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技术市场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技术市场现状范文1
关键词:生物技术 产业发展 问题 对策
一、 生物技术概论
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差融和的产物,其核心是以DNA重组技术为中心的基因工程,还包括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细胞工程及生物制品等领域。生物技术,可视为一种运用生物体来制造产品的科学与技术,虽然生物技术这项专有名词是在七十年代才开始正式出现,但生物技术应用却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例如,神农氏尝百草是中国历史上利用植物在医药应用上的最早记载,足见生物技术观念与应用早已存在人类日常生活之中。
为加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始终把生物技术列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政府大幅度增加了研发投入,同时鼓励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获得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表达系统、生物工程、药物进入了创制阶段,建立了一系列关键平台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抗基因的棉花、番茄已经进入了商业化的发展,有数十种基因药物已经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另外 ,通过对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蛋白质工程三大主题的研究开发,以增产粮食为战略重点和发展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为突破口,为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遗传工程农作物的培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二、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首先,生物技术生产发展快速,涉足领域不断深入。我国生物技术起源于80年代,到2000年销售产值已经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平均增长33.58%。同时,生物技术产业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并且还再继续扩展深入。
其次,生物技术产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世界上出现了一批影响未来的重大技术:人类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干细胞技术与组织工程、生物信息学、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或蛋白芯片或组织芯片、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反义核酸技术、单抗技术等对现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生物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由于生物技术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另外,生物技术产业格局从治病为主向治病、保健、提高生活质量的健康产业过渡。兼并重组愈演愈烈,大企业愈来愈大,协作型竞争已经成为当今生物技术产业的主流;
三、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主知识产权过少,产业化能力很低。目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仪器、设备、试剂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生物技术产业的技术与装备还相当欠缺。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并占有国际市场的能力。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和其他的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产业比较起来,我们的技术还很低,并且很多的研究成果都还是在实验室,还没有走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大门。如何加快将开发研究出来的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产业化能力,是当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要充分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其次,投入严重不足,并且投入渠道单一。生物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产业,因此,资金短缺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国家加大生产技术投资力度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银行贷款以及尚待健全的风险资金市场,寻找各种资金渠道。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我国企业资本融通渠道只有创业者个人出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投资,政府的风险投资,国家科技部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五种。其中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的投资因为上面所说的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和认可,导致他们常常希望在所投资的企业中依靠他们所提供的有形资本来控股,严重地打击了创业者的积极性。
最后,产业化人才缺乏,研发与产业化脱节。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由于研究开发人员培养周期长,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滞留在国外,国内缺乏优秀人才,尤其缺少技术兼经营型人才。此外,我国现有生物技术人才偏重于理论研究,产业化人才相对缺乏,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常出现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或产业化成本很高而无经济价值。
四、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首先,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同时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必须同时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内动力和凝聚力,须下决心解决部门地方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的顽症。为此,建议国家适时成立全国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全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决策、协调和实施系统的统一、简便和高效。
其次,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加强企业队伍建设。根据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现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可选择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好并已有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的地方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 培养专门的企业人才,成立专门的开发生产企业或机构。就生物技术来说,我国已经有了很大成绩,但是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四个环节中,研究和开发环节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需要下力气建立一只强大的研究,开发队伍。
再次,以市场为主导,重点突破。努力开拓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开发和生产符合生物技术市场需求的产品。生物技术市场对生物技术产品的需求将会极大的促进生物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世界生物技术都在迅猛发展,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就以我们中国来说,中国的生物技术最有权威的是植物细胞工程育种、植物快繁和脱毒苗生产等植物生物技术上。发挥我国的优势,保持技术的最前沿,可以大大的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域。
最后,加大政府投资,完善建立产业政策扶持
通过与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并有力地引导企业介入,密切生物技术产业上下游的结合,有效地使单一技术向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和辐射,从而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形成商品化和产业化。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保护和鼓励生物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法律。通过制定法律加强合作研究、鼓励发明创新和促进技术转移。还可以通过融资渠道来实现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扶持,其中包括拨款或资助,大公司出资、成立基金会、贷款、风险投资等。政府直接投资的变化是调整研发投入结构,提高民用研究与发展投入,特别是民用高技术开发投入,以提高经济竞争力。投入的重点是风险大、民间投资有困难的重大长期研究课题。另外,政府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扶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促进合作研究开发。政府可以将国有研发成果下放,鼓励产、学、研合作。
参考文献
[1]林桂芸 关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03期
生物技术市场现状范文2
关键词:金融危机;生物制药;问题;知识产权.
