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范文1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面对科技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只有学会思考,孩子才能迎接新世纪所面临的新问题的挑战,让孩子勤于一个“思”字,是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一、疑是“思”字的开始
从心理过程来讲,“思”也就是思维。思维是人之本性,大脑之功能。孩子生来就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着好奇,总爱向成人问这问那,就是“思”的开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就是产生疑问,也就是具有问题意识。我认为,教师要从关心孩子的答转化为关心孩子的问。科学家的很多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怀疑已有结论开始的。例如,爱因斯坦对前人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并敢于提出挑战,结果产生了相对论。培养孩子质疑的习惯,可以通过具体的科学家的事例,教育孩子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要富有挑战性;其次,指导孩子如何质疑;最后,要创设质疑的情境,让孩子在质疑的实践中学会质疑。
二、勤是“思”的保证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发现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少。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是有一部分孩子不是不会思考,而是不想思考。我曾遇到过一位二年级的小学生,我让她做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她不吭声。我很耐心地对她说:“你做错了,也没关系。如有困难,我可以帮你。”但她还是默不作声。在我再三要求下,她说:“老师,这道题我想想是会的,不过我不想想。”这个回答引起了我的思考和担忧。要知道脑是越动越灵的,有脑而不用,就如同刀不用要生锈一样,脑也会变得迟钝。思考上的懒惰是个非智力因素问题。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做出创造时说:“我没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养成勤于动脑,追究问题的习惯呢?我的建议是:
1.不要直接给答案。
当孩子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一方面要热情地耐心倾听孩子的提问,另一方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简单地直接回答,而应该以引导的方式把孩子的问题转化为一个一个让孩子能够思考的简单问题,启发帮助孩子自己来回答。如果教师总是直接地回答,孩子就会形成一个习惯性定势,遇到问题就马上向成人求得答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性,不想独立思考,不想动脑筋,结果只能是越来越不会动脑。
2.从表面特征到内在关系。
对年幼的孩子来讲。可以先从表面的特征上比较事物的异同开始,让孩子学会动脑筋,然后逐步转向对事物的因果关系,包含关系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进行一些推理训练。
3.让成功成动力。
在为孩子创设思考的情境的同时。教师要考虑到让孩子成功。成功所产生的愉悦的情感体验能激起孩子再次思考的欲望。猜谜语是很受孩子喜欢的一种思考活动。当孩子猜谜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作一些具体的引导或形象的比喻,把难度降低。这样孩子越勤于动脑,就越会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三、解是“思”的结果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范文2
案例一:母亲的咒骂让我想赶快离开家
苏某,女。她的父母在她上小学五年级时离婚,她一直跟着母亲和外婆生活。她是在外婆和母亲咒骂亲生父亲的声音中长大的,到了高中之所以坚决要求住校,就是为了躲避每天放学回家的咒骂声。她的父亲自离婚后就去外地工作了,母亲坚决不让她跟父亲联系,但她一直偷偷保持联系。在她父母刚离婚的时候,她也随着她的外婆和母亲恨过父亲,觉得是父亲对不起母亲,随着她慢慢懂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以后,在她看来,任何一个男人都不可能容忍像她母亲一样的女人,更别说和她生活一辈子。父亲从不在她跟前说母亲和外婆的是非,还时常劝说她好好和她们相处。母亲在她婚姻破裂以后的各种反应都让她感觉很压抑,每次母亲谈到父亲时的那种歇斯底里式的行为都让她心惊胆战,她觉得外婆和母亲在性格和为人处事上有问题,她父亲的外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她无力改变母亲的言行,现在就想赶紧上大学,赶快独立,远离母亲“怨夫”式的生活圈。
案例二:幸福的家庭原来只是表面现象
陈某,女。暑假的一个晚上,我接到了她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是她的哭泣声,她支支吾吾地说她特别难过,这种状况她不知道找谁,跟谁说,原来是她确认母亲有外遇了。因为她考上大学了,全家人都特别高兴,母亲请了两个月假在家陪她,父亲工作忙,只能抽空跟她们母女在一起。她刚开始发现母亲有些电话故意躲开她,而后发现母亲老背着她聊QQ。当她偷看了母亲的手机短信和QQ聊天记录的时候,她感觉母亲有外遇了,但她还是不死心,她觉得自己家庭挺幸福的,父母只是相处的时间少而已,母亲不应该有外遇。她晚上跟踪了母亲后,断定母亲有外遇,她越想越难过,不知如何面对母亲,面对父亲,她有一种被欺骗、被遗弃的感觉,她设想了种种去杀害与她母亲在一起的那个男人的方式,她感觉自己像掉进黑洞一样看不到自己那个幸福的家。
案例后的思考
