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片段式作文指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片段式作文指导范文1
1 小学一年级难点和重点是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练习如果机械地让学生去读、去写、去记、去练,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也会挫伤刚入学儿童的积极性。教学中要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将大量的练习寓于游戏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巩固所学知识。借助实物、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把所学内容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可以使单调、枯燥的教学活起来,使孩子们乐起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抓住插图所具有的“图表音”“图表形”的特点,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所学拼音字母。也可以用实物来帮助学生掌握某些字母的音和形。例如,教学声母“f”和“t”时,可选用一根带短柄的弯头拐杖做教具。拐杖拄地可表“f”的形,拐杖竖直举起可表“t”的形;又如,教学“d”时,可选用一面小鼓和一支鼓捶做为教具。竖直靠近队鼓的捶与鼓组成的图案,可表“d”的形,鼓捶敲击小鼓发出的“的的的”的声音可表“d”的音;再如,在区分“b”和“p”和“d”和“t”的发音是否送气的教学中,可选用一张薄纸做为教具。把这张薄纸放在唇边,有意识地发出“b”“p”“d”“t”各音,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送气的情况。
2 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2.1 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2 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2.3 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3 写段,适时点评鼓励
在三年级段的教学中,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学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段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然后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吸收在前、表达在后,既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对段的理解与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学会写好片断,读写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告诉学生写段时,1.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2.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3.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用自己的话写课文某段话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来写。仿段。规定选材范围,要求用总分段式写。本册教材后有很多写段的练习题,应尽量让学生多动笔进行写段训练,使学生语文能力有所提高。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如果学生写了作文,被老师评的一无是处,他不讨厌作文也得惧怕作文,所以,我们对学生习作,特别是三年级起步作文,一定要慎重对待,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和放大学生的一段通顺的句子,一个用得准确的词语,一个没有错误的标点符号等,给学生鼓励。
具体的方法:如在班上朗读,在板报上张贴,给广播站投稿,和家长沟通肯定等,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有信心、有热情、有勇气,在没有压力、没有模式的前提下,充分想象,自觉表达,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4 三年级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看图说话
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点来辅导小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4.1 因材施教,激发兴趣。
4.2 引导观察、明白图意。
片段式作文指导范文2
关键词:记叙文;细节描写;语文教学
在初中记叙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写作情况,合理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自行编写作文写作教材
教师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可以尝试编写出符合实际的写作教材。例如,七年级学生需要着重训练记叙文写作,自编教材中要突出文章的六要素以及表达方式和记叙顺序等方面的重点。这些专项指导要分为不同的训练要点,对应设计相应要点的训练板块。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做一个关于童年往事的专题写作训练。我补充了曹文轩《童年》,迟子建《我的梦开始的地方》及史铁生《消逝的钟声》等阅读材料,从摘抄笔记、自主创作、感悟笔记等多角度进行训练,有效地引导学生将阅读素材转化为写作素材。自行编写的教材不仅可操作性强,还具有灵活多变的优势,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水平。
二、激发学生写作情感
