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宣传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宣传传统文化范文1
一、学习和传播国学的重要性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国学经典中,读书、修身、立德,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强调的忠孝、仁爱、诚信、道义、廉耻是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操守;倡导的“慎独”,讲究“吾日三省吾身”,是自律,是价值取向,这些精神正是我们当今社会迫切需要树立和弘扬的。
首先,学习传播国学,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优雅人格,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广胸襟,培养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学习传播国学,能够提升我市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其次,学习传播国学,是提升人们道德修养的需要。国学有着非常丰富的道德理念,它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获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加强国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改变不良社会风气,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当前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情况下,继承和发扬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找寻支撑人们精神的养料,是时代的需求。
最后,学习传播国学,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社会对公民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习国学,从博大精深的国学知识中汲取营养,继承国学知义明理、文明礼让的人文价值,对提升市民的精神生活品质,对改变社会上人心浮躁、行为不文明等现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青少年情绪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和文化的积淀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开展国学教育已经很多年了,重点是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如,中小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走廊文化、食堂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打造了儒雅书香校园环境,课前背诵诗歌、《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经典。特别是2010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共同实施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在中小学校开展了诵读比赛、书法比赛,并利用传统节日或重要纪念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国学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不少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习态度开始好转,不良习惯得到改变。
但国学教育还只是起步阶段,在全民蓬勃兴起国学热的大环境下,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国学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不论是大众意识还是相关部门,对国学的重要性都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没有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学习宣传国学“热潮”还没有真正热起来。二是国学教育学习宣传范围较窄,系统性不够强。仅在学校开展活动,且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教学时间、课程安排、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强,不明确、不统一、不完善,做得还不够实,国学教育难以深入持久,市民国学知识欠缺,思想认识上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师资、经费缺乏,发展不平衡。仅就学校来看,目前,各学校基本上没有专业国学教师和专项国学教育经费的强有力保障,时间、效果不能得到保证,且发展不平衡,幼儿园、小学要好于中学,市区及县城内学校好于农村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好于村小。从社会层面上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工作队伍,使其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加强国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要凝聚共识重引导,构建国学教育强有利社会氛围。国学教育关乎全市的道德进步和人文素养提高,需要党政认同及有关方面齐抓共管。把学习、宣传国学作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市民素质提升培训的一项工作予以规划和实施,给予经费保障;宣传部门将学习宣传国学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的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加大对高尚道德人物的评选表彰力度,丰富社会文化活动形式;新闻广电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依托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国学知识,对道德高尚的先进人物予以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国学和道德建设为主题设计载体活动。教育主管部门要担当起学习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发挥其特殊使命,形成共识和合作,让国学教育的精髓照亮神州大地。
如何宣传传统文化范文2
1 当代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笔者目前担任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辅导员。针对目前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1 传统文化在当今“高校文化”中的保留程度有限
如今的大学校园,处处可见创新、自由、学术的影子,在所谓“大学文化”中,传统文化是否占有一席之地呢?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21名艺术类大学生中,针对“你所在的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的氛围如何”,选择“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的只有27名,仅占12.2%,而选择“偶尔会有所体现”的有172名,占到了77.8%,甚至有22名同学选择了“基本没有传统文化的氛围”。可见,传统文化在整个大学校园中的阵地正逐步被占领。
1.2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仍比较重视
艺术专业是相对特殊的学科门类,它在其他学科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比较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同时宣扬最大限度的创新[3]。在接受问卷调查的艺术类大学生中,针对“你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精神中应是何种地位”,选择了“传统文化应是大学精神的重要核心内容”的有122名,占55.2%,选择“传统文化应在大学精神中有所体现”的有91名,占41.2%。另外,针对“你认为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否有必要”,选择“非常有必要”的有100名,占45.2%,选择“我愿意参加相关的教育”的有95名,占43%。这表明,虽然传统文化在当今高校文化中日渐式微,但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仍比较重视。
2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压力与原因
