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学基本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学基本常识范文1
关键词:心血管 内科护理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59-02
因为心血管疾病的自身特点,就会使病人没有征兆的发病,而且情况多变,这就说明心血管疾病就是高风险的疾病之一。但是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有很多,许多的原因都是当今的医学没有办法控制的。而且情况也很复杂,有时候,虽然已经痊愈,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给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医院的医护人员应该如何做好心血管疾病的内科护理成为了现在主要的问题。医院应该加强对于心血管患者的风险管理,提高护理意识,做好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1]。
1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常见问题
1.1 专业理论、技术及新设备操作知识缺乏。心血管疾患变化较快,若对病情的变化不能作出初步的判断就很容易延误救治的时机,导致患者死亡或病情的加重[2]。
1.2 护理理念滞后。目前患者及家属对各种分级护理及专项护理要求较高,但由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编制过紧,大部分护士是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将重点放在特殊患者身上,从而容易导致同级护理的患者护理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别,产生潜在的护理风险[3]。
1.3 护理记录不真实、不完整、不及时。责任护士不能完全做到及时进行护理记录,常常是在空闲或下班时间回顾性地将病情及护理措施进行记录,难免将关键内容漏记。有些护士将没有实施的护理措施及与实际不相符的症状记录在案。一旦发生医疗护理纠纷,这样的护理记录经不住推敲,会引起法律纷争[3]。
1.4 患者的遵医行为不正确。护理工作需要护患双方共同参与,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与支持。患者的就医动机和行为,对其能否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具有影响。而患者的一些冒险行为,如介入治疗术后卧床时间不够就下床活动或者随意改变、外出活动等等,可使护理过程的风险明显上升。
2 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2.1 掌握心血管的基本常识。要能够掌握心血管的基本常识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准确掌握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心率、心律变化;利尿剂应用中应注意尿量及电解质变化;扩血管药物应用时应定期测量血压,准确控制和调节药物的浓度与使用速度;抗凝药物使用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出血现象。
2.2 合理饮食。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的同时,生活护理是关键。心血管疾病在饮食上往往要求低热量低盐、低胆固醇、低脂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和粗纤维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以少量多餐为主。这种治疗性饮食,老年人不易接受。老年人牙齿松动,咀嚼不便,味觉减退,应尽量给予软、易咀嚼、易消化的含纤维较多,色泽鲜艳的多样化食物,禁烟酒,多食蔬菜。水果同时要防止发生便秘,适当使用缓泻剂,促进粪便软化排出,对心肌梗死患者,嘱咐其排便时不宜用力,以免加重病情。已发生便秘者可用肥皂水灌肠或内使用开塞露促使排便[4]。
2.3 心理护理。病人住进医院,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忧虑,就会导致病人情绪的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研究各种病人的心理状态,解除情绪的干扰,使病人的心理处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状态。为减轻病人的焦虑和不安,应多关心病人,耐心向其解释病情。对患者应多鼓励、多肯定,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以取得家属的支持和合作。要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例如预防跌倒,就要让护士知晓哪类病人易摔伤、易坠床、易发生意外事件;要针对性地完善相关措施,如设立安全“防滑”提示牌、防滑垫,开水炉房设“小心烫伤”提示语,通过一些细微的小事,体现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2.4 提高护士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提高护士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推动现代化护理、发展护理文化的战略任务。要积极推进护理事业适度超前发展,充分发挥整体护理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和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护士必须掌握护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5]。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一定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护士懂得爱、懂得美、懂得社会道德规范,懂得与人交流思想的技巧,培养护士的观察力、欣赏力、鉴别力、思维力、表达力等,优化护理资源配置,合理调整护理人员岗位,努力提高护理质量。切实加强护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护士素质。牢固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护理操作技能是维系护患关系的纽带。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护理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比较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术。
