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散思维训练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散思维训练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作文教学;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了语文学科的各种能力,是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但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是,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广大语文教师作了种种努力,然而作文课上学生仍然感到压抑、厌倦、畏惧,教师则感到急躁、乏味、失望,可谓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由此可知,作文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个薄弱环节,许多指导者的心智和力气,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完全用在推动学生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的深层区和关键上,不能系统有效地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学双方重复着许多微效劳动,甚至是无效劳动。
一
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而进行的书面表达活动。作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综合素养即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写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写作训练,从写作的本质来看,写作的每一个过程,包括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行文、修改、加工等,都是一个思维的过程,都需要思维的参与,再从学生的写作实践角度看,习作毛病大多体现为言之无物、语无伦次,显然,这两种常见毛病根源在思维能力上,言之无物源于思维空白,语无伦次源于思维混乱。
思维能力是语文各种能力的核心,它始终贯穿于各种能力之中。就思维的形式来讲,有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它们是思维的扩展与组合,是演绎与归纳的辩证统一。发散性思维具有辐射性、多维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聚合性思维具有概括性、一维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作文水平,就离不开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强化思维训练,那到底该如何渗透、强化思维训练呢?下面拟从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个方面,结合实例,谈谈浅见。
二
发散性思维是指思考材料中的信息,朝多个角度,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列出更多的新信息,它是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地得出合乎条件、合乎逻辑的各种思维结果。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思维活跃。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帮助写作者打开记忆的仓库,让写作者的思维自由驰骋,从个人想到他人,从学校想到社会,从城市想到乡村,从现实想到遥远的古代,想到构想中的未来;由正面想到侧面、反面;由想象想到事物的联系、本质,突破材料的局限,横向扩散,纵向延伸,循环交错,活化源头,裂变充盈,这种联想的迁发、扩散和延伸,避免了学生作文中内容枯燥,选材老化,开掘肤浅,立意陈旧的弊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形成思维的连续性、流畅性。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是否能浮想联翩。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运用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
三
清代吴曾祺《涵芬楼文谈・运笔》中写道:“椎其用功之始,使其能收,必先使其能纵。”可见“纵”是为了“收”。放得开,文章内容才丰富,才有气势;收得拢,文章内容才集中,主题才突出。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归纳集中,思维由流动性向相对稳定的凝固性转化,从多向思维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新的为写作所必需,为写作而进行的思维叫聚合思维。发散性思维重在开拓思路,发展思维的迁移能力。聚合性思维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两者辩证统一。经过几番的发展聚合,健全了思维结构,优化了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发展。聚合中,逐步使写作者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广阔性、批判性、独创性。在聚合思维过程中,写作者各有感受,各有体验,因而各抒其情,各言其志,各立其论,在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集中、提炼的精妙思路里,受到启迪,去认识掌握为文的规律。
在构思过程中要用发散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占有材料,使积累的材料了然于胸中,从而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材料多了,就要去芜存精,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否则就会兴之所至,信笔写来,淹没主题;或是脑子一片乱麻,无从下笔,不知怎样去组织表达。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就要十分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
在聚合思维中,常用的是筛选淘汰法。发散联想出的事物有些比较复杂,较难理出头绪,其本质特征又比较隐蔽。这时,我们尽可能把对某一问题的各种思维信息全部列出,然后推敲分析,对不能接近题旨、接近问题实质的,或没有多大价值的加以淘汰,按照求新、求异、求深的原则进行概括,根据题目的要求,表达主题的需要,聚合要旨,得出触及问题实质或是自己感受最深的观点。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提供两三则材料给学生,从多材料中立一意,这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归纳统摄的聚合思维能力。例如:从一组材料中筛选能够论证某一中心的几则材料;或给出两三则材料,确立一个中心写议论文;或选取内容较丰富的范文写提纲,归纳中心,等等。这一类的训练往往即锻炼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因为,有时提供的几则材料充分发散思考后,才能找出它们的聚合点。
总之,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并进而促进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在作文教学中应予以充分的注意,只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这一工作,作文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发散思维训练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探讨
一、引言
知识经济已现端倪,也是今后发展趋势。民族的进步需要创新人才的贡献,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创新人才。同志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前积极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得到广大群众及相关部门的共识。而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只光光具有高学历,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中转站,该时期培养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为今后的大学或职业教育深造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刻板僵化、唯书唯师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切实落实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有必要先了解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三、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一)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四)针对性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兵法上强调迂回,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亦如此。当一个问题在正面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就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下手,冲破思维定视,间接求解,利用正难则反的思维。数学中存在着不少的证明题,就可以利用这一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充分看到逆向思维的功能。
(五)有机地进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集中与发散思维训练,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个问题进行发散,对于散乱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创新性思维基本成分包括集中性与发散性思维,所谓集中性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按照一般的单一模式,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性思维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联想到更多的解决问题方案,这些方案不一定都具有价值,需要评判、筛选、提炼、升华。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和归宿,两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够单单从集中性思维或者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应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1]陈奇峰.试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03).
