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范文1

关键词:基层;文化馆;人才素质;

文献标识码 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现如今的基层文化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而与基层文化馆有关的最基础的问题则是基层文化馆的人才素质。一个好的基层文化馆,一定有一群素质过硬、技巧精湛、文化水平高的人在进行管理,基层文化馆的人才素质决定着基层文化馆的成功与失败。但现在的基层文化馆普遍面临着人才素质不过关的问题,对技术精湛者又不愿屈身于基层文化馆,愿屈身于基层文化馆者又达不到基层文化馆的要求,且基层文化馆的工作岗位没有更多的人身保障,这就会使基层文化馆常常出现人力资源不够的状况。除此之外,一部分的工作人员还具有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过关、缺乏自身的主管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多种问题,且政府对基层文化馆的管理方面也常常不能得到实施,,政府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比较看重经济的发展,这就导致基层文化馆的发展空间受限,使基层文化馆的发展停滞不前。基层文化在发展的时候也要化被动为主动,做好当地人民的文化工作思想,多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提高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总之,要想真正的是基层文化馆得到良好的发展,让人们对文化的知识越来越了解,就得先从基层文化馆的人才素质出发,只有提高了基层文化馆的人才素质,基层文化馆的综合素质才会有所提升,基层文化馆才会不断的进步与发展,这样才能大力传播中国文化,将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化发扬光大。而提高基层文化馆的人才素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拓宽基层文化馆的用人渠道

基层文化馆在进行招聘人才的时候,可以从多方面的专业渠道入手,从事文化工作本身就与贫贱富裕无关,更与资质学历无关,只要拥有一颗爱文化的心,想要为文化出一份力,就可以为基层文化馆所用。文化是每个人都能有的东西,通过培养可以使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文化素质、工作效率都能有一定的提高,不会的可以学,不懂的可以问,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有好的建议也可以表达出来,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就能为基层文化馆带来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基层文化馆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发掘人才,不仅要招聘高技术型的人才,还要忠心诚恳的老实人,在基层文化馆中,需要各种不同热爱文化的人,互相学习及共同进步。而除此之外,基层文化馆还可以多聘请当地居民为基层文化馆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基层文化馆的文化大部分都是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相关的,当地居民对这些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这就可以很好的帮助基层文化馆完善馆内的文化知识,使基层文化馆有更好的发展。

二、加强基层文化馆的新人培养力度

在进行人才招聘之后,基层文化馆对新进的新人要进行大力的培养,从各个方面提高新人的综合素质,提高新人的技术能力。让新人进行培训是基层文化馆必不可少的用人环节,只有让新人进行培训,才能有效的进行人才筛选,进行分配与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另外,通过培训还可以弥补基层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缺点,帮助各个工作人员掌握某种技能特长,提高基层文化馆内的工作人员的有效工作价值,壮大基层文化馆团队专业技术能力,优化基层文化馆的人才结构,避免出现只吃饭不做事的工作现象,提升基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让工作人员对文化有着更高的热情,以此让工作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文化的工作建设中,为基层文化馆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基层文化馆要加强基层文化馆的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基层文化馆的人才的技巧、素质、能力等,为基层文化馆的以后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基层文化馆拥有更长远的发展。

三、以增加基层文化馆的活动次数来锻炼人才队伍

基层文化馆的主要职能就是传播当地的文化知识,除了让旅客、文化爱好者、当地居民等大量的人民参观文化馆之外,基层文化馆还可以开展组织大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大量开展文化活动,让人们积极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中,以此让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到一定的文化知识,还具有传播文化知识的效果,宣传文化的价值的重要性等。而开展文化活动和需要大量的技术技巧、组织能力、主持策划等问题的解决能力,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锻炼基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通过大量的开展文化活动,使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锻炼工作人员的反应能力及灵活性,全面发展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及文化素质,以活动来烘托出文化的气氛,用活动来进行文化的传播,以活动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

