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克隆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克隆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克隆技术

生物克隆技术范文1

克隆技术是医学史上最重大的发明。克隆是英语“clone”的英译,指生物体的无性繁殖。将一个细胞进行培养,形成许多相同的细胞,或将一个基因经过复制产生许多一样的基因,都叫做克隆。

现在的克隆技术的只能复制有机生物,也许以后的克隆技术什么都可以复制,包括无机生物,那这项技术可真会把人类害惨呢!

我很赞成道教的“太极说”——不管什么东西,都有黑暗面和光明面。有光明就会有阴影。克隆这项技术也一样。

虽然无机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克隆一个B地球,减少A地球的人口负担、克隆器官,为人类延长寿命、克隆濒危动物,保护生态链……)但那些不法分子绝对不会放过??它们会用买走你的克隆技术,然后前往史前生物馆,偷走那些去有强大杀伤力和破坏力的化石,如白垩纪的肉食恐龙化石、冰河时代的剑齿虎和长毛象化石、泥盆纪的巨型昆虫……从他们表层和骨层宠提取细胞,把这些史前动物复活过来,利用它们去干坏事,从中牟取暴利,后果不堪设想……

更可怕的是那些法西斯用克隆技术去发动战争,使用克隆技术复制战争武器和生物武器,使用它们去爆发三、四、五、六……没完没了的世界大战,地球和人类可能会完了……

生物克隆技术范文2

美丽的广西,不仅是旅游的天堂,还是动植物的乐园,这里气候湿润,物产丰饶,是我国水牛的主产区。随处可见的水牛,是广西农村的一道风景,但水牛除了耕作,几乎派不上什么用场。(图1)(图2)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室里,一群年轻学者正在做试验,他们是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高繁殖力和高产奶量转基因水牛新品种培育”课题组的成员。这是一项建立在生物科学领域目前处于最前沿的动物克隆与转基因技术之上的研究,他们的目标是对本土的水牛进行改良,将水牛变为奶牛。(图3)

课题组组长石德顺研究员,从事动物遗传与克隆技术研究已27年,2005年他主持并获得了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水牛,之后,为加快水牛的改良速度,对水牛转基因克隆技术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工作。

广西大学研究员石德顺说,转基因克隆技术,是在克隆技术的基础上与转基因技术的结合,在1997年“多利”绵羊出来后才诞生,之前只能通过胎儿细胞做转基因,“多利”成功后,转基因克隆成为可能。

克隆技术是20世纪生物技术领域最重大的一次创新,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公布克隆羊“多利”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例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核获得的克隆动物。此后,有关克隆的报道层出不穷,例如:1998年日本克隆牛,2000年美国克隆猪,2002年法国克隆兔,2003年意大利克隆马,2005年韩国克隆狼。

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不需要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以孕育出新的个体。克隆技术的成功,被人们称为历史性事件、科学的创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说,克隆技术是高等哺乳类动物繁殖技术的巨大的革命,它可以像复印机一样,把一个优良高产的动物完完全全地复印出来。

早在1965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童第周,率先开展了克隆技术的研究,他采用细胞核移植的方法,成功获得了1尾性成熟的成鱼,这尾体细胞克隆鱼比克隆羊“多利”早问世21年。因为种种原因,这一艰苦卓绝的研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图4)

相对于克隆技术取得的突破,转基因技术更为成熟。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记录和传递着遗传信息,生物体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

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与它的基因进行重组,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这就是转基因。

1999年2月,我国成功培育出第一头转基因牛,取名为“滔滔”,这头由上海遗传研究所精心培育的转基因牛,体内被检测到带有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是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图5)

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都属于基因技术的范畴,将转基因技术与动物克隆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的转基因克隆技术,在畜牧业上将大有作为。

石德顺说,因为转基因克隆可以在细胞水平上,对细胞进行定向的遗传修饰,对动物的性状的改良,能够人为地进行控制。

水牛是大型偶蹄类动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被人类驯化。驯养的水牛在亚洲和美洲非常普遍。在亚洲,水牛主要作为劳动力;在欧洲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它被用做奶牛或肉牛。