1.离异家庭里,为什么离异双方不给孩子一个思考判断的世界?在家庭生活里,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思考判断。作为感情出现问题、或者已经离异的父母,为什么在孩子身上往往要强加很多自己对对方的不满以及家庭破裂事件的判断和理解,剥夺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压制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管父母的感情是如何破裂的,孩子到底能不能从心底认可父母离异的事实,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有自己见解,但是,离异父母为了争得孩子对自己的支持和理解,往往用语言向孩子进行着信息渗透和思考剥夺,殊不知,孩子不仅要承受父母给他们带来的不健全家庭的事实,而且要承受父母的思考剥夺,陷入矛盾痛苦之中。对于年龄小或者辨别能力还很弱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诉说将会深深的影响孩子的心灵,孩子会与将要跟他们一起生活的、感觉受害者站在同一战线上去对抗另一方父母,但对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来说,过多的干涉、思维强制、行为限制,只能让孩子陷入矛盾之中,或者适得其反的让孩子站在了另一方的立场上,比如案例中的苏某,即使她的母亲无时无刻不在对她进行“憎父”教育,但她心里只认可自己的父亲,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抑和痛苦,她想要走向独立的理由只是为了逃避母亲的责难和控制。
2.离异家庭里,为什么离异双方不能给孩子一个心理独自成长的世界?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有它各个阶段的发展和状态,也就有它自身的心理历程和成长规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成长感受。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在我们的离异家庭里,往往在孩子身上会折射出更多的心理问题,更多的品行问题,当我们追根溯源时,会发现是离异双方的言行干涉了孩子心理独自成长的机会,进而影响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离异双方常常用自己婚姻的失败作为反面教材试图来教导孩子,阻止孩子在生活上犯同样的错误,甚至把他们能设想到的问题全部罗列出来,想快速的促进孩子的感情进展,让孩子以成年人的心理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恰恰是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将孩子推入心理障碍的深宅大院,更有可能造成孩子人格方面的缺陷。
3.感情危机的父母,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心理世界?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夫妻双方的感情出轨,在夫妻矛盾难以调和,不能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时,作为父母,是否可以提前给予一定的暗示或者逐步将实情告知孩子,让孩子在一个和谐的心理世界里接受事实?外国学者霍滋曼与他的同事通过观察离异家庭儿童面对父母分离而产生的精神变化,把这一变化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否认阶段、愤怒阶段、争执阶段、沮丧阶段。霍滋曼提出的这四个阶段是在父母发生激烈冲突至离异的这段时间里,儿童思想态度的变化过程,这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使用不同的教育指导是有帮助的。比如陈某,她已具备了承受挫折的能力,但母亲的掩饰却让她倍受伤害,进而使得她猜疑、迷茫、心态异常,最后被自己强烈的愤怒情绪和报复心理击垮。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范文3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方法
区域活动是指孩子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在自由、独立、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的自由交流。这个过程是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自我表露热情、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本质,充分发挥健康人格的过程。教师应采取适当和有效的教育策略指导孩子。
一、重视指导和研究相结合
教师在该地区的活动是帮助儿童,指导其和同伴积极有效地互动,这就要求孩子学习,理解活动,发现不同的规律特征。教师观察到即使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在该地区的活动性能,也可能判断是错误的,因此,教师需要对观察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然后去实践,验证前面的结论,可重复很多次,所以教育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二、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
教师适时介入反映了教师的艺术性和干预性,干预主要起指导作用,不影响孩子们的游戏,老师有时是一场游戏的伙伴,有时是一个特定的角色,但也有时候是旁观者,在必要的时候,是调解。孩子们在正常情况下沟通的好时机,老师最好不要参与。盲目中断正在进行的游戏,这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会让孩子对老师反感。只有当出现争端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在勘探中遇到了困难,放弃了有价值的探索,老师应该适当干预,让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进行下去。
三、教师给予指导要以鼓励、肯定为主
有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热情,不管是否成功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孩子之间也有差异,只要孩子们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不论结果如何,我们必须给予高度赞扬和鼓励。否则弱的孩子总是失败,会产生恐惧和自卑情结,导致其对整个游戏失去兴趣。对于这些孩子,一方面,老师应该对他进行个人指导,帮助他掌握某些技能,称赞他有信心,一个孩子可以邀请能力高的孩子,让他也去体验游戏的成功。
四、评价指导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范文4
