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方式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方式范文1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几乎每年均以超过GDP近多个百分比的速度高速增长,而储蓄率更是年年高居不下。居民储蓄的大量增加,一方面放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使得央行实现“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目标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在国内金融压抑,即金融市场效率低下、金融产品不发达、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高储蓄使得信贷资金无处可用,银行无选择地多贷款,尤其是流动资金贷款。而企业过分依赖贷款,势必加大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另外,由于储蓄高增长而形成的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格局也极不利于金融体系储蓄与投资转化机制的良性循环,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融资渠道的不畅。因此,适度、合理地分流储蓄资金势在必行。高储蓄如何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关口,投融资渠道的拓宽已迫在眉睫。于是,几度搁浅的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再呈呼之欲出之势,有关部门一再强调:“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力求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单腿”支撑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并举的“双腿”支撑,加大融资结构调整的力度,从根本上化解金融风险。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规模发行股票,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呢?在目前的中国能否依靠“政策市”过急地去推动直接融资?这些问题很尖锐,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如果说股市因为扩容而调整,这还只是股票市场的问题,而在加快直接融资的名义下大量发行股票,如果客观上对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产生不利的影响,那问题就大了。况且,我国的资本市场似乎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证券市场已经到了危局的境地。目前市场的交易量极度萎缩,日成交量不足百亿;券商经营状况再度恶化。“当务之急应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的看法似乎已越来越受到实践的挑战,急切加快直接融资的比例不得不让人深思。

在此,将运用实证建模技术,对我国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协整分析,以探析适宜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融资方式,并对未来的融资决策进行一定的经济思考。

2融资方式、结构及其演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20世纪90年代的内生金融发展模型在理论上清楚地说明了一个运行状况良好的金融部门,通过动员储蓄并将储蓄有效地配置到高效率的生产部门、金融技术收益的增长、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性技术选择以及证券市场外在性等方面的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金融体系完成这种促进职能的中介方式有两种,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是指一个经济中的盈余部门与赤字部门不通过金融中介而直接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而间接融资则是指盈余部门与赤字部门通过金融中介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是否通过金融中介是区分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的根本依据。更准确地说,金融中介可以区分为简单中介和复杂中介,定义是中介显然是指诸如银行之类的复杂中介。

融资方式提供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和质量,所以融资方式的选择不仅是微观企业关心的问题,它对宏观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说,直接融资在融资公平、风险承担、流动性等方面具有优势,而间接融资则有利于调动储蓄、扩大信用规模,便于宏观经济调控等。不同的融资模式具有不同的功能,运行机制和不同的经济绩效,特别是对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融资者的约束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很难给予具体的量化评价。从实践上说,各国具体融资模式的选择更多的是商品经济和货币信用、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储蓄、收入分配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及发展的产物。对于金融结构或者说融资方式或融资模式的发展和演变,戈德史密斯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工作。戈德史密斯通过考察世界各国金融结构的演变历史,发现各国的金融结构变迁呈现出一些惊人的共性,如金融资产总量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增加,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逐步形成并存格局、金融工具的流动性逐渐增强等,这些共性特征的出现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成长相伴随,而金融体系由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演变为直接融资的相对地位迅速上升乃至占据相当比重则构成了各国金融体系演变的主线。

从我国金融业和融资结构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到1990年,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银行以外的金融市场几乎没有,发行的国债、企业债券的规模也很小。1990年以后,证券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直接融资的发展。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的发展,中国的融资结构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选择合适的金融发展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3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31数据以及经济变量的解释

第一,我们通过统计年鉴,收集了GDP、INDIRECT、DIRECT、PRICE连续15年的数据(2000―2015年),并利用SAS统计软件将所采集的数据转化成一个统计分析数据集。

第二,在SAS/INSIGHT环境下打开该数据集,点击数据表左上角的功能按钮,选择define variables,在弹出的窗口中按提示定义变量名、标签及属性。将年份设置为字符型,其他均为数值型。

第三,解释经济变量。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总价值。Price:价格指数,是关于平均价格水平的指标。RGDP: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从名义GDP中剔除了价格变化并以固定价格表示的GDP。其中RGDP=GDP/PRICE。Indirect:间接融资,是筹资者通过银行间接获得储蓄者资金的一种形式。Direct:直接融资,是企业自己或通过证券公司向金融投资者出售股票和债券而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32相关分析

321绘制散点图,考查变量之间的关系

进入SAS/INSIGHT环境,同时打开数据集GDP选择菜单analyze到scatter plot(y,x),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变量RGDP作为散点图中y变量,选中INDIRECT和DIRECT作为散点图中x变量。由此得到,这些观测点随着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增加,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也相应增加,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322计算相关系数

散点图已直观的表明了变量间的关系,为了考查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可以通过SAS软件计算其相关关系。在SAS/INSIGHT环境下,打下该数据集,选择菜单analyze到multivariate(y’ s),在变量框中选中变量,生成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看出变量RGDP和INDIRECT的相关系数R=09926,RGDP和DIRECT的相关系数R=09566,INDIRECT和DIRECT的相关系数R=09815,均为正值,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同时由于相关系数均接近1,说明变量两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RGDP和INDIRECT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

