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土文化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土文化内涵

乡土文化内涵范文1

【关键词】社区教育 乡土文化 探究与实践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社区教育发展来讲,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区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如何通过有效机制,发挥好乡土文化的优势,是社区教育特色发展、突破瓶颈的重要路径。社区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过去提出的社区教育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的观念,到当前树立社区教育保障人民对文化教育合法权益的法制要求,在观念上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区教育能形成学习型社会氛围,启迪人们的心灵,使老百姓有权利分享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的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价值表现为:

(一)理论价值。社区教育是社区成员的社区生活、社区发展与教育融合一体的教育共同体。社区教育依托社区文化,才能有效提升社区教育的影响力,才能深化社区教育的底蕴,而社区文化融化为社区教育形态,才能有效地提升社区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品位,有效提升社区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社区教育的教化价值。这是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关系的规律性价值所在,也是乡土文化得以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原因之所在。

(二)应用价值。乡土文化是社区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更新的过程中,乡土文化以各种载体的形式保存了下来,而也有些却因为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非物质”的特征、社会变迁以及人为破坏,被后人所遗忘的文化流失或扭曲现象。这个现象呼唤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互动融合的迫切性。丰富的乡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运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为社区教育发展服务,提升市民人文素养服务,是发展社区教育特色化、本土化、内涵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弘扬和发展本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拓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弥补现有社区教育形式单一和缺乏特色的不足,使得社区教育形式更丰富,内涵更深刻。

乡土文化促进社区教育发展,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土文化作用于社区教育发展

乡土文化在领导层面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社区教育发展方向进行决策的影响与把握上。我国开展的社区教育是以乡土文化为主体、政府主导的社区教育。因此,在政府开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居民学校的过程中,必定会考虑乡土文化。只有政府重视、特色引领,乡土文化才能发挥其在社区教育中融合、协调、激励、辐射的作用,也才能使社区教育充分体现乡土文化的特征,使其在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中明确发展方向。

二、乡土文化在战略目标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作用于社区教育

乡土文化在战略目标上促进社区教育发展,主要体现在乡土文化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指向,从而丰富社区教育发展的内涵。为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全国许多社区教育都在战略制定上融入乡土文化发展的元素,如沛县地区打造社区教育“刘邦故里”品牌,塑造刘邦塑像,设立刘氏公馆等游览观光地带,致力于将传统文化、现代文明融为一体新型的融合文化;丰县地区设立了“一镇一品、一乡一特”的新理念,如丰县赵庄镇,精心实施,塑造赵庄文化旅游大镇新景观。一是开发建设汉皇祖陵景区、袁集百鸟园、金刘寨百果园、太行水街、汉韵公园五大旅游景点;二是新建汉源文化广场、秀水街文化广场、数字电影放映广场、太行生态园演艺广场、聚源路文化体育广场五处群众文化娱乐广场;三是新建汉韵园、人口文化园、水韵园、太行堤餐饮文化生态园、迎宾园五个镇区游园;四是以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康王赵构、清康熙宰相张玉书、清进士蒋兆鲲五大历史名人的传说典故为载体,用文化墙以石刻的表现形式,再现赵庄深厚的历史文化。把丰县的乡土文化打造成富有城乡结合独有特色的新型城市文化

三、乡土文化不断促进社区教育向前发展

利用乡土文化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整体规划,全面推进,以点带面,共同提高,不断放大社区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优势,形成全辐射效应,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和外延发展,进而促进社区教育目标的实现。政府在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时,也要合理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使得乡土文化在社区教育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提升乡土文化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理论高度

对乡土文化的知悉是弘扬特色文化与社区教育相互促进的基础。通过收集文献资料、走访、调查等多种研究形式,深入县、镇文化馆、县图书馆、走访众多群众了解、查看历史遗留古迹等,利用各种途径发放、回收问卷,了解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尽我们最大的力度了解虺王文化的知晓率和认同度。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充分讨论,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提升理论高度,为建设社区学习资源、实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和开展社区文化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扩大乡土文化与社区教育成果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乡土文化内涵范文2

