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以人为本;社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74-01

一、什么是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

(一)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坚持以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一种人文关怀。总理曾经深刻的阐释了“以人为本的”真理: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平等发展、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思想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让人们充分享受参与政治、发展经济、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力,让人们当家作主。

(二)什么是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一般指社区居民通过在自己社区内长期生活而形成的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主要是指社区内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社区居民经过共同社区的长期生活达成的群体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

(三)什么是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

本人认为,以人文本的社区文化就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遵循社区地域性特点,不断改善居民社区环境,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社区服务,包括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居民生活方式,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增进人们的文艺修养等。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

(一)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必须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让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健全社区公共环境设施,开展社区特色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平衡居民的物质欲望,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处在健康状态,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是尊重和保障社区居民人权体现

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有利于对人们政治意识的培养,让人们了解经济的发展,享受社区文化的教育。让社区文化充分服务于社区居民。保障和尊重社区居民政治权、经济权、文化教育权。

(三)坚持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社区文化,倡导人们讲求诚信,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使社区老年人能够在社区中安享晚年,中年人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小孩能够健康成长;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是鳏寡孤独的人都够得到妥善的安排,纯洁社区环境,使之不出现偷盗抢杀等严重问题现象,为人们创造一个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三、怎么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区文化

(一)社区文化建设要贯彻服务群众的理念

1、加强社区公共环境设施建设,服务群众。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进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空间。增加各种文化设施建设,要提倡大家对设施进行保护,适当控制活动时间,开展各种活动,积极丰富人们业余社区文化精神世界。社区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合作,获取社会、企业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集资建设运动场地、教育报栏、文化活动室、计算机房等文化设施,服务群众,让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多姿多彩。

2、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居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得到居民的大力支持和参与,社区文化的发展才会源远流长。社区文化要体现公益性、大众性。社区领导还要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让群众成为社区文化的建设的主体,从而保证社区文化建设真正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保证文化的先进性,发展社区文化特色

1、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党的路线方针不动摇,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社区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区文化要用科学的理论渗透居民思想、用正确的舆论规范居民任务额、用高尚的精神提高居民素质、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居民不断进取。

总之,社区文化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大力发展各种对居民和社会健康有益的文化,坚决抵制对居民精神世界有害的文化,从而充实居民的精神世界时保证居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提高居民的素质。

2、创新社区文化的特色,增强居民的社区凝聚力。根据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建设特色社区文化,提高居民文化品味水平和丰富居民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以家庭为小组,社区为大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比如老少同乐会、老年健身舞蹈活动、社区文化知识竞赛等。通过开展文化特色活动,加深居民的互相了解,提高社区的凝聚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要将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

社区文化是居民随时体验得到的,学习性也比较强。社区文化对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社区文化要具有教育功能,对居民的思想、人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社区文化精神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抵御不健康的文化入侵。社区文化建设要重视对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坚持为居民服务,创建文明健康的社区学习环境,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具有教育性的社区文化建设,让居民摆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心态,成为一个思想道德素质高,对社会无害的居民。

如果社区文化只有单一的教育功能,会使社区文化失去活力和创造力,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就必须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把教育性与娱乐性结合起来,将教育的内容融入有趣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去,才能使社区文化精神深入人心。寓教于乐的社区文化活动能够充实居民的日常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就有意义。

在社区广场举办老年健身舞蹈联谊活动,利于促进老年身心健康。在节庆日开展纪念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利于提高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也能轻松居民的工作压力。双休日开展各种休闲的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开展这些活动,首先丰富了人们的社区文化,其次锻炼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再者加强了社区居民的联系,通过居民的互相交流,能够改善居民关系,和谐社区环境。

四、总结

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要是居民喜闻乐见的,必须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这样才能吸引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才能使社区文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才能使社区文化真正的服务于社区居民,保障居民享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丰富居民精神文化世界,从而全面提高居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生态移民;社区文化;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175-02

对于“生态移民”(eco-migration)的概念,由于国外、国内移民的方式不尽相同,因而学术界尚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各学者曾从目的层面、原因层面等多维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阐释,虽然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落脚点不同,但其核心内涵是共通的,即生态移民是指由于生态脆弱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将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地区的人口。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一方面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异地开发,进而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

“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宁夏实现生态移民工程的奋斗目标。经过30多年的努力,宁夏地区成功地将数十万贫困人口从南部山区移出,这一工程使得移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其迁出地的生态环境也得以改善。但生态移民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其带来的成效在短时间内很难确切的衡量,在移民期间或在迁入地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要使移民融入新的社区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通过移民社区文化建设来进行调节。

