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1

关键词: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学前教育;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95-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创新时代的崛起,迫切要求教师加速创新人才培养,而儿童创造教育肩负着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奠基的时代使命。但仔细研究我国的教育现状,培养出的学生多是思维固化的,他们对同一事物有同样的想法,很少有创新性思维。因此,促进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现在学前教育的当务之急。学前教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绘画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带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善用引导式提问方式,不断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锻炼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通过绘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绘画教学一直是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学前儿童的思维非常活跃,具有很大的创新能力,而且他们喜欢绘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绘画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学前教育中,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绘画教学时,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绘画,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学生画出的花朵都是五个花瓣,太阳都是黄色或者红色的,苹果都是红的,这种模式下产生的学生思维僵化,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要转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发挥发散性思维。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绘画时可以给学生限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根据这个主题自由进行创作,尽量避免对学生思维的干预。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进行绘画教学时会给学生一个绘画主题,然后让学生进行绘画,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教师只站在一边观察,不影响学生。由于学前儿童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画出的小猫颜色、形态各异,有些甚至将小猫拟人化。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创造表示肯定,不断激励学生,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 带领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实践,通过实践的帮助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策略的改进,保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本质上的提升,而不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忘记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同r,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学生及时沟通,发现他们在时间过程中的不足,并适当指导他们。教师在实践中培养学前儿童的创新意识,对他们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较好地释放他们的天性,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不会遏制他们思维的发展,这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点。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结合他们的能力范畴和知识储备,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带着学生识字时要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创新意识。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一”这个字,接着教学生“二”,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讨论并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使用自己寻找出来的规律去将“三”这个词表现出来,进而将它们实践的效果最大化。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发。因此,教师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用动手实践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三、 家庭氛围的改善

仅仅通过学前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这需要家长的配合,在生活中营造一个适合孩子发展的氛围,不要去遏制孩子天性的释放。要使学生的想象力在生活中不断得到提升,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教师在其中需要扮演一个调剂者的角色,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并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慢慢地改善。教师也可以给家长出一些主意,让家长主动去构建良好的生活氛围,完成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师在和家长的交流过程中会向他们了解学生的爱好和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再和他们商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构建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提升。同时,教师还要让家长们明确培养自己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更加积极地帮助孩子发展创造性思维,这可以从根本上帮助解决孩子创造性思维被扼杀的现状。

四、结束语

在当下学前儿童教育中,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变得更加轻松,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符合当下教育改革的需求,能让学生更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晶波.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年发展状况分析[J].教育研究,2011(08).

[2]刘占兰.学前教育必须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9(05).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2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造性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用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2.活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探索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注意培养观察力

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数学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想象力

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著名的哥得巴赫猜想就是通过归纳提出来的,而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

3.注意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3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造性思维 培养 流畅 灵活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本科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1.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1.1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1.2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

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2.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4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有些地方矫枉过正,过于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忽视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走向了“以不教为教”的“放羊式”极端。其实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创造力与知识技能是统一的,并不互相排斥,知识技能的指导和训练是为创造力的培养服务的,离开了美术知识与技能来谈创造力的培养最终只会是无本之木与无源之水。从某种意义来说,美术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优势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就表现在创造性思维上。研究表明:儿童在10―11岁时创造性思维已初具水平,其发展的关键期则在青少年期,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处于最佳发展阶段,高中阶段已发展成熟。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小学,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就大力开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工作,不能错过这一黄金时期,否则等到高中或大学再来培养就晚了,不仅创造潜力难以进一步发展,而且会萎缩甚至泯灭。我在多年初中美术教学中,就目前苏教版美术教材划分的四板块而言(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实践证明:“设计・应用”课更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设计应用课中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受绘画技能的影响较小。

