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最有效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动物最有效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动物最有效的措施

保护动物最有效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两栖动物;异地保护;宣传教育

前言

为加强对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博物馆系统单位必须在保护两栖爬行动物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改变,数量迅速减少,加强对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已迫在眉睫,而异地保护是最直接有效是保护方式。

1.两栖爬行动物生存现状

1.1栖息环境的破坏是两栖动物种群衰退最主要的原因

近年来,人类活动引起的森林、湿地、水域环境的改变,是导致两栖类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生存环境破碎化会从栖息环境总面积缩小减少了种群数量和增大了消亡速率、不连续的栖息环境的再分配,影响物种散布和迁移的速率两方面威胁两栖爬行动物的数量。此外,栖息环境的破碎,降低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两栖动物的原有繁殖场和栖息地退化,可能会形成外来种的适宜环境。各种自然灾害不定期发生也会造成两栖动物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大量观测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极大影响,气候变化改变了区域的温度和降水格局,使动物的生境发生改变,甚至丧失栖息地。

1.2现有数量与种类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大面积跨越古北界和东洋界,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我国已知有两栖动物11科43属274种,其中有175种为我国的特有种。近年来,新的物种和国外已知物种在我国被发现的新记录还在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国已知的爬行类410种(包括亚种)左右,约占世界爬行类动物总数的7%-8%。已知的两栖动物有3目、11科、58属、284种,约占世界两栖类总数的7%-8%,且我国两栖类的特有种类多达190多种。同时据报道,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学家历时3年对全球已知的5743种两栖动物进行彻底普查,得知全球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正在急剧下降。

2.异地保护策略

2.1建设有针对性的专项保护区

湿润的陆地环境和适当的水体环境是两栖动物的注意栖息地,所以可以选择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及生活习惯。对一些极度濒危没有野外生存能力的两栖动物,首先要保证濒危物种的数量稳定,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恢复其野外生存的可能,所以必须建立科学的异地保护区,同时建立两栖动物的人工繁育基地,大量进行人工繁殖;因为濒危物种大多没有独立的繁殖生存能力,或者繁殖生存能力弱,必须依靠人类的帮助才能正常繁衍,一旦其数量不能得到保证,人工繁殖也将没有材料可以利用来恢复物种。同时注意保护野外环境,提前选择适合的环境进行野化自然化,等人工养殖动物长到适合的阶段再放养到选择好的野外环境中生长。饲养繁殖野生动物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濒危物种恢复野外种群数量,所以异地保护必需注意保持动物的野外生存能力。

2.2积极推进人工养殖的研究

异地保护进行的人工饲养繁殖应该注意遵循自然规律,要对两栖动物实行野外调查和监测,并且要长期进行充分了解它们的种群特点及生活规律,为如何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两栖爬行动物提供足够多的研究资料和依据。如根据两栖动物原生地的气候变化调整人工环境的气候变化,使两栖动物能处于与野外环境相似的条件下,不至于失去正常的生存繁殖能力。动物对新环境会保持探索的心理,经常性改变饲养环境的设施可以保证动物不失去活动性,两栖爬行动物尽管属于相对原始的类群,但保持其活动性依然不容忽视,这是恢复野外生存的前提保证。

2.3完善保护设施和养殖方法

目前对两栖爬行动物的行为研究还不如其它动物,但通过对野外生态环境的大量观察和研究将有利于人工饲养环境的设计。设施的丰容应当建立在对该物种野外生态环境特点和行为特点的研究基础上。环境特点塑造了动物的适应性特点,这些适应性特点在人工饲养繁殖过程中也应当得到强化和锻炼,保持与野外生境相匹配独特的适应将有利于再引入的成功。

2.4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目前,我国尚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管理外来物种的法律,一部法律的形成于颁布是耗时耗力的,生物入侵又是不可逆转,在相关法律出台前我们急需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来防止外来种入侵。防患于未然,建立、完善生物入侵预警系统是最有效的方法,现在动植物检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生物入侵,为人类争取时间找出对付生物入侵有效的方法。对于已将发生的生物入侵现象,及时开展外来生物的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估研究,找寻针对特定目标的有效消灭措施或控制外来有害生物的方法,可以从人工防止,机械防除,生物化学消除等方面进行考虑。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制定相关法律,强制的手段往往最为有效,可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3.宣传提高人们对两栖动物的保护意识

在现今的信息时代,必需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作用,加强宣传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的危急现状和物种特点,让公众能了解和认识到两栖爬行动物在生态、经济及药用各方面的价值,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保护两栖爬行动物的活动中来。同时要让公众认识到外来物种入侵的严重性,提高公众抵制外来入侵生物的自觉力;倡导科学的饮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外来物的偷渡贸易行为,从而减少可能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行为,维护本土生态安全和平衡。

4.合理开发利用

目前国内市场贸易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仍然是人们历来开发和利用的物种,并未找到新的可替代性的资源。所以在建立两栖动物保护基地,保证一定物种数量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既可以保证它的遗传多样性和繁殖数量的稳定性,也可以好好发挥其经济、药用、食用等方面价值。对于濒危的两栖类物种,应尽早列入国家和地方的保护动物名录,对于确有经济利用价值的,可以大力开展人工繁育工作,但要注意培育一定数量的适于繁衍的群体,不可因一时的利益而致物种生存于险境。

参考文献:

保护动物最有效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X176;X2-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2-0051-05

[作者简介]李 琴(1985―),女,江西九江人,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助理讲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研究;金斌松(1980―),男,江苏金坛人,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鱼类生态学、流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南昌 330031)陈家宽(1947―),男,上海人,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教授,南昌大学流域生态学研究所特聘讲座教授、所长,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方法、湿地科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上海 200433)

Title: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reat Factors and Protection Acts for Poyang Lake Basin

Authors: Li Qin,Jin Binsong & Chen Jiakuan

Abstract: Poyang Lake basi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zi River. It is a wetland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which is rich in biodiversity and is listed as the global key region of biodiversity. I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global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However, due to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in this area, irrational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and excessive number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the basin is facing a huge threa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reats for the Poyang lake basin, attempting to make a generalization,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biodiversity and important initiatives of Chines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offer a reference for academic discussion.

Key words: Poyang Lake Basin; biodiversity; nature reserve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淡水入海通量位居世界第二。长江所处的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地势复杂性,导致全流域内分布有许多重要山脉和河流,汇水面、河流和湖泊相互组成许许多多大小不同、相对独立的流域。长江中下游就有六大流域:汉江流域、长江中游干流流域、长江下游干流流域、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太湖流域。后三个湖泊流域比前三个河流流域更为复杂,由于它受长江―湖泊相互关系的重大影响,又受流域内重要支流的深刻影响,因此,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独特,世界自然基金会就将两湖(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列入全球两百多个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据研究,相对于洞庭湖流域和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是保持自然特性较好的流域。鄱阳湖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际重要湿地,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际重要湿地名录。①它对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鸟类和鱼类等重要类群)、确保长江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实现国家水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湖泊流域往往是社会经济发达或者比较发达地区,人类活动极为频繁,加之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极端气候频发,这些因素已经对湖泊流域造成巨大胁迫。近几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逐步成为学界的热点。②本文试图对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的重要举措作出概括、回顾和评价,以供学界参考。

一、鄱阳湖流域的基本特征

鄱阳湖流域是长江流域的一个组成单元,是由鄱阳湖、赣江、抚河、饶河、修河、信江和丘陵山地等构成的独立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其流域面积为162225km2,约占长江流域总面积18×105km2的9%,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7.2%;③鄱阳湖呈季节性变化,最大水深29.19m,平均水深5.1m,是一个过水型、吞吐型、季节性湖泊,形成“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水陆互相交替显现的独特的自然景观。④这决定了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流域内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全球最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之一。不同的江湖时空特征为不同适应性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这些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湿地生物。鄱阳湖湿地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洄游鱼类和大型水生哺乳动物迁徙重点区、江河鱼类产卵后幼鱼洄游通道,它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

流域内的湿地庇护了包括哺乳、爬行、两栖、鱼类等类群丰富的水生动物物种资源。流域内底栖动物282种,其中软体动物88种;环节动物26种;水生昆虫168种;爬行类动物74种;两栖类动物40种;虾、蟹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记录有21种;鱼类136种,隶属25科78属,鲤科鱼类最多,有71种。⑤鄱阳湖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场所,如鲤、鲫等;湖泊的江湖连通性为江湖洄游性鱼类提供了栖息场所、繁殖场所和洄游通道,如青、鲢等,这些也是鄱阳湖流域鱼类的主要优势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鲟和中华鲟,二级保护动物有江豚、胭脂鱼等。鄱阳湖鱼类种数占我国淡水鱼种数的17.5%,占长江水系鱼类种数的46.67%。⑥

流域内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候条件较好,湖泊因水位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湖滩沼泽成为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珍稀鸟类集中越冬、繁殖和栖息地。作为亚洲最大的鸟类越冬栖息地,共有鸟类31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1种,如白鹤、白头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和遗鸥等;二级保护鸟类40种,如小天鹅、白枕鹤、灰褐、沙丘鹤、白额雁、白琵鹭等。①它也是全球主要的白鹤和白鹳越冬地,全球白鹤的98%在鄱阳湖越冬。

鄱阳湖湿地植被面积高达2262km2,自岸向湖心,植被呈不规则的环带状分布。②鄱阳湖的水生植物主要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由于长江是东西走向,同时,长江各个支流流域在历史上相互连通,植被的区系组成和植物群落相似度高,在鄱阳湖流域至今能采集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植物标本。但鄱阳湖由于年际水位变化极大,各种水生植物物种、种群、群落和植被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独特的适应性变化,非常值得生态学家进一步研究。

鄱阳湖历史上也是长江旗舰物种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如白鳍豚。由于鄱阳湖至今江湖连通,所以它还是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江豚种群数量大致与20年前白鳍豚种群数量相当,处境非常危险,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对其有效保护非常重要。

流域内拥有我国最大的通江淡水湖泊,较好地保持了长江自然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长江流域所有的河流、湖泊在历史上都是通江的,鄱阳湖流域是泛滥平原形成的通江湖泊,所以河流的水文特征深刻影响着湖泊。全世界的大河流都是南北走向,只有中国长江在同一纬度,是东西走向,因此长江流域的自然特征跟全世界其他河流相比,有着其自身特殊性,是世界上同纬度最独特的湖泊生态系统之一。江―湖复合生态系统既不同于河流生态系统,又不同于湖泊生态系统,这种独特的复合生态系统有许多非常有趣又与众不同的生态学过程,值得科学家们深入研究,因为,要管理好这样的复杂生态系统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和运用这些生态学规律。

