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体育;德育教育
一、前言
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合理决定着体育学科是否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自身必须要对体育学科进行重视,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如今的时代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超过应试教育,因为如今的社会主要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道德品质是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而体育学科又是比较适合渗透德育教育的学科,据此,本文对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德育教育渗透问题进行分析,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在高中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中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具备一定程度上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其能够帮助学生们成长,使他们未来的发展能更加顺利.在高中阶段中,很多学科都适合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体育学科自然也不例外.如果能够渗透道德教育,就可以对体育教学的过程进行创新,并升华体育教学的价值.体育教学本身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而德育教育的渗透则可以对体育教学的效果进行巩固,让学生德智体美兼备.除此之外,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项目具备强度,如果能够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就会让学生具备相关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学会直面困难,不骄不躁,团结互助,进而获得进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只有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够在不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的进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综上所述,基本就是在高中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德育教育渗透
(一)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
想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同时在高中体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就必须要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进行提升.因为体育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其教学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德育教育的渗透效果,如果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都不高,教学意识水平都不强,那么德育教育的渗透也就只能是形式主义,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势在必行.想要达成这一点,需要由学校领导和教师个人共同努力.从学校领导的角度来看,其应该在实际情况下深入地对教师进行了解,之后为体育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让他们加强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从而为教学意识的提升打下基础.而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其应该在课余时间内加强学习,同时多与其他的体育教师就德育教育渗透的问题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的必要性,进而完善体育教学理念,提升体育教学意识,创新体育教学过程.
(二)结合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德育教育
从高中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面向的主体是高中学生,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其往往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这也就是高中体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体育教师不能够着急对学生进行批评,也不应该因这类事件的发生而感到愤怒,相反,其还需要将这类事件当作是对德育教育实施的途径.因为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本身就具备复杂性,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发生冲突,这是难以避免的.例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篮球运动教学是重要的内容,当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开展篮球比赛时,学生之间的身体对抗较为激烈,就会引发冲突,有些时候是一位学生与另一位学生的冲突,有些时候则是群体之间的冲突,当事件发生时,教师就必须要对学生的行为与心理状态进行密切的关注,之后对学生的过激行为进行制止,从而合理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渗透德育教育,如以和为贵、团结互助等等,这些理论在平时进行渗透,学生可能不会在意,而当事情真正发生了之后,再渗透这些理论,无疑就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遵守纪律与规则的基础上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宽容他人,理解他人,最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在教学评价中对德育思想进行渗透
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同样需要重视教学评价的相关问题,并在对学生的鼓励与肯定中对德育思想进行渗透.在现实情况中,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存在不同,对体育项目的天赋也存在不同,有学习好的学生,势必就有学习一般的学生,对于体育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夸奖,而对体育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对其进行鼓励,同时渗透德育思想,让他们对困难进行克服,告诉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大的对手只有自己,只有突破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如此就可以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高中体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对体育活动进行开展,其可以向学校领导申请,带领学生去校外进行社会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更好地达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在对活动进行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就有机会对德育进行渗透,培养学生各类优秀品质.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去社会体育馆内打篮球,感受篮球运动的气氛,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喝完水会将水瓶乱扔,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维护公共环境,减少清洁人员的压力.如此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要求教师充分理解体育教材的内容,之后将其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融合,通过利用教学活动中的各类积极因素,让学生理解体育的内涵,理解德育的内涵,最终达成教学的目的.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2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提高。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信息素养对于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途径。
关键词:
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途径
教师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依据教学需要,检索、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理念、技能和心理品质的综合。本文以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学校和个人基本情况、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两大部分组成,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11份,回收率为92.9%,有效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6.28%。
1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与分析
1.1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态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态度是教师信息素养最基本内容体现形式之一,直接决定了教师信息素养的起点和前提。调查结果显示:67%的教师选择信息技术内涵为“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传播”;17%选择“计算机的基本操作”;16%选择“网络基本操作”;9%选择“扫描仪等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信息技术影响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69%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58%的教师认为“拓展了教学资源的来源途径”,9%的教师认为“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中,大部分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拓展了教学资源的来源渠道,而认可信息技术在丰富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上的教师很少。