一、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宁夏生态移民工程的进行,移民原有的社区将出现转型、解体,而作为移民迁入地的新社区内会出现重组、组合等现象。因而将产生移民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认同问题,如果移民间相互认同度高,社区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反之亦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移民融入新社区的过程也是其在迁入地再社会化的过程,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研究认为:“由于个人必须通过社会化过程来获得与其社会生活地位相适应的习惯和智力特征,才能够参与社会活动,因此,如果愿意,我们可以称此为文化适应。”[1]移民在新的社区环境中会受到民族、文化、行为、职业及素质等各种差异的影响,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就是对新的社区文化的重新构建过程。但是在构建过程中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利益冲突

利益是生态移民过程中产生社区冲突的重要根源。宁夏的移民属于以政府为主导在政府组织和资助下的自愿移民,在实践中生态移民迁移的社区整体性分为:整体迁移与部分迁移。其中整体迁移的主要冲突表现为:在新的社区中各种资源能否在移民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或者移民能否认同制度性资源分配的结果。而部分迁移的冲突主要表现为:移民“插花”式的被分配到新社区,在社区组合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来源的移民集结为新的社区,一开始就存在着社区内群体的分化,这种潜在的利益竞争群体极易发展为现实的利益冲突群体。此外,在与周边地区原居民的交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本地人”与“外来人”之分,而移民作为“外来人”享受着一些优惠政策,使得原居民心理产生不平衡。进而出现政策安排上的“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利益差别,形成在资源使用上的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冲突极易发生。

(二)文化冲突

由于移民迁出前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使得进入新的移民社区环境中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竞争、对抗的状态,表现为文化冲突。对此,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不再是经济或宗教之间的矛盾,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一观点虽然存在缺陷及不足,但也从某一侧面说明了文化对人的重要影响。

宁夏的生态移民迁出前的生活环境多是交通落后,生态环境恶劣,在这样一个相对孤立封闭的系统内,居民“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与之相反的是新的移民社区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这里与外界会不断地进行物质、信息及资源的交换。由于迁入地社区的开放性,促使移民的观念发生变革,活动自主性有了极大的提高。随着迁入时间的延长,移民社区成员对利益、权力的竞争意识就与日俱增,而受其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勤劳等因素影响所导致的财富上的差距也逐渐扩大。通过在宁夏生态移民过程中部分迁移或整体迁移,随之出现多民族杂居或多的移民社区,社区成员也会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来建构自身的身份认同。

(三)文化建设不足

随着移民搬迁工作的进行,移民新社区也逐渐发展起来,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建设,接之而来的就是移民能否随着搬迁至新社区后而较快转换社会角色的问题了,这也是衡量移民工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要想使移民“稳得住”并且能“住得稳”就不能使其对新的社区产生否定性情感。有学者通过对三峡库区移民的跟踪调查研究后提出:移民会将原居住地或其他地方作为自己的心理社区,对心理社区的成员产生依恋感和“我群”感,返迁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大。”[2]由此可见,一个社区的建设发展不能缺少特有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与个人及家庭的素质,道德水平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因而需要在新社区建设中加强文化建设,使移民能找到“归属感”并主动融入社区活动中。在新的移民社区中,如果没有建立起符合本地特色的社区文化以及相关体系,将产生多种社会问题。美国学者塞尼研究认为:“由于原来经济组织和传统权威体系的摧毁,就破坏了移民社会的自身动员社会能力,促使产生对社会的淡漠感。”[3]即在社区文化尚未形成的环境中,许多移民缺少了应有的文化滋养和约束,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增加迁入地及周边地区的不安全因素,促使犯罪率不断上升。

宁夏在生态移民的搬迁过程中,政府将重点放在移民社区生产和生活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完善上,而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关注度相对迟滞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少了文化氛围的熏陶及感染,也就对移民社区新环境少了归属感,从而可能为日后移民能否实现“住得稳”及宁夏的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

二、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策略

“社区是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力量,它为其成员准备好了价值、规范和法律,生活在社区中的人必须按规定行事。”[4]由此,为了使移民能尽快融入社区中,就需要加快社区文化的建设进程。重新整合多种要素及资源,形成一种文化重建机制,并吸取迁出地原有社区内部的优良文化传统,这样将在建设新的社区文化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激发社区移民的文化自主性

文化自主性是指移民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主动性。激发移民的文化自主性,将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元性和维护各种文化接触时的平衡关系。宁夏地区的移民社区既有单一回族的社区,也有回汉混合型社区,为保持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发挥社区各种文化之间的制衡作用,社区工作人员应该设计能充分激发社区移民文化自主性的方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建设原则,因地制宜、因村而异的组织和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促使新移民之间相互了解,增进邻里情感使其达到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认同。维护社区各种文化之间的良好生态关系,同时有利于社区的安定和谐。

