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1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钱学森院士提出地理科学是十大科学体系之一的观点。它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是以人为本,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的科学。因此地理学科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及因地理区域差异而有不同的联系和制约的特点。由于它包括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地理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改变原有的课堂提问方式,更换上课主体,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式或一问多答式,目的是以旧代新,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此时老师是主体,而此时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式思维。他们被迫去思考前面的知识,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回答的内容,从而被动地进入上课学习的状态。由于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这样怎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就是学生通过课外学习,对某一内容提出疑问,在课上提出,寻求答案;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在课上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变成了主体,所有的被动就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去讨论,主动寻求答案。老师也可以将“是”、“否”、“或者”等表示选择意愿的词语删去,取而代之以“为什么?”“怎么样?’。
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便会由“被动听取知识”——“主动汲取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找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如:在进行“地壳运动”一节学习时,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地壳为什么运动 2、地壳怎样运动。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带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艺术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星期,一支粉笔一节课。老师在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在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老师只有改变这样的模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课堂讨论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当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重点难点时,当教学内容需要联系实际时,当书本上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发生偏差时,当遇到学生最容易发生分歧的问题时,讨论课便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好办法。讨论课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路,便于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思路开拓了,创新思维自然会如泉涌般而出。同时,讨论课还可以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科研态度及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如由“一次性筷子”引申出森林资源的保护-----中国长江及亚马孙河的保护以及森林资源的开发。有的同学由此还提出在日本经济发展中中国应借鉴的一些观点:如节约资源、素质教育等,立意新颖。结合香港的交通与廉政,学生不仅提出了中国城市的交通建设,还提到了人的素质等问题。亚马孙森林的破坏,学生自然而然引申:长江,尼罗河…… 这一系列的讨论都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除了讨论课之外,演示课也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演示课是将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部分以演示的情境做给学生看,以证明某一个曾被假设或未知的结论。在演示之前,往往需要学生进行思维,由问题提出自己的假想,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启发新思维的过程。通过演示后的结论或许并不一定非常完整,因而可以让学生演示自己的假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去完成演示,在演示中可以发现问题或发现新的观点。这一过程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如“地壳运动”一节,学生在书上看到的褶皱及断层都是非常简单的图片,通过讲解和演示,学生在基本了解其形成及特点后,提出“如果水平岩层在水平方向受力不相同,使其发生扭转,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其他同学立即动手操作,通过演示摆出了各种情况,从而解决了问题。在通过演示介绍大陆漂移后,学生提出了今后大西洋将成为世界唯一的海洋的看法,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示证实了自己的推论。演示课的开展为证实学生的创新观点提供了场所,进一步促进学生产生更多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自然界的自然现象的讲解和观察,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启发其创新思维。日食、月食、流星雨、陨石等等,太多的天体现象及自然现象还有待研究,更多的现象或许还不为人类所知。因此结合自然现象的讲解和观察,也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继续探究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自我学习提供条件。
三、改变传统的反馈及测试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有效且及时的反馈能够提高学习质量”。传统的反馈往往是学生应付完作业后应付考试,所有的应付都是被动的,毫无兴趣的。而测试的内容也通常是只要去背就能掌握的,平时甚至可以不努力,不学习,在最后的考试中也可能取得高分数。但是这样的分数也仅仅是分数而已,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可言。传统的反馈及测试,对于学生只是在记录或记忆一个个老师规定的内容,这只是机械的去完成作业,完成考试;他们的思维根本没有运动——因为这根本不需要它们运动。地理学科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更多的应当是理解,是应用,是自己的见解。而学生也不想去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老师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一个空间、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去概括,让他们自己去说、去表达?只有去总结、去概括,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去说、去表达,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如进行“气候类型对比”时,由学生提出可比性的气候类型,将其进行归类、总结。分析。这样由学生自己通过思维总结出内容,既检查了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对同类知识也起到了复习巩固、深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无需死记硬背牢记知识点。又如以“环境治理之我见”的论文作为测评成绩,很大程度上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也逼迫那些不爱思维的学生去思维,启动自身潜在的创新潜能,去寻求问题和答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其创新思维提供条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
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研究生;心血管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6.010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06-0028-02