长江水沙和流域内径流变化共同决定了鄱阳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鄱阳湖的复合生态系统决定于长江上游的降雨量和水沙调控。鄱阳湖因为江湖连通,长江的健康与否将影响鄱阳湖。鄱阳湖的污染源很多来自于五条河流,如果五河没有管理好,工农业布局不合理,那么湖泊也会出问题,所以五条河流的健康也深刻影响着鄱阳湖。2011年5月份,鄱阳湖大面积干旱,主要是因为长江上游的水补给不足,而且五河水量减少,这种干旱性灾害可能频发。因此,鄱阳湖是一个敏感区域,长江的中游和上游的泥沙量和五条支流的健康共同决定着鄱阳湖的命运。

鄱阳湖流域内拥有充沛优质的水资源。鄱阳湖是一个过河型、季节性湖泊,整个流域每年流经长江的水量为1400多亿m3,相当于黄河、淮河、海河的总量,是长江总水量的1/8。③它的水量巨大,而且水质良好,是目前所有流域无法比拟的。因此,鄱阳湖流域对长江中下游水安全保障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二、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陈家宽等对长江流域面临的各种人类干扰活动有过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对鄱阳湖而言,目前主要有如下三个威胁:

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导致流域内自然水沙特征发生变化,不合理的建设项目会彻底改变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水文特征决定了整个湖泊的性质,如果水沙特征改变了,湖泊演变的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所以长江上中游和流域内五大支流的水利工程建设都会从不同程度上改变鄱阳湖流域内自然水沙特征。我们必须注意:不合理的大型水利工程非常有可能改变其通江湖泊的自然特征和水沙变化的自然规律,进而改变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甚至彻底改变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变方向,从而使许多重要物种的栖息地改变或者完全丧失。

过度捕捞、采砂等人类干扰直接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大幅度下降。流域内的过度捕捞、非法采砂、围湖造地、滩地植树、排废排污、强度养殖等人类活动,会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下降,或者通过流域内生态环境进而威胁生物多样性。根据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历年监测数据,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下降已经非常明显,无不与上述人类干扰活动有关。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流域内旱涝灾害频发,使生物多样性发生深刻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流域内降雨量的时空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干旱和暴雨这样的灾害性天气增多,鄱阳湖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旱涝灾害的频发导致流域内湿地退化,鱼类产卵场、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种类下降等诸多后果。如在今年5月份,全流域的降雨减少,为历史上的30%左右,导致了鄱阳湖流域大面积干旱。

鄱阳湖流域面临的这一系列威胁使得流域内生物多样性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外来种入侵。根据资料显示,入侵鄱阳湖保护区的外来植物有12科19种,①入侵鄱阳湖湖区的外来动物为2个物种,入侵的外来病虫害有3种。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如野胡萝卜、野老鹳草以及空心莲子草等。②由于自然生境的变化,有时会有利于外来种通过竞争对土著种生存产生巨大威胁,一些常见的土著水生植物正在消失。

三、政府的保护行动

鄱阳湖有着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资源过度利用等多重压力,鄱阳湖湿地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和各级地方政府也作出了很多努力与资金投入。

自1971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诞生,其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湿地保护工作。我国政府于1992年7月31日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成为缔约国,并将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将湿地保护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发展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这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湿地公约》的重大举措。2009年,国家林业局和流域内各地区政府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基础上建立长江全流域湿地保护网络,这是我国第一个打破行政部门的分隔建立的流域的管理行动。同时,我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有关国际公约的签约国。因此,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各级政府部门做了许多工作并与多个国际组织机构开展了合作与交流。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都公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尤其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措施,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常态性的工作。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自然保护区事业蓬勃发展。本文作者之一陈家宽先生在担任四个部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负责人的十年中,江西省自然保护区在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方面的建设无论是在数量与质量上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在江西省政府的领导下,各主管部门统筹考虑保护和发展两个方面,使全流域自然保护体系日趋完善。鄱阳湖全流域内已经有174处国家级、省级、市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0处),总面积高达150万公顷,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61%,①在中国东部处于领先水平。

保护动物最有效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林业上最初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其原意为“永续作业”或“永续利用”,是森林经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森林经理学科最初是由欧洲的林学家们在17世纪创始的,德国人在18世纪开始了以法正林(Normalforest;Normalwald)为中心的森林经理学科理论研究,后来推广到瑞士、奥地利及法国等国家,最后推行到世界各国。其最终目的是森林的采伐量不能大于生长量,以及保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林业小业主的木材简单再生产和尽可能取得最大利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森林的效益不仅仅是局限在木材效益,而是涉及整个人类社会及其环境。林业的最大效益不仅从生产木材的简单效益来衡量,因而扩大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追溯历史,林业是研究资源可持续发展最早的行业。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使其不但为当代所用,还应该不断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依托青藏高原的林业资源,研究与探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E78°~110°,N21°~39°),以其高大而雄伟被誉为“世界屋脊”。这里山高谷深,海拔高差非常悬殊(差别7000m以上),气候变化异常,特殊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世界上较为丰富的动植物及中药材等林业资源。本区域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森林资源对以上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本区由青海、、云南和四川等省(区)组成,土地面积289.86万km2,人口1.6429亿。