(二)完善移民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宁夏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移民多来自于南部山区,其迁出地普遍存在用水困难、教育、医疗条件落后,学校、医院距离居住地比较偏远,其子女上学及居民看病求医极为不便。完善的公共设施、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卫生环境是保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不返迁”的重要因素。因而政府就要对移民社区的各项公共设施及文化发展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

教育扶贫是宁夏扶贫工作的重点,只有为移民子女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拔穷根”,杜绝代代贫穷的现象。因而政府需要以优惠政策吸引教育专业人才到移民地区的学校,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力量。再设立专项资金,在移民社区学校建立音乐活动室、美术活动室、体育活动室,完善学校的各项教育设备,使移民子女不仅能在学校学习课程知识,而且还能参加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来促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进而开阔眼界,紧跟时展。

最后,随着移民社区的经济发展,作为大众传播文化的载体――电视、电脑等必然逐渐进入到移民的家庭生活中,政府应该完善闭路电视、接通网线等相应的基础设施,从而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社区文化

以人为本是生态移民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贯穿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生态移民社区的建设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推动移民的生计发展,致力关怀移民的现实困难,最大限度地满足移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完全尊重少数民族移民的风俗习惯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作为极具生命力的文化资源,将产生独特的整合作用,促使移民社区内的居民通过风俗习惯和而凝聚起来,从而形成以风俗习惯和为纽带的社区文化。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对宁夏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对迁出的回族移民也具有重要意义,发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的积极功能,对于建设移民社区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可以在社区内选取有威信的阿訇,对他们进行培训,进而使他们成为宣传政府工作的桥梁,为社区工作的顺利进行搭台铺路。

最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文化,需要不断加强移民社区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对移民社区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移民社区的各种文化元素,促使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均衡发展;建立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工作机制,做到各种利益资源之间的合理分配,较少纷争,为社区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宁夏的生态移民工程任重而道远,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双重使命。事实证明,这一工程在生态恢复与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我们同时也该看到移民迁出后产生的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移民的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就业问题、移民新区犯罪率提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社区的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因而,政府在日后的工作中应该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强移民社区的文化建设,权衡各种利益得失,组织专业团队积极研究移民搬迁过程中产生的文化适应性、心理变化等问题,使新迁移民能“稳得住”并且“住的稳”,从而促进移民社区及整个宁夏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潘蛟,等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9.

[2]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01.

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3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提高,有关泄漏患者隐私所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保护患者隐私已成为医疗护理工作中的重要话题,2008年5月12日施行的《护士条例》第十八条明确规定:护士应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隐私;在《执业医师法》中也有同样明确的规定;隐私权作为一种价值概念和心理概念,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解读,中国文化中所涉及的隐私是人的面子和身价,有时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因此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必须营造一种保护患者隐私的文化氛围,才能使患者不受伤害,才能促进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从而更好地实施整体护理。以下是我从事泌尿外科工作20多年来就病区隐私文化建设初浅的见解,与大家共勉。

1 泌尿外科患者的特点

1.1 疾病的特点:外伤、感染、先天畸形、梗阻、结石、肿瘤等,有些泌尿科疾病与生殖系统有关,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炎,尿道下裂等,病因有可能涉及病人的隐私,而羞于启齿,害怕被人知道。手术或做膀胱镜检查、钬激光的病人,需要备皮,术后需做会阴护理等,这些操作都会涉及到病人的隐私。

1.2 心理特点:泌尿科病人有男有女,由于泌尿外科的医生大多是男性,而护士大多是女性,病人在接受诊察、治疗、护理时害怕隐私部位暴露在异性面前,因此,他(她)们紧张、焦虑、恐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等。

1.3 由于泌尿科手术有的有管道冲洗,病人长时间卧床,自理能力降低,会产生抑郁,自卑心理,情感反应较脆弱,对医务人员的言行比较敏感。

针对以上特点,泌尿外科必须进行改革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在医务人员中进行法制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制定严格的保护病人隐私的制度。

2 构建隐私文化的重要举措

2.1 病区环境的建设:病床之间设置隔帘或帷幔,使每张病床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在进行诊察或护理操作时,让无关人员回避;设立独立的诊室,医生和患者独立问诊,提供相对隐秘的谈话环境,不能有第三者在场;但男医生检查女病人生殖器时必须要有女医务人员场;女医生检查男病人时要有男医生或家属在场。

2.2 法制教育:科室中定期组织学习医疗卫生法,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和立法程序,掌握医疗卫生法中所规定的法律责任,患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犯罪,例如;侵害公民的姓名权、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的具体规定;民法中规定隐私权是指个人隐私或个人私生活不公开的权利,即个人内心世界、个人信息等禁止他人干涉。