从长期教学结果来看,有关记叙文的教学往往容易忽视“形象”要素,更多注重记叙文的思想和语言。由于初中学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阅读量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写作训练应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写作立意加以强化和训练。语文教师要抓住记叙文写作的关键环节,对文章人物的形象、神态、举止、语言、心理变化和所处环境加以深入的分析,经推敲后出现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恰如其分地使用写作手法与修辞,才能将人物与事件巧妙地结合起来。因此,记叙文写作可以看作一个创作过程,优秀的记叙文如同优秀的建筑物,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充分利用课本范文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七年级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以及《济南的冬天》中,非常细致生动地描述了人物和景物。教师应在写作课上让学生重新加以体味。这种鉴赏类的课程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写作训练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人或者物开始,对周围事物的留心观察、仔细分析后,通过良好的立意与生动的文笔将其展示于人。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还需要通过不断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对作文有感情,其作文教学的目标也就实现了大半。
三、以小见大
在初中写作教学中,坚持“以小见大”的叙事视角,是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方法。“一叶落而知秋,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教师要善于指引学生利用身边的平凡微小的故事为载体,在让他们叙述“小事小情”的过程中,达到在平常的蕴含深刻、微细中挖掘大道理的目的,真正体现出记叙文写作活动中应坚持的以小素材来反映深刻主题的基本技巧。在指导学生记叙文写作实践中,笔者总不忘从已有的资源出发,积极归结教材中相关的名家大师作品的写作特色,让学生们深深感受到绝大多数的大作家都能巧妙借助“小事小情”来抒发自然真挚的情感。如,散文大师朱自清前期散文的代表作《背影》中,只写了他的父亲买桔子这样的一件小事,却精巧地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还有,法国都德的短篇《最后一课》中,仅通过沦陷区里的一个小学校的一节课,描述了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的一些“小事”,但却无限地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真实地展现了爱国主义的大主题。这些写作成功的范例都为我们的学生开展记叙文写作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四、强化片段训练,提升学生细节描写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细节描写技巧后,老师应采取良好的训练方法,提升学生细节描写水平。通常情况下,具有学习自觉性的学生常常观察并记录生活中较为典型的事例,并将其灵活应用到文章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中,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文章的可读价值。所以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作文片段训练,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描写方法进行文章细节刻画。通过总结近几年中考中的作文命题,便可以发现当前作文写作都与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非常贴近,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表达真情感。例如:在写作“取得成功时的喜悦”、“独自面对黑暗时的害怕”、“感人的亲情”等题材时,老师便可以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片段式写作,如:成功时的喜悦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独自面对黑暗时的心理变化描写;感人亲情的典型事例刻画。让缺乏细节描写的学生能够在快速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细节描写的意识,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之后的写作中得心应手的进行细节描写。
现阶段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但笔者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这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作为教师,不仅要从学生方面入手,更要从自身出发,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变传统的以统发教材为基准的教学方式为统发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对记叙文写作进行专项训练的教学方式。变教师单向指导为师生多元化互动,使“痛苦写作”成为“快乐写作”。
参考文献:
片段式作文指导范文3
把握契机,即兴作文
安排即兴的片段练习,可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因为,这些安排是教师的有意安排,对学生来说就会有一种新奇感,觉得很有趣,从心理上消除了怕写作文、厌写作文的情结。而这种小片段式作文训练,又因其篇幅小、不限字数,可以当堂完成、当堂展示,使学生易收获成功的喜悦,令学生乐此不疲。
如:今年3月20日,延平区境内遭遇突发极端天气,瞬间乌云密布,旋即狂风暴雨。当时,看到天空突然白昼变黑夜的情形,笔者心中也十分恐惧。一道惨白的闪电划过教室门口,我吓得两手捂住耳朵,要尖叫,但冲到喉咙口的声音硬是被咽回肚子里。因为学生们更害怕,更恐慌,笔者必须安抚他们,让上厕所的孩子赶紧回来,站在走廊的孩子快回教室……事后,笔者当然不会错过这样难得的写作机会,将阅读课改成小片段练习。引导学生说说下暴雨时的情景,既可以写听到的雷声、风声、雨声以及校园同学因惊慌发出的各种声音,又可以写看到的天空、窗外、教室的景象和身边同学当时害怕的样子,还可以写自己的切身感受等。对此,学生们表现出浓厚兴趣,虽然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恐慌之中,但是大部分孩子都兴致勃勃地总结着自己的所见所感。他们说得有声有色,写得得心应手。当然,这样的即兴片段练习,看似有一定的偶然性,其实告诉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抓住这样的练习机会,或给学生创造机会。
于是,就有同学写下了这样充满灵性的文字:
3月20日早上,天空仿佛被涂抹上颜料,黑漆漆的,很吓人。空气很闷,让人透不过气来。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就哗啦啦砸到地上,毫不客气,好像大地是他的敌人似的。紧接着出场的是雷公,他使劲挥舞着手中的鼓和槌,轰隆隆,那响声犹如山崩地裂,在走廊上的同学有的被吓得惊慌失措,有的一个劲往教室里跑。陈老师让我们不要害怕,她和我们在一起,还让我们轻轻地背古诗,缓解我们恐惧的心理。可偏偏在这时,教室里的灯突然灭了,同学们没有尖叫,黑暗中个个吓得捂住嘴,不敢喘气,连平时爱讲笑话的同学也不出声了。教室顿时变得很安静,静得只听得见自己“扑通、扑通”的心跳。