1.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是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和外在体现。要求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教师掌握某一信息领域信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的理论知识,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的方法与原则等[1]。体育教师基本具备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在教学中主动使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只占被调查教师总量的23%,67%的教师被动使用,10%的教师继续沿用传统的形式。调查教师目前可获得的教学资源的情况,30%的教师认为内容丰富,符合教学实际;18%的教师认为内容丰富,但不适用于教学;31%认为资源虽多,但难以有效利用;28%认为资源缺乏。这表明,体育教师获得的教学资源还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实际。
1.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教师信息素养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核心体现。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教师仍然是以传统的组织形式进行日常教学,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只占13%。这表明在体育课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教学实践还有待推进步推广。教师认为“自身的课堂教学讲授能力”以及教学技术的核心“教学设计水平”是两个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效果的最大因素,分别占53%和48%。这表明教师已经认识到新技术条件下,教师授课能力和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因素。调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情况,25%教师还不知道信息这一理念;35%的教师只是将信息设备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只有21%的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基本实现整合;19%的教师能较好的实现整合。可见,很多体育教师还不熟悉整合理论,且与教学实践相脱节。
1.4信息技术培训情况:加强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教师做出的基本要求。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3%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72%的教师有参加培训的计划。这表明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活动的教师还很少,但都有着参加培训的需求。进一步了解教师未参加培训的原因,42%的教师认为缺乏时间参加培训,36%是因为学校未组织培训,12%是因为学校没有鼓励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政策、措施,5%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活动没兴趣,5%的教师认为培训在实际教学中用不上。对于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方式,48%的教师选择脱产学习,然后依次是专家进校,现场指导,远程培训和网上自主学习。
2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信息意识有待于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上欠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升体育教师信息素养:
2.1教育部门应加强硬件配置: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完备程度有很高的依赖性。教育部门在配备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时,应有全局统筹观念。
2.2丰富教师信息技能的培训方式、拓展培训内容:由于体育学科矛盾较为突出,限制了教师的再教育,有关部门需要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保证教师培训时间,营造良好氛围,确保教师能接受良好的培训。教师的培训安排上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采用如网络培训、脱产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互相结合交叉进行,减轻教师参与培训的负担。
2.3举办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技能竞赛:目前,多省都举办了各种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竞赛,以竞赛的方式来激励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技能和素养。我省的信息化教学技能竞赛举办有待加强,以竞争的机制来刺激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能提升的需求,能够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4教师自身要转变发展观念,提升信息能力:教师信息素养的自我发展是教师为了适应教育工作而要求自身的信息素养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想胜任现代教育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就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能够自觉的自主学习,积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计算机等多媒体工具,转变传统思维观念。
参考文献:
[1]郭朝明.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12-15.
[2]张彬.北京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3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
1现状和意义
1.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过去就有,只是不够重视,更像是摆设,仅用于雨天教学和机动的备份,内容上不外乎是体育常识、体育卫生,属于体育常规教育的范畴,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高校在评估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下,理论教学逐步受到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理论教材的配备.高校根据各自的需要,编纂和出版相应的理论教材,学生人手一本.(2)理论教学的制度化.理论教学的课时,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3)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联系.理论考核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到学生体育成绩之中.所以说,理论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流于形式,丧失了理论教学的意义.首先从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看,大都是过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浓缩版,内容陈旧,不是理论,只是运动动作和技术的文字说明,其价值相当于体育常识,缺少层次和深度,没有学术价值,学生不感兴趣.其次从理论教学的管理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偏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视(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
1.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指导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体育理论基于体育实践,是对体育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当前结论,体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主要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仅有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同时体育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和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不可替代的.体育课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教学,作为体育实践教学补充,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延伸,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的超越,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档次,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将公共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高校在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有别于中小学,首先,中小学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尤为重要,从学习技术和动作的角度看,中小学学生也处于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实践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而大学生已接近成年,在学习技术和动作上处于劣势,但认识、理解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加重要.此外,大学生缺少的不是体育锻炼的机会,而是强身健体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上也非中小学可比,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提升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论教学彰显出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层次和深度,具有学术价值.