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完整人格的养成,同时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途径[4]。但在当今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步履维艰。经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缺乏广泛的社会氛围
当代中国社会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飞速发展,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保留提出了挑战。有119名同学表示“从小接受的教育中,传统文化比例不高,没有社会氛围”,占53.8%。但在谈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时,仍有156名同学认为“二者相辅相成,传统文化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占70.6%。可见,虽然传统文化的传承仍有良好的思想意识基础,但在整个社会飞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不容乐观。
2.2 缺乏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针对任课教师的一道调查题目中,仅有88名同学选择了“3位以上的任课老师偶尔会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占39.8%,选择“经常会有任课教师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是只有9名,仅占4.1%。更让人担心的是,有67名同学选择了“至少有1名以上的任课老师比较反对宣传传统文化”,占30.3%。由此可见,在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阵地,传统文化正在被其他思想意识取代。
2.3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轻视
在涉及到网络新媒体的调查中,有119名同学选择了“网络媒体中很少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占53.8%。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受众最广的网络游戏世界,有38名同学选择了“网络游戏中会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只占17.2%。相对的,选择“从不体现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有51人,占23.1%。因此可见,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轻视现象比较严重,这势必会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也会对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4 高校的考核、奖惩制度普遍缺乏人文关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学校的考核制度,决定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努力的方向,以及人格的形成。而现如今大部分高校的考核制度仍紧紧围绕绩点排名高低、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对于道德层面的考察仍停留在形式上,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在这个背景下,多数学生更加关心如何提高成绩、竞选学生干部。虽然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如果一味的追求成绩、鼓励竞争,而轻视道德教育的话,势必会导致当代高校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滑坡。而如何在以排名为主要标准的考核体系中体现对道德标准的考核,仍有待思考。
2.5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常规模式的局限性
受以往教育模式的限制,当前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专题讲座、展板宣传为主。而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也有131名同学选择了“愿意参加传统文化类讲座”,占63.8%。这些活动组织起来简单易行,具有相对广泛的受众面,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讲座形式单一、听众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再者会受主讲人知识水平、演讲风格限制,笔者曾遇到过组织讲座但参与者寥寥的尴尬局面。因此,要开展效果显著,可行性强的教育活动,需要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3 在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性思路探索
笔者曾举办过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体来看,艺术类大学生对这些教育活动比较接纳,部分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影响力。笔者认为,要开展执行性强、参与度高、效果显著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拓宽思路,变换教育形式。
3.1 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由上文的数据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度较高。调查数据显示,有201名同学选择了“传统文化对个人艺术创作(或平时的作业、作品)理念具有一定的、重要的影响”,占90.1%。传统文化是艺术领域重要的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专业艺术教育,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更加善于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美。因此,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群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很强的示范作用。
3.2 选取独特元素,以新的视角开展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果笼统的开展宣传教育,往往不得要领。笔者曾以学生党支部活动为载体,开展以“慎独、反省、个人修养”为主题的专题教育讨论活动。以曾子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来进行自我反省的教育,以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进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教育。这种反思、提高自身修养的教育活动可以深入到每位参与者的内心,收到了极佳的效果。笔者在这些教育活动中,真正领悟到了“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的真谛。由此可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大而全”不如“小而精”,完全可以选取其中某一元素进行放大、扩展、激励,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3 以现有的教学形式为载体,从课程、学分的角度激励参与
笔者曾申报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课题的校级开放实验项目,艺术类学生报名相当踊跃。这种教育形式的创新性和优势在于,它与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把传统文化渗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来,逐步改变部分同学脑海中“传统文化教育只是学习以外的事情”的思维定势。并且此类开放实验项目的成果以微电影、影像集、漫画集为主要形式,切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目的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专业技能的平台。
3.4 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