3 总结
护理工作的特点要求在医疗活动中,护理人员要增强风险意识,规范好护理操作、护理记录和护理行为,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减少护理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增强护士的责任心、自律性和安全意识,杜绝各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人员应该在充分认识风险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术的了解,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应用护理程序和风险管理的流程,使护理质量和护理风险防范水平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超.情绪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心理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103-104
[2] 梁晨景,黎观梅,杨齐.社区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神经症疗效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9):2386-2387
[3] 陈雪莹,胡秋香,孙伟贺.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保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3:135
护理学基本常识范文2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793待产妇,其中初产妇705例,占89%,经产妇88例,占11%。年龄阶段:19~40岁;文化程度:大学211人,高中407人,初中144人,其他31人。
2 待产妇产妇心理分析
2.1 恐惧、焦虑心理 临产前孕妇由于对分娩这一巨大生理变化的适应缺乏心理上的充分准备,以及入院后对于医院环境的陌生和对分娩知识的缺乏,以及不能耐受分娩的阵痛、怕出现各种意外等各种思想顾虑,会产生一种期待性恐惧和焦虑心理。
2.2 依赖心理 绝大部分孕妇在孕期是由家人在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给予了细致周到照顾,使其对亲属的依赖性很大,被动性加重。
2.3 急躁心理 产妇进入产程后,由于阵发性宫缩,产妇常不能自我控制,表现出烦躁不安、易激动、易愤怒等情绪。
3 心理护理分析
3.1 入院后的环境适应 对新入院待产妇应热情接待,应向待产妇介绍医院环境,介绍床位;熟悉医护人员,了解医护人员的职责等。
3.2 入院后的健康教育 推荐合理的饮食,要求临产妇要有充分的休息;宣教分娩常识、使她们知道分娩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耐心讲解宫缩与分娩关系及分娩时如何配合,使她们懂得好的宫缩可以促进产程的进展;告诉产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处理措施,以消除对分娩的忧虑和对产痛的恐惧。并使她们知道整个产程有经验丰富医护人员陪伴,有先进仪器对胎儿进行监护;耐心解答其提出的问题,从而建立起待产妇的安全感,消除其孤独紧张情绪。
3.3 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 孕妇人院后,陌生的医院环境和对医护人员的畏惧,往往使孕妇产生心理不安。这要求医护人员护士仪表端庄、态度和蔼,主动热情;检查时动作轻柔、技术娴熟;观察产程时主动细致,发现问题应及时准确的处理。使产妇建立信赖感,解除其紧张焦虑等不良心态,充分调动她们的主动性,更好地配合助产人员,以利于顺利分娩。
3.4 创造舒适的待产分娩环境 设立温暖和谐的家庭式病(产)房,保持安静、卫生、舒适的待产环境;提倡康乐待产,由丈夫和亲人陪同照顾,使她们心灵得到安慰。我们同时提倡音乐疗法,通过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分散产妇的注意力,消除其孤独感和恐惧感。安排固定的医护人员,同她们谈心,同时监护母、胎情况,从而使她们有轻松和安全感。
3.5 积极推荐导乐分娩 推荐有生育经验的妇女言传身教,以自己的经验在临产前给予产妇以生理上、心理上和感情上的支持,减轻临产妇的恐惧、焦急等心理负担,从而促进宫缩,有利于自然分娩。
4 针对不同的产程进行具体的心理护理
4.1 第一产程 产妇临产后,从病房转入待产室,会产生孤独、紧张、恐惧、担忧等心理特征,因此,护理人员应尽可能了解每个产妇的性格、职业、文化程度等,针对临产后出现的不同心理变化作出相应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态度和蔼、主动热情,耐心解释分娩基本常识,教会产妇在分娩时的辅助技巧。合理安排饮食,对待产妇出现的不适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为顺利分娩打好基础。
4.2 第二产程 有些产妇此时迫切希望结束分娩,只图迅速脱离痛苦,会强烈提出剖腹产等。这时应从各方面关心产妇,给予鼓励和安慰;护理人员应向产妇介绍分娩的利与弊,指导她们正确使用腹压, 选择最佳分娩措施,结束分娩。
4.3 第三产程 此时产妇的注意力转移到胎儿上,产妇的情绪直接影响子宫收缩。这时可暂时分散产妇的注意力, 进行开导安慰,使胎盘顺利胎盘娩出,是使子宫有个良好的收缩,这样就可以避免产后因情绪不良而造成的大出血。同时配合家属共同做好产妇产后心理护理,避免因情绪因素而致无奶、产后精神失常等不良后果。
总之,护士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娴熟的护理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思想,要有很强的责任感,给予待产妇以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消除她的恐惧、焦虑等情绪, 获得心理上的依赖和行动上的配合,使此顺利分娩。
参 考 文 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4.