石德顺说,水牛有两个起源:一个起源于中国,一个起源于印度和巴基斯坦;水牛分两大类型:一种是河流型,一种是沼泽型。我国的水牛,主要用于耕田、拉车,在它的培育和演化过程中,对它的产奶量、产肉率没有太多的要求。

在我国南方农村,曾经几乎家家都养水牛。一年中,使用水牛也就一两个月的时间,其他时候水牛闲着无用。目前,中国的水牛存栏量约2200万头,位居世界第3位,而广西就有水牛400多万头,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独占鳌头的水牛资源使广西被誉为“中国水牛谷”。(图6)

长期以来,印度、巴基斯坦的河流型水牛与我国的沼泽型水牛有很大区别,河流型水牛主要用途是产奶。

石德顺说,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水牛的使命已经从原来劳役的功能,向产奶和产肉方向转化。我国早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西分别从印度和巴基斯坦引进一批良种奶水牛,经过杂交改良、扩大繁殖,获得了不错的效益,但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仍然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瓶颈。

石德顺说,由于两种水牛的染色体数目不一样,杂交后,繁殖力比较差,繁殖率比黄牛低近20%,产奶量也比较低。用杂交等传统方法,很难实现高繁殖力、高产奶量的目的。

2005年,石德顺带领课题组,开始尝试采用转基因克隆技术,对水牛进行改良。

从理论上讲,转基因克隆技术已经成熟,而实际的研究工作却十分艰辛复杂,课题组在进行水牛细胞培养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石德顺说,我们培养细胞要做基因的转移,结果这个细胞出现一种不明的东西,像生物又不是生物,黑糊糊的,好像还能动。

这个问题困扰课题组一年时间,不明物质导致细胞出现了空胞,结果前功尽弃,但找不到原因。这种来历不明的物质究竟是什么呢?

课题组决定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经过与其他专家沟通,认定这是一种名为“黑交虫”的外来物质。

石德顺说,后来,我们在做细胞培养时,加些抗菌素,把浓度提高,问题终于解决了。

由于水牛体细胞活力低,克隆后基因表达不明显,课题组的研究并不顺利,试验往往数十次地重复,仍看不到一丝希望。

2005年,在尝试做转基因克隆水牛之前,石德顺和他的助手已成功培育出两头克隆水牛。(图7)

目前这两头克隆水牛的生长发育良好,健康状况也比较乐观。

石德顺说,做克隆水牛的目的,是为做转基因克隆水牛打基础。

但是,转基因克隆水牛的研究进展却十分缓慢,为了积累经验,课题组利用小白兔进行相关的试验和研究。

石德顺常常沉浸在对未来的畅想中,1997年克隆羊多利问世时,他就想对中国的水牛进行克隆,但条件不成熟;2002年,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冀南黄牛在我国诞生,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石德顺说,我觉得很多事,首先敢想,才有机会去试,才有可能成功,很多事情想都不敢去想,就没有任何机会。

做转基因克隆的第一步是要做表达载体构建。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我们感兴趣的目的基因通过人为的方法把它扩增,再将其转移至供体细胞内。

取一个已经去掉遗传物质的,即去了核的卵母细胞,称为受体;把一个供体细胞核,输入到这个卵母细胞里,通过电融合方法,把这

个细胞核和胞质互相融合,构成一个克隆的重构胚胎。

再模拟和卵子受精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经过化学物质激活这个重构胚胎,使其按照胚胎发育的进程去发育。

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对于水牛的转基因克隆,还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

历时5年,课题组成员以他们的牛劲和耐力,通过对转基因载体的改造,对细胞转染与筛选方法的改进,相继攻克了水牛体细胞活力低和核移植后基因沉默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牛转基因克隆技术体系。

2010年初,课题组将一个3月龄的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经体外传代培养后,把含标记基因和筛选基因的转基因载体导入,得到转基因克隆重构胚胎,于2月5日植入到一头2岁半的母牛子宫内。

这头母牛经过300多天的妊娠,2010年12月19日凌晨,在广西大学的科研基地金光乳业水牛场,终于迎来了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水牛的问世。在紫外灯照射下,转基因克隆水牛的头部和四肢,明显地看到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标志着它身上含有转基因的成分。(图8)