2008年,始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持续升温,具有迅速蔓延趋势,已由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在此金融危机的影响作用下,全球金融市场遭受巨大打击,美国道琼斯指数、中国A股等全球各大股市大幅下挫,巨大的恐慌心理和信心危机严重笼罩市场,虽然美国采取了积极的就是措施,但全球的恐慌心理仍然蔓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各主要金融机构市场已连续出现利润下滑和资产减少及信贷损失的状况。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影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由于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等原因,部分实体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深受影响,进而对整个消费市场产生制约作用。为有效抵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对国内外向型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加深,珠三角地区企业订单持续减少,无订单企业越来越多;逐渐从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从东部沿海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从经济层面向社会生活转变,典型例子是失业增加。中央政府为刺激经济,开展了一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保卫战。中央政府相继投入4万亿人民币以刺激经济发展,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公共交通、提高居民收入以及增加就业等十多项措施,同时配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当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如何准确判断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如何深入分析国内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如何全面分析国内各行业发展现状等都是生物制药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那么,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生物制药企业又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及在此形势下生物制药企业如何寻求发展?制定什么样的应对措施?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要面对,并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管理。
1.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现状
生物药物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生物制药属于高科技行业,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
与传统医药产品相比,生物医药产品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对环境污染较少;二是对资源依赖性较小;三是对于疾病具有很好的靶向性、毒副作用小。但其又对及时的要求比较高,同时研发具有较高的风险,一旦成功将会带来较高的利润。中国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同时存在融资困难等各种不利因素,目前90%以上的生物制药企业是仿制国外产品为主,缺乏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在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发达国家占有绝对的优势,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占到59%、19%、17%,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仅占5%。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较晚,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获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国家实施“863”、“973”高技术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来。在30多年的时间中,中国逐渐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买入发展的快车道。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部分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生物芯片研究、干细胞研究、功能基因组研究等。2006-2010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25%左右的快速增长趋势。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2009年前2个月,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11.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8%。尽管由于外销受阻,化学原料药工业的利润仅增长6.9%。但生物制药工业的盈利水平较高,1-2月的增幅为43.4%。2008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累计购进约3450亿元,同比增长11.45%,累计销售3330亿元,同比增长13%。2009年一季度,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购进总值933.21亿元,同比增长9.81%,销售总值为1036.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1%,增幅比较平稳。2010年福布斯公布中国最具潜力中小企业排行榜中(共200.家)就有29.家生物制药企业入围,详见表1。
虽然中国的制药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国外生物制药巨头相比,中国药企在资金、技术、人员、设备、产业结构等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用于医药的研发投入,2008.年全球前五强新药研发的资金总投入达到了310.亿美元,2010.年更是达到了416.亿美元;而中国在2008-2010.年对新特药的研发资金总投入则仅有27亿美元。
2.生物制药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生物制药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外部环境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国际市场认识不足,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浪潮中深受其害。当前,国内制药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发薄弱创新不足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技术产品申报看似“活跃”,实际上完全属于自主创新的产品很少。据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9月-2004年9月,我国共有对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干扰素等108个批准文号的生物制品进行了补充申请。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受技术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生物技术市场交易不活跃。而生物技术新药研发的技术要求和资金投入均较高,所以单项生物技术新药的技术转让价格相对较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技术实验室技术水平差距不大,但在产业化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渐加大:当世界有20多种畅销生物药时,我国能生产10种;现在世界上已有140多种生物药,我国却只能生产十几种。同时,国内企业没有知识产权意识,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总是一味仿制或直接引进专利保护期外的技术。国内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报意识不强,致使国内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关键技术资源外流。
(2)未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目前,国内共有200.多家各类生物医药公司,其中仅有15%左右的公司取得了基因工程药物生产文件批号,并且存在产量和产能很低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生物制药产品仅占世界医药市场很小的比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规模小而且分散,落后的生产技术、较低的生产水平、较高的生产成本,导致利润水平很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更无从谈起提高市场占有率。另外,国内企业还存在重复投资生产问题。重复生产使得企业集中在同一市场,企业为了生产就会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