[2] 苗金红,杨红玉.全麻下斜视矫正术患儿的术前访视技巧.中华护理学杂志,2007:47-49.
[3] 张相红.浅析待产妇的心理护理问题及对策.基础医学论坛,2006,6(10):535.
护理学基本常识范文3
【关键词】妇产科;应用效果;临床护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31-02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患者及其家属在住院期间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措施也提出了更多要求,特别是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更高。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临床新推广的一种全新护理模式和理念,其主要以患者为中心实施护理,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其认可和关注度比较高[1]。本文选取230例妇产科患者作为本次教学研究对象,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的230例妇产科患者作为本次教学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115)和实验组(n=115),患者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7.5±1.5)岁;其中自然分娩120例,选择性剖宫产60例;子宫肌瘤20例,宫颈糜烂14例,卵巢肿瘤16例;2组患者基本资料予以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研究中,将此次纳入的所有教学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①制定临床护理路径流程:对患者基本情况和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合理分析,选取妇产科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若干名组成护理小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从临床治疗、术后护理、产妇和新生儿护理、产后康复等方面制定临床护理路径专业流程,以便后期工作顺利开展和总结相关经验。另外,还要为患者制定康复护理手册等。②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实施:医护人员尤其是责任护士一定要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制定的措施为患者进行护理。轮流安排一名经验充足的护士就产前基本常识和相关注意事项向产妇进行讲解,同时将自身护理常识告知产妇。帮助产妇完成各项妇产辅助检查,对产前尿检、血检以及心电图检查时间等要合理安排。及时与产妇进行沟通,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对产妇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及时回答,尽可能缓解患者产前焦虑不安情绪。保持产前良好就医环境,产后及时将母乳喂养知识和母婴喂养技巧告知产妇及其家属。③明确医护人员责任使命:妇产科医护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密切观察孕产妇实际情况。在进行临床路径期间应该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切不可因工作性质重复、枯燥而产生粗心、忽视等心理,减少护患纠纷。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该密切观察孕产妇及其术后临床症状、生命体征等指标,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向主治医生反馈,严格遵照医嘱调整护理方案。明确实施的临床护理项目和具体内容,同时记录好患者后期反馈信息,以便为日后统计分析提供有利凭证。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计量资料以(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x2检验,如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护理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临床实行的一种新型全面的护理模式,其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的针对性护理方案。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护理路径的规定内容进行护理,效果良好[2]。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之后,任何班次的护理人员都能明确当天的护理任务和流程,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医嘱以及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和临床护理。及时将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进行系统评价,以便更正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案[3]。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还要对患者恢复情况和恢复指标进行记录,以便帮助患者充分了解治疗进展,提高其健康基础知识,明确病情恢复情况,提高治愈的信心和治疗依从性,减轻临床开展护理工作的负担,并使其充分意识到自我护理的重要性。最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此外,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之后,可以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和标准化,增强医院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团队合作,协调医护人员、医院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护理中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减少其他不必要的项目,节约资源,保障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措施的连续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4-5]。
在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接受的是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的是临床护理路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护理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丽萍.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58-59.
[2]张瑞永.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2,34(12):1901-1902.
[3]薛旭鸽.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4):739-741,742.