广西大学博士李湘萍说,那天一早,石老师打电话告诉我们,转基因克隆牛出生了,课题组的老师都非常高兴,立即去看这头牛的状况。

广西大学博士陆凤花说,转基因克隆水牛刚刚生下来时不能站起来,经过饲养员的喂养,慢慢变得强壮起来,乱蹦乱跳的。

广西大学博士后刘庆友说,如果能成功改良水牛的遗传性状,对造福拥有2200万头水牛的中国老百姓是一个好的开端。

广西大学副校长黄维义说,这次成功,标志着我们在转基因技术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2011年年初的一天,石德顺看着两头转基因克隆水牛,高兴地说,它们来自同一个细胞系,所以非常像,尽管它们出生时间不同,体重也不一样,但体况都不错,表明我们研究出来的转基因克隆水牛技术是成功的,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转基因克隆水牛是健康的。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继续再做带有特定基因的转基因克隆水牛。(图9)

水牛实现定向遗传改良,不仅能加快诞生高产奶量、高繁殖力的水牛,还能让水牛产出具有高免疫力或富含某种药物的牛奶,让牛成为一个小型的药物工厂,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黄维义说,水牛奶的蛋白质比一般牛奶的蛋白质要高,如果把它作为生物药厂,比一般的牛或其他动物,价值更高。

李宁说,生命科学的每一次发展,都为人类社会、人类经济、人类作业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生物克隆技术范文3

关键词:克隆人; 技术; 华而不实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human cloning” is a popular term. There is deeply flashy and without substance behind human cloning. How to treat the technology of human cloning? We ought to create what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We only need calmness, solidness and order.

Key Words: human cloning;technology; flashy and without substance.

引言

作为科技哲学的学习与工作者,我们一直关注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我们总感觉到生物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状况及健康关怀密切相关。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还不能给我们更多的经验事实来显示它对社会的巨大作用,人们对它的认识只能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理论推测和美好展望阶段。作为生物技术领域之一的克隆技术,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可能是很深远的,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多半停留在观念与假想阶段。

关于“克隆人”问题,自1997年以来,不仅是一个科技热点,而且作为一个社会热点为人们所广泛关注。“克隆人”真的要呼之欲出了吗?“克隆人”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有没有意义?对此,人们已经发表了很多并非毫无道理的言论。早在1997年第6期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上就发表了邱仁宗先生(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伦理委员会委员)的“克隆技术及其伦理学含义”的文章和一组九篇关于“克隆人”问题的笔谈,后来又陆续发表多篇与之相关的论文。这充分反映了我们科技哲学界对此问题的密切关注。

如今五年多过去了,我们本来不想再去凑那个热闹而对这个似乎老生常谈的话题再议论一番。但是事至今日,只要你打开网络、电视和广播,翻开报纸和杂志,总会有关于“克隆人”的新闻、言论不断涌现。现在非常明确的是,“克隆人”的问题并没有终结,它也许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从1998年的锡德(Richard Seed)到2001年的扎沃斯(Panos Zavos)、安蒂诺里(Severino Antinori)、布瓦瑟利耶(Brigitte Bossilier)等被媒体称为“科学狂人”的人物,一直要试图完成“克隆人”的“伟业”来显示人类智慧的伟大和对自然界限的克服,就必然有人去评议“克隆人”。对此,我们有疑义和困惑,也有自以为是的一些新认识。我们带着并非反科学与反技术的态度,通过对“克隆人”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问题的描述与思考,我们不得不说“克隆人”热是华而不实的学风与社会盲从的产物,是在当今技术时代人们对技术高度崇拜、技术狂热幻想与对技术现象思维高度敏感性相结合的产物。在此,我们同时初步分析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应持的心态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1 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的不完善性