(3)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导致出口不稳定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国内企业受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给国内制药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人民币对美元的不断升值,使得我国生物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美元标价不断上升,降低了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美国次贷危机及之后的欧债危机,使得对相关产品的需求减少,同时加上贸易保护主义,医药产品出口难度逐渐加大,国内化学原料医药产品受此影响较大,出口减少明显,销售价格明显下滑,相关资料显示,湖北新生源生产的氨基酸出口量同比下降了17%,企业的产量、销售和利润等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4)融资困难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产品市场需求减少,企业订单不足,产品积压,货款回收困难,企业资金链更加趋紧。生物制药企业本来就是高投入产业,而研发又存在风险,成本可能会在几年或十几年才能收回。企业为维持正常的生产和保持市场竞争势必向银行申请贷款。金融危机对金融部门的影响是显性的,银行为降低风险,势必会设置多种障碍,增加审批手续或需要企业提供必要的抵押。企业难以提供有价值的或价值高的抵押物,使得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即使有民间融资渠道,但一些企业承受不起较高的借贷成本,95%以上的破产企业是由于资金链断裂引起。
3.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策略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不仅看到了自身的差距,给医药产业带来挑战的同时,更主要的是为国内医药产业的升级发展带来了机遇。国内企业如何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迎头赶上是当前医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缩小与国际差距的重要一步。主要应对措施由以下几点:
(1)增加出口,扩大内需
对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来说,出口退税是刺激出口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以价格优势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医药产业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优势,使得产品价格也远低于西方国家。在增加出口的同时,还要扩大内需。国内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国家应鼓励企业扩大内需,积极创新,引导国内市场的发展,只有国内市场稳定才可免去后顾之忧,否则会有前有狼后有虎。
(2)加快医药产业结构调整
医药产业是高附加值产业,在高技术水平下,重要是要向纵深发展,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及时跟上国际市场的需要。目前,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在国际医药行业所占比重较小。主要是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并首先占领国内市场。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都向医疗产业进行了倾斜,优势资源向医疗产业集中,一大批重大医药创新专项和技术得到国家大力扶持。积极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技术优势,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外包发展,强化市场意识,逐渐树立自己的品牌。
(3)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医药产业是高投资产业,投资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因此要积极拓宽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政府要开拓思路积极鼓励企业成为生物制药的投资主体,由此而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生物制药投资模式。政府要逐渐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相关投资机构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投入。要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支持生物制药企业的快速发展。另外,生物制药企业要积极寻求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寻求外部支持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政府要发挥公共服务的功能,建立中小企业征信体系,鼓励相关的金融机构或部门向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为中小企业的融投资提供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要及时向关联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增加企业的透明度,建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以吸收民间资本。只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才能进行高技术的研发,并开拓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才能提高。
(4)加快医药技术的成果转化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生物制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同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优势,充分整合社会各优质资源。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等相关财政支持的作用,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强对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由于药品研发、临床试验、审批过程周期长,因而成果转化速度很慢。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缺乏临床方面的实力,在新药试验中耗费更多时日,对新药迅速投入市场发挥作用不利。被收购或技术转让后,可促进这些新技术和新药物的产业化,从而造福更多的人,也给企业以新的机会和市场。
(5)进一步加强国家的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基地的公共服务条件、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的建设。金融危机对医药企业最直接的一个影响便是突然失去了廉价的贷款和融资渠道,而药物研发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国家新增贷款既要投向生产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和国家扶持的国有企业,也要投向那些融资遇到困难的生物医药企业。(作者单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马欢欢,张娥.浅谈湖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11):162-165.
[2]武志刚,吉树杰.我国生物制药业现状及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4:186-187.
生物技术市场现状范文3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现代制造业 高新技术 测度与评价
一、现代制造业离不开高新技术应用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现在世界各国经济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制造业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高新制造技术已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焦点。面对激烈的市场变化和技术竞争,世界各发达工业国家将其发展战略和政策,重点放在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上来。现代制造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也正是制造业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和必要途径。我国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先进制造模式的挑战,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高新技术应用于现代制造业的研究,从国情出发,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快我国制造业技术改造与升级的步伐,只有充分运用科学技术这一利器,才能成功的实现粗放型传统制造业向集约型的高效的现代制造业转变。
现代制造业是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制造业,其中包括核燃料加工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光学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传统的制造业技术含量很低,主要进行的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加工和组装活动,核心技术往往被发达国家所掌握。这已经无法适应国际化的市场与竞争。面临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把握机会,充分利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市场庞大,人力资源优质丰富等有利条件,发展我国现代制造业,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科技水平,进而提升我国的竞争力。