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要优势在于,活动在假期举行,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调查研究。笔者曾在2013年组织以“传统文化寻访”为专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小组,组织6名同学奔赴贵州安顺平坝县天龙镇,探访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屯堡文化。经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走访、采访调查,最终形成视频、报告等成果,开学后进行成果展示,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并且在实地走访过程中,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实时报道,极大的扩大了受众范围。笔者也被评为校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本年度的暑期社会实践,笔者将继续组队赴河南进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寻访,艺术类学生报名极其踊跃。由此可以看出,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结合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扩大传统文化在艺术类学生群体中的影响范围,也可以使传统文化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宣传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环境 节日 游戏 家园合作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传统文化,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适合幼儿阅读的名篇,教会人如何做人、孝亲尊师、谦恭有礼、诚实守信等,这些传统文化教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使中国成为举世瞩目的文明古国,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当前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要让幼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优秀民族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为幸福美满的人生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创造合理的民族传统文化环境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幼儿大部分学习活动,受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影响。幼儿园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环境熏陶。因此,幼儿园大厅可以进行民族传统节日介绍,让幼儿了解我国各个传统节日的名称、由来及传统习俗;走廊可以不同民族传统艺术作品进行装饰,如剪纸作品、扎染作品和编织类作品等。通过这样的环境创造,让幼儿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和创作的乐趣,时时处处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区域中,可以为幼儿搭建小舞台,创设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墙饰和挂饰,提供相应的头饰、道具和其他操作材料,激发幼儿了解、模仿戏曲、皮影戏和木偶剧等传统文化的欲望,当幼儿参与表演时,整个过程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对民族传统文化有初步的印象,体会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乐趣。
二、开展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节日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民风民俗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风民俗大多与中国传统节日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如中秋节,可以展开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搜集中秋节资料、讲故事,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由来、传说和过节的意义;同时,在园进行“中秋节”主题环境创造,通过环境布置进一步向幼儿宣传传统文化。又如在端午节来临之前,可以在幼儿园开展一次邀请家长一起参加的包粽子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给幼儿讲解端午节的由来,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增长民俗知识,了解浩烟如海的中国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同时使他们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另外,还可以进行节日联欢、亲子活动等,让幼儿通过动手制作、分享、讲述、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切身感知中华传统文化。
三、组织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主要的活动形式和探索世界的桥梁。在游戏活动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是幼儿园实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民间游戏,如运动技巧丰富、在快乐中发展体能的民间体育游戏;朗朗上口、趣味无穷的民间语言游戏等。我们在组织幼儿做游戏时,可以将民间游戏巧妙地渗透到幼儿游戏中,使幼儿体会传统民间游戏的独特魅力。而且民间游戏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简便性,只要想做游戏,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民间游戏的道具一般来自日常生活,就地可取,如丢手绢、跳房子等。
四、展开切实有效的家园合作
在对幼儿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践行家园合作模式不仅可以促进教育成效迅速实现,而且可以拉近老师、孩子及家长之间的距离,便于今后教育工作顺利开展。首先,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义、实施方法及目的等内容,以家长的行为举止影响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定期举办家长学习班或者家园联系会等,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活力。其次,尝试开展学术沙龙、以某方面文化礼仪为主题的专题活动、文化接龙游戏等形式,激发孩子积极参与到文化教育中的热情和兴趣,让孩子在玩乐中对传统文化有初步认识,在教师和家长的耐心指导下提高对相应传统文化的兴趣;再次,带领孩子参观古典建筑、拜访老革命家、欣赏有意义的影片及围坐操场玩游戏等,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时间和空间,在结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风貌和民族特质的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让幼儿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他们健康成长乃至中华民族的振兴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顺利开展的良好策略与方式,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慧芬.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刍议[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3):52.
[2]左文霞.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郑和研究[J].科教文汇,2007(8):91.
如何宣传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132-02
