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范文1
〖HJ1.35mm〗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监护仪正被广泛应用于医院的ICU、CCU、麻醉手术室及各临床科室。长期连续地对患者进行心电、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动态监护及测量,向医护人员持续提供病人生命体征的重要信息[1];及时发现医务人员感觉器官一时不能察觉或来不及察觉的危机情况,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抢救,在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上提高了确切的功效,是目前作为临床观察病情变化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1 临床资料
我院神经外科在2012年8月~2013年8月,共使用监护仪185例,报警及各种故障解除76例,其中心率监护15例,呼吸监护3例,血氧饱和度监护95例,血压监测50例,男125例,女60例,年龄12岁~90岁,脑出血32例,颅脑外伤120例,颅脑肿瘤25例,脑积水8例。
2 监护仪临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
2.1 心电监测中的常见问题:电极位置放置不准确,电极脱落,电极、导联线、电线连接不良,导联线内导丝断裂,导致心电图波形无显示或显示不良;电极粘贴处皮肤发红或水泡;病人肌肉颤动、基线游走导致心电图人为干扰。
2.2 呼吸监测中的常见问题:呼吸波形无显示或显示不良的原因,电极放置欠妥当,电极脱落。
2.3 血氧饱和度监测中的常见问题:传感器损坏或脱落,传感器位置不准确,病人移动过度,躁动不安,病人末梢循环不良、肢体温度过低,使氧饱和度探头测不到血氧饱和度和脉率值;同侧手臂测量血压时,也会影响末梢循环而使测量值有误差;探头戴的时间过长以后,影响血液循环,使测量精确度受影响;血液中有染色剂、皮肤涂色或手指甲上涂有指甲油,也会影响测量精确度;由于病人移动过度致氧饱和度迅速变化,信号强度游走不定。
2.4 无创血压监测中的常见问题:袖带漏气,与袖带连接的管道接头漏气,袖带过松或过紧,管道打结,所选用的袖带过大或过小,袖带绑的位置不正确都是导致测量不准确的主要原因;病人身置,应使被测肢体与病人心脏在同一水平线上,被测肢体在身体上方下方均对血压测量结果有影响;病人肢体活动大、频率高,对血压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
2.5 误报警:由于各参数上下界限范围设置不合理。上限设置过低,下限设置过高均可出现频繁报警。
3 护理对策
3.1 心电监护中常见问题的处理:若是导联线断则予更换导联或联系器械修理组维修,若是导联线没有断则是电极片脱落,予更换电极片,用75%的乙醇进行黏贴部位表面清洁,长时间监护的患者应每日或隔日更换电极片,同时更换黏贴部位,防止长时间刺激同一部位引起局部皮肤损害。还可能是病人本身的一些因素造成的,尽量让病人保持平静,减少活动。
3.2 呼吸监测中的常见问题的处理:呼吸参数异常或/- ? -0显示时 应检查电极放置是否妥当、是否脱落。电极安放很重要,同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有无窒息、缺氧、呼
吸不规则等,及时采取措施,以缓解病人呼吸窘迫症状。
3.3 血氧饱和度监测中的常见问题的处理:屏幕上无氧饱和度和脉率值时,使病人肢体保持不动或将传感器移到活动少的肢体,对于意识模糊、烦躁病人适当使用约束带制动。病人注意保暖,必要时更换传感器,不在同一手指测量过长时间,尽可能每1~2 h更换一次手指部位,防止指端血循环障碍引起的青紫、红肿现象发生,避免在同侧手臂测量血压。当出现血氧探头正常工作,而开机自检后探头内发出较暗红光或红光较亮且闪烁不定。需及时更换SpO2探头或是延长线。指导病人勿涂指甲油,保持指端清洁干燥。
3.4 无创血压监测中的常见问题的处理:选择正确的模式,选择大小合适的袖带,使用前认真检查袖带管路连接处是否漏气,有漏气及时更换袖带,将袖带管路整理好以防漏气或卡死。绑袖带时应缠绕在病人肘关节上1~2 cm处,松紧适宜,可插入一个手指为宜,且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位置,测量血压时尽量取平卧位,保持安静状态。建议间隔6~8 h更换监测部位一次,防止连续监测同一部位,给患者造成的不必要的皮肤损伤。
3.5 误报警时的处理:密切观察病情,根据病人病情适当调节高低限报警值。报警值的设置一般为病人基础生命体征的20%,对于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的病人,报警范围上下限的设置可按照正常值的上下限进行设置,异常生命体征可与医生沟通后,根据病情设置合适的范围。
3.6 心理护理:使用前做好病人及家属解释工作,告知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病人对自身疾病、应用的监护设施缺乏正确认识,产生恐惧,从而引起情绪紧张不安、焦虑,加重病情
。应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及配合。注意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时开窗通风,消除一切不必要的噪音和不良刺激,创造舒适的治疗和休息环境。帮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摆好监护仪连线,有利于患者睡眠和翻身活动。
4 讨论
心电监护仪的广泛应用,能有效提高危重患者的治愈率,是目前作为临床观察病情变化必不可少的手段。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监护仪故障也日益增多。使用中必须熟悉监护仪器的机制和正确使用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观察与监测相结合,这样才能确保使用的安全,防范因使用不当所致的各种问题。护理管理人员应有计划、系统地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提高排除故障的能力、减少故障的发生率。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使病人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心电监护仪的监测。
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范文2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0引言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逐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若仅仅考虑到生理方面的护理,并不能完全使呼吸道疾病老年患者得到真正的健康,同时还要考虑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相对于其他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难度较大,呼吸内科患者往往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不畅,通气换气困难以及胸闷气短等,同时这些症状会令患者焦躁不安,所以呼吸内科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更加需要耐心[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人们对护理也给予了更高的关注。