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1
关键词:理性思维 美术学科 教学 人格
理性思维通常指人类在审慎思考后,运用概念以推理方式得出结论的这种思考方式。理性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刻苦的学习和训练,其中自然科学和逻辑思维的训练都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文理分科的大背景下,美术学科大学生普遍表现出的思维特征是:理性思维训练严重不足,形象思维片面发展,并由此缺乏理性知识和逻辑思维的支撑,继而体现出一种知识和逻辑层面的不足。因此,注重培养理性思维对于帮助美术学科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术学科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薄弱背后的因果关系
一方面,“‘’前,艺术高考的文化课分数线和文理科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差不大,可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艺术学科的招生一直采取的是‘重专业、轻文化’的录取方式” ①。这种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术学科大学生理性思维的所谓“先天”不足。这种“先天”实际上指在培养美术学科大学生之初,理性思维就不在教育教学目标之列。由此相应的考试、选拔和培养也就顺理成章地将理性思维划作盲区。
另一方面,一些比较封闭和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对美术学科教育造成了影响。中国文化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治学传统,学科教育上的含混和孱弱也是源远流长。无论是先秦的六艺,还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闻名天下知”的科举制,都把艺术修养和思维能力混为一谈,从而造成了长期以来的一种误解:似乎只要是将艺术修养作为重要一极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理性思维能力包括建立在经验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自然也会提高。不少教师认为,“美术作为诉著于视觉的艺术科学,它是人们培养观察、感觉、判断、分析、理解、记忆、联想、想象等能力的最好方法和手段……” ②换言之,美术教学本身似乎已经涵盖人才培养所需的一切方面了。
实际上,艺术形象的创造, 主要是自觉表象运动的直接结果,艺术学科能力的发展, 更多地体现出想象力的发展。想象的发展, 当然是形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想象的结果, 往往也就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想象和形象思维很难从本质上去分清界限。形象逻辑思维的活动, 有着抽象思维参与, 从而使形象逻辑思维能作为一种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完全独立的思维活动。
因此,理性思维能力的薄弱意味着美术学科大学生往往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开始时片面发展形象思维,忽略抽象逻辑思维,随之难以及时有效地接收和消化新知识、新方法,因此只能退而继续依赖经验思维对不断更迭的实践情形做出偏差判断,判断的偏差不断增大,以致困于形象思维之中无法实现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高级能动活动。这种知识、逻辑和高级思维层面的不足,势必影响到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很多方面,包括人格养成。
二、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目标和策略
对于大学生而言,理想的思维情况应该是:情感与理智达至平衡,左脑与右脑达至平衡,最终人格达至成熟和完善。对于美术学科大学生而言,这一理想情况则具体为:以理想的教育特别是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完善结合为大学生人格养成提供最佳的温床,其实现是以理性思维的自觉运用为过程手段和最终形式;亦即,美术学科大学生在擅长形象思维的同时,也擅长用理性思维筛选、接纳知识,以逻辑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最终实现理性照亮生活的传统启蒙目标。这些,可以看作是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目标。
针对之前的因果分析和相关目标,具体实现的策略又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调整美术学科招生考试的具体内容
在高考制度不发生根本变革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从美术学科招生考试的具体内容入手来谋求中学阶段美术人才的培养形态。比如,依之前的旧法将美术学科的统考分数线提高至与文理科比较接近的水平,虽然短时间内必将影响各个高校的招生,但是长远来看,也必将大大改观美术学科的生源和风气。也可以参考研究生招生考试,将术科分数作为类似专业课成绩与统考科目的分数相加,以总分为录取第一标准,同时对单科成绩也有一个底限的要求。高考作为中学教育现实的指挥棒,其中美术学科招考内容一旦变化,势必影响中学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至少会改变上文所谓“先天”不足。
2、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当今时代,知识爆炸――人类创造的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短时期内以极高的速度增长起来。有人综合计算,全世界的知识总量,七到十年翻一番。知识爆炸的两个特征,一是与科技或计算机科学有关的新科学不断出现,二是传统学科的边界不断扩展。前者对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存在与传播形态影响甚巨,后者使传统艺术理论震荡不已。以儒家诚心正意和格物致知为主导意识形态的传统美术教学,已经难以适应知识爆炸时代的认知和思考任务,而必须面对互联网进行一种敞开式的洗礼。
3、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情境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不只是借助于形象思维和直观教育来教授学生,而是发掘理性思维客观存在的内在实质,即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我们教育的任务就是将理性思维的实质教授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理性思维的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将未知领域的探索与美术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得到逻辑知识的辅助,在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得到美育的陶冶,不仅对于理性思维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的提高均有所裨益,也会对良好人格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一种教学对于教育的实现。
三、良好人格养成对提高理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几点策略,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良好人格的养成。虽然一般认为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的目标即为养成良好人格,但是反过来,良好人格的养成对于培养理性思维而言意味着事半功倍。只有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才能使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才能做到美于中而秀于外,真正把自己塑造成真诚、善良、才华横溢、诚实守信的人。因此健全的人格应该是自由思想、严谨的作风、独立精神、仁爱品德的综合体现。这样的人格才能使他们逐步朝着自我完善的目标迈进。大幅度提高美术类学生素质和学校美术教育水平,逐步健全塑造学生的人格,最终使他们成为内美外秀、人格健全的人。
