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外市场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外市场报告范文1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成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国际知名咨询机构贝恩顾问有限公司日前与意大利奢侈品生产者协会合作了半年度奢侈品市场报告。报告指出,奢侈品市场已经彻底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2011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将达到1850亿欧元,创下最新纪录。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报告称,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消费者收紧了他们的钱袋子,2010年有钱人在金融危机中自我节制了一年后,他们的钱袋子逐渐松动,重新开始填充衣柜,与此同时,中国的有钱人也在世界各地狂购疯买。2011年,奢侈品消费彻底恢复正常,继续保持高增长。
来源:法制晚报
“汇丰”预期人民币将成为三大全球贸易结算货币
汇丰最新的一项针对全球21个市场6000多家贸易企业的调查显示,人民币预期将首次超越英镑成为全球贸易企业在未来半年考虑采用的三种主要结算货币之一。调查发现,近四成尚未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内地企业反映他们的海外贸易方仍面临没有人民币支付、或贸易方银行无法提供人民币结算支持等问题。汇丰中国工商金融服务总经理何舜华认为:
“我们相信,随着海外市场人民币使用和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宽,境外企业和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将逐步上升,这将推动人民币在海外的积累,而海外市场对人民币的支持也会随之加强。到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额的一半以上将以人民币结算,达2万亿美元。”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连续五个月减持美国债但仍是美最大债权国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数量为11449亿美元,较2月末减少了92亿美元,这是中国连续第5个月减持美国国债。中国仍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过去五个月中国总计减持美国国债304亿美元,其中去年11月减持了112亿美元,12月为40亿美元,今年1月为54亿美元,而2月仅有6亿美元。2010年7至10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连续环比上涨,整体而言呈加速上涨之势。美国国债的第二和第三大持有国仍是日本和英国,截至3月末,持有数量分别为9079亿美元和3252亿美元,中国进出口银行资金部交易员许辉说,判断中国手中的美债是否安全,一是考量这些美债的违约风险,二是考量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风险。目前来看,美债根本上违约的风险并不大,但是美元贬值或是美国国内的通胀所引发的美债价值缩水会引发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缩水。
来源:京华时报
两大货币工具同时启用央行释放力战通胀信号
海外市场报告范文2
与此同时,近几年国内迅速兴起的海外移动广告平台也陆续进入大众视野,就印度市场来说,包括其本土的InMobi、中国的百度、Mobvista,以及新近入局的猎豹移动。而最新的动作中就包括全部发生在九月的:百度在其世界大会上推出全球移动广告平台DAP并宣布加大对印度投资,猎豹移动宣布将在印度推出在线广告平台,以及Mobvista称将于2018年前在印度投入超过1亿美元用于业务拓展和投资并购。
未能免俗地说一句——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移动广告平台突然对印度市场青睐有加?中国移动广告平台在印度市场做些什么?正在面对及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模式是否可以直接copy中国?
一、中国移动广告平台为何对印度市场青睐有加
1、印度人口红利突显,智能手机用户增长将遇井喷期
根据近期包括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在内的多方报告,在目前人口数量(约12.5亿左右)几近中国的印度,智能手机覆盖率仍然很低,甚至不足10%。然而也恰恰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渗透率低起点为其智能手机用户的增长提供了足量空间。Strategy Analytics报告称预计在一两年内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1.74亿部,成为超越美国的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这既是中国众手机厂商虎视眈眈“肥肉”的理由,也是移动广告平台押宝印度市场的原因。
2、国内红海倒逼,出海主被动参半
一面,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方面曾公开表示,中国目前智能手机渗透率已超过90%。而高渗透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瓶颈期——带来的负面作用包括新用户增长的缓慢。另一面,包括国内360手机助手、91助手、豌豆夹等在内的几大App应用分发平台对移动广告市场的切割,不少公司认为国内移动广告平台已近于红海趋势,所以更看好主要依托于Google Play下载而非第三方应用的印度市场。来自App Annie应用程序市场报告也提供了有利佐证:2014年印度和巴西市场Google Play下载量成长最快。