2核心与内容
2.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关于竞技理论的教学
确立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活动为基础的说明书式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基础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体育教学的学科性与竞技性,……在以竞技为核心的基础中,根据各群体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娱乐和健身等基本属性及其功能,逐步实现体育的高等教育化.”竞技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这就指明了理论教学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层次和空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专项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理论教学依托于专项实践教学,在加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兼顾到知识性和教育性.其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加强对专项的认识.了解其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习专项竞技的方法、竞赛规则裁判法、组织方法以及比赛的方法等.(3)理解影响专项竞技的相关因素.技术和战术因素、身体素质和体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科学训练方法等.(4)专项竞技对社会的影响.专项竞技与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对健康和医学的影响等.其内容既是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与预期
3.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形成有机融合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使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补充、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对接,有利于形成以专项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科分支,理论教学能够摆脱普通专业大学生受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打破实践教学由于客观原因而形成的教学屏障,率先从理论教学上实现突破,迈上新的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3.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在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对理论教学场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安排.理论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层次,同时也使紧缺的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一定缓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的周期,减少季节变化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在课时安排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要突破学期的限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平衡,教学双方必须以新的心态和新的要求共同面对,由加强理论教学而引发的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双方的影响显而易见.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学生仅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优势,“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已经行不通了,而另一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处于劣势的学生,则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理论教学的大力介入,对教师的学习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得以更新,学术的风气得到加强,教学双方由此更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种质的变化是学科建设的内涵.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4
理论层面的思考
“情境”这一概念在课程改革以来受到热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认识到――情境对于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及促进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对于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而言,情境也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如上所说,小学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模仿来获得动作技能的提升,而动作技能的模仿与情境是密切相关的。有丰富体育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在动作模仿的过程中,关键不仅在于教师给学生提供示范动作,更要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示范动作上来,并对教所示范的动作进行思维角度的精细加工,这样才能真正进入模仿状态,也才能收到模仿的效果;与此同时应当看到的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对于体能的训练与技能的掌握,又存在一些“创新”成份,这个创新既包括学生较好地掌握动作技巧,同时也包括学生常常出现的对教师示范“仿而不像”的情形――学生老是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动作去完成,常常让教师哭笑不得。
事实上,分析学生们的这些学习过程,往往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由于情境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动作技能掌握的困难。研究表明:情境给学生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够刺激学生产生模仿的需要与思维精加工的心理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中,学生的动作模仿动机才能够被有效激发,模仿也才能真正有效发生,学习也才能有效发生。同时应当看到,情境对于激活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也是有着积极作用的。机械的动作要领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而情境往往可以让体育学习的过程更有趣,因而可以更好地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教学实践中的尝试
体育素养其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通俗地理解,体育素养就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体能与技能水平以及对体育学科的认知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情境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激活学生对体育的形象认知 体育是什么?很多学生会说就是在操场上跑跑跳跳,这符合经验认识,是教学的起点,同时又不能满足于这样的认识。于是,笔者在教一些具体内容时,尝试通过情境来深化学生的认识。例如:在教学“立定跳远”的时候,笔者不仅给学生们示范标准的跳跃动作,还通过情境去引导学生认识跳这一动作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笔者在室内课中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青蛙的跳跃动作,学生可以看到青蛙之所以能够成为跳远能手,得益于其有力的后肢与很好的跳跃技巧。笔者进一步通过动画向学生展示青蛙跳跃的慢动作,让他们通过视觉信息的输入,以将青蛙跳跃的动作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表象,这样在实际跳远的过程中,其就有可能自然地存在一个模仿动作,从而取得更好的跳远成绩。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境策略是有效的,学生们不仅跳远成绩提高了,对立定跳远这一项目的认识也不同了。
