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经济分析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经济分析思路范文1
关键词:跨流域调水规划 环境评价 工程方案 供水范围 经济评价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我国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研究从湿润、半湿润的西南地区,水量丰沛的长江或远到澜沧江、怒江调部分水量入黄河,解决干旱、半干旱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对水资源合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中,虽然有时具体内容有所补充、删减,但是对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宏观格局的认识是正确的,及早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是有远见卓识的。
1 调水工程方案布局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工程方案布局工作的基本思路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换。
1958~1961年,根据上级指示,黄委组织了1 000多人次到西部地区进行查勘,范围东至四川盆地西部边缘、西达黄河长江源头、南抵云南石鼓、北到甘肃定西,约115万km2。研究的调水河流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涪江、白龙江。主要代表性方案有:从玉树附近金沙江调水至积石山附近贾曲入黄河的玉—积线,金沙江恶巴调水至洮河的恶—洮线,金沙江翁水河口调水到定西的翁—定线,金沙江石鼓调水到渭河的石—渭线,怒江沙布调水到定西的怒—定线。这个时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①调水量大,以上各调水线路年调水220亿~1 400亿m3;②全部采用自流方式,以避免建设大型动力电站,但需要筑高坝,以壅高调蓄水位,如怒—定线,最大坝高达630 m;③认为开凿隧洞,特别是长隧洞,技术上几乎没有可能,因此采用傍山开渠输水,这样,输水线路过长,石—渭线长6 244 km,翁—定线长6 808 km。
1978~1996年,黄委又组织多次西线调水查勘,并对1958~1961年的西线调水工程方案布局进行分析,认为:①通过以往工作,对整个西部调水已有一个宏观、全面的认识,提出的总体布局框架有较好的控制作用。②引水点愈靠近下游,可调水量愈大,则工程规模愈大。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调水量和工程规模应有一个适当的限度。③西北地区缺水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与之相适应,调水工程也应由小到大、分期开发、逐步扩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的基本思路有如下转变:在原来的大范围、大工程规模、大调水量的总体布局框架下,缩小研究范围。提出从距离黄河较近、调水量适宜、相对工程规模较小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三条河共调水200亿m3,并由此研究相应的调水工程方案布局。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一次大转换,从研究115万km2大范围地区缩小到30万km2。
国家计委、水利部和专家们肯定了这个思路。1987年7月,国家计委从开发西部的长远战略考虑,决定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并将此任务列入“七五”、“八五”计划。10年的超前期规划研究认为,输水线路采用明渠方案的突出问题是:调水地区山势陡峻,高边坡开挖工程量大;大的地质构造断裂多顺河发育,傍山开渠,存在整体稳定问题;褶皱裂隙发育,存在局部泥石流和塌方问题。调水方案若以年输水100亿m3计算,则流量约400 m3/s;以5 m水深、1 m/s流速计,水面宽达80 m。这样宽的明渠,地处地质条件复杂、基本无人烟的山区,尤其是大雪封山的冬季,某一局部出问题,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国内外长隧洞施工技术发展很快,采用掘进机开凿长隧洞,质量好,效率高,一次衬砌完成,技术上可行。于是,工程方案布局,采取在海拔4 000 m左右的调水河流上引水,以115~130 km的隧洞穿越巴颜喀拉山。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二次大转换,从以长明渠输水改变为相对较短的隧洞输水。
1996年7月~2001年6月,开展了5年规划阶段的工作,这是10年超前期规划研究的继续,其工作思路主要是:①自流。经对抽水方式与自流方式比较,主要为避免在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建设大型动力电站,故采用自流方式。②下移。海拔4 000 m左右的地区严重缺氧,勘察、规划、施工、运行、管理困难很大,故将调水工程方案布局整体下移到海拔3500 m左右。该区有森林、农田,适宜于人类活动,对施工、运行、管理都有利。虽然隧洞较长,但支沟多,可以自然分段,长洞短打。③集中。以雅砻江、大渡河5条支流组成的达曲—贾曲联合自流线路先行实施,后期再实施雅砻江、通天河调水的输水工程,都要从达曲—贾曲联合自流线路附近通过,引水工程高度集中,后期工程可充分利用达曲—贾曲线路的地质资料和处理措施,节省后期大量的勘测、交通及施工等基础工程费用。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三次大转换。由此确定了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规划思路,选定达曲—贾曲联合自流方案为第一期工程。2001年5月27~29日,水利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了规划报告,赞同这个思路,并同意第一期工程及时转入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工作。
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阶段,突出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基本思路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作为一项跨流域远距离的特大型调水工程,在改变水资源地区间的分布时,必将对调水河流地区、调水工程区和受水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着重研究调水对调水河流地区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不利影响,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使不利影响得到削弱或免除。调水既要考虑西北地区缺水的需要,又要研究减免调水对调水河流地区的不利影响,达到南北两利、共同发展。
