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宣传思想文化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宣传思想文化综述范文1
从近代科学传入中国起,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就开始积极地宣传科学,希望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来提高中
>> 全国创先争优理论研讨会大会发言摘要 全国高校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召开 第十一届全国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讨会方案 2008杭州“全国高等学校理论作曲学术研讨会”综述 全国档案期刊研讨会召开等3则 全国“东非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 全国和声复调研讨会即将召开 首届仪式音乐全国研讨会举行 “全国社区小品创作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20年理论研讨会”综述 作品研讨会 战略研讨会 “酒壮英雄胆”理论研讨会 “科学湖北经验解读”理论研讨会综述 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理论研讨会纪要 天津市召开慈善理论研讨会 天津市慈善理论研讨会综述 2012年上海科普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举行 全国首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课例研讨 全国无土栽培技术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印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EB/OL].(2011-07-04) [2014-05-11]http://.cn/n35081/n38213/n38259/n13173642.files/n13034869.pdf
[6]中国科普研究所.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7]中国科普研究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
[8]中国科普研究所.第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3.
[9]中国科普研究所.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宣传思想文化综述范文2
The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ts not onlymakes the society stable, but also reflects the fairness of the system.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different regions, national conditions, history and cultural concepts, various medical insurancesystems in the world are formed. Compared with the basic system of the national level, theregional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in Guangdong will be more flexible in reference to the systemreform and the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As a populous province in the country, with the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the successive Guang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importance to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However,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al needs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province, somehistorical problems left by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and the gap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in Guangdong still faces the problems of thedivis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imbalance of the responsibility for raising funds formedical insurance, which leads to the insurance of the large diseases of the urban and ruralresidents in some areas. At the stage of institutional exploration, many problems remainunsolved. In this regard, the reform of the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urgent. Domestic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advanced practice of the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in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Although the experience of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good for learning.Beacuse of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development level, which can be used to learn from the advanced practice of the foreign medicalsecurity system in Guangdong province,is very limited. Geography, blood ties, and religiousrelations between Guangdong and Hong Kong are reflected not only in geographical areas of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but also in cult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of each other forhundreds of years. Hongkong basically follows the advantages of the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thewhole people in the UK. Therefore, in comparison, the important study of this article is to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in Guangdong and improve the feasibility ofthe reform of the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in Guangdong by drawing on the medical securitysystem in Hongkong. In this paper, the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of Guangdong and Hong Kong,which is reflected by the two countries,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the different medicalsystems promoted by the two governments as the research angle, the supply system, themanagement system, the fund raising and operation system of the two places are understoodthrough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the reform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medical security system in Guangdong and Hong Kong. The differences and so on, clarify theComparative study of medical security systemin Guangdong and Hong KongAuthor: Zhang Xiaoyan Major: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rade:2015Specialty: Social security and social policy Tutor: Zhang Xiong ,Yi Xuefeng Key words: healthcare system , comparative studies, Guangdong and HongKong;differenceadvantages of Hongkong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and then put forward to draw lessons fromHongkong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explor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medical reform inGuangdong, solve the major livelihood issues of difficult to see and expensive in the province,guarantee the residents medical needs,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medicalsecurity system in Guangdong.
Key words: healthcare system , comparative studies, Guangdong and HongKong;difference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比较研究法.
(四)研究内容、创新及不足
1.研究内容.
2.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1.社会保障制度 .
2.医疗保障制度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福利经济学理论 .
2.国家干预理论 .
3.外部性理论.
(三)医疗保障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医疗保障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
2.医疗保障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
二、粤港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现状
(一)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状况
1、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
2、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 .
(二)广东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状况
1.广东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
2.广东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 .
三、粤港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粤港医疗保障制度目的、内容、水平与覆盖面的比较 .
1.医疗保障制度目的的比较 .
2.医疗保障制度内容的比较 .
3.医疗保障制度水平的比较 .
4.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的比较 .
(二)医疗保障制度管理体制的比较
1.医疗保障体制框架的比较 .