33回归分析

331回归模型

从上述的相关分析可知RGDP和INDIRECT,DIRECT之间都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要进一步考察其数量关系,建立其多元回归模型为RGDP=β0+β1INDIRECT+β2DIRECT+ε。进入SAS/INSIGHT环境下,打开该数据集,选择菜单analyze到fit(x,y),选择变量RGDP作为y变量,选择INDIRECT和DIRECT作为x变量。

参数β0=118668,β1=05415,β2=-10598。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时,间接融资每增加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415%,直接融资每增长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降低10598%。

332显著性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将自动生成拟合回归直线的汇总说明。从中可以看出统计量决定系数(R-square)为09937,校正的R^2(AdjR-sq)为09927。说明RGDP的变异有9937%可以归因于INDIRECT和DIRECT 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有063%是未能解释的。R^2接近于1,说明其拟合优度较高。

(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将自动生成方差分析表。从中可知,F统计量的值为9481041,与其相应的P值=00001,表明原假设成立的概率仅为00001

(3)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将自动生成参数估计表。从中可看到,3个参数β0,β1,β2的T统计量分别为18198,12249,-4002与T统计量相应的P值分别为00001,00001和00017表明原假设(参数为零)成立的概率均小于005=a,应拒绝原假设,即参数非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显著的。

333回归诊断

(1)是否符合模型的基本假设

在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中,假定随机误差项具有相同的方差,而在经济问题分析中有可能违反这种假设。SAS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会自动生成残差预测值的散点图。从中可看出残差有大体相同的散布,它表明等方差的假设没有问题。

为了验证残差为正态分布的假设,可拟合后残差图和参考线。残差图表明,数据点散布在参考线附近,近似于一条直线上,可以认为残差的分布与正态分布差异不大。

(2)共线性问题

由于经济变量往往随时间存在共同的变化趋势,就使得它们之间容易出现共线性,即自变量之间有着严重的线性关系。具体可计算DIRECT和INDIRECT之间的可决系数R^2以及方差膨胀因子来判定。可以得到R^2=09633,接近于1,方差膨胀因子为27284>10,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解决方法一:在存在共线性的变量中剔除一个F检验值较小的。从回归模型可知INDIRECT的F值为1500323,DIRECT的F值为161777远远小于INDIRECT的F值,可剔除变量DIRECT重新假设回归模型为RGDP=β0+β1INDIRECT +ε。根据上述SAS的步骤重新得到回归方程为RGDP=13757+0367INDIRECT-DIRECT可决系数R^2为09852,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F值为867366,与其相应的P值=00001

解决方法二:由于R^2与样本容量有关,样本较小时,容易引起共线性(R^2 容易接近1)。该样本数仅为15,因而可以扩大样本容量再进行分析。

4结论与建议

实证研究表明,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而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则与经济增长呈较小的负弹性关系。市场化的间接融资规模较之市场化的间接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证券市场中股票市场的不完善和企业债券的严格限制是削弱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原因。对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41自然倾斜的金融战略

对融资方式及其结构演变,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历史发展,顺应和维持这种金融倾斜局面而不人为推动或抑制,即自然金融倾斜发展战略。反之,通过政府自觉的法律约束或政策行动积极推进或抑制直接金融的发展,从而缩小或增大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的倾斜度就是人为金融货币发展战略。从我国实际看,间接融资的市场化融资程度有待加强,证券市场化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因此,当前不应刻意去发展直接融资或扩大间接融资规模,简单地变换融资方式可能会增加而不是减小金融风险。因此,应当推行自然倾斜的金融发展战略,健全和完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系。

42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强化间接融资市场化程度

作为间接融资的主体,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直接决定了间接融资的规模和市场化程度,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和项目选择直接决定了间接融资的效率。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加快真正商业化进程,将国有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彻底的分离,建立与市场经济的国际竞争环境相适应的严格的经营责任制、完善的内控制度、完备的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间接融资真正做到以市场化为基础。

43规范证券市场发展

金融发展是质与量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走出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发展的误区,应当首先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择优标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其次是建立完善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加快与《证券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再次是提高监管部门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力度和效率,加大对证券市场中介违法操作的监察和惩罚力度;最后是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使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从行政方式转向市场方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44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完善直接融资结构

直接融资不等于股票融资,在规范证券市场发展的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债券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债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首先放弃企业银行债券发行规模总量的限制,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决定筹资的方式和数量;其次强化发债企业资产抵押和担保人制度,建立企业债券受托人制度;再次要健全企业债券评级指标体系,树立中级机构信誉,完善对企业债券的评估机制。最后是开展金融创新,实现企业债券的上网发行,加强企业债券二级流通市场建设。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方式范文2