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是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短板[1]。当今就高等医学教育而言,我们需要紧紧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为中心而奋斗,在新形势下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就必须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即把医学生培养成为“思考型”专业人才。心血管内科是内科学的二级学科,是一门理论知识丰富而又非常重视实践过程的学科。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要把研究生培养成为“思考型”专业人才,以提高他们临床实践能力[2]。现就如何强化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1明确医师的职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要让医学研究生明确定位,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首先必须具有高度责任心,与此同时应具备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医学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必须要端正好学习的认真态度,实事求是;无论做哪一门学问在注重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和做人,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习医学知识是为了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谋取金钱利益,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医德的前提下,才能在不断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经过临床经验的积累最终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2加强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2.1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基石,应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医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并把相关知识关联起来、前后呼应的系统学习,此外还应对医学伦理学、人文关怀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在临床实践中也要结合基础知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最终使医疗工作者在诊治患者的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在與患者沟通过程中能保持思路清晰、思路开阔,这些都非常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想让医学研究生有兴趣的主动学习、学好、学精,就得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一体的师资力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医学道德和稳扎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科实践技能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敢于创新,教导研究生们在工作中学会团体合作,共同服务患者,医学教师队伍也应加强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储备,才能与当前高校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吻合。
2.2树立系统的、科学的临床思维观人体是一个整体,面对患者时应该用系统的观点去剖析问题。我院研究生管理科及毕业后继续教育科在研究生从课堂上走向临床工作前对研究生进行为期2~4周的以诊断学及内科学知识点为主的强化训练,对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岗前系统归纳、整理,并且在轮转不同科室期间对其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储存记忆,入科室前进行入科前培训,经过一定周期的轮转后进行出科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个科室轮转学习。这样对研究生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能准确、快速地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综合分析、解答难题有巨大推进作用。提高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力,也就是提高了医学生的思维能力。
2.3改进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临床教学的模式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硬性向学生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性质教学,虽然可以较为系统地传授书本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不利的。由这些问题引申的教学方法逐渐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导,西方国家开展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法称之为PBL(problembasedleaming)教学方式,在观察期间已取得了可观的成效[3]。与传统LBL教学方法不同的是,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这强调了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鼓励学生能够自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争论,并促进其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最终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国外有研究表明,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远远的优于传统讲授教学法[4]。一个PBL教学核心专题包括: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由学生导师首先介绍一例患者的病情发生、发展过程及病情的转归与预后,然后提出设计好的问题。②提出假设,自学解疑。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组并拟定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安排、学生的合作下在规定的时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就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症状体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性总结。③论证假设。由各组小组长代表同组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进行发言,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同学们再一起回顾病例并对结论展开讨论,导师对所有学生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及总结,最终在导师的带领下所有同学去病房查看患者,由导师在病床旁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系统查体,对已经讨论的该项病例边回顾边讲解,再一次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加强。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单单是学生接触、认识的过程,而且是同学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互动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合作、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促进了师生和谐关系及相互促进作用,从而形成和谐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有利于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心血管内科专业特点,由心血管专业导师主持专题讲座及集中讲座,我院开展工作为每月1~2次,内容按研究生培养计划要求制定,如疑难病例讨论,常见易漏诊、误诊病例分析、心电图解析讲座等,也有介绍本专业当前在国内外的学术动态,诊疗方面的新进展,使研究生学会辩证分析,学到许多在教科书上没有,但与临床实践相关的新知识;通过接触大量医学前沿和新进展信息训练临床思维能力,为进行医学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我院在对研究生临床能力的考核包括入科宣教、出科考核、阶段考核、集中训练后考核及毕业考核这几个方面,将出科考核和阶段考核过程统一集中在临床毕业的考核上,进一步加强了对于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
3结论
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物理抽象思维 培养与训练
物理抽象思维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人们对物理世界的探索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曲折的历史,使他们在科学探素中运用物理抽象思维,并同时得到生动的审美感受和崇高的审美享受,发展了抽象思维,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抽象思维方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培养与训练学生对问题执着的追求精神
要产生灵感,就要有长久的预备性劳动,即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学生在头脑中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问题,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观察实验资料的积累,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对问题要经历反复、紧张、艰苦的思考,到了挥之不去、驱之不散的程度,直至思维达到饱和,思想处于高度的“受激状态”,形成了“一触即发”的局而,即在思维者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神经活动系统和认知心理结构,在这种前提下,灵感才有可能光临.正如柴可夫斯基说:“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健牛般竭尽全力工作时的心理状态.”无论如何,要想不经过艰苦劳作而只靠清闲自在以至不用功思索来等待灵感的来临,那是荒唐可笑的.首先,始终必须把问题在一切方而翻来复去地考虑过,直到把握了这个问题的一切角度和复杂方而,能够不用写出来而自如地从头想到尾.通常没有长久的预备劳动而要达到这一地步是不可能的.然后,在由于这样的劳动而发生疲劳之后,必须让身体完全放松,在安闲自在的时刻,好的思想才会到来,往往在早晨醒来时容易产生美好的灵感.
