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范文1

2020年积极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心得体会理论文章课题论文

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x特色文明乡风是我省农村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是x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要通过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力度、加强优秀文化宣传、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等,积极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x特色文明乡风是我省农村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凝聚着x大地的乡土之美、人文之美,是x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我省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的重要价值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村“生态宜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文明乡风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互促共进的孪生体。农村的生态宜居既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乡风文明蕴含着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勤劳朴实、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传统,是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强大动力。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村“治理有效”创造有利条件。乡风文明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且积极的引领作用,乡村治理的全过程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全景式呈现。如村民通过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实现邻里互助、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不仅彰显了乡风文明,还为农村“治理有效”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民“生活富裕”提供更加丰富的内涵。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能够赋予农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从而有效提升农产品文化品牌效应,提高农业和农产品品质及附加值,实现文化禀赋和生态资源的深度有机融合,有效促进农民增收。x特色文明乡风的培育还会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达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效果。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的路径选择

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力度。一是开展x乡村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明确牵头单位,并会同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对全省乡村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和现状进行登记造册。二是立足全省,制定保护和传承规划,研究制定分类保护、分级管理方案和相关政策,同时对各职能部门的权责进行相应划定,构建高效的联动机制。三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宣传教育、资金支持、荣誉奖励、建立乡村博物馆等形式,让村民认识到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工作,增强人们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加强x优秀文化宣传。一是在农村地区大力弘扬主旋律,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入挖掘x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载体。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把乡风文明宣传融入农民生活。积极组织开展体现x特色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鲜明的舆论导向。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激励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对标先进,反思错误或落后的思想观念,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氛围。

用优良党风政风引领乡风文明。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培育文明乡风,优良的党风政风是关键所在。要以基层微权力腐败治理为抓手,通过制定微权力清单、规范村务运行流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培育多元监督体系等举措,实现正党风赢民心树新风的效果。充分发挥党员的率先垂范作用,鼓励和监督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村规民约,以良好作风带动乡风文明建设。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范文2

(一)现状

很多高校目前已经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抓好结合、抓好融入、抓好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努力达到全部落实。1.发挥文化的熏陶渗透作用一是以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为主题,借助传统节日举行汇演、演讲、话剧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高校还专门开设国学、古典文学等讲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必需品。二是以高校自身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各高校特有的文化,通过自身特点和优势,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为载体,打造各高校独有的文化品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文化熏陶。2.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一是广泛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主要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主旨,多方面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传承和发展德育品牌。二是以“我们的节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开展各种主题的文化讲座,举行座谈会、主题演讲赛、知识竞赛、图片展览、视频播放、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等形式多样的特色宣传活动,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学生中的宣传覆盖面。虽然高等教育领域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一些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与理想信念的困惑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也随之而来,对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严重的冲击,潜移默化地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起到了侵蚀作用,造成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紊乱和对现实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否定,对我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困惑。2.个别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不足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期以来,都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一些高校也未能免俗,只抓高校经济,而忽略了高校教育的本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没有给予相等的重视。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缺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举措,导致低俗思想泛滥,不能突显主流价值观。

(三)产生的原因

1.经济利益驱动“‘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286作为思想精髓的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和践行决不可能在纯粹的思想领域内封闭进行循环,它必然和一定的利益相关联,这就使部分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推崇金钱至上的理念,为满足个人私欲,不惜触犯党纪国法,对高等教育领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极坏的影响。2.价值观多样化经济全球化使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从而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对价值的追求产生迷茫,犹豫不决。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诱惑性,使得一部分青年学生精神空虚、道德失范、价值观混乱,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高等教育领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

“人类文明传播、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表明,作为一个社会、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必须是高度凝练的。”[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精髓,高等教育领域是国家文化的重中之重,它的培育和践行有着深厚理论渊源和广泛实践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中华古代圣人和先哲都提出过价值观的思想,儒家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高度概括了儒家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认为仁君只有实行“仁政”和“以德服人”的王道才能赢得天下,主张“推己及人”的社会和谐价值观;荀子提出“公平中正”的社会和谐价值观。

(二)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典著作中,借鉴吸收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了丰富的价值观思想。这种与时俱进的价值观思想,毋庸置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思想来源和精神之魂,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三)国内外实践价值观