乡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所以拥有比较明显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点,同时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和渗透性的特征,是一种依赖于土地的地域性文化。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在室内,还会在室外,都对环境景观造型艺术的设计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景观造型设计与生活、文化、艺术、精神追求等内容有密切相关,因此与乡土文化有很多的交叉之处,乡土文化在环境景观造型设计中的合理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乡土文化的环境认知和理解的过程中,将乡土文化元素应用到环境景观造型艺术设计中,具有一定工具性的指导作用,这类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都离不开乡土文化的作用。

二、基于乡土文化的环境景观造型设计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通过对乡土文化的解读以及在环境造型景观设计中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能够更为透彻的了解地方的文化传统和民俗特征,为环境景观设计者提供更多的借鉴。但是,在将乡土文化应用到环境景观造型设计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当地乡土文化的特点,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避免过于追求造型上的创新而形成与乡土文化传统上的冲突。例如,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群众都具有一定的民间信仰,而且这些信仰经久不衰,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一种信念、期望乃至诉求,环境景观设计者必须对其给予充分的尊重,否则做出的设计肯定是不和谐的。

2.突出亲和感

乡土文化在环境景观造型设计中应用,除了要增加一定的文化元素和艺术气息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拉近环境景观与个人在心理上的距离。所以环境景观设计应当在深入挖掘自然素材和历史文化条件的基础上,从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出发,这就要求环境景观造型的设计者要重视人性化空间的科学设计,尽量避免刻意追求造型设计而形成的与人体功能结构上的矛盾或心理需求上的冲突,提高环境景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3.重视自然风景与乡土文化的融合

乡土文化的形成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当地自然风光和地域特征的,所以在将乡土文化应用到环境景观造型设计时,只有实现了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有效协调,才能确保乡土文化应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在环境景观造型设计的具体实践中,除了要考虑基本的历史文化元素外,还要重视自然风景与乡土文化的融合,可以将水体环境、绿色植物群落和土地地形作为主体背景,在景观造型上追求自然界有的柔和美、年代美等效果,增强环境景观造型设计的可视性和生态性,实现景观造型设计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效结合。

4.重视乡土情意的塑造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文化中,非常重视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的追求,在环境景观造型的设计活动中,物象是有限的,但是在实现与乡土文化的融合之后,其中的乡土情意可以是无限的。对此,环境景观造型的设计者要重视乡土情意的塑造,即把乡土文化的内涵以及个人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凝聚在以乡土事物为载体的景观造型设计当中,从而让人们在感受乡土文化情意的基础上,丰富人们内心的审美体验,引发人们对环境景观在情感上的共鸣。

5.重视乡土材料的灵活运用

乡土材料作为乡土文化产生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将其运用到环境景观造型设计中,能够很好的凸显乡土文化特征,收到出乎意料的设计效果。将乡土材料灵活运用到环境景观的造型设计中,所形成的乡土景观会流露出当地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历史传统,更加鲜明的表现当地区域的独特个性。因此,环境景观造型设计者在设计乡土景观时,要重视各式各样的地方产的乡土材料的运用。例如用茅草和木条修建屋顶,用地方竹材、木材搭建古村落等。

三、结语

乡土文化内涵范文3

关键词:乡土植物;地域性;城市景观;应用

1 乡土植物和地域性景观的基本内涵

1.1 对乡土植物的基本认知

乡土植物基本上也是本土植物,但它们之间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本土植物是指起源于当地或产于当地。乡土植物是指经历漫长的演变过程,植物能够适应当地自热条件,本文的乡土植物主要指的是观赏性较高的植物。

1.2 对地域景观的基本认知

地域性从地理范围而言,指的是具体的地理位置,划分的依据是彼此之间有联系或者有相关的特性,比如,把我国划分为东、西、南、北4个区域。地域性景观指的是在某一个地理位置内的园林景观设计有其相似性,特地区域的特地景观有着相同的自然因素和人文景观因素。

2 乡土植物在地域性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大量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这些新技术、新观念的应用,对城市化景观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建设中没有重视乡土植物对地域性景观建设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在内容上丰富了城市园林建设,但在形式上,地域性城市景观建设缺乏特色,因此,在地域性城市景观建设中,应加大对乡土植物引用的力度,增加乡土植物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 加大对乡土植物的应用