笔者选了一些充满灵性的文字朗读给同学们听,让他们评论,然后再点拨。听到自己的文章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朗读出来,一个个激情高涨。同时,还鼓励文章未被朗读的同学,并对积极参加发言评论的同学加以赞扬。通过这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借助想象,鲜活地表达了身边的景和物;而且写作自信心也树立了,为作文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借助文本,仿写片段
小学生语文课本中的范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含有丰富的联想成分,其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联想能力的优秀范文,不仅展示着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也蕴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教师在细化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文本,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学时,深刻挖掘和巧妙利用,会使学生多方受益。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三年级学生写动物外形和人物外貌,一般都比较具体,能写出什么部位有什么,但没有明确的选择意识,不能抓住其特点。语言表达也往往千人一面,大多是“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等。要提升学生观察能力、表达的层次,就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写作妙招。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引导:这段话是写燕子的外形特点。燕子身上的部位还有头、眼睛和爪子,为什么只写了羽毛、翅膀和尾巴?为什么用“乌黑光亮”“剪刀似的”来形容羽毛和尾巴,而不写成“黑乎乎的羽毛”和“树杈似的尾巴”?为什么用了这样简短,结构相同的句式?当学生学会作者的观察方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之后,再引导学生以小白兔、大象等动物与燕子对比,指导学生迁移运用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师:如果要介绍小白兔,你会选择他哪些部位具体介绍呢?
生:长长的耳朵。
师:好。小白兔长长的耳朵,总是竖着,时刻警惕来自周围的危险。
生:红红的眼睛。
师:小白兔红红的眼睛。像刚刚哭过似的。
生1:尾巴短短的。
生2:还有总是在动的三瓣嘴。
师:如果要介绍大象,你想突出他哪些特点?
生:“大”“重”。
师:得选择什么部位来体现这些特点呢?
生:粗大的象鼻,蒲扇似的大耳朵,像堵墙一样的身子,还有粗大如桩的四条……
师:好!接下来,请你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选择最典型的部位,写出这种动物的外形特点。
生1:一身洁白柔软的绒毛,一个圈儿一个圈儿地卷着,四只轻巧的蹄子,走起路来欢蹦乱跳,加上一个粉扑扑的小鼻子,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山羊。
生2:一对尖尖的小耳朵,一张人字形的嘴巴,两旁有6根白色的胡须,常常一扇一扇的,像钢针一样,能量出洞口的尺寸。加上一双小绿灯似的绿眼睛。凑成温顺神气的小花猫。
这些生动有趣的文字句子,充分说明学生有写作的潜能。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他们就会热爱写作,就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还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出好句子。所以,要以灵活的教学机智去保护学生写作积极性,赞赏学生可喜进步。当然借助文本,进行片段训练还有许多方式,如课文内容补白、对课文人物评价、续写、改写或扩写等,这些都是常用的训练方法。
创设情境,让作文有趣味
“语文就是居家过日子。”这是魏书生先生在其大半生的语文教育经历中所领悟出来的。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似乎也应当是“居家过日子”一样的自然质朴。
以手机、网络为契机的短信、微博作文训练 用这种短而精的文体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操作性强。也许,有人把他视为不起眼的东西。但他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生活中,而且常常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快乐。抓住学生的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笔者将短信写作带进了课堂。学生们个个兴奋异常。首先读了几则短信,让学生明白短信文体的特点,然后给学生确定了短信写作的话题:发给某某的短信。
以出小作文集的形式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学生在知名文学刊物上发表作文是很难的。但教师可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这种愿望。在班内出小作文集,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教学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学写童话时,笔者让学生当堂自由创作,然后评选出优秀的童话故事,编订成以“我的童话集”为名的小册子。像这种与作文有关的小册子,还有很多:有学生平时说话、习作时的“妙语集”;有学生读完一本好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好句,结成册子叫“采蜜集”;还有将单元或平时的小练笔写得优秀的学生,在班上结集的“全班优秀作文选”,内容包括有教师写的序,学生写的作品,教师的简评,同伴点评等。出这些册子,满足了学生的发表作文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激情。
片段式作文指导范文4
你总是借助语文课文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传授许多做人的知识,包容我,理解我。如同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但您更像园丁培育幼苗;露水滋润万物一样。
单老师,您知道我们有多喜欢上您教的语文课吗?