3、易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实现对国内广告主需求的有效推送
和中国相似的地方是,印度也有其本土的垂直领域热门应用,如印度版“滴滴打车”Ola Cabs,印度版“今日头条”Newshunt,以及印度版“微信”Hike等。而通过其本土化、高频次使用率的应用产品做广告的投放与推广,可以更好地与市场划分结合起来,达到国内广告主投放需求的最优处理。
此外,印度是目前除中国以外最大的新兴市场,拥有足够庞大的市场容量,如果推广得当可以迅速扩大海外用户基数。
二、中国移动广告平台在印度市场做些什么
可以看几个例子:
百度:百度国际化事业部总经理胡勇近日曾对外称,百度的海外广告平台基本是两个模式,一是用自己的流量+广告应用;二是在印度等地加大对O2O的投入,形成平台性企业为服务提供导流。
UC:该公司人员对网易科技透露,印度已成UC第一大海外市场,主要从内容及应用差异入手,与当地互联网内容提供方和服务提供商合作,形成广告关联计划。
猎豹移动:在对用户的原始积累逐渐规模化以后,通过自有流量体系做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海外广告投放。未来或许会依托包括印度在内等海外市场的影响,采取“出口转内销”PK国内市场的迂回战术。
除此以外,Mobvista公司CEO段威对网易科技表示,就其企业自身而言,在印度市场的移动广告投放业务则前后经历了三种模式:销售导向型,运营导向型,以及技术导向型。简而言之,销售导向型阶段单纯地将达成国内广告主与印度投放渠道的对接为目的,有效嫁接起双方市场;运营导向型阶段则更多地需要考虑流量的匹配效率问题,以求最优满足客户需求;目前则过渡到技术导向型阶段,这一过程讲究大数据的积累与分析,通过对用户行为特征的挖掘做流量的精准匹配。
总体来说,移动广告平台对接的是广告主与流量渠道两端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广告主的预算分配与流量渠道的纵深聚合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广告主会因为量大质优的流量供给而分配更高的预算,流量渠道则因为价高量足的广告订单而划拨更大的流量,广告平台居中优化匹配精度和运营效率。
段威称,由于用户的产品需求不同,所以广告主的关注点也有很大差异,这样移动广告平台在印度本土(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具体操作过程中会根据上下游的情况来进行。比如应用类产品更注意留存率,游戏和电商则更直接看转化,而品牌广告主则不需要做过多的分项数据研究,更看重媒介的调性。故广告平台在选择下游渠道方面会做侧重的匹配与取舍。
三、正在面对及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
1、渠道造假
正如前面提到的,与国内拥有众多应用分发渠道不同的是,印度应用的下载主要源自系统官方应用商店,第三方广告平台的流量供给占据重要地位,背后聚合了各类流量渠道;除此之外,据Mobvista印度市场高级商务经理杨莹介绍,目前印度广告平台同时有非常多的流量也来自手机web端,必须有非常强的技术和运营能力动态监控质量和来源以避免遭遇虚假流量。
至于如何做风控,杨莹的观点是目前主要通过“表象逻辑”来做分析决策,比如通过异常的数据来顺藤摸瓜,当经验达到一定量,再遇到此类情况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造假行为,在系统中加入算法作预警。据悉,目前已可以通过机器识别加运营辅助的手段进行筛查预警,基于历史数据储备了上千套作弊识别策略,并通过多维度叠加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度,准确率已超过95%。
2、离境税
据悉,印度在某种维度上对于发生在自己“田”里金银活动的征税标准实际上还不够清晰,由于看不清楚每一个环节缴税对象应摊的数额,所以往往只在最后一个环节——钱出去的环节——把控。这样对于移动广告平台来说,一旦被认定有上缴出境税的义务,当局则会直接找到打款的本土广告主,而这些广告主常常则以自己承担风险为由要么不打款要么代扣,对于广告平台本身催缴款项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
而由于弹性的存在,对此双方往往无法在一开始便谈定标准,也造成了此问题解决的难度。
3、不能直接复制中国模式
国内移动广告平台在最初进入印度市场时,很难做到如上文提到的追踪数据与界定造假,所以最初将国内已有的内容直接复制到海外时,发生了许多水土不服的症状。同时,“在国内很受欢迎的产品,在印度可能被看得一文不值。”杨莹称,好在可以根据雏形产品量体裁衣地改造。不过毕竟由于中国与印度市场的优劣势不同,受众习惯与需求也存在差异,所以做印度市场仍然可以看作“从0到1”的过程。
4、把握无限想象空间
目前中国移动广告平台在印度市场主要依托于App及手机web端导流量,而从技术演变(如交互方式变化)趋势可预见的未来投放模式实则充满无限想象空间,如切入电视或智能穿戴设备,广告的展现的内容与位置有无限可能。段威最后对网易科技表示,海外移动广告平台市场目前体量是400亿美元左右,而据保守估计,到2018年或将达到1000亿美元。
海外市场报告范文3
中国奢侈品消费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众多国际奢侈品牌纷纷涌进中国,抢食这场盛宴。据世界奢侈品协会介绍,到目前为止,已有80%的国际奢侈品牌进入中国。
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本土品牌却在这场中国奢侈品盛宴中集体缺席。原因何在?
此前有社会调查统计显示,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奢侈品名录,位列前50名的奢侈品品牌,来自欧洲的有34个占68%。来自美国的有14个占28%。那么,中国本土品牌缺乏名牌奢侈品,究其原因是中国品牌缺乏文化?中国品牌缺乏精品?还是中国制造缺乏技术或质量?
20年耐心培育中国市场见成效
国际品牌
中国拥有上千年的文化积累,制造技术、原料一样也不缺,中国不乏精品。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制造”完全有能力生产出品质一流的世界级奢侈品,目前不少国际顶级品牌的制造、原料、工序大部分都在中国完成,仅有一些关键部位,比如一个包包的拉链、一个扣可能会在意大利或法国完成。
那么,为何中国本土品牌没能跻身国际奢侈品行列?