目前高职学生大部分是90后、00后,这时期是国外文化对我国侵入高峰期,他们从小接触到网络媒体上广泛宣传的国外文化,他们看美剧、日漫、韩剧,他们吃肯德基、麦当劳、哈根达斯等洋食品,他们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可以说没有,这现象也引起国家、社会关注,由此2014年教育部在其官网上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今后我国将把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比重。同时《纲要》中指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生活关爱教学,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教育。分别针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提出具体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求在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1 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由于我国几千年来受儒家学而优则仕影响,数学学习、数学教学只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技能的人才,再有我国教育受近千年的科举思想影响,在普通数学教育中形成应试教育文化,而在高职数学教学虽然应试教育文化没有普通教育激烈,但多年来形成了高职教育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数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只是辅助学科,这使得很大部分数学教学人员觉得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在现行高职的数学教材体系中忽略了在课程体系有意渗透传统文化的组织编写,注重的是数学学科系统性,在教材中也只是在章节的开头和结尾有关该章数学文化介绍,设计到传统文化极少,这使得一线教师除了要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外,还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查找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这无形增加教师教学难度,这导致很大一批一线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2 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路径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是为培养既有知识技能又有良好品性的社会合格劳动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渗透传统文化。为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2.1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培养数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纵观所有在职的数学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数学教师,他们教育中本就缺乏传统文化熏陶,进入数学教学,也继续传承者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现在数学教师包括自己,没有较高传统文化的底蕴,而要求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有一定难度的。
要提高数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切实做到渗透传统文化,具体方法是:首先,培训已在数学教学岗位教师,具体可教师自己阅读相关书籍,以国家专家教授编写与国学与数学教学密切相关的书籍,各省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编写与该省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读本,方便广大一线教师阅读,及时提高数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便在教学中实时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建全发展。其次,是培养将要进入教学岗位的新教师,如师范院校数学系学生在校期间应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培养其对经典的深入理解,对社会上考教师资格人员增加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科目。
2.2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法思考
首先,收集数学概念、内容等与传统文化关联。数学中许多数学概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数学中熟悉函数的名字就颇有文化,“函数”一词是转译词,是我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在翻译《代数学》(1895年)一书时,把function译成“函数”的中国古代“函”字与“含”字通用,都有着“包含”的意思。李善兰给出的定义是:“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中国古代用天、地、人、物4个字来表示4个不同的未知数或变量。这个定义的含义是“凡是公式中含有变量x,则该式子叫做x的函数。”所以“函数”是指公式里含有变量的意思。除此外还有幂、等数学概念。
又如在江苏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第三册起始章逻辑代数初步第一节《二进制及其转换》,结合古代数学文献《周易》教学展开教学。八卦是我国古代到家叙述万物变化的经典著作《周易》中的8种基本图形,由符号─(阳)和――(阴)组成,图衍生自中国古代的《河图》与《洛书》,传为伏羲所作。其中《河图》演化为先天八卦,《洛书》演化为后天八卦。八卦各有三爻,“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立八方,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事物与自然现象,象征世界的变化与循环,世间万物皆可分类归至八卦之中。介绍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发明二进制,而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表示法就是中国的八卦。
其次,寻找传统文化中蕴含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如在数学中处处转化思想,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一思想,会简要介绍汉代公孙弘传奇经历,介绍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不仅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而且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赢得了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美誉,以此让学生具体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如数学思想方法与我国注明古代兵书《孙子兵法》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如数学中不等式证明方法中有一种叫放缩法,在此提出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孙膑兵法,以此说明牺牲局部换取全局胜利这与放缩法就是这样典范。再如数学中反证法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一个“道旁李苦”的故事的关系。还有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与围魏救赵、数学中算法思想与运筹帷幄等。
再次,数学知识与古诗的联系。如在教授直线与圆位置关系时,可从引入王维的《至塞上》中诗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并配以相应图片、动画,营造充满诗情画意情景创设,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再如在讲立体几何点、线、面位置关系教学中,可通过陈子昂的《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来理解线、面这一抽象数学概念。
最后,在高职数学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时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双重性,即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对积极一面应大张旗鼓宣传传承,对消极一面不应该回避,如在教授二项式定理时,不仅应向学生介绍我国“杨辉三角”出现在杨辉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比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首先500年左右,还应让学生知道,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思想,导致欧洲虽比我国晚发现杨辉三角,但却同时提出组合理论与杨辉三角结合――二项式定理更具一般性问题解决办法。
3 结语
当然,在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只有国家、教育部重视和一线教师热情参与是远远不够的,纵观我国从初等数学到高职数学教学教材,前期小学与初中的知识与传统文化联系尚且紧密,而高职数学教材选择主要内容绝大部分是与近代数学相关内容,特别后期是高等数学内容,这些内容产生背景是16、17世纪文艺复兴欧美学者建立的数学,在这样知识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是值得一线教师、高层专家认真商榷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波涛.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1):95.
