理论知识不扎实,临床思维能力较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从而使学生对中医内科的学习缺乏信心,影响了学习成绩,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1.2 教学过程临床实践安排不足
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也是中医内科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教学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提高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由于课间的见习时间较少,部分学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心理准备,与患者交往中自信心不足、紧张等,在医患沟通技巧上缺乏应对策略,常被患者不信任,不理解。
2 对策
通过分析中医内科临床实用人才培养现状[5],我们认识到应该从两方面着手。(1)改变《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方法;(2)改变后期临床实习模式,即中医内科以培养临床实用人才为目的,以课堂教学和后期临床教学两方面为研究内容,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落后、学生缺乏临床实践,临床实践过程缺少严格的考评,实习效果差等现象,最终提高中医内科临床人才培养的效果。具体措施着重于以下几点。
2.1 改变授课模式,优化教学方法
中医内科学是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各科的基础课,中医内科学传统的“铅笔—黑板—教材”的授课方式[6],难以让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和自我学习的意识,我们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借助声音、视频、文章等多媒体技术和分组讨论等学习模式,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课堂积极发言,课后认真查阅资料,提出解决方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又在互动学习中分享了大家的学习信息和研究结果,并有了新的灵感和提高,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变课程教学一言堂、以主导代替主体的做法,努力激发他们探求奥秘的好奇心以及追求真理的热情,引导他们理性和自主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体现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1.1 着重中医优势病种,以图表代替通篇文字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其自身的优势。对于某些疾病,现代医药治疗有确切显著的疗效,而中医药在此过程中起到减轻病患痛苦,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对于一些现代医药没有太多办法的一些疾病,中医药运用整体观念调理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中医优势病种例如心悸、黄疸、不寐等课程要重点讲授,辨证分型要透彻,联系实际要紧密,为日后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在教授的过程中要避免通篇文字,文字太多易使学生思维紊乱,缺乏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图表方式列出知识大纲[7],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2.1.2 穿插经典,总结规律 中医内科学以整体观念为根本,辨证论治为重点,理、法、方、药自成一体。中医内科学教学受传统观念思维模式影响较重,对其指导作用较强。《内经》、《伤寒》、《温病》以及金元四大家等的经典理论对于中医内科学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以及指导作用[8]。使我们对于经典理论能够有更透彻的认识,辩证用药更加准确,提高临床辨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经典,讲诉典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在经典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总结相关规律,把冗余难记的中医内科理论条理化,简明化,便于记忆和理解,使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时间内,不至于出现遇到患者无从下手的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将相似以及相近的知识相互联系,以增加联想记忆的效果,并且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1.3 互动学习,调动兴趣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患者以及临床实践较少,所以在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没有方向,找不准重点,不知该如何学习,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提问的方式等互动式学习法,吸引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引起重视[9]。例如,课前问题:通过课前几分钟以提问的形式对上次教授的课程进行简单的回顾,是学生对学习的重点内容更加熟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后问题:在每次教授课程完毕以后,留流出几分钟时间,学生可以就讲课内容提出问题,不仅增强学生自我思考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兴趣,也使教师在此过程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对于这些问题重点讲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互动提问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同时,在师生互动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神贯注地学习,提高学习的动力。
2.2 拓展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学
医案反映了临床医生的临床思维,真实地反映了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不可多得,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名家临床医案讲解等内容,认真剖析名家在辩证辨病的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树立学习的典范。同时进行分组案例讨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误诊案例、鉴别分析等内容的讲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辨证思维的能力,运用PBL教学法[10],使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逐步排除干扰因素,学会诊断和鉴别临床常见疾病。培养学生辩证辨病、提取信息以及表达能力,以便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提高学习的效率。
理论学习结束后,通过加强课间见习、课后学习的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和各亚临床专业科室的带教老师管理机制,借助专题讲座和科内小讲课、教学查房等形式,充分利用临床这一大课堂,使学生的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临床思维能力在实践熏陶中大大提高。总之,在以临床医案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从临床常见病症切入教学,紧密联系临床医疗实践,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临床案例,将学生的思维向临床实践引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临床基本功的锻炼。