任何局面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奢侈品消费在中国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近20年来的发展而展开的。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部分城市还很少能看到国外货,很少有高端精品店,大部分消费者甚至还没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当1992年路易威登的第一家专卖店在中国开业时,很少有人知道奢侈品为何物,那个时候人们知道的最好的国外品牌是皮尔・卡丹。接下来,1993年香奈尔也进入中国,1996年古琦,然后迪奥、爱马仕、阿玛尼都一个个尾随而来。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大品牌也不失时机地捕捉到了中国市场潜在的能量,仅仅停留在品牌概念的认知阶段是不够的。近10年,中国消费者经历了一次品牌再教育,奢侈品牌要让消费者了解的不仅仅是品牌名称、品牌标识和品牌价格。更主要的是一份具有品牌的历史厚重感,一个有深厚内涵支撑的体系,它所要倡导的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方式。
不仅如此,更深层次的品牌再教育除了使一部分人加深对奢侈品的认知,还使更多中国消费者增加了对品牌的熟悉度。
上述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在大众心目中,奢侈品更多的和欧洲印象联系在一起,在欧洲灿烂文化和贵族精神的簇拥下诞生的拥有百年历史的经典奢侈品最受中国消费者青睐。
著名营销专家、法国鲁昂高等商学院市场学教授布鲁诺曾发表文章认为,中国还没有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知的奢侈品牌,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在世界树立的形象更倾向于工业化生产,即大量的生产,而这是和奢侈品所遵循的共同特征相悖的。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首席代表欧阳坤表示,“中国制造”与世界级奢侈品品牌形象、品位不匹配。他指出,在中国,很多高端人群并不认可中国品牌,他们也不用本土品牌的产品,这与欧美国家不一样,英国、法国的高端人群都爱使用本国的奢侈品品牌,“你连自己国家的品牌都不用,怎么还能要求别人用中国品牌呢?”
缺乏文化品位和设计创意成绊脚石
中国品牌
何为奢侈品,独一无二、无法复制是其首要的特质。作为一个了解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们应该知道,历史上,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制造大国,她精妙绝伦的传统工艺甚至可以达到源于奢华而高于奢华的境界。
著名营销专家、法国鲁昂高等商学院市场学教授布鲁诺在上述文章上就表示,当前中国缺乏奢侈品牌,主要体现在中国企业缺乏运作奢侈品品牌的意识,甚至是方法。奢侈品牌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投入和过程,需要长远的眼光和长时间的经营,而中国的企业往往着眼于短期,向往着快速回报,不愿意投入建立一个品牌所需的金钱、时间和精力,这样的浮躁态度使中国企业缺少培育奢侈品品牌的文化涵养。
不仅如此,除了思想与观念这一核心因素外,“中国企业在文化挖掘和设计创意上的弱势也成为目前阻止其迈入奢侈品行列的绊脚石。”布鲁诺认为。
欧阳坤也对记者表达了同样观点。“部分中国品牌虽然也具有文化、历史,但它的瓶颈就在于,仅为中国人认识的文化、历史。而没有上升到世界级品牌,让世界认同、认可。”欧阳坤指出,欧美的奢侈品品牌在做营销推广时,会注重输出文化,营造一种浪漫、尊贵、优雅的生活,在传播中也会刻意使之出现在大雅之堂、上流社会社交场所。而中国品牌的营销重点在销售产品。他认为,中国品牌在建立品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品味。将品味拉高。
最新动向部分中国品牌已悄然试水
中国奢侈品市场庞大的消费力是毋庸置疑的,据2010年初法国广播电台报道,中国人在巴黎的购物消费额已达到2万欧元/人次。作为本土品牌,如何在这场奢侈消费盛宴中,夺得应得的一杯羹?
事实上。比照西方奢侈品产生的构成要素,中国同样拥有厚重文化的积淀、精巧的手工艺和稀缺的原材料。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中国丝绸在罗马甚至与黄金等价;中世纪的欧洲宫廷,贵族们以拥有中国的陶瓷作为炫耀的资本……中国从来都不缺乏奢侈品。
其实,中国部分本土产品已具备奢侈品牌的部分特质,比如奢侈品强调的原产地和悠久文化历史,中国有世界公认的陶瓷、茶叶、丝绸;比如奢侈品强调的独一无二,中国有云南的白玉、白酒等。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首席代表欧阳坤也有同感,中国可以培育本土的奢侈品牌。“像茶叶、丝绸、瓷器、白酒领域,都是中国打造奢侈品牌的有为之地。而在珠宝、皮具、时装领域,中国品牌却不具优势。”
海外市场报告范文4
智能硬件产品的欧美市场现状
上周美东出差3天,了解到一个主流零售商30万件智能家居产品的圣诞采购计划。2天前收到另外一个客户邮件,要下1万件同类产品的试订单。上周还通过得知,美国最大的电视购物渠道之一qvc圣诞前某款智能插座的销售计划约50万只。2月前在明尼阿波利斯(target,百思买总部)的时候,客户告知百思买智能摄像头某品牌的每周销量高峰时达到40万只。
这些销售数量,在2015年是无法想象的。
回想2011年,英国最大分销商之一2020mobile(现已被软银收购)曾透露说,当年他们的jawbone手环如果不是质量原因无法正常销售,2012英国年销量就是百万只以上。
智能硬件在北美和西欧市场从10年苹果app开放蓝牙接口开始以jawbone智能手环为第一波,到今天,市场已经过多个产品,多轮宣传的反复冲击,逐渐趋于成熟。消费者在进行产品购买的时候,更多的是注重产品的功能,对自己生活的便利以及性价比,而很少去关注产品是否带着智能硬件的标签。
而北美市场的零售商,厂商,品牌商们在对产品进行宣传的时候也主要是突出产品对消费者生活所能带来的便利,因此,智能硬件作为对传统产品的自然迭代,顺利的进入了主流市场并开始为大众所接受。
智能硬件是个中间状态,它的过去是消费电子,明天是物联网节点
从过去的消费电子行业进入智能硬件的欧美厂商渠道及零售商们,如百思买,飞利浦,GoPro等利用原有的渠道,品牌,资金优势,顺势切入智能硬件市场并开始收获利润。同时,面向未来新生的物联网的技术产品提供商,如Slock.it,Canary安防,以技术推动产品创新,销售模式创新的同时结合传统渠道,将会迅速抢占未来物联网市场的制高点。
对大部分的国外品牌,渠道及零售商来说,智能硬件存在的唯一价值是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实现更高的利润。相比国内的同行,他们更加看重产品的利润率,销量,市场前景;他们会在上线一个产品之前,反复的质询消费者,下游客户,渠道的意见,甚至会取得订单后才真正正式投入公司预算开发一款产品;他们更加关注产品的PMF(Product Market Fit)而不仅仅是产品的技术是否领先。
在这个价值万亿的市场里,他们就像嗅觉敏锐的鬣狗,迅速发现,捕捉实现高额利润的机会。正因如此,国外的智能硬件的创业公司往往更加容易从初创,在1-3年的时间内成长成为年销售额数千万美金的公司。2013年和Ring智能门铃CEO Jamie Siminoff在洛杉矶有过一次简短的会见,当时他刚刚结束一次不成功苹果充电器的众筹,正刚刚开始下一个项目,也就是后来为大家所知的智能门铃ring,团队包括所有兼职在内只有3个人。