2.医疗保障财务管理的比较 .
3.医疗保障管理改革趋势的比较 .
(三)医疗保障资金运营体制的比较
1.医疗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地位比较 .
2.医疗保障资金来源与筹资模式比较 .
(四)医疗保障制度效益的比较
1.医疗保障社会效益的比较 .
2.医疗保障经济效益的比较 .
3.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比较 .
4.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比较 .
四、粤港医疗保障制度差异性的根源分析
(一)制度因素
1.制度未能很好适应流动人员特点和需求 .
2.制度未能很好地控制药物价格 .
(二)经济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
2.经济体制不同 .
(三)文化因素
1.文化差异.
2.认知差异.
(四)医疗资源配置因素
1.卫生资源
2.医疗服务.
3.收支与费用.
五、完善广东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制度管理
1.调整公立医院的制度 .
2.建全实施中的监测制度 .
3.健全健康信息化制度建设 .
4.大力发展商业保险的配合补充制度 .
(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1.完善药品集中采购交易模式 .
2.优化特殊人群基本药物保障 .
3.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
4.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 .
(三)加强文化交流
1.加大医保认知的宣传 .
2.积极学习参考 .
3.深化交流合作 .
(四)完善资源配置
1.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
2.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深度融合发展 .
宣传思想文化综述范文3
论现代散文主体性叙述
杏林子散文风格浅谈
甲骨文会意字的形声化
唐代汉字规范政策研究
从闽语看汉语音节结构
从对外汉语到国际汉学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初探
汉唐记忆与西安文化
简论韩国的汉字教学
谈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法”
论给予句合格度的韵律制约
汉日语音与句法语义关系综述
穗港语文教师对情意教育的看法
林语堂《朱门》的西安想象
谈词汇教学的幽默语境创设
论中级汉语听力教学中的课堂测试
试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
秦楚之际“进用人才方案”的嬗变
秦始皇的城市建设计划及其理念基础
论唐诗中李广形象的文化意义
南宋词人赵以夫及其词考论
构建东亚比较文学与东亚比较文化
路易十四1685年派往中国的数学家
别列列申:对中国文化的依恋与传播
魏池、魏智对北平汉学的贡献
从校勘学角度看霍克思《红楼梦》英译本
徐日升:中瑞两国历史上的第一名使者
女性之手:清末民初中国妇女的刺绣学问
甲骨文偏旁的位置、方向与字义关系试探
《韩非子》单音节词的同义关系格式研究
从粤普词汇差异看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的汉语学生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汉语教学与汉语研究
词在文学作品中的言语义:词义分析的实践
历史学家许倬云与西安市委宣传部长王军的对话
从“遗迹”到“文献”:宋明时期的陕西方志
国际中文教育的世界公民教育功能探讨
论汉字之文化特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简论方言、共同语及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生存环境的变化
国内《语言自迩集》存世文献及实物流通考察
作为儒家思想家的陶渊明:论罗伯特的陶渊明研究
汉学家的周边——以日本中国学家与晚清民国为例
“非虚构”与“无我”:海外汉学视域中的中国诗性
论吴天明的城市片创作及其与农村片创作的不平衡现象
从朝贡制度到条约制度——费正清的中国世界秩序观
利玛窦与《四书》拉丁文译本——从史学传统到新的研究
文化的同一性与糅合性——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与美学
宣传思想文化综述范文4
关键词: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071-02