我们在高等教育领域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观念,它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它批判地继承了国内外实践价值观,承认并尊重世界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国内外实践价值观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博采众长符合中国实际的价值观。

三、高等教育领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制度保障长效机制

马克思说:“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320“人创造环境。”[1]87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保障机制,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其重要载体作用,在高校教育领域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

(二)实践养成形成自觉行为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关键在实践中形成自觉行动。各高校相关部门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引导全体学生立足实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发挥宣传教育引导作用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范文3

一、着力和谐,彰显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和氛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走在学校校园,横幅标语展示育人理念,格言警句启迪昂扬人生,校训高悬,催人奋进。“红色文化长廊”“国学文化橱窗”令人流连忘返。每一条走廊、过道,张贴精致匾额,熏陶感染师生。这些匾额的名言警句或成语故事都是向师生们征集,由征集创作或整理而成。如“注意安全,减少麻烦”“爱清洁,讲卫生,少生病”“会笑的孩子聪明”“闻鸡起舞,打好基础”等,一句句发人深省、激励人心的语句是学生的座右铭,是点亮他们生命之旅的盏盏心灯。各班教室的布置兼顾共性与个性,体现班级文化特色,让教室成为学生展示自我、优化自我、发展自我的场所。学校配有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微机室、电子交互式白板的安装,校园网络的建立、校史陈列室、刘帅纪念室、古农具陈列室等的创建,不但使学校变得功能齐全、教学便利,而且让学校变得纯朴而华贵,更体现着教育的公平。经过绿化、美化的校园生机盎然,整洁宜人,绿草如茵的草坪呈现出勃勃生机,崭新的塑胶运动场,各色的楼群与周边的绿树及各色花朵相映成趣――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墙一室都成为学校显性文化要素并赋予其功能,形成了“高雅的文化环境熏陶人,高尚的文明环境塑造人”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了环境育人,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着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整合各项育人功能,有意识地开展主题教育,提升师生精气神。一是“唱读讲传”弘扬主旋律。结合学校实际编制学校经典读本和学校红歌大家唱歌本,开展“红歌时时唱,经典天天读”活动,使学校“唱读讲传”活动制度化、常态化,让学校成为弘扬主旋律、提升精气神的主阵地。二是体育教育厚积薄发。学校举办大课间跳绳活动、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三是艺术之花绽放校园。如,学校合唱团、舞蹈队、田径对、乒乓球、绘画组、科技小组等为学生营造了丰富、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二课堂的开设,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校园广播站、班级诗歌朗诵会、主题中队会、讲故事、演讲比赛等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了良好平台,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四是书香文化异彩纷呈。“留守儿童爱心图书室”“班级图书角”“书香班级活动”“我最爱的图书推荐评选活动”“班级班训、班徽、班歌设计活动”“读书知识竞赛”“书信比赛”等让学生在书香中用心灵和书籍进行有效交流,学做真人。探求真知。系列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学校深厚的文化氛围,创建了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但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学会思考,关注人生,还激发了师生爱我校园、建设校园、美化校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着力引领,构建心灵家园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范文4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根据这一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划分为五大类:一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二是传统表演艺术;三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手工艺。我国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探索中采用先进的科学分类方法,编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16个基本类别,并下设次级类别分类,这一分类体现了我国的鲜明特色,又借鉴了国际分类标准,具有实践可操作性。

二、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动作用

(一)旅游业的开展有助于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通过旅游增强人们对各种文化形式的认知,对文化进行传播,也在潜意识中形成保护的意识[1],唤醒旅游者和非物质文化持有者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体民众共同行动起来,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旅游部门有其独特的行业优势,可以寓教于游,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旅游目的地民众也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价值,从而自觉地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一份子。花溪是一个传统的旅游区,区内居住着苗、布依、侗、仡佬等22个民族,创造了硕果累累的民族文化财富,包括民族节日、地方戏曲、民间乐器、民间文学、民居、民间工艺、服饰、特色饮食类别。随着“十一五”期间花溪区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新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培育,加快旅游文化大区建设、争创旅游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新优势,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镇山布依族六月六歌节”、“大寨地戏”、“孟关猴鼓舞”、“高坡苗族射背牌”、“镇山石板房”、“石雕工艺”、“花溪苗族挑花”、“青岩玫瑰糖”等在旅游的发展中在全市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特色民族民间文化品牌。