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人们提出在传统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施加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2]。如: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恢复状况,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健康意识,对患者多进行鼓励提高他们的治愈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对患者的护理给予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建立护理小组及时解决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互相分享护理经验等。现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诊治疗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护理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收集护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及应对方法,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诊治疗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护理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收集护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及应对方法。120例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在61~86岁左右,平均年龄为(69.3±7.6)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患者64例,平均病程13.5年,阻塞性肺气肿患者56例,平均病程7.9年,其他呼吸内科疾病患者10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系统慢性疾病患者75例。
1.2方法。
对呼吸内科患者均采用传统常规的护理方法,对实验组患者在采用传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具体方法如下: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恢复状况,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健康意识,对患者多进行鼓励提高他们的治愈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对患者的护理给予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建立护理小组及时解决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互相分享护理经验;摔伤、坠床等隐患: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休息,下床行动的时间减少,容易出现跌倒摔伤等情况,造成患者股骨颈骨折,因此应指导患者家属定期搀扶患者进行下床运动,避免出现摔倒跌伤等问题;窒息、误吸等隐患:患者由于长期卧床,经常出现咯血、痰液等不易咳出的患者,易造成窒息的情况;此外,有些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的现象,易造成误吸的情况。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医护人员在日常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吸痰、拍背等动作,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辅助,以促进患者痰液等的排出;此外,医院还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水平。
1.3统计学处理。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数据具有可靠性,可以根据两组数据反映的情况进行理性评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越来越强,患者更加注重术后健康的恢复情况,渴望术后得到较好的生活质量,所以术后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随着空气质量的下降患呼吸类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患者也多为一些老年人,老年人患者因其自身年龄较大身体各方面机能下降,他们在患有呼吸类疾病的同时往往伴有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就增加了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加大了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难度,为了给患者术后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人们提出在传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的新型护理方法[4-5]。如: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恢复状况,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健康意识,同时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护理小组及时解决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互相分享护理经验等。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护理问题主要与患者患病年龄、心理、环境等问题有关,在临床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对症处理。综上所述,在患者在呼吸内科的护理过程中加入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可以有效提高呼吸内科患者护理过程中风险因素控制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广泛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包旭艳.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13:2267-2268.
[2]柳玲玲,翟琳.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8:112-113.
[3]吴春香.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及对策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8:213.
[4]张国玲.如何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消除和防范安全隐患[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71:170.