而3年半后的今天,他的产品已经进入包括Costco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美国主流零售渠道。光是线上零售商Amazon上的的年销量就已经超过1500万美金。在美国,像Ring这样的公司不在少数,当然,更多的是老品牌的快速智能硬件转型。
如GE前年开始进入的智能照明,HoneyWell开始和Nest死磕智能温控,Underarmor通过收购及自研进入智能穿戴等。这些公司都非常明白,起源于消费电子,正快速成为物联网节点组成部分的智能硬件,对他们来说即将或已经成为重要的业务增长点。
创新是智能硬件产品成功的根本,但创新不仅限于产品本身
国内很多做智能硬件的公司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都以创新公司自诩,但大部分的国内公司都是工程师主导的公司,主要都是从什么东西能做为出发点考虑产品创新,而不是从什么产品能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考虑产品创新。更不用说用模型和数字来验证产品是否有市场前景,是否能满足客户需求。
而决定产品销量的,往往不是产品的技术有多先进,功能有多酷,而是产品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刚需,产品的价格政策是否能满足下游渠道及零售商的要求,产品本身是否有足够的新闻性(NewsWorthy),而能吸引足够的媒体关注。
大家现在都知道GoPro的成功了,但是成功背后仅仅是产品吗?如果是产品的话,那么为什么性价比更高的小米没有成功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社交媒体上无数的打着GoPro logo的极限运动,美丽风景,生活片段的视频里面,每一个视频拉动的小则几十,多则百万多用户浏览,这些浏览量里面的不少转化成了销量。
创新要充分考虑用户需求,把握刚需的情况下再去找满足需求的技术,而不是反过来。
由于工作关系,曾有幸和数以百计的国内,国外的硬件创业公司打过交道,部分典型的国内智能硬件公司经常讨论的话题与国外智能硬件公司的讨论话题对比如下:
国内智能硬件公司
我们的产品是全球最低价
我们觉得这个产品的功能是刚需,一定会有市场,赶紧把这个产品做出来然后去卖吧
我们想进百思买,沃尔玛;我们如何能尽快打进去
我们产品毛利预计在40%左右,低于30%毛利的产品我们不做
国外智能硬件公司
我们的产品能保证零售商40%,经销商15%利润,且市场上无同类产品
这是gfk的市场报告,从上面看出潜在市场规模,另,我们产品到现在已经有数万粉丝,数千的预订单为了控制风险,充分验证市场,我们想从二线零售商和渠道开始做起然后再做百思买,沃尔玛等客户
我们要尽快把销量做出来,然后去做下轮融资,利润低点没关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国内公司更加从如何把产品做出来,然后进行销售的“推”的逻辑考虑问题,国外的公司更加关注哪些产品更有市场然后进行产品开发的“拉”的逻辑考虑问题。
所以国内外公司关注产品创新的思维模式,逻辑,功能点都因此有较大的区别。而正是这样的区别,导致拉国内外公司的营收,品牌,用户把握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这个角度来说,某些国内的OEM厂商比许多精英团队的智能硬件公司更加接近国外的思考逻辑。这也许也是OEM智能硬件出货量要远大于创业公司智能硬件出货量的原因之一。
智能硬件2017年北美欧洲销售将持续快速增长,这是智能硬件公司不可放弃的市场。相比国内的伪需求,众筹充水的数字,国外的小公司们在不断寻找客户刚需,进行产品创新的同时,国外的巨头们纷纷在打造属于自己的智能硬件的生态圈。而欧美(尤其是北美)市场,有着全球最大的早期消费者(Early Adopter)群体。这是硬创公司梦寐以求的优质客户群体。
2016/17年,2大智能生态圈将会逐步成型
1. Google的以brillo和weave为基础的智能硬件生态圈;
2. Amazon以Echo为核心,携大量用户群和下游卖家/厂商打造的智能家居为主的智能硬件生态圈。
苹果的Homekit在这里算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政策的僵化,系统开发的迟缓让Homekit这个最早搭建生态链的平台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微软,Google,和IBM同时在争取成为未来智能硬件的大脑。
相比国外公司,国内智能硬件公司的确有着先天的种种困难:
1.远离优质市场(美国,西欧);
2.国内市场碎片化,销售成本高,屌丝为主的客户群无法撑起硬件创业企业的基本利润;
3.缺乏Know what,更缺乏Know why(关于这点,日后有机会会展开讨论)。
由于上述原因,在国外众多智能硬件公司不断通过营销,建立品牌,创造销售和利润并不断进行产品迭代的同时,国内的公司只能苦苦在国内不大的市场上挣扎,同时期盼能做些国外的oem大单。笔者参与过多家创业公司的建立和运营。先就两个国内外真实案例对比如下:
美国智能硬件创业公司
创建12个月后的人数:5
创建12个月后的销售额:300万美金,其中120万美金预售
APP平台用户数25万
融资:0(已实现收支平衡)
工程师数:0(全部外发印度,中国,越南)
品牌知名度:为全美各大媒体不断报道
产品迭代次数:3
产品销售完全是自有品牌产品
中国智能硬件创业公司
创建12个月后的人数:10
创建12个月后的销售额:30万美金
APP平台用户数1000
融资350万美金
工程师数:8
品牌知名度:有过相关报道,大媒体报道较少
产品迭代次数:1
产品销售以OEM自有品牌都做
上面的例子当然是个例,有以偏概全之嫌,仅供参考。但同时也想起了15年某个网站上的一个帖子”有谁敢说自己牌子的智能硬件产品月销量过4000的,请站出来“;后面好像没有回帖。时间又过了一年,希望能回这个帖子的人能多了些。
对国内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出海的建议
充分了解市场,做产品之前最好先了解做什么。做之前最好能找到意向客户,更好的话,直接让客户预付款,合作开发。当然,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国内智能硬件创业公司从来都不缺优秀的有着充分”know how“的工程师;缺的是知道做什么”know what“能挣钱的产品经理,和能把产品卖到海外渠道的销售总监。
针对目标市场,建立本地化团队。如果没钱建立本地化团队,那就自己定时到那儿去蹲点,不断拜访客户,了解一手的针对产品的反馈,英文不够用的也可以借机补补。反正现在机票便宜,签证容易。
电商是门槛最低的零售渠道,但是卖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价格,产品零售价格在市场上一旦下去了,就上不来了。而传统零售商没有40%的利润,渠道没有15%的利润,是不会做你的产品的。
有条件的话,本地做市场推广,自己造市,如果没有造市的能力,那么你就等别人(竞争对手)帮你造起来,然后快速跟进。市场推广以公关,软文等成本低的为主,且推广团队一定要本地化,且一定要在制定好目标的情况下充分授权。记得曾经和国内某估值过十亿的app公司雇的美国营销团队有过交流,本地化是本地化了,但所有的决策要由国内管理层做。而管理层本身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结果嘛,呵呵。