一、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化建设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意识形态的发展也应当同步进行。文化作为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基石,同时也彰显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运势。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贯彻,使广大群众自觉地、紧密地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以精神文化凝聚人心,以特色文化塑造城镇、社区形象,以健康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是推进和谐进步的重要举措,能够为城镇化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心灵支撑。
首先,加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设是宣传、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文化建设是要使全民参与完成实现自身政治权利与义务。其次,加强文化建设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迫切需要。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公民的精神力量。再者,加强文化建设不仅供给人们的精神需要,更是传承特有健康的民风民俗,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塑造美好的心灵的根本。最后,加强文化建设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内在动力。文化建设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需要以及城市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密不可分的。
以下将从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节的缘起、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节的综述、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节的作用和意义三部分来作为一个尝试性的经验研究报告。
二、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节的缘起
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许多方面,许多领域,而且各地的人文地理条件和经济状况各异,文化建设的发展程度和层次自然也不尽一致,关键是要对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始终坚持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把文化建设不断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众所周知,厦门市湖里区在改革开放前是荒僻的小渔村,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人口只有7万多人,30年的发展,湖里区成为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的中心,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第六位,是中国十大港口之一。是进出厦门岛的门户,外商投资密集。区内现有三资企业2000多家,占全市三资企业总数32%,投资总额44亿多美元,世界500强有21家32个项目落户湖里。快速发展的经济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2012年湖里区人口激增到902188,其中户籍人口242034人,暂住人口660154人。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73%。虽然繁荣的经济,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村庄改成社区,村委改为居委会,镇改为街道(当前,湖里区有五个街道50个社区),但是它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在此背景下,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的社区文化艺术节便在积极思考如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以精神文化凝聚人心,以特色文化塑造城镇、社区形象,以健康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共同迈向和谐进步的洪流下应运而生。
三、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节的综述
湖里区2009年起,开展每年一届的“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节”,几年的实践,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节成为全区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推手。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节以动静活动结合、竞争鼓励进取、指标带动自发的三大主要开展方向来促进社区文化的建设。
