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范文1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多种多样。哈佛大学教授德雷克•博克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定义为:提出相关问题、认识并定义问题、分辨各方观点、寻找并使用相关证据和最终做出严谨合理判断的能力。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与大学教育的另一重要目标“提高道德推理能力”密切相关[1]75。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给出的超级精简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定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思维。他还概括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应具有的特质:具有开放性,关注其他可选择的替代方案;具有了解多方面信息的愿望,而且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信息;对一个论证的质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包括对它的理由、假设、证据及它们对结论的支持程度做出判断;在言之有据的情况下,谨慎地得出结论等等[2]。如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一直是20世纪以来西方教育改革的热点。教育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批判性思维运动逐渐实现制度化和课程化。许多发达国家的高中和大学都开设有批判性思维的课程[3]。国内高校也越来越重视批判性思维训练,并强调它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社会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是大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有利于提高和发展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4];也有学者指出,批判性思维是独立自主人格形成的基础,而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急需具有独立自主人格之人的支撑;批判性思维也是知识创新的前提,还是应对未来的定力[5]。我们认为,传统应试教育尤其是文科教育使得学生过分重视死记硬背与遵循标准答案,由此带来许多问题。例如,不少大学生相信所有或绝大多数问题都有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从而把复杂问题的分析幼稚化。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轻公民,如果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强,那么在讨论公共问题或影响公共决策时,就难以做到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不能从多角度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做出严谨合理的判断。当今世界复杂多变,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可使大学生既注重推理严谨,又能视野开阔,慎重评价各种观点或现象,对社会问题进行有深度的辨析和“同情的理解”。由此,大学生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用理性公民的参与方式,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更好地改善社会。
二、经济学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可行性与障碍
(一)经济学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可行性
首先,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有着丰富的训练批判性思维的直接材料,如合成谬误、后此谬误、零和型谬误等。合成谬误(FallacyofComposition)是经济学界所熟悉的术语,即认为对局部成立的结论,对总体也必然成立。例如,体育馆的观众如果被前排观众挡住大部分视野,站起来可获得更好视觉效果,但是大家都站起来的时候,观看效果并无明显改善。又如“谷贱伤农”:如果某一农户产量增加,收入就会增加,但如果所有或大部分农户产量都增加,就导致了产品价格大大下降,以至于单一农户的总收入减少。其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相结合,特别是一些热点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例如,一道思辨题:人们应当优先保护动物与老建筑还是帮助失学儿童?有人致力于保护动物,而有人致力于保护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但有人认为,保护动物与老建筑的人有这个时间精力,为什么不去帮助山区失学儿童?难道人不比动物重要,人不比老建筑重要?哲学家陈嘉映对此问题分析指出,批评者逻辑荒谬,有些事情只可感召无可谴责[6]。笔者认为,结合微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知识,亦能对此问题进行略有不同但结论相通的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上述问题涉及政府职能、政府的比较优势、公民的个人价值观与公共选择等问题。有些事情政府应该去做,并且有能力做好,如提供公共物品、帮助陷入困境的公民。
(二)经济学教学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面临的障碍
首先,经济学的数学门槛越来越高,经济学教学内容充斥大量术语、图表模型、数学模型与数学推导。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的角度来看,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和统计学是有好处的,能把前提假定描述得清楚,能保证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同时,以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可得出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7]。但在现实教学中,如果学生陷于数学模型与公式推导细节之中,就难以去充分理解和反思经济学的学科思维方式。同时,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难免会死记硬背某些结论,把结论绝对化,从而背离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初衷。其次,经济学模型必然会对现实有所抽象,通过设定一些前提假设,忽略某些因素而聚焦于模型认为重要的因素,从而展开分析。在经济学界,一个著名的比喻是模型就像地图,和现实一模一样且事无巨细的地图是正确而无用的。因此,对现实进行抽象简化是必需的,但如果模型对现实简化得不合理,把重要的问题抽象掉,可能会误导思考,就谈不上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读大学时,注意到经济学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于是产生疑问:如果说价格机制可以调节生产,有效实现资源的协调配置,诸如企业这样的组织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1937年科斯发表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创造一个重要概念———“交易成本”(包括交易过程中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和执行合同的费用等)。他认为,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企业存在正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该文是科斯199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原因[8]。最后,经济学发展历史中,一些经济学家为保证学科的客观性,提倡价值中立,重视做实证研究,而不涉及伦理评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重视经济伦理教育或价值观引导,加上学生对一些概念容易误解(如理性人或经济人假设),影响了大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提高。没有一定的道德推理能力,就谈不上真正的批判思维的养成。实际上,西方经济学本身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对经济道德的科学认知和对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9]。作为自由主义经济学重要来源地的美国,其高等院校较早地面对极端利己主义的德育问题,所以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就注重将伦理内容渗透到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中[10]。
三、批判性思维训练与经济学教学的融合途径