如何宣传传统文化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
作为农耕时代重要的经济形态及组织,传统手工艺是祖国宝贵的人文遗产,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人文精神和经济价值。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困难,传统人文精神弱化,传统手工产业发展堪忧。在前述背景下,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团委在上级团委指导下,对传统手工艺遗存较为丰富的皖西南地区手工业生存与发展现状实施了详细的实地调查,探究其技艺流传、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问题。
一、调查路径与过程概述
具体来说,项目基于徽州地区丰富的传统手工艺留存,调查典型手工业的传承故事、生存现状,通过学生暑期回乡就近调查走访其历史源流、传承故事、工艺特点、生存现状、发展问题等内容,并通过图文、视频网络直播,记录和宣传传统手工艺,呼吁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中来,更好发扬传统手工艺人文和经济价值。
(一)实地观察、深入走访、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主要以皖西南黄山、安庆、池州、芜湖、宣城5个徽州典型地区近30个样本进行实地调查,按照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和文件精神,采取田野调查的方式开展,包括实地观察、深入走访、问卷调查,获取皖西南地区典型传统手工艺的现状资料,在此基础上队员撰写调查日志,团队在队员调查日志基础上分析调查内容,探讨并得出结论。
在调查安排上,队员们分别对群众和手艺人进行了深入走访,对具体传统手工艺资料的发掘、生存现状、生产过程、存在问题进行详细调查、整理。在访谈内容安排上,队员们了解传统手工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述求,并试图寻求解决意见。调查如实反映传统手工业在皖西南发展现状,队员分别与传统手工艺见证人、传承人展开采访,力求全面、细致、客观,既反应传统手工业发展传承好的一面,也不避讳发展被破坏遗失的事实。同时,发放《传统手工艺及手工产业生存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构建调查总结报告。
(二)调查过程概述
我们对队员的日志和报告提出了具体要求:(1)一定要原生态、清新简洁,包括内容与表述。(2)报告中的案例及照片,可选取典型事实和场景说明问题。图片一定要有说明。(3)加强文化遗产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资料的学习、交流,提升调研能力与水平。
在历时一个多月的调查、走访、思考、总结及网络直播过程中,队员们搜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生动展示了皖西南地区众多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不少队员在调查、采访基础上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展开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诸多有益建议。
二、发现的问题
在调查走访中,大部分同学反映传统手工艺发展传承出现断层,多数传承人工作环境较差,青年人对传统手工艺关注度不高。但也有不少同学发现政府对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逐年增加,市场对传统手工艺的需求不断升温。把这些调查报告放到一起分析后,我们发现传统手工艺发展存在几个共性难题,如传承困难、市场日益被挤压、关注和支持力度不够等,不过从长远来看整体是好的,而且不少传统手工艺在政策与市场引导下,开始了蓬勃发展。具体结论如下:
(一)现状及困难
1.后继无人,传承是大问题。作为农耕社会经济形态的遗存,很多传统手工艺失去了在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其市场受到了极大挤压,青年一代的关注度和支持度较低,面临被遗忘和被淘汰的命运。同时,基于收益的低下、生产过程的原始、生产地点多处于农村和小城镇,传统手艺很难受年轻人重视和关心,由此造成的传承困难是时代性的难题。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特殊性,如技术保密,其工艺只留传于家族中,有的只是口传心授,这些问题给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效益低下,发展是大问题 。受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发展缘故,流传至今的传统手工艺多数保留着传统手工技法,工艺制作流程较慢,经济效益低下,这给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图1 受访者认为传统手工艺的劣势
图2 受访者对传统手工艺的态度
图示表明,由于技术落后、效率低下、形式单一、政府政策支持尚不完善等原因,传统手工艺及产业很难适应市场化需求,在大机器工业、大规模生产的今天,其生存空间急速受到挤压,生存发展困难重重。
(二)发展与支持
1.关注度尚可,支撑基础薄弱。调查期间,团队找不到调查项目所在的地址是常发生的事情,询问当地居民更是无人知晓,这充分说明了传统手工艺所受的关注不够。由于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度不高造成推广传统手工艺是现存的一个极大的问题。
图3 受访者了解传统手工艺的途径
图4 受访者认为传统手工艺的优势
如图所示,有点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人数占四成,人们了解传统手艺的渠道主要是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这表明传统手工产业的社会关注度处在较高水平。调查过程中发现,单纯了解、被动认知占多数,这是一种典型的“疏关系”,相比而言,深入调查、主动支持的人数极低,从亲朋好友“亲关系”渠道获得的较少。感兴趣和打算从事传统手工艺工作是不同的概念,由此造成的传承与发展困难是必然的了。
2.政府逐步重视,枯木又逢春。调查期间有的传承老艺人激动的告诉我们,现在传统手工艺发展转好与政府的大力引导密不可分,由于政府相关文件的出台及相关申遗活动的开展使得传统文化从幕后被搬到了台前,传统手工艺开始逐步走向发展。在池州市青阳县丁桥镇调研发现,当地政府引导群众积极将传统手工艺申报文化遗产,并从资金、场地、设备、人员培训、市场宣传等方面予以专项支持,促使传统手工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在各地的走访调查中,此类政策支持、政府引导传统手工产业发展的模式已取得相当好的成效。
(三)市场与前景
1.市场导向,需求又升温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市场对传统手工艺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手工艺开始逐步做大做强。在池州市杏花村调查期间,队员们发现博白县把编织产业作为一项重点产业来扶持,专门成立工艺品研发中心,并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形成了“旅游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开拓了市场,有力地推动了手工艺品制作、生产、销售的发展。
图5 受访者对传统手工艺品的认知程度
图6 手艺传承人对传统手工艺发展提出的建议
调查表明,消费者愈来愈看重传统手工艺产品蕴含的文化价值,如文化底蕴、地方特色等,同时对其质量、材质、工艺也表现处相当高的认可度,这极大支持了传统手工产业的发展。
2.技艺需创新,政府须更深入参与。技艺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调查时我们发现很多传统手工艺在传承的同时也在自我革新技术、管理等要素,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努力把本就充满魅力的传统手工艺由优秀推向卓越,但整体来说技术和管理创新、政府支持方法和力度还有待改进。
图7 受访者传统手工艺发展提出的意见
图8 受访者对于是否支持兴建传统手工业手艺展览馆的回答
调查发现,在市场需求升温的大环境下,传统手工产业亟待有效的政策扶持、自身创新和社会关注,对此,政府、社会都应做出更大的努力。
3.适应形势,全民参与。从调查结果来看,皖西南地区传统手工艺生存发展现状整体是好的,但是如何呼吁更多人来参与传统手工艺,如何使传统手工艺适应市场化需求确实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发现,高达九成以上的民众支持建立传统手工艺展览馆,保存、传承、发扬传统手工技艺和文化,这表明传统手工技艺的群众基础、社会支持程度是非常好的,因此,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前景是良好的,但需要更多相关方,包括政府、社会人士、传承人聚集发展合力,共同为传统手工产业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切实努力。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目前已经有很多传统手工艺已经逐步发展成型,形成独有的制作和销售模式,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逐步关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同时,新兴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也给传统手工艺的投资融资、人才聚集、制度创新、市场推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结语