单老师,您还记得吗?那天上您的语文课时,我的座位正好在墙边,墙上挂着许多同学们写的小字,我便对这些小字产生了兴趣,我看看了您,您正在给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讲课呢!我觉得您没有注意到我,便仰起头深吸一口气,对着墙上的小字,轻轻地吹出来。然后我又装作很认真听课的样子。我又偷偷的看了看您,“嘻嘻”还没发现我。于是我又深深的吸了一大口气,对着小字又呼了出来。这回小字就像蝴蝶一样轻轻的飞起,又轻轻的落下。我正玩的不亦乐乎时,只听一声“咦,于聪过来……”这时我反应过来了,是您发现了我。我慌张的站了起来。我蹑手蹑脚的走过去,您站在讲台上,拿着格尺,我伸出了手,只听啪啪两声,我的手红了,您说:“再有一回,奖金加倍……”同学们哈哈大笑,我坐在座位上,看着红红的手,心想:谁叫你上课不认真,活该!下回看你还敢溜号不……
单老师,上您的课时,我们总是觉得很轻松,很愉快。在上您的课时,我们很放松,很活跃,很积极。虽然有时会因为说话而受到小小的惩罚,但是我们并不会因此憎恨你,反而会很高兴,又得到您的特殊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对语文学科有了极浓的兴趣。而你的风趣、幽默,使得更加喜欢上语文。你讲题时,更加觉得您讲的那么透测,那么仔细。语文课总是被快乐包围着,每一堂课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单老师,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永远影响着我,使我不会忘记的。
片段式作文指导范文5
关键词: 生活教育 记叙文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近代学者陶行知是探讨教育与生活关系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奠定了生活教育的理论基础。“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直接且非常鲜明地回答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最核心的问题,即生活与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陶行知在揭示“生活即教育”内涵时,曾经这样说道:“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1]这句话可以解读为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是在社会之中的,另一方面是说教育和学校要为生活p社会服务,教育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教育的过程要与生活过程和社会过程联系起来,“生活教育”说到底就是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有三点最基本的内涵,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指的是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际生活,教育要为了改造社会生活而存在,两者密切相连,生活决定教育,只有当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教育本身脱离了生活,那么就称不上是教育。教育任务是不断提高现实生活质量,使生活不断向前和向上发展。“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核心思想。“社会即学校”指的是学校必须与社会进行密切联系,从而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这个主张有两个意思:首先,必须把社会与学校这两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学生从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区域中解放出来,使学校对学生教育的作用不再单一地局限在学校内;其次,要把学校办成更加贴近社会实际情况的,从而影响社会发展。“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指的是知行合一,行,就是做,是实践;做是第一,知才是第二。这样就改变了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社会和实际的弊端,把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生活力及创造力的轨道上,做到学以致用。
陶行知认为,教育源自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为这个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作用。
二、社会生活与作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极强的社会生活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源自于生活,与生活同在。其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写作教学更是如此:命题、写作、批改、讲评等各个环节,这几个环节都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相关的规定,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越充实,作文内容越丰富。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行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2]。由此可,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同样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有了生活,才能有所思和有所感,才能更好地写作记叙文。
作文教学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其实是用语音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思想。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p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培养个性且完善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三、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
记叙文是对生活中人、事、景和物的叙述及描写,是表现日常精彩生活的最好载体。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进行考场作文的首选文体。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初中生写作记叙文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以下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3]。然而,我校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令人担忧,无论是教师的写作教学,还是学生的作文,都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写作教学没有系统性,记叙文教学也是如此。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包括生活素材的积累、体验及感悟,从文章的构思、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进行培养。这是需要多方面进行训练和提升的,教学没有可操作的、指导性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现今语文教学中出现“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写作教学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由于阅读教学篇目很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及作文教学难度大,对教师素质要求高等因素造成上述情况。在作文教学中,长期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表达。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作文的命题还是讲评,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往往把作文写作视为任务,勉强应付,很难唤起写作激情,导致作文质量不高,作文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和僵化。