(二)旅游市场的需求可刺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复兴,同时激发文化遗产在恢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造,为其营造了生存繁衍的环境

目前,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中已经显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迹,而且,因为旅游业的拉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得以增强,影响力得以扩大,传播范围得以延伸。譬如说花溪区旅游以苗族“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歌会等会节赛事为主,组合布依族的地戏、傩戏、苗族跳场、射背牌、猴鼓舞、青岩花灯戏等,推展的民间歌舞旅游线路,每年接待游客数以百万计,既扩展了旅游的产业链,又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复兴形式。尤其是花溪大寨地戏,在传统剧目形式上又增加了一些创新,不断完善,真正实现了传承与发展并存。

(三)旅游业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新的保护方式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采取抢救式保存、博物馆保存、传习机构传承、学校教育传承、民间活态保护等五种方式,这五种保护方式都有与旅游的结合点。抢救式保存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之旅,博物馆保存如贵州花溪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可结合传习机构和学校教育传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可结合民间活态保护,花溪区在“铁链械”项目进校园工作上做了大胆尝试,将体育与铁链械的表演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及赞誉。做好资料式保护,对挖掘的花溪苗绣、孟关苗族猴鼓舞等作品和传承人,采用文字记录、图片拍摄、声像片录入等多种手段进行记录保存。可借助特殊性主题开展旅游活动,如红色文化遗产旅游。近几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迅速发展,一些红色文化遗产的革命歌曲、绘画、传说及精神等得到了很好的传承[2]。

(四)旅游业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现在的情况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此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因此,旅游开发无疑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最佳途径。合理利用旅游业带来的资金支持,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极大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并筹集一部分资金解决投入不足的矛盾。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因为其现代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影响较小,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客观上得到了保护,而这些地方正好也符合现代旅游所追求的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格调,发展旅游的前景较好。如云南民族歌舞在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方面,功不可没。“99世博会”、云南石林“火把节”期间,彝家大型民俗歌舞“祭火神”、“火把节的传说”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和篝火晚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3天内国内外游客达7万多人,旅游收入达386万元[3]。据有关统计表明,云南西双版纳旅游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73%,丽江财政收入的90%来自旅游业。由此可见,旅游开发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产业的良性推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旅游价值,可以为旅游产业注入鲜活的文化因素,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特定时空关系中,是传统文化的活的记忆,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这种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可以从中动态地了解历史、认识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是民族延续的源泉,是民族发展的生命力,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群体意识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具有无形资产特点的精神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休闲旅游价值,可以为旅游者提供艺术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民族生活风貌、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保存较好的大量艺术作品,特色鲜明,反映了历史审美风尚和审美标准,极具审美、观赏价值,受到当代人的普遍认同,并且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这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物质形态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艺术水平高超、艺术形式独特、打动人心、震撼心灵,具有审美价值;一些艺术精品、美的杰作成为文化传统的符号和历史生活的象征,具有观赏价值;一些作品世代流传、极具天成之美,虽然独具特色,但得到世人认同,具有认同价值;有些作品虽历经沧桑,但历久弥新,其装饰、陈列、使用功能体现了其具有的实用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教育旅游价值,可以在旅游实践中寓教于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规范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基本力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具有和谐的社会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大量传统伦理道德资源是一种文明的积淀,是基本社会秩序的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也是个体逐渐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不断走向和谐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量人文知识,是伦理道德观念、民间风俗习惯的缩影,所体现的人生礼仪、社交礼节、生活习惯、生产传统是世代相传的民间教化的重要知识来源。旅游者通过旅游,能身临其境,进一步详细了解旅游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增加对历史发展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受到熏陶、影响,对旅游者起到教育的作用。

四、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完善协调保护机制,以开发促进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乱开发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管理混乱,管理混乱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多头管理。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首先要协调各管理部门的关系。旅游业与遗产管理的关系是处于平行共生阶段,需要旅游部门与文化遗产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积极沟通、协调,求大同存小异,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的旅游开发利用为中心,理顺各部门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必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旅游开发中,要坚持保护非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态性,特别要加强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区保护,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走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体化开发之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与旅游开发方式进行有效对接,以促使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二)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遗产保护认识