四、加强基层文化馆的政策保障制度

基层文化馆在培养出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之后,为了避免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基层文化馆必须加强馆内的政策保障制度,在政策上让人才长久的为基层文化馆所用。基层文化馆可以在工作人员薪资待遇、职务晋升、职位评比、定期考核这四个方面展开,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让工作人员能够公平公正的竞争。为工作人员提高相应的薪资待遇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给基层文化馆内才能出众的人提供职务晋升的机会,让更多的人拥有更进一步的希望;开展职位评比筛选能力与职位不符合的情况,杜绝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定期对工作人员考核可以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更认真。只有加强基层文化馆的政策保障制度,才能使基层文化馆的人才不流失,才能使基层文化馆的发展道路越来越久远。

总而言之,只有拥有一定的技术人才,基层文化馆的发展才不会停滞不前,对于如何基层文化馆的人才素质,基层文化馆只有坚持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让工作人员拥有自身良好的工作态度,对工作充满信心与激情,对工作负责认真。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建设培养出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这样才能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才能使基层文化馆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的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张致嘉. 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策略研究[J]. 大众文艺. 2012(03)

[2]陈海琼. 分析我国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及发展[J]. 才智. 2012(22)

[3]江林娜. 浅议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创新[J].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0(04)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范文2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域问题;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影响,帮助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标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达有着决定性意义。针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是针对高校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不同思路,是基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关系衍生出的内容,研究内容更加具体,拥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本文主要从论域、论域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教学实践结合,确保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了解传统茶文化,使我国传统茶文化焕发全新活力。在思想政治课中不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量,有助于学生形成符合核心四项要求的“三观”。

1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史、传统茶文化传承与两者内在联系三大论域。

1.1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史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品茶作为文人雅士娱乐、社交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其中茶道提倡的君子之道(例如:礼仪、谦让)等优秀品质,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大量交叉的。传统茶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古代名人的哲理小故事可以被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生活化场景阐释理论内涵,使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血有肉。我国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对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很高要求,全面学习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1.2传统茶文化的传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过分教条和完全排斥都是片面的。在充分了解传统茶文化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传统茶文化中强调的和谐有礼,茶艺文化中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是与时代精神相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针对地从中汲取养分。

1.3两者内在联系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是以传统茶文化思想内涵为基础,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叉。茶叶的冲泡、饮用过程有的礼仪环节和操作技艺,蕴含着我国传统君子对生活的态度和与人相处模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与教育,这和传统的中华文化中的君子之道是相通的,先贤故事的引导侧面激励学生自发严格要求自己,知行合一、谦谦君子等传统观念对当代道德观念的塑造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都是教人向上。

2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域存在的问题

2.1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没有明确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网络信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独立包装的快销饮品受到校园欢迎,品种多样的饮料选择使学生忽视茶叶,由于缺乏充分了解特色传统文化的环境,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认识普遍不足。青少年是发扬传承传统茶文化的重要预备力量,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影视作品,即使少数喜欢茶饮品学生也更愿意选择简便快捷的茶包。对传统饮茶风俗不够了解,是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工作开展的最大障碍,一些人认为两者结合就是单纯地把茶文化学习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这种错误的理解使一线教师不相信茶文化理论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面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问题大多老师持怀疑态度。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传统茶文化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重要手段,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程。长期以来采取相对刻板的理论教学和单一的应试考核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固化,学生大多通过背诵方式记忆知识点获得好成绩,对测试之外的知识缺乏学习动力。授课教师对常规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工作主要依靠课本“照本宣科”,没有了解过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接受能力,片面采取“老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学生对教学新元素的引入比较排斥。授课教师需要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茶文化的积极作用,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关注的焦点不再集中如何应付考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2.3研究方法存在误区

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我国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存在着一些方法误区。首先,传统茶文化涉及范围广阔,单纯以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会存在偏差,一些学者将传统茶文化割裂对应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断章取义的理解无法触及传统茶文化的真正内涵。其次,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应当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上,单纯强调理论的逻辑性忽视传统茶文化所处时代背景,无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茶文化传达出的时代精神。受错误研究方法的影响,我国传统茶文化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口径不一的研究结果无法很好融入常规教学中,为研究理论的实践造成很大难度。