《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书作家桥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据统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大,该项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大多数家长还不能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正确含义,对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亲子共读是加强早期阅读教育的良好方式。美国利诺斯大学的研究员钦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时间,对205名入学前已经学会阅读的孩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开始给他们读书,并使他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1 亲子共读,家庭教育最美的亲情课程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第一重要因素,是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促使孩子智力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便是亲子阅读。
亲子共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并不仅仅只是阅读那么简单,它能让父母和孩子在“共读”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快乐,同时还能加深父母和孩子间的亲情,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并爱上阅读,懂得人生。所以可以说,亲子共读是在用“爱”的方式来让孩子爱上阅读,让家里充满温情。
笔者有个31个月大的孩子,从他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进行亲子共读,有时爸爸读,有时妈妈读。可以说在他还没出生的时候,他就对爸爸妈妈的声音非常熟悉,并且初步养成了亲子共读的习惯,特别是在他快出生前,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开始给他阅读的时候,他显得特别安静,仿佛特别享受。孩子出生以后,每天都会有半个小时以上的亲子共读时间。一个属于他的书柜,一段固定的时间,爸爸妈妈和孩子,或他坐在我们的腿上、或我们面对面坐着,有时还会进行角色的扮演。比如:在读《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时候,爸爸和孩子一起表演,孩子张开双臂说:“我的爱有这么多。”爸爸也张开双臂说:“我的爱有这么多。”随着故事的推进,孩子和爸爸紧紧抱在一起,亲情的温暖包围着彼此。当孩子晚上怕黑不肯睡觉的时候,我们一起读《小兔不睡觉》:天黑了,小兔们已经躺在床上了,可是他们睡不着,一会玩车轨、一会骑大马,不管爸爸妈妈怎么阻止,他们就是不想睡觉。可是,当爸爸妈妈睡着后,他们本以为可以玩一晚上,没想到一会他们都睡着了。读完这个故事,孩子也躺在我们的怀里睡着了。
两年半时间,我们从未间断亲子共读。特别是两岁以后,每天晚上八点,我们三个都会一起读半小时的书。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共读一本书,有时互相进行交流。孩子的脾气温和,凡事愿意和我们商量,不随便发脾气,懂得感恩。
所以说,一个好的阅读行为,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媒介。通过阅读中亲子之间的互动,让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更亲密。同时,通过阅读,家长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从而知道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且懂得尊重他们。
作为父母,养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养育就是“抚养、教育、培育”三方面的集合体。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的责任更重要的就是教育,而不仅仅是抚养。也就是说,做孩子思想上的领路者,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阅读犹如给孩子装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孩子借助这双翅膀,也就能飞得更高更远。这就是书籍给他们的力量。
2 亲子共读,家庭教育最优的启蒙课程
(1)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要不要进行识字,一直有很大的争论。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上说,杭州有个老师因为家长在暑假里没有让孩子提前学拼音、学汉字而公开指责家长。但笔者认为识字不能为了识字而进行,这样往往让孩子失去主动识字的兴趣。而亲子共读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从而带动识字。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越早开始效果越好。不要担心孩子看不懂。读得多了,孩子会逐渐增加识字量。识字多了,孩子会更早地开始独立阅读,扩大知识面。一旦孩子爱上阅读便欲罢不能,他们会不停地阅读,越读越多,越读越好。有大量的名人为证,如两岁时就已识字一千多。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的两岁多里,他已经阅读了几百本中英文的绘本,而这一切没有任何的强迫,是自然而来的过程。有时,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他会自己在书柜里拿出几本书,席地而坐,认真地阅读,并且会对里面的内容进行复述,相信这样的坚持,他的识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
(2)亲子共读能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发展孩子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与交往能力。喜爱阅读的孩子的语言能力特强,在听、说、读、写方面较不爱阅读的孩子高,孩子从书中领悟复杂的意念,欣赏语言的美妙。阅读使孩子知识面扩大。书中的世界无限广阔,充满想象、好奇,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创意,会终生受益。