在此,我们有必要重述一下事情的来源。在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自然》第385卷上,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威尔莫特(IWilmut)博士及其同事发表了题为“从胚胎和成年哺乳动物细胞繁衍的后代”(Viable offspring derived from fetal and adult mammalian cells)的研究论文,宣布了一例采用成年母绵羊乳腺上皮细胞作为细胞核供体,另一只母羊的去核卵母细胞为受体,经过细胞核移植后,植入第三只母羊的子宫发育成为一只与核供体母羊遗传性状完全一样的小羔羊,名为“多莉”(Dolly)。其实,威尔莫特的论文包括两项实验结果:一是用绵羊胚胎细胞核移植获得了七只小羔羊;二是用绵羊的乳腺上皮细胞核移植获得了一只羔羊,而实验所用的重组卵子数量是277个。利用胚胎核移植克隆出羔羊七个,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是可信的。在此之前已经有别的生物学工作者在小鼠、猪、牛、羊等哺乳动物身上,已有不同批次的成功试验来证明。所以说用胚胎核移植克隆哺乳动物的技术是可行的。〔1〕 但是,用成年动物的体细胞核移植的成功率是如此之低!我们试想,如果没有“多莉”的出生,有“成功率”这个概念吗?这只能说明体细胞克隆技术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甚至其可行性也有让人怀疑的地方。

不但我们这样想,而且有思维能力的人都会这样去想,如果能用体细胞克隆出第一个“多莉”,则应该能克隆出第二个以至于更多的“多莉”来。必须强调的是,科学事实应该是可复核和可以重现的,能重复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实验性科学成果,只有在取得多次或大量的重复后,才能被科学界认可。在科学史上,物理学家韦伯曾宣称发现了引力波,但是由于没有被别的科学工作者重新发现而始终没有被承认。让我们吃惊的是,这个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自然科学成果被学术界、新闻界、政界、一般公众如此迅速地接受了。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自然》杂志世界学术权威性的深远影响呢?还是人们“正因为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才相信”的潜意识心理在作怪?我们不禁还要问:只有一例“多莉”羊的诞生能充分证明已经高度分化的哺乳动物的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去分化、重新获得遗传的全能性吗?这是一例判决性试验吗?我们能在没有更多的科学事实面前、不假思索地就认为这是生物学史上划时代的一场革命吗?我们所有断言的理由充分吗?

对这些疑问的答案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自然界中有些界限是不容易或不能突破的;我们只知道科学与技术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只知道成熟的技术是达至目的的有效手段;我们只知道没有切实可行的克隆技术是不能实现“克隆人”的梦想;我们还知道如今五年多过去了,“克隆人”没有诞生,一切一切的喧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了,留下的只是一片片虚无!

2 “克隆人”部分社会层面问题的不实性

(1) “克隆人”的风险性

被媒体誉为“克隆羊之父”的威尔莫特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也指出了克隆技术的不完善性,例如克隆动物的大多数在胚胎阶段就失败了,成功率很低,并且产下的动物胎儿不是死胎就是有畸形。这样极不成熟的技术,如果随意应用于人身上不是失败就是极不安全的,使当事人或“克隆人”冒着巨大的生命风险或健康风险。“我们相信在细胞核克隆上的科学争论仍不能澄清时,试图去克隆人类是危险的和不负责的。”〔2〕并且在移植操作过程中,一旦细胞核受到任何机械性损伤,就有可能发育出有缺陷的后代。与其这样,又何必去克隆人呢?对人类的繁育来讲,克隆技术是不是有些画蛇添足呢?

(2) “克隆人”的不必要性

现代人类社会是人丁兴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还在为控制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而努力,根本没有必要去复制人。尽管有人说这项技术可以帮助不育或失去孩子的家庭解除痛苦,提供一种新的生育行为选择权。但是这样的家庭在数量上又有多少呢?有必要花费大量的社会资金、资源和智力为极少数人的特殊需要服务吗?这样的研究目的充分而正当吗?况且现在不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试管婴儿”等辅助生育技术来解决不育问题吗?为什么要寄希望予一项尚不成熟甚或不可能的技术呢?