2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及其评述

2.1林业用地

据统计,全区林业用地面积为6235.91万hm2(表1),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的23.7%,其中林分和疏林面积分别为2315.84万hm2和626.69万hm2,占全国林分面积及疏林面积的20.40%和34.80%;灌木林和无林地分别为1755.63万hm2和1281.04万hm2,分别占全国灌木林及无林地的59.10%和17.49%;经济林果和苗圃面积分别为152.59万hm2和0.76万hm2,其中苗圃仅为全国苗圃的6.7%。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2.79%(四省平均数)。人均占有林地0.153hm2,比全国平均水平(0.114hm2)多34%,其中人均森林面积为3.145hm2,是全国人均森林最多的省(区)。

表1青藏高原林业用地资源概况

Table1SituationoflanduserelatedtoforestryresourcesinQinghai-TibetPlateau

(单位:万hm2)

项目林业用地

面积合计有林地

面积林分

面积疏林

面积灌木林

面积经济林

面积苗圃

面积未成林

造林地无林地

面积竹林

面积森林覆盖率

(%)

840.20396.37396.2024.93398.290.590.030.2720.31-5.84

青海287.5425.1024.6511.58160.000.360.084.8086.07-0.35

云南2435.97940.42860.28316.19406.4067.66-28.31744.6512.4824.58

四川2672.201153.181034.64274.01790.9083.980.6523.41430.015.9220.37

合计6235.912514.982315.84626.691755.63152.590.7656.791281.0418.4012.79

占全国%23.7018.8120.4034.8059.10-6.708.0017.494.7013.92

注:的数据为控制线以内的数据。以下相同。

2.2活立木总蓄积量

全区的活立木总蓄积量为412177.82万m3,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38.4%;其中林分蓄积量为367125.08万m3,疏林蓄积量为25165.55万m3,分别占全国林分和疏林蓄积量的40.40%和46.20%(表2),这是我国目前森林资源最多的区域,其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区域第一,人均蓄积量达231.38m3(四省平均数),是全国平均水平(8.622m3)的26倍多。其中人均多达900m3,云南人均为28m3,四川人均为11m3,青海最少,只有6m3。

表2青藏高原森林总畜积量资源

Table2TotalstorageofforestresourcesinQinghai-TibetPlateau

(单位:万m3)

项目林分蓄积量疏林蓄积量散生木蓄积量四旁树蓄积量活立木总蓄积量人均蓄积量

123105.841967.881107.3525.07126206.14900.8

青海2959.97448.5435.37243.413687.296.24

云南110528.1813588.9510949.171574.31136640.6128.84

四川130531.099160.182977.582974.93145643.7811.87

合计367125.0825165.5515069.474817.72412177.82-

占全国%40.4046.2019.5014.5138.40-

全区用材林面积虽然只占全国面积的17%多,但蓄积量达228035.53万m3(表3),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防护林的面积及蓄积均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特别是其蓄积量达116704.52万m3,几乎占全国该项总量的2/3,薪炭林的蓄积量也占全国总量的43%以上。充分表明本区独特的森林资源优势。

表3青藏高原各林种面积及蓄积量资源

Table3Storageofvariousforestresourcesandtheareaofvarioustypesofforest

(单位:万hm2,万m3)

项目用材林防护林新炭林特用林

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

262.4387833.16130.9434645.370.7257.022.18570.29

青海3.32322.8221.092621.16--0.2415.99

云南571.9266154.95179.9225718.1145.102974.0563.3415681.07

四川670.9073724.60346.4153719.881.296.6216.043079.99

合计1508.57228035.53678.36116704.5247.113037.6981.8019347.34

全国8492.86647338.691607.29177797.70428.866916.74334.8149663.58

占全国%17.7633.8242.2165.6410.9943.9224.4338.96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森林资源的年龄和面积结构不合理(表4),中龄林、近熟林及成熟林的比重偏少,过熟林的蓄积量太多,不利于资源本身的永续利用。

表4青藏高原各林龄林种面积及蓄积量资源

Table4Areaandstorageofvarioustypesofforestswithdifferentage

(单位:万hm2,万m3)

项目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面积蓄积量

17.97715.1028.563880.8331.446140.71151.1644325.50167.1468043.70

青海5.60396.579.731031.013.36529.963.92545.042.04457.39

云南306.5714898.57223.1623395.58121.3716288.94117.0223551.7192.1632393.38

四川254.594755.85276.5818525.09122.5614809.47202.4042529.71178.5149910.97

合计584.7320766.1538.0346832.5278.7337769.1474.50110951.1439.85150805.4

全国4133.3102317.63613.1266034.21106.1122142.11268.9220370.9742.4197851.8

占全国%14.1520.3014.8917.6025.2030.9237.4050.3559.2576.22

2.3经济林资源

经济林资源包括果树林、粮食林和食用油料林等,本区的种类主要有苹果、梨、桃、香(芭)蕉、板栗、菠萝、葡萄、杏、桑、李、柑桔、柚子、文冠果、芒果、核桃、花椒、橡胶、油桐等。1995年全区经济林面积为70.27万hm2(表5、表8),仅占全国经济林果总面积(1481.45万hm2)的5%。其中,四川果树林的面积最大,达30万hm2,云南13万hm2。1995年经济林总产量为284.52万t,仅占全国总产量(4323.43万t)的6.6%(表5),油料林为8.82万t,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0.3%,是全国经济林最少的区域。但本区集中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区域的经济林种类,品种丰富,种类繁多。

