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土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土文化建设

乡土文化建设范文1

近年来,通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没,相继实施了文化立县工程及文化建设百项工程,尤其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县、乡(镇)、村三级大力扶持和培养,在农村发展了一大批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以民问艺术团为主的仝县农村业余文艺团队的数量在快速增长,艺术团、秧歌队及健身操队、民问司仪乐队等已达到50余个(支),涉及人数2000余人。其中,作为农村文艺团队主要力量的民问艺术团21个,是哈市周边县(市)中民问艺术团队数量最多的县份。

村级民间艺术团争相成立

记者采访时发现,在通河县农村,村级民问艺术团组建速度较快,农民参与热情较高。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民对文艺的渴求成为农村民问艺术团队产生的重要因素。农民富裕起来之后,对精神生活的渴求随之强烈起来。记者深到通河县第一个农村民问艺术团――祥顺镇东六方村民问艺术团,通过了解该团成立的经过得知,艺术团成立前,这个村有几位爱好吹吹拉拉的农民(或者叫农村文艺人)经常凑在一起,起初是白娱白乐,你吹一段秧歌调,我拉一段二胡曲,他唱一段地方戏,这种自娱白乐引来了不少村民围观。后来这些农村文艺人觉得村民们爱看他们的表演,便有了组建艺术团的想法。2007年底,东六方村正式组建起农村民问艺术团,成员12人,都是村里懂些简单民乐器和爱唱爱跳的村民。该村艺术团成立后,自编白导自演了多场演出,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二是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扶持是民问艺术团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组建民问艺术团是当时通河县农村的一大新闻,县电视台专门进行了报道,市电视台及哈尔滨日报、黑龙江日报也相继报道了农民自发组建艺术团在自家门口唱大戏,为农民演出的新闻。新闻报道极大地激发起小剧团成员的热情,他们利用劳动之余编排节目,利用农闲时问演出,不但在本村演,还应邀到其他村屯演,极大地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第一个农村民问艺术团组建后,通河县其他乡镇村屯也相继组建了艺术团。县委宣传部及时介入,先后为各个团队购买电子琴、二胡、笛子、快板、锣鼓等乐器,以及音箱麦克风等音响设备。县文体局积极派出专业文艺辅导老师,为各村艺术团整章建制,辅导编排节目。同时,县、乡两级政府及村委会还积极为艺术团协调演出资金、建设演出场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扶持,更加调动起农民办艺术团的积极性,2007年以来,通河县农村民问艺术团的数量在不断增多,目前正式组建并备案登记的有21个,涉及演职人员600余人。其他正在组建的有3个。

村屯秧歌队及健身操队组建较快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通河县各乡镇、村屯环境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善,各乡镇、村屯相继建起了公同、广场、文化大院,农民茶余饭后有了好的休闲场所。如浓河镇浓浓河公同和富强村公同、富林乡红旗村文化广场、凤山镇四马村文化大院、三站乡三合村文化大院、祥顺镇太平山村文化广场、乌鸦泡镇依山村文化广场等。环境的改善给秧歌队及健身操队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条件的村屯纷纷组建秧歌队或健身操队。目前,全县各乡镇共有秧歌队、健身操队30余支,队员1500余人。天气晴好时,兀论春夏秋冬,每天清晨或傍晚,各个村屯的文化广场、大院、公同里,村民们纷纷聚集到此,开始扭秧歌或跳健身操。欢快的锣鼓声和动听的舞曲传遍了村子,引来众多村民观看。三站乡三合村秧歌队是农村秧歌队中比较活跃的一支秧歌队,秧歌队队长唐坤介绍,扭秧歌是东北传统民俗,该村建设文化大院前,这支秧歌队就已经组建,但是受活动场地的制约,秧歌队活动较少,人员也较少,只是在国庆或春节期问才扭秧歌。自从三合村建起宽敞整洁的文化大院后,有了好的活动场地,秧歌队的活动便开始频繁起来,农闲期间,秧歌队的队员几乎每天都聚集在一起,或者扭秧歌,或者学习新的秧歌动作和套路。秧歌队队员也从最初的1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40余人,队员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35岁。