其一,湖里区社会文化艺术节开展的活动包括动态类和静态类两大类。一年以动态类活动为主,称为活动大年,一年以静态类活动为主,称为活动小年。动态类文艺比赛分为音乐类、舞蹈类、戏曲曲艺类。音乐类又分声乐和器乐。舞蹈类分为舞蹈和广场舞。静态类有美术、书法、摄影。
其二、艺术节组委规定,每个街道每年活动不少于8场,每个社区活动不少于5场,其中文艺活动不得少于3场。活动多出的加分,少于规定的扣分。各类比赛一等、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各得不同分数,累积总分评选各街道优秀组织奖、优秀文艺骨干。各类比赛成绩在湖里区文化部门主办的《湖里群文天地》报刊上发表公布。因此获得好成绩的荣誉感成为各街道社区争取好成绩的强大动力。从第三届开始统分起,各街道的比拚十分热烈。第三届最高分是金山街道,获得第一名,依次是湖里街道、江头街道、禾山街道、殿前街道分别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名。2012年第四届,上一届落后的禾山街道和殿前街道一跃为第一名和第二名。2012年,在常规的比赛项目外,湖里区文化馆又组织了“第六届湖里区企业十佳歌手赛”、“进城务工青年特殊才艺比赛”,并针对文化活动信息缺少上报、投稿的情况,又增设了“信息发表奖励”的得分项目,在不同级别的报刊发表信息得不同的分数,级别越高获得的分数也越高。为鼓励社区群众自发的广场健身活动,文化馆先后向各个社区发放便携式音响60台。2013年,是以静态类活动为主的第五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文化馆动静结合,编排出一套具有闽南特色的广场舞“湖里Setyle”,在全区社区、企业、学校推广,并举行比赛,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三,除了完成社区艺术节硬性规定的活动场次,各街道积极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全区文体活动逐年增加:
2009年全区各街道各类文体活动共有200场。
2010年全区各街道各类文体活动共有230场。
2011年湖里区各街道的文体活动共计307场。
2012年全区各街道各类文体活动共有584场。
2013年湖里区各街道上报的文体活动计划共计791场。
四、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节的作用和意义
(一)通过壮大文艺队伍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湖里区社区艺术节之前,区文化部门组织节目演出,各街道报上来的大多是老年人的舞蹈节目。街道的文艺队伍大多数是由自娱自乐的喜欢运动的少数老年人组成,群众参与面不广、年龄偏大。自从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展各类比赛后,有规律的各类文艺比赛,使各街道更注意发掘文艺人才,更着重组织、扶持各类文体队伍,培养并激发了更多的文艺骨干,使老骨干更成熟更有经验,使新骨干得到锻炼和提升。随着街道组织、发动、挖掘本辖区的各类文艺人才,文艺队伍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组建起来,禾山街道的禾盛艺术团、湖里街道的仙岳山艺术团、江头街道的祥店社区歌咏队等都是近几年新成立的。起着龙头作用的文艺团队营造出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当前,全区有265支业余文体团队,拥有较固定队员12797人。成为湖里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
(二)发展与创新的文艺追求提升公民内在精神层面
社区文化艺术节不仅推进各级专业文化单位及文化馆(站)的辅导、培训功能教育影响作用,并且寻求全面激发文艺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期通过艺术质量的提升来提高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水平。其中,各办事处、社区村居委内的文艺工作者和有文艺特长、有组织才能的居民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几年的文艺比赛,文艺节目的质量得到不断提升。早些年,文艺节目只类似体育锻炼,不求质量。有了比赛活动,原来基础较好的队伍占了优势,得了好成绩,这便刺激了其他队伍,大家开动脑筋,有请有基础的队员掰录像、有几个人合力一起编、或请专业的老师指导,从节目形式的多样化、到服装日趋专业化,每年都能看到新亮点和惊喜。这些可喜的变化,也是在切实地回应加强文化建设的目的,它不仅供给人们的精神需要,更是传承特有健康的民风民俗,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塑造美好的心灵的根本。
(三)社区文化艺术节的发展提供多元文化建设的前瞻