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范文3
关键词:循证护理;临床带教;效果评估
循证护理(EBN)是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护理带教工作之中。其优点在于能够快速的提高护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并通过讨论增强护生对常见问题的记忆,让护生在正式进入临床工作之前掌握循证护理的基本方法[1]。骨科护理有很多特殊的常用护理如牵引的护理,术前术后的护理,长期卧床的护理,换药的护理等,患者痛苦较重,且行动不便,因此护生刚刚接触临床时可能会有较多的疑惑和抵触,因此合理的讲循证护理带入临床带教模式之中,能够快速的将护生的学习能力提升[2]。本文对我校62名护理专业护生的循证护理模式的骨科护理学临床带教进行分析,并做出了效果评估,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带教对象
选取我校09届护理专业的护生124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个62人。两组护生统一进行为时12周(48课时)的基础理论学习并进行考核,实验组平均分数为(83.5±6.9)分,对照组平均分数为(84.1±7.4)分,两组在临床带教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带教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输式临床带教方法。即传统的骨科病房指导带教,带教老师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专业操作的示范和指导等。带教时间为6周(24课时)。
1.2.2 实验组
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的骨科护理学临床带教。具体带教模式方法为:带教老师针对骨科护理的常见大纲问题及疑难问题寻找合适的病案,通过与护生探讨病案的特殊性以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然后布置任务指导护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查询方法包括查阅院内图书馆和校内图书馆的书籍、期刊,网上数据库的检索以及老师的咨询等方法。
然后将所查询的资料予以汇总和整理,由带教老师审阅后将护生组织讨论,讨论内容包括问题的传统解决方法,最新护理方式以及护理中常遇见问题的解决方案,由带教老师指引讨论方向,并对讨论中的发言予以肯定、指导和总结,并根据护生们就此掌握的骨科护理方式进行实践操作示范和指导[3]。带教时间为6周(24课时)。
1.2.3 评价方法
两组护生在带教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安排的评价和护生操作的考评。通过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护生对课程设计的满意度情况。对护生实习情况的考核采用基础知识+专业操作考核的方法进行考评。其中基础知识考核内容占60%,操作考核占40%。基础知识考核内容包括大纲内容和循证护理方法考核。
1.2.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护生考试成绩及满意度调查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且P
2 结果
两组各发放调查问卷62份,回收62份,回收率均为100%。其中实验组对课程设计及带教方法的满意度为96.77%,对照组对课程设计及带教方法的满意度为88.70%。两组对课程设计及带教方法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90分)33人,良(80~90分)24人,合格(60~80分)5人,优良率为91.9%;对照组考核成绩优(>90分)27人,良(80~90分)22人,合格(60~80分)12人,不合格(
3 讨论
循证护理(EBN)应用于骨科护理带教工作之中。其优点在于能够快速的提高护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并通过讨论增强护生对常见问题的记忆,让护生在正式进入临床工作之前掌握循证护理的基本方法[4]。针对骨科特殊的护理方式如牵引、刀口,固定术围术期,长期卧床,功能锻炼等方面的护理对于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循证护理能够让护生快速的掌握骨科护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能力,课程设计及内容护生们的满意度较高,同时能够让护生掌握循证护理的常用方式方法,对护生长期教育和学习的推动作用有着重大的意义,值得护理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勤,周艳,袁华,等.护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探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40-41.
[2]张燕琴,张晓岚.骨科护生带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中医,2009,22(1):55-56.
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范文4
关键词 留置胃管 常见问题 改进方法
留置胃管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1],若操作不当会影响治疗效果,留置胃管是观察病情变化、治疗疾病重要措施,但是留置胃管常见的问题较多[2],为提高留置胃管护理质量,2011年6月~2012年11月对留置胃管患者60例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11月收治留置胃管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66.7%),女20例(33.3%),男女之比为2:1,年龄16~79岁,平均47.5岁。疾病类型,上消化道出血10例(16.7%),肠梗阻26例(43.3%),胃溃疡24例(40.0%)。置管时间2~21天,平均10.3天。
常见护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恐惧心理:患者对疾病治疗存在较大的恐惧感,在护理操作时不配合,甚至拒绝插胃管,这些原因主要是:①患者对治疗的过程不了解,缺乏插胃管的相关知识,或者听其他患者诉说插胃管的痛苦等,因而产生恐惧心理;②患者曾经插过胃管,由于医护人员操作不当[3],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而对再次插胃管表现的十分紧张、恐惧。