农村司仪乐队应运而生

乡土文化建设范文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的高校图书馆,恰恰以其富有文化氛围的环境、窗明几净的馆舍、先进的设备、丰富的文献资源、科学的管理和优良的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第二课堂”。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的“准成年”阶段的大学生,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会满足于课堂上受到的教育和学到的知识,他们还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第二课堂”中去。在高校图书馆这个广阔的“第二课堂”里,莘莘学子们重温已学知识,涉猎未知领域,开发潜在智能,锻炼实践能力。他们的知识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文化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高校图书馆的精神陶冶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阵地———高校图书馆,总是被营造得环境幽美雅致,馆舍整洁舒适,气氛宁静温馨,实在是一个充满人性化和人情味的读书学习的好去处。身临其境的莘莘学子,在书山上攀登,在学海里畅游,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大有“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之态,沉浸在读书学习的快乐之中。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智慧得到启迪,意志得到砥砺,精神得到陶冶。这凸显了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大学生所起到的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和规范行为品德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的能力创新作用

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的新世纪,这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仅具备各种专业知识,而且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创造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因此,大学生仅从课堂上、教材里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亟需走出课堂去获取新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满足大学生的这一需求。高校图书馆收藏着丰富的图书文献,储备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添置了大批的先进设备,为大学生培养查找和选择书刊的能力、溯览和查阅信息的能力、操作和利用设备的能力提供了便捷的条件。这些年来,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相互渗透融合,网络教育、数字图书馆和各种数据库等应运而生,当代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娴熟的信息获取技能,是很难适应这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具有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能力,起着培养大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各种创新能力的作用。

4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宣传作用

乡土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均等化;建设;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43-02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的集散地和传播中心,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执行机构。在公共文化均等建设中,公共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承担相关职责,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在肇庆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和范围正日趋完善,它们可以为公共文化均等建设提供广泛的平台,推动城乡文化均等化进程,为文化强市建设增砖添瓦,为“幸福肇庆”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翘首以盼的肇庆市图书馆新馆舍即将建成启用,标志着肇庆市的图书馆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起步较晚,县区、乡镇图书馆建设文化服务均等化刻不容缓,要及早为全市及县区乡镇人民都能实现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权利做好实质性工作。

1 精心培育读者队伍

公共图书馆读者队伍在城乡文化均等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拥有广泛的读者队伍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也是均等化建设的成果。新馆舍位于新城区。目前,新城区的公共设施尚未配套,群众到图书馆阅读不甚方便。城区群众已形成到城区老馆如端州图书馆阅读的习惯,新馆舍启用后,不可能马上有大批读者蜂拥而至。时下,多数年轻人热衷于影视节目、网络传播等快餐式文化,对图书馆阅读较为冷漠。《羊城晚报》曾有调查:60%的广州人从未进过图书馆。这个调查对肇庆也是一个警示。图书馆要克服高自位置思想,改变守株待兔的服务定势。树立3A服务理念,即Anytime(何时)、Anywhere(何地)、Anyway(何种方式),让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通过任何方式都能得到图书馆提供的准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以人文关怀和热情服务培育读者队伍。

1.1 发动广泛的阅读队伍

工会、团委、妇联、教育等单位的基层网络健全,有很强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无论是地级公共图书馆,或是区县、乡镇公共图书馆都可探索与相关部门合作,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好书推荐”等读书活动及图书馆阅读。开展读书活动要把握合适的时机、节奏和力度,选择重要的时间节点,确立明确的主题,准备充足的资料,辅加作者见面会、读书报告会,以及征文比赛等,逐步提高活动水平。

1.2 拓展目标阅读队伍

政府机关和科、教、文、卫等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专业能力强,信息需求量大,是图书馆阅读的目标读者。各级图书馆可建立目标读者阅读档案,加强人性化细节服务,开展灵活的委托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有利于拓展目标阅读队伍。