突破体育学习的难点 体育教学中总会有难点,难点如何突破,在不同的背景下可以有不同的思路。从学生有效学习以及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看,情境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仍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笔者发现有少数学生在掌握弹跳动作的时候,仍然无法掌握技巧,用一般语言来描述,就是“动作比较僵硬”。怎样让学生的动作“软”下来?笔者所设情境是:用手机拍下自己示范跳以及这几个学生跳的视频,然后直接在手机上播放,以让这几个学生进行比较。他们很快意识到了在跳的过程中,自己下蹲不够,落地前双腿过早伸直等不足。而在其后跳的过程中,他们则努力改变这两点,从而迅速提高了成绩。反思这一过程,其实是通过跳的动作的比较,让学生进入了一个比较学习的情境,从而迅速地掌握了两个基本要领。而如果没有这样的情境提供,那学生可能还需要摸索更长的时间。
情境是否有效的依据
情境作为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的手段,其是否有效是需要关注的。笔者经过实践,发现研究情境有效性应当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体育的技术层面,即看情境能否促进学生有效地参与到体验训练或技能掌握的训练过程中来,即情境应当具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的作用。这一点,通常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体育本身就比较吸引学生,如果有情境的辅助,其效果会更好。二是体育认知的层面,即让学生认识到体育不只是体力的付出,也是脑力的付出。一个动作如何迅速有效地掌握,与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而这一认识往往只有在情境中才能形成。有了这两点作为依据,一般来说,情境就能发挥其在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鼎煌.小学体育情境教学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6(6):63-64.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探究
引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教学任务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而是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也要使其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因此,核心素养应运而生。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通常采用“放养”的教学模式,包括近年来提出的“快乐教学”与“阳光教学”等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遗留下的弊端,而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理论指导,将理论知识落实在实践中,能增强学生的体育应用能力,让学生的身心发展得到切实有效的进步,因此教师应该广泛提倡与应用。
一、集体训练——规范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
对于小学生而言,体育课程就像是活动课,能够让学生沉重的学习压力得到释放,是解放天性的主要阵地,但是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体育虽不像文化课那般“拘束”,但是训练也要严格要求,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在进行训练时,倘若单独训练,很容易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任务完成度大打折扣,但是集体训练的模式,能够以“团结,不落队,不服输”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的训练意志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需要教师在开展集体训练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在体育运动中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的重要性。“终身运动,受益终身”,但是需要加上“健康”这一前提,用规范标准的体育动作去开展锻炼活动,才能让身体机能得到巩固,保障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1]。例如,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仰卧起坐”的训练时,要向学生示范标准的动作,并配合语言讲解,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后,再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训练。首先让男生按压女生的脚背,使女生先进行集体训练,然后再进行位置互换。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训练情况,并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动作,引导学生进行健康体育运动。最后,教师向学生强调:虽然仰卧起坐能够锻炼腹部力量,但是高强度的训练会导致脊椎损伤,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多加注意。
二、实践活动——提高体育文化与身体素养
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与技能,既有生理卫生知识,也有体育人文知识;既有运动技巧,也有运动评价。而身体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运动素质与健康素质两个层面,是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维持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总和。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打地基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让学生树立强大的心理自信心,同时也要健康运动,帮助学生茁壮成长、健康发育。实践活动是体育课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要求教师转变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印象,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例如,在教学“跳绳”内容时,教师首先可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规范的跳绳动作,同时也要讲解跳绳的好处,如增强身体协调性,提高思维能力,通经活络有助于减肥等。其次带领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落实理论知识,如“跳绳接力”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加学生实践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的体育文化与身体素质都得到升华,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游戏,培养学生体育情感