海外市场报告范文5
关键词:民间借贷 民营企业 融资 温州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00-03
一、温州民间借贷的现状
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里蕴藏着富于生机的民营经济、高涨的民间资本市场以及敏锐的投资眼光和活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经济结构对于中小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于形成中小企业的特征有着明显的影响。温州在改革开放初期,较早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催生了大批中小企业,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地方经济结构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投融资模式有很大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融资模式。
温州GDP虽占全国总量不到1%,但却拥有超过36万家企业,这些企业高度依赖民间借贷市场融资。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2011年7月21日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从借贷的需求看,63%的小企业有融资的需求,而这其中的76%的小企业融资需求在100万元以下,且难以满足。再者,从借贷渠道看,50%是通过亲友及民间借贷,21%是通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借贷,22%是从未发生借贷行为,还有7%是通过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贷款,同时遍布全城的典当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此同时,这1100亿元的民间借贷资金的去向与来源也是需要关注的,有约35%是用于一般生产经营,其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一般社会主体的直接借出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所得。还有约20%资金则用于房地产项目投资或集资炒房,这些资金是一些人以融资中介的名义,或者由多家融资中介联手在社会上集资的资金。其他的资金主要用于短期的周转需要,像这种短期的资金周转往往相比正规的银行和利率要高很多,其中很多是具有高利贷性质。
二、温州民间借贷出现危机的原因分析
经过百年变迁的温州民间借贷,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的这30年,不难发现,此时的温州民间借贷与创业初期相比而言,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已然变了味道,这无疑埋下了民间借贷危机的隐患,并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一)空心化的温州式产业
在经历了中国蓬勃兴起的商品经济的改革与去短缺化经济兴起的持续、快速、活跃的发展阶段,到民间借贷虚拟化与国际化相互依存的新型金融过程的历史演变,温州民间借贷已从最初的传统的实体经济领域进军到靠高度投机与炒作可以带来超高利润的房地产业。
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不断上升以及出口环境的逐渐恶化,再加上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和原材料成本的高企,使得很多温州投资者逐步放弃实体转而投向收益率较高的商品房投资。同时伴随着1998年全国取消福利房,推行商品房制度,敏锐的商业嗅觉让温州人发现了一次投机的机会,于是温州炒房团名声鹊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2008年到2011年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特别是2011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减少得特别厉害。从不断上演的“跑路潮”和跳楼悲剧中可以看出,目前温州的工业企业所面临的形势。其中很多是产业升级的需要,还有一部分是企业主不断地拓宽投资渠道,放弃实业,增加对虚拟经济和投机经济的投入。
由此可见,此次民间借贷危机只是当前温州经济运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温州经济真正的病灶在于大批企业主偏离此前的实体经济,以至于空心化日益严重。大批企业逐渐放弃实业,转向投资房地产以及虚拟经济,从而埋下了危机的伏笔。
(二)非理性的温州式投资
庞大的民间成本导致非理性的全民借贷狂潮。据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2011年7月21日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极其活跃,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其中,规模高达1100亿元,占全市银行贷款的20%。就规模而言,将近10年的时间,温州民间借贷规模增长了2.4倍以上。然而,可怕的是,在上述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约占40%的资金规模没有进入生产投资领域,而是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可见,温州民间借贷已经牵涉九成家庭,俨然成为温州全民游戏。
(三)疯狂般的温州式利率
疯狂的利率是全民借贷的驱动力。利益永远是商业追求的最高目标,民间借贷如此的疯狂,正在于其高额的利率所带来的诱惑,这也是温州全民为之疯狂的症结所在。
温州是中国民间金融的典型样本,有着强大的民间资本和较为成熟的民间金融市场利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4月份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平均水平为21.58%;民间金融直接借贷利率17.75%;社会中介利率30.40%;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21.08%;新创办的民间借贷登记中心借贷利率23.11%。正是在暴利的引诱下,更多的温州人开始迷恋上这个游戏,而近十年来不断攀升的房价使得不少温州人尝到了“用钱来生钱”的乐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铤而走险。
同时,温州的民间金融利率因人因地而异,随行就市,能够较真实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而且随着政策风向标的起伏或者转身,温州的民间金融利率总会出现敏感性的样本式转变。
