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1
【关键词】内科护理教学;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考前辅导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国家评定护士生是否具备护理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的考试,同时也是评定护理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自2011年以来,国家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试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考试难度亦大大提升,这无疑给护理学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内科护理学》是护理教学和护士资格考试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和出题比例都占有主导地位。作为《内科护理学》教师,如何将“今天”的课堂和“明天”的执业考试接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好的问题。
1.深入钻研执考特点,打好有备之战
新的护士资格考试模式颁布时间较短,很多教师和考生对于新题型措手不及,所以,只有教师对执考内容反复揣摩、透彻钻研,才能带领学生们顺利通过考试,取得更大的成绩。
1.1 了解考试题型,剖析题量比例
考试题型仍全部为选择题,每个科目考试题量为120~160题。题型有A1、A2、A3、A4型题,其中A2、A3、A4型为病例分析题,约占总题量80%。可见护考大纲对护士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原来的单纯死背硬记,向高层次的综合、分析和应用发展,这不但能提升护士生的临床专业技能,更贴近临床护理岗位的需求。
1.2 分析教材,根据大纲要求调整教学内容
中职护理教学使用的是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临床护理教学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学几门课程,新考试大纲内容编排形式由学科到系统共21章,完全打破传统内、外、妇、儿、基础护理学分类方法,并且新大纲扩大了疾病范围,如循环系统肥厚性心肌病、心包疾病。删除了总论部分,同时增加了解剖生理和护理诊断内容。根据以上考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各系统考试内容分配到各学科当中,并要做到轻重有别,在总论部分的讲授中应精炼内容,提炼重点,教学重点转向对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健康评估、护理程序、健康教育等知识的临床运用。
2.将护士资格考试要点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2.1 打好知识基础,务求扎实牢固
要想学好医学知识没有捷径好走,也无"秘诀"可言。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逐步提高。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把每一个概念、每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分析透彻,做到先理解,后记忆。并要把执考总结的宝贵经验逐一渗透到日常备课之中,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不惜笔墨,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解,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上有效的掌握知识要点。
2.2 牢固的记忆来自多次复习
内科学知识繁重,很多疾病又有许多相似点,学生们经常反映学了这个,又忘了那个,合上书本脑袋里一团浆糊,理不出头绪。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一味的追求进度,可以边讲课,边复习。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以新带旧如在授课中如果遇到旧的知识点,可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试着来讲解,这样既可以牢固学生的记忆,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时常做阶段性的复习、归纳或抽查考试,课程讲到一个阶段,就练一次兵。这样反复巩固、练习,重要的知识点必能在同学的心中根深蒂固。另外,在学习方法上也不断给学生以指导。教授他们简单,易学的记忆方法,像图表记忆法、情景记忆法等。如我们在讲授“有机磷中毒M样症状”,和“阿托品化”同学们普遍反映很复杂,没有条理。其实总结起来很好记忆,阿托品为:使所有“有孔通道”(眼、鼻、口、呼吸道等)分泌;M样症状相反。“瞳孔、HR变化”不同。可记忆为:男生看着漂亮小姐,可形容他“阿托品化”――瞳孔散大、心率加快、颜面潮红。一个复杂难记的临床表现,几经转换,就这样简单地给记住了。
2.3 开展病例分析,锻炼临床思维
病例分析题型在护士资格考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学们普遍感觉难度大,丢分率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过于死板,缺乏灵活运用和临床思维能力。据此我们应开展阶段性病例讨论和病例分析,对于提高内科护理学学教学质量和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病例教学可分别以课前导入、课中举例、课后病例分析练习的方式开展,如在讲授心脏病可以有情绪激动诱发时可以举例:某位老年患者在跟邻居玩扑克牌时抓了“大小王”过于激动心脏病发。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情绪高涨。这样引入些切身经历的或有趣的小病例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通过典型事例把知识点牢固记忆。此外,也可以由老师设立一个病例主题,采用“情景模拟化学习”,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大夫和病人角色,切身实际融入到就诊过程当中,最后老师提出问题供全体讨论:“这位医生的诊断正确么?治疗是否合理?护理有哪些侧重?”这样充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重视考前辅导,做好最后冲刺
3.1 分配任务,制定考前辅导计划
我校护考辅导时间从3月到5月共有3个多月的时间。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分别建立了教学管理团队和辅导教师团队。管理团队主要负责教学秩序的管理,每天轮流值班,做到跟班管理,责任到人。辅导教师团队由学校选拔有经验的教师分别负责课程辅导和习题辅导,大家通过集体备课,根据大纲要求详细制定各章节辅导计划。
3.2 分析考点,抓好辅导重点
收集历年的内科护理考试资料,归纳、提炼出常考知识点和考试难点,并按章节分解融入到辅导当中,针对学生容易记错的,丢分多的知识点做强化训练。归纳出常考知识点,如每年执考都有这样一种规律,教材中的“最常见”、’”最主要”等绝对描述都是考试的重点,这样的知识点要反复记忆。
3.2 重视练习和模拟考试
依照辅导内容,课后习题要紧跟辅导进度。通过不断强化习题练习,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可以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在题目的选择上要做到内容全,范围广,难度均衡。教会学生答题技巧,对于易错的知识点要及时讲解,每个选项要讲解透彻,举一反三。每周组织阶段性的模拟考试,在试题组卷,答题卡的应用及考场安排上都完全模拟正规考试的形式,这样不但能使学生逐步适应考试,克服惧考的心理,而且还能够让学生认知自己的不足之处,增加学习的紧张感。
总之,内科教学改革是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将继续观察改革后的实施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让更多的学生顺利通过考试, 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2
表1~表3显示,护士对中医药基础知识及专科护理认知平均值不高,说明二级中医院护士对中医药专业及护理知识掌握程度低,尤其在中医病因中药学及专科病护理特色康复较陌生,相对护士对临床较常用的中医操作项目及应用较熟练。
2改进措施