(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并求得发展,需要不断地筹集到资金。从企业资金来源的构成来看,企业成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内部资金积累和外部资金投入。内部资金是指企业留利和折旧资金,由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留利水平低,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外部资金,而外部资金需要从金融市场上筹集,其中短期资本通过货币市场筹集,长期资本则通过资本市场筹集,按照资金是否在供求双方调剂,可以把长期资金的筹集方式划分为两种方式,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是指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由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协商进行的资金融通。通过商业信用、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方式进行的融资均属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则是由企业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地向资本的最初所有者筹资,它的基本形式是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从零散储户或其他委托人那里收集来的资本以贷款、购买企业股票或其他形式向企业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的优劣如何,长期以来在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银行的信贷范围比较广泛,使得融资具有相对集中性,从而可以调节资金的供求与运转,开发多种金融商品与融资渠道,使融资成本相对降低、金融风险减小。同时,由于金融机构掌握融资的主动权,能对企业构成信贷约束,有利于信贷资金的合理流向与配置。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间接融资具有相对优势。而有的学者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出发,认为在发展中国家,银行对企业的低息贷款往往以银行亏损为代价,使企业的融资成本较淡薄,企业对资金的不合理占用上升,银行呆帐、坏帐大量增加,由此来看间接融资的成本从总体上并不比直接融资低。其次,银行对企业的信贷约束,在发达国家里是“硬约束”,然而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经常干预银行信贷计划,使银行信贷约束趋于“软化”,容易产生拖欠贷款现象,使银行信贷资金不能有效运转,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由此他们认为,间接金融优势论只适用于发达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直接融资方式则具有相对优势。

从实践中看,各国在融资方式安排上都是二者并举的。不过,不同国家往往由于历史传统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美国和英国等老牌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接近完全竞争,往往形成以资本体系为基础的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模式。而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产业发展受政府指导性计划干预,金融与产业间建立起政府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银行在企业参股,积极参与企业经营,银企之间是一种生死攸关的链条式传递关系。这样其融资模式只能是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间接融资,非金融企业很少有机会利用资本市场来筹资,只能转向通过商业银行这种信用中介。因此,直到本世纪70年代,英美等国通过企业债券和股权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部融资的55.60%,通过银行中介的间接融资占40--—50%,而日本等亚洲国家则相反,日本的间接融资在外部融资中所占的比重约为80—95%,直接融资只占15—20%。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缓慢的反向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比重,日本企业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

(二)

改革至今,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条件下,在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企业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代表政府直接注资主导国民经济运行,并通过各种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牢牢控制着社会资金的配置和流向,金融的市场化性质被否定,完全成了计划经济的附庸工具,这时,根本谈不上企业自主地选择市场化融资方式。

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民经济的流程和运行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国家财政参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从1978年的30.9%下降到1997年11.5%,从生产建设型财政逐步转变为举债和吃饭型财政,而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向企业和个人倾斜的趋势不断加强,导致财政配置资源的能力下降。(见表1) (2)在金融与企业的关系中,金融由原先作为财政的“出纳”转向逐渐独立,并担当企业融资中介,通过“居民储蓄存款ü银行贷款给企业ü形成企业的负债资产”这样的间接融资方式成为社会投融资的主渠道,政府则从过去的对信贷规模和利率的严格控制转到现在的通过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和利率等金融杠杆来调节社会资金配置。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固定资本投资来源结构来看,银行贷款的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1985年“拨改贷”全面推开后,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几乎所有流动资金都依靠信贷资金。(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1980年以后信贷资金占企业固定投资来源的比重始终在23%以上,而自筹资金中也有一部分事实上来源于信贷资金。这样,在经济运行中便形成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方式,而成为一种以社会资金为支撑、国家银行集中借贷、国家办企业的“借贷型经济”,表现出货币计划经济的特征。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转变(%)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政府 29 27 23 11 10 企业 6 7 8 28 29 居民 65 66 69 61 61 摘自 “1997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表2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

1981年 1985年 1990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投资总额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国家预算收入 38. 6 23. 98 13. 20 4.93 5.00 4.62 国内贷款 13.6 23.04 23.62 25.46 23.66 23.65 利用外资 5. 4 5.27 9. 11 7.11 7.89 6.73 自筹资金及其他 42.4 47.71 54.06 62.51 63.45 6 65.00 摘自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

随体制改革的深化,这种以银行为主渠道的融资体制产生出新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其一,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目前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70%,流动资金负债率已达到平均80%,从总体上看将变成风险极高的全负债运行企业,甚至是资不抵债企业。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融资几乎只有通过银行,其资产的资本金部分没有资金来源和注资渠道而无法注入;另一方面是由于这种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体系并非建立在如发达国家一样的理性约束的基础上,与融资体制相配套的良性的经济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十几年来,以放权让利为主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国有企业吃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锅饭”的不良倾向,造成国有企业大量举债经营,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益,形成资金负债结构的失衡,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困难。其二,由于体制原因,银行必须保证国有企业重点资金的需要,而国有企业借款不负经济责任,甚至只借不还、负盈不负亏,使银行的信贷约束逐渐软化,企业的低效益与高负债经营引起的严重的亏损,不可避免的要引起银行的呆帐坏帐。据测算,目前不良贷款占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余额的25—30%,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逾期、呆帐、坏帐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0%,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将消耗殆尽。同时,行业和企业结构调整中的死帐乱帐问题,以及前些年一度出现的“泡沫”经济破碎后的沉淀问题(如高档房地产积压),都集中反映到了银行,货币银行体系中积累了愈来愈多的不良资产,形成日益巨大的通胀压力,银行货币体系内长期、潜在的系统风险越来越大,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使用的低效率和宏观经济经济运行的极不稳定。现在,我们实际靠政权威信、政府信誉使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资金吸纳能力,如果某些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商业银行系统风险及其经济社会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这些问题从深层次看,实质是市场经济与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出路只能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由计划融资向市场融资的转变,发挥市场机制在货币资金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 )