对调水河流地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游调水,从生态环境角度考虑,可接受的调水量是多少?此课题请中科院刘昌明院士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研究。经综合各因素分析,鉴于调水河流地区人烟稀少、山势陡峻、雨量丰沛,认为调取引水枢纽处河川径流量的65%~70%为可接受调水量。此调水量不会对调水河流地区造成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制约调水的重大生态环境因素。
调水对调水河流地区会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某些不利影响,其中可以量化计算的,是引水枢纽以下规划和已建梯级电站减少的发电量。而调水入黄河后,黄河各梯级电站将增加发电量。据推算,2030年水平,长江干支流损失的电能值与黄河增加的电能值大体相当。这涉及水权和不同地区的利益,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协调解决。
调水工程所在地区,需要研究水库淹没损失。不同的枢纽水库淹没草地34~379 km2,迁移人口117~3 690人,乡村级寺庙2~8座。由于地广人稀,因此淹没的数量较少。但是由于涉及的主要是藏族,他们多信奉喇嘛教,因此对寺庙和有关宗教设施的迁建,需要慎重对待,妥善处理。
调水入黄河后,增加黄河河道的水量,并将水送到有水则绿洲、无水则荒漠的地区,其生态环境效益是显著的。但江水穿过巴颜喀拉山分水岭输入黄河后,在生态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利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3 供水范围、经济分析和政策、管理体制
3.1 供水范围
第一期工程(调水40亿m3)供水范围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向黄河上中游地区供水;二是全部用以增加黄河水量。
供给黄河上中游的地区包括:兰州—河口镇河段的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北部地区,龙门—三门峡河段的关中地区和汾涑河地区。但是,目前阶段尚达不到向某个具体城镇、地段、工厂供水以及供多少水的工作深度。
再者,调入黄河的40亿m3水,全部供给黄河干流,增加黄河流量,缓解黄河水资源的不足,充分发挥已建枢纽工程的作用,同时还可稀释污水、冲沙减淤,解决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黄河的长治久安补充水源。
目前,规划阶段采用了第一种供水思路。
3.2 经济分析
虽然现阶段不能明确供水的具体地点,不具备进行经济分析的条件,但是作为规划报告,缺了经济分析又不够完整。因此,采用了上述第一种供水思路,经计算,城镇生活用水效益约10元/m3,生态环境用水效益约1元/m3,综合效益约6元/m3。虽然存在着随机性,如增加工业、城镇生活的供水量,效益就大,反之效益就小,但是却给出了西线调水第一期工程经济分析的轮廓概念。
3.3 政策与管理体制
(1)工程性质。西线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项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公益性基础设施,国家应给予优惠政策,投资以国家为主。
工程经济分析思路范文2
为了对每个水利建设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经济分析,应拟定几个方案进行比较,然后选定其中最优的方案。拟定的各方案应具备下列的可比性:第一,研究的深度基本一致;第二,计算费用和效益的价格标准应当一致;第三,各比较方案的经济分析期(资金的时间价值)应当相同,如各方案的经济寿命不同,可采用各经济寿命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共同的经济分析期,并采取相同的起始基准年;第四,采取同一的资金时间折算率。
各方案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相互独立的,甲乙方案可同时独立存在,选定甲方案并不妨碍选定乙方案,如资金充足也可同时选定甲乙两方案。二是互斥的,选定其中一个方案就不能选定其余方案。
二、水利经济工作存在的问题
水利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有所突破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
1. 政策不配套,管理体制不完善,发展机制不灵活,发展思路不开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几个水利产业政策文件,但由于贯彻执行难度较大,加上有的水利部门难以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圈子,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所以收效甚微。
2. 水利产业经济规模单一、档次低。我省水利产业经济规模不大,缺乏市场竞争力。水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开发力度缺乏完整、长期的科学发展规划。水资源经营企业面临着资产不优、经营无门、财力薄弱的局面,经营的产品还没有形成强势,譬如供水、水利旅游等。
3. 资金短缺。一批水利项目亟待开发,但资金缺乏,同时也缺乏筹资策略,筹资数额远远跟不上需求,严重制约着项目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4. 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等等。水利系统造就了大批懂工程建设的人才,但经营管理人才屈指可数。更不能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这是造成水利经济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水利工程经济评价方法
进行工程(或方案)的经济评价,分析计算工程在经济寿命期(或计算期)内各年发生的费用与效益时,按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分为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即把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称为静态经济分析;把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称为动态经济分析。
1. 静态经济分析
所谓静态经济计算方法就是在投资、效益和年运行费用计算中不考虑其时间价值,方案的比较选择是建立在国家规定的标准经济指标的基础上。这种方法计算比较简单、直观,使用比较方便,概念也比较清楚。但静态经济计算方法,由于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是静止的,不随时间而变化。实践证明,这种计算方法容易造成资金和物资的积压,增大基本建设投资,因此这种计算方法是有缺点的。
2. 动态经济分析
动态经济分析方法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在进行动态经济分析时,必须明确工程项目基准年、经济计算期和报酬率等有关参数。