二、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积累
要思维就要有思维的材料,如果不注意知识的积累和信息的收集,即便是超群的天才,尽管躺在芳草地上,眼望天空,身拂微风,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不要守袜待免,要主动出击,创造灵感产生的条件和基础.在占有知识与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训练大脑思维的优良品质.
首先是加强交流,互相激发.大脑就像降落伞,只有敞开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大脑信息之网要具有开放性.
其次要扩大知识面,培养丰富的联想,增强信息的不同组合,加强思维的深广性.
三、张弛结合发挥潜意识活动的作用
古人云:“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灵感的产生也符合这个规律,当一个问题久思不得其解,形成思维饱和时,这时,把问题暂时搁置,放一放去从事其他活动,有意识地转换一下工作状态或环境,使紧张的思维活动得到调剂、缓解.也有人把这种做法称为把问题暂时“挂起来”.难题暂时搁置起来有这样几个好处:一是能有时间进行“孕育”,让头脑的潜意识部分消化资料;二是有时间让头脑忘却那些受条件限制的思考;三是不再固执地想问题的―个方面,也就避免了钻牛角尖.在这种情况下,潜意识(下意识)活动活跃起来,易接受无意识、潜意识的信息,而这种信息有时会导致原有神经活动系统和认知心理结构的改组和重建,产生联想,通过神经系统接通某种联系导致灵感的产生.这样,思维者可根据自身生理、心理、爱好、习惯诸方面的特点,选择某种场合,采取某种方式,以转移注意力,诱发灵感的产生.如清晨卧床,这时易出现灵感,这种灵感有的是对问题回忆思考所得的结论,有的则是潜思维、潜意识积极活动的结果.
四、培养与训练学生运用非常规思维方法
有许多物理问题如果用传统的常规思维方法去解很困难.但如果开阔思路,打破常规,灵机一动,也许问题会迎刃而解.例如,两面神思维.古希腊神殿中有一种同时看两个相反方向的两面神,国外的思维科学研究者便由此引申出“两面神思维”.这种思维包括运用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原理进行思维,如电生磁、磁生电,几何、非欧几何,精确化一模糊数学等.