文化建设既要依托国家民族文化的大背景,更要具备因时因地因人的实践考量,换句话说就是抓住天时地利人和,将民族文化软实力融入地方文化生活,社区文化艺术节便是将其地方生活艺术在地化的典型形式。如此可以说,文化建设也是对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发展的回应与实践。在当今世界文化形态、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文化体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要大力弘扬以主旋律文化为中心内容的主流文化。主旋律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集中反映,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趋势,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站、图书室、文化广场等文化活动设施,利用社区内的各种舆论工具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的健康氛围。立足目前,社区文化艺术节除了文艺方面的比赛,也应加设其他方面的比赛项目,如:知识竞赛、演讲竞赛、诗、词、散文诵读赛、专题讲座、征文笔会等。引导和培养居民树立终身学习、全方位学习、超前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国民的素质。
五、结论
宣传思想文化综述范文5
项目综述6
1.环境优势6
(1)交通环境6
(2)商业环境9
(3)科技、教育、文化环境11
(4)人口环境12
(5)功能辐射13
2.工程策划14
(1)营销策略14
(2)广告策略14
(3)效益预测14
(4)费用预算15
一、前言16
二、市场分析16
概况16
1.深厚文化底蕴17
2.合适的项目定位18
3.独特的项目卖点18
三、项目分析19
1.机会点19
2.问题点20
3.竞争对手分析20
4.经费来源21
四、资源整合21
(一)目标市场21
(二)推广区域22
(三)组合营销22
(1)门票制22
(2)团体营销22
(3)散客营销22
(4)体现多元化的文化功能22
(5)以人文为本思想23
(6)商业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原则23
(7)“名人和你有多近”的智力竞赛23
(8)开发旅游相关资源24
(9)立“消夏茶园”24
(10)举办虹口现代文化艺术节24
(11)健全综合配套设24
(12)四川北路策划24
(13)备注25
(四)市场品牌形象策划25
1、开发功能选择26
2、更新形象26
3、市场品牌定位27
4、形象定位27
5、核心理念定位阐述27
1)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名人文化的现代价值27
2)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名人文化观光旅游28
3)多伦路及四川北路旅游区实行公司化运作,变行政行为为市场行为28
4)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旅游景点设计简述29
(1)夕拾钟楼29
(2)鲁迅纪念馆30
(3)拉摩斯公寓31
(4)内山书店32
(5)“书香门第”书店32
(6)左联纪念馆32
(7)左联会址33
(8)鸿德堂34
(9)景云里34
(10)金泉古钱币博物馆35
(11)多伦路210号36
(12)奇石馆37
(13)藏筷馆38
(14)藏钟馆38
(15)老电影39
(16)多伦路美术馆40
5)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和周边景点及四川北路商业圈旅游区形象设计40
6)品牌标语41
五、视觉形象设计42
方案一42
方案二43
方案三43
六、市场品牌审定43
七、市场推广44
八、广告策略44 九、广告表现44
导入VI,树立市场品牌44
1.报纸广告44
2.电视媒体45
3.广播媒体45
4.杂志媒体45
5.网络媒体45
6.户外广告45
7.开业促销46
十、公关促销46
1.奖励优胜46
2.赠送礼物46
3.门票抽奖46
4.优惠打折47
5.多设售点47
6.市场品牌形象导入会47
7.配合旅行社的推广宣传活动47
8.市内旅游主题活动47
9.重点城市定期推广47
10.海外市场宣传活动48
11.假日游48
12.节庆游48
十一、市场监控48
十二、市场品牌提升49
项目综述:
中国入世和北京申奥成功,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旅游这一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正成为各地政府关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以争夺游客第一目的地的竞争也如火如荼。作为老牌的旅游重市,在新的竞争中能否胜出,并继续保持其品牌号召力,已成为上海旅游发展的瓶颈。