我国现代制造业,近年来有了加速发展的趋势,这与我国加大制造业领域高新技术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支撑,把中医中药和新兴的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作为研究开发的重点,2003年医药制造业的R&D投入为2.9872亿元,占中国制造业比重28.99%,排名第一,申请发明专利数757项,占19.99%。与制造业其他行业相比,科研费用投入、科研人员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过科技创新与研发,获得了一批突破性的技术成果,如数字程控交换机、高性能计算机、龙芯芯片等,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北京市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作为今后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又是北京市选定的重点制造业培育对象。北京丰富的科技资源、临床资源以及战略性的市场资源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在京发展的根本动力。北京市为现代制造业企业营造的创新环境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创新环境的优化带动技术交易快速增长。以技术产权为主要交易形式的北京现代生物和医药领域技术交易,是北京技术市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现代制造业的企业观念正从“以资金换市场”到“以技术换市场”的方向转变,从资本密集逐步向技术密集的方向转变。
二、技术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
高新技术应用于现代制造业,是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共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通常是将高新技术应用于制造业的分析等同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析,用到的方法多是统计学方法,即通过建立统计指标体系,横向、纵向比较指标在情况下的分布和排序,以界定高新技术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而经济学方法,是将技术与生产率相结合,用度量生产率各要素投入来判断高新技术对于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作用,以数字、模型和更深层次的经济学关系来解释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之间的微妙联系。
生产率在经济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定义是产出与投入之比,即单位投入的产出效率。生产率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指的是产出对于投入之比,简化的经济学模型中,通常有两种投入:劳动力和资本;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出与综合要素投入之比,即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广义技术进步。经济学家通常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小来衡量经济增长的效率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索洛剩余”的测算。索洛(1957)在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给定的情况下,将促进经济增长的、不能够被单要素投入解释的部分称为“索洛剩余”,因为这些产出增长率无法被单要素投入来解释,索洛把它归结为因技术变化而产生的,并赋予技术变化率或技术进步率的含义。现在我们知道,技术的增长不是索洛剩余的唯一源泉,实际上它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其中可能有制度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变革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特殊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进步仍然是索洛剩余中最重要的部分。
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多数学者将经济增长的源泉锁定于资本的积累与增长。到90年代以后,更多的关注内生增长理论,将经济增长定位在知识和技术的增长上。经济的增长需要要素的投入,在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靠的是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增长方式也来了各种问题,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目前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是从靠要素投入拉动的粗放型,转变成靠技术进步的集约型方式,现代高新技术在转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方法有索洛余值法、指数法、生产函数法。各种方法各有特色。
索洛余值法是把生产函数和指数方法连接起来,重点测算索洛剩余,以次来衡量全要素增长率和技术对于生产的作用。模型设定一个规模报酬不变,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变化系数的生产函数 ,乘数因子 是用来度量在给定的资本和劳动下技术的变化,即表示每单位投入的全要素生产率。求得 对时间的变化率,即得到索洛剩余。
指数法是乔根森通过对连续时间模型的合理离散近似,对索洛的模型框架进行了改进,主要运用指数的方法,在部门和总量两个层次上来度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三、北京现代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度量
本文采用生产函数 对北京现在制造业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度量,选择北京现代制造业支柱产业之一的医药行业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要测算的是除资本和劳动投入之外其他因素,也即“索洛剩余”,其中主要包括高新技术对北京现代制造业的产出影响。对于不同地区,“索洛剩余”可能没有可比性,例如在我国东部地区,制度因素对生产率的影响,与西部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选择北京地区制造业发展为测算对象,选择地区较集中,所以索洛剩余中的其它因素相对于技术因素来说,则退到次要的位置。
文中的数据,均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报告课题组,北京市商务局提供的2002~2004年北京新医药类制造企业数据。
本文选取企业的销售收入作为产出的价值指标,企业从业人数作为度量劳动投入的数量指标,关于资金投入指标,《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把资金投入解释生产中占用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且大量的学者在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时均选取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和流动资产年均余额作为度量资金投入两个指标,所以本文也同样选用固定资产余额和流动资产余额之和,即企业资产净值作为资金投入的数量指标。
C-D生产函数 ,对函数两端取对数,转化成为线性形式 ,以便进行估计。
北京市商务局提供了北京市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制造业部分企业的生产数据,本文选取其中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的数据,包括2002年的90家企业,2003年的100家企业,2004年的86家企业和2005年的78家企业。因为不同年份,企业也不同,所以无法进行年度之间变化的度量分析,只能估计出各年的lnA值,结果能够反映出北京市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制造业在这三年间技术上、产出上的变化关系,并说明新技术对于制造业的发展的作用。
本文采用Eviews3.1软件,对2002~2005年的数据分别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表中的结果显示,除了2002年lnA的t值较小外,其他各项指标都较显著,说明模型估计具有良好的结果。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lnA值2002年最小,2005年最大,表明技术对于产出的促进是逐年增长的。对于劳动力产出弹性,四年变化不大,而资金投入的产出弹性则逐年下降,表明四年来,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正处于资本的作用逐渐下降的时期,从资本密集型企业正转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并重的现代制造业企业。
劳动力产出弹性与资本产出弹性之和(α+β )三年均大于1,说明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仍然处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但是 逐年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2005年时几乎等于1,表明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企业重组、兼并,做大、做强,规模报酬逐渐降低。
lnA在2002年时不显著,近似等于零,说明2002年时,技术并未得到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各企业重视和发展,随着2003年全国医药领域的变动,lnA也增加到0.47,生物技术同新医药技术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和大力推进,2005年医药业技术有了重大的发展,表明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出现可喜的发展局面。