引流不流畅:胃管插入后并没有抽吸出胃液或者胃管内无液体流出,患者感到腹胀,甚至发生呕吐。其原因主要是:①胃管被胃内容物或血块堵塞[4],导致引流不通;②患者的不正确,胃内容物难以引流出来;③置管长度不够深,未能达到胃内容物里面,因而没有抽出;④胃内容物比较黏稠,胃管太细,也是导致难以抽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机械性损伤:留置胃管的过程会给患者胃黏膜带来一定的刺激,甚至会出现出血或感染,其原因:①护士操作不熟悉,在插胃管时用力过猛;②患者插胃管的次数较多,由于反反复复的刺激,导致机械性损伤[5];③胃管质地较硬,不柔软也是导致机械性损伤的一个原因。
鼻胃管滑脱:患者留置的胃管从鼻腔自动或被动脱出,其原因主要是:①患者心情烦躁,易冲动,导致胃管滑脱[6],或者恶心、呕吐难以耐受,将胃管呕出;②胃管固定不牢固,患者在活动时不经意滑脱。
改进方法
胃管的粗细、软硬程度和型号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发病原因来选择胃管的粗细、软硬程度,若是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的患者,应该应选择型号较粗的胃管,这样可以避免血块或胃内容堵塞胃管。
置胃管技巧:①在插胃管前要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插胃管的过程,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意义,让患者了解插胃管是种刺激性不大的治疗,消除患者的各种顾虑,教会患者配合治疗的方法,在护理人员插胃管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抵触,积极配合,提高插管的成功率。②经过心理护理后仍有部分患者情绪紧张,频繁不安,对于这类患者,操作前可适当应用镇静剂。③术前对有心血管疾病、年老患者,插管时有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应选择插管时机。④为了避免由于置入胃管后证实胃管是否在胃内一难点,可采取空腹侧卧位尤其是右侧卧位,使胃液很快抽出,避免了因胃液不能抽出,将胃管反复盲目、拔出或重插,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⑤插胃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操作粗暴。
置管长度:胃管的置管长度按常规应插入45~55cm。护理人员将胃管的插入长度在常规的基础上延长5~10cm后置入,使胃管前段达胃体或幽门处,既有利于术后对患者进行鼻饲,也达到了良好的引流效果。
妥善固定:翻身时注意勿扯到鼻胃管,可以用别针将鼻胃管固定衣服上,胃管与身体稳定地移动,切不可固定在床单或枕头上,翻身或坐起时要时刻维护鼻胃管,防止脱出。
胃管阻塞通畅方法:采用十二指肠导丝疏通来处理阻塞的胃管。操作时导丝上涂上液体石蜡插入胃管内,阻力小,无痛苦较安全。操作前需测量导丝插入长度,并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也可采用注水回抽方法。
讨 论
对留置鼻胃管患者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详细评估,认真分析,积极、主动地采取以上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对策后,本组60例留置胃管患者均成功插管,患者的紧张、恐惧情况明细降低,未见脱管发生,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金华.双枕垫头快速插胃管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4,16(2):36.
2 霍永华,王惊涛,高秀江,等.留置胃管引流不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724.
3 陈洁芬.应用白扁带系双套结固定胃管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2B):42-43.
4 董小梅.留置胃管阻塞通畅方法[J].护理学杂志,2006,19(7):72.
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范文5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a)-0159-03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又称为实证护理,是一种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临床护理观念和方法。EBN是随循证医学的发展而来的护理学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在遵循科学的条件下开展护理工作,是将当前所获得的最佳研究依据、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临床经验、患者的实际情况这三者完美结合制订的护理措施[1]。EBN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基本的临床技能、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国内EBN的基础临床研究相对滞后,护理人员对EBN的理解误区、科学循证知识不足、证据临床简单化形式化[2-3]等制约和影响了EBN的开展,因此,为了促进EBN实践的开展,本研究结合临床实际经验,针对内科住院患者的常见问题开展EBN实践,旨在为内科住院患者的EBN提供实践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EBN实践小组的成员包括责任组长1名、副组长1名、组员5名,均接受过有关EBN知识的理论培训。
本研究共收集2012年6月~2013年5月的内科住院患者150例,男75例,女75例,年龄36~87岁,平均61岁,所患疾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脑梗死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睡眠等问题,随机分成EBN组与传统护理组,每组各75例。EBN组进行EBN,传统护理组进行一般护理,两组的疾病分类、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一般护理包括接待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患者的饮食、病情护理。EBN包括一般护理,且通过了解患者的病情,向不同的患者进行病情讲解、引导和康复治疗护理,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EBN实践小组成员每天统计内科住院患者护理工作中发生的问题,组长每周组织开会总结归纳问题,统计抑郁、焦虑、睡眠等常见问题的改善情况,根据问题确定检索关键词,应用网络和文献找出相关资料,对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实用性作出评价,进行讨论,确定相关结论。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EBN组的焦虑、抑郁、失眠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护理组(P