(3) 尊重女权的社会心理的抵制

依照动物克隆的技术操作程序,培养“克隆人”,既需要妇女提供卵细胞,以便为了获得去核的空卵,还必须借助于妇女的子宫来孕育克隆胚胎。因为人们也许永远无法去制造或合成生命原点之一的卵子,同时人们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模拟出人体子宫那样的适合生命孕育的精致环境。不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就是我们一般人看来,在整个将要施行的“克隆人”技术操作过程中,妇女始终处于一种“工具”的地位。如果充分考虑到妇女的心理因素并尊重女权而不能随意增加其非正常排卵、怀孕和分娩的风险与痛苦,则“克隆人”是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基础的。“克隆人”要比正常的生育复杂得多,也并不充满诗情画意。人们似乎在做着一项背着石头上山这样的事情。

(4) 社会属性的不可复制性

众人皆知,人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之所以为人,更主要的是由于其具有的社会属性,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在我们大都明白了已不可能克隆出诸如“希特勒”、“爱因斯坦”那样的人物了。每个人都有其所处的特定的生活环境,其人生际遇与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紧密相联的。“克隆人”的神话迎合了部分人渴望与众不同并成为天才人物的某种期待心理。但是理智的人们,一定不要被卷入遗传决定论的漩涡。那不过是个不切合实际的梦幻!

总之,基于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理由与现实来看,“克隆人”真的是华而不实的!

3 两点启示

在“克隆人”研究与争论热后进行一番冷静地思考,将有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价值,同时也会有益于生物学、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1)重树科学精神,调整研究心态

通过对这几年“克隆人”热的思考,可以看出:世界范围内的生命科学(医学)界,似乎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浮躁情结。例如,昨天你宣布克隆出个绵羊,今天我就声称克隆出个猴,明天他又计划去克隆出人来,并且和大众媒体紧密配合。这其实是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精神缺失、功利心切和“争第一”思想的一种表现。这不能仅仅责怪生物学(医学)工作者,这也是社会环境使然。我们的市场经济社会是重结果、重实效而不重过程的。但是作为生物科学工作者,还是要树立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和创新。不去做一些华而不实的研究工作,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基础性研究工作,在知识储备充分的情况下再去及时地实现技术上的转化,从而造福于人类。记得我国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邹承鲁先生曾说过:“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需要奉献出他的全部时间和全部精力,他没有‘第二职业’,他也没有过多的兼职,过多的抛头露面。”这对于那些频频上媒体和约见记者以及被记者约见的科学工作者来说终归是一种善意的劝告吧!

我们以为,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低成功率本身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研究课题,关键之处也许还是我们对生命的本质和运动的机理了解得太少、太少了。如果弄不清这些最基本的生命机理而总是在做“克隆”,仍不可避免失败的结局。还有,动物界的“克隆”和植物界的“克隆”的内涵是一样的吗?现在所有的动物(人)克隆技术均需要借助去核的卵细胞,并要移植到子宫中去孕育,离不开雌性动物,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性繁殖吗?这里面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生物学家们弄清楚了吗?

我们深信,生物技术(包括克隆技术)的进步肯定还是要取决于基础研究的深入发展。没有对生命的本质及其运动机理进行长期的研究而获得的更多知识,是不可能对生命个体进行正确操纵或改变的,有的只是对生命个体的伤害。在这里,智慧与耐心缺一不可。必须进一步强调没有深厚的基础则不会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这些道理也需要政府科技决策与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明知。

(2)正确认识生物技术,创造良好社会发展环境

新闻媒体以少有的阵势介绍或炒作了克隆技术,并且以克隆人的技术幻想,让莫明其妙的惊喜、忧虑和恐慌充满我们的社会,造成了许多人对克隆技术的误解。这是不利于克隆技术和其它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其实,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对科学技术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

新闻媒体对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技术、塑造公众的科学态度的作用是广泛和深远的。媒体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宣传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对一些还不成熟的科学概念不要夸大、炒作。同时,我们也殷切地希望生命科学工作者在面对公众对生物技术的误解时,绝对不应该保持沉默,而是要担负起普及生命科学知识的重任,把提高与普及结合起来,为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给生物技术的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们以为,认识生命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善待生命,而不是伤害生命,善待生命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生命是充满神秘的,这种神秘在给生物学家们提出难题的同时,也使生物学领域成为最能激起人类去竭尽智力的重要领域之一。但是,“科学不是可以不劳而获的——诚然;在科学上除了汗流满面是没有其他获致的方法的;热情也罢,幻想也罢,以整个身心去渴求也罢,都不能代替劳动。”〔3〕

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也许更需要的只是平静的心情,热情、扎实而有秩序的工作。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踏实、勤奋和充满智慧的人们来完成,也需要我们这些普通人实事求是地为之呐喊助威!