就学生作文而言,其中存在许多问题。按照常理,经过小学训练,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对记叙文写作和训练应该驾轻就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写作水平令人担忧。
第一,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不愿写作,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一是学生视写作为任务,而不是出自内心情感的表达。二是一些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内容,或确实不会写,也写不好。
第二,作文题目相对比较平淡p老套,学生所选材料范围比较狭窄。为鼓励同学们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老师往往会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如“那一次,我 ?摇 ?摇”;“?摇 ?摇的滋味”;“我学会了?摇 ?摇”;“我不后悔?摇 ?摇”等。按照常理,如今学生都曾感受过童年的欢乐或成长中的一些小坎坷,都经历过一些成功的喜悦或者失败的痛苦,都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让人感动或让人愤慨的人和事,虽然平凡,但是印象深刻,能够畅所欲言……然而,一些学生所叙的事情或者胡编乱造、离奇虚假;或者是一些年旧旧事;或者套用一些范文,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写父母,就是我半夜发烧,父母送我去医院;下雨天爸妈给我送雨伞;晚上父母为我盖被子。写同学,不是大雨天同学不惜自己淋雨把伞借给我,就是和同学发生一些矛盾,当自己醒悟过来想重归于好时,发现同学已到异地求学……总之,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当然就无法把生活素材灵活运用到作文当中。
第三,作文语言不够生动,描写十分苍白,缺少细致描写。记叙文是记事和写人的文章,通常用的是叙述型语言和描写型语言。记叙文语言既要求文字通顺、表达流畅,又要求语言具备一定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要求在叙述的基础上,将描写的人物和景物的存在及变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和如临其境。但是,我们从初中生的记叙文中可以发现,不少学生无法将一些细节描写出来。因此,刻画的人物比较单板干瘪,描写的场景不够生动。
第四,学生作文审题立意能力不强,立意较为肤浅。记叙文的立意是通过写人和记事表现作者中心思想,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同学们往往缺乏审题意识,不注意文章的立意,随意盲目地写作,以致偏题、离题,或者立意相对肤浅、幼稚,没有深度。
由此看来,初中记叙文写作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四、初中记叙文“生活化”写作教学策略
生活教育理念主张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与儿童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指导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首先强调生活是写作的创作源泉,写作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其次倡导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及套话。记叙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对初中记叙文写作现状的分析,发现初中生普遍对记叙文写作不感兴趣,这是制约初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师在命题时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作为背景进行作文命题。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到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是不同的,命题时应该注意这一点。叶圣陶先生说:“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4]由此可见,教师所起的命题是要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其次,积极评价,进行多样化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在给学生作文写批语的时候,应该遵循一个原则――以鼓励为主。他们一次一次地写了那么多篇作文,总有几篇相对而言是写得较好的,教师应该适当地给予赞赏,多采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也可以创办班级刊物展现班级优秀作品,甚至编写班或个人的优秀作文集。同样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向报纸、杂志投稿。这些方式方法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二,充实学生的生活。《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充实的社会生活是记叙文写作的源头活水。在平时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走出教室,走进校园,感受四季变化,从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也可以把语文书中的一些篇目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了解内心变化。更可以从阅读中积累生活素材,现在很多中学生的课业任务十分重,平时过着学校p家里两点一线的生活,直接经历的生活十分有限,此时则应该多阅读,通过阅读等间接方式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总之,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和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从而给写作创造更多源泉,使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有东西写,有所发挥。
第三,在课堂上开展片段写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整体记叙文写作能力。写整篇作文十分重要,从作文审题开始,可能需要大量时间。因此可以根据具体所学课文,结合写作训练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片断练习,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例如,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很多经典课文,可以当堂模仿并训练,也可以根据作文各个环节进行片段式训练。从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布局谋篇到行文等各个方面加以指导,完善记叙文写作各个环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记叙文写作更是如此。然而,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社会生活,感悟社会生活。因此,同学们的记叙文写作往往脱离生活实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倡导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儿童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强调教育过程与生活过程要有一致性。因此,我们需要用这种生活教育理念指导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694.
[2]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8.