护理学基本常识范文4
[关键词] 痔疮;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659.1+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a)-210-02
痔是常见多发病,我国痔的发病率为46.3%[1]。人体直肠末端黏膜和肛管皮肤下血管丛发生淤血扩张和屈曲所成的柔软血管团,称为痔,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主要临床特征是便血和排便时肛内肿物脱出[2]。其病因多种多样,且治疗后复发率高。通过加强对痔疮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效地减少了痔疮的复发率,巩固了治疗效果,达到了为患者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分别从2005年7月~2008年7月痔疮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共173例,年龄16~78岁,平均47岁;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上63例,初中50例,小学37例,文盲23例。病程平均13年。其中,内痔73例,外痔40例,混合痔37例。合并其他肛肠疾病者23例。均对他们实施全面的健康教育指导。
1.2 方法
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病情的不同进行评估,制定出适合患者的个体化健康教育计划,依据教育的目的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
1.2.1 展览法利用图片、小册子、宣传专栏等图文信息进行展示,地点选择在候诊室墙面、门诊过道等地方,使患者在候诊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疾病的相关常识。
1.2.2 视听材料通过幻灯、投影、宣传短片、广播等不同形式,利用患者的视、听感觉,使其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痔疮的病因等各种抽象的疾病知识。
1.2.3 交谈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健康教育方法。通过交谈可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了解其所存在的困难及问题,针对患者个人资料的不同,实施正确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
2 结果
通过实施健康教育,173例患者基本掌握了痔疮的病因、主要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日常生活中对痔疮的预防等各种与痔疮相关的知识。使痔疮的发病率大大下降,患者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3 健康教育内容
3.1 心理调整
护士应向就诊的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以消除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陌生感,建立一种良好的医患、患护关系。认真、详细地讲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患者目前的具体情况,使他们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3.2 病因指导
本病发病原因复杂,与直肠局部解剖学因素有关:位于直肠下端黏膜下层的直肠静脉丛,以及位于齿线、肛管上皮、肛缘皮下的静脉丛,缺乏弹力纤维,易引起血管扩张;身体长期处于坐、站、蹲的,致使直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造成静脉扩张;喜食辛辣食物直接刺激直肠黏膜,引起直肠静脉丛充血;便秘和排便方法不当,持续增加腹压,直接影响直肠静脉血液回流,致使静脉淤血;随着妊娠次数的增加,发病率也越高;另外感染因素、肝硬化、心脏病等也容易因静脉淤血扩张形成痔疮[2]。针对以上各种病因,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有针对性地加以预防。
3.3 治疗护理措施指导
3.3.1 非手术疗法①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痔病与便秘合并存在,发病率高达76.1%,但二者的因果关系迄今仍有争议[3]。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多进食高纤维素的食物,新鲜的蔬菜、水果。脐周按摩等以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必要时使用缓泻剂,注意忌食各种辛辣、刺激的食物,以防大便干燥。根据自身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或体育运动进行锻炼。尽量缩短坐、站、蹲等的维持时间。不要在厕所抽烟、看书、看报,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好习惯。②部保持清洁:每次便后保持局部干燥,避免潮湿刺激,平时最好穿质地柔软、宽松的内裤;如果局部发生炎症,可用中药或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③药物治疗:可选择外用化痔栓、太宁栓或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
3.3.2 手术疗法对于非手术疗法无效或合并其他并发症时应手术治疗。术前耐心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术中的配合及术后的不适等情况,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协助患者取截石位,适当调整手术床头端位置,使患者取得最舒适。术中密切配合医生,以娴熟的护理技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安心接受手术。手术完成后,指导患者术后平卧1 h有利于压迫止血,1 h后改为侧卧位,避免压迫切口加剧疼痛[4]。取舒适减轻腹压,避免出现局部水肿。指导患者术后饮食,进食清淡、细软、易消化食物,忌食辛辣、煎炸食物,告之局部伤口的清洁以及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如出血量多、剧烈疼痛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加强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促进伤口愈合。
4 讨论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过程[5]。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体护理实践取得成功的环节之一,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是确保健康教育良好效果的关键[6]。通过对痔疮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尤其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整、病因预防及各种治疗护理措施,使患者了解该病的基本常识,了解健康的生活习惯对该病的重要性,提高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史兆岐,宋光瑞,胡伯虎.中国大肠病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陈智,王庆云,高清泽.大肠肛管外科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01-602.
