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为科学管理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为科学管理思想范文1
关键词:西方管理;历史;体系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⑴背景:古典管理理论是以工业化大生产为主要的背景,以市场经济中组织协调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主体地位逐渐的建立,不断出现丰富的思想火花,反过来又进一步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古典管理理论出现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建立。实践基础是工厂制度的建立,工业化进程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科学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则成为古典理论阶段的产业基础。
⑵特征: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使小企业获得生存和把企业获得获得最大的利益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以组织为整体,以获得最大利益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①科学管理理论。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作业管理、组织管理、管理哲学。作业管理,由一系列的科学方法组成。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制定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实行刺激性的报酬制度。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等。
②古典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一般认为包括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提出了企业六大职能为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以及管理。并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同时提出了法约尔14项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利和责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韦伯的提出了官僚制理论,现代官僚制也称为理性官僚制或韦伯官僚制,它的内涵可以总结为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官僚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方式,作为组织结构,官僚制组织结构视为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最为理想的组织形态,是人类普遍采用的组织结构。
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⑴背景: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促进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古典管理理论并不能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尤其是对人的研究,古典管理理论涉及的非常的少,逐渐从科学管理理论转向了行为科学理论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行为科学理论出现的背景。20世纪20年代,尽管泰勒的科学理论管理为企业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劳资纠纷此起彼伏,这在客观上要求新的理论出现。
⑵特征: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重视对人的研究,包括人的心理、行为等。重视高效率实现组织的目标。
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①霍桑试验:20世纪20年代,尽管泰勒的科学理论管理为企业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劳资纠纷此起彼伏,在这样的情况下促使资产阶级管理者们研究什么决定了工人的效率,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赞助下,开展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前后共进行了2个回合。第二个回合是在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下进行的。试验共分为:车间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试验、访谈试验、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通过霍桑试验,人们发现了影响员工效率的因素。霍桑试验的结论:职工是社会人,金钱不是刺激人们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②个体、群体行为研究。在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出现了分别对个体和群体的研究。人作为社会中最小的单位,研究个体人的行为,是研究组织的基础。个体行为研究中包括: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奥尔德弗的生存发展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沙因的复杂人理论。霍桑试验之后,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同样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部分,群体行为研究研究主要是指群体动力学。
③领导方式理论。在西方领导方式理论分为2个部分,一是对领导者品质的研究,二是领导方式理论的研究。美国的行为科学家亨利和鲍莫尔都提出了成功的领导者所具有的的品质,例如:能与人合作、忠于组织、灵活机智、责任心强、掌握领导艺术、具备高效率的企业领导能力等。领导方式理论,包括连续统一一体理论、二维领导的模式、Z理论。
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⑴背景:资本主义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政治、经济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管理理论也出现了巨大变化。现代管理理论的经济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发展。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理论形成的科学技术背景。垄断企业规模巨、大中小企业协作化要求新的管理理论的出现,而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的变化、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受教育的程度的提高、自然科学的渗透则是科学管理理论形成的深层原因。
⑵特征:现代管理理论体现出了管理理论的渗透性、相交性和多样性。
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的特征体现了管理理论的复杂性。现代管理理论又被称为管理丛林时代。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时期的管理流派甚多。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数量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计算机管理学派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流派之多,思想之丰富。现将最具有影响力流派介绍如下。