四、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及政策建议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应用的步伐,是提升北京工业企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北京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决策。针对北京市制造业技术型发展目标,建议切实加大对科技研发和转化的投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使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实现高效益。增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摆脱北京市现代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由外商垄断的现状。加快培养技术力量,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京文,钟学义.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2006年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生物技术市场现状范文4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资源;科技产出成果;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天津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到“十一五”期末,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应发展为:建立起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初步成为新的战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新能源产业基地基本建成;推动其成为我国最富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一)天津高技术产业保持蓬勃发展势头。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2004年的1,522.2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444.35亿元,年均增长19%,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而其占GDP的比重亦逐年上升。2008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25.11亿元,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149.32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35.46%。
(二)各类高技术产业组成有机整体,并各具特色和优势。在2008年天津市高技术产业实现的产值中,电子信息业完成产值2,022.52亿元,占高技术产业的58.7%,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地位得以巩固;紧随其后的是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其完成产值达651.27亿元;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以化工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链,其实现产值399.14亿元,较上年翻了三番,是天津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业完成产值227.79亿元,同上年相比增长了13.8%,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新能源和材料产业继续上年的迅猛发展势头,产值规模达到了134.11亿元,增长九成,节能环保的绿色能源和材料、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无污染、低能耗的产业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一定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民用航空产业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6月23日由空客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总装的首架飞机交付使用。这个亚洲第一条、全球第四条民用大飞机总装线一年内总计交付飞机22架,己进入平稳运营阶段。
(三)形成了一定的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汇聚了一批优秀人才。据天津科技统计年鉴,2009年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53家、高技术产品156项,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认定5项。全市共完成市级科技成果2,020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9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51项;受理专利申请19,187件,专利授权7,216件。
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截至2009年,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建成,55项重大产业化项目全面启动。曙光超百万亿次计算机己经形成生产规模,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第三代聚光太阳能电池、巨型子午线轮胎装备等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正在加速推进。
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断完善。2009年全年引进各类人才5,841人,新建博士后工作站9个,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达到184个,在站博士后近800人。全市高级以上技术工人达到26.8万人,比上年增长10.3%。
(四)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势明显。以华苑产业园区为腹地建立起来的软件产业基地和以中新药业天士力为龙头的中药现代化基地已初见规模;以华苑产业园区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己初步形成。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两大基地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振兴环渤海已成为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家批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其中又以金融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核心内容。规模达200亿元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营、20亿元滨海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设立为高技术产业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融资渠道。
二、京津对比看天津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活动资源投入不足。综合2004~2008年五年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北京市的R&D人员平均是天津的4.6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平均是天津的3.4倍;而R&D经费则为4.7倍。如果强调北京市的人口数量优势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那么再看相对指标:北京市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平均起来达到了天津的3.3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是天津的1.5倍;而R&D经费占GDP比重则达到了3.2倍。这些数字背后隐含的意义发人深思:无论是相对值还是绝对值天津都很难与邻居抗衡,即便天津的科技活动资源投入、产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指标始终名列全国各省市前茅,但要完成自身高技术产业跨越式突破,任重而道远。
(二)科技活动产出成果较差。汇总2004~2008年五年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天津市的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技术成果市场化水平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等宏观指标均排在全国各省市的前列。但在大部分年度内,还是以较大幅度落后于北京。(表1)从微观层面指标不难得出:2004~2008年的五年间,北京的专利申请受理量是天津的两倍多;专利申请授权量是天津的三倍;而国内期刊科技论文数以及技术市场中合同成交的规模和金额也都遥遥领先于天津同期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就2004~2008年这五年而言,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水平方面,天津优于北京。这意味着,天津如果在发挥自身科技能量的基础上,再充分吸收利用好周边省市的科技资源,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从天津高技术产业自身发展角度来讲,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仍旧不够理想。近几年,天津的R&D经费投入虽然逐年上升,但其占GDP的比重依然很小,始终难以突破3%。而北京、广东等城市早己超过了200亿元。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新产品研发缓慢,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
(三)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无法做到产学研各环节紧密结合。2008年有科技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只占25.6%;大中型企业中新产品开发经费只占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56.4%;R&D经费比重严重偏低,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根本没有R&D经费,有R&D经费的占其销售额的比重也不高,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这就导致科技开发无法跟上高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如,作为天津高技术产业支柱的电子信息业,长期无法摆脱核心芯片不能自主研发设计的窘境。截至2008年,全市独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共179家,从业人员29,012人;高等学校19所,科技活动人员16,478人,但很少有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推动天津高技术产业优化升级的策略