[3]张和平,高志鹏.疼痛并发便秘157例[J].中国肛肠杂志,2007,27(1):20.
[4]洪翠琼,蔡军红,彭海燕,等.心理干预在痔疮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702.
[5]张惠兰.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
护理学基本常识范文5
社区护理和社区护理干预
社区护理又称社区卫生护理或社区保健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的目标就是维护和促进社区大众身心健康。社区护理针对疾病护理的同时还兼顾疾病的预防工作,一方面维护大众的健康,另一方面又督促他们学习疾病防治知识。
针对高血压人群的社区护理干预就是指为社区居民中的高血压患者提供有助于健康的环境,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把危险几率降到最低,以促进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社区护理干预形式研究现状
社区护理干预形式:当前社区护理干预形式主要分为身体干预和心理干预、专业管理和家庭防护两大类,另外还有些案例使用其他的一些干预模式,例如开展病友俱乐部等,都会对患者疾病的治疗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身体干预和心理干预:针对高血压患者的情况,社区干预形式主要就是对其身体和心理状况进行干预。①身体干预指对高血压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从饮食、运动、个体行为等方面实施干预,以期促进患者身体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达到健康的状态。健康教育的途径包含了个体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个体和群体的传播是健康教育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指面对面交流情感,进行信息传递。如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放置高血压防治手册、健康教育处方;组织专家开办相关讲座,进行现场答疑;运用《高血压病患者治疗记录卡》和挂历等形式监督干预患者身体状况。另外一个重要的健康教育手段就是大众传播,指护理人员通过图像、影音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例如规划健康教育橱窗、制定社区报刊高血压专版、播放高血压防治知识的专题VCD等。同时,饮食、运动、个体行为护理也是减少高血压风险的有效途径。患者为了身体恢复健康状态需谨遵医嘱合理膳食,要按指导多进行有氧运动和耐力运动,并且还要严格控制体重,调整心态,稳定情绪等,养成健康行为习惯[2]。②心理干预是通过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调试、指导,缓解其心理压力,减少抑郁、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达到使患者健康的目的。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在心理干预中可以采用音乐疗法、心理疗法等创造安静、平和的治疗环境,控制患者的情绪,使其学会放松精神、调整心态,有效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浓度,从而降低患者的血压。
专业管理和家庭防护:为了有效防治高血压疾病,社区干预还包括专业管理和家庭防护形式。①专业管理即由专业人员建立网络管理系统和健康档案,进行计算机存档、分析、处理,实行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定期对患者进行逐级检查指导工作。系统全面的健康管理网络和档案有助于与患者建立固定联系,进行随访和个性化指导,提高患者预防疾病的意识,改变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改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依从性,进而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降低医疗费用,控制发病率。②家庭防护主要是家庭访视和家庭护理干预两方面。社区护士通过电话或家访掌握病患及其家属的相关情况,评估其各项健康指标,有针对性地提供治疗性的家庭护理服务。同时,在家庭访视的过程中,指导纠正家属的行为,使其能够正确使用血压计并做记录,能够良好安排病患的作息及饮食,强化家庭防护的效果[3]。此外,还可以利用支持网络的作用,如患者的亲戚、邻居、朋友等对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充分体现家庭防护功能。
社区护理干预产生的效果:经过统计分析研究多项调查结果表明,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3个维度来讲,社区护理干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①从躯体功能维度来看,社区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身体状况明显优于干预前,饮食更具规律性,注重科学营养;量力而行合理运动,并能持之以恒;定时就寝,注重环境卫生,衣着宽松且保暖性好。通过干预,有效防止了临界高血压转为持续高血压的可能行,提高了患者患病、知晓、治疗及控制水平,明显改善了睡眠不良、四肢乏力、肠胃不适、腰膝酸软等症状,加强了患者自理能力,提高了其生活质量。②从心理功能维度来看,首要的便是通过干预调适了患者的心态,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其次缓解了患者精神紧张、感情受挫、负面情绪频发的问题。社区护理干预对于病患的心理健康同样产生积极的作用。根据患者个体特征、病情程度、年龄及文化水平进行心理干预,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提高了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进而控制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③从社会功能维度来看,经过社区护理干预,患者得到了社会支持,周围人的帮助,家属及朋友的关爱,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使患者高血压得到控制和改善,婚姻、家庭也更和谐美满。
社区护理干预形式发展方向