参考文献

〔1〕钱凯先. 克隆风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1,121.

生物克隆技术范文4

1997年2月23日,伊恩. 维尔穆特科学研究小组向全世界宣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英国的“自然”杂志(Nature)于1997年2月27日全文刊登了他们的实验结果。这一消息立刻轰动了全世界。各国的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对此结果纷纷进行了报道和评述。科学家和大学教授也纷纷被邀请到各种媒体讲解,评论“多莉”的身世和它的出生对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员也纷纷发表讲话,明令不准将“多莉”克隆技术用于人类。由于各种媒体的大量传播,一个新的名词已为广大民众所逐渐知晓的“克隆”。

什么是克隆

“克隆”一词源于“Clone”的音译,它既可作名词也可做动词用。当作名词用时,克隆是指一个无形繁殖系;当用作动词用时,克隆则是指利用不同方法产生无形繁殖系所进行的工作。简言之,克隆作动词用时是指研究或操作过程,作名词用时是指产生的结果。

克隆可根据其研究或操作的对象分为基因克隆、细胞克隆和个体克隆三大类。基因克隆是指在分子(DNA)水平上开展研究工作以获得大量的相同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细胞克隆则是在细胞水平上开展研究工作以获得大量相同的细胞。个体克隆则是经过一系列的操作产生一个或多个与亲代完全相同的个体,这种克隆所用的生物材料可能是一个细胞,也可能是一个组织。很显然,基因克隆,细胞克隆和个体克隆是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所开展的工作。以原有的基因或细胞或生物个体作为模板,复制出多个与原来模板完全相同的基因或细胞或生物个体来。这就有点像大家利用复印机复印资料,或用胶片冲洗照片一样,从原有的资料或底片复制出许多完全一样的资料或照片来。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人们已经掌握了许多克隆技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诗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诗句中的“插柳”实际上就是一个“克隆”过程,即把柳枝切成小段,插入土中。一段时间后,它就可以长出根来,并逐渐长成一棵小柳树。农民种红薯时,先将一根红薯藤剪成若干小段,然后将每一小段栽插在土里,几天以后,红薯藤就会长出根来,然后逐渐长成一根完整的红薯藤。植物中还可以举出许多类似的例子。因此,人们对克隆不应该是陌生的,只是熟视无睹罢了。此外,科学家们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也能使许多植物的不同组织再生成一棵完整的植株,而且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这种组织培养技术实际上也是一种克隆技术。

“多莉”的身世

“多莉”的产生与三只母羊有关;一只是怀孕三个月的芬兰多塞特母绵羊,两只是苏格兰黑面母绵羊。芬兰多塞特母绵羊提供了全套遗传信息,即提供了细胞核(称之为供体);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绵羊提供无细胞核的卵细胞;另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绵羊提供羊胚胎的发育环境—子宫,是“多莉”羊的“生”母。

生物克隆技术范文5

关键词:基因 基因技术 克隆技术 人人关系

中图分类号:Q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88-02

基因技术革命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场革命。它在基因制药、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改变人类生命和生活的面貌。同时,基因技术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难以估量的商业财富。然而,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使人类拥有了关于自身的说明书,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的不恰当应用也会给人类带来各种社会道德伦理问题。因此,人类必须正确认识基因技术的利弊,引导基因技术沿着有益于人类健康、幸福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1 基因技术

基因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对基因的研究,测定和破解遗传代码,从而获得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技术。目前,在基因技术对人人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方面,最为深刻的是克隆技术的应用。

克隆技术则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其目的是获得某一基因或DN段的大量拷贝,用于深入分析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并可达到人为改造细胞以及物种遗传性状的目的。

2 对人人关系的理解

既然人是社会的人,那么个人就不可能绝对地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和社会中的其他人之间存在着联系,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人人关系按照是否存在血缘关系可以划分为血缘关系非血缘关系。其中,血缘关系主要包括家庭关系、亲属关系和种族关系,此种人人关系主要是依托血缘而建立起来的。非血缘关系只要指除了血缘关系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主要有单位中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事业上的合作关系和伙伴关系、生活中的朋友关系和邻里关系、社会政治经济交往中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法律关系等等。