(一)设计研发阶段策略。通过北京与天津的对比不难发现,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以及技术研发成果,但其能源、矿产、土地、水资源等相对缺乏,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有限。所以,北京应该担当的角色是高技术产业链的研发总部与营销策划机构。而天津坐拥“两区”优势――滨海新区高技术产业区和华苑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空间巨大,潜力尚待发掘。但其科技资源力度不足以及研发产出成果水平不及北京的劣势亦十分明显。
1、在天津成立完善的京津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第一,制定一整套交易规则和制度,从根本上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第二,建立并完善交易市场和交易中心的内部管理运营机制,确保交易程序简洁而高效;第三,建立相关信息披露机制。目前,科技信息在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的流动十分困难,信息不对称现象异常突出。因此,政府应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公共科技平台。天津应充分利用与北京的地缘优势,出台一系列补贴、奖励等优惠政策,借助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吸引北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成果落户津门高技术产业。如,可与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签订有关协议,使天津成为其科技成果的承接地,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从根本上改变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
2、完善的法规体系,优惠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好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块试验田,全力以赴搭建高技术产业的孵化平台,将振兴、发展、改革天津高技术产业的措施、方法、创新等在其中加以试验,择其善者推广到全市范围内,促进天津高技术产业的孵化和扩散,确保实现整体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专利、商标、版权,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盗版侵权行为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利益。
3、渠道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的科技投融资体制。高新技术产业前期需要高投入,这给其萌芽发展增添了不少难度。政府财政支持必不可少,但不能盲目。应多采取补贴、税收减免、财政信用担保贷款等非直接的途径支持那些初具规模的高技术企业。组建高技术产业贷款担保公司和投资服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将社会闲置资金聚集起来,提高回报率,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高技术企业,形成充分市场化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运作体系。规模200亿元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就是这方面好的探索与实践。无偿的财政拨款要应用于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如“低碳”经济、“绿色”产业、“节能环保”事业,以保证其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生物技术市场现状范文5
关键词:技术引进;对外贸易;对策
一、技术引进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表现
1.技术引进的目的,方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随着企业技术引进水平的不断提高,引进的目的逐步从单一生产技术的引进转向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引进方式除了传统的购买设备与技术,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合作生产,作股投资,补偿贸易等,还出现了相互交换技术使用权,特许专营等新方式;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逐步被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引进所替代。这说明我国企业对技术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技术引进目标更加明确,方式灵活多样。
2.引进技术的来源多元化
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转让技术政策出现变化。技术引进主要来源地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瑞典,香港,意大利,法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部分发达国家注意到,只通过出口产品或设备方式而不转让技术将逐步失去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已开始调整政策,加强对我国的技术转让,并通过新一轮的技术合作达到重新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
二、我国在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技术引进总体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偏少
受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出口限制,我国引进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跨国公司输出的绝大部分技术属于二流的,所谓“市场换技术”只是集中在中低水平上,尤其在一些特殊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方面,发达国家仍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封锁。产业技术的发展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2.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整体工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技术装备落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中型企业反应迟钝、复苏缓慢,必然阻碍技术引进向结构优化、有序发展的方向转化。其次,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我国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引进技术固然重要,但建立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制更为重要。
3.企业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投资不足
引进技术只有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因此,一些国家都大幅度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之比是1∶8左右, 因而能做到第一台设备引进, 第二台自主制造, 第三台即能出口。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0.07.这就造成引进再引进,重复引进,长期不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三、推进我国技术引进的对策建议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支持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形成比较健全的技术开发体系,在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效资源,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技术引进工作进行联合行动,开展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以企业为主、政府扶持、大学与科研院所参加的方式,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共同开展投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等工作,通过税收优惠和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的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促进体系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要求,重点支持企业引进电子通信、生物技术、民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清洁发电、新材料、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具有市场潜力且在未来竞争中将取得优势的或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
积极开展多双边技术合作。通过加强政府间及非政府组织、企业间交流与合作,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促进高新技术的引进;采取联合研究,合作攻关和对往等多种形式,扩大合作范围;拓展技术引进来源国,适应企业的技术需求引进不同层次的技术;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和科研机构间进行研发和 技术合作牵线搭桥。
3.政府要加强对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引导
由于技术的扩散和外溢,它具有一定外部性,政府应在技术引进与创新上加强引导与投入,这并不是忽视市场的作用,而是由于技术的外部性和现阶段缺乏有效的风险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政府应利用产业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急需的引进技术与二次开发创新给予支持和引导,解决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资金瓶颈。建立公用科技信息平台消除国内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分离,使国内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可以有效地结合。