3解决论域研究存在问题的对策

3.1明确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法

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化的碰撞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两者结合需要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不断内化,使两者达到有机统一。现阶段,针对高校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关注度不够,应当在具有可操作性基础上,通过教研活动、主流媒体宣传等方式确保工作的顺利展开。考虑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高校教学实践稳步展开,使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充分参与到学科改革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传统意义上比较“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发挥出最大效果,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3.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传统茶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增加传统茶文化元素,以课后课题活动、著名典故分享等形式使学生具备基本茶文化常识,逐渐对茶文化产生兴趣,避免生硬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传统茶文化理论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再学习,定期组织茶艺工作者在校展开讲座及实践教学,帮助在校师生对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和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有所了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需要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确保实施开展教学实践必须的经费和活动场所,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传统茶文化的理解。

3.3针对研究方法误区不断修正

意识到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就要带着问题不断纠正调整方法,开拓学术事业全面看待传统茶文化。传统茶文化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对已有理论的支持和解释,其本身依然具有学习价值,需要我们不断通过研究发掘出有价值的部分。在研究中引入实证,避免单一逻辑推断可能带来的谬误,从实证入手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茶文化中更广泛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4结束语

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及对策,可以在帮助高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丰富。这种结合利用传统茶文化涉及的多种知识,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加深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了解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为弘扬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教育结合提供全面的帮助和可行性平台。

参考文献

[1]康韻,刘毅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1):80-82.

[2]白莹,李永勤,喜超等.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81.

[3]刘晓乾,任淑红.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1):683.

[4]董盈盈,都晓琴.价值认同视阈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9-12.

[5]王红.现状、不足与未来展望———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1-4+8.

[6]王红.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3):88-91+97.

[7]胡万年,伍小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1):46-51.

[8]赵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苏州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为例[J].华夏教师,2016(5):80-81.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范文3

[摘要]: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文化系统中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状况,认为目前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状况有四多一少的特征:娱乐业从业人员多、经营性从业人员多、非公有制从业人员多、非文化部门从业人员多,而高级人才偏少。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状况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复合型管理人才少,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少,内容创意型人才少,文化人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其实践培养不够等。本文从人才培养机制和文化体制两方面简要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我国文化产业人才问题的基本对策。

Abstract: The article firstly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ulture industry talents in recent 6 years in China’s culture system. It regarded that at present many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talents were employed in the service trade of the entertainment and the management by the employers of the private ownership which were not belonged to the branch of culture system. It also found that high-grade talented person were in exguity. And then it pointed out the primal problems of culture industry talents: the talented person and the talents of compound type, newly emerging industry and content innovation were few,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talented person was imbalant and many of them were short of practice in cultivation. Then it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from two aspects of training mechanism and culture system. At last it brough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culture industry employee.

Key words: Culture Industry Talents;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Problems

(接上)

二、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存在的问题,有研究者概述为:一是经营管理人才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的少,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资本运作的少,难以适应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擅长媒介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的外向型经营人才短缺;三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开拓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尚不够强,缺乏大型集团经营管理经验;四是文化经营管理后备人才不足、活力不强,尤其缺少既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又谙熟市场经济规律、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张友臣,2006:71-72)

事实上,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存在的问题不只是集中在经营管理人才方面的欠缺,综述起来,目前主要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复合型管理人员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生产和创作内容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它既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文化和艺术素质同时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在原来的传统文化体制下,很多文化从业人员没有经受过市场竞争的磨练,由于缺乏市场意识,营销能力非常弱。或缺乏经济和管理常识,或缺乏文化艺术的鉴赏修养和娱乐趋势的判断力。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领域更是缺乏擅长将文化进行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人才。