前几天,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孩子突然进来,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我想要桌子上的东西,可是太高了,我拿不到,因为我不会飞,你能帮我拿一下吗?”两岁多的孩子,他能准确地使用关联词语“可是”、“因为”,并能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这就是长期亲子共读的效果。记得有一段时间,他特别喜欢看《鼠小弟荡秋千》,里面有一句重复的话:“你太重了,荡不了。”每次阅读,他都能把这句话说得很好。有一天,他在洗澡的时候,爸爸和他说:“豆豆,你的澡盆爸爸也想进来,我们一起洗可以吗?”豆豆马上拒绝道:“爸爸,你太重了,洗不了。”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3)亲子共读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的品质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善于发现问题,能够通过思考、分析找到答案,才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孩子长大后,因为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品质,他的视角会比别人宽广,思维也会更加缜密。因此,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将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遇,更容易拥有成功的生活和事业。
因此,每个父母都要尽早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亲子共读,孩子能在阅读中边读边吸收,边分析边理解,让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喜爱阅读的孩子会自得其乐,使阅读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一种愉悦的享受过程。
和孩子一起阅读《小猪变形记》:小猪觉得自己有c无聊,于是他想变成其他动物,变大象、变斑马等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每次小猪都会找到这种动物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来变,比如斑马身上的斑纹,小猪就会找来油漆来涂成斑马的样子。继续读下去,就让孩子来猜想他会怎么变?学生紧紧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分析猜想。最后,我们通过回忆,对整个文章的脉络进行梳理,制作了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3 亲子共读,家庭教育最佳的心理课程
亲子阅读会让家长更容易了解孩子。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难题。他们或是年纪太小,不懂如何表达;或是踏入尴尬年龄,宁愿跟同辈朋友分享,总之就是不向父母倾诉难处,以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生出难以逾越的隔膜。假如父母从小就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在分享故事过程中,便能深入了解孩子。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范文5
独生子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将要承担家长所有的期望;意味着家长愿意最大限度地主导孩子的未来发展;甚至意味着孩子就是家长的一切。
可是,过度保护容易剥夺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经验的机会。天长日久就会妨碍孩子独立自主性格的发展,导致孩子虽烈的“依恋情结”。这样的孩子时时处处被动、依赖、消极、等待。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
我国著名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的女儿孙冉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篇文章,提出和父亲不太相同的教育看法。这不仅是父女的交锋,更向我们展现了独立性教育的优良成果。
孙冉上中学以后曾经两次去日本,她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经历去提高自己分析的能力。在写调查报告过程中,访问了日本15个省的中小学生,共发放110份问卷,收取91份文件。这是她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过程。
“仆人眼里无英雄”是孙云晓的育女经,“―个人要在体验中长大,不用在孩子身上刻意做什么。”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以下十种方法可以尝试:
给孩子空间,让他往前走:做父母的,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给孩子时间,让他去安排: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独立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
李瑞在3岁后,每天有―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看电视、画画、拼图,或者什么也不干……长此以往,他逐渐学会了安排时间。
给孩子条件,让他去锻炼:培养孩子拔苗助长肯定要失败,但采取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应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
5岁的小玉对洗碗感兴趣,妈妈为她准备了―个小板凳,并说:“我知道你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龙头太高,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
给孩子问题。让他找答案:孩子提出问题,或^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想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独立性。