表1 两组焦虑、抑郁、失眠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与传统护理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3.1 常见问题
3.1.1 焦虑问题[4]
焦虑问题几乎存在于每位内科住院患者,由于其对住院没有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患者在住院时往往产生焦虑及紧张的情绪,特别是第一次住院的患者,这种表现更加突出。内科住院患者由于担心自己患病程度而整日焦躁不安,临床表现常常是心悸、呼吸急促、食欲下降等,有的患者甚至出现情绪不稳定、对护理人员打骂等严重情况。
3.1.2 抑郁问题[5]
抑郁问题也是内科住院患者常见问题之一。患者的临床表现是整日忧心忡忡,悲观叹气,自责自罪,对工作、学习、家庭、前途丧失信心,认为自己丧失了工作能力,或表现为对微不足道的小事加以夸大,并想出种种罪名,严重的患者会伴有失眠、食欲障碍,甚至出现自杀企图。
3.1.3 睡眠问题[6-7]
影响内科住院患者睡眠的因素很多,睡眠质量与人的学历、婚姻、性别等有密切联系,调查发现,影响睡眠的因素除了心理因素外,也与医院的环境因素(住院病室和周围走廊的的噪声、灯光、室温、床铺软硬等)有很大关系,另外,药物的作用和护理人员产生的杂音也可能是影响内科住院患者睡眠的因素之一。
3.1.4 并发症问题[8-9]
内科住院患者的诊断、治疗技术和护理实践操作,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危险性,如在气管插管或心脏电转复时,护理人员在监测血压、呼吸、脉搏、心电图、神志变化情况时,可能造成心律失常、心跳停止、心力衰竭、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因此护理人员的临床技能可能会造成并发症的产生,一些微小的操作都可能会引起内科住院患者疾病的变化。
3.2 循证护理实践措施
3.2.1 治疗和康复教育
首先应让内科住院患者对自己的临床病症和表现有全面的认识,确保其是否是疾病复发的征兆,让患者对病情有所了解,消除其内心的不安全感。护理人员要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明确疾病的特点,调动患者的心理调节功能,恢复其心理平衡,以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护理人员必须针对内科住院患者的不同特点而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患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早作出判断,不要过分忧虑,更要做出正确的举措。
3.2.2 心理指导
内科住院患者产生问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心理过分忧虑、担心,依据EBN的原则开导患者是护理人员医护的重点。
3.2.2.1 鼓励患者抒发感情 与外界沟通是人重要的活动之一,不能让患者把话窝在心里,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应耐心、和蔼、热情地鼓励、劝告、指导患者,用亲切的心境鼓励患者说出最需要什么、最担心是什么、最关心什么等;耐心倾听患者的遭遇、病苦,应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对其的尊重和理解。
3.2.2.2 阻断患者的负面心理 患者在住院时,当恢复认知能力后,容易产生继发性抑郁等负面心理,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生活态度消极化,对疾病治疗悲观化,因此,护理人员应在与患者沟通时,向患者阐述积极向上的事情,肯定患者的长处、优点,让患者对生活有一种正面的心理;护理人员还可以积极联系患者家属,让家属多接触患者,肯定患者的成绩,唤起患者心理上的愉快和满足感。提高患者的价值感,稳定患者的情绪。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与相邻病床的患者进行交谈,并相互鼓励,缓解压力。对于心理矛盾冲突极严重的患者,必要时可找心理专家对患者进行辅导,这会对病情缓解有所帮助。
3.2.3 规律作息
住院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睡眠不好问题的原因还与生活不规律有关,工作压力大、时间紧造成现代人生活秩序混乱,不规律作息导致问题的产生,因此,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更应该帮助患者恢复规律作息,这对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有极大帮助。护理人员的具体工作包括提醒患者按时吃药,提醒患者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在允许的条件下,建议患者在正常的诊疗结束后进行适当的运动,利用音乐缓解心情,睡前不要饮用浓茶、浓咖啡等兴奋性饮品。
3.2.4 改善护理环境
患者转入病房住院后,环境改变让患者一开始难以适应,从而不利于住院患者的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临床能力,首先应将EBN的思想贯彻到临床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还必须不断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临床技能,掌握内科患者的发病机制和注意事项,以跟上护理学科的发展速度,必要时还应掌握心理学知识。同时,护理人员应在工作期间时刻为住院患者着想,禁止大声喧哗,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
3.3 展望
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范文6
