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教育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范文1
职业生涯又称为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即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承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生命历程包括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而青年期和中年期最关键。从事职业的那段时光,应该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人们在职业生活中,不断地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辉煌,这当中的酸、甜、苦、辣都是很有意义的,也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文件中,将大学生“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要求心理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在大学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获得自我发展。其具体的教学内容涉及以下方面:大学生活的特点及生涯规划、大学生能力概述及发展目标、大学期间生涯规划的制定、学会时间管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我对心理教育课程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部分的内容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以下建议。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要从引导学生真正地认识自我开始
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顺利实现自身预定目标起定向和指导作用;二是帮助学生真正地认识自己。这种对自我正确的认知,包括自身条件和自己周围的环境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通过促使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力、爱好、学识修养等方面充分认识自己。联系周围的环境,明确哪些资源可以为己所用,哪些资源至关重要,周围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事实上,一个人若是能够非常清晰地把握自己和环境的关系,就越有可能做好职业生涯设计。这样看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便责无旁贷帮助学生理清自我认识。而最重要的便是要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使其清楚地知道取得成功的最为必要的条件便是从实际出发,顺应社会潮流,发挥自身优势。心理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必须帮助同学们很好地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路走来,我学到了什么?我曾经做过什么?我最擅长的是什么?从而最终帮助学生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其实,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最重要的前提便是掌握好专业知识。从整个人生长河来看,知识创造财富,心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自己在学习期间,从专业学习中收获了哪些?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哪些能力?这就回答了“我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而“我曾经做过什么”这个问题,就涉及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包括担任过何种学生干部职务、从事过哪些社会实践活动、参加过哪些技能竞赛、获得了哪些奖励和证书等,这些在应聘用人单位时,都会派上用场。因此,心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闪光之处予以重视和肯定。另外,心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事件进行回忆,在学校里,自己所有经历过的事情中,最成功的是什么?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成功的?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往的成功史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发现自己诸如性格坚强、胆量过人、办事果断等优势。学生便可以将这些挖掘出来的宝藏作为自己职业方向的立足点,支撑自己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探索。
明确优势后,我们就需要认识不足了。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分析其自身的不足之处,使其明白,只有接纳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克服才能使自己得到提高。需要认识到的不足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性格弱点,古人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曲直。”心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启发学生与人沟通,以人为镜,看看他人的评价与自我评价是否有差异,并思考差异源自哪里;直视自己的弱点,扬长避短,尽量减少其对自己的影响。其二是经验缺失,心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以学为主之外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断提炼经验。
另外,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既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就理应与该课程的其他部分内容融会贯通。有学者说:“气质类别不仅会影响一个人职业的选择,而且可能直接影响到具体工作的成败。”[2]有心理学家发现,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会使当事人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充分享受职业与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那么,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自我,心理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将气质、性格分别与职业选择进行相关分析。心理教师甚至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职业心理测验,让学生通过测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性向。再说能力,对人一生的职业道路的选择、事业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通常指的是智力,特殊能力则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的能力,也称特长。心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将能力分类进行罗列,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相应的能力水平,并教授学生常见职业需要的相应能力,学生方能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应当理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生涯规划误区
2000年以前,大学生毕业后一般是国家包分配,而进入21世纪后,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已逐步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个制度的转变使很多高校毕业生的思想受到了冲撞,其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急功近利,不能脚踏实地,个人主义观念很浓厚,这将严重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由此,心理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做好几种不良心态的引导工作。一是焦虑心态。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即使是名校毕业生也不见得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很多大学生一进校门就面临很大压力,可以说刚进大学一年级就想着毕业找工作的事情,特别是一些贫困生,相对自己的家庭来说,读书成本很高,心理包袱较重,难免产生焦虑心理。还有一些对职业期望过高的大学生对低薪、低自尊、高劳动强度的工作更是容易产生焦虑。这时,心理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种焦虑心态的成因、肯定这种焦虑存在的理由,并且让学生清楚中等程度的焦虑是正常的,也是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二是自我认知偏差。这种偏差表现为两个极端,即自负和自卑。在找工作时,有的学生对自己评价不够中肯,过高地评价和估计自己,认为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应该有别于其他社会青年,应该有较好的就业单位和工作岗位;有的学生则存在自卑心理,他们或是性格内向、或是不善言辞、或是相貌平平、或是成绩一般,面对就业市场他们自卑不前、不能悦纳自我,更害怕别人评价自己,稍遇挫折就心灰意冷,难以振作,甚至自暴自弃。对于这部分学生,心理教师应该做的是如前一建议中所述的帮助学生真正、客观地认识自我。三是盲目从众心理。有些大学生缺乏主见、见异思迁、反复无常、职业生涯决策更多的是依赖他人尤其是父母,把自己的命运交由他人或父母驾驭。还有的大学生不结合主、客观条件,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赶时髦,跟风找工作,结果往往是错失良机、后悔不已。对于这种情况,心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客观介绍我国目前就业的形势,尽量穷尽地介绍各个行业的特点及发展走势,理清学生的就业观念,并且明确告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当以学生自己为主,不应赶潮流,职业选择是高度个性化的,个人选择的职业应当与自己相匹配。