片段式作文指导范文6
一、整合记忆激发兴趣
在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到来之时,学生都兴奋异常,这时不妨请学生讲述自己在愚人节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件事,或者自己度过的最有意思的一个愚人节。这些都是学生们亲身参与的生活,他们说起来都思路清晰、神采飞扬,细微处都说得非常精妙。这就是生活,他们有观察、有体验、有情感,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观察了生活,体验到了生活中的美;只不过他们不知道作文就是有情感的生活,学生们没有把洋节日与作文联系起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学生拥有这个能力,只是他们不知道,关键的时候需要教师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去引导。
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适时请学生把自己说的内容,尤其是与别人不一样的经历记录下来,要求把人物细节描写清楚。学生记录的内容大都能详略得当,而且细节描写栩栩如生,连学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再请学生将《祝福》、《林黛玉进贾府》、《装在套子里的人》等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找出来读一读,学生发现自己的文章也能像大师的文章一样,写出精彩的细节和鲜明的人物个性。
学生有了写作兴趣,要趁热打铁。请学生收集有关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由来,让学生知道所以然,让他们主动地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让学生们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人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激发学生向善求美的热情。
二、整合媒体信息,提高分析能力
每年的情人节和圣诞节媒体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报道,学生都有过或多或少的关注,我们把这些新闻事件引入课堂,请学生参与到各种社会现象的讨论中来。参照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请写作能力较弱、兴趣不浓的同学收集报纸和电视上与情人节有关的社会现象。把这些学生请上讲台为大家展示,然后请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为保证问题的针对性,提出如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我们过愚人节?
(2)西方人可以自由的过情人节,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什么我们不能?
(3)为什么我们的节日文化里不能有情人节和愚人节?
(4)西方主要节日的起源,他们都包含怎样的文化信息?
(5)中国文化别强调“孝”,为什么我们没有感恩节?我们中国人是如何表达感恩之心的?
(6)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外来节日、外来文化?
(7)为什么我们过的洋节日,西方人觉得和他们过的不一样?
此外,鼓励学生发帖子写点评。如此,让学生自由的、自觉的、随时随地的写作,在兴致盎然中使写作成为一种习惯。这样的活动不能只是一种游戏,不能没有目的性,明确学生写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清是非、善恶、功过、美丑,褒功扬善,贬过弃丑或者总结经验教训,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要学生明晓评论性文章需要具备三大条件:①评论对象要交待清楚。②作者的观点要正确、鲜明。③对事物的分析要入情入理。简而言之,对于某种思想或艺术特色,是赞成还是反对,要有明确的态度。如果赞成,说它好,一定要说出个“好”的原因来;如果不赞成,说它不好,也要把“不好”的理由讲清楚。
这样做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写作层次好一些的同学,鼓励他们写片段式评论,写评论类的小论文。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鉴赏的眼光,另一方面,也向创新思维提出了挑战。在高中阶段,让学生多做一些说理性的、评价性的、鉴赏性的写作训练,这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迅速提高与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在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和感恩节这样的日子里不缺少社会热点问题,学生也许都参与过或者都浏览过,不能让这些写作资源白白地从学生的身边溜走,我们要将与洋节日有关的社会现象作为载体,引导他们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使写作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的过程。
三、整合教材内容
社会上对于洋节日的问题,主要存在着“接受”与“排斥”两种主要观点,应该怎样对待外来节日和外来文化呢。这就涉及继承和接受。我们把“洋节日的是是非非”?与教材内容整合,为议论文教学注入现实的灵动。而使人教版教材必修三之“表达交流”版块写作教学“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必修四“学习辩证分析”;必修五“学习写得深刻”等教学恰到好处地得以整合。
“必修四”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我把重点定位于《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是谈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一点上,与现实生活中“洋节日”这一问题有相通之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外来节日、外来文化?”这样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得以解答,学生一边学书本内容,一边讨论社会实际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对问题的探究意识,也使议论文的学习变得不再沉闷。学生因为先前有了资料的收集,所以在课堂讨论中能够旗帜鲜明地列出自己的观点,并且为观点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他们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他们将自己的讨论整理成文,既对社会现象负责任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快乐地完成了本单元的写作任务,学生在这样的资源整合中知道了更多的生活道理,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四、整合节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