本调查实践的初衷就是想通过实地参与调查,将我们的思想、实践融入到社会现实之中,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获得成长的能量,实现能力的提升。通过对皖西南传统手工艺生存现状的调查、走访,获得皖西南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寻找原因、思考出路,最终获得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呼吁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中来,更好发扬传统手工艺人文和经济价值。
追求服务社会和锻炼学生的双重价值,这是皖西南地区传统手工艺生存发展现状调查项目的根本目的。通过五十多名队员的实地调查、走访,我们收获了新知与成长,我们将继续坚持为皖西南地区传统手工艺生存发展建设而行动、思考、付出,同时呼吁和邀请更多人来参与我们的行动。
参考文献
[1] 廖育群,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M].大象出版社,2009.
[2] 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 樊嘉禄,陈发俊,张程.安徽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保护现状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如何宣传传统文化范文6
创新型营销人才是具有高尚的创新人格、敏捷的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知识和较高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营销人才。创新型营销人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追求真理,对事物充满了好奇,积极探索未知的东西,不迷信权威,不惧怕困难挫折,不怕失败,原意与人合作,乐于奉献,敢于自我挑战;同时,头脑灵活,敢于打破陈规,善于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另外,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善于在实践中积累新知识新经验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创新型营销人才包含了道德修养、理想信念和人格特质等人格要素,也包括了思维方式、做事方法、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等思维、知识和能力要素。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能力共同组成了创新型人才这个有机体。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新形势下高校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承担的现实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自身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谋得生存发展的平台,实现自身理想、价值的需要。除此外,营销作为一种企事业行政单位、各行各业、各种组织和个人在运行、工作、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理念和技能,其重要性越来越突显,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作为很多高校都开设的营销专业,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在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道德素质不高,人文素养欠缺,缺乏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做事情心浮气躁、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能够心平气和、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在学习中过分看重考试分数和一些技能证书的获取,等等。面临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一些营养,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下,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学生较完美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创新人格一方面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创新的人格,是创新的个性,一般表现为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自信心、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迷信权威、敢于打破陈规、不断进取和不断超越自我;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思想品质的角度来界定,创新者的人格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坚持真理、乐于奉献、不怕失败,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格。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人格的塑造都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格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修身为本”;历来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不怕艰难困苦,不断超越自己,都可以成圣作贤,要相信自己;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个人要养“浩然之气”“,心怀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仁爱,“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等等。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帮助塑造较完美创新人格的精神财富比比皆是。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体悟并力行这些智慧,是能够塑造较完美的创新人格的。
(二)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需要站在一定高度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创新性的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很多东西都可以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带来启迪。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天、地、人”并称三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视事物的整体联系,具有明显的整体思维特征;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取象比类,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来探究人身、自然和社会等不同领域的规律,看重类比思维;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直观体验和体悟,具有直观思维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反对机械呆板,拒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认为“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具有辩证思维的特征,等等。相比直线式的机械式的思维,这些思维方法在帮助学生开启创新之门的过程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思维支持。
(三)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创新知识。
创新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特别是一些人文方面的知识。营销是综合性非常强的活动,营销的创新需要吸取经济、管理、自然、人文、社会、哲学和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知识。而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藏,蕴含了大量的涉及各个领域的智慧。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为学生的营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比如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营销者可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产品的文化意蕴,开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像美国人利用中国文化素材拍摄制作了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向全球市场推广,取得了很高的票房收入;在产品品牌和包装策略中,营销者可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以此来彰显自己独特的定位和个性;在广告创作过程中,营销者可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此来吸引受众,打造自身的独特形象,像乌江涪陵榨菜的广告宣传中强调“中国好味道”,并更换带有国粹京剧脸谱标志的新包装,使得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形象得以迅速提升;在促销活动中,营销者也可以基于传统文化采取合适的促销人员、时间、地点和方式等等。