(1) 动态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
①效益费用比法
效益费用比指的是工程效益(毛效益)和工程费用的比值,可以用经济计算期的总值,也可以用年折算值。
②净效益法
净效益指的是在经济计算期内,效益和费用的差值。可以用总值,也可以用年值折算。
③内部回收率法
内部回收率又称内部报酬率,是指某工程项目内在的回收投资的能力或内在的取得报酬的能力。也就是要计算出在什么利率下,该项工程在整个经济计算期内的效益现值,与该工程的全部费用现值相等,井可分析工程方案的经济合理性。
④投资回收年限法
投资回收年限是指工程投资从建成到获得回收的年限。即工程基本建成后,各年累计折算效益等于累计折算费用的年限或各年累计折算净效益和累计折算投资相等所需的年限,通常可列表计算求得。
(2) 动态经济各种计算方法比较。
①效益费用比法概念清晰明确,很符合经济学理论。但这种方法应用于同一工程的不同规模方案比较时,不能单纯采用效益费用比,还必须同时计算增值效益费用比,才能作为方案选择的依据,比较麻烦。
②净效益法中的现值法,其概念明确、简单、容易理解,但在处理比较大的数字时,容易出现数字错误。而且它与方案的投资不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现值相等时,需要的投资可能大不相同。
净效益法中的年费用法和现值法差不多,两者只差一个固定乘数(A/P,i%,N)。可是其计算数字比现值法小许多,不易弄错。当比较方案经济计算期不相同、使用其他方法有困难时,年费用法仍可适用,这是本法的一个最大优点。
③内部回收率法的优点,是因为它不需要一个事先选好的折算率,回收率对于投资人来说,具有明确直观的意义,而其结果能与许多其它投资方式进行比较,在财务分析上和决定贷款利率取舍时,具有独特的优点。对于同一工程的不同规模(或不同保证率)的方案比较,要计算其增值回收率,比较麻烦,且易弄错。而且在方案选择前,必须先确定最小容许折算率,才能对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从而又失去它并不需要事先选好的折算率的最大优点。但是,这种方法在经济评价中,用于方案选定后,求出巳选定方案的经济回收率和财务回收率,还是十分有用的。
④投资回收年限法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概念清楚明确。这种方法对于上级领导部门决定方案取舍时,能提供一种清晰明确的概念。
四、水利工程经济评价的步骤
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分为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整体角度分析,采用影子价格,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据以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财务评价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的条件下,从项目财务角度分析,采用财务价格,计算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研究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应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项目经济评价应遵抓效益与费用计算口径对应一致的原则,并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动态分析为主,静态分析为辅。根据我国有关部门对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规定,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分为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的评价各有其任务和作用。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社会)整体角度,考察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财务评价是从项目财务核算单位的角度,分析测算项目的财务支出和收入,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评价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国民经济评价着眼于考察社会为项目付出的费用和社会从项目获得的效益,故属于国民经济内部转移的各种补贴等不作为项目的效益,各种税金等不作为项目的费用。财务评价是从项目财务核算单位的角度,确定项目实际的财务支出和收入,各种补贴等作为项目的财务收入,而交纳的各种税金等作为项目的支出。国民经济评价要分析、计算项目的间接费与间接效益,即外部效果。财务评价只计算项目的直接支出与收入。
五、经济分析的注意事项
1. 在经济分析(国民经济评价)方面,要根据项目的不同经济类型,按照经济费用与经济效益计算的原则进行分析。对企业来说,由于项目规模或产品的特点,一些项目的外部效果不大或无法度量,使得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项目不做或不可能做经济分析。以前的投资项目由国家审批,价格也存在各种差异,项目论证侧重经济分析,经济分析结果的好坏,直接决定项目取舍,相对轻视了财务分析,在项目实际运行时因资金、入不敷出、无力偿债而搁浅、下马、甚至破产。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基本上不存在扭曲,大部分项目不再有必要做全面的经济分析,应该根据项目情况适当简化经济分析。有些项目可以做经济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果分析、风险分析、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等其中的一项或几项,要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选择分析内容,但所有项目必须做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2. 应根据建设项目决策工作不同阶段的要求确定经济分析的深度。项目规划、机会研究、项目建议书阶段的经济分析可以适当简化,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经济分析,应该系统分析,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可行性、经济合理性、投资风险等进行全面的评价。
3. 建设项目经济分析的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运营期。建设期应参照项目建设合理的工期或项目的建设进度计划合理确定;运营期应根据项目特点参照项目的合理经济寿命确定。
六、项目评价的不确定性分析
经济分析所采用的费用和效益数据,在估计时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应当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以了解各种因素(如投资、工期、效益等)的变动对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并估计可能承担的风险。不确定性分析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两种。