2.1实施护士分层次中医药知识的强化培训根据护理队伍现状(初级护理人员约占临床45%)、参考文献报道及护士管理经验,护理部制订各类人员培训计划实施护士分层次培训。即新职护士(N0级)强化岗前中医药护理知识35学时培训并考核;1年~3年低年资护士(N1级~N2级)院内培训或半脱产中医药理论及技能100学时培训;3年以上“住院护士”重点培训专科护理兼顾基础培训,分期分批实施培养计划。目的加强住院护士对中医药护理专业的认知及辨证施护应用能力,使中医护理元素融入到责任制护理中。通过短期强化培训结合个体化训练,结合院内中医护理“扫盲”班突击培训,每季度护理部针对住院护士进行中医专病辨证、案例分析及中医技能考核,半年度组织中医药基础知识竞赛及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大赛活动。1年后追踪护士对中医药及专科护理的认知均提升10%以上。
2.2加强中医专病护理与特色康复指导按照中医护理工作指南及医院等级评审检查标准,建立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常规、制订中医特色康复指导手册,科室拟订专科专病护理常规并征求医生意见,护理部审核校对形成汇编册下发至各护理单元。科室根据专科专病特点实施开展,并探索中医专病临床路径。针对中医特色康复宣教这一薄弱环节,科室制订专病宣教手册、刻录光盘、培训演示及视频播放等形式,护士熟悉掌握专病知识后指导给病人。通过科内自查、护理部督查及专项培训考核相结合,对病人实施中医特色康复宣教明显提高,并于2012年10月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
2.3从整体观着手综合提高中医护理的软件建设根据医院等级评审检查要求,强化中医护理继续教育的频度与力度,借鉴他院培训经验建立护士培训手册及个人技术档案。护理部及部门制订中医护理培训内容及学时,要求每次培训做好记录并阶段考核,个人技术档案轮转科室延续培训及考核,年末个人技术资料汇总到护理部,使中医护理教育及档案管理上升一个台阶。护士长通过晨间提问、病例点评及查房等,使护士掌握了专科护理及专病施护特点,并运用望、闻、问、切等评估病情及书写记录,既锻炼护士系统观察病情和健康评估能力,也锻炼了护士收集、分析及归纳能力。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护理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现代护理趋势是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身心、社会及文化等需求,按护理计划、护理方案进行身心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和社区保健,这也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长期以来,我国护理高职教育一直沿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模式,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也一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翻版,并未摆脱学科式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现代护理专业特点。因此,护理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医学基础课程是护理高职教育的基础内容,其课程设置及衔接是护理高职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重点。我院从2010年以来,通过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合作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将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全面创新性整合,应用于2011级护理学生,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择我院2010级、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该专业两年的录取分数不同,且文理兼招,故为了避免样本差异造成的统计错误,分别从两个年级入学成绩、性别、年龄、生源类别随机挑选了无显著性意义(P>0.05)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设立对照组(实施旧方案):2010级312名学生,实验组(实施新的课程整合方案):2011级322名学生。
2.方法
(1)组织专业教师设计调查问卷
组织校内专任教师及外聘教师将现有的医学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梳理,罗列知识点,按照重要、一般、不重要三个层次制成问卷,添加补充栏,补充栏中为被调查者认为需补充的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问卷分别分发给本院56名教师及8所实习医院共64名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包括护理部主任、实习科室护士长、骨干护士),收集问卷并进行调查分析。
(2)构建护理高职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通过收集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同时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重新整合,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人体疾病学基础》;药理学添加部分内容改为《用药护理》,形成了三门课程组成的医学基础课程模块。
(3)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进行课程设计
在基础教研室内组织精兵强将成立课程改革小组,根据新整合的课程重新编写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制订学期课程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注重与护士工作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准确描述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重新编排,处理好重复内容,适当增加综合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对各课程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给予意见和建议。
(4)课程实施及评价
根据修订的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按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思路进行设计,组织教师进行备课研讨,广泛采用病例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实施,学期中与学期末分别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情况,课程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检查课程实施的结果,总结实践经验并改进。
2010级学生通过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病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5门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分别参加理论考试,其中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病理学、药理学4门课程还组织了实践考核。课程整合后2011级学生只进行3门课程学习,分别有3门课程的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将2010级312名学生8门理论课程成绩取平均分,实践成绩取平均分,2011级322名学生分别取理论、实践平均分。
(5)统计学方法