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2009年我省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新课改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历史能力的培养,即历史思维能力、史学理论能力和逻辑严谨的准备表达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当代高中生应具备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地看待过去、理解现在、把握未来,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知识的高中生来说,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了,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思辨能力。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虽然历史主要讲述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但在很多人眼中,这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孤立存在的,前必有因,后必有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实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分析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思考它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何指导意义,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因此,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既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使历史感和现实感科学地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例如:讲苏联与德国法西斯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为防范德国的侵略,为作战做了一些准备,加紧东部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并将重工业迁往东部,就此我联想到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提到此,学生热烈讨论,结果得出新颖的结论: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发展了中国经济,还具有战略意义,获得了创造性思维成果。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材料,提高学生兴趣。如我在讲美国在二战中修改“中立法”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原因时引用了罗斯福的一个比喻:“如果你家邻居着火了,想借你的水管用,你当时能讨价还价吗?”此比喻形象地道出,美国对外政策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出于自身的考虑,使学生能很快地悟出其道理。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录音、录像等,使学生见多识广。如:2009年陆川导演拍摄的《南京!南京!》,再现了我们民族一段最痛的历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讲《伟大的》这一课时有许多历史教师组织学生看了这个影片。学生看了之后也是反响强烈,写了许多对的评论感受。这不但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促使学生去思考那一段历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怎样防止将来再发生这样的事?这实际上就训练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思辨能力,而且学生是自觉地从内心去思维思辨。另外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讲失败原因,通过鲁迅的文章《阿Q正传》说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没有深入民众,没有动员发动群众,从而加深了对资产阶级局限性的理解。
再次,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主动探究者。在这种要求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了历史课堂。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加强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这也是当今社会衡量人才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是相当有益的。如在活动探究课《我看“商鞅变法”》中,设计了这样―个辩题。正方辩题:商鞅变法成功了,但商鞅失败了。反方辩题:商鞅变法成功了,商鞅也成功了。在辩论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如有的学生在肯定商鞅变法成功的同时,也看到了商鞅变法不足的一面。有位学生这样说:商鞅变法中规定“弃农经商而贫穷的,连家属罚作奴婢”,会使许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但有的学生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这条政策是很正确的。谁能看得那么远?只要它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好处,就应该坚决执行;当发现有缺陷时,再改正过来也不迟。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像商鞅所说的那样:‘疑行无名,疑事无功。’”这样在思维碰撞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但在组织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对整体进程进行引导,以提高课堂效率,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应该发掘他们的优点、给予适时的鼓励,并引导小组成员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既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思辨能力,也可从学案导学的编写上入手。在新课改之下,积极倡导学案导学的运用,让学生有目标有步骤地去自主学习。在学案导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多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思维。这样学生既能增长历史知识,又能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思辨能力;学案导学的编写较繁琐,我们可采取备课组内集体备课的方式,教师集体讨论设置学生的思考问题,提高学案导学的编写质量,设置出真正能训练提高学生历史思维思辨能力的思考题。
以上所感,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完善,在以后历史教学中应努力学习提高,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科研所.创新教育参考资料,1999.11.
[2]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6,10),2000,(10).
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 新课程 思维能力 情境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师是不完全的教师。”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在新课程体系中,更为强调学生的能力的发展。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更为有效地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呢?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吃透教材,提供给学生思维的情境