[2]李晓龙.也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园地,2009.
[3] 陈实.创新思维——数学教育的核心[N];学知报;2011年.
发散思维训练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各种思维中最为积极也最为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创造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中闪耀,根据对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心理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培养.
一、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
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哥根庭大学任教时,常在课堂上即兴提一些新的数学问题,并立即着手解决,虽然他并非每次都能得到圆满的解释,甚至把自己“挂”在黑板上,但他展示的思维过程却使学生受益匪浅. 这个事例说明了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充分展示数学思维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起重要作用.
开放式教学形式是多样的,它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可以是问题开放,也可以是解题开放. 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问法要新,角度要新,思维方式才能新. 如:“两杯水中,含糖多的水一定甜吗?”对于这个问题可采用开放式解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自试一试,尝一尝,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争论得出结论:水甜的原因除了糖的含量外,水的含量也起决定作用. 在这一问一答之中,充分让学生动脑参与到思维过程中.
指导自学法也是展示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通过学生自学课本,找出疑惑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相互解答、讨论等方式,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过程得以展示,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启发创新思维不断出现.
二、加强直觉思维训练,诱发创造性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的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类型之一,经常与解决数学疑难问题相联系,伴随着创造性思维的出现. 在思维过程中,往往依靠直觉灵感进行选择、判断形成数学猜想,在数学教学中起重要作用. 但直觉思维不是天生具有的,徐利治教授曾说过:“数学直觉是可以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 ”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训练,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丰富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数学基本技能,是进行直觉思维的前提.
2. 创造氛围,挖掘潜力
当人的情绪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状态时,接受新事物则快,反之则慢. 游戏教学能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进行直觉思维. 如进行口算练习时,就可以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形式,一组同学代表青蛙妈妈,另一组同学拿着计算的算式代表小蝌蚪,要求小蝌蚪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而又准确地找到妈妈,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会使学生在时间紧的情况下进行直觉思维,找到有创新的计算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得最快.
3. 重视学生观察力培养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后,先出示54 × 21 + 45 × 21 + 2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不难发现,相加的三项中都有21,剩下的数相加正好是一百. 所以这道题可变为(54 + 45 + 1) × 21 = 100 × 21 = 2100.
4. 重视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通过估算可以训练学生对问题作出迅速判断,敏捷地推理. 如已知圆直径6分米,则圆的周长是( ) ① 1.884分米 ② 18.84分米 ③ 37.68分米. 如果通过代入公式直接计算,费时费力,但根据圆周长是直径3倍多一点,进行估算,很快便能选择出正确答案.
5. 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养成善于猜想的习惯
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前,可让学生根据除法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猜想:分数有什么性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被激活,在此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归纳、类比等丰富活动,在探索中提出猜想和创见.
三、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拓性、创新性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征. 根据这三个特征,在教学中应从培养三种机智入手.
1. 培养发散机智
在一个数学问题前,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编等都有助于发散机智的培养.