在市场化的融资体系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方式各有长短,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平衡。要解决目前国有企业和银行面临的问题,最佳选择就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将国有企业的资本化筹资活动彻底推向市场。

一、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发展直接融资

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企业负债结构的优化、投资项目资本金的实行都有利于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金严重缺乏,已成为影响改革大局的严重问题。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国有企业资本金比率低于10%,有些企业甚至是全负债经营。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已愈来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方式范文3

[关键词]直接融资;汽贸行业;企业

[DOI]10.13939/ki.zgsc.2015.15.199

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单位(包括企业、机构和个人)与资金短缺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相互之间直接进行协议,或者在金融市场上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所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使用,从而完成资金融通的过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主要在于融资过程中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是否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在有金融机构参与的情况下,判断是否直接融资的标志在于该中介机构在这次融资行为中是否与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的供给者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若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则是间接融资,如果没有形成各自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金融机构仅仅是起到中介机构的作用,则是属于直接融资。

汽贸企业就是取得汽车厂家品牌授权进行汽车销售的企业,其股东结构多数为自然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在经营模式上多数为租赁展厅或租赁土地后自己修建展厅,投资一个4S店的金额从几百万至上千万元不等,这主要取决于品牌的厂家要求,如果属于大众化的中低端品牌,投资运营一个4S店需要几百万元的投资,若投资运营一个高端国际知名品牌,则至少投资几千万元,甚至更高,如追星集团投资运营的保时捷中心,单店投资额都在1亿元以上。

尽管4S店业务属于资金密集型的重资产业务,但由于各汽贸企业投资建设的固定资产多数属于无证资产,如在租赁土地上建设的4S展厅就没有房产证和土地证,导致其投资形成的资产不具备从银行融资的可抵押属性,而4S店的存货(商品车)也由于属于承兑车辆,车辆合格证抵押给承兑银行,而导致其也无法进行抵押贷款,故汽贸企业从银行融资较为困难,通常情况下要通过企业互保或自有库存车辆合格证质押的方式才能获的银行的资金。

如何破解汽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摆在所有汽车人面前的一个难题,纵观近几年国内汽贸企业的融资之路,大家正在探索一条由银行取得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向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的道路。

在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是一些大型汽贸集团的融资途径,但由于其门槛高、限制条件多让多数的汽贸企业望而却步,相比股票融资的高门槛,债券市场具有较低的门槛,且能提供多样化的债权产品而备受汽贸企业的追捧和青睐。目前债券市场上有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和短期融资券4种方式,公司债由中国证监会监管,适用于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由国家发改委监管,适用于非上市的公司制企业;中小企业私募债由证券交易所监管,适用于非上市的中小微企业;短期融资缓椭衅谄本萦芍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监管,适用于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上市四种债券方式中,由于公司债和企业债的审核方式为核准制,分别需要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发改委的核准,导致门槛较高、程序较为繁琐,相比而言,中小企业私募债实行的是证券交易所的备案制,短期融资缓椭衅谄本菔敌械氖侵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注册制,后两种方式由于具有入户门槛低、对发债主体的净资产和盈利能力无具体要求等优势,而备受众多汽贸企业的青睐,如2012年10月,广州南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了第一次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开启了汽贸行业在中小企业私募债市场上的先河,首期发行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票面利率9.5%,期限为2年。但是相比银行间市场的短期融资缓椭衅谄本荩中小企业私募债由于无信用评级和信用增进计划,属于完全市场化的信用债券,投资风险大,募集资金成本较高,通常情况下的票面利率为10%左右,且单次募集资金的规模较少,一般都在亿元以下,私募债成本高、规模小的短板导致越来越多的汽贸企业转向银行间市场进行融资,由于银行间市场属于公募,有相应的信用评级和增信机构,且到目前为止,银行间市场尚未出现过实质性违约行为,故其投资风险小、资金成本较低,且相比于私募而言公募募集的资金规模更大,一般都在亿元以上,通常情况下,单笔募集资金金额都在3亿~5亿元,规模较大的汽贸企业单笔融资额更可高达15亿元,如广汇汽车在2011年1月发行的短期融资坏ケ誓技资金额为15亿元,故此越来越多的汽贸企业选择在银行间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截至2014年8月18日,2013年全国汽贸企业50强中有10家汽贸企业已经加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为交易商协会会员,具备了从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的主体资格,他们分别是:1广汇汽车、2庞大汽贸、3中升(大连)集团、4浙江物产中大元通、5润华集团、6苏州宝信、7天津浩物机电、8海南惠通嘉华、9江苏明都、10常州外事旅游,上述10家会员企业中有5家已经成功地从银行间市场募得资金,其融资情况统计如下表:

从进入银行间市场的时间上看,广汇汽车最早涉入银行间市场,并于2011年1月通过发行短期融资怀晒δ技资金15亿元,其他汽贸企业也紧跟其步伐,如:润华集团、浙江物产中大元通、中升(大连)集团等分别于2012年1月从银行间市场通过短期融资荒嫉米式稹

以上是截至目前中国汽贸企业在债券市场上(尤其是银行间市场)融资情况的简介。

一般而言,一个企业从开始启动银行间市场的直接融资工作到最后的成功发行,大约需要经历6个月至1年左右的时间,相比股票融资而言,已经是较短的时间里程。

小结: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汽贸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正在经历着多样化的变革,正在由传统的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过渡,作为一个普通的自然人,当我们不再习惯于将存款放在银行而是选择收益更高的余额宝时,作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汽贸企业,也需要到资本市场上与资金供给者直接对话,也需要用多维的角度去看待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也需要用直接融资去对抗传统的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方式范文4

【关键词】 企业融资 信用评级 企业投资 财务弹性

一、前言

企业投资融资是企业经营运作的两种不同的形式,目的都是通过投资融资活动,壮大企业实力,获取企业更大效益的方式。在我国的传统企业中,投资与融资活动往往是由不同的人来完成的。一般地,投资行为被认为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属于重大事项,因而其责任归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如总经理。而融资行为往往等同于跑贷款,主要是与政府、银行打交道,因此,多由会计部门来完成。近年来,在我国一些积极寻求变革的企业中出现了投融资经理这一新兴职位。这些企业已经认识到,资金是企业的生命链,有效的资金投入、可靠的融资渠道、快速的资金周转,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目前,国家对个别行业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这就对企业的资金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投融资人员的职责和地位也就变得更加重要了。指派专门的人员或设立单独的部门来负责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并予以实施,正是顺应了当今企业发展的要求。

二、企业融资

企业融资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资金募集和融通的经济活动,是指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企业对未来经营与发展需要的科学预测,通过一定的渠道与方式,利用内部积累或向外部的资金盈余者筹集资金,以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需要的行为和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企业越来越多的通过对外融资来获取资金,用于支持日常的生产经营以及对外的规模扩张。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一般包括两种: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将通过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留存盈利和折旧等资金储蓄又重新投入生产经营的过程,也是企业挖掘内部资金潜力,提高内部资金使用效率的过程。内源融资来源于企业的内部资金积累,自主性强,是企业获得资金来源中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融资渠道;外源融资则是指具有资金需求的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包括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募集资金的融资方式。外源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借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这两种融资方式中,内源融资应当是企业的首选方式。事实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也主要依赖内源方式进行融资。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仅仅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现代企业在迅速壮大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金需求,外援融资也随之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最重要的方式。

在外源融资方式中,根据融资活动是否有金融媒介介入又可以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没有金融中介介入的情况下通过特定的金融产品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在这种融资方式下,资金供给方直接与资金需求方达成协议,或在金融市场购买资金需求方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资金提供给资金需求方使用。在直接融资行为中,金融中介的作用仅仅是协助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商业票据,以及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直接资金借贷等均属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指资金供需双方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间接实现的资金融通行为。在间接融资的过程中,资金的供需双方之间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我们所熟识的银行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存单等均属间接融资的工具。人类自发的直接融资活动起源于人们实物与货币等值交换过程所产生的资金需求,从时间上要远远早于间接融资。

目前我国企业的对外融资主要采用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行为受到严格管制,信贷融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宏观环境。例如,在银根收紧的形势下,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和成本都将显著增加,而通过发行债务融资产品进行直接债务融资,可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提高企业融资行为的灵活性和资金筹措的总体效率。直接融资的成本相对于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方式要低,特别是具备较高信用级别(一般认为是AA级及以上级别)的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对融资成本的节约效应更加明显。直接融资与银行贷款等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相比,无论是融资规模、效率、成本,还是在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化程度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势。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例,2005―2012年共有19个行业的1035家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行业范围及涵盖了工业制造、原材料加工等传统行业,也包括生物医药、计算机、媒体等新兴行业;既包括了了市场化程度较高、资金周转较快的消费品行业,也包括了投资回收期较长、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基建行业。从企业类型上来说,既有传统的国有企业,也有集体企业和基建企业,甚至包括部分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因此银行间债券市场目前已成为企业直接债券融资最主要的市场。

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产品,需要有具备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对发行人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等级越高的债券,越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任,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发行。

从表1中可以直观的显示信用评级对利率的影响。一般而言,有信誉卓著的第三方担保或以企业自己或第三方拥有的财产作抵押担保、质押担保,可以增强债券的信用级别,有助于降低发行利率。

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有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企业、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企业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票据以及中小企业私募债权等。自从2011年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推出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以来,“企业累计发债规模不得超过净资产40%”的“天花板”限制已经逐步得到突破,以非公开方式发行的债务融资产品,如资产支持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等发行规模均不受净资产40%的限制。与此同时,我国直接债务融资市场在促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方面的功能也作用凸显。2012年,民营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规模达到了1.854.5亿元。直接债务融资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反过来推动着债务融资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创新的步伐,通过不断的创新产品,满足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三、企业投资