管理过程学派理论来源于法约尔思想。该理论后经孔茨得以发展。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就是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管理的过程和管理的职能是分不开的。管理是个普遍的过程,它与组织中的层次没有关系。
决策理论学派,决策贯穿于组织活动的全部过程,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为西蒙。是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论观点、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理论。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四、当代管理思想阶段
⑴背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世界各国的竞争由军事实力为基础转向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原材料经济与工业经济、制造业的生产、流动资金的发展,是当代管理思想的的经济原因。世界的格局发生的变化,旧的格局解体,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这也是管理思想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⑵特征: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战略”这个词语被引入到了管理界。
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动荡的环境中,迫切的需要新的管理理论的出现,为了适应这一动荡的年代,出现了以彼得斯为代表的适应变化的管理管理思想,以及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同时为了适应企业兼并和企业的发展,波特创造出来战略管理理论。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彼得斯的管理思想、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威廉大内和沙因的企业文化理论等。
行为科学管理思想范文2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摘要:针对管理理论的由来,对各类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反映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并针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内涵进行阐述,反映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关键词:管理特征;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行为科学管理思想范文3
关键词:美国柔性管理 文化差异 中国机关 提高效率途径
1.美国柔性管理思想
1.1柔性管理思想发端于上世纪3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管理学者梅奥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他认为工人不仅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梅奥试图通过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等办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继他之后,又有许多学者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引进了企业管理的研究领域,西方管理学统称之为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是为弥补科学管理的刚性缺陷与不足而兴起的管理学说之一,它通过对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揭示,开辟了柔性管理的发展道路。高层次的柔性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8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帕斯卡教授和哈佛大学阿索斯教授提出了管理的新思想—7“S”模型,包括战略、结构、制度、艺术、人员、作风、精神等7方面,其中一大半属于“柔性”指标。美国南加州大学奥图教授在《未来的企业》中提出了未来企业必须做好的4件事:管理者的价值观、合理的工作哲学和工作组织、企业文化的正确目标和企业文化在生产及行为上的影响。以上所有研究都从理论上奠定了柔性管理的基础,管理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实现了由重“物”轻“人”、制度至上的科学管理到“以人为本”的现代柔性管理的历史飞跃。
1.2柔性管理的精髓
柔性管理并不是新的理论,但它是管理观念的转变,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管理而言的。柔性管理是用网络型的扁平化组织取代金字塔型组织,克服传统管理组织层次多,信息渠道长,反应迟缓等缺陷,将管理覆盖到整个组织,发挥出更大的辐射力。柔性管理主要运用激励、教育、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依据共同的价值观,如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围等进行人格化管理。其一,柔性管理是一种内在性管理。它用潜在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把管理者的意志和组织的目标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从而达到管理目的。其二,柔性管理是一种持久性管理。柔性管理通过情感管理,自主管理等方式把管理提升到文化层面,增强渗透性,外柔内刚,形成一种整体力量,让组织中的所有人都受到文化的氛围、风俗习惯等非正式规则的约束。柔性管理能让人们按照组织文化氛围所暗示的方向行动,趋利避害,及时发现问题,负责地进行整改,引导大家追求卓越追求创新,最终实现管理组织中人力资源调配最优化,工作效能最优化,服务最优化,人的积极性激励和参与管理最优化等。
2.运用美国柔性管理思想提高我国机关效率时要注意的几个文化差异的问题
美国的柔性管理理论形成于企业,完善于企业,又更多的运用于企业,加之价值观和社会环境的不同,那么运用到我国的机关效率建设与提高,必须注意甄别,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搞拿来主义。我们要从企业与机关,中国管理文化和美国管理文化,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共同和差异中寻求借鉴运用,思考美国柔性管理适宜于中国机关的操作途径。
2.1从价值观上的差异看
美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偏重于个人主义。美国人注重平等和竞争,崇尚科学与技术,注重进步和变化、工作和休闲等都与个人主义相连。美国柔性管理中尊重个人的信念和行为的差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强调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工作中的相互尊重和对个人隐私的保护等。而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偏重于集体主义,强调个人是集体的一部分,个人必须服从集体。中国管理中比较注重集体中岗位和职务的差异,由此形成的不平等很难在工作内外抹平。美国柔性管理原则一旦中国化,必须充分考虑集体主义的原则,不损害集体的利益,又能为集体的利益增砖添瓦。
2.2从对待和谐问题上的差异看
不可否认,中国和美国都把和谐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中国强调保证集体利益的基础上考虑个人利益达到和谐,而美国则强调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差异上求得和谐;中国强调正式关系的和谐,注重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和谐,非正式和工作以外的和谐很少被关注,而美国则强调全方位交流和谐,注重横向和非正式的方面;中国在会上有同无异求和谐,往往会上不说会后说,而美国会议上有异求同而和谐,会上会下无差别;中国对人际关系的和谐不太注重,而美国非常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在工作中对标新立异者视为不和谐者,而对美国而言,标新立异受到尊重;美国喜欢直言快语式的交流求得和谐,而中国则追求方式方法和策略技巧的使用中追求和谐;中国人讲究面子上和谐,而美国人则注重原则上的和谐等等。我们在运用美国柔性管理思想提高中国机关效率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必须权衡和重视。