加大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唤醒全社会对保护工作的自觉意识,是确保非物质文化资源免遭破坏,同时促进保护、发掘、抢救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所以,如在旅游活动的场所及旅游过程中,引入对非物质文化资源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意义的宣传教育,通过生动真实的介绍、讲解和宣传,最大限度地激发游客对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这也是提高旅游活动吸引力,增强旅游活动文化含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方法[4]。有些地方运用此方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现在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纳西族民族歌舞表演,以及泸沽湖民族博物馆的摩梭人歌舞表演,都是政府组织当地群众的进行的表演,这就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范文5

一、突出管理,落实工作职责,不断提高教职工去极端化思想认识

一是学校不断加强管理,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完善运行机制,在工作中,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民族团结、去极端化思想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对民族团结教育和去极端化思想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加强全面协调,促进落实。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制定并完善了《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学校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责任

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形成了责任明确化、工作具体化、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具体抓的良好工作格局,有效促进了学校民族团结和去极端化思想教育工作。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将民族团结、去极端化思想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列入学校计划,同时,专门出台了《***中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学校民族团结、去极端化思想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办法与途径,对开展民族团结、去极端化思想教育工作进行统一安排。在师生中形成了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抵御和防范宗教极端思想的侵蚀的思想基础。

二、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教育内涵、提升教育成效

一是充分利用民族团结教材。学校根据课程要求分别在七、八、九年级开设了《新疆地方史》、《中国新疆历史篇》、《中国新疆民族篇》、《新疆民族团结》、《新疆精神》等地方课程,每周2课时,由专任教师进行授课,按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二是学科教学注重渗透。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渗透民族团结、去极端化思想教育的方法实施教育。教研组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组织专题研讨,深入发掘民族团结、去极端化思想教育渗透点,将民族团结、去极端化思想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三是挖掘校报校刊。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组织编写了校园刊物《奔流》,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优秀作文、学习感悟、民族团结好人好事、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去极端化思想认识等。校刊从创刊以来,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起到了较为明显效果。四是开展五个一活动。充分发挥文体活动的德育载体功能,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会说一句民族语言,会画一幅民族题材画,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个民族舞蹈,会讲一个民族故事等五个一活动。

四是开展系列评比活动。在各年级举行民族团结教育系列评比活动:民族团结小标兵评比、民族团结模范科室评比、民族团结征文比赛、民族团结手抄报比赛、民族团结宿舍评选等。

五是开展家长教育活动。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增强家长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加大民族团结、去极端化思想教育力度,拓宽民族团结教育范围。

三、加强宣传、多措并举,营造浓厚氛围,让教育无处不在为使民族团结、去极端化思想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舆论宣传、成果展示等活动,宣传党的强国富民政策、民族团结知识***的发展变化:在教育篇章中介绍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服饰、民族文化等内容,使师生了解和尊重正常的宗教活动和风俗习惯;在措施篇章中紧紧围绕十个一的内容,加强民族团结去极端化教育,体现了张春贤书记的三个在一起在成效篇章中,通过家校联动、爱心妈妈捐助、民族团结标兵评选等方式,在各族师生中构筑起抵御渗透的防火墙,强化师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

二是打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在行政楼一楼打造以五德、五常为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忠、孝、节、勇、和、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在二楼打造以中国梦-团结梦为主题的民族传统化,通过宣传少数民族优秀人物、展示少数民族书法、少数民族歌舞、乐器及正常的宗教活动,引领师生辨别和抑制非法宗教活动和极端思想;在三楼打造以红色教育梦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四楼打造中国梦-体育梦,通过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在五楼打造中国梦-艺术梦,通过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少数民族艺术,使师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及蕴含的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在教学楼开辟作品栏、特长展示区,展示民族团结和去极端化作品,张挂名人名言及警句,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使学生身处不同的位置,受到不同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红色教育、去极端化思想教育基地。

三是坚持每天的升国旗、唱国歌制度,充分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正面教育,强化思想认识,引导师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勉励他们勇做现代文化的引领者、传播者、实践者,抵御极端,维护团结,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带动身边更多的人。

四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展演讲比赛、书画展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教研活动中,开展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民族团结手抄报比赛、书画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确立每年5月为体育节,10月为艺术节,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展现自我、展示特长的平台,不断增强各族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筑牢抑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防线和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五是充分使用班班通等教学资源,在小周末、晚自习等时间,向学生播放爱国主义影片、焦点访谈、时事新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我们的家乡,知道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和家乡贡献力量的信心。