1.3 建设基本阅读队伍

各级图书馆应争取与工会、工人俱乐部合作,把导读、培训、展览等活动办进企业,带动群众性阅读,建设基本阅读队伍。让工人通过阅读和培训获得新知和能力。让外来工和农民工通过阅读和培训尽快融入信息社会和城市生活。

1.4 巩固骨干阅读队伍

中小学学生是图书馆阅读的骨干队伍。各级图书馆可与学校图书馆合作,把导读、培训、展览等活动办进中小学校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寒暑假期间,可与青少年宫等单位联合举办专题讲座与读书活动,推荐学生喜爱的读物。重点介绍新闻出版总署每年推荐的优秀图书,以及教育部每年组织评审的《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等。

1.5 服务忠实阅读队伍

离退休干部、职工在图书馆阅读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图书馆馆员要做好服务工作,把导读、培训、展览等活动办进老干活动中心和社区。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职业经历、兴趣爱好和文化素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力求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开展信息通识培训,发展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提高老年人的阅读意识和图书馆意识。

1.6 扩大农民阅读队伍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是培养农民的阅读意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阅读权利的重要举措。在各级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各地的“农家书屋”越办越多,越办越好。图书馆要协助做好“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工作。指导“农家书屋”开展读书活动,扩大农民阅读队伍。

2 拓展延伸综合服务

拓展借阅、导读、咨询、编辑、培训等综合服务,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图书馆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也是实现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2.1 合理布局利用馆舍

新馆舍参考美国图书学家特鲁斯韦尔(H.WTnuesovel)关于馆藏利用的“二八率”(2/8Rule)理论,依此组成利用率高、利用率比较高、利用率比较低的三类馆藏布局。书库(阅览室)内设置足够的检索终端,方便读者随手取书,任意检索,随意浏览,自用阅读。开设馆域网,实现采编、借阅等业务的规范管理。设置专题区,提高文献利用率。设置新书展示区,让读者尽快了解新书动态。设置地方文献特藏室,展示肇庆的地域、历史文化。设置视障图书室,提供盲文阅读、语音阅读等。开办休闲读书区,让读者享受读书的愉悦。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馆舍的作用,让更多读者能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2.2 争取发展自助服务

争取购置自助图书服务机,发展自助服务。图书馆自助借还设备,可供读者自助借还图书,一方面大大方便读者,可让读者不受开馆时间的限制,同时也缓解了馆员的工作压力,特别是假期借阅量大的时候。争取购置图书服务车,为用户送书上门,送书下乡,也能为“通借通还”服务流通书籍,也可现场办理借阅书刊、借阅预订及咨询服务。

2.3 逐步实施“通借通还”

实施“通借通还”能让读者更便捷借还书,节省读者时间,方便城乡居民。图书馆已采用“Interlib图书自动化集群管理系统”,基本能满足总分馆模式和图书馆联盟的管理需要。可分期、分批、分区域、分类型逐步实施“通借通还”。目前,可在文化主管部门的协调下,整合特定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在维持原有的隶属关系和运作成本前提下,明确各自的责任与重点,突出各自的收藏和服务特色,试行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联合服务模式。

2.4 参与保护文化遗产

肇庆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图书馆要积极参与保护文化遗产,检索、搜集包公等历史人物和等英雄人物的地方文献,以及七星岩、鼎湖山等名山秀水的地域文化资料。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索引、专题文摘等。建立相关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以及名山秀水历史典故的数据库。既有利于存史、资政、励志,更能体现特色馆藏。保护文化遗产也能让不同时期的读者了解到肇庆历史,也是读者平等享用图书馆资源权利的体现。