多伦路开发的这项动议,最早取自于90年代初把虹口区域分成功能区来开发的设想,按照这个设想,虹口区被分割成四川北路商业区。提篮桥口岸文化区、曲阳新村文化区、海宁路乍浦路金三角娱乐区和多伦路雅文化区,而实际上多伦路雅文化区最初的重点是放在鲁迅公园与山阴路一带。随着徐家汇商业区的崛起,四川北路原先“坐三望二”的商业地位受到严重威胁,附属在这条路上的多伦路这才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同时多伦路满眼地摊、假货当道、乌烟瘴气。既无序、有坑蒙之嫌疑,又大大违背多伦路开发改造德初衷、影响多伦路雅文化的对外形象甚至已经影响到周边四川北路商业圈的购物、旅游氛围,影响及其恶劣。有关部门希望通过多伦路文化产业的开发,来带动四川北路的人气。然而,让文化与商业产生互动效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谈何容易。素有中国现代文化重镇之称的上海多伦路,即将迎来斥资二十亿元人民币的再度开发改造。改造工程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并有望扩大名人故居的艺术功能。多伦路二期改造的主要区域位于虹口区北部、以多伦路为核心,西起明珠轻轨、东接四川北路,北望鲁迅公园,占地面积共计22.56万平方米。
1、环境优势:
(1)交通环境:
项目地块地处四川北路、横滨路、秦关路交界处,位于四川北路地区的中心区域,区域囊括了十几条交通繁华道路:四川北路、山阴路、东江湾路、大连西路、东体育会路、溧阳路、黄渡路、甜爱路、四达路、吉祥路、祥德路、欧阳路、海伦西路、多伦路、横滨路、秦关路、东宝兴路、宝山路等;周边还有高档商务大楼,有二十条公交巴士线路及一条轻轨往来穿梭,人气旺盛!交通比较便利,以项目地块为中心,周围分布二十条公交线路站点,公交线路有101路、70路、18路、139路、21路、231路、132路、939路、机场四线、65路、97路、47路、51路、52路、302路、723路、115路、310路、515路、597路和一条轨道交通线明珠线
101路:
鸿兴路,同心路,大连西路,上农新村,新华一村,大柏树,纪念路,江湾镇,场中路,三门路,高境庙,马桥,何家湾路,严家宅,张行,张华浜,北张华浜,泰和路,水产路。
70路:
杨树浦路,平凉路,长阳路,陈家头,新华医院,鞍山路,和平公园,四平路。玉田新村,曲阳路,虹口游泳池,花园路,多伦路。
18路:
高雄路,市九医院,瞿溪路,斜土路,斜桥,陆家浜路,老西门,淮海东路,福州路人民广场,北京东路,新疆路,浙江北路,四川北路,虬江路,横滨桥,山阴路,鲁迅公园。
139路:
嫩江路,包头路,嫩江路,明星路,兰花村,浣纱浜,五角场,国定路,复旦大学,电力所,运光新村,大柏树,上农新村,大连西路,鲁迅公园。
21路:
丰镇路,凉城路,奎照路,车站北路,广粤路,汶水东路,广灵二路,水电路,广中路,虹口足球场,鲁迅公园,山阴路,横浜桥,虬江路,海宁路,武昌路,江西中路,福建中路,西藏中路,成都北路,泰兴路,常德路,静安寺。
231路:
鲁迅公园,山阴路,横浜桥,虬江路,武昌路,江西中路,四川中路海宁路,西藏中路,泰兴路,常德路,乌鲁木齐北路,江苏路,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地铁站。
132路:
宣传思想文化综述范文6
【关键词】皮锡瑞;《经学历史》;研究
皮锡瑞(1850-1908),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字鹿门,一字麓云。清末著名今文经学家。《经学历史》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此书对经学及其历史作了简要、清楚的介绍与评价,内容涉及经学史中的重要典籍、各种流派和代表人物。现代经学史家周予同先生又为此书作了详细、精当的注释,举凡典籍、人物、典章制度、生词僻义,均一一引征文献、详加阐发,为原书增色不少。
此书成为普及性极高的一部著作,对其的研究虽然并谈不上如火如荼,但稍加留意,还是有不少学者关注于此。主要吴仰湘、马少甫、张国华、潘斌等人,并且,这些人当中也不乏对皮锡瑞或《经学历史》进行过综述性的研究,但可能尚存有可补缺指出。检索并研读近十年来的论文研究,笔者认为,对《经学历史》的研究,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概括论述。
一、对该书作者的研究
该书既出自皮锡瑞之手,则必然要考察作者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了个人的独特经历,也必然要关涉到个人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所以,对作者的研究也就包括了不止单一方面的内容。
1.生平
周予同在其《经学历史》注释本的序言中对皮锡瑞的传述只寥寥数笔带过,并说:“我很惭愧,我所得皮氏的生平,仅仅简略如。他的生卒、他的师友、他的学术的传授,我竟无法查考。我曾辗转地询问过几位湖南的学者,但不是没有回音,就是以‘不知’答。” 对此,吴仰湘的解答是,1938年,皮锡瑞之孙皮名振继发表《皮鹿门先生传略》(附有详尽的《皮鹿门先生著述总目》)之后,接着又出版了《皮鹿门年谱》。此书大致描绘出皮锡瑞生平和学术的粗糙轮廓,为后人了解和研究皮锡瑞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吴仰湘认为此说可信性已极高。关于皮氏的生平,诸位学者之间也便不存在有多大的出入。潘斌《皮锡瑞经学研究综述》即言“吴仰湘先生所著《通经致用一代师——皮锡瑞生平和思想研究》一书对皮锡瑞的生平多有研究”。
2.思想