2.3 护理伦理教育:护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护理伦理的丰富内涵,护理伦理教育是培养护理人员高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是护理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的培养提高和发展的过程。①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护理环境;②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必须把保护患者隐私上升到一定高度,它不仅是职业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规范;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尊严,维护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给患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轻松的环境;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2.4 制定考核标准:把保护病人隐私作为个人考核标准,制定奖惩制度,严格规范护士依法施护行为,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定期考核,随时巡查,对依法保护患者隐私的行为给予奖励;对疏于保护患者隐私的医务人员给予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整改,奖惩要和经济利益挂钩;情节严重,屡教不改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上级部门依法处理。

3 加强诊疗护理操作中的隐私保护

3.1 泌尿科患者所涉及到的:如备皮、导尿、灌肠、会阴护理等护理操作,需要患者暴露隐私部位,我们在操作前先向患者讲解操作的大致步骤,以及患者要如何配合,征得患者同意后才能操作;操作时先准备环境:关好门窗,拉好病床之间的隔帘或帷幔,并让其他人员回避,操作时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仪表端庄,技术娴熟,动作轻柔;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患者肌肤;要带好手套,隔着纱布接触;操作中要和患者做语言交流,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3.2 对患者实行人性化关怀:在临床实践中,为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男性患者的导尿、备皮等操作由男护士操作,无男护士由医生操作;女患者由女护士操作,

3.3 患者个人信息的保护:管理好患者的病历资料,不能让无关人员翻阅患者的资料,不得利用工作之便私自查阅或复印病历;未经患者或委托人同意,医院无权向其他除司法机关、疾控中心、医保中心以外的单位提供病历资料;医务人员不得向外泄露患者的信息,包括患者的病情,身份、地位、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等;除工作需要外,不能随便谈论患者病情和其他内容,更不能取笑和歧视患者。

3.4 教学中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实习生观摩手术或护理操作时,必须取得患者本人同意,并签字。规范实习生的仪表和言行,避免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3.5 避免书面侵权行为:如患者的诊断涉及到患者隐私,在床头卡上不能直接写该诊断,用其他诊断代替或不写诊断。

医院隐私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从而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24个字核心价值观 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活动 路径研究

一、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形式。基于此,城镇党委和政府把维护和保障基层人民群众的权益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其中一个落脚点就是社区文化的建设,城镇相关部门和政府根据各个城镇社区和区域的自身承受力,扎实稳步推进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管理和使用,社区文化建设走在不断完善的道路上,但其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社区文化系统化建设过程中,占一半以上的社区不能满足人民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多样性,社区给居民提供的设施保障非常单一。

社区居民缺乏社区活动参与意识。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社区文化建设成果的享用者。但调查数据显示,城镇社区大部分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漠不关心,从理念上就觉得这是政府或者公家的事情,同时,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也不高。

社区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但据调查,社区工作者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年龄偏大,这导致社区文化建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社区工作者学历或者文化层次偏低,这导致社区活动缺乏高质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社区工作者身兼数职,工作精力有限,这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积极性和活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一致,同时,社区文化建设更需要在法治的范畴内践行自由、平等、公正,进而创造一个平等、友善、诚信的良好环境,让社区居民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滋养,在自觉不自觉中就养成并融入和谐、友爱、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全社会命运共同体的幸福和谐。而社区文化建设是以社区居民团结互助、和谐友爱、邻里和睦往来为共同价值取向目标,进而推动城镇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就其价值目标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文化建设目标一致,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的外延更广、范围更大,其是面向全社会的,自然而然也包括城镇社区文化建设。故就其实质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文化建设目标和内容具有一致性,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宏观上指导和引导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合理性和合法性。

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社区文化建设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巨大并且是系统化的工程,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发挥其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先行,理念上的改变和重视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能性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国家、社会、个人的一种要求和期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故社区文化建设要致力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渗透到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当中,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指导作用,进而致力于使社区文化环境充满自由、平等、和谐、友善的正能量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具体的、多样的活动形式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当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进而在无形中使社区居民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社区充分利用好宣传栏、社区网站等传统的宣传平台和阵地宣传核心价值观,倡导形成诚信、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其次,举办晚会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加入一些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者有奖竞猜,以此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第三,社区管理者积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电脑等网络平台,向社区居民推送有价值、有营养、有意思的又很好地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者节目,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社区文化建设中还可以通过树立典型榜样,最大限度地发挥身边模范带头作用。如社区广泛开展诚信、友善、爱国、孝顺等重要品质为重点的榜样人物评选活动,选出居民自己身边的榜样力量,由此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