依马克思,人格具有先天的物质属性,是人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的统一③。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建构,并指向自我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美与人格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美在人格中具有先在性和习得性,它们统一于人格的确立和发展中,后天的教育可以使美在人格养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格养成不仅仅是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的形式获得的,而且还要通过各种措施促进个体积极主动地按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建构,最终达到美的状态,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美育是人格养成的主要途径,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人格是对一个个体进行评价的综合指标, 也是社会化成熟与否的标志。人格养成应以社会需求为准则。人文认识调动起人的一切主观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好恶,并将其溶化于认识成果中而具有了人格的特征。“而在许多人文认识领域, 如艺术、文学之中往往包含了某种深刻的主题, 贯穿着对社会、人生和其他对象的理性沉思。” ④对专属于人的那些特性的弘扬和开掘, 就是推动起一种有别于科学认识的探究活动, 去展现人的内心世界, 以及它与外间世界的交相辉映。这个外部世界,就是我们以理性思维予以观照的客观世界。如此,人文“纹饰”后的人格,作为一种能动的主体性力量,必将对理性思维的启蒙力量实现反思性的涤荡。这种反思性的过程,就是大学生人格养成对培养理性思维的补充和促进。
注释:
①张从渡.我国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招生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
②王钟.艺术――完善人格的教育――浅议学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培养.时代文学2003年07期.第121页―第123页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④肖峰.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第57页
201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编号:12B083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2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99-02
中医思维模式是中医从业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目的。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理论有了初步认识,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中医儿科,并通过《中医儿科学》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考虑。
1 阴阳五行与中医儿科
1.1 纯阳之体,稚阴稚阳
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深入理解阴阳理论,有助于在临床中灵活运用,儿科也不例外。小儿为纯阳之体,为稚阴稚阳,体现了小儿阴阳平衡的特点。笔者认为在讲授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小儿阴阳平衡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首先,小儿阴阳都处于相对不足和快速增长的阶段,表现为小儿身体、功能的不成熟和快速生长发育。所谓稚阴稚阳,即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在治疗中也应注意这个特点,避免过度攻伐,防止伤及尚未成熟的阴和阳。
其次,在阴和阳中,阳相对占据主导地位,阳主温煦和推动,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功能,功能的不断发展体现了阳气的不断充盛,身体的生长发育代表了阴的物质的快速积累,其中更离不开阳的温煦、推动和气化作用。在临床中,要求学生学会保护患儿的阳气,阳气代表生命力和抵抗力,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临床用药,都不应损伤阳气;保护阳气,有利于疾病的快速恢复,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减少疾病发生。
1.2 五行五脏,生克制化
儿科疾病的特点表现在以肺系疾病为主,并且各个季节发病情况不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将发病和四时、五行归属联系起来,一方面加强学生运用五行理论指导临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如讲到小儿咳嗽,咳嗽关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现代医学中咳嗽的病因也与呼吸道、消化道、心脏等系统器官有关系;在治疗咳嗽时除治肺外,还可以根据五行生克属性灵活选用相关的治法。另外,小儿肺气不宣,容易引起脾胃郁热,湿热生痰,又影响肺气。湿重脾必困,热重胃必伤。因此,必须肺胃兼顾,并照顾到脾,除清热之外,还需除湿豁痰;如系久咳不愈,更应注意到脾。因久咳不止,肺气必虚。肺主气,肺虚会导致中气不足,影响到脾的运化;而脾虚又致痰湿阻滞,反过来影响肺的肃降。再者,肺虚及肾可形成肺肾两虚,肺虚肝逆致肝火灼肺,逆传心包又能形成心火伤肺。总之,通过对咳嗽病机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五行的概念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在临床中自觉运用五行理论。
2 先后天与儿科疾病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元气和后天之水谷精微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并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先后天理论是儿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对儿科很多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时刻注意先天和后天的关系,正确处理先天和后天,方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1 重视先天之本,强调疾病预防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小儿肾常虚,故易患解颅、龟背、鸡胸、五迟、五软等疾病,多因肾中真阴不足,体内精、髓、血、脉、津液等有形物质不足,骨气未成等。另外,肾主闭藏,开窍于二阴,司二便。若肾阳不足,下元虚寒,可引起大便溏薄及夜尿;若肾气虚弱,火不生土,可见五更泻;小儿咳喘日久,肺虚及肾,出现肢冷多汗,动则气喘,呈肾不纳气之象。同时,这些疾病重在预防,如孕期营养、调摄等,对于这些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在讲解中,要注重肾精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肾精作为先天之本的重要性,从而倡导此类疾病的预防。
2.2 注重后天之本,时刻顾护脾胃
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人体出生以后,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全靠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其先天之本也靠后天充养才能够保持充盛。此外,后天之本还是所有疾病恢复的动力之源,《中医儿科学》中很多疾病均和脾胃有关:脾系疾病,如泄泻,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厌食、积滞、疳证,主要病机为脾胃不和,饮食停滞;肺系疾病,如咳嗽,脾为生痰之源;哮喘缓解期论治从肺、脾、肾着手;肾系疾病,如水肿,脾土为制水之脏。而很多治法中也体现了对后天之本的重视,如培土生金、崇土制水、扶土抑木等。所以在《中医儿科学》的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强调后天之本脾胃的重要性。