投资指的是用某种有价值的资产,其中包括资金、人力、知识产权等投入到某个企业、项目或经济活动,以获取经济回报的商业行为或过程。投资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公司财富创造的驱动力。

企业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直接投资一般是把资金投放于生产经营环节中,主要为企业设立、购置各种生产经营用资产的投资,以期通过对企业的投资获取投资收益。这种企业经营性直接投资,在总的投资中所占比重较大。间接投资又称金融投资或证券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证券等金融性资产,以期获愿股利或利息收入的投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多渠道筹资的形成,企业的间接投资会越来越广泛。

投资现实中,企业能否抓住有力投资机会创造价值,会受到资本市场融资约束的影响,为减少这种影响,企业的应对之策是主动保持财务弹性,以求抓住投资给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所谓“财务弹性”,是指企业调动其财务资源以便采取预防或投机性措施,及时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能力。财务弹性的目标是能降低成本及时筹集资金,避免陷入财务困境和丧失投资机会。财务弹性最主要的来源是内部现金和借债。企业现金持有与现金流动性及投资机会正相关。资本市场摩擦越大,企业持有现金越多;多元化经营企业现金流波动性越小,所持现金越少。企业持有充分的现金储备会提高企业的投资水平。当企业面临外部负面冲击时,充分的现金储备可有效减少冲击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企业持有现金可有效节约融资成本、应对财务危机、抓住投资机遇的益处。2008年金融危机,许多企业应声倒地;2011年国家宏观调控,引发了多起所谓的“老板跑路”事件,均为缺乏财务弹性,在危机来临时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我国金融市场存在信贷歧视,资本市场不发达,为数众多的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而国有及大型企业却可以轻易融到资金。一方面,民营及中小型企业应注意保持财务弹性,以求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应关注国有及大中型企业的财务弹性,防治内部人假借财务弹性之名,行过度投资、奢侈消费之实。任何财务弹性都是有成本的,甚至很高的成本,因此应适度减少其财务弹性,适当提高债务融资比例,增加“内部人”财务约束,最终提高企业投资效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环境具有构成复杂、变化较快等特点。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投资决策分析时,必须熟知投资环境的要素、性质,认清投资环境的特点,预知投资环境的发展变化,重视投资环境的影响作用,不断增强对投资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利用能力,根据投资环境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

投、融资是现代企业资金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由此,投融资决策就构成了企业的两项基本财务活动,融资决策拟解决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投资决策则强调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休戚相关。一方面,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融资能力,在融资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另一方面,企业融通资金的有偿使用性,要求企业融资必须以投资的有效需求为依据。融资决策与投资决策已成为各企业在当今的经济热潮中进行理财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融资与投资既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方面,又是息息相关的一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当中,人们并没有过多关注融资和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更多的关注于它们各自的独立面。而在目前的企业理财中,融资与投资的关系是决策者们在进行投融资决策时必考虑的重要方面。在企业的投、融资关系这一领域西方学者已做了相当多的具有理论价值的研究。但是他们都是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前提下进行研究的,其理论成果是否适用于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投资行为,还需要实证的检验。国外的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在成长性较高的企业中,负债融资不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支出,而在成长性较低的企业中,负债融资对管理者过度投资的治理作用则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内的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的投融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大多与国外学者们一致。那么基于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中融资与投资具有怎样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对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葛培健: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操作实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方式范文5

【关键词】医院 体制改革 融资模式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医院竞争日趋激烈,人民群众对医疗需求也日益提高,大量民营医疗机构纷纷涌现,使国有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机遇。如何适应卫生改革新形势的需要,进行医院投融资及资本运作的改革以推动医院的发展,已成为各医院管理者十分关心的问题。目前,影响国有医院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改革滞后,而医院体制改革的难点在于产权管理主体的确定。加快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可以明晰产权,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更有效的改革医疗管理体制,为拓宽医院融资渠道提供根本上的支持。

二、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方向

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医院的运作效率,这其中就包括融资效率。我国对医院实行分类管理,即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如果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更合理的是分为三类进行管理,即公立医院、非政府所有的非营利性医院和营利性医院。公立医院产权制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改革,一是总体层面,二是个体层面。总体层面的改革,也就是对医院所有权的改革,会重新规划分配社会的医疗资源,调整不同性质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比例。我国公立医院数量众多,政府难以同时给予如此多的公立医院以足够的财政支持,势必会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而公立医院与其他性质的医院相比,存在着融资渠道较窄和方式不够灵活的劣势。要维持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必要对部分公立医院的所有权做出调整。在对公立医院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时,就不能简单地采取出售的方式,在将竞争引入医疗服务市场的同时,还要保证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和非营利医院的主体地位。具体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对于那些有优势的公立医院,应该保持其公立的性质,以保证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二是对于优而无势的公立医院,即拥有良好的技术条件,设备和人员,但规模不大、对本地医疗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不强的医院,可以采取横向、纵向整合或民资、外资参股的方式,以扩大规模、增强竞争优势。具体来说,就是强弱联合或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联合。在正确评估双方医疗资源特别是弱势一方的资本和整合后的市场前景的基础上,这种整合方式能有效的实现双赢的结果。三是对于处于劣势的公立医院,由于政府已无力经营这些医院,为了盘活国有资产,更有效地利用社会医疗资源,可以采取将这些医院竞价出售,或让民资和外资参股、控股而国有资产股份逐步退出的方式。虽然这些医院改制后,大部分都会变为营利性医院,公益性的色彩有所减弱,但是有资料表明,许多改制医院的服务效率和运营状况都有大幅度改善,较改制前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体制改革后的融资模式