1. 敏感性分析
计算工程项目由于所估计的投资、工期和效益发生一定的误差所引起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如投资增加20%,对内部回收率或效益费用比的影响。可进行单因素的影响分析,也可进行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
工程经济分析思路范文3
关键词:工程经济效果;工程实际;分析;应用
21世纪是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国家也增加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更好的推动经济的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尽管目前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采用了适当超前的政策,可是对能源和交通已经通讯等方面的较大类型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慢慢的成为制约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工程经济效果分析在中国的发展
所谓的工程经济效果分析,通俗的说不是用来构造艺术,而是一门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情的经济效益分析办法。在“一五”期间,中国已经开始学习和应用前苏联的工程经济效果分析方法,极大的促进了工程前期管理工作,为获取良好的工程投资成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相关部门在充分的掌握和了解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对工程投资工程进行科学合理分析的成果经验,结合本国的国情和建设工程经济相关经济分析理论,不断的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经济效果分析体系和方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具体需求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相关部门对国家的通货膨胀、外汇汇率已经货物的影子价格开展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之后,对国家与行业参数进行了新的测量与计算,同时制定了新的影子汇率与货物影子价格的计算方法。新一版的方法与参数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国内工程经济效果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还为增强国内基本建设工程投资政策的科学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国内工程经济效果分析方法的具体比较和研究
2.1财务分析指标的比较研究
由于目前社会上通行的建设工程财务分析为:工程盈利能力分析、工程清偿能力分析以及财务生存能力分析。在《建设工程经济分析方法与参数》里,对财务能力分析的内容上又添加了生存能力的分析,而在财务分析指标和盈利能力的静态分析上面则增加了“总投资收益率”的指标。与此同时,还在工程清偿能力上面添加了“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的指标,从而作为分析和判断财务主体偿还债务能力的重要标准和内容。
2.2对工程的经济分析指标的比较研究
国内现行的“方法和参数”分析方法与体系都对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益比较重视,具体是通过对货物的影子价格、工资、汇率以及社会折现率等多种经济参数来具体的比较和分析工程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可是对于S-Vt法则而言,其主要考虑的是在工程收益率的过程中对国家收入分配的具体影响,点明了如何识别工程费用与效益的标准和方法,其重点是对影子价格的计算公式进行推论,详细的诠释了影子价格的理论与方法。
国内的“方法和参数”理论详细的引用了西方S-Vt分析方法,其主要依据都是口岸价格,并且将国内运输和贸易费用作为调整价格的主要因素。然而S-Vt确定国内货物的影子价格是以国内价格为基础,其主要依据是把非外贸货物分成为“供给完全弹性、需求完全无弹性的物品”与“需求完全弹性、供给完全非弹性的物品”。
2.3工程经济效果分析方法和指标
目前社会上通行的“方法和参数”理论,主要是参考了S-Vt中经济效益和成本的分析法中的具体指标的设定原则,其经济分析的总体思路是:对工程的投入物与产出物的影子价格要充分的考虑到消费和分配公平效果等因素,结合劳动力、土地和外汇等多种国名经济生产要素的影子价格,再对其进行综合加权。国内的“方法和参数”理论是利用影子价格来具体的调节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计算工程国民经济盈利能力综合指标ENPV或者EIRR,可是在具体计算影子价格时,其与S-Vt方法在考虑的因素范围和计算的复杂性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与此同时,国内通行的“方法和参数”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面填补了工程对区域经济和宏观经济影响的具体分析,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总量、结构和社会与环境指标等。
结束语
本文详细的论述和分析了工程经济分析对工程建设的具体影响与作用,获得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经济效果分析方法和体系。通过本文研究可知,目前国内工程经济效果分析的主要方面是经济效益或者称之为国民经济效益,而对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分析较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流,因此我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组织,在对工程的经济效果分析过程中,注重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分析,从而使工程经济效果分析更加合理与科学,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作者单位:中国铁路通信信号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建升.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A]. Proceedings of 2010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Volume 5)[C]. 2010.11:41-45.