体育游戏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活动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专注度。因此,教师要深刻把握体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用兴趣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此外,教师需要注意,选择的体育形式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机能,促进学生健康发育,并非为了游戏而游戏,枉顾新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体育情感主要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自觉性与能动性,逐渐形成自主锻炼的体育意识,养成终身运动的体育锻炼习惯。兴趣是学生主观意识的表达,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兴趣点也有差异,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立足于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设计恰当的体育游戏,从而用快乐的氛围去感染所有的学生,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对体育运动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2]。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捕鱼者”的游戏,首先教师在操场中划分出一个区域,作为游戏的规定范围,然后再挑选出5~6名小学生作为“捕鱼者”,其余的学生作为“鱼”,当“捕鱼者”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捕鱼”时,需要手拉手不能松开,否则捕到的“鱼”视为无效。该游戏简单易懂,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短跑速度与随机应变的能力,是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活动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学生在游戏中为了更好地“捕鱼”或者“逃跑”,也会一起商量对策,进而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小学体育课堂带来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四、体育竞赛,增强学生体育品质
体育竞赛在体育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既能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在竞赛中引导学生发展体育品质。体育品质是体育道德规范的外在体现,它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是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体育品质,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时,能够更加规范、积极、健康与高效。例如,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足球基础后,教师为学生组织了一场足球竞赛活动,首先在分组时,男女比例应该相同,确保两队之间能够势均力敌,保障比赛的公平性。然后在竞赛前,教师向学生阐述比赛规则,并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赛品质,避免被胜负欲冲昏头脑。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比赛行为与状态,并及时做出评断。如A学生为了抢球,不惜将B学生撞倒在地,虽然得球了,但是教师应该对A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引导A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B学生道歉。总之,体育品质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点,也是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能力的重要推动力,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结语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范文6
一、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围绕核心素养对学校进行定位分析,可以发现诸多发展中的问题。如知识本位,知识教学过度;固有的课程文化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以及终身学习所需素养的提升,导致各种教与学的冲突日益凸显。面对发展中的严峻挑战,如果学校不能谋求新的内涵发展之路,不能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再建中取得突破,不能在教育行为上有所转变,不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那么学校将失去品质生存的基础,失去家门口百姓的信任。
二、变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再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和愿景,加强课程领导,从学校课程文化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努力再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文化。
1.确立课程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课程目标是课程文化反思与再建的基点。学校坚定赏识育人办学理念,以“人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核心素养确定培养目标,以育人价值主导课程建设,研究“赏识育人再架构”策略。通过全校师生大讨论,确立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创设有意义的教育空间”的课程建设总目标,并确定学生培养目标为“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张扬、和谐发展的阳光少年”。让各层级的目标引领可持续发展。
2.规划课程内容,丰富学习经历
(1)课程计划的科学编制
学校以课程计划的制订与完善为切入点,以“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示范课程”建设工程为抓手,启动学校课程规划行动研究。将学生在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皆视为课程,运用SWOT方法进行背景分析,研制了符合校情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和年度课程计划,架构了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以基础型课程为主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两翼齐飞”的 “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全力打造充满生机、可持续发展、尊重差异和能让学生享受教育的“绿色课程”。
(2)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
学校重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让教师意识到自己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校赏识并肯定教师的课程理解视角,基于教师的课程视域将学科作为宏观、将单元作为中观、将课时作为微观,引导教师将国家课程总目标逐级分解、分类编码,把每一个学科划分为若干单元或专题,以单元或专题为基本单位,以整体为核心,以“统整”为基本思路,用课程诸要素来构建每个小单元,从而构建起一个个完整而系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如数学组研究专题、语文组研究文体的重点篇目、英语组进行专题与课题研究、理化组进行单元设计等,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加丰满和立体。
(3)校本课程的个性设置
在充分考虑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调研评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与特长培养相结合;以教师研发为主体,用赏识的力量丰富课程的“两翼”,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选择的校本课程。
一是学科限定拓展课程。如语文的《一十百千万》、数学的《思维训练》、英语的《牛津之歌》、美术的《西林版画》、体育的《校园排球》等。