再者,温州的民间借贷利率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一定时期的民间利率反映一定时期内温州民间投资的去向,同时这种周期性规律很大程度上跟温州居民的投资结构有关。持续上涨的房价给温州投资者带来了一个投资的渠道,导致温州的民间资本不断的涌入,在这股疯狂的投资潮下,很多投资者的跟风,使得很多人进行疯狂的集资对房地产进行投资。
有关数据显示,变化最大的是2004年的6、7月份的民间借贷利率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其原因在于当时遍布全国各地的所谓“温州财团”的出现,这种抱团投资的出现,使得民间资本的过度集中导致利率的陡然攀升。当然这种抱团的出现是市场的使然,在资金富余与市场投资渠道的狭窄,使得这种财团只能抱团走出去,才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还有就是2011年的8、9月份的利率变动也很大,其中原委在于当时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特别是“国十一条”的出台,使得全国十大城市都出现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且呈下跌的趋势。与此同时,温州的房地产价格也出现0.13%的下跌,对于当时集中投资房地产市场的温州民间资本来说是个巨大的冲击,使得民间借贷的频率急剧地上升,同时房地产市场换手率下降,使得部分投资者资金流动出现问题,就不得不进行高利率的民间借贷。
(四)二元式的温州金融结构
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是指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正规金融机构是指以现代化管理方式经营的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是指以传统方式经营的钱庄、放债机构、当铺之类的小金融机构以及民间信贷等。
“二元”金融结构滋生资本寻租。温州金融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二元金融结构,即以传统的民间借贷为主和现代金融市场并存。随着温州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生态格局的变化,当地一些非法担保公司的介入,打破了通过地缘、业缘、亲缘及社区化的传统介入的单一方式。目前温州有30多家的小额信贷公司以及几十家担保公司和典当行,这些金融掮客的出现,加剧了民间借贷投机性的扩张,增大了民间借贷的风险。这些企业或中介机构为获取利差,设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利率较低的贷款,转而以较高的利率在民间借贷市场上转借出去,而最终取得贷款的第三方往往是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企业和个人,从而给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造成新的风险敞口。
(五)温州中小企业融资难
规模越小的企业贷款申请遭拒绝的比率高,对大型企业的拒绝率明显地低于对中型和小型企业的拒绝率。
从一财研究院与渣打银行联合的调查研究看出,其中有约5%的银行十分愿意对中小企业进行放贷,有约53%的表示“部分愿意”,这“部分愿意”意思是对其中的中小企业要进行相关标准的审核再进行放贷。还有约38%的表示“不太愿意”,不太愿意主要是由于相关银行的内部利益瓜葛,以及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
其中约8%的中小企业“很顺利获得贷款”,这些企业在资产规模、竞争实力、自有资金、经营风险、有效抵押等相比14%的“基本不可能”的企业在各方面更具有优势。还有约37%的企业“有难度但还可能获得”,这部分占整个调查报告的大多数。这一部分企业主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的运营方式以及企业在资金流动性方面存在问题,有时能否获得贷款的关键在于企业主跟相关利益部门的关系程度。对于这样的现状,不管是企业主还是放贷部门都希望改变这种的局面,使放贷的形式呈“倒金字塔”,放贷双方能够实现双赢。
三、温州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发展影响的分析
(一)温州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1.温州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民间融资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将民间闲置资金转移至资金需求者处,促进经济发展。民间融资的发展与正规金融形成互补效应。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正面效应主要有:
(1)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民间借贷双方具备信息优势,可以使供给者深入地对投资项目的风险大小、资金用途、行业发展前景和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选择一个风险和收益相对合理的中小企业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因此,民间借贷是直接融资一种有效方式,为实现资源在小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条件。民间借贷在资金用途、金额、利率弹性及担保措施等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在正规金融顾及不到的中小企业或项目上,双方形成了互补的关系。且民间借贷的利率弹性较大,由于民间借贷资金的趋利性,利率越高、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就会受到资金的追捧,民间借贷资金就会大量向该行业聚集,促进该行业的发展。民间借贷的发展有利于聚集社会闲散资金,配置给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促进经济。
(2)监督管理和控制风险功能。民间借贷的范围相对较小,且由于借贷双方关系密切,便于对投资项目及借贷资金的用途进行实时监督,贷中和贷后有不同程度的持续动态跟踪,并对资金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有利于加强风险控制。民间借贷的这点优势是正规金融机构所欠缺的,是规避信息不对称劣势的手段,也是正规金融机构不能完全替代民间借贷的主要原因。
(3)市场调节功能。以利益驱动为核心的民间借贷,是基于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金融活动,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行业规则,集中体现在注重信用关系上。民间融资以信用关系为基础,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导向,方便快捷的贷后动态跟踪机制,是目前正规金融机构所欠缺的。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刚好填补了正规金融所不愿涉及的资金需求缺口,满足了金融市场需求,不仅有利于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温州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消极影响。民间借贷是把双刃剑,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借贷而引发的负面因素及存在的隐患不可轻视。民间借贷存在着隐蔽性、监管难以及容易成为非法集资、洗钱犯罪等问题。其主要弊端有:
(1)法制不健全、容易引发民事纠纷。民间借贷具有为追求高利率而冒险或投机的一面,且由于手续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一旦遇有不测,违约风险较大。由于民间借贷的隐蔽性、随意性,很难以进行监管。同时,民间借贷的法制、服务等外部环境不健全的情况下,其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的情况,作为当事的双方必须通过《合同法》、《民法通则》、《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等法律的手段加以解决。这些法律法规最大的问题在于过于分散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往往每个地方的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缺乏一个参考的标准,对同样性质的案件往往出现不同的法院作出完全不同的处理办法。
(2)高额利率不利于企业的生产发展。高额的民间借贷使得社会企业生产成本升高,增加企业生产负担,不利于生产发展。
(3)制约中小企业长期发展。疯狂的民间借贷利率,蕴藏着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很多富有投资风险的投资者,放弃实体投资,转而使得一部分的社会资金向高利贷分流。
2008年以来,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温州抱团的房地产投资热,企业主抛弃实体经济,疯狂地进入投机经济。另外一部分则是整个温州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外迁;还有一部分则忠于对实体经济的投资,这些企业因各种客观存在的经济因素包括全球经济的疲软,出口环境的变差;再者就是资金流通渠道的狭窄,还有则是不断高涨的民间借贷利率,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温州的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地减少。
(二)温州民间借贷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温州民间借贷所谓的危机,既是危险的经济环境,同时也是个机遇。“危”,在于突如其来的对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冲击所带来的伤疤。“机”,即是整个“危”带来的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机。如低端制造业陷于转型升级困境,民营中小企业生存艰辛等。自从2005年以来,受到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因素以及反倾销带来的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影响,以出口为导向、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处于完全竞争领域的温州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日益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在2005年前,温州企业的年资金利润率尚且维持在5%左右,从2005年开始,这些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就不断下降,到2011年,有些企业的年资金利润率接近1%或者出现“生产越多就亏损越多”的现象。
在实业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一部分温州人走出温州,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到处炒作,他们炒作的对象包括房产、矿产、农产品、珠宝等,其中房地产是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既是温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调整,使得投资者回归理性,回归实体经济的经营,有利于温州的投资者向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看齐,增加对自身产业的升级换代,其带来的将是深层次的影响。
首先,民间借贷危机有利于温州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借贷危机后,迫于利润与生存压力,温州的制造业将向劳动力低廉的中西部转移,中西部的产业结构升级将随之迅速提升。其次,借贷危机促进温州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性调整特征看,借贷危机和全球经济的滑坡,为温州加快转变出口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外部导向型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改革提供了契机,并有利于温州进一步加强海外市场开拓,提高温州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借贷危机将促使温州中小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换代,高额的借贷成本,使得温州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地攀升。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不得不实行产业升级,瞄准高附加值的产业,集中优势资金向高科技行业靠拢。以此同时,这样利于淘汰一些资产规模小、竞争实力弱、自有资金少、经营风险大的重复性强的企业,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使得整个温州的经济结构调整向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再次,借贷危机将促进温州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规范。基于美国这次房地产市场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温州未来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控制房地产虚假需求的扩大和价格的暴涨暴跌,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温州整个金融业系统性风险。