对作者思想的研究,多是由《经学历史》一书中探析而来的,既有学术思想,又有政治思想(变法思想),此工作做的较为出色的可谓是马少甫和吴仰湘二人。“皮氏学术思想中‘通经致用’与实学考据的并存,反映在《经学历史》中便是书中虽能客观如实地叙述经学在传统社会中发展演变的表现,但对经学发展过程中许多重大环节的却有偏颇。” 马少甫把《经学历史》与皮氏本人相统一而论,是对皮氏思想进行解读的做好方法,并且,他的这种观点在他的其他著作或论文中也总是多有涉及。吴仰湘对此的研究也更多地是综述了前人的成果,张舜徽特别推崇皮氏的“通人之学”,说:“我们认真考虑到皮氏学术成就的全貌,实是通学门庭,在许多问题上,能见其大,能观其通。近人只把他看成专治今文家言的经师,那就太缩小他的作用了。他在清末,实是一位极其博通的学者,论其造诣,远远超过了王闿运和王先谦。” 另外,杨向奎也认为皮氏的治学态度极其严谨“皮氏说较谨严”。
关于皮锡瑞的政治变法思想,学者们都在各自的学术研究中多有论述,在此鉴于重点在于《经学历史》一书的研究,故略去对皮氏政治变法思想的阐述。
二、对文本本身的研究
1.编纂体例
对《经学历史》编纂体例做出比较的多研究的当属马少甫和张国华,二人在此问题上并无太大的出入。并且,查看对此方面的研究,研究者们都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肯定皮锡瑞著《经学历史》在其编纂体例上的开创性,“该书不仅从时间的跨度和内容的广度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经学史的编纂特点,且吸收了西方史学的章节体体例,将经学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史用一主题思想贯穿起来,从而成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经学史,并对近代的经学史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马少甫认为,《经学历史》的体例区别于以往的任何一种,非传记体,非书志体
,非学案体,这是《经学历史》在编纂上最大德不同,具有极大的开创意义。众多者也承认此说。
例如,1936年,马宗霍作《中国经学史》,马氏在自序明谓:“晚世有皮锡瑞的《经学历史》,始自具裁断”,肯定了皮氏在经学史研究的首创之功,体例上,马氏在书中史论结合,在章节体已走向普及的时期(马氏书成于1936年),仍然与皮氏之书的形式无大改动,足见马氏是在纠正皮氏,同时也看出其受皮氏影响之深。
2.校对纠误
在近十年内,对《经学历史》的校对纠误工作虽为不多,但还是有的,这与皮著、周注的严谨治学态度有关,但若仔细推敲的话,可能错误还是难免的。在此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有宋立林、王亚婷等人。宋立林指责皮氏门户之见,“如对三国王肃,皮氏即大加鞭挞,将之与刘欲并称为“经学之大蠢”,指责其伪造群书诸注,所论似甚痛畅。近因研究《孔子家语》,重读此书,居然发现皮氏在此却出现低级谬误,而周注更错上加错。读之愕然。”由此可见,具有对经典的质疑精神非常重要。
再者,王亚婷在吴仰湘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对《经学历史》的较为全面的一次点校纠误工作,包含了断句之误、校勘之疏、分段之失及可据初稿本补正的部分。其针对周注本的点校,提出了具体可行的修改意见。
三、对文本内容及相关延伸的研究
1.具体内容及对其评价
在《经学历史》的具体内容研究方面,主要包括对此书中关于中国经学史分期的问题及对此书内容的评价问题。马少甫特备推崇皮氏在《经学历史》一书中的观点和看法,并据此规定《经学历史》乃“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中国经学史著作”。
吴仰湘从《经学历史》的实际内容出发,通过具体的分析得出“《经学历史》并非经学史著作的结论”,“《经学历史》的‘十个时代’一直被学术界视为皮锡瑞所分中国经学史的‘十期’,并因此将《经学历史》视作中国第一部经学史著作。然而细读《经学历史》,可见书中分十个时代所作的论述,并非是对经学史的分期与评述,而是着力宣扬‘尊孔’、‘崇经’的思想,体现出皮锡瑞‘信古’、‘崇汉’、‘主郑’的经学取向。”
吴仰湘的论述也借助了其他学者的评论:周予同“就史学说,他这本书就不免有宣传的嫌疑了”;杨向奎则反对此说,认为皮氏的思想具有时代的特点,无可厚非;云则比较客观冷静地对皮氏《经学历史》做出了评述。他认为,皮锡瑞还是用比较简单明了的文字论述了中国经学史的大致脉络,勾勒了经血发展、演变的主线,特别是对经学史“十期”的划分,“这种思维方式和划分阶段的方法,显然得力于公羊朴素进化观和西方进化论。尽管皮氏的划分和概括未必十分恰当,但毕竟第一次做到了按照经学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其阶段性特点,把它视为其中包含有进化嬗变之理的客观研究对象,并且提出了自成系统、自有见地的看法,因而明显地具有学术近代化的特征。”此对《经学历史》之内容和评价可谓是较为可取的。
2.特点
《经学历史》一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其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其会通性、宏观性。这里的“通”,包括时间跨度、内容的广度,同时也指皮氏写作思想的一致性。皮锡瑞以前的历代学者,他们对经学的论述都还称不上一部“经学史”,他们也没有用“经学历史”冠名其著述的明确意识。在《经学历史》一书中,皮氏从孔子删定六经述起,以儒家经典在春秋时期的流传为上限,而以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为终结,对前经学时期以及经学独尊以后的各个阶段都有涉及,与经学发展始终的轨迹基本吻合,反映了经学从始到终的全部历程,既是对传统经学史的发展,又是经学发展的一个全过程的总结。因此,从时间跨度来讲,《经学历史》一书是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经学史。