数学教学的内容有其学科的独特性,它没有丰富多彩的素材,但许多内容对于学生的思维都是极富吸引力的。曾听过特级教师华应龙一节公开课《神奇的带子》,莫比乌斯圈这一内容不仅仅是好玩,而且有用。教者抓住这一极富吸引力的内容,创设了许多学生感兴趣、想思考的情境,没有过多的多媒体辅助,没有过多的渲染,学生的思维却异常的活跃,整节课在师生互动中不知不觉地过去,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却经久不衰,以至于华老师几次想下课都没有成功,全场师生震动,原来数学有这样的“魔力”。当然在数学教学的内容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运用。
二、运用手段,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
1.抓好课前预习,促进学生认真思考。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明确自己尚未理解的知识,听课也就有了重点。如在学习“三角形”时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每个学生用小棒搭两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并分别量出各边的长,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三条边之间应当有什么关系,但具体是什么关系可能并不十分清楚,他们怀着获取这个问题答案的心情走进数学课堂。几经比较,学生弄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后,会感到学得轻松,且尝到积极思考问题的甜头。
2.运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模型、教具、图片等,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如讲观察物体时,我充分发挥了教具的作用,让学生用小正方体去摆,去拼,对自己在头脑中思考的物体形状作出印证,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旧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如认识分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分蛋糕出发,首先让学生回忆出几分之一,再改变情境,引出几分之几的图示,这样帮助学生搭好思维的阶梯,提高思考的效率。
4.提出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是易于分散且不持久。为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还谈《神奇的带子》一课中华老师的几个问题:“你想知道为什么吗?可我不想告诉你们。”“你可以设计一下吗?哪里可以用上这种神奇的带子?”这些问题无一不吸引了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三、教给学生运用科学的思考方法
1.分析法。分析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我往往把一个问题、一个概念分解成若干部分,找出其间的内在联系,从对个别部分的认识经过综合达到对整体的认识。如行程应用题,往往把它分解成若干个一步应用题来计算。小华和小红从家出发相向而行,小华每分钟走50米,小红每分钟走40米,他俩的家相距多远?这道题我引导学生先进行读题,分析题目要我们求的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远?”根据示意图提问,要想求到他们两家相距多远,必须知道什么?学生发现他们两家的距离就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必须先求出两个人所走的路程。“小红走的路程知道吗?可以怎样求?”“小华所走的路程知道吗?可以怎样求?”于是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对于此类问题,都可以从问题出发,经过独立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辩证思维;辩证法;培养目标;辩证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64-03
一、引言
特定的物质条件下,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取决于是否善于思考,而思考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升。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使其掌握知识和获得价值认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其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适应社会发展。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有许多专业课程支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但这些课程从开设范围上来讲,并不具有普遍性,它们有的是针对专业学生,有的只是公共选修课,修读学生为数不多。但“基本原理”却是一门可以普及思维教学的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拥有丰富的辩证思维教学内容,同时覆盖所有大学生,以此课程为平台进行思维能力培养,具备可行性。
在思政课的教育实践中,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思维教学目标进行具体诠释的方式,将简单的“是什么”教学,提升到为解决“为什么”提供思维方法支撑层面,去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实现教育效果反思,才能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既能克服心理障碍,降低冲突性倾向,又能拓宽视野见识,提升整合思维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对整体的思政工作而言,思维方法教学能普遍地为后续工作搭建高层次思维受体平台,一举三得。
辩证思维是高端人才思维方式,对从事复杂思维活动的群体来说是必须具备的能力。面向大学本科层次的受体,在“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式辩证思维培养,建立起一般辩证思维训练模式,加强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冲破盲从,独立思考,增长知识和认知能力,合理地决策和行动,甚为必要。本文从定位本课程的辩证思维能力概念及目标范围着手,从教材中寻找本课程的辩证思维潜在资源,确定辩证思维的研究范围、特点及具体指标,确定本课程应该承载什么样的辩证思维教学任务和目标,以实现教学的“有的放矢”。
从教学实际分析,“基本原理”课程有丰富的培养辩证思维素质的资源。从方法论角度来看,该课程的哲学部分蕴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原则、认识论、方法论,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整个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中心线索,而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蕴含着矛盾分析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本课程由感性具体“生动直观”经过思维抽象上升为理性具体,再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理论与实际结合,完全符合思维的“从表象具体到抽象规定的阶段,再从抽象到具体的阶段”的两个逻辑序列,有助于形成完整思维链条。
二、什么是“辩证思维”
首先,明确辨析辩证思维等同于辩证法,辩证思维等同于对立统一的观念。在我们的既定观念里,辩证思维就是哲学上所指的辩证法。但事实上辩证思维≠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从哲学体系来看,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构成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作用,具有本体论意义。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导出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1]。辩证思维可以看作是“辩证认识方式”,只是主体反映客体辩证本性的理性分析工具和手段,辩证思维不等同于辩证法。在1994年就有文章指出:辩证思维不等同于辩证法,辩证思维应该是辩证性思维,而不是辩证法思维。应该将作为本体的哲学层次的客观辩证法从“辩证思维”内涵中分离出去,将一般“辩证思维”内涵确定为辩证认识方式的取向。同时,辩证≠对立+统一,辩证思维不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辩证思维有它自身的具体逻辑范畴。[2]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辩证思维逻辑体系,辩证思维不仅仅是对立统一思维,它更是“实践、主体、客体,质、量、度,内容、形式、现象”,“同一、差异、矛盾、根据、条件、联系、因果关系、相互关系、整体联系”,“个别、一般、本质,过程、系统、规律”等范畴构成的逻辑思维体系。