进入初中后,学生由于受到成人艺术观点和客观事物的影响,正处在“想象期”与“写实期”的过渡阶段,“真实”成了他们评价和表现艺术的主要标准,那种仅以儿童超常的艺术表现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艺术求知欲。“成人化”是这个阶段学生的显著特征,那种“凭感觉审美”的儿童美术观正逐步被“知识审美”的现实艺术观所取代。这时期,学生表现出对成人绘画的强烈兴趣和学习欲望。但随着教学内容特别是美术知识的理论化,增加了学生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学习转变的难度,再加上训练时间有限,眼高手低,技法成了学生绘画表现的主要障碍。所以,临摹成了学生学习绘画的不二选择。这样时间久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他们的脑海。许多美术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时,他们会说“怎么画啊”、“不会,能不能照书上的画啊”。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眼光愈来愈高,手的表现能力却愈来愈跟不上,觉得不好又不知如何去画,对自己的绘画自惭形秽并持有抑制态度。出现了学习兴趣与愿望的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反而处在了绘画的抑制期。只有少数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有时间和机会经常受到较好训练,基础知识和绘画技巧不断提高,能较好地表现客观对象,并创造性地用绘画的语言来组织表达有美感的画面,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与此相反,在设计应用课中,学生的设计表现对绘画技能的依赖较少,更多地表现为他们独特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和展示,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较低,能让更多的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例如:在上《时间的表情》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设计制作钟表。要求:结合三视图来设计绘制一只钟表效果图或选用学生自带的各种材料(也可添绘)设计制作一只钟表。结果是采用绘制设计法的同学居然一个都没有,所有学生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实物材料设计制作。而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有:西瓜钟、小兔击鼓钟、五谷杂粮钟等。学生选用绿色和黑色卡纸做瓜皮和花纹,红色卡纸制作成瓜瓤作为钟面,直接用西瓜籽粘贴上去作读数,用卡纸剪刻成瓜藤作指针,给钟面添加了眼睛和嘴,并给钟表装上手和脚,可以站立起来。一件顽皮可爱活泼的卡通西瓜钟,把学生的无限创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小兔击鼓钟,学生把鼓面和钟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再加上鲜艳的色彩和乖巧的卡通小兔敲鼓形象着实让人爱不释手。再如五谷杂粮钟,更是让人出乎意料。学生设计的方形钟表看似平常,细看才发现利用了五谷杂粮的各种天然色彩来装饰读数,并产生了很精美的肌理效果,新颖独特。这些作业处处流露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2.设计应用课中生活化的设计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它能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早在两千年前,孔圣人就意识到“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在设计课中,学生接触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常体验的内容,无疑给创作提供了思维的源泉,激发了创作兴趣。如《物品上的花廊》、《生活中的图表》、《奇妙的肌理》等,都能让学生大胆地驰骋思维和自由表现,在作品中体现出个性化的想法。如果说绘画中创造力的表现更多依赖于技法的支撑的话,那么设计应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造型上偏重于设计的独创性,实际用途的可行性,功能的多样性和科学性,材料的创新性和新颖性,色彩的合理性与美观性等方面。它可以使所有学生较少受技法的制约,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才能,获得成功的可能,延续对美术绘画及其他板块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从而引发良性循环。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后进生由于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破罐子破摔,上课就睡觉,作业也不做。但在美术设计课上,他们却一反常态地投入到设计制作中来。如果教师对他们作品的独特之处加以肯定或赞扬,他们就会非常高兴,上课头会抬得高高的,听课特别认真。有些有着奇思妙想的优秀作品,并不一定是由有绘画特长的学生设计出来的,很多是在绘画上默默无闻的学生创作的。设计应用课的教学,既强调了学生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感和创造性,又在设计的可行上追求严谨性、完整性、科学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问题解决、知识获得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而设计应用美术教学中的理性的科学素质的培养,更使得每一个学生在知识的加工处理、分析、综合推理、概括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中积极思维,勇于创新,也让他们有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创新能力的机会。

在初中美术课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设计应用课作为切入点,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把饱含设计激情的创新思维延续和注入欣赏、绘画、综合探索等板块学习中。让每个人都觉得有事做,应该去做,而不会认为美术课堂只是极少数美术特长生表演的舞台,其正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以上是我以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为基点,探索符合初中美术教学现状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点思考,旨在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当然,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决不仅限于设计课的教学,但不管怎么说,找准了突破口,就能扩大效应,把它辐射到其他类的美术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创造教育功能,使每节美术课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备创新意识不仅是学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职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姜念涛.科学家的思维方法.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6.

[4]王盛极.科学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9.