三、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护士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人们健康需求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模式仍沿用学科系统化模式,注重系统化知识传授,忽略了技能型人才的主旨特点培养,这与我们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高职护理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随着护理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借鉴了国际护理的成功经验。比如,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护理独立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都明显少于我国,而有较大比例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临床知识是按照人的生命周期设置,实现了综合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已被我国许多示范高职院校所采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受到师资缺陷、实践条件的限制,该体系不能被所有院校推广。鉴于我校建立医学专业年限短,师资普遍年轻化的特点,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教学改革意义深远。专业基础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同时,对学生综合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系将现有的医学基础课程重新整合,以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又避免重复,突出了护理职业特点,体现“必需为本,够用为度”的宗旨,将护理专业教学与护理职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目的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国内外高职人才市场形势。新的课程整合淡化了学科,节约了学时,提升了整体性,使学生能将知识互相联系,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研究结果令我们满意,但是在改革中也发现一些突出的矛盾问题。例如,整合后的课程对师资队伍的要求较高,新聘用的青年教师一般难以胜任教学任务,开发教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大班授课教学效果不佳,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衔接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等。这些矛盾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4
【关键词】PBL教学法;LBL教学法;传染病护理学;临床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iem Based Learning,PBL)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以病案和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并辅以教师引导的小组教学法。按照“临床症状、体征一疾病病因分析归类叶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治疗与预防”的临床逆向思维模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病例运用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自学,再将各自获取的临床推理集中讨论交流,最后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1-2]。PBL教学法最初主要用于医学教育,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方法[3]。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实验选取长沙卫生职业学院2012级高护1班64名学生,以随机抽签方式决定32名学生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授课;32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讲授的传统教学法(Lecture bash learning,LBL)授课。两组学生年龄、学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内容和方法
1.2.1内容
两组学生的授课章节均为《艾滋病患者的护理》一节;授课同时进行,授课时间按教学大纲要求为3学时。
1.2.2 方法
实验组(PBL)采用教师课前发放病例分析、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思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编写病例,结合病例提出问题,上课课前2周发给每位学生,所有的案例与问题,先不给学生答案,让其发散性思维,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往往是一人一个问题地查找。课上分组(每组8人)讨论,回答病例中提出的问题,回答不足之处,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最后教师对本章节重点内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强调和总结。对照组(LBL)由另1名教师带领在其他教室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授课,授课过程可采用多媒体等传统教学方法。
方式。
1.2.3统计分析
上课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统一进行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和病历分析,试卷由同一名教师阅卷,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对基础知识(概念、填空、选择、简答)的掌握程度及临床思维能力(病历分析)两方面的成绩,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实验组(PBL)、对照组(LBL)学生在《艾滋病患者的护理》一节,在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的成绩对比见表1。在临床思维能力方面的成绩对比见表2。
表1 两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的成绩对比
两种教学方法经统计学分析,按P≤O.05检验水准两种教学方法无统计学差异,认为PBL教学组与LBL教学组学生在概念题、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的平均成绩上无显著性差异,可见基础能力掌握无显著差异。
从表2看出,实验组病例分析的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t病例分析=3.35,P=O.002,有统计学差异,可认为PBL教学组学生病例分析成绩优于LBL教学组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显著差异。
实验组(PBL)、对照组(LBL)基础知识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的比较见表3。基础知识包括概念题、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合计60分,36分及格,54分优秀。
从表3可看出两组学生基础知识全部及格,及格率为100%;其中实验组有5名学生成绩优秀,对照组有4名学生优秀,优秀率分别为15.63%和12.50%,经统计学检验,χ2=0.004,P=O.845,认为PBL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与LBL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实验组(PBL)、对照组(LBL)病例分析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的比较见表4。病例分析满分40分,24分及格,36分优秀。
从表4可看出在病例分析题上,实验组(PBL组) 优秀水平1人,优秀率为3.13%,对照组(LBL组)优秀水平1人,实验组(PBL组)有23人及格,及格率为71.88%;对照组(LBL组)有17人及格,及格率为53.12%。经统计学检验分析,χ2=4.165,P=O.056,可认为PBL组学生的病例分析能力高于LBL组学生。
3结语
本研究从平均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三方面评价两种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PBL组学生与LBL组学生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与传统的讲授法不相上下。在临床思维能力(病例分析)方面,PBL组学生病例分析的平均成绩、及格率、优秀率均高于LBL组,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说明PBL教学法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法的一些弊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忠信,陈庆,林艺雄.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2007,28(8):72-74.