四是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目前整个社会是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往往随心所欲,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建构中,有了较为能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仅仅从实现自我价值出发。事实上,选择实现自我价值表明个体的意识开始觉醒,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但如果过分地强调个体价值,置群体意识而不顾,则必然导致个人的私欲膨胀。对此,心理教师就应该端正学生的择业心理,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应该从社会需要和自身需要两个方面综合考虑选择职业。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应指导学生制订具体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35—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个性。目前,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讲座以及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已成为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大学生当中仍然存在不少心理问题,甚至自杀事件也屡有发生,现实中的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目标不明确,游手好闲,感到日子空虚无聊,经常迟到旷课,不少学生经常泡在网吧。据有关同学反映,开设的心理课程内容重复空洞,流于形式,并且,目前大部分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已出现问题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这种现象就违背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偏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解决的思路。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1.1 从实践方面,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但是大学生众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目标,正是由于进入大学后所面临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原来支持自己考上大学的目标实现后,导致大学生出现目标的缺失期,一旦人生缺少了目标,大部分学生就开始放纵自己,沉迷于网络,再加上报考专业时缺乏对自己和专业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所学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容易出现消极对待学业的状况,引起生活无意义感的强烈体验,抑郁、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就会出现。况且,大学与高中截然不同之处在于高中阶段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有共同目标和良好学习环境的被动学习时期,而大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独自查找和收集相关学习资料的主动学习时期,这是进入社会后准备不断自我学习之前的演练,因此大学阶段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在大学阶段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活甚至将来潜力和能力的发展。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在实施之中,但是并没有起到有效的效果,并没有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寻找到个人生活的动力。通过两者的结合,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更能有针对性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1.2 从理论方面,结合具有可行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不属于隶属关系,也不属于并列关系,而是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它们结合的条件和基础。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相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都是帮助学生解决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优化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健全个性,帮助成长中的大学生心理成熟,防治心理疾病,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让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成功地与人交往,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等,这些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从微观层面可以概括为“自我追寻”、“体察环境”、“目标引领”、“魅力人格”、“挫折磨练”,这些目标能很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其中,“自我追寻”指的是在生命的成长历程中发现和追寻本我,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识自我相一致:“体察环境”主要是关于个人和外在环境的关系,这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正视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选择适己适情的生活方式,学会关注周围的环境,并在不断“自我追寻”的过程中顺应或改造环境;“目标引领”指人生的意义取决于正确目标的选择,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树立奋斗目标;“魅力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健全个性一致;“挫折磨练”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相一致。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压力大越来越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导致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较弱的问题,这必将影响到他们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探索解决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新途径就是整合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高职学生的认知误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高职学生的情绪状态,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行性
1.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相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效的途径,最终促使学生顺利就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表明,它是帮助高职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形成健康心理、开拓美好未来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最终的目的也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二者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1.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供有效的方法、手段
首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对各类环境进行分析,使其认清社会形势,客观分析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其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理想价值观念,这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再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在综合分析自身及外部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发挥了积极主动性,这也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内容。最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使其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正确应对,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各种环境及压力,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1.3 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自我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是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初步掌握职业类型、气质类型、人职匹配理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测试,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等个性特征,并客观地进行环境分析,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导向作用。进入大学不少学生会无所适从,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人生奋斗目标的迷失。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职学生合理地设计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找准人生坐标,并付诸积极的行动。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加强学生的入学适应教育、学习指导、交往辅导、情绪管理以及就业心理辅导的同时,必将促使学生不断反省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使自我教育成为强烈需求,改变以往被动受教育的局面,积极主动进行职业规划。