2.3从调动工作责任心手段上的差异看
中国一般用原则和制度再加上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比如理想信念教育、政治学习等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而美国则主要运用规范的物质激励、各种各样度假式的教育培训,打造各种各样的工作文化氛围等方法,调动人的责任心;面对工作中出现的责任问题中国人喜欢回避甚至推诿扯皮,而美国人则按职责行事。
3.运用柔性管理思想提高我国机关效率的途径
行为科学管理思想范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本管理;扬弃
一、“人本管理”理念的历史沿革
“人本管理”是20世纪50、60年代由欧美工业企业界首先提出的一种管理思想,它的核心涵义是指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应该尊重人、肯定人、关心人、发展人,以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它在随后的时间里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并被广泛接受,这不是偶然的。
西方有深厚的人本主义的传统。西方的人本主义发端于古希腊,高度发达的古希腊商业文明孕育了古希腊科学、民主、人本的文化传统,“人是万物的尺度”①,它表现在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追求个性独立、追求正义和理性的光辉思想当中。在漫长而又黑暗的中世纪当中,人本主义传统并没有完全泯灭,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西方的人本主义得以复兴,并伴随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权、人性摆脱了神权、神性的束缚,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种科学革新成果、思想理论成果被大量地创造出来,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随后到来的大工业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传统管理理论提出了挑战。在工业革命引起的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中,资本、资源、人口的集中,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原有生产管理模式下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出现失灵,传统管理思想遇到新的挑战,西方管理学界开始重视定位和思索人本管理,以泰勒和法约尔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将标准化和规范引入到管理之中,对管理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行为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本管理思想的发展。行为科学对管理学的渗透是从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实验开始的。霍桑实验指出,“工业社会”破坏了社会团结的文化传统,导致了社会的反常状态和社会的解体,于是用“社会人”否定了传统管理中的“经济人”和“机械人”的概念,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又提出了“复杂人”的概念,即认为人的需求因所处环境、时间的不同而不同,没有放之四海皆为准的管理办法,管理者应当视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行为科学大大推动了“人本管理”思想的发展。
二、中西传统人本管理思想的差异
(一)理念源起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
纵观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关于人的管理一直是其核心,对人的认识出现了“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人”等逐渐深化的过程,然而不论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不论X理论还是Y理论,其实质都是注重个人需求的满足,以此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可见,西方管理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是以个人为中心,是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管理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中国的管理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则是建立在集体主义之上的,管理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展开,讲究集权主义和整体思维,注重人伦纲常、人文精神,重视社会人生。从先秦的诸子百家来看,虽然他们的观点各异,但都离不了安邦治国,具有浓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它强调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并且这种协同不但是在人际之间,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
(二)管理目标上,追求“利润”与“稳定”的差异
西方管理学起源于西方的商业文明,所以其管理思想的侧重点在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假设便认为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泰勒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人的控制和规范化方面,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工资激励制度,也是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利润。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则扎根于封建社会之中,管理的着眼点是社会和政权的稳定问题,重点是国家和军队的管理。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但是孟子接下来又说:“是故得乎丘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意思是说,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得到老百姓的拥护。②荀子也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③。虽然他们高度肯定了“民为贵”,为“水”的人本思想,但是“人本”始终是处于“君舟”之下的,“人本”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不至于“”。
(三)管理方式上,制度规范与德操培育的差异
西方管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非常强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等等。在科学管理理论出现以前,管理被视为个人艺术而不是科学,劳动虽然有高度的分工,但是因为缺乏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程序,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下。“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改变了这一情况,泰勒在坚持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协调性方面做了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改变了企业生产混乱状态,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尽管后来这种高度强调制度化的“刚性管理”被认为忽视了人的感情因素,而被“柔性管理”所否定,但是在西方管理实践活动中,后者却始终是建立在前者的制度基础上的。任何人,不论亲疏远近,都受到统一的组织制度和纪律约束。