[2]王红梅,罗德欣,刘阳.PBL教学法及其对临床教学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90-91.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5
1 PBL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及方法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学科,很适合将临床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这不仅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判断及分析能力。PBL案例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如下[1-2]:(1)上课前,教研室组织教师一起备课,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筛选临床病例,将复杂的临床病例调整成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同时也要梳理课堂讨论内容与步骤。(2)在病例确定后,一般有课前、课中与课后导入法。在介绍新课前在课堂上介绍病例,引发学生对该病例的思考,称为课前导入法。课中导入法是在讲授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药理作用后引入病例,再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思考与分析。一般学生在教师的帮组下可以比较正确的分析案例问题,该方法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导入法是在教师讲授完某一章节的药物后再引入病例。此种方法有助于阶段性总结和复习。(3)案例问题的设计在案例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PBL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所设计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病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案例问题设置恰当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斟酌案例中的问题设计。(4)在案例教学后,教师可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还须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整理总结,做好课堂讨论笔记,总结课堂得失。(5)在案例教学后,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回答问题的逻辑性、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同学间的合作能力。然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提高,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
2 对不同专业学生的PBL教学法的思考与探索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药理学知识掌握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因此,PBL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侧重点也应不一样。例如,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则以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药物治疗为重点,强调合理及安全用药。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应突出新药的研究开发,让学生熟悉新药研发的基本过程。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应以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为侧重点。对于中医药背景的学生,以LBL教学为基础结合PBL教学法。因此,在PBL的教学中,针对这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选择最适合的PBL教学内容及方案设计。
2.1 临床专业药理学的PBL教学
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PBL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进入药理学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过生理、病理及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知识,这为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PBL教学时,应选取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为案例,将临床上复杂的案例分割成若干个简单具有一定深度及广度的小病例,案例问题设计应侧重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包括疾病诊断、治疗方案、不良反应等方面内容,设计的问题应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但临床专业的学生往往较多,容易出现师资和教学条件不足等问题[3]。
2.2 药学专业药理学的PBL教学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应该突出新药的研究开发,使学生熟悉新药研发的基本过程。把Ⅰ到Ⅳ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目的贯穿于理论与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参加I期临床试验和药物药效试验过程,掌握有关药动学软件进行参数计算和药物药效评价方法,同时掌握Ⅱ至Ⅳ期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以药物的临床评价为主线,以药物的合理使用及安全为核心,强化药物质量和安全意识[4]。
2.3 护理专业药理学的PBL教学
护士既是医嘱的执行者,也是病人药物治疗的监护人。在护理工作中,防止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在PBL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及问题的设计上应以“实用性”为主,突出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及用药护理,对药物的化学结构、体内过程、制剂、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应进行简化或删除。例如,张会爱等在PBL教学中侧重讲解代表药的药理作用,对于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并让学生对问题病例提供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进一步分析疾病的药物防治[5]。
2.4 中医药专业药理学的PBL教学
护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范文6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