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的结合,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维,使高职学生在更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情感体验下,主观能动地实现全面发展的成长目标。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途径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2.1 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大学校园应该构建一个齐抓共管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计职业生涯需要方法上的指导,需要理性的分析和全方位的行动,它是一个连贯性的行为。而要想使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达标”,不仅要靠心理健康教学,还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氛围。所以不能把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单独撇开,否则会失去应有的效果。学校可以树立一个系统的网络,围绕学校展开活动,结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这样就能保证学生高效率的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通过挖掘各种教育资源、贯穿不同的教育环节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里塑造优秀的人格。
2.2 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已得到普及,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得到开展,高职院校有关部门应该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可操作性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灌输职业规划理念,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职业规划的各环节有机结合,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不同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使高职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下,解决其心理困惑,增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更自信、更积极地去面对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未知挑战。
2.3 内容上的整合
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为一体,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展开,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机渗透其中。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教育、自我意识教育、情感管理教育、意志品质教育、个性健全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学习辅导或网络心理辅导,结合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四个环节(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策略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行动)以及不同年级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初步建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结合的教育框架,润物无声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机渗透和同步发展。
2.4 队伍的整合
为保证做好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应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知识。
具体而言,首先,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通过必修课和各种学科向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原有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加强对学生面对面的个体辅导。再者,建立班级职业生涯互助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自助学习和自我教育,有利于学生制定和实施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最后,各院系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小组,主要由专业课教师、心理学教师以及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组成。大家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心理品质等多方面提出具体的培养步骤,了解学生的职业心理需求,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舞台。
2.5 教学形式的整合
考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采用以个别辅导为主,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各有利弊,为了更好地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首先,采用个体辅导咨询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其次,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共同问题。主要形式有朋辈辅导、主题式团体辅导和拓展训练[4]。
3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前景广阔,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师资问题
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还有现实的不足。一是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难以兼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是跨学科师资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要求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的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有效的帮助。最后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工具本土化的进度急需加快。目前职业规划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原版教材直接翻译而来,引进的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软件,由于常模选取不一样,其效度、信度有待深入论证。
3.2 结合的形式问题
如上所述,团体生涯心理辅导这样一种助人的技术正日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掌握不好,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团体生涯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是团体,对于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应将职业生涯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3.3 结合的内容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大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在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仅仅是职业决策的相关内容,其他如职业转换的准备,其中的心理准备也将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这也是二者有机结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高专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心理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最终确定务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大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云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2]楼根良.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范文4
德育目标具体化
明确且操作性强的德育目标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它规定了德育的内容和发展方向,既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德育工作的最终归宿。目标可以使人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就能“看”到结果,从而产生持续热情与动力,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针对当前许多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存在“高大全”、内容“假旧空”、方法简单无力、评价主观模糊、实效性差等问题,我们努力探索德育有效性突破口和切入点,制定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便于操作、能够量化的具体德育目标。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习惯。”我们将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与学生养成教育系列方案融为一体,出台了符合教育规律,翔实具体,学段分明,易于操作,奠定学生人生基础的德育工作方案。为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学校德育处通过多种形式让目标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现已形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2+1+1+X模式。“2”是指学校常抓不懈的两个习惯——“干干净净每一天,整整齐齐走好路”;第一个“1”是指每个年级组根据学校养成教育规划每学期确定一个良好习惯培养重点;第二个“1”是指每个班级根据年级组养成教育规划每学期再确定一个良好习惯培养重点:“x”是指对学生已形成的习惯的巩固,从而有计划地达成学校制定的德育目标。