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医院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因此,融资活动决定和影响医院整个资本运动的始终。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医院的经营活动以及医院财务目标的实现。

现代公司融资理论认为,融资机制的形成,表面上是融资形式的选择,实际上是医院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实现医院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所有这些,都是由融资工具本身的特征、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决定的。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医院融资机制的重要内容。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等。

医院的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医院建立后,主要依靠内源融资。当医院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源融资可以扩大规模,提高竞能力。当医院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医院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可获得权益资本,医院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医院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医院负债经营,首先是医院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医院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医院,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源融资。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的是,目前我国医院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而内源融资比例很低,一是以往的旧体制决定了医院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二是医院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医院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医院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医院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梅耶斯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医院融资的选择,应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才是外源融资。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医院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

我国在长时期内形成了医院对财政的依附关系,尽管我国不可能达到美英那样的直接融资比例,也很难确定最佳的融资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必然趋势。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改善医院融资结构,将是我国医院融资结构方面的方向性选择。

四、政策建议

我国应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与医院间的新型监管关系,形成市场对资本结构的调节选择机制。主要政策建议有以下几方面。

1、逐步缩小政府投资领域和范围,减少对医院微观活动的行政性干预

对公立医院而言,卫生投融资改革在赋予其理应得到的投资决策权的同时,也需要医院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让医院真正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投资决策和运作;对政府而言,卫生投融资改革是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卫生投融资体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减少对医院微观活动的行政性干预,逐步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医格局,并提高政府卫生投人的适宜性,促进卫生与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减少对医院经济活动特别是投资行为的直接干预,推行法人投资责任制,为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创造条件。政府卫生职能应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充分体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综合运用规划、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引导和管理市场,履行规划、准入、监管、经济政策调控和信息、促进多样化和竞争等职能。政府要为组织和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而承担筹资者角色,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扩大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和医疗救助人群,改善居民对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国家卫生财政投人方向准确,将能大大改善卫生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使政府投入有限资金承担起本应承担的社会职能。除医疗市场涉及公共利益的部分,仍应由国家负责之外,其他领域可让非国有资本进人,当民营资本和外资进人医疗市场后,可以改变目前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局面,打破现实的垄断。当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医疗市场后,国家的卫生投人可从大多数人们所非必需的医疗市场中逐渐退出,更多地投向可以保证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中。诸如妇幼保健、血站、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建设,以及卫生监督、社区基本医疗体系的建设和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方面。

2、完善卫生投融资政策,加强对公立医院经营活动的监管,维护医疗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

政府应创造有利于社会捐赠卫生事业的政策环境,如对捐赠者减免税收等,鼓励社会对卫生事业的捐赠。为支持非营利性医院的发展和鼓励社会资本向非营利性医院的投入,政府应根据社会投资的地区或项目,对社会投资实行有差别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吸收社会投资产生的新技术、新项目,给予一定的定价自,以便非营利性医院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政府要加强对国有非营利性医院和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行为的监管,监督其是否真正非营利,是否承担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确保非营利性医院提供卫生服务时,以基本医疗服务为主,并将社会投资的经济回报率严格控制在一定的合理合法范围之内,保证其收益主要用于医院发展。政府要制定并尽快颁布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使非营利性医院的产权性质、设立、经营管理、破产、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转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章可循。要制定协调政府卫生、民政、工商、财政、税务、社会保障等部门的相关政策,鼓励医疗机构之间的兼并重组,促进营利、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公立医院转制过程中人员安置问题和转制后人员流动问题,减少转制成本。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在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惯例的前提下,对进入医疗行业的社会资本进行宏观调控,监控服务价格、防止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取缔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卫生服务提供者,维护医疗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孙庆文、邵海燕、陆竹:股份合作制医院的理论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1(11).

[2] 王小万、刘丽杭:医院融资机制分析与资本运营[J].中国医院管理,2002(4).

[3] 陈晓明: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 黄伟灿、孙庆文、吕世伟:我国公立医院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院经营,2003(8).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方式范文6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融资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70-02

近年来,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国小微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融资渠道作为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之一,探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中国小微企业主要融资渠道

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与中国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有必然的关系。目前,中国小微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包括:

1.银行贷款。据银监会测算,中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通过这一传统的融资渠道获得的资金非常有限。贷款覆盖率小企业仅为20%,而微型企业几乎没有。2012年以来,在中国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的宏观环境下,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比以前容易了。

2.直接融资。目前来看,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结构单一,制度不全,使得通过这种方式融资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各种门槛和限制条件下,只有少数小微企业能通过直接融资这种方式获得资金。