社区护理干预是转变医学护理模式,实施整体护理的护理形式。医护人员由被动变为主动,从医院走进社区,深入到患者身边,积极开展社区对于疾病的干预活动。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贯彻,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医护的重点。针对高血压这类反复性、持续性的慢性疾病,尤其需要社区护理干预手段。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社区高血压防治应该进一步完善各种检测机制,建立高血压防治教育网络,使社区居民了解高血压的病症,掌握基本常识,以便明确高血压早期的信号,实施有效干预。同时,健康管理体系需发展扩大,覆盖整个系统,细化到护理服务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社区、与环境保健相关的研究等。相对应的手段应由一般的经验介绍、调查、描述性研究扩大到前瞻性研究、纵向研究和社区护理干预效果的研究。同时要加强现场参与研究,充分体现社区护理的独特性,促进社区护理实践理论的发展。
护理学基本常识范文6
关键词:内窥镜;安全护理;问题及对策
内窥镜使用维护过程中的安全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进行内窥镜使用维护过程中工作中,严格遵守内窥镜使用维护制度和仪器的操作程序,精准无误地执行医嘱,确保患者在进行内窥镜治疗前后获得身心安全。内窥镜是近年来医院普遍开展的一项特殊的检查,随着医用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内窥镜护理技术操作日趋复杂。如何在复杂的技术操作过程中规范内窥镜安全护理工作,做好内窥镜安全护理常见问题的应对防范措施,对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保证医疗和护理安全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1内窥镜安全护理的常见问题
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内窥镜作为临床辅助检查和医疗辅助越来越普及,但在内窥镜使用过程中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也就是说内窥镜安全护理的问题时有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医护人员的素质、患者本身、管理制度、仪器操作规程、环境等方面习习相关。通过近年来的临床发现,内窥镜安全护理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1患者出现不适的反应 如悲观、恐惧、多虑等心理的波动会导致在进行内镜检查和医疗辅助过程中,患者的不配合导致出现患者与仪器之间的排斥、抗拒、身体不适等反应,甚至出现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困难、肢体发凉等危急情况。
1.2心血管意外 如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偶尔可引起心跳骤停等心血管意外,特别是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容易出现意外。
1.3出血 内窥镜检查和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因操作不当或患者身体原因出血,甚至有口渴、烦躁、面色苍白、呕血不止或窒息等危重情况。
2内窥镜安全护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2.1患者的悲观、恐惧、多虑等心理原因 进行内窥镜检查的患者难免会产生悲观心理,特别是长期对自己病情缺乏了解的患者容易出现这种心理。此外,由于患者对内窥镜检查及治疗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还有很多患者没有接触过内窥镜检查。另外,检查时内窥镜的仪器导管会机械性地接触到患者的身体,能引起患者身体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反应和排斥的现象,所以很多患者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还有患者,担心内窥镜消毒不够严密,可能会引起感染从而传染上其它的疾病,担心内窥镜本身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以及护理人员的敬业精神与操作仪器的水平,怕通过检查仍然得不出确切的诊断。更有敏感的患者(多数患有有慢性疾病),因身体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产生爱唠叨、易生气,害怕外界的刺激,对治疗缺少信心等负面的情绪。
2.2护理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内窥镜安全护理 护理人员的素质是直接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内镜护理已不单纯是过去的检查配合,而向更高的要求和深度发展。内镜下微创治疗的开展,各种技术不断向细致,复杂的方向转变。新技术、新器械层出不穷,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不单纯是一名护理人员,而且还是技师,手术医师的得力助手。[1]"临床实践中,常常出现护理人员因为没有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医护责任的重要性,责任意识不强,专业思想不够牢固,工作马马虎虎,产生厌倦情绪等负面因素影响对内窥镜的规范操作,操作技术不够精湛,经验显得不足,不能精确地执行医嘱或不能发现医嘱中存在的不足,甚至出现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严重影响着内窥镜护理的安全。
2.3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意识不强 医院和科室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对医务人员的职责、科室制度、常规的督促检查不到位,是影响内窥镜使用、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建立有效机制,保证护理规章制度落实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证,是处理各项护理工作的标准和依据,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2]"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护理制度不完善,将会直接导致医护人员缺乏护理安全意识。特别的安全消毒、护理程序等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在使用内窥镜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存在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仪器消毒不彻底等严重的安全隐患。