3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人力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的战略资源。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为读者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基础,尤其是区县、乡镇图书馆难以保障人员经费,馆员素质参差不齐,针对这些图书馆更应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馆长的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要落实馆长负责制下的分级管理,营造干群和谐、团队合作氛围。坚持依法办馆,贯彻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遵循“公益无偿”、“读者平等”原则,保障群众的阅读权利。坚持以德治馆,树立以读者为本意识,努力创建“读、馆”融合的图书馆文化。坚持科技兴馆,积极推进图书馆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乡土文化建设范文4

一、良好的校风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这里所说的良好校风是指教风、学风、班风建设。一个学校的硬件建设具有局限性,可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却是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为了建立起积极向上,他律自律一体化、融洽和谐的校风,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做好努力:一是领导要建立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让制度在方便而可操作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二是班主任要善于想办法管理,让班级形成团结、互助、努力、向上具有荣誉感、凝聚力的集体;三是每一个年级组的老师要在领导的科学指导下,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从各个方面养成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服务。三者的重要着眼点在于学生习惯培养。班级的学生阳光向上,学校就会向着规律有序的方向发展。学生的行为表现在学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联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纽带,更对一个老师的教学工作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评价作用。同时对融洽干群关系也起着间接的纽带作用。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教学工作的重点,抓住教学中的主流建设,让班风带着学风,让学风带起教师更浓重的教学兴趣,学习兴趣,研究兴趣。那么良好的校风也就容易形成。工作中,一线教师在团结协作、互通有无中建立起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绿色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亮点

校园的环境美化已经不是个案。优美的环境可以塑造心灵优美的人。当人们走进豪华洁净的酒店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挽起的裤脚,会放好手边的垃圾,因为那样才会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也不会有损我们个人的形象。同理一所绿树环合、繁花似锦、窗明几净的校园,学生也同样会赏心悦目,心境开朗,倾心爱慕,悉心呵护。我们学校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可是我们依然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校园门外两旁,紫丁香夹路而生,花朵灿烂,随风摇曳,香飘四野。校园内李子树、梨树、桦树布满校园四周。春天花开妖娆,夏天绿阴一片,秋天果实累累,冬天雪满枝头。生命的绽放也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孩子们的情操。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氤氲的花香,缤纷的色彩,也给孩子们的生命注入了活力。相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有着一颗向善向美之心的人,一定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不断奋发努力的人。所以好的环境,是潜移默化塑造人的重要条件之一,关注学生的发展,也就要关注自然环境的和谐。

三、走廊及班级文化墙建设是学生自励的重要手段

《卡耐基成功之道》中说:人最关注的是自己。既然如此,我们的班级文化墙就不能被忽视。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要常换常新,让学生在关注自己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学生的作品展示让学生发现了自我的长处,增加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的生活照片,鉴证着学生的成长历程,更增加了学生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学校活动中示,让他们有了被肯定的快乐感、成功感,更有了向上的动力。校园文化墙虽是一个小小的天地,但它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却是不容忽视的。认真、耐心、细致地布置好这一天地,不是完成一项校园文化建设任务,而是可能正在播下一颗正待发芽的种子,在鼓励一颗可能正处于低落情绪中的心,在升起一张小小的希望之帆,正在塑造一个更加完美的人。也许一张小小的书画作品,老师把它张贴在墙上是一件极其微小的事,可在孩子的心中却可能掀起巨大的波澜,甚至这个善举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大作家莫言童年时,老师总是把他的作文当作范文来读,才让他从此有了理想,并为之不断努力,最终有成就的吗?爱在点滴之间。教师的倾情所献,往往可以创造一个奇迹。

四、开展校园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舞台,这是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支柱

学生是形形各具特点的。每个人的个性不同、爱好不同,展示自我的途径也不同。这就需要学校要开展各种不同的校园活动,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二课活动,可以让有不同爱好的孩子学习自己有兴趣的课业内容。校本课程也是打造地方特色书香的一种方式。这些积极向上的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兴趣,还可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许多美好传统,让他们发扬光大。满族自治校举办的校本课程“满族刺绣”,学生个个都能绣出自己画的图案;兄弟校剪纸的二课活动让剪纸作品在全国的比赛中获得大奖;我校的书法在县域活动中屡屡受到好评。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既受到了艺术的感染又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更让祖国的文化遗产继续流传。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书香满园的有力表征。搞好校园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养的关键所在。