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文化创意;市场营销;文化营销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主要以知识经济作为基础支撑,逐渐成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即为文化创意产品,它的市场营销活动能够带动起整个产业的生产与销售,继而得到了理论界与实物界的广泛关注,庞大的市场需求与忠实的消费群体凸显出了文化创意产品的巨大发展潜力。文化创意产品本身具有着差异性、体验性与个性化等特征,在建设营销渠道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好文化营销的理论内容,同时还要兼顾到引发消费者的价值共鸣,以此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足发展。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着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丰富内涵,由于受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地域特点、价值导向以及战略方针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例如,英国的研究学者会从文化设计、文化创造、文化活动策划等角度来分析;美国会从知识内涵市场需求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则会从产品内容的丰富性较多来着手分析等等。为此,笔者针对由国内外众多学者所提出的一些主流观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1.外国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定义

早在1998年,在英国发行的《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表示,创意产业即为“从个人的创造力、技术才能和天分中获取成长动力和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潜力的活动集合。”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英国的核心竞争能力,让其在国际竞争环境中更快的脱颖而出;来自于美国的著名文化经济理论家理查德・凯夫斯曾表示,创意产业本身包括了表演、视觉、演唱、影视、图书等多个产业,可以将其定义为是生产文化、艺术以及娱乐产品的服务类产业;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基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分析,认为文化产业应当是专利、版权、商标以及设计这四个产业的总和,其不仅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赋予了创意产业以全新的内涵,同时还将自然科学领域当中的专利研发活动也融入其中。

2.国内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定义

我国的研究学者厉无畏表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全所未有的产业维度,其不仅挣脱了传统文化产业的概念束缚,同时还衍生出了一些自有的文化元素。具体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所重视的是文化的经济水平与产业的文化水平,着重强调的是文化产业同三次产业之间的高度融合;金元浦等人认为,创意产业是随着时展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兴产业,它的存在目的是为社会大众提供能够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艺术以及娱乐产品。创意产业需要得到全球化市场背景的支持,并同时具备跨领域、跨部门、跨国家、跨行业的特点。

综合上文中所提及的有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定义内容来看,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应当将文化知识作为发展基础,将创新理念作为发展核心,将思想内涵作为发展动力,同时借力于高科技手段来将文化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从而衍生出具备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

二、文化创意产品分析

1.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

归根结底来看,文化创意产品事实上就是精神产品的一种,因此其最主要的核心要素应当是精神内容本身。对于消费者来说,针对精神内容所产生的消费欲望是来源于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因此也就会更加的青睐于品牌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与社会象征。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会将其基本功能放到次要的考虑地位,而是将手机的品牌设为自己的首要选择要素,这也就表现出了品牌形象所具备的情感归属与社会地位。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中,精神内容早已经成为了文化创意产品消费者的核心关注对象,其不仅能够同产品本身所具备的基础功能实现层层叠加,同时也可以作为卖点而独立存在。

事实上,如果从产品的有形性角度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文化创意产品分成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这两个方面。其中,精神内容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所在,其需要通过产品的整体风格、款式定位以及品味内涵来加以展示。文化创意产品的售前服务、售中指导以及售后维护均是对精神内容所做出的有效传递,以此来保证消费者能够充分的感受到产品的价值。例如,小说的精神内容相较于音乐、电影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从而也就衍生出了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精神内容,它们主要表现在面向消费者的体验方式与服务模式上,而胶卷作为承载电影内容的物质载体来说,其本身的价值要远低于电影本身。更加直白一些解释,文化创意产品的精神内容才是消费者的主要购买对象,而不同类型的物质载体仅仅是传播精神内容的发辅助手段而已。

2.文化创意产品与公共产品

文化创意产品应当被归属于知识产品的范畴当中,通俗一些解释,文化创意产品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天赋、知识所发明出来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它是想象力、创造力的物化表现。针对我国现有的产业分类情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计算机软件、广告传媒、艺术品交易、旅游休闲等多个分支产业。

再从知识产品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文化创意产品具有着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征,曾经也有很多学者将某些种类的文化创意产品定义为是公共产品。例如,美国著名学者W.C.Prist曾指出了公共产品属性是信息产品的一个重要外在特征,传媒经济学者皮卡也表示“广播电视是公共产品”。在笔者看来,这些针对文化创意产品所作出的类型解读虽然有着一定的道理基础,但如果作出绝对化的结论就会表现的太过于片面。由于产品的经济性质一方面是由其自身的基础属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来源于产品在生产与营销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约束条件。一些产品虽然已经达到了成为公共产品的天然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产品就完全被赋予了公共属性。一旦来自于外部的约束条件出现了一些突发性的变化,那么将彻底改变文化创意产品的经济性质,“某种产品属于公共产品是预设了约束条件的,也就是说,通过改变约束条件,公共产品也可以成为或接近于私人产品。”由此可见,在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进行定义时,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来自与外部环境的约束条件与诸多变化因素。