工程经济分析思路范文4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改革考核方式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模式,即“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来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汉丁,郭伟,马辉.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18-121.
[2]阮连法,匡亚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72-74.
[3]苏平.面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育初探[J].华中建筑,2011,29(11):169-172.
[4]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S].2011.
工程经济分析思路范文5
【关键字】:输变电工程;成本管理;工程造价;网络计划
一、引言
当前我国用电需求急速增长,相适应的电力工程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期。但是由于时下物价飞涨,工程数量和规模猛增,设备供应紧张等外部负面因素和一些电建人思想陈旧,未能及时吸取新知识、新理念,管理方式老套,工程造价体系的不完善等一些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给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电力工程的建设规模大,建设时间长,涉及范围广,投资数目大,所以在电网建设的领域,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减少建设成本,杜绝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的“三超”现象,就成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者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从输变电工程建设的角度,根据现实当中已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现阶段电力工程建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高效节约的成本管理方法。
二、我国现阶段输变电工程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投资浪费和预算文件中普遍存在缺项、漏项、多项问题
在进行电力工程设计的时候,设计与造价相互脱节,设计者轻视预概算,“设计过程不算账、设计完成见分晓”的现象普遍,造成了极多的投资浪费和预算文件中缺项、漏项、多项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现象常常造成投资偏差,设计上远超投资估算。电力企业也是企业,对于企业来说,盈利是第一目的,当然不排除一些社会效益。如果投资偏差过大、浪费过多,对一个企业来讲是性命攸关的大问题。而对于一个工程来讲概预算是工程财务的核心,是工程可行性、经济性的重要参考数据。脱离了造价的工程是难以进行的过程,其缺陷将会从工程财务、工程质量上反映。
2.工程定额体系的局限性
工程定额是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好地服务了工程施工,控制了工程成本。但是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工程定额很大地制约了工程施工。正如上面所讲,电力企业的根本目的也是盈利,但是工程定额下,一个工程的概预算的准确性变得非常荒谬。比如说,在国家颁布的定额中,一个普通工人每工日工资为三十多块钱,但是实际生产中,工人工资每工日工资则远超三十多块钱。所以预算和实际支出容易出现大量的偏差,给电力建设企业积极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3.专业技术人员和概预算人员的缺乏
由于用电需求的上涨,电力工程的建设规模也在扩大。但是普遍现象在于很多设计单位的专业设计人员,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和预概算人员的缺乏。这样的现象常常导致最后设计成果不完善,造成很多的投资浪费,个别项目上竟然出现成本失控的现象。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没有一定的实地考察,综合考虑气候、天气、地形、民风等情况,很容易造成设计缺陷,尤其是涉及面广的输变电工程,其造价以及施工进度与天气和民俗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架线过程中如果不符合人民当地的风俗,便会被当地人民所反对,施工进度必然因此遭到一些影响。这些信息是设计人员,以及工程技术设计人员必须熟悉,并且考虑到工程项目中去的。
4.地理勘测与设计的脱节,也导致了电力工程投资的浪费。