儿童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范文2
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被教师压制了,特别是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意图相差很远的时候。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教师问:“你对三味书屋的陈设、布局有何感受?”教师的本意是要学生认识在三味书屋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是单调、枯燥的,进而认识到它束缚了儿童身心的发展,达到对封建教育批判的目的。可是有一个学生满怀自信地举起手回答:“这种陈设很高雅。”立即引起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表现出大为不满的表情,并用自己的答案给予纠正。其实学生的回答不无道理,在他的心目中,这样的陈设很简朴,朴素也是一种美,当然认为它高雅。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高深,还是古怪;学生的回答,不管是不够全面,还是错误,都不要“一棒子打下去”,不要打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相反,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要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这要求教师实行教学民主,要具备教育机智,不能把课堂教学看成是教案的翻版,它应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教师设计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思维,要注意问题的弹性。所谓“贴近学生的思维”,就是教师的设问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实际、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如果把满堂都问得哑口无言,或者都能齐声地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就没有意义了。例如,《端午的鸭蛋》一文讲到作者对家乡思念的方式,初中学生对“方式”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可改问:“作者通过叙写哪些事情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吃咸鸭蛋等这些思乡的方式。
所谓“问题的弹性”,就是答案的多项性。要少设计唯一答案的问题,不设计答案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判别答案的问题。以对《项链》中路瓦栽夫人的人物形象分析为例。假如路瓦栽夫人没有丢失项链,她会怎样呢?她能爬上上流社会而过上幸福生活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具有多项性,她既有爬上上流社会过上幸福生活的可能,也有可能成为上流社会那些达官贵人的。对《项链》的结尾,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佛来思节夫人说那挂项链是假的,路瓦栽夫人会怎样做呢?这个问题更给学生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即可,大可不必强求答案的统一。
上例中所设计的问题就都具有弹性,学生的经历不同,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回答。教师的总结要能够结合社会实际,挖掘德育的内容,同时不随意否定哪一种说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从思维和语言的自身规律看,重视思维训练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维的正确。”要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应学习准确地形容和准确地表述动作,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碧绿、光滑、高大、紫红、低唱、弹琴”等词语用得好,还要让他们认识到为什么好。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去掉或者调换这些词语对比着读,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词语写得好,再分析好在哪里,如“碧绿”能否换为“苍翠、淡绿、浓绿”?不能,因为它写出了菜的颜色、长势和嫩的质感。再如“弹琴”能否换为“拉二胡”呢?不能,因为蟋蟀声音很有节奏,符合弹琴的特点。当然,学生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又能够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也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通过对词语本义的理解,到懂得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进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读有字之书,明无字之理,书中最宝贵的东西往往是在字里行间,要能体味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落花时节又逢君”,其中“落花时节”并非单是相逢的时间;“斜风细雨不须归”也并非仅是因为“鳜鱼肥”。抓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自词而句,自句而段,自段而篇,使思维呈现逐步深化的过程。
儿童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幼儿歌曲;教学;学前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33-01
一、幼儿歌曲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幼儿歌曲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具有系统性特征,而学前教育与儿童歌曲教学在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学校中具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利用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及时对没有条件的学校和地区进行师资培训,提升歌曲教学在儿童成长与学习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儿童歌曲,作为儿童在初期成长时的语言教育的一种,对于中国广袤地域中不同民族、地域而言,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选择适宜的歌曲,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作为对一切事务都好奇、感兴趣的儿童,对于与动作、视频、音频相结合的儿歌感兴趣是必然的。这也是幼儿歌曲可以广泛作为幼儿园的语言艺术教育的一种形式的原因之一。因而,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师,不仅需要运用自己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学,还承担着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师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儿童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能力,培养其良好的乐感和心理审美能力的重任。对于幼儿而言,这一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心理教育,是教师应该承担的重任之一,因为它还是推进孩子们终身发展的最佳载体形式。
幼儿歌曲教学,教师不仅需要进行不同内容的选择,也需要进行不同风格歌曲的选择,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应该编配的舞蹈动作、其他视频媒体的辅助运用以及互动参与性等因素。因而,不管是对幼儿来说还是教育者来说,幼儿歌曲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笔者认为,幼儿歌曲需要以语言的配合与节奏的模仿为基础,需要对儿歌歌词中的不同内容、描述的不同情景与道德规范、文学故事等价值进行发掘,起到教育幼儿的作用。
二、幼儿歌曲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
鉴于幼儿歌曲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对未来的教师们进行诗意儿童心理特征和发育特点的教学。首先,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应强调幼儿歌曲教学的立体特征,鼓励学习者从儿歌的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作用、不同节奏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等出发,在课上课下都认真地分析儿歌中所蕴含的教育、审美功能特征,将不同的儿歌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比如可以划分为自然形态儿歌、社会形态儿歌、人生形态儿歌等几个不同的大类别,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并且在实习课中不断的实践。