四、存在问题和不足

在维护民族团结去极端化宣传教育工作中,我校虽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与上级的要求、领导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个别教师主人翁思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学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说脏话等违规、违纪现象存在不愿管、不敢管的现象;部分教师的德育目标只停留在教案本上,没有贯穿到教学活动中;个别教师业务素质有待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还有所欠缺;师生的民族团结意识还有待加强,达不到六互相求;德育教育的活动内容与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加强。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范文6

关键词:医学定向生 人生观教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实践锻炼法 熏陶感染法

医学定向生(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有其特殊性规律和要求,我们在进行医学定向生人生观教育过程中,应当根据其人生观教育的内容,结合当前医学定向生人生观的现状和特点,灵活应用各种方法,加强教育方法的针对性,提高其实效性。医学定向生人生观教育既符合德育的一般规律,可借鉴德育的基本方法,又有自身的特殊性规律和要求,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就是通过讲道理,依靠理性的力量,逻辑的力量,使人接受或拒绝某种价值观念,以形成正确思想认识和行为倾向的教育方法。

对医学定向生进行人生观说服教育,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其一,既要讲大道理,又要讲小道理。要向学生讲清楚,培养医学定向生,让他们到农村去为农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福亿万农民的重要政策举措,是党和国家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步骤,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大医学定向生应当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农村去,立志长期扎根农村,为农民的健康和福祉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这是一项有价值的事业。同时,也应设身处地地回答医学定向生的个人利益关切点。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些年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成就,让医学定向生了解农村的新变化。对近年来农村在道路硬化,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接入,手机移动基站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情况;对农村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生态都应当向学生作全面的介绍,让学生对农村有一个全面和准确的认识,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担忧和疑虑。其二,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说理。在对医学定向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时,既要论证正确的观点,又要批驳错误的观点;既要提供正面的论据,又要提供反面的论据。对立志到农村去工作的观点,进行论证和肯定,对不愿到农村工作的观点进行批驳与否定。在论证和肯定医学定向生应到农村工作的论点的过程中,既要有正面的论据,又要有反面的论据。如,我们可以说说到农村工作的好处,又可以说说到农村工作不利和不便的一面,但结论仍然是医学定向生应当到农村去发挥自己的才干。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理解分析能力比较强,双面说理能让他们产生公正感,较易起到说服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错误观点的辨别能力,对错误观点有了思想准备,不致轻信和盲从。其三,既要尊重学生低层次的需求,又要引导和激发学生高层次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时候,既要尊重学生在物质等方面的低层次需要,又要引导和激发学生在成就、名声、道德等方面的追求,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要向学生说明,到农村基层工作,虽然物质条件相对差一点,但是有更多的学习、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为农民群众的健康服务,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定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样的人生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生,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

此外,在对医学定向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时应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要根据不同学生在人生观方面的突出问题,对症下药。针对一些学生在知行脱节,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都应当积极探讨说服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说服教育亦宜循序渐进,不能一开始就提出过高的价值观要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不要指望一蹴而就。教育者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努力做到说理生动风趣,深入浅出,情理交融。

二、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正确观念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它是一种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受教育者主观世界的教育方法。