勘测人员和工程技术设计人员的配合不够紧密,使得技术人员对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的把握不准确,从而导致预算偏差。另一方面,设计人员对于地形的把握不完全,会导致投资方案的不完善。一般来说,平原、丘陵、河网、山地的不同地貌上电网的每公里造价各不相同,当工程技术人员完备地理信息的时候,便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计算,选择合理经济的输电路线,反之,则会造成资金的浪费。
5.压缩工期会大幅地提高工程的成本
在某些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受到季节环境、设计图纸等原因造成了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停工、窝工现象,施工效率相当低下。施工现场设施不完善、材料供应滞后,都使得施工单位的进度计划紊乱。迫于工期的压力,某些工程被极度压缩。例如220V变电站的定额工期为14个月,500V的变电站定额工期为19.5月,但是为了迎峰度夏,某变电工程施工单位仅仅用了6个月便竣工投产运营。盲目地压缩工期会大幅度地提高工程的成本,很多压缩工期得不偿失。
6.使用横道图计划法解决复杂工序会增加工程项目成本
传统的工程施工习惯使用甘特图(横道图),诚然,甘特图直观、简单、易懂,但是面对复杂的工程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工序之间逻辑关系不清晰、不能够定量分析计算、不能够进度计划优化和调整。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使用横道图计划法可能会间接增加工程项目的机会成本。
三、输变电工程成本管理方法的改进
为了做好成本管理工作,除去认真执行财经纪律,严格控制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通过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挖掘降低成本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等常用手段外,本文在充分考虑和分析我国目前输变电工程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1.设计人员做好投资估算,推行限额设计。
造价人员加强设计概预算的编制和审查工作,把好工程造价的关卡。工程经济分析人员在对设计进行经济性评估的时候,要多方面多角度多方法地进行评估,比如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优劣平衡分析法等方法。其实工程设计也可以算成一种项目,设计单位可以采取矩阵型组织结构进行设计工作(如表1)。工程经济分析人员要积极参加到设计中去,而不是仅仅在设计完成后进行下概预算。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对设计人员进行经济性信息反馈,从细节开始进行经济性优化。
电网设计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 经济分析人员 各子项目主管
基础浇注 设计人员A 技术人员A 经济分析人员A 子项目主管A
杆塔 设计人员B 技术人员B 经济分析人员B 子项目主管B
设备安装 设计人员C 技术人员C 经济分析人员C 子项目主管C
电线安装 设计人员D 技术人员D 经济分析人员D 子项目主管D
…… …… …… …… ……
表1:矩阵式组织结构 Table1:matrix organization
2.工程预概算采用清单计价
清单计价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对工程资源的合理分配有着定额计价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工程造价人员需要从观念上转变,采用预概算,更加准确地真实地反映工程的造价情况。同时,也有利于调动施工者的积极性,对工程质量和进度,也是一种保障。现阶段,各个工程行业都在逐步形成“市场形成价格,企业自主定价的新格局”,把工程计价的权利交给市场,电力行业也不应该例外。可以说,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3.建设完备的信息网,择优设计
建设完备的信息网,在进行电力工程建设方案设计之初,没有进行一定程度的方案参考和学习,而是直接借用了类似工程的方案,很容易造成缺陷的不断积累,应该多对他人已建工程的优秀设计进行多方探讨,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现实工程很难有一摸一样的范例,往往需要不断的发挥再创造的才能,灵活应用。除此之外,设计人员需要多开拓思路,解放思想,鼓励创新。要多发挥设计者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考虑更多的细节,使设计更加完善。全面考虑施工建材等各方面因素 ,如室温要求、基体干燥要求、空气清洁要求等,电力工程的安装工程居多,施工工艺的控制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只有全面的对这些进行充分的考虑,才能对成本的控制做到竭尽全力,才能将造价做到最低。如图1示,设计部门要与其他部门紧密合作,反复论证,确定合适的方案。
图1:工程设计流程
Fig.1:Process of engineering design.