其次,明确辩证思维与形式逻辑之间的关系。辩证思维是辩证性思维,是介于形式逻辑和具体辩证法范畴原则之间的思维形式,是辩证法原则与逻辑的结合,可以称之为“辩证逻辑思维”。在形式逻辑思维中,结论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却可以“亦此亦彼”、“亦真亦假”,强调条件性。这说明辩证思维与形式逻辑思维具有不同的规则,分别遵守不同的思维规律:形式逻辑思维的概念、推理与判断具有相应的思维规律(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辩证思维以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遵循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3]辩证思维是多维、动态的整体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一维、静态思维,两者关系密切但层次不同。辩证思维是逻辑思维的超越,逻辑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基础。辩证思维注重客观世界和事物本质对思维的决定作用,反对擅离外在客观而只注重形式上的逻辑自洽,同时又遵循思维自身的规律和逻辑一致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最大特点是从事物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等方面来反映事物,提供一种思维框架,既强调对客观规律和关系的辩证本质探索,又倚重思维规则、程序和手段,在尊重辩证思维规则、程序和手段的基础上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辩证逻辑思维的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通过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方法,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因此,要学会辩证思维,必须掌握辩证法原则和逻辑思维规则。
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辩证思维培养目标的设定
依据上述结论,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培养目标设定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对哲学关于世界总体的辩证认知和对辩证法原则的把握(世界观认知);第二是对在正确理解辩证法前提下的思维规律和方法的把握(方法论认知)。
首先,掌握客观辩证法知识。学说把辩证法看作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性,把思维中的辩证法视为客观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自觉反映,来源于客观现实,而客观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因而辩证思维培养的首个目标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客观辩证法知识。
其次,把握辩证思维的内核,使教学目标具体化。辩证思维无非是要求思维主体把客体(对象)本身的对象性形式变成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通过对辩证运动过程的全面考察,通过一系列环节来把握它的整体关系、把握对象具体。透过其客观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基本原则,立足于“整体性、动态性、具体性、开放性”四个内核,可以将目标通俗化为四点:①对问题的理解完整,认真考虑了对立观点,做出多角度看问题的努力,对这些方面做了公正、批判和综合的考察。②能够摆脱思维固化,以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强调论证过程。③收集不同信息,分析证据的质量,考察不同立场的观点,能说明背景和具体情况的重要性,思考和表达具体。④能够检查问题是否合乎实际,事实准确性和逻辑一致性,发掘可能的替代解释或推论,确认检验结果,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养成相应的思维习惯。
第三,把辩证思维方法设定为培养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为了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分析者,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吸收方法论的教益,运用具体的思考方法来分析新的问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充分利用理性思维方法,把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法统一的理性思维方法作为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具体目标。
(1)掌握归纳与演绎的双向推导法。归纳与演绎的运行方向是相反的:归纳是从个别事实推导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思维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思维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也是归纳的前提和指导。人的认识是不断地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这恰恰是归纳和演绎交替使用的过程。它们既是辩证思维基本的推理方法,也是进行其他学科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无论是对工作学习来说还是对日常生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意义,必然成为“基本原理”教学的具体培养目标。
(2)具备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析是主体在思维中将对象整体分解为多个部分,分别加以认识;综合则是主体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方面认识进行整合,全面地把握对象的方法。分析是思维从整体走向部分的过程,综合是思维从部分走向整体的过程,没有分析,就难以认清对象的细节,从而难以正确认识整体,没有综合,没有正确的整体认识,难以进行具体分析。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分析法与综合法不可分离,并能够掌握分析与综合的基本技能。
(3)能够把握感性具体―理性抽象―理性具体的认识过程,自觉运用抽象与具体方法。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辩证思维方法中居于中轴地位。本目标的实现分两步,第一步,在反映具体事物的感性具体基础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运用分析法,从整体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具体发展成理性抽象,从现象深入到本质;第二步,运用综合法的同时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把各个部分的各种规定按照它们本身固有的内在关系相互联系起来,从总体上把握这一事物,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能够掌握并正确运用逻辑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历史方法是指考察客观对象的发展过程及人们认识客观对象的思想发展过程,逻辑方法则指是对事物内部逻辑的理性分析。逻辑分析应以历史的考察为基础,历史的考察应以逻辑分析为依据,以达到客观、全面地解释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目的。运用逻辑的方法研究事物发展规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进行概括,在运用历史方法研究事物历史进程时,也要通过逻辑分析确定史实间的必然联系,把逻辑分析贯穿于历史的考察之中。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是主客观统一的辩证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思维的逻辑进程要与客观的历史进程统一,还要与思维的历史进程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2]李仁武.“辩证思维”内涵辨析[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4,(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