3.1 扩大对乡土植物的宣传力度

乡土植物在地域性景观建设中被忽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不够,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没有从精神层面引导大家对乡土植物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致使大家缺乏保护乡土植物的意识和责任。政府应加大对乡土植物的宣传、研究力度,提高乡土植物的栽培技术,以实现有效利用乡土植物的目的。

3.2 把植物形象与城市形象相结合起来

乡土植物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发展形象,比如,亚热带代表植物是常绿阔叶林。地域性城市景观的营造,也需要乡土植物去代表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美国著名园林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的设计,较多运用古典元素,注重营造神秘的氛围和原始的气息,将艺术与景观设计完美地结合,并赋予全新的意义。他在设计中把原始元素与新元素相结合,赋予城市景观新的涵义。这种设计在国外很多景观作品中都有体现,让城市既具现代化气息,又具有古典韵味。

3.3 植物文化与城市文化相结合

城市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园林景观设计中都应体现出来。我国的园林设计自古以来就体现出了深邃的历史文化,视觉和感觉上都能让人感受到相关的文化气息。古代对乡土植物的应用尤为重视,内容和形式上都极具文化内涵。现代地域性城市景观建设中,乡土植物的应用形式多样,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可以用诗歌图画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提炼出装饰物图案,用多种形式去表现乡土植物,增强人们对乡土植物在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感官,真正体现出乡土植物在地域性景观中的价值和作用。

3.4 提高园林设计者的文化素养

很多景观设计者在设计时对乡土植物的习性和特性没有足够的了解,以致于在设计中,用错了乡土植物或者根本不应用乡土植物。园林景观设计者应加强对乡土植物的了解,应用乡土植物时遵从互惠互利共生的原则,注意四季变化及色彩的搭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提高园林设计者的文化素养,对整个园林景观设计市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乡土文化内涵范文4

关键词:地方课程资源 乡土文化 德育教育

迪格尔的印第安人有一条著名的箴言:“开始,上帝就给每一个民族一只陶杯,从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乡土文化”,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

北大钱理群教授认为,在全球化趋势下的人们逐渐表现出一种逃离“生于斯,长于斯”的倾向,而这种倾向会造成危机:年轻一代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产生了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和心理上的疏离感。而乡土知识的普及其实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找我们民族国家的根,建立学生和乡土的精神血缘联系。由此可见,乡土教育已然势在必行。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增设地方课程,我校学生使用的地方课教材就含有一套吉林省统编的乡土教材——《家乡》,这是一套以吉林省地域环境、特色产业和魅力文化为主要内容;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教育目的的教材。使用以来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在关注《家乡》这一课程上,我们还需要结合实际,发掘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立足乡土文化资源,发掘德育内涵

我们学校在使用《家乡》教材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通过调查、整理、介绍乡土文化,积极探索乡土教育的新渠道。经过多方面努力,已经发掘出很多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 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 无价之宝 !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 名人传 记、 村规民约 、家族族谱、传统技艺、 古树名木 等诸多方面。

我们所居住的地区辽源,虽然开发的年代较晚,但自然景观和近代史迹较多,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景观比较丰富,其中,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20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东辽河源头碑亭、寿山、龟山、龙首山公园、南照山公园、杨木湖度假区、八一湖旅游区、石驿古栈道、东丰皇家鹿苑、东丰拉拉河六道沟水库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教育资源。

1.采访积年老人

调查的内容有:本镇的镇名,村名、山名、河名、桥名的来历;调查本地的习俗,如五月间为何要做玻璃叶饼,冬腊月为何做粘饽饽等,这些习俗又有着怎样的来历;调查踩高跷、划旱船的来历,以及这项文化活动日益凋落的原因。此外还调查本镇的名人,本镇的特色产业等等。

2.特色文化展示

通过调查获得的信息,展示本镇乡土文化。如:通过演讲比赛、知识问答等形式,了解“东辽河的传说”、“乌龙山的来历”及其他乡土物产。剪纸艺术,踩高跷、划旱船的再现,面塑造型,美丽风光的照片展示等等。 在学生亲身参与的过程当中,不断积累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