(四)传统文化有助于营销理念的树立和实施。
树立和实施现代营销理念是营销活动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在商业组织经营、行政事业单位运行,还是个人工作、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营销理念的树立和实施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营销理念强调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向“顾客”提供更多价值,让“顾客”满意,使“买卖”双方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仁爱、和谐,强调亲亲、仁民、爱物“,凡是人,皆须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营销理念的本质,使得西方的营销理论增加了几分本土色彩,从而更加方便营销理念被各行各业各种组织和个人所采用和实施。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营销人才的营销与弘扬,借助传统文化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也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比较少,缺乏正确的认知,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落后和禁锢人性的腐朽的东西。所以,借助传统文化来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有利于对我国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向国内外营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这种人才的回答,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与一般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内容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在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了传统文化相关的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内容,引导着人才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的选择。除了一般的培养要求,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对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相关的素质要求,像孝悌忠信、仁爱和平、礼义廉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养性和修齐治平等,强调学生要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还要不断向国内外弘扬和营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正如北宋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生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心胸,把光复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一个神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力,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在培养内容方面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
培养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要的构成,决定着向学生教授什么课程的问题。在营销专业的教学内容中,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定为大一或大二的专业必修课,每个营销专业的学生用至少一学年的时间较系统地学习这门课程,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知并逐步产生学习兴趣;在大三增加与营销专业学生的创新素质相关的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思维方法、传统艺术和古代文学等方面的课程作为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这在营销中日益强调文化价值,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日益迅猛的大背景下,这些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的营销创新和实践具有较多好处,有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大四,我们开设国学经典选读的专业选修课,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道德经》和《孙子兵法》等。这些教学内容的安排,使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贯彻整个大学四年,使他们耳濡目染、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产生兴趣,逐渐践行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创新教学和考核方式。
在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必须有什么样的老师。要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创新型营销人才,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创新素质。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授课和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传统文化精神,学习并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其次,教师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在介绍营销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除了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相关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来探讨相关问题;再次,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不能够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当成说教,使学生把所学课程当成自己拿学分的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利用案例式、体验式、研究式、启发式和师生角色互换式等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互动共同成长,重视知行合一;在考核方式方面,创新教学考核方式,不但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还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不但考核结果而且更要重视过程的考核,在教学考核中也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
(四)学校改变管理理念,塑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学校要改变管理观念,由“管”师生转变为服务师生,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为师生学习传统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学校各个部门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在工作、生活实践中践行传统文化的精神,“自己做到然后再要求别人做”,这样才能够上行下效,得到师生的积极响应,为师生树立一个效仿的榜样。学校要在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和其他管理过程中,积极贯彻落实学习传统文化、力行传统文化和宣传传统文化的精神,使传统文化成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论坛,成立一些学习传统文化的教师和学生团体组织,开展推广落实传统文化的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师生每天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等经典读物;积极利用广播、海报、路标、条幅和网络、手机等传统的和现代的媒介不断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推动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为师生共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