德育活动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但长期以来。德育立足于课堂,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无视学生道德能力的生成,德育效果微乎其微。反思我们的工作,不难发现我们的德育已在好多方面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因此,我校提出德育生活化。这既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生活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德育要回归的地方。我们将德育教育与学生在校、在家的生活联系起来,以丰富的德育活动为栽体,将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坚持明理与行事并重、德性与德行合一、行与知统一。以易于被学生接受为出发点,力求教育的“路标”清晰、“路径”明确,把内容和标准做小、做细、做实、做系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力求各种表述具体、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掌握和执行。为此我们按班级、年级、学校的顺序,结合实际,以论坛的形式,分低、中、高三个学段,提出了层层递进的“德育活动系列方案”,力求让德育活动系列化。现已形成常规活动系列、传统节日系列、校园节日系列、社会实践系列等七大系列学校德育活动课程。
德育队伍最优化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班主任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我校始终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将班主任素质的提高作为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来抓。我们创新班主任校本培训形式。改变了以往校长、德育主任“一言堂”,班主任被动参与的形式,让班主任成为培训的主人。培训的主题不再是学校领导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确定,而是来源于一线的班主任,来源于班级管理中的困惑。培训的内容既有班级管理经验介绍,也有班级管理现场观摩、班主任技能的展示等。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班主任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日渐提高。我校已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德育教研氛围,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对岗位的认识及热爱程度有明显提高,德育技能逐步增强,心态逐渐趋于从容、平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高涨,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家校合作常态化
家校工程的实施,使我校家长委员会工作成效凸显。一系列困扰学校的难题被家委会破解。六大社会实践基地满足了学生需求:家长志愿护校队的成立确保了学生上学、放学的安全:具有专业技能的家长走进课堂,为学校校本课程开辟了新的天地:家长科技俱乐部的创建让学校科技特色如虎添翼。家长驻棱办公制度的落实,家长评教、评生活动的开展,家长参与商讨学校重大决策,让监督职能落到了实处。菜单式家长培训会,家长漂流日记,教师大家访活动,“与家长沟通的艺术”专题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的成立等让家长素质不断提升,学校正在实现“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认可、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
好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受教育者心灵的教育,它的第一维度是要关注心灵,第二雏度才是在心灵作用下的行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等到学生出了问题才来找对策,而是要把工作做在前面,让学生成为自己心灵的监护人,自己意志的主人。
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我校规范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一是校长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队伍,全面负责组织筹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发展保障机制,保证资金支持;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任组长的,具有国家咨询师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具体组织学校心育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心理咨询室的运作与管理;三是熟知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师队伍,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三支队伍建设,确保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不紊、扎实有效地开展。
我校现已形成“4个1”运作方式:每月每班一节团体辅导课(班主任负责);每月一次小组咨询活动(专业教师负责);每半月一次跟踪谈话(任课教师负责);每学年一次教师心理辅导活动(德育处负责)。积极开展团体辅导课“一课两评”活动,示范课、研究课、优质课研讨交流活动,提炼出符合我校教育理念的成功案例,并落实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同时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范文5
【关键词】留守孩子 行为习惯 策略
近年来,山区农村留守孩子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们在孩子的生活、学习、劳动习惯及社会交往行为等方面缺少关爱和指导,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针对此情况,2014年我校申报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市级规划课题。两年来,我们对留守孩子的养成教育主要实施了“四个策略”,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我们就“四个策略”的实施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自我教育策略
1.培养留守孩子自我教育兴趣,激发留守孩子自我教育意识
自我教育是留守孩子成才的最重要的条件,学校、教师和家长通过介绍杰出人物的事迹以及山外世界的美好生活来激发他们内心的渴望,引导他们认识到自我教育与未来之间的关系,使其产生自我教育的兴趣。
2.引导留守孩子自我认识,确立留守孩子自我教育目标
教师通过谈心的方式,鼓励留守孩子进行初步的自我思考与自我分析,再通过班会、团队主题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评价,让留守孩子从别人的评价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同时要求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对留守孩子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3.落实留守孩子自我教育规划,开展留守孩子自我教育实践
定期组织针对留守孩子自我教育的主题活动,关注他们,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融入到集体活动当中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自信心和交际能力。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教育,自我实践,让留守孩子不断完善自我。
二、传统教育策略
1.重视经典诵读,培养留守孩子道德品质
我校开发出了校本课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读》,以校本课程的方式,厚实留守孩子的传统文化底蕴,培养留守孩子健全的人格。学校利用班团队活动、晨会、夕会、大课间活动等,组织师生集体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2014年11月常德电视台对我校有关经典诵读的情况进行了报导。
2.挖掘经典佳作中的德育价值,培养留守孩子继承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爱民、刻苦耐劳、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貌、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在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些文化传统在经典中随处可见,挖掘这些经典佳作中的德育价值,可以启迪他们的理性,做一个有涵养,有见识,敬父母,重师长,奉公怜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人。《美丽乡镇,道德先行》栏目组报道了我校用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法。其视频在2014年11月18日中央新闻频道早晨8点《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栏目播出。
3.传承规范引领,培养留守孩子行为习惯
学习《一日常规》,端正思想态度。对照《一日常规》,纠正行为习惯。开展“一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和“九评”活动,从到校、仪表、课堂、两操、午餐、行为、卫生、作业、路队等九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定,通过日评比、周小结、月汇总,评出“优秀留守孩子”及其“文明标兵”。
三、地方特色教育策略
1.积极开发校本教育资源,完善地方特色教育内容
一是我们重视了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附近的“观音寺镇水泥厂”、“会人溪电站”、“万阳山风景带”等作为环境教育基地,通过组织观察、进行采访、专题研究、参与管理等形式,让留守孩子感受环境与生活、与社会、与人类的紧密联系,获取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二是开发生活教育资源,我们让留守孩子走进家庭学当家,走上街头管交通,走进商店学营业,走进银行学储蓄,走进车站学服务,走进社区学管理……从而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三是开发科技教育资源,我们通过学校广播站、镇林业站等科技教育基地,抓住“银杏节”等科技教育时机,开展“走进银杏”、“五彩的秋叶”等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上网查询、调查访问、实验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向留守孩子打开科技的大门,让他们尽快接受科技新信息,了解科技新成果,认识科技新发展。