中国传统人本管理思想则是一种伦理型的管理思想,突出地表现为注重德育的特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以集体为重点,这一点从中国传统的“慎独”思想上可以突出地看出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④在这里,个人的自我约束被放在了比制度更重要的位置上。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要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借助于德育启发和引导,使被管理者完成自我约束,从而达到“修己”而“安人”的境界。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批判继承中西方人本管理思想
(一)本着扬弃的精神,取“西”精华,去“中”糟粕
西方传统管理文化过分强调科学理性,人的价值边界,出现了相当严重的“异化”,违背和扭曲了人性,而过分强调个人主义,则又导致了极端自由主义泛滥。反观中国传统管理文化过分强调集体至上,强调人情道德教化,压抑了个性,使人们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尤其是在科学上探索进取的精神;过分强调德性和人治,忽视和科学和规范以及制度;忽视或轻视个人个性的张扬和满足,过分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而轻视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造成了我国历史上个人的发展一直处于受压抑的状态。社会落后与国民进取精神的缺乏是有很大关系的。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正在努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这就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引入科学、标准和规范化管理,运用先进的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指导管理工作的实践,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对待中国传统的管理文化的问题上,全盘否定和急躁冒进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不考虑和照顾国人传统文化因素的管理必然会“水土不服”, 中途夭折。西方管理思想中的重“法”只有和中国传统的重“情”和“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人本管理思想的内在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中国企业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当中站稳脚跟,逐渐壮大。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并完善确保人本管理得以实现的各项制度
应该看到,中国社会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的封建制度带来的各种残余,而实现人本管理首先应当是平等管理,民主管理和柔性管理,我们在倡导古代传统人本管理思想中的“德治”思想的同时,现代人本管理思想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的基础上的。它本身包含着民主、权力制约、监督、人事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而制度的缺失和滞后是我国当前管理实践活动中面临的大问题。人本管理的重构,是思想和制度的结合,缺乏制度的创新和建构,人本管理思想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我国人本管理文化的重构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并完善各项系统和制度,管理是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要素按严格的组织结构组合而成的系统。人是这个系统当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和资源。我国人本管理文化的重构,需要把对人的纪律约束、科学规范与如何从内在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注重个性与防止极端个人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把强调德育的文化优势和激发主动进取的开拓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中国传统的人本管理文化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新的光彩,促进中国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重要的力量。
注释: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8页;
②《孟子・尽心下》,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245页;
行为科学管理思想范文5
[关键词] 人本管理软科学化激励化融合化
自从人类有了管理活动,就有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思想。人本管理作为一种理论学说也是在人类管理实践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当代,人本管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中心。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它强调“以人为根本”进行管理,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的睿智和才干,创造出最佳的工作绩效。纵观国内外成功的管理实践,都证明了人本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管理理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人本管理的现代化集中反映为人本管理的软科学化、激励化、融合化等。本文试图结合企业管理作阐述。
一、人本管理的软科学化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电子计算机、现代通讯设备等高科技成果逐步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促使企业人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软科学化。例如,建立企业整体的管理系统,也就是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全面运用。这时,整个企业的主要管理业务即由计算机进行系统的处理,甚至企业、公司最高层的决策也借助于计算机提供的有关信息。这一企业管理过程,从人本管理来说其手段全面实现了软科学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引起人类生活多方面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Highway)的建设,已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人本管理的综合影响,人本管理日益软科学化。当前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人本管理软科学化的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活动称为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可以预示,人本管理软科学化,将是21世纪管理科学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方向。
二、人本管理的激励化