地方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本教材与当地乡土文化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校本课程的资源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学生调查整理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

3.总结表达提升

校本课程适当介入。地方课程是省编教材,教材内容更多的是体现吉林省的特色。而自己的县,自己居住的镇,自己村,又有着怎样的乡土民风呢?创编以本乡本土文化为内容的校本教材也是丰富学生乡土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编乡土教材,展开专题调查,在此基础上引发教师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比如,乡土文化教育的意义何在,为何一些乡土文化渐入窘境,乡土文化的传承需要哪些方面的关注等等。如何通过各种活动,推动乡土教育向纵深发展。此外,把地方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结合起来,教给学生调查、整理、介绍说明乡土文化的方法,开发了乡土教材教育的新渠道。

二、寓乡土文化于地方课教学中

学校的教育期望并非仅仅传递本土文化的一般技艺,而是希望农村孩子们走出去见世面,那么能否让孩子们离开家乡后,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宗,忘记生养自己的土地。只有那些深深嵌入人们心目中的文化内容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无论我们的学生将来走到哪里,我们的乡土文化教育都能深深地影响和帮助学生的未来。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对教材认真研究,最大限度地了解我省的地理环境,工业物产,以及优秀的乡土文化。为上好一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地方课,教师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改照本宣科的枯燥方法,书中简单的文字,黑白的照片,不能够真实地表现出长白山的巍峨,松花江的壮丽……因此,他们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地方课教学中。比如在讲述〈长白山〉一课内容的时候,就用大屏幕播放长白山的风景短片,涉及“东北二人转”的时候,就放上两段传统剧目,甚至引导学生仿唱一段。这样就会使学生如临其境,真正得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教育。

2.将乡土资源融入地方课程

教师在讲《长白山》一课时,不失时机地融入家乡景观,向学生介绍与辽宁交界处高高耸立的乌龙山,再将乌龙山美丽的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使学生在赞赏长白山巍峨的同时,对家乡乌龙山的壮丽与神秘更感兴趣。在教学〈松花江〉一课时,教师又恰到好处地将辽源地区的东辽河、杨木渡假区等景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家乡周边景观的可爱与迷人。这样巧妙地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到课本教材内容之中,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使学生懂得了祖国的富饶与美丽中包含着自己家乡的山山水水。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乡土文化内涵范文5

乡土美术幼儿师范教育意义内容质量措施乡土美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地域特征和历史痕迹浓厚。在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中国,乡土美术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就当前乡土美术在幼儿师范教育中的情况来看,乡土美术教育得到了可喜发展,但也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鉴于乡土美术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所以必须重视教育的质量问题。乡土美术的教育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必然,且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可以提升幼师生的审美境界,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一、乡土美术的内容

乡土美术作为美术中一个独特的分支,其地域色彩相当浓厚,是一种独具传承魅力的民间美术形式,乡土美术往往是和当地的乡土文化密不可分的,美术在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培育下,成为一个亲民的美术体系。乡土美术和其他的美术不同,更接近寻常老百姓的生活,实用性强,且审美独特。乡土美术的内涵也很丰富,最基础便在于它体现着该地区的自然风貌,其实大自然才应该是最伟大的审美对象,表达自然的风味便是最本真的作品。

不仅如此,乡土美术这个整体,一般是由饱含乡土特征的美术表现及内容来组成的,其中涉及的表达对象更加丰富,包括具有地域特征的多样的生活器具,这些美术成品具有很大的装饰作用,比如用作建筑物上面的彩绘图画、木石刻画,或者是用在服装上的印染花纹、刺绣,当然,生活中的各种民俗剪纸、手工艺品、绳结,以及当作地方景观的雕塑品等等,都是很离不开乡土美术这个重要的元素。乡土美术早已凭借其很高的艺术价值、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国内民间艺术的核心要素之一,与现代流行艺术平分秋色,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做着贡献。