2. 培养创优机智
教学中学生千方百计地找最优答案及探索途径,方法要独特,内容要新颖简化.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发展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中的简便算法、常规解法、独特解法训练都有助于这方面训练. 比如,在教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出示练习,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学生一般按常规用长方形面积减去空白三角形面积. 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学生思维马上就活跃起来. 想出8 × 4 ÷ 2 = 16的最优答案. 这一过程教师就注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发散思维训练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发散思维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1. 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2. 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DD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
3. 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4. 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确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5、结束语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是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而思维的独创性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原动力,发散思维是思维的独创性的前提和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抓起,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多个思路想问题,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数学开放题,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荆永才:换个角度思考是优化解题的有效途径[J]:数学教与学;2011(04)
发散思维训练的核心范文5
一、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教学时,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6、7、8、9、10、11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多余?这时,我适时地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人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人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给出条件让学生探究相应的结论、给出结论让学生探究结论成立的条件、一题多解、多变、多问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例如:有一批零件,南甲单独做需要12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0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5小时。如果三个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呢?丙呢?甲、乙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做完?甲单独先做了3小时,剩下的由乙丙做,还要几小时做完?甲、乙先合做2小时,再由丙单独做8小时,能不能做完?甲、乙、丙合做4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通过这种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和解法,还可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训练的核心范文6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思维是数学教学的基础目标之一,创新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构成,而发散又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所谓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和信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发散思维追求多种可能的答案与结论,绝不满足并拒绝单一正确的答案与结论。
当下,虽然很多一线教师在理论层面都清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但在操作层面往往只注重于反思与建构中的发散思维,而在课堂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中,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关注停留在无意识状态。笔者就多年的教学探索,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几点做法,权作抛砖。
一、变化呈现形式,引导发散思维
数学基本概念教学历来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新教材在数学基本概念内容的编排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但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绝不是照搬教材,而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重新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转变基本概念的呈现方式,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角度进行必要的辨析,都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对数是高一数学中第一个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的数学概念,如何转变呈现形式,让学生正确认知?笔者曾听过一节示范课,课堂教学以WWH进行设计处理。具体来说,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对具体人口问题的探究,感受对数的现实背景,引出对数的概念,重点讨论:Why(为何)――为什么要引入对数这个概念?为什么对数采用这种表现形式?What(什么)――对数到底是什么?How(怎样)――对数与指数、根式等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个相对开放的问题探究环境,对培养学生的求知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极大的帮助。高一新生已开始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问题的认识也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求异心理正是发散思维所必须的。本节课通过“为什么要引入对数这个概念?”这一问题的提出和教师的精心留白,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流程。围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通过“WWH”的讨论,点燃了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在感受、批判、碰撞和感悟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打破已有常规,弱化思维定势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定势在需要创新时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如何突破不良的思维定势?我认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力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支持并激励那些具有不同见解、思维新颖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突破常规和推陈出新,适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中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本身及其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互关联,很多内容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区别,极易导致学生概念不全、理解不透、区分不清,不良思维定势的结果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混淆不清,知识的运用机械或错位。该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真实体验,大胆猜想,从本质上克服了不良的思维定势,既培养了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品质,也在实验过程中有效培养了发散思维。
三、注重大胆质疑,学会发散思维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常常是培养发散思维的突破口。在长期、传统的教师单向信息传递教育方式下,学生已经非常“适应”,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很难萌发。学生独立体验与判断的欠缺导致质疑能力的缺失,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能够引发学生质疑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使之具备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设计中,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故意让学生“犯错”,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面对超出预期的结果时能大胆质疑,从多角度寻求解决新问题的答案。这正是探究式教学所追求的课堂状态,既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也能有效激活学生发散思维。由此观之,在课堂上适当选用一些学生容易进入误区的问题,或以质疑的方式将变式教学,变条件教学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答疑,都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质疑精神,在质疑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四、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在寻求“唯一标准答案”的影响下,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其结果是学生的思维出现直线性,发散思维受到阻塞。我们也有些教师唯“标准答案”是从,一旦学生的答案和预设的“标准”不一致,就千方百计“诱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近,对学生的答案置若罔闻,直至把学生的一些极富创意的个性化答案“引导”成与“标准”答案一致才心满意足。如何让学生学习知识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倡导学生提出与教材、与同学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拒绝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