行为科学理论是现代人本管理的理论基础。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的核心问题是激励。几十年来,一些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的激励问题。行为科学一般把激励理论分为两大类:一是内容型理论。这类理论着眼于探讨激励的内容,试图回答人的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引发的问题。总的来说,它是研究如何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主要代表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说和麦克里兰的成就激励说等;二是过程型理论。过程型理论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发生、发展过程与激励的关系。最具代表性的是当代美国心理学家佛隆的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要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应该从所追求的目标价值与其实现的可能性来考虑。这个理论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在这个公式中,激励力量是指动机的强度。效价即目标价值,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或达到一定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值即期望概率,是指一个人对达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激发力量。
现代人本管理的激励化,突出地反映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满足职工的需求,激励行为,提高生产和效益。例如,在美国有个人鼓励计划,集体鼓励计划,只要做出贡献,公司就酬以各种奖金;在德国实行弹性上下班制,满足女工和部分职工的生活需求;日本实行“终身雇用”制,满足安全需求,使职工解除对失业的担心;设立提案制,合理化建议奖励制;设双轨董事会,吸收年青有才干的职工组成初级董事会,参与企业领导决策等。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企业管理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职工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模范激励、奖罚激励机制,构建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模式等。
三、人本管理的融合化
管理科学是人类社会和管理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和管理实践对管理理论的需要日益迫切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在传统经验管理的基础上,管理科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11年美国人泰罗(F.W.Talor)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了“科学管理”即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1924年~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梅奥(G.E.Maye)教授等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1933年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此后,美籍日本人威廉大内于1981年出版的《美国企业界迎接日本挑战》一书,融合美日两国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以大内为代表提出了“权变管理”理论,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行为科学管理思想范文6
关键词:管理学;梳理;踪迹
在管理学的一系列基本命题中,最基本的莫过于:管理学的起点是什么?管理学的终点又是什么?管理学或者管理学研究中关于管理学发展的历史梳理始终是管理学研究中一个最为基本的命题。本文通过对管理学历史踪迹的梳理,阐述了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即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管理学科所具有的科学属性。
一、 学科普适性踪迹概述
一门学科原理的普适性来源于的对象――不是某物,而是某物的某种属性的关注,以各种属性为对象的研究思路逐渐形成了各种学科。普适性的表现在于其具有超越性,而这种表象来源于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众所周知,客观性是科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无论它是自然科学的规律(即研究对象符合因果关系的)还是社会科学的规律(即研究对象符合随机统计规律的)都是客观存在的。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一门学科的性质进行讨论,既能够从总体上去审视一个学科,也能够对该门科学所具有的普适性特征追根溯源,从而来证明该门科学的价值。由此可见,要证明一门学科的存在性,找到用于描述这门学科所针对的研究领域的本质范畴内的一系列科学原理的普适性是必要的条件。一切禁得住时间验证的人类规律都是其具有普适性特点的最佳表现。同时,对于一个学科其思想的产生背景和条件的分析也是深刻理解这一学科最好的途径。
管理学家丹尼尔 ・ 雷恩曾经说过,“理论是所有学科所追求的目标;而管理学理论则是基于组成管理学的全部思想为基础所构成的。追溯到管理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就可以很好地解释管理学这一门学科所采取的概括和分析方法……探讨管理思想史既能够加深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了解,也能够发现那些对于怎样把管理学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运用到其它文化领域和组织中去的解释”。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管理思想史,同时也是为了论证管理学历史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如何运用此普遍规律的过程。由此可见,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是探讨一门学科是否具有规律性的最佳办法。也就是说,从管理思想史的视角出发去研究和理解管理学,这可以为目前很多悬而未决的管理学争议问题提供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二、 管理学历史的变迁
尹卫东曾经引用过恩格斯的说法,他认为管理学的演进实际上就是管理哲学的发展,同时他试图从管理学史的视角出发去证明建立管理学哲学的必要性。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也曾经这样论述过:“科学的管理包含某种重要的普遍规律,其实际上是一种史学观”。以上所有观点都认为,了解一门学科发展的普遍的规律也就等于掌握了这门学科的基本属性,而普适性恰恰是这些规律性特征的一个总合。上述所有认为,试图分析某一门科学的哲学特点和根本属性,即试图去探索一门科学存在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特征,首先需要的就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所以说,揭示管理学的发展踪迹的过程也就是探索管理学普适性特征的过程。
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发展变化,影响了当时的管理学思想的产生以及发展,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管理理论的演变。尽管管理理论的形式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几乎所有的管理学流派其所研究的主题都有着相同性。纵观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将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早期的管理学思想时期、科学管理时期、社会人时期和现代管理思想时期。本文依据目前管理科学领域的比较流行的观点将当今国际上一些比较成熟和先进的管理学思想归纳为后现代管理时期,其认为管理学是研究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以求最优化实现其目标的科学。接下来本文试图从架构上以时间为序列概括性地探索和分析管理学思想的演进特性,以期寻找和总结其中的规律性。