二、乡土美术在幼儿师范教育中的情况

1.乡土美术教育的可喜发展

乡土美术是本土文化中的一种常态,历经千年的文化传承而从未停止自我完善的步伐。近些年的改革大势逼进,我国的乡土文化发展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乡土美术的教育也逐渐得到更多重视。国家相关部门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情况,对美术教材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补充。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学习乡土美术时,用的是和含有乡土美术内核的省编教材,课程设置也更多地偏向于这个方面,而有的地区则是把乡土美术相关知识当作自学课程,并将其引进课堂教学中。

2.乡土美术教育的不足之处

由于乡土美术的教育还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土美术教育领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成几种:第一种,是乡土美术教育的核心把握不够准确,许多教育机构的乡土美术教育都是把理论当作关键问题来把握,而忽略了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这就无疑会造成乡土美术教育枯燥无味的印象,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和积极性。第二种,教学办法单调不科学,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乡土美术教育的优点,也忽略了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情和感受。第三种,乡土美术教学意识不够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这种意识完整地体现出来,依然照旧地运用老一套的规矩来办事,对教学理念的更新不及时,学生也不能切切实实地把它当作重点能力来培养。

三、幼儿师范学校开发学习乡土美术课程的意义

乡土美术作为极具地区风貌及文化特色的一大艺术形式,从某个角度来说,它可以成为一个地区历史的记录和文化的标签,也是多元文化糅合提炼出来的精华,在教学中发掘和传承乡土美术文化是塑造民族精神、保持地方特色的有效手段。而开设乡土美术教学课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弘扬其本质的文化部分。

1.乡土美术教育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必然

乡土美术课程是顺应时展而开设的,它也满足现在加强素质的教育目标。幼师生作为培养幼儿教学的主力军,其素质高低影响着幼童的学习环境,幼师生要加强的不只是自身的知识含量,更要注意艺术情怀方面。幼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进入社会大环境中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家乡自然与人文的情感认同。比如幼师生加强对乡土美术的学习,就可以更多地亲近某一片神奇的土地,感受历史沉淀的气息,增加自己的涵养。

2.乡土美术教育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

现在的很多地区,基本看不到带来本土特色的城镇、民居、建筑,一切都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手工艺品由于时间人力成本高而不具备高额的经济效益而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批量生产的工业科技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乡土美术得不到有效的传承,中国的现代美术也会渐渐丢失赖以存在的基础。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渊源长久,孕育出了无与伦比的乡土美术形式,这是上天的赏赐,不应丢弃。加强教育,是对无形财富的珍惜。

3.乡土美术教育提升幼师生的审美境界

乡土美术,从某个角度上说,是对生活的感悟,对宗教和哲学的探索,是对民族性格的反映。乡土美术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包括了生活中或高雅或低俗的文化和现象的影子,涉及民俗学、艺术学、历史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等。如果幼师生加强对乡土美术的学习,不仅可以得到全面的知识感悟,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在此基础上,在以后长久的幼儿教学事業中更好地对孩子们进行艺术方面的启发。

4.乡土美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乡土美术经过历朝历代的变迁,不断吸收地区的新文化,并自行沉淀,它便像一个敦厚的老者,一边记录,一边讲述,像后来的人们讲着千百年前的故事。幼师生加强学习各种文化背景中各异的乡土美术,可以使他们走进不同的地区环境氛围中去,在各种审美情怀和差异性文化的熏陶下,不学会用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世界,得到独特的艺术审美体验。如果幼师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的风度和素质,将能够在以后的教师生涯中,以一种大师的气度去教导学生,教给他们知识,教会他们审美,教他们更好地做人和生活。

四、怎样提升乡土美术在幼儿师范教育中的质量

1.改变乡土美术教育观念,彰显时代性

乡土美术教育是传统性比较强的艺术形式,为了提高其教育形式,就要注意利用新社会中的信息技术、紧贴时代脉搏。乡土美术中大批的作品丰富了广大群众的娱乐和精神生活,同时也为整个美术文化体系注入了新鲜的血脉,更是一笔可贵的教育资源。随着乡土美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教育工作者思想更趋于开放,把眼光从局限性的课本上转向更广阔的平台,培养多元化的艺术品味。同时,这也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必然要对乡土美术的传播形式有比较熟练的驾驭,同时兼具现代化和前沿的眼光,能带领着同学们不断接触时代的新鲜成果,同时利用思维进行自主创造。打破乡土美术已经过时陈旧观念,使其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