五、让老师成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的重要组织队伍

学校的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教师的书法、绘画作品,在学生中会产生榜样的效应。崇敬和热爱的心理会带动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打造书香校园,让学生诵读经典,宏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么就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中不断渗透。教师要利用晨读晨诵的机会,让学生诵读经典,积累美文,让书香从晨起就溢满校园。二是设立阅读课,让学生阅读整本的名著,阅读量的积累,可以让学生形成语感,丰富思想认识,提高写作能力,增加精神愉悦感,减轻写作的心理压力。三是规定假期阅读内容。可以从图书室借阅图书,人手一本,学生写好阅读笔记及感悟。时间的积累,学生阅读量在增加,书香的味道也愈加浓欲。热爱读书的人群也就会与日俱增,从而改变人均阅读量小的

乡土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图书管理工作;乡村文化建设;图书室效益

1图书管理工作的性质

乡村文化建设期间,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十分重要,阅读书籍是有效途径之一。图书管理工作任务艰巨,既要保障书籍的安全性,同时也要在地方建设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图书管理人员与群众接触频繁,最能够发现文化建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图书管理工作即是权利同时也是责任,工作人员要正视自身的责任使命所在,不断的探索服务形式,提升群众满意度。读一本好书能使人终身受益,一本坏书可以使人走向堕落,所以学生可以在图书室内获得大量的新的知识,在课堂中不可能答的一个问题,在图书室中获得启迪,学到了技巧、技能,为今后发明创造奠定了基础。总之农村学生多进图书室,多阅读图书受益非浅。同时图书室也是乡村教师继续受教育的乡村,可以依赖图书室来开拓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农村乡村办得更成功。其特性就是图书室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不是消遣闲聊的场所。

2如何加强图书管理工作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重点解决图书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管理形式也要做出进步。借助计算机设备建立自动化管理平台,读者通过计算机搜索能够轻松判断需要书籍的所在位置,解决传统管理理念中图书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开展管理任务期间,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自觉的保护图书,并善于通过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图书的种类也十分重要,通过图书管理来促进乡村文化落实,必然要引进具有现实意义的工具类图书,避免出现不良书刊影响工作完成质量。针对不同社会群众对图书的类型进行划分,满足不同年龄阶段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要科学地整理书刊,做好验收、登记、入藏,对缺页、漏页,有误码率的予以剔除、注销。还要积极收集书刊、资料,查阅有关新书目录,根据不同读者对象,来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书。当前,乡村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无书可读”和“有书不读”的两种现象“,无书可读”说明缺乏图书“,有书不读”说明已有的图书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图书室的“建、配、管、用”之间的关系“,建、配”是基础,管理是手段,使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图书室要真正做到以用为主,以藏为辅。这样,才能将图书资料这一人类文化知识的宝贵财富真正服务于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

3充分发挥图书室效益,突出教育功能,增强服务意识

图书管理要有明确的服务方向已经工作目标,面向乡村群众定期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培养群众的阅读习惯,具有书籍鉴赏能力。图书管理计划中还要具有风险防控内容,规范基层工作开展形式,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在群众的支持下工作任务能够高效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期间,可以将各图书馆的书籍进行交换,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来完成建设任务。也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就是说把我们图书室的工作搞得活跃,克服被动坐冷板凳的局面,积极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要为师生找书、看书提供方便,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半开架、全开架借书,要保证开室时间,利用图书室工作人员的优势,向学生介绍图书室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利用图书室的良好习惯。