3内窥镜安全护理问题的对策
3.1针对患者心理问题,应当从心理上提出护理对策,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应当及时帮助患者正视疾病,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适应陌生的环境,在进行内窥镜检查、治疗前,医护人员应当向患者介绍医院、科室的环境、治疗的安排,减弱患者本身的孤独感。"内镜检查的术前宣传,解释工作极端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内镜检查的成败。[3]"要注意环境的舒适、宁静和整洁,保证给患者以安全感,进而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并对其进行内窥镜知识的宣教。患者对疾病及内窥镜检查治疗知识的缺乏,害怕仪器的插入引起疼痛,担心会出现意外等等会影响正常的检查治疗。为了提高患者对内窥镜检查治疗知识的认识,医护人员应当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内窥镜检查治疗技术优点以及内窥镜检查的必要性等基本常识,解释内窥镜检查技术在疾病诊治中的重要意义,并简要介绍疾病的治疗过程,或将已治愈的患者的情况介绍给患者,从患者心理方面进行有效的疏导,解除思想包袱,稳定情绪。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要给患者以安慰和鼓励,对检查中可能出现的腹腔充气和特殊以及内窥镜仪器工作时出现的声响,或者麻醉镇痛不全面等现象,造成患者出现极度紧张,感到不适或疼痛,具体表现出大声的、乱动乱抓、全身肌肉紧张等,要及时给予安慰和解释,并配合医生给予正确的处置。另外,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言语、肢体的交流从而分散和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使内窥镜检查治病能够顺利开展。
3.2强化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安全护理是护理道德的体现。[4]"强化安全护理教育是由护理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只有通过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使广大医护人员在操作使用内窥镜的过程中,提高安全使用意识,进行规范操作,减少内窥镜安全护理问题的发生。护理操作程序和医院、科室的各项护理制度,是医护人员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的经验结晶,甚至是用血和生命教训换来的宝贵财富,任何一个细微的护理环节都必须要遵循科学的操作程序,稍有大意都可以铸成大错,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进行内窥镜检查治疗操作时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不可有丝毫的侥幸心理,不可忽视每一次检查、每一次核对,不可凭主观经验和估算行事,不可忽视操作中的病情观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对内窥镜的操作都要做好"五不可",把好检查关、程序关,是安全护理的关键所在。
3.3完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由于内窥镜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护理工作中的多项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仪器管理制度、消毒制度及各种操作规程等都是内窥镜护理安全的保障。若工作中有章不循,组织管理不严,都可铸成大错,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真正做到内窥镜的安全护理,必须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①对使用、清洗消毒及存放内窥镜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以保障消毒工作的有效规范。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清洗及消毒仪器方面的知识学习提高,树立起无菌无感染的理念,并及时对新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增强对新型消毒技术的掌握。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加强培训的力度,把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与操作水平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②对仪器储存保养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完成消毒及清洗工作后,要确保仪器得到充分的干燥,可以采用悬挂的方式来储存仪器等。如需使用,需要在使用前再次对仪器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感染发生的机率。③严格执行仪器操作规程。"内镜下治疗中的操作安全,是技术操作质量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如配合镜检医生取病理,或配合医生做镜下治疗等。因此对技术操作的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5]"在内窥镜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按步骤进行,减少随意性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刘丽萍.量化管理在内镜室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2):537.
[2]白丽梅.护理安全问题常见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第10届中日护理学术交流会[J].中华护理学会,2006,09.
[3]梁发琴.内窥镜检查的护理体会[J].安庆医学,1996,1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