其次,需要在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着不同的文学故事、童话漫画以及视频载体等,对每一种不同类型的儿歌进行再次细分。不同歌曲针对不同性格、爱好、年龄的孩子,学前教育学生设计课程与备案后可以进行大量的实践性教学和不断尝试,对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教学结果进行及时总结。
再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需要针对不同时期的幼儿歌曲中的审美与价值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在所有幼儿歌曲中,人生形态儿歌在总数量中占很大比例,这些不同的内容构成了这一类儿童歌曲的价值观。此外,在游戏性质的儿歌中,教育者应该关注其倡导幼儿教育过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观念,鼓励学生参与为主,通过这种方式,塑造学生的性格特点。尤其对于男孩或者是好动的学生而言,更应该注意运动游戏类型儿歌的实施过程与步骤,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授课方案。
最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应关注语言游戏型儿歌中的思维开发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关注追求语言音律的同时,要尝试让幼儿通过活动进行初步的语言和思维训练,探索在游戏中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而且,教师还可以在实施音乐教学中,倡导幼儿利用正确的方法说话、演唱儿歌,将其作为儿童语言与肢体动作教学的一种综合性手段,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素质发展。因而,教师在上课之前对于幼儿歌曲中的审美、教育价值等应该下功夫发掘,备好课、做好具体实施方案、研究其具体特征,是上课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
从幼儿教学的全局来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负有重要的责任,需要对儿歌中的多样性价值进行发掘,对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进行适当的借鉴,促进幼儿歌曲教学教育现代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儿歌的“权威”特点,对传统思想进行传播和影响,同时也要结合现代社会和学校的具体课程特点,进行创新性发展,体现出向现实、现代化转向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儿童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听说训练 强化
听说是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高听说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1 听说训练教学的意义
1.1 加强训练小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实践证明,凡口头语言发展的好,听说能力强的学生,读写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听说读写联系紧密,不可偏废。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从训练口头语言入手,加强听说能力和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1.2 加强训练小学生的听说训练,能够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听说读写都和人们思维紧密相关。听人说话要理解内容,抓住要点,离不开思维活动;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识,不仅要想清楚要说什么,还要组织好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所以,听说训练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和书面语言比较,口头语言以声音为载体,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没有从容思考的时间,而书面语言允许在一定时间内推敲修改。所以口头语言要求有更高的应变能力,这必然促进思维灵敏性、准确性的发展。
2 灵活教学方法进行听说训练
2.1 与读写训练结合起来。说与写,都是表情达意,不过两者形式不同。在作文教学中说与写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说促写。如写一件事时,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说,然后教师评点优劣,再写下来。
2.2 与课本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后,让学生延伸内容,进行想象、口述。
3 按照一定的原则,加强听说训练
3.1 鼓励原则。培养小学生听说训练的途径之一就是“鼓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研究资料表明,对小学生的评价,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初练口语表达,学生往往语无伦次。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教师都应多鼓励。因为成功的满足可以激发上进心和自尊心。
3.2 实用原则。在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实用性,是听说训练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儿童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在语言训练中,除按照大纲要求和语文教材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外,尽可能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指导学生多听、多说,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3.3 激发主体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说训练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定要避免只让少数能说、会说的学生“表演”,而大多数学生成为“观众”的现象。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训练的实践中。
3.4 评价性原则。当小学生活动的时候,同时也就把注意指向了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听说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要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听说内容,这个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听说能力。
3.5 逐渐进步的原则。教师在进行听主训练时,一定要根据小学生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不同年级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低年级学生要能听明白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说的习惯;能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中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和少年儿童广播,理解内容;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的意思。高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别人的讲话,理解主要内容,能口述见闻,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4 开展多种活动,强化小学生听说训练
4.1 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多种活动强化口语表达训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制定的相应的训练计划,可以每月进行一次大型语文兴趣活动,为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搭建了锻炼、展示的舞台。可以举行“朗读大赛”、“小主持人大赛”、“新年话新意”等活动,让小学生时刻感到形式新颖,有积极的参与性,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儿童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范文5