表5青藏高原经济林资源概况(1995年)

Table5SituationofwconomicforestresourcesinQinghai-TibetPlateau

(单位:万hm2、万t)

项目果树林粮食林食用油料林

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

青海0.572.68--0.0550.02

0.090.56--0.300.074

四川30.14213.412.912.5113.0182.97

云南13.5353.243.913.305.755.753

合计44.33269.896.825.8119.1238.818

全国715.044039.5187.45198.53578.95785.396

占全国%6.206.683.642.933.3010.33

2.4野生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主要包括药用、淀粉、油料、纤维、单宁(鞣料)和珍稀植物资源等。本区是全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据统计,除具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许多药用植物种类外,还有一些极其珍贵的药材种类。例如,名贵药材虫草、妇科良药红豆杉(Taxusallichiana)、云南红豆杉(T.yunnanensis)、雪莲(Saussureainvolucrata)、治疗高血压的萝肤木(Rauwolfiaverticillata)及有抗癌疗效的美登木(Maytenushookrei)、消炎杀菌良药小蘖,还有天麻、贝母、七叶一枝花(Parispolyphylla)、红景天、大黄、黄连等。

淀粉植物以栎(Quercussp.)类的面积最大,据统计其总面积达373万hm2;另外,还有菝葜属的菝葜及葛藤属等种类。油料植物以核桃数量最大,乔松和华山松等的种子含油率也较高。纤维植物常见的有滇藏荨麻、荨麻、珠芽荨麻;滇东瑞香、长瓣瑞香、滇结香、罗布麻、枸树以及云杉属、冷杉属和松属等种类。鞣料(单宁、“烤胶”、树脂(胶)植物资源有橡胶、漆树、油桐、川西云杉、高山栎、合欢、桦木属、杨属和红杉等。据统计,1995年油桐和生漆产量分别为13万t和685万t,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3%和23%。此外,本区的野生药用和食用菌类资源较多,常见的药用菌有猴头菌、灵芝菌、茯芩等;食用菌有营养美味的松茸、鸡油菌、猴头菌、羊肚菌、黑木耳、草菇、獐子菌等。

(2)青藏高原也是我国野生动物种类较为丰富的区域。据有关资料,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亚洲象(Elephasmaximus)、虎、滇金丝猴、灰叶猴、长臂猿、野耗牛、野牛、云豹、雪豹、野驴、长尾叶猴、白唇鹿、苏门羚、藏羚羊、盘羊、绿孔雀(Pakomuticu)、红腹角雉等。属国家二类及三类重点保护的动物有棕熊、水獭、猞猁、兔狲、马鹿、麝、藏马鸡和黑熊、石貂、豹猫、岩羊、血鸡、鹦鹉等。

3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特点及其评价

3.1森林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水平和垂直分异突出

本区林业用地面积虽然只占全国总量的23.70%,但活立木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8.4%;有林地面积为2514.98万hm2,虽不及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3833万hm2),蓄积量却达412177.82万m3(表2),比东北地区(362874.8万m3)多13%以上,位居全国区域资源的第一位。但据遥感信息和实际调查分析,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等地。

从水平分布而言,东南部以昆明、四川的攀枝花和西昌为中心,东到云南的宣威,南到个旧、景谷,西到保山,沿澜沧江北上至的东南部,北到四川的石棉等地,以云南松林和思茅松林为主;在东南部和西部的边界地带分布有亚热带和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及山地雨林(西双板纳和波密、察隅等地);在成都平原西部和南部地带分布着针阔叶混交林;从成都平原西部边缘往南至泸定、木里至云南的宁莨、维西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以云、冷杉林、高山松林、柏木林等山地针叶林以及疏林、灌木林等为主。森林植被基本上分布在海拔100(云南河口)~4400(4500)m地带,但在东南部的昌都以西和以北地区,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4400m地带,海拔2700~3400m以疏林灌丛为主,只在湿润的沟谷可看到小块状分散分布的森林;从本区的东部往西,依次分为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林、杉木(Cunninghamialauceolata)林、云南松(P.yunnanensis)林、思茅松(P.kesigaRogleexGord(A.chev.)gaussen)林、暗针叶林以及常绿阔叶林(含雨林)等,呈块状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及雅藏布江的支流两岸。在云南东南部的西双版纳、金平河口和东南部海拔350m以下分布有热带雨林,海拔350~1000m为热带季雨林,海拔1200m以上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

位于东北部的洛隆边坝、嘉黎、比如等县,林线海拔高达4600m,树线达4700m,是我国亦是世界森林分布上限最高的地区。其中,海拔150~3300m多分布有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云南松林、高山松林(P.denpsata)及少量杨(Poplussp)、桦木林(Betulasp)等;海拔3300~4100m大多分布为云、冷杉林和高山栎林;海拔4100~4500(4600)m多为柏木林、云杉、冷杉林及高山杜鹃灌丛等。