三、文化创意产品市场营销渠道的建设建议

1.另辟蹊径,运用电商渠道来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中,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广与宣传提供了崭新的渠道,文化创意产品可以通过建立销售网站的方式来实施网络自营策略,同时也可以依托淘宝网、天猫网、京东商城以及当当网等知名度较高的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网点营销。然而,由于绝大多数的知名电商平台中所畅销的都是那些消费群体庞大的普通产品,很多受众范围较小的文化创意产品并不适合在此类平台中进行销售。基于此,文化创意产品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更加精准化的社交平台来吸引更多的特定消费者,继而打造出辨识度较高的电商营销渠道。

再从营销策略的角度来着手分析,由于很多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群体都比较的专业化,他们有着明确的消费需求和不易改变的消费习惯。因此,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者可以专门针对这一部分消费者群体来开通相应的微信公众号与交流论坛,利用一些专业性与实用性较强的文章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改变其原有的消费习惯,挖掘出更多的消费需求。除此之外,营销者还要加强同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一方面要在第一时间解答由消费者所提出的疑虑与问题,另一方面还要为消费者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减少不必要的销售环节。

更加重要的是,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者应当进一步加强电子交易渠道的安全等级,不仅要提高对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宣传力度,同时还要打造出完善的网络信用体系制度,以此来保障文化创意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

2.创新意识,全面深化文化创意产业的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不仅仅要局限于文化领域当中,同时还要兼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只有赋予产业改革以应有的思想性与文化性,才能够为文化创意产品营销渠道的建设打下夯实的基础。

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需要严格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这四项原则,通过整合文化信息资源的方式来将文化创意产品的商品属性与精神属性紧密的关联到一起。如果这两种属性出现了营销模式上的冲突,那么则需要将精神属性放到优先考虑的位置中。即使是得到政府支持的文化事业,也需要尽可能的去迎合公众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味的将文化产品看作是一种获得经济利益的销售商品,那么会因文化内涵的缺失而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带来无法弥补的负面影响。为此,在积极改革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要着重凸显出过国家文化的第一地位,并且要充分保证好国家文化的安全。

3.降低交易成本,为消费者创造更多欣赏文化创意产品的有利条件

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者需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进行营销渠道的反向设计,优先考虑怎样才能够为消费者的交易活动提供最大化的便利,而后再去制定具体的销售策略。此种设计方式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文化创意产品的购买难度。以往的定价方法为“价格=成本+利润”,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毫无瑕疵,但实际上却是将消费者放到了定价体系之外,并不利于消费活动的促成。在具体的营销活动中,只有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所付出的金钱可以换回超额的价值,才能够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基于此,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者要将足够多的内容价值回归给消费者,虽然在短期内会出现成本增加且利润减少的情况,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营销活动以后,将会为文化产品本身赋予更多的市场价值,从而得到更大的经济收益。

4.凸出个性化需求,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灵活性

文化创意产品在进入到市场营销渠道以后,就会难以避免的被贴上商品的标签,为了尽可能的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者要最大化的保留文化产品本身的艺术性,让消费者充分感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此外,营销者还要去积极的发掘潜在的消费者群体,进一步扩大文化创意产品受众群体的同时,提高产品营销模式的灵活性,进而在行业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沈山.论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授权经营[J].经济前沿,2014(12):56-57.

[2]盛磊.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J].经济导刊,2015(7):78-82.

[3]赵丽颖.创意的个性化与产品的标准化[J].现代传播,2015(1):134-136.

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综合艺术教育 西部社区 文化建构 郎瑞德艺术教育中心

西部社区艺术文化源远流长,是多民族的聚集地,悠久的历史使西北地区多年来形成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坡说过“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艺术之间是相通的,同样的文化,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下其形式是不同的。随着历史滚滚的车轮,各种各样的艺术逐渐滚成一个巨大的雪球,综合艺术教育的发展以成为必然趋势。众所周知,教育本身涵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社会教育新论》中,作者李建兴提出社会教育涵盖三种意思:第一,社会教育即教育全体,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是其理想;第二,社会教育即是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动;第三,综合上述两种说法,社会教育具有广、狭二意。本文中所提到的社会教育则为第二种,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动。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以提出综合艺术课程理念,在社会教育中,综合艺术教育的开发也势在必行。本文主要论述社会教育领域里的综合艺术教育。

一、社会综合艺术教育的概况

所谓综合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全面的整体性的审美教育方式,其目的与艺术专业教育不同,重点在于通过艺术的综合教育实现现代社会的健全甚至理想人格。社会综合艺术教育,则是指除学校综合艺术教育以外的一切关于综合艺术的教育活动。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影响下,综合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学校教育范畴内,增加了综合艺术课程。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综合艺术教育在社会教育领域里,也逐渐发展起来。综合教育不是讲各种学科拼凑、相加,不是单纯的要学会所有知识,而是要综合的看问题,掌握内核,掌握精神方法,建立世界观,有辨析能力。要力求通过综合艺术课程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平衡的发展。社会教育领域里的综合艺术教育可以有效的辅助学校综合艺术教育。