人体解剖学是护理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护理相关知识和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技术奠定基础。
一、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
中职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弱,常分不清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大纲要求把课程的学习目标提炼出来。课程内容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了解及熟悉层次可以在课堂进行简单讲解,而掌握层次的内容则要重点讲授。课程目标的提出使学生知道哪些需要掌握,哪些需要了解,便于课下复习、巩固。课程目标的提出有三种方式:一是课程目标可以让学生自己先预习然后提出,这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二是授课前提出,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三是授课结束后提出,让学生作答,检测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但是,传统模式下,学生只是观察标本,教学依旧是以教师的示范为主。而这种方式,学生几乎就是“不操作不作为”的,学生很难提高学习主动性。所以,在中职护理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就可以采取“组织负责制”的模式,将班级内部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5到6人,由其中的组员轮流担任组长,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指导实习内容和标本的辨认方法,组织学生对于标本进行观察,然后针对问题加以讨论。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不需要进行“示教”,只负责解答学生疑难,进行最终的考核。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的研究力和观察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帮助学生提升团队合作能力。然后,通过教师“问题式”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实验课堂中适当地增加解剖学相关的护理操作知识。如,将静脉输液穿刺的注意事项引人到心血管系统的实验课中;在静脉输液之后,药物达到患者病灶部位的具体路径;在胸膜实验环节,可以适当添加基础的胸膜腔穿刺解剖学知识;在开展泌尿系统实验时,接扫导尿术的具体操作应该结合男女尿道的特点;在脑与脊髓的被膜实验中结合脊柱韧带,就应该强调腰穿等一系列的操作,才能最终完成实验。
三、结合护理操作技术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广度和深度上紧密结合和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特点,在阐述解剖学内容的同时,密切联系和有机结合护理操作技术。在学习注射技术(静脉注射术、皮下注射术、肌肉注射术等)、穿刺技术(腰椎穿刺术、胸腔穿刺术、心内穿刺术等)、插管技术(气管插管术、胃插管术、导尿术等)、急救技术(气管切开术、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心内注射术等)等内容时,强调操作部位的选择、结构层次、毗邻与角度和深度的掌握,分别指出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例如,将骨学各论中重要骨点的教学与临床褥疮相关的重要骨点结合起来讲解。首先简要解释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坏死的压力性溃疡,重者甚至可发生败血症而危及生命。继而解释各种卧位因受压而易产生褥疮的骨点:半卧位和仰卧位时有枕骨、肩胛骨、尺骨鹰嘴、骶骨、尾骨和跟骨;俯卧位时有胸骨、肋骨、髌骨和内踝;侧卧位时有耳廓、肱骨大结节、股骨大转子、外踝等。在咽及食管结构的教学中,结合胃插管术的操作,强调应注意的几个重点问题:(1)在插入胃管前,应使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这样有利于插管时患者后仰头和前低头。(2)在胃管自鼻孔起向鼻腔内插入5cm左右时,应提示患者后仰头,这样依据咽的解剖结构特点,可以增大鼻腔纵轴与鼻咽后壁的夹角,从而减少对鼻咽部的刺激;而后沿鼻腔底部,下鼻道内侧,靠近内侧壁,以抛物线的方向,先向上而后平行,再向后下,于无阻力的情况下,将胃管推至鼻咽部,此时应嘱患者前低头,以解除对会厌和喉头的刺激。(3)进入食管后,则以轻柔的动作送入。在讲述大隐静脉时,应结合大隐静脉的切开和穿刺置管的相关护理常识。临床上抢救失血、脱水所致休克患者时,经常需在短时间内大量迅速补液或长期静脉输液,但因大部分浅静脉萎缩塌陷,经常会选择内踝前方大隐静脉的起始处做静脉切开或置管。由于大隐静脉在行经内踝前方时位置恒定,距内踝前外侧缘最突出点1cm左右,此处脂肪组织较少,所以内踝最突出点是大隐静脉切开最好的定位标志。当然,也可用胫骨前肌腱定位(距离该肌腱约1.5cm)。同时,因为此处位置比较表浅,所以切口不可过深,切开皮肤即可。总之,结合护理操作技术教学,可使学生对操作中的人体解剖学要点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与护理专业联系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专业实践的教学需要,为培养既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的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能够提供直观、形象的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如三维动画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细微结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构建出虚拟实验室。在解剖学教学中,多媒体能够将一些语言和文字不能表述出来的动态原理以一种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消化和吸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例如,讲授心脏的血液循环,可以通过制作动画,清晰地显示血液的流向和依次所经过的各个心房、心室,这样的动态图一旦记下来就很难忘记,正是所谓直观的图像记忆优于抽象的词语记忆。再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使用动画将知识点涵盖的图片尽量放大,显示局部细节,使学生能够更清晰的了解局部结构。所以教师想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掌握,多媒体是个很好的帮手。但是使用多媒体技术也不能盲目求多,如果学生只关注视频和画面则分散了注意力,则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中职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过程中,作为中职教师,要明确合理专业的基本特点,能够与有效的教学方法相互结合,让学生对人体解剖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陆莹,张作涛,唐中生,等.中医院校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