2.2.1 加强临床见习 《中医内科学》讲授期间,留出10%课时作为临床见习时间;对感冒、中风、眩晕等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就诊基本流程、中医望闻问切的要点、辨证施治、方药运用过程等各方面内容综合见习,并从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等方面严格考核学生的见习情况。在认真学习了中医内科学各病种的基本知识以后,带着问题进行临床实践,见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对临床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而且锻炼了临床能力,为日后的学了方向。该教学方法不仅弥补了目前传统教学的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辅助了实践教学过程。临床见习中主要由带教教师示教为主,每次上课之前先由带教老师将课程的目的和内容向学生讲明,并按要求向学生示教[12]:(1)采集病史书写病历:指导学生重在抓主症,耐心了解疾病过程,对复杂的病史进行系统分类。(2)操作训练:指导训练中医望、闻、问、切以及西医视、触、叩、听的技巧,锻炼动手能力。(3)辨证分析:辨证分析要证据充分,简明有理,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4)立法处方:要以法统方,据症立法,选方用药要有法度,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短暂的见习,对临床医疗模式进行反复训练,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临症分析能力,使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强化。
2.2.2 仿真实训教学 中医内科实训教学在学生由中医内科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之间起到知识桥梁的作用[13]。在学校实训中心的临床模拟设备及条件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医院医疗环境,内科教研室教师带领学生以实训教材和实训教学大纲为蓝本,对临床最常用、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使学生对中医内科临床建立起形象直观的认识,又锻炼了临床动手能力,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间安排在临床实习前,共计24学时。
2.2.3 严格实习教学 临床实习阶段学生以分组转科的形式直接接触患者,进一步印证前两个阶段所学知识,我们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各亚临床专业科室的带教老师双重管理机制、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习岗前培训、完善实习工作管理和考核制度,为实习教学提高坚实的基础保障。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实习教学的重中之重,主要内容包括病史采集技巧培训、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和临床技能训练等。要求实习医师参与临床各项诊疗活动,掌握体格检查方法及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规等,要求做好跟诊、试诊、独立诊疗三步骤[14];掌握望、闻、问、切等中医诊病基本技巧;掌握常规医疗文件的书写。通过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专题小讲座、临床技能培训、名医随诊、值班等方式全面加强实习医生临床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的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中医临床实用性人才。
2.2.4 密切联系先进技术 长期以来中医药都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从宏观的角度看待人体的,无法从微观领域观察疾病[15]。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机遇,使其可以从微观角度观察疾病及其特点。例如中药复方单体的机制研究已经深入到基因,蛋白质等分子水平,使我们在阐释中医药的作用原理时有理有据。
在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掌握疾病的概念,疾病特征,诊断的依据以及辨证论治上,并且要深入探讨其发病原因以及病理机制等。教学过程中[16],为了更好地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教学模式上,我们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助多媒体教学,并穿插病案教学、图标教学、互动教学以及临床见习等方式,以学生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中医院校的毕业生70%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且有70%是在地、市、县三级医院,这些地方的患者更相信中医,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因此提高中医内科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将能更好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中医临床实用性人才,为广大患者解决疾病,服务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 郝瑞春.《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1,17(1):110-112.
[2] 刘涛,徐秋玲.《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1):75.
[3] 常学辉.《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调查问卷及教学实践总结[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915-916.
[4] 李朝喧,陈筱云,齐峰,等.《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讨[J].光明中医,2013,28(5):1060-1061.
[5] 田爱荣.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2012,10(11):1055.
[6] 韩善夯,朱蓓蓓.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临床教学与管理,2008(4):25-26.
[7] 李树强,陈志雄,何启扬.提高青年教师《中医内科学》教学水平方法探讨[J].光明中医,2013,28(5):1076-1077.
[8] 考希良.学习《中医内科学》重要的“三个环节”[J].世界中医药,2012,7(6):540-541.
[9] 周新强.用系统方法探索《中医内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J].中医临床研究,2012,4(9):106-107.
[10] 衡先培.中医内科教学之我见[J].中医教育,2004,1(1):46-48.
[11] 李丽玲.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医教育,2005,24(5):83-84.
[12] 彭波,曹云祥.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及成效[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2):158-159.
[13] 张浩清.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6,5(1):72-73.
[14] 曹勇,敖杰男.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2):47-48.
[15] 洪永敦,朱会英.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34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