四、温州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发展社区银行,促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社区银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温州应该抓住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机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率先推进社区银行建设。大胆借鉴美国的银行贷款体系,建立符合温州地区经济环境的社区银行。以此通过社区银行给予中小企业贷款,促进其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温州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以美国的社区银行为例:美国的社区银行,规模较小,资产不超过10亿美元,平均不到4万人口中便有一家社区银行。它的目标客户群是中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中小客户,存款利息高,放贷利率低,迎合了社区住户的心理需求;它熟悉本区域市场,对企业和居民知根知底,在贷款中获得与大银行无可比拟的更大安全赢利空间,方便了企业主融资。
(二)拓宽、完善投资渠道,促民间理性投资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体系,引导民间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制定既有可行性又有前瞻性的地区产业发展规划,谨慎选择重点支持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有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同时,应加快构建起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将风险投资本身视为一种产业来大力扶持,给予优惠政策,借此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和出台进一步利用民间资本的财政政策,如加强财政投资和民间投资的融合,为部分民间资本投资项目提供贴息等。根据温州金融改革方案,温州市正在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
(三)制定、完善金融法律,促民间借贷合理
不断地完善富有温州地域特色的民间金融法律法规,约束不合理的地下民间借贷行为。温州可以根据金融改革的方案,出台适合温州地方实际的《放贷人信贷管理条例》等具有约束性的地方金融法规。可以约束民间不合理的借贷行为,防止因民间借贷纠纷而引发的社会恶性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加强、完善金融监管,促非正规金融规范
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扩大金融监督的范围。银监会应切实担负起金融监管职责,制止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金融监管部门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加大对新出现的一些借贷机构进行监管,使得一些地下形式但符合市场需求的借贷中介纳入监管的范围。特别是广泛存在于温州农村地区的金融借贷形式。
不断地完善温州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富有温州地域特色的监督管理制度,才能使得温州的民间借贷向正规化完善。
(五)改革、规范利率机制,促利率市场化
促进利率市场化,双轨变单轨,或者至少让双轨变宽收窄。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是不合理的利率制度,其根源在于民间高利贷祸起的利率双轨制,即民间利率和政策利率脱节导致体系外融资活动的剧增,特别是融资环境比较差的中小企业深受其害。而温州是一个国有企业少,民营企业占绝大数的城市,再加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相对良好,民间资本雄厚,正是拆除利率双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利因素。温州可以借着金融改革试点的契机适时推出贷款利率自由浮动,适当开发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在现行条件下资金比较紧张,对于整个信贷市场的冲击也是比较小。
(六)搭建、完善融资平台,促企业融资便利
建立民营企业产权流转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地方性资本市场,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允许组建民营金融机构。顺着金融改革试点的春风,搭建和完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与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探索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运作。同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实际上是一种私募的方式,规模控制在1亿元,通过公司模式运作使投资者获得盈利,由当地优质中小企业牵头,把民间资本凑集起来投向实体经济项目。成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的主要目的,则是让民间直接借贷规范化、阳光化,不用再通过中介机构,降低投资风险。通过这种方式,借贷双方可以减免,可以谈利率、谈条件,然后再到中心登记。从而使投资人得到利益,需求融资方得到资金。
[本文为2012年度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分析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WSK011)、2010年温州市科技局《温州民营银行发展实证研究》(编号:R20100117)、2012年温州大学瓯江学院《金融改革与经济全球化研究团队》(编号:KYCXTD1201)立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瞿敏.浙江民间借贷的发展与规范问题研究.学术论坛,2009(40)
2.邵川.民间金融: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企业改革和管理,2007(4)
3.邰子龙.我国民间借贷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金融领域,2010(6)
4.王书贞.基于“银企博弈”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2007(6)
5.姚遂.中国金融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朱长松,黄伟健.温州民间融资体系亟待定位规范.当代经济,2006(7)
7.周明磊.温州民间借贷利率与金融信贷传导机制分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