4.加强设计深度,完备地理信息。
实际施工时,线路要穿过很多不同地形,如丘陵、河网、山地,不同的地形对造价的影响颇大。设计线路时,择优选择地形,争取把造价降到最低。勘察单位在对设计单位提供地理信息的时候必须完备,每一个杆塔都需要进行浇注水泥基础、组装、架线的过程,没有完备的地理信息,就无法浇注出安全、可靠的基础。电网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电力设计的素养,还有懂得一些必要的土木建设的知识。这样才能够让设计出来的电网经得起风雨。
5.加强监理机制,加强合同管理,责任到人,违章必究。
在施工过程中,须有无利益相关第三方工程监理方进行严格工程监理。同时业主方也应当派遣业主方代表人跟随施工现场,进行施工过程监督。但是代表人不能干涉施工工作。加强合同管理,包括施工承包合同、物资采购合同、建设项目总承包合同以及工程监理合同等合同。并且事后做好工程索赔工作以及反索赔工作。减少不合理的变价合同调价。
6.普及网络计划技术管理方法。
网络计划技术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国内外工程界受到普遍的重视。网络计划技术的原理,是把工序按照逻辑关系连接起来形成合理的网络图,然后进行工期―成本网络计划技术优化,从而寻求到最低成本的最佳工期。工程管理者应当掌握和熟练使用该方法,并且能够使用基于网络计划技术原理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比如P3e/c等。
7.采用动态成本管理方法。
成本的确定并不是设计结束,施工开始前就能够确定下来的,随着施工的进行,市场信息也随着时间而变化。不断地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不断地改进施工组织方案,从而有利于成本的节省和项目的完善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其原理是根据前阶段的工作偏差,在不超出预期总成本的条件下,调整施工组织设计。
图2:施工中的动态成本管理
Fg2: Dynamic cost control of costruction
四、结语:
对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项目, 成本管理直接制约着项目的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十二五”计划中电力的发展规划,不管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还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稳步开展输配分开试点,都是需要大量的进行输变电工程建设和改造的,采用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对广大的电力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介绍的方法,从预算到设计,从管理到网络计划方法,将控制工程造价的观念渗透到设计施工的各个阶段,应用到电力施工过程当中,对于输变电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及优化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尹贻林, 等.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25~50
【2】张思.论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进度管理[J].广东科技,2010.3:136~137
【3】李华新,输变电工程造价与成本管理[J].工程技术,2009:25
【4】张道国,耿庆中.输电线路不同架线方式的造价比较[J],电力建设,2010.6:62~64
【5】吴杰.浅议输变电工程造价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226~227
【6】党晓峰.750kV输电工程造价分析[J].电网和清洁能源,2009,11:37~39
【作者简介】纪国臣(1990~),男,江苏南通人,华北电力大学工程造价专业本科生。
工程经济分析思路范文6
1.扩展降本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自2001年以来,莱钢在钢铁主业范围内先后开展了“整体超越先进线”、“成本管理纵深行”、“挑战成本极限、打造竞争优势”、“系统优化降成本,深度挖潜增效益”等活动,持续加强了成本管控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以往的降本工作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层面,在向生产工艺、技术、项目投资等深层次领域渗透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高炉入炉料配比、焦炭煤比、烧结矿配料以及混匀方式等,都应该从技术经济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多种生产预案,以适应生产工艺及经济效益的需要,降本工作技术管理部门和研发部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大局意识不够,只强调局部职能与责任。
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和快速反应的预警机制,致使高价位库存原料较多,产品销售不畅;在防范风险意识上侧重化解局部风险,忽视全局风险;相关信息分析、沟通不够,使集团难于形成准确的、系统的、统一的战术方针;统领部门不明确,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协调与配合;信息传递严重堵塞,有关部门片面强调本部门职责,不能从集团整体降本增效需求来考虑大局利益,阻碍了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3.供应与销售环节的成本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我们在成本管理中对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比较重视,对供应与销售环节的成本管理略显不足,主要原因是对这两环节的工作难以与其他企业进行比对,难以有效评价与考核。同时,仓储费用、二次倒运费用等管控模式有待于强化。