人人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是立足于社会和群体的环境中的,个人是不可能独立于他人而建立起某种人人关系,人人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多个体的、互动的关系。

3 人和人的本质

什么是人?人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无法单从生命实体的领域,从人的基因得到解释。“社会的生产和意识的历史进步不是人的遗传程序进化的简单延续。……在智人种的4万年历史中,人类种群基因型没有发生定向变化。依据稳定的种群遗传结构,社会进步没有引起遗传密码的变化,具有超生物性质的社会进步成就没有在基因中记录下来。参与形成人们意识的社会遗产,体现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其起源和内容不是生物的,而是社会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制造并利用工具进行劳动,在社会中获得发展,离开了社会,人无法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作为社会中的人,是有目的的使用工具通过某种方式实现自身的需要。人既是作为目的而存在,也是作为手段而存在,因此,人是具有本体上的价值的。倘若通过基因技术将人同其他生物体一样,进行改造或提升,以此来满足他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人的本体性的存在的事实就完全被忽视掉了,人本身变成了一种工具,仅仅作为一种目的的实现手段或是工具而存在,那么人与非人之间还有什么差别呢?

4 基因技术对人人关系的影响

4.1对血缘关系的负面影响

(1)克隆人的产生会扰乱家庭关系。在自然演化的过程中,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并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血亲为基础的家庭关系。但是,如果运用克隆技术制造出克隆人,那么将会打破自然的男女结合的生育模式。原本以两性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关系将被打乱,以血缘为纽带的父子、父女、母子和母女关系将会出现问题。此外,克隆还可能导致父女协作生育、祖孙三代由同一“种子”克隆等颠倒人伦、辈分和世代的事情。

(2)克隆人的出现会造成当代人和克隆的后代人之间新的不平等。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优生论者认为,未来完全可能把克隆和基因增强结合起来,通过基因增强技术改变人类基因,然后再通过克隆技术使优秀的人类基因得以保存和发展。于是,问题就产生了。在通过克隆技术培育优秀人类基因的过程中,优秀基因是怎么被定义的?选择某种基因为优秀基因的标准是什么,而这种选择标准制定的依据又是什么?为什么某些基因是有缺陷的,而认为这些基因有缺陷的理由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层出不穷的产生。当代人将某种标准通过克隆技术植入下一代,把当代人认定的所谓的价值标准强加给克隆的后代人,迫使克隆的后代人被动接受这些标准,这种行为本身就粗暴地剥夺了后代人自主地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权利。有着优生观念的父母在决定克隆哪位家庭成员的行为中,将自己的家庭成员划分为具有克隆价值的优良者与不具备克隆价值的低劣者,家庭内部的平等关系就会被破坏。

(3)克隆人的出现可能会引发种族危机。种族主义者可能会利用克隆技术来培育其所谓的“高等”民族,通过基因的增强技术和克隆技术改变人体的某些基因组织,使人类在体质和精神上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排斥他们所谓的“低等”民族,一些更为极端的种种主义者甚至可能会利用基因技术抹杀他们认为的“低等”民族。这样一来,民族和民族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的矛盾会愈演愈烈,地区之间的不稳定状况将为更为严重,世界和平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4.2对非血缘关系的负面影响

(1)由于基因技术而导致的个体基因出现差异,这种差异性引起社会其他个体对基因差异者的异样心理,致使受基因技术影响而出现差异的个人或此类人群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或是遭受伤害。无论是在单位、学校还是社会其他领域,无论社会多么进步,对于一个由于基因技术而导致的有着基因缺陷的人,社会中的其他个体或多或少都会以一种异样的眼观看待他,这是一种歧视的表现。因而,这样的基因缺陷者和社会其他个体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2)基因信息的使用群体在利用过程中的公平性和安全性问题。在社会信息交流频繁的时代,基因信息是否能够被安全使用而不被泄露,这本身存在着安全隐患。假设基因信息在使用中是绝对安全的,那么在基因信息的使用权分配上又如何保证做到公平公正?要想平均各方的使用权,在实际操作上几乎不可能实现,那么就会出现人人关系的不平等。