以来,中国的艺术教育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历程。通过引进西方艺术教育的方法来弥补传统艺术教育的不足,并且以此逐步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艺术方式。西方历来重视艺术教育,已经成为西方的文化传统传承的标志。在西方综合艺术教育是一门庞大的学科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有关于世界、社会和人类生活的知识。中国目前的综合艺术教育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别,表现出不少问题,如除了学校综合艺术教育之外,社会综合艺术教育明显不足;学校综合教育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普遍艺术教育,只在宏观上给学生一定的艺术教育的指导,忽视学生的差异性;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有限;综合艺术教育缺乏中国特色等。

社会综合艺术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校综合艺术教育的不足。在内容上,社会综合艺术教育弥补了学校综合艺术教育在微观上的缺乏,较高程度地重视学生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差异性;在师资力量,社会综合艺术教育能聘请到更多的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和艺术知识的优秀教师;在特色上,社会综合艺术教育通过优秀的师资力量,柔和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艺术教育。西安朗瑞德艺术教育中心是社会综合艺术教育的的代表,该教育中心是一所针对儿童艺术教育机构,它以全球公认的顶级教育理念为依托,借鉴北欧儿童教育模式,融合中西方教育核心元素,以艺术与综合实践教育为核心的社会综合艺术教育中心,是一所典型的社会综合艺术教育机构。

二、社会综合艺术教育的特征

艺术教育是改进社会文化的动力,综合艺术教育恰恰将艺术教育进行了升级,不再是单一的音乐课、美术课或是舞蹈课,而是将这三门课程以及科学、人文、地理等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社会综合艺术教育是学校综合艺术教育的延伸,社会综合艺术教育可以有效的为学生今后在学校综合艺术教育的学习中打下其教育内容、目的、模式都具有自己的特征。进阶段,笔者有幸接触到西安朗瑞德艺术教育中心,并参与其教学活动。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社会综合艺术教育具有以下四点特征:多元性、独特审美性、创新性和以学生为主体性。

多元化,是指在一个专业领域里,多元化意味着保持更多方面,应用于教育中,我们认为是有益处的。本文中的多元化则指的是社会综合艺术教育中保持更多层面的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同时要求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等各个方面进行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对学生是进步性的培养,对教师则是挑战性的考验。社会综合艺术教育概念,在国外已有范例,如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德国早在20世纪后半叶,就提出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出了“美育”的课程理念。我国近年来也越来越多的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育体系,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念。

本文以西安朗瑞德艺术教育中心为例,笔者通过在该综合艺术教育中心的学习与实践,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教育中心的教师们结合奥尔夫、柯达伊和达尔克罗兹的教学法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课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回旋曲式课程:以《土耳其进行曲》为例,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回旋曲式,引导学生以不同图画代表不同乐句,如用山来代表乐段,用不同树木、花朵代表不同乐段中的不同乐句,以此为元素形成画面,让学生对回旋曲式一目了然,更有利于孩子对回旋曲式的理解,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简单、更有趣。将音乐与美术结合,此课的授课对象为年仅五、六岁的学前儿童,这正体现了社会综合艺术教育理念中以少儿的兴趣取向为核心,变传统单一的艺术技能培训为综合艺术的全面培养的教学特色,为学生今后在学校综合艺术教育领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曹理教授的《音乐学科教育学》中提到,“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育包含于综合艺术教育之中,所以在社会综合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朗瑞德艺术教育中心设立的特色课程,即艺术亲子园课程,该课程以音乐为基准,充分体现出社会综合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其理念与国际接轨,为家长们提供了与孩子一起从事艺术家工作的机会,同时为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另外一个课例是“音阶体验”多元活动课,由教师播放乐曲,学生和家长们围成一个圈,手里撑开一个大的彩虹伞道具,然后根据乐曲进行行走动作,并进行音阶演唱,以彩虹伞道具的高低,直观的体现音节的变化。课堂中还让孩子钻到彩虹伞下跟着教师一起学习制作简单的“口杯乐器”,用自制的小乐器跟随音乐体会节奏,同时让家长继续撑着彩虹伞跟随乐曲行走转圈。钻在彩虹伞道具下进行学习,对幼儿来讲使学习过程更具有神秘色彩,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教育中心的教师们也是利用这一儿童心理设计了这门艺术亲子课程,不仅增强课堂的愉悦性,同时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的创新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保证。社会综合艺术教育也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特征。郎瑞德艺术教育中心的教师们结合三大教育理念(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柯达伊音乐教育理念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念),通过专业培训与探究,为教学手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更多的选择。在这里要举的例子也是一门节奏训练课程,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节奏卡片道具放在地上,在一定律动中让学生念出教师所指的节奏型,并不断进行变换,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随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节奏型,例如以《青春舞曲》为例,将学生分组,一组唱歌曲,一组拿奥尔夫打击乐器演奏之前学生自由组合出来的节奏型,另一组自由编创舞蹈动作,给大家一定的时间,然后各组合在一起演奏此乐曲。用这样的方式,一节课下来,其教学成果就是一个成型的、并且是由学生们自己创作出的作品。教师们结合国际先进教学法,根据孩子的年龄与心理特点,以孩子的兴趣需求为向导,精心整合装专业课程,使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也全方面的培养了孩子的综合素养。