3.2生物多样性丰富

青藏高原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种类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特别是云南和两省(区)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因其林内种类繁多,结构非常复杂,故有“植物王国”之誉。仅的种子植物就有5766种,隶属208科1258属,其中木本植物约计104科363属1498种。常见的乔木建群种类有桑科千果榄仁、天料木、大叶藤黄、杜英等;以及马尾松、杉木、云南松、高山松、华山松(P.armandi)、粗枝云杉(P.aspratae)、川西云杉(P.balfouriana)、丽江云杉(P.likiangensis)、林芝云杉(P.var.likiangensis)、麦吊云杉(P.brachytyla)、紫果云杉(P.purpurea)、鳞皮冷杉(Abiessquamata)、黄果冷杉(A.ernestii)、怒江冷杉(A.nukiangensis)、乔松、红杉(Larixgriffithiana)、大果红杉(L.potaninii);以及大果圆柏(Sabinatibetica)、垂枝柏(S.recurva)、滇藏方枝柏(S.wallichiana)、川滇高山栎(Quercusquifoliodes)、黄背栎(Q.pannosa)、高山栎(Q.semicarpifolia)等。珍稀树种有红豆杉、澜沧黄杉(Pseudotsugaorrestii)等。林下灌木和草本等种类也较丰富。总之,本区森林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

3.3资源可及率低、质量一般

从卫星遥感及实地资料看,本区的森林绝大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地段,可及率平均在20%左右。成、过熟林的活立木蓄积量达161756.96万m3,占全区总蓄积中量的39%,中、幼龄林的蓄积量为67598.65万m3,仅占16.4%(表4),这样的林龄结构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全区森林资源的自然年枯损量达1680万m3(不含),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属于中上等水平(表6)。

表6森林蓄积量资源与其它地区比较

Table6Comparisonofstorageofforestresourceswithotherregions

项目青海四川云南全区全国

蓄积量(m3/hm2)120.0286.0126.0128.016589.0

蓄积量占全国%0.3411.7613.5712.7338.40-

全国排序254231-

3.4森林资源消耗现状分析

根据资料及典型调查分析,全区近年来的森林资源年均总消耗量为7822.25万m3。而年净生长量为9465.13万m3(表7),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与年生长量基本保持平衡,年生长量大于消耗量,有所盈余,但个别省如云南的森林资源年赤字已达234万m3,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表7森林资源年均消耗量与生长量概况

Table7Situationofannualaverageconsumptionandincrementofforertryresources

项目青海四川云南全区全国

年均净生长量(万m3)67.521930.953177.704288.969465.1341912.35

年均净消耗量(万m3)32.79462.052803.654523.767822.2531992.37

消长对比(万m3)34.731468.90374.05-234.801642.889919.98

3.5林业资源发展趋势预测及分析

森林木材产量的可持续发展预测是根据高原地区森林的蓄积量状况及其生长率的关系,利用改变后的复利公式:

Zn=Zo(1+a)n-{A[(1+a)n-1]/a}

式中,Zn为n年后的森林资源;Zo为现有森林资源;a为森林资源净平均生长率;A为森林资源年消耗量;n为间隔年限。本式不含今后人工造林的数量。

经计算,2010年和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森林资源将从现在的412177.82万m3发展到1301.806万m3和1597.486万m3。可以预料,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青藏高原的森林资源将得到持续发展。

根据经济林产品产量的增长呈一元线性回归的特征(表8),对2005~2010年的经济林产品产量进行了预测。采用下列方程进行拟合:

YF=a+bxi(1)

YG=a+bxi(2)

YO=a+bxi(3)

表8青藏高原经济林产量(1990~1998年)

Table8Situationofeconomicforestresources

(单位:万t)

项目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果树林161187197237240274287252-

粮食林1.732.724.634.795.435.814.596.69-

食用油料林6.025.926.897.128.328.80--8.75

式1~3中,YF为果树林产量;YG为粮食林产量;YO为食用油料林产量;a、b均为参数;i为2005~2010年。根据以上3式拟合的结果列于表9。

表9方程

上一页1

(1),(2),(3)参数与相关系数估计值

Table9Estimatedparametersandcorrelatedcoefficientsforequations(1),(2)and(3)

项目ab相关系数(r2)标准差F检验

果树林(Ff)16.413-32489.500.83219.53429.649

木本粮食林(Fg)0.574-1140.530.7570.861318.68

食用油料林(Fo)0.419-826.9040.8320.55524.676

经计算,青藏高原2005年,果树林总产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达418万t,粮食林达11万t,木本油料林达13万t;到2010年,全区水果的持续发展能力将达501万t,粮食林将达14万t,大宗木本油料林将超15万t。

4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干扰,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效不显著,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森林植被生态系统脆弱

青藏高原既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时也是森林植被很贫乏区。主要表现在该区具有全国近40%的活立木蓄积量,但是,森林覆盖率仅为12.79%(四省平均数),特别是在西北部的青海和两省,其森林覆盖率仅为0.35%和5.84%。许多地区过伐过牧严重,造成荒山遍地,河水浑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有些地方人畜饮水都很困难。

4.2只采不育,苗圃建设落后,更新造林任务艰巨

由于森林经营单位以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大木头挂帅”、“竭泽而鱼”、“只采不育”或“只造不管”的经营方式,使有些地区如二十年前经营比较兴旺的云南中甸、四川川南和昌都等林业局已采完周围及邻近地区的森林。过去遗留的采伐迹地、宜林地等已达1280万hm2,有的迹地因天然更新效果不良已沦为牧地。另外,全区苗圃仅0.76万hm2,如此少的苗圃根本不能满足更新造林对苗木的需要。