(3)基因信息的所有权问题。对于个人、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社会个体来说,都希望自己能够占有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那么在基因信息的开发中,谁有权获得基因和DN断的所有权?是提供基因的个人还是进行研发工作的科研机构或是对研发项目进行投资的企业或者政府?怎么协调个人、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生物克隆技术范文6

论文关键词:生物技术;伦理问题;思考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深远。而生物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已成为世界的焦点议题。如何合理的应用生物技术造福人类和社会,是众多学者和科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正处于发展成熟阶段,生物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许多与生物无关的角落。生物技术的发展至今已经揭示了许多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但生命现象极其复杂,目前仍有许多课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在克隆、胚胎干细胞、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组织工程等研究和实际应用等领域取得了成果。

(一)克隆技术。克隆原意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都是相同的。克隆技术首先用于动物,动物克隆就是通过无性繁殖方式,由动物细胞产生的遗传形状相同的动物个体。克隆羊多莉是首例克隆成功的动物。动物克隆为我们进一步揭示生命的奥妙及人类的自我认识展现了全新的视野。

(二)胚胎干细胞。干细胞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主干”作用的高度未分化细胞,它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分为三大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之所以全能,是指它可以分化成人体全部细胞类型,进而构建心、肝、肾、肺等多种组织和器官,最终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全能干细胞再进一步分裂、分化中又形成了各种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是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三)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以这种生物为原料,加工出来的食品都被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在欧美应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资料表明,在欧洲,玉米钻心虫每年要毁坏4000万吨玉米,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7%,但是如果把分离出来的抗钻心虫基因植入玉米中去,就可培育出抗虫害的玉米,这种玉米就是转基因食品。

二、现代技术发展引发的伦理问题

(一)关于克隆人的争议。从“多莉”羊的克隆成功,待几年来其他克隆动物的尝试,克隆技术正不断发展。目前科学界把对人体的克隆分为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科学界和伦理界对治疗性克隆普遍支持。但生殖性克隆,即克隆完整的人则遭到很大的抵制。克隆人给伦理道德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现有的社会关系、家庭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外,克隆人的身份难以认定,使人伦关系发生模糊、混乱乃至颠倒,进而冲击传统的家庭观以及权利与义务观。

(二)胚盘干细胞研究中的生命伦理问题。由于胚盘干细胞的制备是离不开人类卵子、胚盘以及克隆技术的,而卵子与胚盘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宗教界被视为是生命的起源,与活着的婴儿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在许多国家是被严格禁止的。坚持认为可以用人类胚胎做实验的人认为:1、早期胚胎仅是一团细胞,尚难称其为人的一条生命,从胚泡内细胞培养成人的胚胎干细胞,并没有杀死细胞,只是改变细胞的命运;2、培养胚盘干细胞是用于治疗现在还无法治愈的组织坏死性疾病,让病人恢复健康,完全是合乎人类伦理道德。

(三)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对转基因食品发展有两种态度:支持者极力宣传其带给人类充足的粮食和新型抗病虫策略;反对者则强调人为地用基因技术改变神武,会给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危害。基因表达调控是个复杂的生命现象。目前,人类对基因的活动实施了解还不够透彻,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中组后的结果。1993年英国的一份报告列出了一些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应用的来努力方面的主要担忧:1、人类基因转入食品动物,如将人类基因因子与凝血的蛋白质的基因转入绵羊中;2、某些宗教团体禁止食用的动物基因转入他们通常食用的动物中,这可能触怒犹太人和穆斯林,列入将猪的基因转入绵羊;3、动物基因转入植物中,可能会引起一些素食者的特别关注。

三、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存在的伦理问题对策

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诸多伦理问题,发人深思。为了促进生物技术的和谐发展,应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科学预言,21世纪是生物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普及大众伦理学知识尤为重要,设置伦理学咨询机构,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伦理学知识,增强大众的伦理学意识,提高全民族的整体伦理水平。同时,我们还应改变传统伦理观念,发展中国特色的生命伦理学。总体上,生命伦理学应和国际生命伦理学保持一致,但又要保持中国的特色。另外,培养生命伦理专业人才,解决人才匮乏的局面。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任道重远,生命伦理学人才匮乏问题需要解决,设置生命伦理学专业,加快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势在必行,特别应注重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