在朗瑞德艺术教育中心,还设置了其他的专业课程,不仅仅有音乐表演综合课程,还有舞蹈艺术教育,结合国际领先的教学法,在舞蹈基本形体训练与技能技巧训练的基础上,将多舞种阶段性融会贯通,研创出融趣味、专业、全面为一体的综合教学体系;通过幼儿对舞蹈艺术的全面认识和完美体现而激发其对舞蹈艺术的热爱。还有视觉艺术教育,根据少儿认知规律,同样结合国际领先教学法,运用多种美术教学方法和艺术体现形式,将艺术技能、观念、主题充分结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综合艺术课程;让孩子随时沉浸在艺术创作的激情中。此外还有表演艺术教育课程,结合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将专业知识与孩子兴趣紧密结合;以主题、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展示自我、塑造性格、造就表演天赋。

“任何教育都要依据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和特点来进行,只有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要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因此,确定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儿童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综合艺术教育中,要做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与需要,则要做到“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个体的能力为目标。朗瑞德综合艺术教育中心根据此特征,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课程:

1.5岁至3岁的艺术亲自园课程;3岁至6岁的孩子,设置奥尔夫音乐课程;4岁至12岁的孩子,设置了come and play课程,这是朗瑞德少儿教育的一门特色课程,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将人格建立、智力开发、艺术理论与实践操作等元素相结合,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成为主导者,强调参与性、创造性、自主性、协作性。课程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科学探索、科普知识、物理现象等;对于4至12岁的孩子,同时还设置了多维艺术之旅课程以及专业艺术课程等。朗瑞德艺术教育中心根据孩子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根据婴幼儿、儿童、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养大纲精神以及生理发育特点,根据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艺术教学理论,通过亲子艺术课程,帮助孩子发展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情绪和社会行为五大能力,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使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也全方面的培养了孩子的综合素养。正体现出综合艺术教育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只是一个辅助者,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知识的状况,让孩子们在教室的引导下主动的去探索所要学习的知识,而不是一味的充当被灌输者。

三、实施社会综合艺术教育的意义及影响

文章开头部分分析了社会综合艺术教育的概念,即除学校综合艺术教育以外的一切关于综合艺术的教育活动。这就大大提高了对社会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要求,首先进行综合艺术教育,教师自身要具有各学科方面的知识储备;其次,教师要有能力将各学科知识融汇到课堂教学中,这对提高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笔者从朗瑞德教育中心看到了以音乐为基础的综合艺术教育的实施,有别于绘画、舞蹈等综合艺术教育,它从音乐的角度来扩展审美,通过这种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加强,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增强。

社会综合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综合艺术教育的延伸,打破了条块形式教育的规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更有趣的课堂,只有这样的综合教育才能为学生建造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社会综合艺术教育课程具有情感性、创造性、愉悦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也决定了社会综合艺术课程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恢复、拓展、发掘学生的感知力;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同时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注释】

1、综合艺术教育:是指一种全面的整体性的审美教育方式,其目的与艺术专业教育不同,重点在于通过艺术的综合教育实现现代社会的健全甚至理想人格。

2、西部社区:本文所提到的西部社区是以西安为中心的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它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与居民群众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关联基层组织。为西部人民生活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

3、文化建构:在社会范围内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通过合理和进步的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4、瑞德艺术教育中心:是一所大型高品质儿童艺术教育机构。致力于3-12岁少儿综合艺术教育,以全球公认的顶级教育理念为依托,借鉴北欧儿童教育模式,融合中西方教育核心元素,以艺术与综合实践教育为核心,以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教育家为核心教育团队的社会综合艺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行进中的综合艺术课程改革》孟雅莉,西安社会科学,第27卷第5期

2、《透析基础综合艺术教育的本质规律》沈南强,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10期

3、《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郑莉,中国文联出版社

4、《西北地区学校艺术教育调查报告》高天康、王启民,西北地区学校艺术教育调查组

5、《音乐教育的哲学》贝内特.雷默,人民音乐出版社

6、《综合艺术教育的意义》黄宇明,《艺术教育》

7、《建构主义教育研究》高文、徐斌艳、吴刚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8、《幼儿教育综合性的实践研究》,高华,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