4.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
要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和自主创新工作结合起来,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工作。国家要提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提出有利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财税、人才等方面的鼓励政策,既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引进,又要切实做到真正引进了“技术”,探索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 力: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7月.
[2]李喜岷:中国技术引进问题及其现状研究分析[J].云南科技管理,2001.3.
生物技术市场现状范文6
关键词:农户技术需求;弹性需求;信息制约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4―0050―05
农户技术需求行为主要表现为农户为了直接或间接地获得经济利益,有意识地选择和吸纳农业科学技术,把农业科技融于自身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过程。中国农户是农村合作经济中最基本的阶层,对农业生产经营和科技投资具有独立的选择权和决策权。
目前,我国农户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农户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约占40%,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约为30%,真正成效显著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不到5%。从我们入户调查结果来看,农户在生产经营中积极依靠科技成果的占33.3%,有一定关系但不重视的占31.5%,基本上靠传统方式的占35.2%。这说明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对农业科技应用程度低,农民的科技需求行为动力明显不足。本文拟从农户科技行为理论出发,结合现实情况,应用经济理论对影响中国农户科技水平的制约因素作以下剖析。
一、农户科技需求动机理论分析
农户的科技行为是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生的。优化的农户科技行为,对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行为科学理论,需要是行为发生的根本基础,需要引发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而行为的方向与目标是满足需要。同样,农户技术行为的发生过程是农民从科技需要发展到科技动机,再从科技动机转化为技术行为。整个过程可表示为:
进一步讲,推动农户科技行为发生的因素有三方面:农户的科技需求欲望、行为动机和既定的行为目标。其中农户的科技需求欲望是推动农户科技行为发生的原动力,行为动机是技术行为发生的直接力量,它是由需求欲望衍生而来的;既定的目标是农民采用新技术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一般预期技术行为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技术行为发生的实际效果(报酬);二是技术行为成功的可能性(用概率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某种技术行为的预期效果=技术行为成功后的绩效(报酬)×技术行为成功的概率(可能性)
面对一项可供选择的技术,农户是否采用取决于学习采用技术的成本与采用技术的预期效益(报酬)的比较。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均衡点是学习采用新技术的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等于采用新技术的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学习采用新技术的成本与农民的自身素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及市场服务体系相关,包括学习采用技术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等。预期收益与采用新技术的边际收益直接相关。农户采用新技术承担的风险较大,既有成功的机会,又有失败的可能。农户技术行为成功的概率是由农户个人素质、行为环境条件、行为性质等决定的。当农户估计某种高新技术的预期效果将给其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时,将产生吸纳此种高新技术的强烈愿望,并付之行动。
二、农户科技需求行为的经济机理分析
(一)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低的制约
1 农产品非弹性需求的特点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实质上,采用新技术所产生的收益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分享的,分享的份额则取决于农产品自身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大小。(见图2)。
由图2知消费者剩余为图中需求曲线D和均衡价格线间的面积apl,生产者剩余为供给曲线S1与均衡价格线之间的面积aopsub>1。这两块面积的变化决定着给消费者和生产者(农户)带来的损益。在需求稳定的前提下(D保持不变),供给的增加表现为s曲线向内旋转。对于弹性需求,消费者剩余由fap1增加到fbp1,生产者剩余由aop,增加到bop2;对于非弹性需求,消费者剩余则由fap1增加到fbp2,而生产者剩余则由aop1变为bop2。对于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应该更符合“非弹性需求”的情况,即需求的价格弹性小,需求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动,供给的增加会引起价格大幅度的下降,生产者剩余增加很少甚至是减少,造成“谷贱伤农”。因而对于农业生产者整体而言,新技术的采用不会必然带来收益的增加。农业新技术采用带来的新增收益,绝大部分让消费者占去了,导致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利益激励不足。
2 采用新技术的高成本性导致农户采用新技术动力不足。目前,由于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致使农户学习采用新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素质越低,要掌握和采用一项新技术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高。且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也制约了农业科技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规模不经济加大了农业新技术的使用成本,影响了农业科技的使用效果;从交易成本看,我国农户采用新技术的交易成本比较高。交易成本一般包括三类:(1)信息成本,这是由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引起的。农民若想在市场上购进自己所需的农用生产资料和技术,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去了解市场行情,了解同类技术的价格、数量、质量及交易对象,这是农民交易前的准备费用。(2)评估成本,它产生于市场信息的不真实显示和信息搜集的不完整性。当农民获取一定的有关市场信息后,必然对其进行真伪辨别和可信度评价,以剔除虚假信息,防止上当受骗。(3)交易成本。它是指交易双方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以各自的满意程度为目标进行讨价还价所发生的费用。这主要是由交易地位、技巧和信息不对称等所造成的。特别是我国农民的素质较差,组织化程度较低,对市场不熟悉,再加上我国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农民辨识评估能力有限,辨别结果具有较高的风险概率,使农民处于不公平的交易地位,因此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市场交易成本必然很高,这也是导致农民采用新技术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农业技术外部性强的制约
经济学中根据权属关系与应用效应将一般的物品与服务分为“私人物品”、“纯公共物品”及“半公共物品”。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科研人员的产品,实质上也可以分为“私人技术”、 “公共技术”及“半公共技术”。
1 私人技术在技术消费上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和
独立性三大特征。农用“私人技术”创新最有效的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由私人提供,政府的职责是制定、实施技术市场交易规则,确保农业技术市场有序运行。从理论上讲,私人技术的这些特性足以保证其被采用的积极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技术产权界定的模糊和产权保护方式的落后,许多私人技术的收益难以全部内化,采用者的边际收益会急剧下降甚至会减少为零。而且单个用户很难做到对某项技术的买断,致使私人技术被采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2 半公共技术在技术消费上具有排他性和非独立性。农业技术应用过程中给他人带来的经济影响属于一种外部正效应现象。而技术本身的这种外部性往往会导致技术采用的非效率性,即对技术需求的不足。
由图3知,MSB为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PB为边际个人收益曲线,MEB为边际外在收益曲线(MsB与MPB的差额,即MEB=MSB-MPB)。横轴衡量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投资,技术采用的边际成本曲线显示随着技术采用量的增加而需要增加的成本。根据MC=MPB,农户的技术采用量将选择Q1,但是,就如边际外在收益曲线MEB所示,技术的采用会产生外部效应,而有效的Q*处于MSB与MC曲线的相交处,这时MSB=MC。由于农户没有得到他对技术采用的所有收益,就出现了对该类技术的需求不足,即Q1