【摘要】目的 对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6例介入术患者,针对其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通过对患者的介入术后的观察,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加强术后观察,减少并发症,使手术安全可行。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术、并发症、预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逐年提高,其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突出,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大多数,故其诊断与治疗成为神经内科科医生和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而脑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越来越被多数医生和患者接受。而介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是评论手术成败的关键。因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也是值得我们护理人员引起重视的。我们通过对2010年12月~2011年4月在我科经过脑血管介入治疗的病人术后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 了相应 的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共212例,均为我科住院病人,其中男性167人,女性45例,年龄在41-71岁之间。其中行DSA144例,支架植入术68例,患者术后出现的护理问题有:伤口渗液 13例,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1例,血肿7例,排尿困难8例,脑出血2例。
2 常见的几种并发症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2.1 伤口渗液 最常见的是穿刺部位的渗血。此问题发生的原因与动脉压力过大、动脉的内径较大、术中术后肝素抗凝、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压迫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不够、病人体质因素、病人未听从医护人员而过早活动患肢等有关。[1]预防的的方法除提高穿刺技术外,穿刺点的压迫点要准确,用2.3.4指并拢,按压于皮肤穿刺进针点的近心端,按压力度以指腹感到血管搏动和穿刺点无出血为宜,先重后轻。术后制动要注意以平卧制动,不可半卧或侧卧。[3]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有渗血。教会病人有效咳嗽或用力时按住穿刺部位,以免因局部张力过高导致出血。
2.2 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可表现为下肢剧痛、麻木、肿胀、皮肤温度下降等。主要是由于下肢制动或患者的凝血机制存在问题使血液粘度高和血流减慢而导致血栓形成。预防血栓的形成,首先,加压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宜,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又要防止血栓的形成。其次,密切观察下肢末梢血运情况是及早发现股动脉栓塞及明确栓塞程度的依据。每15~30 min巡视病房一次,观察足背动脉有无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延长。穿刺侧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给予适量血管扩张剂,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患者趾端苍白、小腿疼痛剧烈、皮温下降、感觉迟钝则提示有股动脉栓塞的可能。
2.3 皮下血肿 是常见的并发症。血肿与动脉管腔之间有血流交通,就形成假性动脉瘤,原因多由于穿刺技术不成熟,反复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壁,术毕压迫止血不彻底等所致。出血量大时,可引起压迫症状,应15~30分钟巡视病房1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肢体温度及皮肤颜色有无变化,足背动脉有无减弱或消失,穿刺点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谨防股动脉栓塞。[2]
2.4 尿潴留 表现为因术前没有及时排空膀胱,术中紧张再加之应用较多造影剂,术后长时间的强迫,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因素造成膀胱充盈、尿液不能及时排出体外等一系列临床症状。[2]出现此症状时应及时给予导尿,以缓解症状。对于那些不习惯在床上排尿的,有前列腺增生的患者,术前就应导尿,以防术后膀胱充盈排不出尿液。
2.5 脑出血:这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病死率高。术后脑出血并发症多见于脑血管高度狭窄在置入支架后,或年老、体质消瘦有明显高血压经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如患者表现有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或体征则预后较差。术后护士应指导患者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脑出血的因素,如用力排便、咳嗽、打喷嚏、情绪激动等。如发生出血应立即给予中和肝素(肝素∶鱼精蛋白为100u∶1mg),停止抗凝药物,适当控制血压,必要时予以脱水。
3.小结 介入诊疗技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措施,有时某一并发症,或甚至细小的疏忽,都可导致手术最终失败或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痛苦。为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促进患者及早康复。我们应早预防,早发现,早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4]密切关注患者的任何细微的变化,做好详细的护理记录,以便及早发现各种先兆症状并配合医生做好处理。
参考文献
[1] 马美琴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后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 淮海医药, 2008(4): 356-357
[2] 杨洁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中国社区医师 2008,10卷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