2.把促进乡土美术国际化作为教育目标

中国古代王朝盛极一时,影响力辐射周边许多国家,乡土美術文化的交流自是不可少。至今,全球联系加深,中国乡土美术借此机会走出国门,闪亮了一把。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凭借其历史价值、音乐价值、文化内涵,享誉全球。如中国西北民间佛教壁画这一极具中国传统色彩的民间美术,亲民、简单、自由、历史价值深刻,受到国家的重视,也受到国际的欢迎,现在这些美术作品在国际上都得到认可,其发展前景也是相当可观的。而国内还有许多其他的乡土美术精品,也应该得到弘扬,幼儿师范教育也可以作为实现这一使命的手段。

3.改善乡土美术教学的方法

由于方法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工作者必须加强对方法的重视。首先,审美潜能的觉醒离不开对生活的体悟。一切的学习对象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的表达也是以生活为基础并高于生活。对乡土美术的学习也不应该单纯地局限于校园,这无异于闭门造车。其次,乡土美术本身就是贴近社会和生活的,也能从艺术的根源来领略艺术本真的韵味。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品味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乡土美术作品,可以与各地的美术爱好者交流心得。同时,教师讲学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视频和网上学习讨论组等方式,以音像、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多种方式展示美术作品,丰富教学形式,使作品的讲解更为生动具体,有利于新生更直接地感受歌曲,更深刻地理解它的内涵,加强教学效果。

4.开展探索式教学模式

处于现代环境下的乡土美术教学必须紧扣现代教育的时代脉搏和核心主题,老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学生要提高实践能力。新型的教学提出了实践型和创新型和探索式的教学模式。创新对于乡土美术这种传统特征明显、容易受流行元素冲击的美术形式而言尤其重要。老师要鼓励学生大量地进行积极学习和适当创新,从不断的体悟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内容,学校应该热情地组织筹备实践活动,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其次,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新东西,如果只是抱着书本朝九晚五,成果都难免是纸上谈兵,应鼓励在同学之间大量的讨论和对新东西的发掘,讨论能擦出思想的火花。

乡土文化内涵范文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的纯朴日渐浸染于城市的浮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正在消失,乡村学校日趋减少。乡村消失和乡村学校减少是否意味着在乡村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乡土文化也将消逝?如何理解乡土文化在当代学校德育课程中的价值和内容?乡土德育课程的开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一、乡村、乡土和乡土文化

中国的城市是在以乡村为基础的乡土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乡土文化的形成源于乡村的社会生活。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以“家”为单位的,先有家,而后有村,村落是乡村社区的自然单位。广义上的乡村指的是自然的村落,依山而建或傍水而筑,中国文化中,乡村给人的感觉是安宁、祥和、纯朴。狭义上的乡村是最低一级的国家行政区划。乡村中生活的人是农民,自古以来,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他们依自然的村落而居,却常以家族为中心,形成一种由我而外的社会差序格局。“农村的集中意义是自身繁衍,农民是在内心讨生活,农民的宗教是生活宗教。”[1]农民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贯穿着乡村生活的内容。

“乡”的古义是指两人相向而坐,共享器中食物,“土”的古义是“地之吐生万物”,“乡土”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乡土是由乡村生长而成的,它是一种情感、一种牵挂,或者说是一种“飞黄腾达”后的感恩和眷恋,一种流离失所中的灵魂安厝。一个出生在乡土社会的人,不论走多远,他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童年,不会忘记自己童年生活的乡土。如果说乡村是一道风景、一段美丽,有日出日落、缕缕炊烟,那么乡土就是一种体验、一道感怀,有淡淡的思绪、浓浓的牵挂。风景是客观的,以物的形式显现;体验是人为的,以情思的形式显现。人生活于自然中,观察它、体验它、作用它,物的风景和人的体验结合就形成了一种文化,关于乡土的文化。