文化产业在整体上缺乏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有数据表明,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传媒业,其从业人员达到 60多万,但懂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还不足1%。(张友臣,2006: 71-72)如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局长刘长允曾经表示,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系统,根本不缺具体的编导制作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观众的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策划、管理人才。而这类人才的匮乏,使得我国没有专门的人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产业运作,从而导致西方文化产品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却在大量流失。(苗素贞,2005)

目前,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从业人员仅凭经验、靠感觉进行经营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削弱了文化生产单位的市场竞争力,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缺乏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员

文化专业人员,主要是从事会展、旅游、体育、演艺、娱乐、印刷、出版、网络、动画等文化产业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文化产业领域有许多新兴行业,如会展业、网络游戏业、动画制作业、版权业等。这些新兴行业里专业人才十分缺乏。

如目前全国动漫从业者不到1万人,只及韩国的1/3。而事实上,全国影视动漫人才总需求量则达15万人,游戏动漫人才总需求量也在10万人左右,但中国动漫专业 毕业生每年只有300人左右。(赵达,2006)

中国的数字媒体业还才起步,但据有关部门统计,其人才需求的缺口大约在15万左右。(张慧丽,2003)

又如我国版权业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版权人才极度匮乏。据统计,全国560多家出版社、200多家电子音像出版社、8000多家杂志社、2000多家报社、数百家网站和其他版权相关产业,目前的版权机构经批准的仅区区28家,根本无法构成文化产业链中的一环。培育同国际市场接轨的版权中介人显然非常紧迫。(王国荣,2005:343)

会展方面的高级策划人才,仅深圳一个地区的缺口即达50%;苏州由于会展业发展滞后,目前只有5家专业机构,会展专业人才的缺口达到2000人。(张友臣,2006:71-72)

(三)内容创意人才奇缺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创意,它是创意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技能和才华,通过灵感和想象力的发挥,并在借助高科技的情况下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增值了的文化产品。如沃特迪士尼用他的天才创造了神奇的“迪士尼王国”,米老鼠和唐老鸭成为全世界所宠爱的动画形象,具有经久不衰的震撼力。

内容创意人可以是原创策划人、漫画家、高级动画制作员、游戏研发员、文艺作品创作者、设计人才等等。

据教育部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8月,全国动漫类专业的在校学生总数为15000人左右。而全国动画人才的需求量约为15万人。而开设动漫院系或专业的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主要集中在动漫设计与电脑制作方面,而对市场紧缺的动漫创意、编剧、导演、制片人和市场营销等专业,则鲜有设置。这样导致一方面设计和制作人才过剩,另一方面市场需要的创意和经营管理人才奇缺。(覃萍,2006)

就我国目前的创意人才状况来看,网络出版、编创、动漫创意和动漫制作等人才尤为紧缺,随着游戏、动漫、影视等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不断拓展,整个文化产业内创意人才的需求缺口将会急速扩大。一家权威单位对上海、北京、广州广告业的调查发现,广告公司对创意人才的需求缺口已达到74%。(覃萍,2006)

(四)文化产业人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和拥有资产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69%和78%,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收入情况看,东部地区的营业收入占全部的82%,而中西部仅占18%。(黎宏河,2006)

同时统计还表明,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在省际间存在着非平衡发展的情况。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超过50万人的有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北京和上海,六省市占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56%。可以对比的是西部的青海,2004年全省的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却只有29300人,(张晓明,2007:287)几乎相当于这些省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25,可见文化产业人才的地区发展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这种状况的存在可能和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有着重要的关系。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吸引了大批文化人才,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大部分文化人才流失。

(五)文化产业人才的实践培养不够

所谓文化产业人才的实践培养,主要是强调文化产业人才必须掌握文化产业的有关实用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和提高各种实践能力,如独立工作能力、文化创作和鉴赏能力、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应用与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以减少文化企业的培训成本,上岗后即可独挡一面。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方面还有待加强。