4信息化对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

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提升图书管理工作效率,网络运行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风险隐患,需要工作人员掌握基础的维护技能,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基于网络平台对信息共享系统进行建立,这样能够节省图书资料搜索所用时间,读者通过检索功能可以了解到图书所在位置。信息化要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能得以充分利用。在传统的图书管理中,资料的储存、检索、借阅手续繁杂,不利于快捷、便利、准确利用图书资源。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图书资料的存贮、检索、复制能得到极大的改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完成后,对工作人员技能水平要求也会有所提升,可以面向社会进行招聘,岗位注入新的人才后,工作任务完成质量也因此得到进步。信息化要求图书馆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包括科研人员与技术人员。由于互联网的采用,图书馆每天面对极其巨大的信息资源,如何筛选、甄别各种信息为我所有,成为乡村图书馆人员一大难题。乡村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在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再次,信息化要求对农村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转变,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长期以来,农村图书管理一直延续着分散的文献体制模式。这种体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乡村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信息化的浪潮下,图书馆正在走向数字化和虚拟化,这就要求文献信息机构实现由旧的文献收藏体制模式转向以信息传递为主的开发的网络体制模式。最后,图书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资源的共享。传统的图书管理“重藏轻用”思想比较突出,各个图书馆的封闭性较强,资源的浪费与闲置普遍存在,不利于资源的共享。信息化使信息资源共享既成为一种必要也成为一种可能。

5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在乡村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乡村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对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适宜开展流动服务的地区,由政府给乡文化站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学习型体系社会构建中图书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相信,在广大农村的现实条件下,要切实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这一世纪工程,籍此,乡村图书管理工作规范化将成为国家为实现“全民教育”“、教育机会均等”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实际行动,它必定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欣.治理困境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以农家书屋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

乡土文化建设范文6

论文摘要:提出了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概念,阐述了建立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平台资源建设的途径。

城市之间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同步、文化同源的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将更加有力地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更大发展。因此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将是一个多赢的战略选择,是促进环渤海区域崛起的有效途径。图书馆以其特有的跨越时空的聚散吐纳能力,延续着历史,延续着文明,它不仅珍藏着人类科技进步的智慧结晶,而且是区域文化发展轨迹的见证。图书馆特定的文化传播能力,决定了其在区域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而网络的发展为我们宣传、利用馆藏特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建立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展示区域文化魅力,有助于增强区域文化凝聚力,助推环渤海区域崛起。

1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进展,环渤海区域内相继建成了北京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天津市共享工程资源服务平台、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山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信息服务平台,但是由于这些平台是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各省市只是采集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信息资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还处于分散阶段,合力不足,环渤海区域内还没有设立专门挖掘和加工区域文化信息资源的服务单位或机构,即使有的部门愿意为环渤海区域的文化信息提供服务,但就现在的服务和管理形式来看,提供高质量的、令读者满意的服务是不现实的,对于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的读者和关注者来说有无助也有无奈。因此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整合环渤海区域内的文化信息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该以地域为中心,立足于区域内的图书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依托,辅以物流配送系统服务,通过静态的文献资源建设和动态的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实现协调采购、书目数据库建设、网上公共目录查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数字参考咨询等共享服务,建立健全一种协调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一个体现资源特色的、融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和共享于一体的区域性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其目的是促进区域 范围内文化信息资源的合作交流,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内读 者与用户对文化信息的需求。

2建立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的重要意义

首先,建立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有 效集中和有效利用文化信息资源,扩大影响,强化传播。整 合各种动、静态文化信息资源,经过图书馆人的精心加工,使 之点、线、面、体清晰,内容全面,结构完整,不但可以集中关 于环渤海区域的所有文化信息资源,提高专指度,还会更有 效地发挥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的作用,使研究者和关注 者扩大选择范围,增加备选内容,各取所需,更方便、更快捷 地获得更多的和环渤海区域有关的理论支持和最新最有价 值的相关文化信息。