[5]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5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即指思维的独创性。它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强调的是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解决问题时的“独特性”“新颖性”。美术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创造美术作品、解决美术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思维形式。美术创新思维包括:

1.灵活性 主要表现为善于转换美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对某个美术问题提供多种解法。

2.精致性 主要表现为对已有的美术作品进行改进。

3.流畅性 主要表现为在美术学习与美术创作过程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许多想法和念头。

4.新颖性 主要表现为在美术学习与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尝试过或采用了原创、独特的解法。

5.敏捷性 主要表现为能够积极地审视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各种解决策略和解决方法。

二、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构建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为此,教师要从如下方面做起:

1.创设开放的学习与探究的氛围

创设的前提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大胆的假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娱乐,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做出大胆的设想,萌发创新性思维。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和谐、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他们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激发认识兴趣

兴趣是与大脑皮层中最大的兴奋中心产生联系的,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这就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为此,小学美术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从激发兴趣着手,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情绪。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作向导,引导学生独辟蹊径,从常人的思维中思考、分析,以获得全新的创造。通过这种方式,可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在兴趣高涨时激发创新思维的火化,这时教师只需轻轻点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如开闸的洪水,源源流出。

三、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1.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生成

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生成。培养“视觉化的心灵”,是创造性发生的辅助因子。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全部过程离不开对现实形体的把握,这便是意象生成的主要来源。在观察过程中主体对客体进行整合、创造。形成一个符合自己需要的心理意象,这便是直觉与想象,灵感与顿悟得以闪现的载体与诱发因素。里德对心象的形成及心象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作了深入研究,认为想象力与心象及其活动有关,并且可以通过训练增强这种心理能力。形象创造力离不开舍弃了偶然的、次要的、表面的所能反映事物本质、深刻、理性的心理意象,抽象思维也离不开它,许多创造性思维是借助于形象直观与理论抽象的合力得以发生。

2.小学美术教育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6

创造作文; 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202-01

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而创新初中作文教学则是突破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教师应创新作文指导,在写作思路、表现视角、作文内容和表达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与此同时,还要创新作文训练方法,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感悟社会人生;要坚持读写结合原则,激发学生灵性;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1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2多种思维,强化训练

灵活运用多种思维形式、方法,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传统的作文训练,注重单一直觉思维训练,偏重文体训练,让学生背诵典范文章,“熟读成诵”、“出口成章”,学生“临摹某些范文”进行仿写,教师列提纲,学生写文章,学生用自己的嘴去说别人的思想,不懂得思考、创新。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及其过程,它包括发现的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智力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作文教学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思维形式、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其中联想想象思维、逆反思维、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思维活动。

3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感悟社会人生

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审视,也需要投入,诚心的积极认真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形式上参与,更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尽量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比如《树》;从“环境”引发其挺拔、不怕困难,从“吸收”与“奉献”引发其巨大贡献,从“根深叶茂”引发基础与成材的的关系。

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表现得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也就是说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悟出事物的内在价值。比如:如,以“平常的一天”为话题写作,有一位学生正有感于初三生活的枯燥,母亲的絮叨,却因母亲买回的一盆水仙花在书桌上吐香而发现:生活本身是多么朴素,又是多么的的绚丽多彩。

应鼓励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觅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能力。超出课堂,最要紧的是培养学生捕捉生活中材料的自觉性和善于捕捉的能力,当然需要教师多引导学生锻炼认识生活的能力,认识它的意义,理解它的实质,感受它的价值,掌握它的特点,因为只有真诚拥抱生活,才能抒发心灵深处的真情,诚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论诗:“诗者:根情,言苗,华声,实义。”写作亦是如此。

4让学生张扬个性,求异创新

主体作文教学以大量的调查为基础,是保证每个实验班都收效显著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对学生特点的全面了解,作文实验就会盲目。因此我们的实验坚持以“初中生作文成功因素调查结果”为依据,以实验班学生作文兴趣调查结果为切入点,抓住初中生形象思维活跃、喜欢张扬个性、处处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让他们大胆“抒写真情、张扬个性”;待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之后,再因势利导地点拨、提升,并借助主体作文教材的引领,使之步入自由创作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