3 经络理论与外治推拿
经络是连络人体脏腑、四肢、表里各部的系统,通过调整经络系统,能够达到调整脏腑、治愈疾病的目的。小儿血弱肉脆,皮肤薄嫩,经络对调整脏腑的功能更加敏感,很多疾病能够通过调整经络得到康复。在儿科,经络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外治和推拿。其中外治,如目前常用的穴位敷贴,对于哮喘、咳嗽、泄泻、口疮等疾病疗效卓著;推拿则主要治疗厌食、积滞、泄泻等,也是行之有效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在儿科疾病的教授中,强调经络理论和外治推拿,对于中医学生尽快走向临床,发挥中医治疗特色,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意义重大。
4 外感时邪与儿科疾病
如前所述,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儿科疾病不外乎外感、内伤、胎产、后天养护、情志及意外几类。临床小儿疾病多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而此类疾病多以外感时邪为主要病因。
4.1 六
六中,“风为百病之长”、“诸病皆以风为先导”,在儿科疾病中尤为突出。小儿时期发病率最高者当属肺系疾病,而肺系疾病多由风邪兼夹其他诸邪所致或触发,如感冒、咳嗽、哮喘等。所以,在教学中,应强调在治疗诸类疾病时,除了祛除寒、湿等时邪之外,适当予以祛风。
4.2 疫疠之邪
疫疠之邪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及致死率的一类疾病。此种疾病发病较为迅速、传染性强、病情较为凶险。尽管目前我国各种流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以及疫苗注射的普及工作有了一定成效,但仍可见到痄腮、水痘、痢疾等疾病的发生,且有些传染性疾病有增多趋势,如手足口病。故在教授时行疾病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从中医辨证的角度去考虑,发挥中医学在治疗此类疾病中的优势。
5 七情与儿科疾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变化。在强烈或者长期的刺激之下,七情超出正常人所能承受的范围,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古人有说,小儿无成人之七情六欲之伤,实则不然。小儿“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脾常不足、阴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导致肺、脾、肾三脏的不足,神气虚怯;肝有余,小儿性多执拗,极易恼怒。故小儿极易出现夜寐差、多动、惊风、抽搐等与情志因素有关的症状,此类症状可作为其他疾病的兼夹表现,故应向学生强调重视小儿情志变化的重要性。
6 饮食内伤与儿科疾病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3
关键词:素质教育;科技辅导;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62-01
一、充分利用农村环境的自然资源
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中的科学,知道科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我校虽然是镇的中心小学,但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不广,但活泼好动,求知欲极强,对什么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结合授课内容通过开展小种植、小养殖、小观察,通过一个个小猜想、小实验,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去探索科学的奥妙。不仅如此我还将课堂进行延伸,有意识要求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动手制作,动脑总结等探究活动,教会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揭示事物本质,探求成功之路,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和培养创造性的个性特征,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促进德育发展。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这片天地里有无数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秘密等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他们会感受到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平凡的地方。他们天生所具有的好奇心会在你的点拨下发芽。
二、鼓励创新,活动思路
科学新课标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观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基础、是物质准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适应小学生创造教育的开展,同时也是创造学理论不应忽视的一个焦点。创新能力是青少年学生文化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科技辅导员应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就是不拘限于已有的结论和见解,而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结论和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学生的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和辅导员大胆地鼓励与支持,发现学生有这样的潜质,要精心加以保护,并及时予以诱导。另外,鼓励学生提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记得有一位大教育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意思大概是说,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技巧,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不用一味地依赖于老师了。所以,作为一名科技辅导员,要想让学生能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有能力去自己接触、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科技活动中小实验、小制作、种植、养殖等形式的活动,又有利用培养学生形成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对于他们参加科技活动、及至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能否取得应有的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的。学生在学习知识和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疑问和难题,作为科技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帮助他们去解决。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幼小的心灵总是渴望着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风云雨雪,经常出现在他们的身旁,引起他们的遐想,例如在教学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时,因为我校所处在的位置在农村,这里的田地有比较多的蒲公英,我并没有一味地去讲,而是因地制宜,让个别学生带着全体学生去到学校附近有较多蒲公英的地方,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通过实地去观察,让学生更接近科学的领域,从而更容易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能,有了兴趣才能发挥无穷的力量,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我在指导学生探索狗的鼻子为什么会经常湿时,起初,我们毫无头绪,找了许多资料,询问了许多人,而且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但都没有找到答案。但由于孩子对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就成为了一种动力,驱使他们为了弄明白这个原因而进行不断的求索,探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找出了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保护和利用学生的潜在兴趣,是我们老师在开展创新教学中绝不能忽视的教育艺术和手段。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4