4.在项目建设设计中存在成本管理短板。
工程项目建设设计不合理、布局紊乱,加大了降本增效的难度。一是建设项目设计方案中,从经济价值角度考虑投产后如何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最佳经济组合太少,甚至不考虑,只是追求产能、生产速度和技术先进;二是建设项目缺乏整体布局和规划,经常出现“建后即拆”的浪费现象,致使工程建造成本上升,增加了折旧费用的摊销;三是设计不够严谨,难以适应生产需求,在投产之时形成大量的修配改工程,增加了日后费用分摊;四是投产后设备改进量较多,形成大量工程用备件积压,报废处理增加成本支出;五是设计变更随意,项目建设一旦出现个别部门提出修改建议,设计部门很少对其修改建议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论证和分析,随意性的修改动辄损失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5.备品备件库存管理需加强。
企业搞科技研发的本意是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降本增效功能,但实际上在产品研发项目的工装配备上,形成了大量积压报废备件,损失较大;同时在备品备件性价比的研究上,缺乏系统的思考,计划报批存在随意性,责任考核较弱,增加了生产成本。
6.新产品研发成本界定不明确。
目前对新产品研发没有评价机制,工装配备形成的积压报废备件缺乏考核,对新产品的界定范围不明确,成本支出核算不规范,导致新产品利润核算误差较大,不利于产品结构调整和成本控制。
7.管理、技术人员配置不合理。
目前,专业技术部门的人员配置存在以下问题:专业配置不全,权威性较少,有些技术方案缺乏可行性,技术资源部的焦化专业和热电专业人员需要进行补充,专业技术人员思想应再开放,思路需更长远和广泛。
二、创新成本管理运作体系
“市场是企业的命,成本是企业的根”,企业在经营方面,一要抓好市场工作,二要做好降低成本工作。尤其是在当前市场不好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
1.转变管理理念和思路。
现阶段各项工作都应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任何管理工作都要进行系统、全面的思考,要按照岗位职能和工作目标,建立各种“经济分析模型”,要以数理的、科学的分析指导生产实际,并细致、深入的抓好落实。如在工艺消耗、技术消耗、备件消耗、资源耗用、新产品研发、费用支出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动态的“经济分析模型”,按照经济分析模型的要求,不断改进或完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管理理念;在资金使用和存货管理上,要运用时间价值模型指导工作,真正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全面系统实施低成本战略。
降成本是个全方位系统工作,因此在成本控制上要形成共识,抓住影响成本、费用的关键环节。一是全力推进原燃料采购和产品销售评价工作,要从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相互配合,政令畅通,实现由表观评价延伸到发现解决深层次问题的目的;二是要严格控制存货,减少资金占用,建立与炉料结构调整关联的动态存货考核模型,使存货处于可控范围之内,规避采购风险;三是要“敢于抓,敢于办,敢于严格考核”。
3.科学、细致地进行建设项目设计研讨工作。
对新增产能的投资项目,要从成本、效益、风险、环保、投资额等方面,进行项目投资论证,避免超投资花冤枉钱,同时做好项目的后评估工作;对技术改造投资项目,投资研讨重点要放在设计环节上,要按系统成本的概念来论证投资计划。
4.加大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
一是工艺、技术上的创新要有突破,下一步不仅是在炼铁和烧结工序上,还要对炼钢、特钢、焦化等炉料结构进行优化,因为炉料结构是决定成本的关键因素,要善于通过现象揭示深层次问题,切实把成本降下来。二是技术部门要在完全成本中,分清哪一块大,哪一块小,并系统地加以分析研究,促进吨材成本最低。三是对公司近几年研发项目的投入产出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评价分析,以重新审视我们的研发工作,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5.积极探索费用管控的新途径。
对管理性费用探索采取“费用包干”的模式。对成本控制的基数要采用技术形式,做到出思路,出大思路,出关键性思路。在成本管控过程中,坚持系统、持续改进,特别是通过过程信息,把握工作重点,用“眼睛”的功能敏捷地反馈信息,适时的、动态的、重点的加以跟进。
6.建立成本管控系统预警机制。
针对各部门目前出现的问题,如何去控制,需要技术、原料、生产组织、研发、工程建设等各部门围绕效益开展技术分析,制定多个备选预案,灵活、敏捷地处理各种潜在风险,防范成本效益的无序波动,改进完善技术和管理方法。
7.实行成本费用层次管控办法。
从过程层次上,提升过程的管理质量,确保过程增值,做到过程管控的有序高效。在战略层面思考铁前工艺成本的管控,因为铁前成本占到钢铁成本的70%,该系统降1%的杠杆效应,将导致整个系统超1%的降本效应,所以应该把工作重点落实到铁前,严格按照公司“铁前系统重在降成本、钢后系统突出品种效益”的战略决策做好各项工作。目前包括对铁前炉料结构冶金性能的了解手段虽然还比较落后,技术档次和技术水平比较有限,但在思想认识上要提高层次,不能只站在局部利益上来考虑问题。
8.提高设计水平,从源头上打好降低成本的基础。
对于新上项目要加强前期调研和论证工作,在明确产品定位的基础上,搞好设备选型和技术装备水平定位,特别是关键设备或部件要本着“高起点、高水平”的原则进行选择。正确处理好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系。要进一步加强设计管理,提高设计水平,提高设计理念,系统优化设计方案,确保投入的项目能够高效运转,从源头上打牢低成本运行的基础。
9.建立大成本概念。
通过对标,通过竞争力分析、系统思考形成偏差性原因,树立大成本理念,从小处入手,强化精细管理,在管理控制上要“敢抓敢办”;从大处着眼,要进一步延伸成本的概念,既要抓好有形的成本管控,又要研究商誉、资本运营、企业文化等无形的成本。
10.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