其次,建立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强化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传播,促进观念的融合和文化的认 同,增加文化凝聚力。要实现环渤海区域的协调发展,必须有统一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价值目标,近几年,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以前的许多场合为了争取话语权或主导地位,各区域都在强调自己的特色和文化优势,如皇城根文化、塘沽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等,其实它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并非相距甚远,但却在共同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融合和文化认同问题。把带有各个地域文化和特色的所有信息、资源,不论载体文体,不分语种格式,只要和环渤海区域有关,就都集中在一起,并广泛宣传,让每一个环渤海区域的仁人志士、学者以及关注环渤海区域的人,通过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找到自己的切人点,更新观念,共同打造整个区域都能认同的新的区域文化。

3建设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途径

3. 1设立区域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协调委员会,加强领导,统一规划

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大文化工程,它的实现要靠区域内各图书馆及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要充分体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的原则。要利用现有的网络和软硬件环境,整合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来实现共建共享,不搞重复建设。应设立区域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应是常设机构,选举一名委员会主席,由中心城市图书馆、科技、教育、财政、文化等相关机构组成区域性联盟共享工作委员会理事会,各城市图书馆、相关高校、机关、科研院所等单位和相关机构推选委员会成员。协调委员会的主要权力和任务可包括:共同研究制定区域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建立区域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相关机制,创建一个集中、高效、规范、和谐的管理机制;制定区域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各类规范性标准、数据、格式和申报程序;研究制定区域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馆际互借、原文传递、经费结算等手续的具体规定和违规操作的处理办法;协调解决有关区域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研究制定有关区域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中的政策,向 人大、政协提出法规草案。

3. 2整合现有文化信息资源,建设联合采购信息 系统

首先,各成员馆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不分载体,不 论种类,只要和环渤海区域文化有关的信息资源,就加人环 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其次,充分利用各成员馆 现已使用的各种数据库,全面搜集和环渤海区域文化有关的 信息,在取得版权人授权的前提下,采取下载、复制粘贴、重新编辑等各种手段,努力充实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并用光盘刻录等形式,解决环渤海区域数据信息量大的问题。再次,注重与环渤海区域各个网站的链接,充分利用网上媒体的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时刻关注各个网站的更新情况,掌握更新规律,及时宣传和指导各级各类读者,使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永远处于环渤海数据信息的前沿。最后,通过资源共享网络进行采购协调并组织集团购买,对于高价格、高利用率的检索型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可以由中心购买后设立镜像站点,提供给所有成员使用。各成员馆必须根据各自的服务对象、馆藏基础、经费多少、人员结构等多方面因素,从文献类型、载体、学科等各方面统一协调。

3. 3开展多功能全方位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环渤海区域的图书情报机构要做好多功能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创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馆藏和网上信息优势,创建以读者为中心,集网上信息咨询、信息检索、信息传递于一体的文献信息服务新模式,为读者提供网上文献查询与传递、参考咨询、学科信息导航,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一站式”的信息服务。以下是几种主要服务方式。

(1)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信息推送服务可以看作是传统定题检索的扩展。它先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发现用户兴趣,建立用户档案,然后将信息需求按领域分类,实时搜集信息资源中某领域的信息,如用户感兴趣的专题书目、专题文献资料、会议消息等,并将其推送给用户,用户无论何时只要打开自己的“推送频道”,就可接收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2)个性化信息导航服务。在这个创新的时代,读者的信息需求层次各不相同。由于要搜寻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不容易,迫切需要一种导航或个性化服务,以获得可利用的、可借鉴的、有规律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因此,开展个性化服务,要求从事信息导航的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组织、构成、检索系统、网络信息的分布,还要善于运用积累的知识来回答读者咨询,为读者提供查找、选择使用各种合适资源的方法。

(3)一站式服务模式。一站式服务(One-stop Service)原为欧美国家的商业概念,近几年来,这一概念已被引用到图书馆信息服务上来,并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追求的最终目标。一站式服务对数字图书馆来说就是指在一个问答区,读者通过网络一次性检索多个书目数据库,并通过查询一次性地获得各种原文信息,它能提供最直观的信息阅览、数据文件下载、信息传递和专门的信息咨询。对读者而言,一站式的信息服务模式是最理想的服务模式,它能够集咨询、检索和获取信息等功能于一体,可满足读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