关键词:初中政治;创新思维;培养
新课改实行之后,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重要目标。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知识创新,培养创新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形势。创新思维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靠老师讲课来形成,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初中政治是中考的必考科目,同时也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意义重大,所以,在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才会主动去思考。思想才能被调动起来,才能更加活跃,从而进行创新和想象。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主动思考,发散思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创新意识。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举例子的时候要和教学内容相符合,不能为了活跃气氛而脱离课堂,不恰当的举例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正常的教学课堂和学习。例如在教学“学会拒绝”一课时,老师可以多给学生找一些有关拒绝不良诱惑的例子,如刘某是一个中学生,平时喜欢结交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做朋友,一次这些朋友要求刘某和他们一起去一家超市偷东西,刘某怕这些人欺负他于是没敢拒绝答应和他们一起偷东西,结果被店主发现并且报警,刘某被带到了派出所,受到了惩罚。刘某由于不敢拒绝那些不良青年的诱惑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会拒绝不良诱惑,那么怎样巧妙的拒绝这种不良诱惑呢?这就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创新思维
思想政治课和社会现实问题是紧密相连的,要想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掘新的出发点,也就是学会思维创新。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实际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学会判断和理解,学会分析问题,要注意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新鲜事件,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简化理论知识的难度,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课时,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老师还可以多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给学生观看一些相关的视频和资料,还可以带学生去展览馆参观,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成就,通过这样结合实际能够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好形势,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变化和兴旺,通过课本内容和实际的互相结合,让学生在深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学会多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要想学会创新就要学会质疑,只有敢于质疑,才会去不断地解决问题,才能用全新的角度去观察和看待问题,才能发展创新思维,所以,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多向质疑,首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是非常重的,老师在讲课时可以从这个方面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其次是要利用学生的成就感,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老师的肯定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鼓励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经常给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提高创新思维水平。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这一课时,老师可以根据当今社会经常发生的一些现象给学生举例子,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某学校的一名学生因为受不了学校和家长给他施加的升学压力选择了跳楼自尽,据了解,该名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是很刻苦的,老师和家长的期望也比较大,但是进入高三之后,由于临近高考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却得不到发泄,几次考试都不理想,觉得辜负了家长和老师的期望,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十几年寒窗苦读,最终却落得这样的结局,究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是他不珍爱自己的生命,更深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还能得出什么样的问题?通过设置一些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充满好奇和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找到答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行素质教育意味着我们必须面对新的思想政治教学任务,对于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抓住新时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在以后的发展竞争中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婷.浅谈初中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40.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5