乡土文化是民族精神与物质的交融凝结,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我们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开的,我们的民族智慧是从厚厚的土里生长出来的。消逝了乡村、改变了乡土,却舍弃不了那一段情缘、那一种感觉、那一种思绪,这种情缘、感觉和思绪就是乡土文化。浮华之后寻求恬淡、过度人为之后返归朴素从某种意义上阐明了这个道理。长期生活于大都市里的人拥有一座庭院是奢华,庭院中有一块没有被水泥覆盖的泥土地,再在泥土地上种上几株花草更是奢华中的奢华。乡下人却不同,乡下有的是泥土地,有的是树木花草,因此,长期生活于乡下的农民多不喜欢把花草树木移到自家的庭院内,多数的农家庭院都被水泥盖得严实,因为院外尽是树木花草。需要是一种缺失,都市人和乡下人对待环境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他们的缺失不同,因而会生出不同的需要。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就会转向对自然的回归。当现代都市人穿行于钢筋水泥浇筑成的空间时,会生出对乡土生活的诗意向往。“我们对荒野自然的需要,是在于我们欣赏它的内在价值,而非它的工具价值;这正如我们需要生活中其他的一些事物,如像我们需要音乐与艺术、哲学与宗教、文学与戏剧一样。”[2]我们眷恋乡土的质朴、粗野、甚至贫瘠,是因为这种质朴、粗野、贫瘠中有我们灵魂的审美需要。日渐消逝的乡村不但不能割断人们对乡土的情感反而能够增加人们对乡土的眷恋。

从形态上看,乡土文化有物质形态的,也有非物质形态的。物质形态的乡土文化是指留存于乡村生活中的建筑、自然风光,这是文化以物的形式在乡村自然空间上的保留,它是我们先人的思想、情感、智慧的遗存,非物质形态的文化是一套行为系统,如乡土社会的伦理规矩、风俗礼仪等。文化是一套人类的行为综合规则系统,这套系统是依赖于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的‘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3]所以说,文化是历史的,文化需要记忆来保存。在此意义上说,乡土生活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不论走到哪里,作为我们民族的一员都会有一份对乡土的情感。

二、乡土文化作为德育课程的价值和内容

乡土生活中形成的乡土知识和乡土情感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养料,乡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是一种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

乡土文化作为德育课程的价值在于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文化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行为方式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民族精神的基底是怎样的。乡土生活的内容是农民生活和农村图景,乡土德育课程,本质上看是研究继承中国农民生活道德的课程,然而这种研究不是简单地照着农民生活原本的样子去模仿,而是要通过农民生活原本的样子去探索我们的当代社会文明是怎样在乡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演变而来的,对那些能够代表民族精粹的东西加以继承,对那些不能跟随时代脉搏的东西加以改变或抛弃。研究乡土德育课程就是要研究乡村的生活道德,从具体的乡村生活场景中发现乡土的德育价值。

乡土文化作为德育课程的价值还表现在它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当下的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原本意义上的乡村生活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视界。乡村的渐远带来的结果是乡土的淡忘。一个民族对其文明的缘起快要遗忘是这个民族最危险的境遇。城市发展越快,城市文明越发达,乡土德育就越有价值。学生通过乡土德育课程的学习能够从本质的意义上理解、体验我们的传统道德,从而更好地适应我们的时代。

乡土德育课程内容可以分为物质形态的德育课程和非物质形态的德育课程。物质形态的乡土德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乡土自然风光和乡土建筑。通过乡土自然风光课程,学生可以学会欣赏自然、热爱自然,养成良好的生态意识;通过乡土建筑课程,学生可以透过中国农民生存空间的变迁,了解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对乡土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非物质形态的乡土德育课程内容包括乡土礼仪、乡土艺术、乡土游戏、村名地名等。不论是物质形态的德育课程内容还是非物质形态的德育课程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以乡土礼仪的德育价值为例:交往礼仪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的待人接物方式;婚庆嫁取礼仪让学生知道最小的社会细胞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是如何形成的,血缘和地缘是如何相互交织的;乡土成人礼仪可以让学生理解个体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担当;乡土丧礼让学生体验生命的意义,生命在世间如何来又如何去,学会如何珍爱生命;乡土祭祀礼仪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意识中对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感受历史的厚重,感知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乡土德育课程的开发