另外,《经学历史》一书的另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还表现在该书的编纂体例上。此点在以上部分已略有提及。《经学历史》在述论经学发展的过程时,将经学史划分为十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标目实际上也就是该时段的特点。在讲述每一时段的经学发展时,皮氏从制度、经籍、人物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皮氏中间还插有皮氏之评论,夹叙夹议,“史”“论”结合,这种撰述方法既注意到了经学发展过程中“面”上的表现,又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最后,写作特点上,《经学
历史》一书表现出了作者个人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皮氏虽然学出今文,门户之陋习固不可免”③;吴仰湘在其论文著作中也多次指出皮锡瑞著《经学历史》时所表现出的浓郁的个人评判特点。并且,学人们在研习《经学历史》时基本上都能够注意到这点,而是自己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之上。
四、对未来研究的期望及建议
此项研究多数学者没有明确主要地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只有较少的学人对此提出了具体的期望和建议。吴仰湘认为目前对皮氏《经学历史》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欠缺较多,提出在以后的研究上期望能够向系统化、全面化、深刻化的方向努力。
马少甫认为应将其置于时代的背景下,“《经学历史》作为时代的产物,它在反映皮锡瑞的治学观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某些时代的特征。将<《经学历史》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予以考察,自能从中透视出‘皮锡瑞式’的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面临千古未遇的大变局时价值取向、治学路径,这样,《经学历史》便有了其超越自身的‘坐标’的意义”。
就目前来看,对《经学历史》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指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要努力从更多的层面、更广的角度、更深的维度去对其形成系统的不断改进、并联系当下的深入研究。
注释:
①周予同,《经学史与经学之派别——皮锡瑞<经学历史>序》,载上海《民铎》第九卷第一号,1928年.
②潘斌.皮锡瑞经学研究综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2)
③马少甫.《经学历史》与皮锡瑞学术思想初探[j].北方丛刊,2006(4).
④张舜微.皮锡端[a].清儒学记(卷七)[m].齐鲁书社,1991:358-364.
⑤杨向奎.鹿门学案[a].清儒学案新编(卷四)[m].齐鲁书社,1994:341.
⑥马少甫.皮锡瑞《经学历史》编纂特点[j].史学史研究,2003(2).
⑦宋立林.皮著、周注《经学历史》纠误[j].文献季刊,2008(1).
⑧吴仰湘.皮锡瑞《经学历史》并非经学史著作[j].史学月刊,2007(3)
⑨吴仰湘.大陆皮锡瑞研究述评[j].船山学刊,2005(2).
⑩云.中国近代经学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348-365.
⑾张国华.读皮锡瑞《经学历史》[j].华夏文化,2004(4).
【参考文献】
[1]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马宗霍.中国经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3]皮名振.皮鹿门年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4]朱维静,周予同.经学历史论著选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杨向奎.鹿门学案·清儒学案新编(卷四)[m].济南:齐鲁书社,1994.
[6]云.中国近代经学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7]吴仰湘.大陆皮锡瑞研究述评[j].长沙:船山学刊,2005(2).
[8]马少甫.皮锡瑞《经学历史》编纂特点[j].史学史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