小米的成功经验是:孩子问我字,我让他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他都知道自己去查字典。
给孩子困难,让他去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要求他自己去解决。家长也可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
给孩子机遇,让他去抓住:家长的任务应该是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培养孩子善于抓住机遇、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
刘佳妈妈鼓励女儿争取参加学校的英语选拔赛。在小学升初中时,这次比赛成绩意外地被作为―个参考因素,给她升学很大帮助。
给孩子冲突,让他去解决:孩子在一起难免有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的矛盾时,家长应鼓励孩子去面对它,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由家长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给孩子对手,让他去竞争:让孩子既学会合作,又学会竞争。有效的办法,就是树立―个友好的竞争对手。
可以先和比自己稍好一点的孩子比。在取得胜利之后,父母要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一轮暗中的较量。
给孩子权利,让他去选择:孩子的独立性在他的独立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家长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崔玲本来想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却发现她在舞蹈班门口看得出神,于是,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同时也提出要求:她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一定要坚持一个阶段,把舞蹈学好。
给孩子题目,让他去创造:创造是独立性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型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样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
豆豆特别爱玩泥,于是妈给他买了各种各样的橡皮泥。初中毕业时,他以此特长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
链接:国外独立性教育
美国20码法则:
“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保持至少20码的距离。”这些品质包括:
1 婴幼儿从小会单独睡觉,无需父母陪护。
2 将几个月大的婴儿放入水中,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游泳。
3 孩子跌跤,自己爬起来。
4 上幼儿园的孩子会做家务,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5 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日本《家庭教育手册》:
让弦子分担家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立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人。让孩子从“把用过的东西整理好”等小事做起,养成做家务的习惯。
另外,要让孩子在定额的零花钱中自己安排、计划花费。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范文6
这里讲的“作文”,指的是孩子有意识的语言表达。只要是孩子自己经过大脑加工的语言表达,就是孩子的口头作文,这就将作文生活化、实用化了,为以后的书面作文创造了语言思维发展的积极环境。
活动设计一:情景对话“作文”
与孩子对话,不能空洞无物,要用“形与声”(即口头语言与事物实物相结合)来具体形象地构建孩子的认知观念,由“点”到“链”,逐步丰富和发展。
第一步,让孩子跟着说。对幼儿的语言教育,从心理学上说,要多进行“有意注意”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应该面对具体事物、实物来进行说话认识。只有这样,孩子的大脑中才有真实具体的语言感知观念,其语言思维才有可供发展的介质,使语言变得充实、生动。比如,对孩子说“这是一杯水”时,应该用一个小杯子盛上较多的水,放到孩子面前,左右摇晃摇晃,让水在杯中运动运动,孩子就会理解和把握“由杯入水,杯水相连”这一句话的含义了,再带着孩子练习说上几次,孩子便会有收获。
第二步,待孩子能独立说些简短的话后,家长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小情景与孩子展开对话训练。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同时积极激发孩子运用并且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母子俩置身于一个菜市场,两人配合着买些自己喜爱吃的菜,先是互相对话交流,再让孩子向摊贩打听自己所要买的那些菜的情况,并进行讨价还价,这就是一种活生生的、具有实际积极效果的对话学习训练。
活动设计二:亲历描述“作文”
站在对话作文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孩子的口头语言水平,下面就进入“亲历描述作文”这一步吧。这一步比较简单,就是让孩子把自己近两天亲身经历的小事情向我们描述出来。但是,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孩子把事情描述好:一是说话的语气不要过急,慢慢想慢慢说,尽量把每一句话说完整、说清晰;二是前后句子有连贯性;三是如果孩子小,可以多说一些短句子;四是注意潜移默化地指导孩子,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中的人物清楚地表述出来。等到孩子的描述完成后,家长本着积极鼓励的原则指出孩子哪些地方的描述可以如何改进,获得孩子的认同后,还可以让孩子重新复述一次,从而促进孩子独立说话作文水平的提高。
活动设计三:斗嘴训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