医学定向生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除了具有一般的认识论上的意义外,在人生观教育方面还具有以下特殊的作用:其一,有利于增加对劳动人民(农民)的感情。可能有的学生接触农民朋友少,对农民朋友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他们脏,知识浅薄等,对农民朋友感情疏离。医学定向生今后要真正下到农村去为农民的健康服务,就必须通过经常的下乡实践,增加对农民的接触和了解,培养对农民朋友的感情,抛弃这些偏见。接触多了,认识深了,认识和感情都会发生变化。我们在对医学定向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时候,要通过送医下乡、下乡见习实习、下乡医疗咨询、到农村勤工助学或进行公益劳动等实践,让医学定向生多下乡,多接触农民朋友和农村病患,这样学生才能更理解和认识农民,同农民逐渐建立起真挚的感情。同农民有了感情,才能乐于为农民服务。其二,有利于培养医学定向生踏实肯干、艰苦奋斗等精神品格。医学定向生必须树立注重奉献的人生价值和以苦为乐的人生态度。要能够吃苦耐劳、踏实奉献。这些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培养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并通过实践达成。赣南曾是红色苏区,又是客家摇篮,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精神遗存。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被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①客家先民在辗转迁徙和开拓创业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等优秀的精神品格。我们通过组织医学定向生参观瑞金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客家文化博物馆和赣南客家围屋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珍贵的教育资源,极有利于学生上述优良品格的培养。其三,通过参观访问和社会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见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有利于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激发他们对我国建设事业的自豪感,增强学生主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自觉性。农村卫生事业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身其中同样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四,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考察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的现状,了解农村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有利于增强他们投身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医学定向生本身就来自于农村,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更容易激发起他们振兴家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年都会利用暑假安排医学定向生开展农村卫生事业状况的调查,并要求他们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运用实践锻炼法进行人生观教育时,应注意以下要求:其一,实践教育形式多样,要依据不同的人生观教育内容和目的采取不同的实践教育形式。培养医学定向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扶危济困的责任意识,所侧重采取的实践形式就应该有所不同。其二,要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特色,充分发掘利用当地丰富的教育资源。各地的历史传统、民风民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要善于发现有本地特色的教育素材。如赣南就有着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丰富教育资源可资利用。其三,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齐抓共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团学部门都应该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分工负责,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教育活动。其四,集中开展与分散进行相结合。有些实践活动宜集中举行,有些实践活动适合分散进行,具体方式应灵活掌握。如参观访问应以班为单位集中进行,而社会调查则宜利用假期由各位学生分散单独进行。当然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三、熏陶感染法

熏陶感染法是指利用先进人物形象或良好社会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染和熏陶,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提高品行修养的方法。熏陶感染法在德育过程中具有愉悦性、隐蔽性、渗透性等特点,往往能够使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医学定向生人生观教育过程中,也应适时运用这一方法,提高其教育效果。具体来说,熏陶感染法包括形象熏陶和环境感染两种形式与方法。

形象熏陶首先是教师的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必须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成为践行各种道德规范的典范,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并进而模仿和效法教师的行为。教师“凭借自身的道德表率感化学生,这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②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做给学生看。其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以用历史和现实中德艺双馨的医务人员的先进言行事迹来教育医学生,给他们熏陶和激励,施加教育影响。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生动介绍各位“最美乡村医生”的典型事迹,就起到了很好地教育效果。我们还撷取百家讲坛《大国医》中介绍那些悲天悯人、悬壶济世名医的视频资料,在适当的时机播放给学生观看,用历代名医的高尚人格风范感化教育医学定向生。此外,学校校友中也有一些长期默默坚守在农村,为农民扶危济困的优秀代表。把他们的事迹介绍给学生甚至请他们来现身说法,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是学生身边的平民英雄,给学生以亲近感,更容易感染学生。最后,文艺作品中医德高尚的名医形象也是一种教育素材,能够用来为学生医德教育服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收集和积累这方面的资料。艺术形象经过了刻意加工,常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社会环境感染关键要善于利用和创设好的教育环境,规避一切不利的教育环境。要建设优良的校园育人环境,让校园环境成为一种隐性课堂。校园环境渗透医学定向生人生观教育有多种途径和形式。其一,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编唱班歌等形式,倡导重在奉献、扶危济困、以苦为乐、甘于平淡等医学定向生必备的价值观。尤其是编唱班歌的形式,寓教于乐,效果更好。其二,在校园内设置宣传牌、宣传栏、文化长廊和橱窗等,张贴和宣传体现有关价值观念的标语、名言警句、校训班训、人物故事。其三,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站、校报校刊的方式,宣传和倡导有关的价值理念。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形成无处不在的育人氛围,让医学定向生耳濡目染地接受熏陶和教育。

运用形象熏陶法对医学定向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时,要注意选择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人物(最好是医学人物)应经历曲折,相关情节生动,同时体现正向的价值倾向,彰显真善美。使其既富有教育意义,又极具感染力。对人物形象可以适时进行相应的评价活动,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抵制错误的思想倾向,提高是非判断能力,增强教育效果。在运用环境感染法进行人生观教育时,应注意环境设计的针对性。医学定向生人生观教育有特殊的内容和要求,因而在校园宣传阵地中应有面向他们宣传教育的标语、班训班歌,名言警句和栏目。也应当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教育活动。

除了以上三种基本教育方法外,医学定向生人生观教育还可以采取写心得、讨论辩论、心理咨询等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在开展教育时应依据教育目标,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才能收到较好地人生观教育效果。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