现行的文化产业人才教育基本上是由教育单位在大学课堂内完成,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参与度不高,学生参与市场实践的力度都还不够。这样,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接受的主要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而对于实际工作中需要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却有着后天培养方面的不足。这势必造成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文化市场需求的脱节。如目前许多高校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创意学”多种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但当下最主要的弊端是这些本科专业没有按照文化市场的运作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和实践。

目前在文化产业人才的实践培养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与美国时代华纳公司联合举办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工程”培训项目。它采取“全互动”式的教学与实践模式:案例讨论交流,开展市场调查、撰写研究报告;模拟演练与考察实验,在模拟情境中或现实情境中由业内成功人士指导实际操作演练,等等这些措施突出了文化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其他院校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吸纳、采取这种方式的极少。

三、我国文化产业人才问题的成因

我国文化产业人才问题的形成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文化产业人才问题是传统的文化事业体制所造成的。

我国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大多是在旧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原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文化作为一种事业而存在,它强调国家意识形态属性,只讲文化事业而不讲文化产业,大部分文化部门长期以来都是事业单位,实行的是非盈利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往往重行政指令。很少讲究经营管理技巧和市场运作经验。长期以来忽视甚至排斥文化作为消费产品的属性。因而导致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短缺。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它的发展历史非常短暂。我国原有的各方面的文化人才储备本来就存在自身的不足和各种缺陷。因此当文化部门的有关机构实行产业化经营之后,这时便出现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人才极为短缺的现象。如前面提到的一些新兴行业如内容创意产业人才、动漫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等等。

其次,文化产业人才问题是专业培养原因所致。

专业的培养涉及到专业教育和专业设置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高校没有很好地把握准国家产业调整的脉搏,更没有及时跟上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最近几年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文化产业的专业设置滞后,是导致当今文化产业各类人才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直至1993年,原国家教委才第一次正式批准上海交通大学创立“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的四年制本科专业。2003年教育部才审批通过北京电影学院、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05年教育部才论证确定“文化产业管理”的本科自学考试。由此可见文化产业的专业设置远远滞后于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

此外,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专业设置时要么传统型学科和基础性学科比重过大,很多课程的设置体系都是一些原有文学、管理、经济等专业内容的简单相加,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有文化而没有产业意识和能力。要么重视新兴专业的设置(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广告制作、信息传播、商品包装等)而忽视基础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有产业意识和能力,却又往往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情况可能与目前文化产业的学科分类模糊有着重要的关系。

至今为止文化产业的学科分类尚无明确的界定和区分。目前我国40多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很多高校都挂靠在“公共事业管理”的旗下。更不用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独立设置自己的硕士和博士点了。

相形之下,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这样的专业设置和专门人才培养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由此可知,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短缺是有其专业培育方面的历史原因的。

四、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对策

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使之保持一定的后劲,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和培养文化人才,发挥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解决我国文化产业目前的人才问题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一)教育培训层面的对策

1. 规范和明确文化产业的学科整合方向

高校教育是培养文化产业合格人才的摇篮。我国文化产业热的兴起, 原有的文化资源向产业转化加速,如何科学地、合理地、有序地实现这一转化,如何让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产业竞争中站稳脚跟,文化产业的学科整合和专业设置已经迫在眉睫。

国家统计局曾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文化产业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分类。因此,国家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也是否可以考虑,重新结合我国目前的国内实际情况并参考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学科设置经验对文化产业这个学科进行具体的界定和整合,明确该学科的学科分类,并规划好该学科的专业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针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培养文化产业高级管理人才的目标,必须讲究内容搭配的系统性与深度的有机结合,紧贴行业前沿。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紧密结合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设置教学课程。授课专家可以考虑聘请国内外文化产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及政府官员。

这一步完成了,就可以利用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培养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合理培养文化产业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MBA,发展文化产业网络教育和专业培训,尽快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

2. 明确和制定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每种人才都有不同的培养方式,不同的培养体系和标准。文化产业是一整套围绕着文化产品的策划、生产、传播、消费而建构起来的工业化、商业化运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人才:创意人员、制作人员、经纪人、营销人员、管理人员等。