3 公共技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与其他两类技术相比,公共技术被采用的动力应该最足,但目前人们对农业技术的特性认识不清,缺乏对农业技术的科技分类,导致无论是政府农业科研推广机构还是民营科研机构职能分工不明确,都集中于赢利性强的私人技术的供给,造成私人技术过度竞争,而农用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供给不足,甚至无人问津。
(三)主客观风险的制约
1 主观风险主要表现为农户对待风险的态度对技术采用量的影响。不同农户对风险的承受力和态度是不同的。按对风险的态度,可以把农户分为三类: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躲避型,其技术行为见图4。
其中:
VP1=好年景的边际收益
VP2==坏年景的边际收益
E(VP)=长期预计P1×VP1+P2×VP2(P1和P2分别为好年景和坏年景的概率)
MC=采用技术的边际成本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技术采用量是最佳的技术采用量,此时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但由于农民对待风险态度的不同,决策所依据的边际收益线就不同。如图4所示,风险偏好型农户总是以好年景的收益状况来决策,技术采用量为Q1;风险躲避型农户总是以坏年景的状况来决策,技术采用量为Q2;风险中立型农户根据长期的边际收益线进行决策,技术采用量为Qe。风险偏好型农户大胆采用新技术,在好年景会获得超额的收益abf,但遇到坏年景,就会损失bif而风险躲避型农户好坏年景都会获得稳定的收益cdf,但在好年景却失去了增加收入的机会。
2 客观风险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农业技术采用的风险。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行业,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民不仅经常面对各种极为不利的自然条件,而且常常会遭受各种社会和经济的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农业技术的风险性制约农户的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
(1)追加生产要素的风险。按照技物结合的原理,农业生产中追加的科技投入往往是同资金、劳动力、物质等项投入紧密相关,并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若缺乏必要的知识,农民就不可能出现对其需求的强烈冲动。
(2)技术应用的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都面临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使农民吸纳新技术面临巨大的风险。一般情况下农民以新技术使用的预期收益为标准进行抉择,选择不同类型的技术项目。但在市场机制下,新技术的使用效益是不确定的,它不仅受到新技术本身的技术性能和特点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新技术生产的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制约。
(3)使用技术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户所采用的技术多属于常规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所占比重较小,不同地域间无论是农业生产结构、品种结构还是技术水平、技术内容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从而导致一方面技术资源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农产品低水平、低档次的结构性过剩,导致了“合成谬误”②现象,造成某些农产品“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不良后果。前几年发生的山楂、大葱、大蒜风波就是最好的例证,从而加大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风险。
(四)农业技术信息的制约
信息制约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完备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农户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和信心,不能正确地估计新技术的产出水平和投入水平。结果往往是因高估边际成本或低估边际收益而使技术采用量下降(见图5)。
在图5中,MC1为信息不完备情况下农民认为的边际成本线;MC为实际边际成本线;M。为实际边际收益线。在正常情况下,最优的技术采用量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点。在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民往往高估边际成本曲线,从而使技术采用量由QA点降为QB点。因此,增加、改善信息的传播将会提高技术的采用量。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某些参与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其导致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比买方掌握更多的信息时,“柠檬市场”可能出现,使低质量的商品驱逐高质量的商品。在技术市场中表现为科技含量低的技术排挤科技含量高的技术,于是就会发生逆向选择的情况。如图6所示。
由于买方把市场中的技术看作“柠檬”,根据柠檬理论,其对技术含量的预期将会降低,从而使DH下降为DM(A图),DL上移为DM(B图)。结果高质量技术的交易量由Q1(信息充分时的交易量)减少至Q2,而低质量技术的交易量则由Q3(信息充分时的交易量)增加至Q4。低质量技术交易比例的增加会使买方的预期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DH的进一步下降和DL的进一步上升,这一移动会持续下去直到低质量技术全部售完为止。在这一点上,市场价格太低而不能使任何高质量的技术进入市场出售,即高质量技术完全被排斥出市场。特别是农民“贪贱”心理较浓
厚,加之农村市场管理不规范,也给“柠檬市场”带来了生存空间。目前,假冒伪劣技术(农资)之所以充斥农村市场,信息不对称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采纳科技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未来的收益预期,而农产品附加值低、非弹性需求等特点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科技高成本性和较强的正外部性更降低了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农业弱质性加大了采用农业科技的风险性,信息的有限性又大大降低了农业科技的预期边际收益,进而阻碍农户采用农业科技的动力。同时也证明了提高农户采用农业科技的预期收益,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政策建议
1 采取多种措施培植农户吸纳农业科技的动力
政府应从宏观上发挥主导作用,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合理的宏观政策来诱导农民采用新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提高有关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以增加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生产者剩余。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实施农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对农产品实行标准化,强化采用农业科技生产的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的差别,提高其需求弹性,做到优质优价。
(2)明确界定农业技术产权,保护农业技术持有者、采用者的合法权益。对农户而言,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产权越明晰,越有利于保证最早采用新技术所产生的收益。根据农业踏板原理,越早采用农业技术者,越能获得较高的利益回报。因此,合适的产权制度安排将会越来越有效地调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3)加强政府资助和补贴力度。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优化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的供求量。如前所述,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难以使其供求量达到社会最优水平,而通过政府资助与补贴的形式,可以使边际个人收益或MPB外移(对农户的补贴)或边际成本线MC下移(对技术供给者的补贴或技术采用的外部环境的优化),从而提高公共技术、半公共技术的采用量。
2 采取多种措施彻底减轻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各种风险
就农户吸纳农业科技而言,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是一种负动力,削弱了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应从各方面创造条件,尽可能降低农业科技应用的风险,将会促进农业科技需求的产生。其措施主要有:
(1)转移风险。对农业科技风险进行适度转移,就是把技术风险本身或者承担这种风险的经营主体通过采取某种措施和途径把风险转嫁出去,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为此,应该建立农业科技应用风险储备基金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当出现较大的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时,应从经济上给农民一些补偿。另外,允许农业科技服务经营实体按规定在税前提取农产品风险基金;搞好农业科技应用保险。要通过政府保险和农村合作保险有重点地开展一些农业科技应用保险或生产保险,把不确定性风险转化为固定的保费支出,转嫁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经营风险,以保证农民吸纳农业科技的稳定性。
(2)建立和完善技术经济合同制度。完善技术经济合同是转移农业科技应用风险的重要手段,应从两个方面人手:签订农业技术承包合同,由参与技术经济承包合同的各方与农民共同承担农业科技应用风险,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对市场供求关系波动较大的农产品可以引导经营部门与农民订立农产品期货交易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