2.立足本地德育基地,创新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一是定期开展祭扫颜有才烈士墓,学校每年4月5日组织全校师生祭扫在剿匪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颜有才,对留守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二是每学期组织一次团员、队员为本镇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温暖,为他们送食品、晒被子、打扫卫生,陪他们拉家常等。这些在本地德育基地的特色教育活动,对于留守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注入了正能量。
四、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丰富教育内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通过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由于竞争机制强化,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的紧张度增加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强心理承受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等。同时,将诚信意识、效率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扩充进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的各个学科进行整合,创新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2.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建立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教育与管理互补的制约机制,建立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等。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整合了教育资源,潜移默化的让留守孩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3.拓展教育渠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从单向式走向多向式。如加强师生交流、同学间交流、各学科间交流。加强个别教育,即心理咨询,帮助、指导留守孩子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开发与发掘自身潜能,适应环境,加速人格成熟。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范文6
对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校心理学家的资格和训练要求,对我国目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还较为短暂,且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师、技)升格合并而来。虽然以前的中专(师、技)都有不同规模水平和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师资力量,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变化了的教育对象和时展对高职教育人才规格的高标准、严要求,显然在很多方面已不能满足和适应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所以,要建立一支合格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就必须对学校内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在整合过程中既要向国际标准看齐,又要从我国国情、院情实际出发,通过一系列较为严格的筛选过程,把真正符合条件和标准及专业对口、具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较为完备知识体系与实践经验,并能娴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操作的优秀专业教师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形成第一梯队。这些骨干梯队力量,应在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领导下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主要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设计、组建,并培训、指导全院校其它心理健康教育梯队开展工作协调各方面关系,确保全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顺利、有效开展。还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培训和心理咨询及疏导工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他们为龙头,并逐步发展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二、扩大范围重点培养点面结合充分发挥任课教师渗透式的教育中坚力量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凭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限的专职心理教育工作者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因为健全人格的建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建构过程,任何单打独斗式的教育模式都不可能实现施教者所期望的结果。加之高职大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是在众多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完成各自所选专业的国家高职教育课程计划,促进发展获得专业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加深了情感的交流,建立起了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特殊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人格传承及榜样示范的教育作用,并把这一潜在的宝贵资源合理、有效地挖掘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充分发挥其渗透式教育中坚力量的作用。所以,通过对全体任课老师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和辅导,使各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自觉结合所教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积极阳光、心态平和、悦纳宽容等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特别是担任教育学、心理学、及思政、思品、文学、历史、地理等,人文基础学科教学的教师,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他们的学科教学成为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建造的中坚力量,实现面对全体学生的大面积渗透式教育格局,组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第二梯队。
三、明确认识强化训练加强指导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参与凝聚教育力量
高职院校与其它普通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不同点就是既设置了辅导员又安排了班主任,而且负责学生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机构也比一般普通高校稍显复杂。这是由高职院校招收对象的多元性、复杂性及生源本身的素质差异性所决定的。然而,无论生源的类型如何复杂、素质水平如何参差不齐,从他们踏入高职院校大门的那一刻起,学校就要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负责。在这个复杂的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面对年龄、基础知识水平和个性品质迥异的这些高职学生,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首先就是要全面摸清他们的需求和愿望,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诸如:正确自我意识强化、学习心理引导、健康情感疏导、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性心理教育、耐受挫折能力培养,以及自我完善教育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科学的指引、启发,以达到促进其健康成长不断走向成熟,最终实现我们所期望的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目标追求。所以,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的建设中,不能缺少辅导员和班主任及为学生管理和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院校各学生工作部门及其工作者。因为,他们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的工作职责和性质决定了能充分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这就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使心理健康教育明确了方向和目标,并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服务中能有意识地利用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有效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使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形成完美健全的人格,这就形成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第三梯队。
四、教给方法学会观察感同身受班级心理情报员暗示与诱发陶染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