乡土德育课程的开发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区分乡土德育课程开发的不同层面,二是重视乡村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区分乡土德育课程开发的不同层面

乡土课程开发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乡村学校层面的乡土课程开发,二是城市学校层面的乡土课程开发,这两个层面的乡土课程开发是针对我国学校分布的实际状况提出来的,在具体的课程开发过程中,问题的焦点不同,产生的作用不同,课程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乡村学校的乡土德育课程开发。乡土文化产生于乡村,乡村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乡土德育课程资源。乡村学校的儿童活动于乡村、学习于乡村,在泥土中游戏,熟人社会单纯朴素的人际关系在儿童心中留下了善良的种子。对于乡村学校而言,乡土德育课程存在于学校生活自身,不需要过多的人为雕饰,它需要的是社会的认同和接纳,如果乡村之外的力量不以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乡村学校的儿童生活,那么他们就是幸福的。就德育课程本身而言,乡土文化自身张扬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与和谐。纯朴的乡土生活不需要强大的警察,爱与和谐是裁判人们行为的道德天平,从这一点来说乡土文化是现代城市文明所不及的。如果城市没有警察,城市就会失去秩序,而乡村是很难看得见警察的,乡村社会通过文化和道德维系着社会秩序。乡村学校的乡土德育课程应以隐性课程形式为主,乡土德育课程的主要矛盾不是开发的问题而是发现和提炼的问题,即如何发现乡土道德的爱与和谐。

城市学校的乡土德育课程开发。多数城市儿童对乡村是陌生的,他们与乡村接触的机会较少,较难体验到乡村的自然和谐。远离了乡村、陌生了乡土,城市学校失去了文化的根。乡下人读书是为了进城,城里人读书却不是为了回到乡村,城里的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小孩和来自农村的小孩同上一个学校,这是曾被陶行知批判过的学校教育病。因此,对城市学校来说,开发乡土德育课程是当务之急,城市儿童尤其需要亲近乡村、感受乡土,通过正式的学校课程将乡土道德的爱与和谐种在儿童的心间,城市学校的乡土德育课程应以乡土道德的爱与和谐为核心。就城市学校而言,城市学校的乡土德育课程开发需要意识的重视更需要行动的践行,与乡村学校的隐性乡土德育课程形式相比,城市学校的乡土德育课程应以显性课程形式为主。

(二)重视乡村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

首先,乡村教师是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他们被社会赋予美好、善良、无私、奉献的内涵,可又常与贫穷、落后、艰苦、无奈为伴。“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成为社会赋予乡村教师的一种境界。他们长时期生活于乡村,工作于乡村,与农民、农村的山水有着紧密的联系,亲缘、地缘的纽带让他们对乡土文化具有真实的体验和理解。

其次,乡村教师专业内涵的特殊性。乡村教师专业内涵特殊性就是“乡土性”,乡土性具体表现在乡村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之中。乡村教师除了具有一般城市教师具有的专业理念之外,还要习惯于乡村生活,了解乡土文化,要有扎根乡土的热情和爱心。乡村教师需要有乡土情结,不论他们原来的生活环境是在乡村还是在城镇,一旦成为乡村教师就要有服务于乡土的理念。有了乡土理念,他们才能在乡村“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从上述意义上说,乡村教师需要有比一般城镇教师更高的教育境界,他们对乡村学校教育的理解不是从社会功利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文化存在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的。

最后,乡村教师的专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性。乡村教师是乡村生活中的“文化人”,乡土文化在他们的教师职业生涯中留下印迹,这些印迹会以各种形式进入他们的课堂,进而影响学生。虽然他们没有明显地意识到要去传授乡土文化,但乡土文化已融入他们的言行之中,他们被乡土文化熏染,成为生活在乡村的“乡土教师”,乡土教师自身成为乡土文化的一部分,他们的行为已经成为自觉的无意识。乡村教师需要具有鲜明的乡土德育课程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他们要主动地将乡土文化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通过显性或隐性的课程形式传播乡土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时,乡村学校的教师还要和城市学校的教师进行平等合作,建立乡土德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乡土德育课程开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

[2]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尔,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