3.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已达5 629家,贷款余额5 330亿元,前三季度新增贷款1 414亿元。小额贷款公司也悄然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4.民间借贷。现在,资金无疑是制约小微企业的重要瓶颈,小微企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民间资本,由于其融资速度快、获得门槛低、资金调动方便等优势,就成了小微企业无奈的选择。尤其在江浙、广东、福建一带,民间借贷甚至成为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5.典当融资。相较于银行融资,典当融资具有放款快、手续简便、门槛低、信用度要求小等优点,随着民间融资渠道的逐渐拓展,典当行日益成为小微企业一种短期、快速的重要融资途径。它作为银行融资的有效补充,其作用不可或缺。

6.自有资金。自有资金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通常为企业投资者自身积累所得。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帮助小微企业发展,特别重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但是小微企业要获得资金支持还是得需要自身具有成功的基因,小微企业发展初期仍然得靠自有资金。

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融资渠道狭窄,融资缺乏良好保障。从上文可知,中国的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就是银行贷款、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民间借贷及企业自有资金等。作为中国小微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之一的银行贷款,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商业银行贷款更加谨慎,再加之小微企业自身因素,使得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通过民间借贷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小微企业必须付出高昂的利润代价,这严重挤压小微企业生存空间。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以追求盈利甚至暴力为主要目的的组织,基本上都是按上限利率发放贷款,小微企业由于本身规模小,财务状况不完善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很难以正常的利润承担这种高利率。可以说,利率太高是民间借贷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2.内源性融资占比高,融资能力差。内源融资是目前小微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企业家个人出资、亲朋好友借贷、企业自身发展积累。从西方国家情况看,小微企业由于历史诚信记录缺乏以及抵押资产不足,内源性融资占比往往达到40%~45%,而中国小微企业内部融资占比甚至更高。从中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温州来看,小微企业由于普遍缺乏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内源性融资占了温州小微企业的70%以上,甚至成为很多小微企业唯一的融资渠道。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自有资金有限,内部融资能力先天较弱。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连续冲击下,小微企业经营环境急剧恶化,盈利能力下降、利润空间减小进一步削弱了小微企业内部融资能力。对内源融资的过分依赖,不利于小微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从而影响小微企业内部融资的内力使小微企业陷入融资难的恶性循环,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金融服务体系的不到位。

3.外源融资成本高,融资困难。外源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间接融资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贴现、民间借贷等形式。从直接融资方面看,融资门槛高,程序多,渠道不畅,融资规模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公开发行债券,而中国小微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难度非常大,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证券市场尚处于成长阶段,发展不够充分,政府对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设定了严格的限制。正是由于门槛高限制多,绝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很难通过上市融通资金。对于单个小微企业而言,直接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并不是现实的选择。从间接融资角度看,小微企业间接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成本高,以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为主。小微企业由于资信等级低下,抵押资产缺乏等原因,难以从银行获得支持,相关数据表明,小微企业贷款仅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10%左右,80%以上的小微企业流动资金难以获得满足。金融危机以来,基准利率上调,贷款利率上升,形成银行放贷和企业贷款双难的局面。在小微企业融资巨大的供需缺口驱动下,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组织应运而生,但是受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限制,一些民间借贷已发展成具有极强投机性和高风险的“高利贷”,使得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一路攀升,使得小微企业资金链条风险断裂增大。

三、丰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1.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目前,中国小微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融通资金的只占很小部分。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是丰富中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有效途径之一,大致可以从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方面着手,另外,不可忽视内源性融资的重要性。概括而言,就是努力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一个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方便快捷的平台。债券融资方面,中国应大力推动小微企业债券市场建设,积极支持优质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债券发行。从股权融资角度而言,完善股权投资的退出渠道,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多领域的市场交易体系,丰富股权融资资金来源,允许社会闲散资本和闲余资金参与股权融资。丰富小微企业的内源性融资,一方面需要外部助力的推动,另一方面还需要小微企业自身的努力。在外部助力方面,加快征信体系的建设和担保保证机构的步伐,为内源性融资加装保险,小微企业自身而言,应加强资金的积累。

2.完善间接融资体系。在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要不忘完善间接融资体系,间接融资体系,作为传统的主要融资手段,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大有裨益。包括完善小微企业银行贷款,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阳光化。在完善银行贷款方面,需要创新金融产品,提供能满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急、短、小特点的金融服务。简化小微企业贷款程序,创新抵押产品,帮助小微企业摆脱缺乏有效实物抵押的尴尬境地。引导银行利率市场化,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小额贷款公司发面能够为小微企提供多种用途的贷款,能提高中国小微企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以及发展规模,是缓解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益补充。中国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需要对其进行差异化管理,引导其资金流向小微企业,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建立完善的小额信贷体系。另外,允许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成村镇银行。

正确认识民间资本,正视其对小微企业的正面作用,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促使民间资本规范化,尽可能消除其消极影响。既要加强对民间资本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同时又应该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参股小型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 王辉,赵岚岚.十二五时期如何加快小微企业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0,(21):27.

[3] 董瑞星,刘亮.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探讨[J].财税金融,2012,(9):148.

[3] 凤凰网.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靠政府更要靠市场[N].东方早报,2012-04-17.

[4] 财经要闻.小微企业融资难及破解对策[N].吉林日报,201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