在管理学的思想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对于效果的强调以及对技术和科学的进步在带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更加看重和强调思想学理论及方法。可以说,一个时期的大的文化背景一直是管理学思想产生的温床,这导致管理思想和理论在根源上具有规律和理性的特点,同时其也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和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时代越是进步,其推动力也就越大。
三、 管理学发展踪迹探索
泰勒是管理学思想产生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美国的工业从私人拥有的组织向综合性、大规模公司的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其也验证了管理学思想的科学性。早期的管理思想就是指在科学管理产生和出现之前的管理思想,其虽然包含了一些管理学的思想和萌芽,但其思想大多是经验类型的,而且也比随意。因为其多是在迎合大宗的文化背景。泰勒使管理学的研究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同时泰勒也为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化基础,而他的思想也在后来的管理学发展中受到了最多的拥护及批评。马克斯・韦伯和法约尔是与泰勒同一时期的管理学家,这两位管理学家在其著作中曾多次讨论过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并探索过其合法性及普适性。他们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并对其发扬光大,进而提出了足多管理学经典理论。
这一时期的组织理论隐含着一系列重要的管理思想,如管理行为的动力是为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管理行为的有效模式是选择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时的管理模式等。这个时期的管理学实际上与任何一门其它的自然学科或社会科学一样,主要将实验法和观察法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相互交融的特点,其研究视角主要是管理学的客体,其针对的是随意和放任的管理办法所产生的低效率。这种管理学在研究上究具有随意性和主观实践性,其对现象的了解也是浅薄和片面的,其注重的现象是不客观的,因为其忽略了人及其对人所具有的复杂社会属性的探索。
行为科学是为解决效率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而出现的。这一时期的管理学思想对人的基本属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和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是社会人时期管理思想主要的研究对象,这种研究使管理学科进入了长久的反思与争辩。尽管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组织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但是其基本思想仍然是如何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深处期间的人能够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现代管理思想是过去的管理思想延续发展的产物。一般的管理理论便借此产生,同时由于大环境的多边以及复杂性,众多学者研究和分析管理学问题的方向出现了多样性,致使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
后现代管理理论具有明显的系统思想色彩。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建立逐步向系统整合方向发展,这正是和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相一致的。同时管理是文化的产儿,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文化也是紧密相连的,根据不同的文化底蕴酝酿产生的道德准则和制度变化而不断演进。而通过理论线索建立管理最优境界的理论体系就形成了管理学的基本架构。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始终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追求着这种管理的最优境界。本文将上述研究内容与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归纳成了图1,期望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和探索管理学体系的演进路径。
四、 对管理学发展踪迹的总结
关于管理学历史发展踪迹的探索是大纲式的分析和总结,其根源是追寻管理学发展历史所包涵的特征。以上对管理思想的回顾,不难发现管理活动既是文化力量――尤其是在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的产物,同时又是特定文化的一个过程。管理学的原理、概念和办法在全部管理学发展的进程中,受到了特定的文化和价值标准的限定,这合乎了某一特殊的历史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行为的影响轨迹。本文从哲学和历史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文化的演变过程是连续式的,同时,某一文化的产生也不存在于消灭其他的前提下,反而正是在某一文化产生的基座上,进行了持续地斗争,融合以及双方的妥协,而最成为了历史研究的一个派别。同样,受某一特殊历史时期文化影响的管理学内涵也进行着持续而激烈地斗争和融合,从而形成了适用于某一特别组织、特别人性假设以及特定情景下的管理派别。而这些管理观念及派别都是具有普遍规律的,其除了具有管理学历史的演进外,还由于产生了此种管理流派的前提条件在特定的历史范畴内仍然存在着,这导致某些已经适应了目前社会环境的管理学流派,依然能够从之前的管理学思想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五、 后续
那么,既然已经有了这些具有普适性的管理观点,是否可以说我们已经完全把握了管理学呢?我想答案是令人失望的。因为我们目前还处于这个时代内,我们仍然处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更加深入的理解管理学,最终完善对它的元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这也是管理学者们最初的研究宗旨。
参考文献:
1. Dewey John.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 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1997,(9).
2. James Hunt.Leadership: A New Synthesis.Calif: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1991,(10).
3.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4. 张银岳,董立群.西方管理思想史的解读方式及其演进的经济学资源.管理科学文摘,2005,(5).
5. 张媛媛,李宇.对管理本质的再思考――管理学的普适性.北方经贸,2008,(10).
6. 罗珉.现代管理学.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 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8. 尹卫东.哲学视域中的管理思想演变论纲.江海学刊,2002,(2).
9. 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号:L13CSH014),课题主持人: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