一、激发兴趣,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对小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思维的源泉被打开,滚滚的泉水尽情地流淌。其次,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二、训练语言,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就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错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实践,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数学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心。如教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摆小棒。“8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哪个小组夺走红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再如教“9加几”时,我先让同桌两人摆小棒,边摆边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然后,指名说想法,全班交流。有的说一个一个数出来;有的说9不数,从9开始往后数几;有的说从另外一堆里拿1个给9就变成十了,十再加旁边的几;还有的说从9里拿出几个给旁边的一堆组成十,再加9剩下的几就是十几。老师把他们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组织讨论,看哪一种方法最简便,算的快,从而得出凑十法最好的结论。
四、合作交流,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6
一、导入新知,激发学生求异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教学新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如:我在教学小学五年级第10册当中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从我们已学过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性质”入手,让学生先进行练习:20÷10=(20×4)÷(10×4)=(20÷2)÷(10÷2)。练习完后提问,这个等式的依据是什么?分数和除法又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学生自已的结论:因为除法当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0除外),商不变;又因为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当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当中的除数,那么商不变性可以变成: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也不变,这时教师就可以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与课本上相一致时,便能使学生感受到在探索知识过程的情趣,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转换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思考题,它所呈现的条件和问题的方法与平时所说的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在思考时往往不能透过语言把握问题的实质,这时,不妨引导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从另一个解度看问题,就会使一些难题迎刃而解。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如189可以边续减多少个7?此题应要求学生转换角度思考,从减法与除法的关系去考虑。如果把这道总是题看作189里包含了几个7,问题就容易多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狐立、静止地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求异思维训练。
三、引导学生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联想思维的过程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方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确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师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双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进行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法质量,以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四、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发思维的火花
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法艺术的核心。一个好的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法“圆柱的认识“时,我拿出生活中的实物,如牙膏盒、三棱镜、铅笔,让学生观察实物并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立即集中,纷纷发言:
生:铅笔的上、下两底面为圆形,而牙膏盒的表现没有圆形;
生:牙膏盒和三棱镜的表面都是平面,而铅笔的侧面是曲面;
生:牙膏盒和三棱镜的各个面的面积,都可以用直尺通过测量而计算出来。
我接着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圆柱的侧面如何计算呢?让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片,启发这生观察: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可以围成一个什么图形?进而引入到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会兴趣盎然地回答问题,从而使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
五、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一题多变。
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如,有一批零件,由甲单独做需要12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0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5小时。如果三个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呢?丙呢?甲乙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做完?乙丙呢?甲单独先做了3小时,剩下的由乙、丙做,还要几小时做完?甲、乙、丙合做4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通过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和解法,还可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2.一图多问。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教学“6的认识”时,教师在讲述老师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的图意时,启发学生观察图画,要求学生能回答下列三个问题:(1)图上有几个老师,几个学生,一共有几人?(2)图上有几个男人,几个女人,一共有几人?(3)图上有几个扫地的,几个擦窗和擦椅子的,有几个擦黑板的,一共有几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仅能较系统地感知6的组成知识,而且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一题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