二是自选超市课程。共开设了三个板块、七个系列的74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通过网上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成立了涵盖艺术、文学、技能、体育等领域的学生社团23个,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使学生人人能参与,个个有项目。
三是德育微型课程。积极探索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完善学校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晨间故事会”等德育微型课程,探索家校联动课程,开发午间阳光课程,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格局。
四是校本活动课程。学校有贯穿全年的校园文化节、学科文化周、文化日、班级文化秀活动,每年举行“达人秀”、校本课程建设阶段成果展示。校园阳光电视台倡导“人人是明星,天天有直播”,鼓励更多学生走进直播间,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
(4)特色课程的精品培育
一所学校的优势往往也是学校的特色,而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学校精心打造“三六”特色课程项目。“三”指的是三项课程:基础型课程(快乐英语)、拓展型课程(西林版画)和探究型课程(绿色环保)。“六”指的是六个体艺项目:排球、围棋、硬笔书法、版画、合唱、轮滑。特别是将融传统文化与美术技艺为一体的版画特色课程作为龙头重点打造,积极推进“人人会版画、班班有作品”项目,采用螺旋式培养模式,使版画特色课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交流建设的名片。
3.优化课程实施,提升教学品质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学校引导教师以“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为教学理念,以“让课堂预见学生未来的学习”为目标,推出“绿色课堂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课堂,为课程文化的再塑找到平台。围绕“和谐、高效、可持续”的绿色课堂三维标准,实施环环相扣的“六招”,追求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持续创新型课堂。
第一招是推行二次备课,把握教学预设。研究个体、集体备课策略,采取“个人独立备课提出问题、团队讨论分享、最后个体再完善”的方式,开展主题备课、备课答辩、说课等系列活动,研讨预设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二次备课要求。
第二招是研究微环节,转变教学方式。建构“4S学程模型”,以学习方式的变化反过来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S”是学习(study)的缩写,“4S”代表“想学、学会、会学、再学”,既可以是一堂课的四个环节,也可以是某个环节中的四个小环节。学校以“赏识”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一个个微小环节的质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益,实现课堂的和谐、高效和可持续。
第三招是项目引领研究思维品质。针对绿色指标中“高层次思维”短板,与金卫中学、兴塔中学、松隐中学等伙伴学校联合成立研究共同体,确立了“以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绿色课堂实践研究”的课题,以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为抓手,以课堂教学微环节为突破,聚焦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培养,提升学习品质。
第四招是基于标准改进校本作业。考试学科以双向细目表的编制为引领,设计基础、拓展、探究等分层次校本作业,提高作业针对性;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探究类作业,以丰富作业的类型。班研组控制每日作业量,拒绝无效重复作业。实施作业绿色批阅。教师批改作业不打“×”,而用“”或“\”代替,表示对学生错误的接纳和对改正的期待,学生纠正以后再打上“√”;练习本上呈现谈话交流式的评价,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美好评语,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在赏识中进步,使师生关系更和谐。
第五招是构建多元学习共同体。一是教研体,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主题一日研修活动。二是班研体,由班级任课教师组成,研究因材施教、关注差异教学。三是学研体,在班级中成立同伴互助型学习小组,以强带弱,共同提高。四是师生共同体,党员干部“认领”需要爱心辅导的学生。五是家校共同体,成立校级、年级家长管委会,整合家长资源,进行学习探究。六是亲子共同体,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实践课程。今年,“西林之星”爱心助老亲子团队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所有的学习共同体都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合作成为常态。
第六招是教学评优,人人获奖。参赛前,教师从微环节入手为自己设计一个单项奖,上课之前出示自己设计的奖项以及获奖的条件,课后由学科组进行评奖。每一次评奖都要持续三四个小时,获奖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别人的教学中获得启发。于是,评奖活动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教师在赏识中获得了成功体验和专业自信。
4.尝试评价转型,促进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评价先行。应该以评促教、以评促建,以评价转型促进课堂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学校认真研究《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努力开发校本绿色指标评价体系,探索和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学业质量绿色评价标准,注重多元评价,注重过程评价,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努力改变以知识掌握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来判定学生优劣的局面。
(1)实施多元开放的评价
对学生学期成绩采用“3+3+4”综合评价。改变教师主宰、分数唯一的评价方式,开辟师生互评、学校测评、家长点评、社区参评等渠道。建立《中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详评、家长点评、社区参评、学生最佳作品评选、社会实践记录、体艺活动记录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每年开展“西林之星”评选活动,让每个有一技之长的学生都能体验成长的价值,使评价更具针对性。
(2)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巧用赏识妙语,每堂课至少对半数以上学生说一句表扬鼓励的话,实施赏识性课堂评价。针对一年一度的“推优生”“优秀生”评选,学校更关注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实践以及学业的发展过程,采用活动记录、日常表现记录等方式,建立学生档案以跟踪学生发展。
(3)引导学生学会赏识
在赏识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引导学生既能悦纳自己,又能欣赏同伴,从赏到识,不断创新赏识形式,使评价成为学生发现自我、赏识别人的过程。
三、反思中的收获与展望
1.反思中的收获
从价值取向上看,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实践证明,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在2012年和2014年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试”中,上海西林中学的学生各项指数均达到或超过区域平均水平,特别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学习动机指数、自信心指数进一步提高,其中对学校的认同指数达到9级最高水平,2014年自信心指数、师生关系指数、学习动机指数等增长2级,学生学业综合水平进步显著,学习品质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