目前国内市场急需的五大类文化人才是:政府部门和行使政府职能的文化产业规划和管理人才;从事文化产业项目开发、项目经营、资本运作、内部管理方面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纪活动的公司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的文化产业中介人才;从事会展、旅游、体育、演艺、娱乐、印刷、出版等方面的内容创意人才;以及从事面向社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文化普及、宣传、组织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人才。

另外,我们特别需要抓紧培养熟悉世贸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高级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要求这些文化产业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大开放的理念, 通晓国际惯例,了解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动向, 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行情掌握跨国经营和“走出去”的知识和本领。

因此,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重点应当致力于文化生产的特殊规律、运作过程、生产技艺,文化产品管理、营销及文化组织的具体操作方式与规则等。就具体的培养方式而言,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要做到务实,首先是教材的编写内容要务实,其次是教学中务必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活动模拟教学以及加大课外实践时间,并请一些小有成就的文化公司的老板们来“现身说法”。(何群,2006)

同时为了实现培养与文化产业市场密切接轨,必须加强文化产业个案研究和市场调查,以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考虑在文化产业企业特别是跨国文化产业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途径。

3. 加强现有文化人才的培训工作

利用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培养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固然是解决我国文化产业人才问题的长远之计,但这样的工作刚刚开始启动,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按照文化市场的运作规律有针对性的对现有文化人才实施培训。加快现有文化人才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现有的文化人才数量庞大。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化工作经验,而产业经营管理方面却存在不足。为此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与开发,提升现有存量人才的市场经营能力。

培训时重点加强和提高他们在产业经营管理、产业运作、产业营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提升他们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和管理意识,使他们成为既懂事业运作又懂产业经营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作为人才培养的应急机制,文化产业部门还可以通过委托、定向培养、双向交流等多种途径,到国内外名校、研究机构学习、进修,也可以通过与高校联合办学、集中短期培训和举办文化产业论坛等方式,培养一批营销策划、文化生产和经营管理人才。

同时还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对现有的文化人才分门别类地开展继续教育。鼓励会展、旅游、演艺、体育、出版等文化行业的专业人才以访问考察、学术研讨、项目合作等形式开展双向学习交流,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人才机制层面的对策

教育和培训只是解决文化人才问题的一个直接手段。此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还须从人才机制层面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行文化人才政策调整,加大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制定并实施好文化产业的人才开发战略。同时为适应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从根本上建立适应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机制。

1. 确立文化人才的区域发展战略

前面已经提到国家文化部为了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这是国家层次意义上的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化人才机制。

我国各地文化人才队伍的分布情况不一。基本上和经济发展区域相对应。为了平衡文化人才的地域分布不均,发展各地的文化产业,很有必要出台相关的文化人才政策和制定文化人才发展战略,以吸引和引进文化人才。

目前如下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文化人才政策: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户口、贷款、税收等方面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供政策优惠和制度保障。

广东省文化厅已制定了《广东省文化人才发展规划》(2000年-2015年),对广州、深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西两翼地区和山区等四类地区提出了中、长期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并对全省文化系统的专业技术人才,包括艺术、群众文化、图书资料、文物博物、艺术教育、电影发行放映等六大专业人才以及经营管理、行政管理人员都作了详细的规划,作出了具体要求。

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河南省制定了《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四川省制定了《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等等这些规划和意见都将文化人才的发展列入了重点。

2. 加强文化人才的管理和利用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流动平台和社会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为此需要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机制。它要求政府牵头创造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和完善原有的人事管理体制,并提供相关的激励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单位实行的是“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在人员编制、机构设置、干部职工管理方式上一直沿用行政机关和纯事业单位的做法,它严重阻碍了文化市场的发展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正常流动。因此很有必要采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来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

为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方法,采取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以更为有效的选拔人才,同时能够激发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取得最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具体而言,需要采取如下方面的措施。