4.3经济(果木)林生产管理粗放,技术力量薄弱

本区经济(果木)林除云南和四川在油料林和果树林的发展较好之外,存在着盲目引进、技术力量薄弱和生产管理粗放等问题,造成有些果树种类产量低、品质差。据有关资料,云南的低产果树林面积占40%以上,其他省也不例外。此外,经济林苗圃不足,苗木短缺,特别是优良品种的苗木短缺严重,也直接影响发展规模。

4.4薪材耗量大,资源浪费严重

青藏高原是我国煤炭储量很少的区域,全区绝大多数的乡镇居民以木材为燃料,从我们在昌都地区六县的实地调查表明,薪材年耗量为22.65万m3,占56.6%,云南和四川两省薪材的消耗也较大,而且云南省森林资源已出现赤字(表7);森林资源的相当部分是被烧掉的,并且大多数烧的是云杉、冷杉、柏木、高山栎等好材。可见,资源浪费严重。

4.5林副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低、经济效益差

本区域的林副产品种类丰富(特别是云南、和四川),品种较多,品质名贵(如松茸、虫草、贝母等),具有当地特色及发展潜力的“松茸”等深受日本等客商青睐,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已逐步形成拳头产品,1995年仅昌都地区松茸和木耳产量就达136.8t和15t,但大多为原料出售,经济效益不高。另外,在产品采收期,全民动手无保护性地掠夺式采摘等,严重破坏产地的生境条件,影响资源的产量与持续利用。

5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与措施

5.1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含网络体系)

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以营林为本,充分依托科学技术,贯彻保护性开发的方针,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林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谋求协调、平衡和有序的发展,保持林业作为本区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时,应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者并重的原则。要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点出发,处理好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做好可持续发展规划,建立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网络体系,以便掌握科学管理信息,发展生态型林业。

5.2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发展林业

森林资源的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在保护森林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生长快、效益好的经济林和开发见效快的林副特产品,选育和引进适合本区生长的良种,建立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圃,扩大苗圃,发展育苗造林;也可开展森林旅游,对资源充分利用,推动林业内各产业的同步发展,才能获得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成效。

5.3推广先进的实用林业科技新成果,增加林产品的科技新含量,增强发展后劲

林业的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进与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在林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中,必须进行生物技术运用与创新;在天然林的保护和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以及苗圃基地的建设中,应注重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例如松茸和虫草的人工繁育技术以及优良速生丰产树种的选育等),使林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达到以科技兴林的目的。

5.4做好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走综合发展之路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和怒江的发源地,由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导致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不法之徒非法偷猎野生动、植物,致使珍稀特有物种濒临灭绝,为了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建议建立大规模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动植物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一方面要做好天然林的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乔灌草结合,做好速生丰产林的培育,并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生态工程建设(如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上游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另一方面,由于禁止采伐天然林,森工企业可以通过合法手续到周边资源丰富的国家去采伐与进口部分所需木材,搞加工企业。同时,应加大林下产品(如松茸、虫草、贝母、灵芝、茯苓等)人工繁育研究和深加工产品的比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力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向贸易、效益型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5搞好经济林开发利用,增加非木材产品的经济效益

本区宜于发展经济林的“三荒”土地资源有100多万hm2,若加上最近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为全国各区之首。建议对老弱、退化严重的低产林(园)地进行改造,改种名特优品种,选育好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良品种,提高质量,如云南可发展热带水果和粮食林及油料林基地,四川可多发展油料林和粮食林基地。在青海东南部的黄河谷地和藏东南的“三江流域”谷地,发展有稳定效益的优质苹果和梨以及柑桔基地。

5.6节省和扩大薪材,增加生态和经济效益

全区薪材的消耗量占资源总耗量的50%左右,不解决能源性森林资源消耗问题,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故当务之急和最有效的措施是推广可节柴15%~20%的“省柴灶”;其次是培育速生丰产的薪炭林增加薪柴;三是以电和太阳能代柴。总之,节材是保护森林资源,增加生态和经济效益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5.7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兴办林业

在全国退耕还林还草的形势下,发展林业需要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发展造林、护林等林业户、林业村,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也可推行股份制,多渠道筹集发展林业的必需资金,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努力挖掘全民的潜力,鼓励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北京林学院.森林经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2邓坤枚.我国经济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资源科学,2000,22(3):47~53

3李文华.森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89~1993)[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4

5陈昌笃.持续发展与生态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

6林业部调查规划院.中国山地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7国家统计司.中国统计年鉴(1990~199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8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林业统计资料(1987~1997)[Z].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保护动物最有效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昌都林业资源开发利用

昌都地区“三江”流域6县(洛隆、昌都、八宿、左贡、芒康、察雅等县,E95~99°,N28~34°)位于藏东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中上游,全区山川骈列、南北纵贯、山高谷深,特殊而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森林、野生动、植物及中药材等林业资源;全区人口29.9万人,土地总面积6.31万km2,林业是支柱产业之一。本文以实地考察(1996年)和收集的材料为依据,从林业、经济、生态等方面对该区林业的综合发展进行探讨。