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思维训练的价值,由于数学是抽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关键在于让幼儿亲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真实地与物体打交道,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解决问题不再是解答简单的应用题。数学正在成为孩子自我锻炼成长的工具,因为他需要这些工具。它们的意义直接来自于应用中的经验。”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然而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三、引起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
(一)适合幼儿水平的学习内容。
(二)能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活动的活动形式和方法。
(三)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
四、常用的幼儿数学教学方法
(一)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如运用各种材料(纽扣、信核)进行计数: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片(或硬纸片)、积木等比较核认识几何形体,进行形体的拆拼、分合;亲手拨动玩具钟盘上的长、短针,以获得关于正点、半点的概念等等。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方法。幼儿期各年龄班儿童的数学教学都应充分地运用这一方法。
操作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类别。运用操作法应强调几点:1.明确操作目的。2为幼儿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3.给予儿童充分的操作时间。4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4.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要观察儿童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5.讨论操作的结果。6.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游戏法
1.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
3.运用各种感观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
4.口头数学教学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较为突出。
5.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
6.数学智力游戏。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
(三)比较法
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对物体之间的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思维进行着较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因而,比较又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首先要组织幼儿进行观察,使幼儿细致地观察到物体的数量或形状特征,在充分观察基础上,再进行数或形方面的比较。2.尽量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比较。3.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幼儿进行比较、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4.在运用重叠、并放、连续等比较形式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儿童理解对应(配对)的含义并掌握正确进行对应的技能。5.比较形式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年龄班儿童的具体水平来确定。
(四)启发探索法
主要通过教师的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进行,通过提问来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儿童通过积极的思维,独立地去探索并获取新地知识。
(五)讲解演示法
这是一种讲解与演示相结合地方法,就是边讲解边演示。
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1.必须突出重点。2.讲解时语言要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准确。3.演示直观教具要真实、美观、整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物体,以免用新奇的教具分散幼儿的注意。
儿童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范文6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确实,只有不断地阅读,增加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言,才能吞吐自由,写作文时才会泉思涌动,不会显得空洞、干瘪。作文本来就是用笔说话,只不过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文章真实地告诉人们一件事情,或带着感情因素向人们介绍一个典型人物,或满怀激情地向人们呈送一处壮丽的景观,或精心地向人们展现一件精美的物品。不管如何,阅读和作文始终都是围绕语言和文字活动的。比较二者来说,阅读是基础,是对语言文字的吸收,后者则是对语言文字的应用。因此,作文一定要先让孩子们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从阅读中多方面地吸收语言文字的内涵,学会运用语言的技巧。一个人只有提高了阅读量,读的书越多,从中所获取的知识、方法也就越来越多,写作文时才会得心应手。
二、作文的命题要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模式总是局限于现成的教材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写作的手脚,而并不是孩子们自己的随心之作。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打破这种教学常规,不以教材为中心,让作文命题接近生活,富有趣味性,措词上尽可能形象化、具体化。如,《我和小苗一起成长》《我们的班“鬼”故事》《我们班的不速之客――蜜蜂》,比起《植树》《我的小伙伴》《蜜蜂》就显得生动形象,更适合学生的情趣,可以很好地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在作文命题的形式上,我们还可以充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移植到儿童所喜闻乐见的童话、寓言或富有想象力的科幻故事中去。让他们去编写诸如《熊大和熊二的傻事》《乌鸦的道歉》《小魔仙的新魔术棒》等,这些命题容易让孩子们思维活跃,情绪高涨。
三、作文要让学生置身于“真实交际的情境”之中
生命活动是学生作文的主要源泉。我们向来都希望通过多种方式,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让孩子们也学得有情趣,孩子们对于自身的活动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这份熟悉,才显得珍贵。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于永正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言语交际训练就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作文课形式多样,或是写招聘启事,或是写报道、海报等。于永正老师为他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交际情境的空间,让学生的作文有了交际对象,始终有话题可表达,真正做到了把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与学生积极参与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相结合,让学生有了一吐为快的心理,自然表达就水到渠成了。
四、作文要同各个学科整合在一起,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我听说美国是没有专署于语文的“习作课”,他们的每个学科都是相互整合的。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不是也可以借鉴呢?我想,这是可以有的。例如,学生上数学课时,让学生把自己求知的过程和巩固新知的过程写下来,这不仅是一次绝好的思维训练,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课品质。又如,美术课是关于线条和色彩的,是训练学生视觉的最好途径。并将这种能力自觉地迁移到写作中来,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把写作任务交给各学科的教师,是作文教学的新理念。语文老师如能把各个学科整合起来,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作文教学将散发出更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