首先,要创新文化系统的人事管理体制。

有调查结果显示,一些文化创意企业在招聘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因素是此类人才稀少、薪酬没有竞争力和没有针对性的招聘渠道,它们分别各占37.50%、33.33%、25.00%;而文化创意企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以及人才流动性不强均占16.67%。(秦岭,2006)这里人才的流动性不强以及没有针对性的招聘渠道成为了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重要桎梏。

因此,文化部门应进一步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要突破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其人事部门要从过去着重抓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事务管理的传统人事行政管理方式,逐步转变为着重抓宏观管理、间接管理、政策管理和协调服务的现代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方式。让文化人才合理的流动,并为文化人才的流动搭建公共性的平台,一方面解决了文化企业的人才需求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挥文化人才的主管积极性等。

其次,要采纳多种吸引文化人才的方式。

创建产业平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二十几个省市将动漫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大力扶持,北京、上海、苏州、广州、深圳、大连等地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了动漫产业基地;200多所大专院校开办了动画专业。(赵达,2006)这些政策和措施一方面能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动漫人才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有利于吸引这些人才。

提高薪酬水平。有数据表明,从薪酬水平来看,文化创意从业人员年度薪酬水平在5万以内的员工人数达到46%,薪酬水平在5万至10万范围内的员工人数占到35.38,薪酬水平在10万元以上的员工人数为18.46%,从产业总体薪酬水平和不同薪酬水平的员工数量构成看,文化创意企业的薪酬水平不高。(秦岭,2006)为此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很有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允许和鼓励自主创业。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人才创办文化企业,或以文化品牌、创作和科研成果等生产要素占有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使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情况,有关部门应该加以鼓励。并成立专门资助、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基金会,给其提供适当的资助。

同时还可以考虑采取调入、借用、聘请、兼职等多种形式,按计划、有重点引进各类急需的文化人才。

对于一些稀缺的顶尖人才,或是具有丰富的国际文化产业工作经验、熟悉国际文化产业趋势和潮流的顶尖人才,可以考虑开辟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的“绿色通道”,从人才的使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与就业,提供适当的倾斜政策,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舒适、便利、安全、优美的生活环境以及易于文化人才交流的人文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何群(2006-07-21).该如何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中国文化报.[He Qun(2006-07-21).How to train the culture industry talents. China Culture Daily.]

[2]黎宏河(2006-06-2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日报.[Li Honghe(2006-06-21). China’s culture industry begun to take shape. Economic Daily News.]

[3]苗素贞(2005-09-01).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现象日益突出.社会科学报.[Miao Suzhen(2005-09-01).The scarcity of culture industry talent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ocial Sciences Weekly.]

[4]覃萍(2006).突破人才瓶颈: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经济与社会发展,(10),102页.[Qin Ping(2006).The key of development of western national culture industry is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culture talents. Econom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volume 10, p102.]

[5]秦岭(2006-11-08).创意产业异军突起 创意产业人才供应告急.中华建筑报.[Qin Ling(2006-11-08).Creative industry talents ran out of supplies with the protuberance of the industry. China Construction News.]

[6]王国荣(2005).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343页.[Wang Guorong(2005).Information and Culture Industry. Shanghai: by Shanghai Culture Press,p343.]

[7]邹建军(2002).人才结构调整与体制创新——论入世后广东省的文化人才发展战略.图书馆论坛,(2),21页.[Zou Jianjun(2002).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ulture tal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after China’s entering WTO. Library Forum, volume 2, p21.]

[8]欧阳友权(2004-06-25).文化产业发展待破人才瓶颈.中国文化报.[Ouyang Youquan(2004-06-25).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dustry waiting for breaking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culture talents. China Culture Daily.]

[9]张友臣(2006).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忧思.东岳论丛,(2),71-72页.[Zhang Youchen(2006).The worries on the talents training of China’s culture industry. Dongyue Tribune, volume 2, p71-72.]

[10]赵达(2006-11-15).动漫人才匮乏制约产业发展.光明日报.[Zhao Da(2006-11-15).Scarcity of animation talents constrain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es. Guangming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