1林业资源现状

1.1林业用地

全区的林业用地面积据统计为217.8292万hm2(表1),占昌都地区林业用地面积的71.0%,其中林分和疏林面积分别为86.4564万hm2和16.5843万hm2,占昌都地区林分面积及疏林面积的73.1%和73.7%;灌木林面积为89.9325万hm2,占昌都地区的70.5%。采伐和火烧迹地及宜林荒山荒地分别为3.85万hm2和21.35万hm2,分别占昌都地区的62.3%和65.9%;经济林和苗圃面积分别有5904hm2和9hm2,各占昌都地区经济林和苗圃的97.8%和100%。全区(6县)森林的复盖率为16.20%。

1.2活立木总蓄积量

全区的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4898亿m3,其中林分蓄积量有1.3592亿m3,疏林蓄积量为1368.852万m3,分别占昌都地区活立木总蓄积量和林分以及疏林蓄积量的73.3%、73.8%和69%(表1),其总量仅次于资源丰富的林芝地区而位居第二。

1.3经济(果树)林资源

本区经济(果树)林的种类主要有苹果、梨、桃、葡萄、杏、桑、李、柑桔、柚子、文冠果、核桃、花椒等。在左贡县玉曲河中游以下到处可见到野生的山杏、野桃及野核桃等。据调查统计,全区经济林面积为5904hm2,占昌都地区经济林总面积的97%多。1995年主要水果和干果的总产量为946.4t和767.5t(表2),分别占昌都地区总产量的98%以上,人均占有水果6kg,显然,这里是除尼洋河、帕龙藏布流域外的又一重要经济林产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正在逐步形成。

1.4野生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主要包括药用植物、淀粉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单宁(鞣料)植物和珍稀植物资源等。本区是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据统计,除具寒温带、温带和亚热带的许多药用植物种类外,还有一些极其珍贵的药材种类。例如名药虫草、妇科良药红豆杉(Taxuswallichiana)、消炎杀菌良药小蘖,还有雪莲(Saussureainvolucrata)、天麻、贝母、七叶一枝花Parispolyphylla)、红景天、大黄等。

淀粉植物资源以高山栎(Quercussp.)林的面积最大,其总面积超2万hm2;另外,还有菝葜属的菝葜及葛藤属等的种类。油料植物资源以木本油料植物核桃数量为大,乔松和华山松等的种子含油率也较高。

纤维植物包括麻类植物、填料植物和造纸用植物资源三大类。常见的有滇藏荨麻、荨麻、珠芽荨麻,滇东瑞香、长瓣瑞香、滇结香、罗布麻,枸树以及云杉属、冷杉属和松属等种类的树木(如川西云杉、鳞皮冷杉、高山松等)。

鞣料(单宁或“烤胶”)和含树脂(胶)植物资源的种类有川西云杉、高山栎、合欢以及桦木属、杨属和红杉、漆树等。

此外,本区的野生药用、食用菌类资源较多,常见的药用菌有猴头菌、灵芝菌、茯苓等;食用菌有营养美味的松茸、鸡油菌、猴头菌、黑木耳、草菇、獐子菌等。

(2)本区是野生动物种类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据资料和调查统计,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野耗牛、野牛、云豹、雪豹、长尾叶猴、滇金丝猴、白唇鹿、苏门羚、藏羚羊、盘羊、红腹角雉等。属国家二类及三类重点保护的动物有棕熊、水獭、猞猁、兔狲、马鹿、麝、藏马鸡和黑熊、石貂、豹猫、岩羊、血鸡、鹦鹉等。

2林业资源特点及其评价

2.1森林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水平和垂直分异突出

本区的森林面积、蓄积量及经济林等均占昌都地区的70%以上,仅次于资源丰富的林芝地区而位居的第二位。但是,据实际调查和遥感信息分析,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其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南部、西南部及北部的芒康、左贡和昌都县等地。据统计,以上地区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区森林面积与蓄积量的64%和73%,其它地区分布的森林资源仅占30%左右。

从森林的水平分布而言,东起芒康县的格良西,往西到左贡县的曲登、碧土往西直到察隅一线以南的地区,森林植被基本上分布在海拔2700~4400(4500)m;而在此线以北地区(海拔2800~3400m)以疏林灌丛为主,只在湿润的沟谷可看到小块状分散分布的森林;从本区由东往西,以川西云杉(Piceabalfouria-na)和鳞皮冷杉(Abiessquamata)以及大果圆柏(Sabinatibetica)林等山地针叶林为主,呈块状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支流两岸。但在左贡县和芒康县南部的低海拔地段呈现亚热带森林植被特征。

森林垂直分布在海拔2700~4500m,但位于西北部的洛隆县,林线海拔高达4600m,树线达4700m,这是我国亦是世界森林分布上限最高的地区。就总体而言,本区森林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3000~4100(4200)m。具体而言,海拔2800~3300m多分布有高山松林及少量杨、桦林;海拔3300~4100m大多分布为云、冷杉林和高山栎林;海拔4100~4500(4600)m多为柏木林、云杉、冷杉林及高山杜鹃灌丛等。

2.2丰富的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本区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种类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据资料及实地考察,全区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达600余种,隶属70多科,180多属,常见的乔木建群种类有川西云杉、麦吊云杉(P.brachytyla)、紫果云杉(P.purpurea)、鳞皮冷杉、黄果冷杉(A.ernestii)、怒江冷杉(A.nukiangensis)、高山松(Pinusdensata)、华山松(P.armandii)、红杉(Larixgriffithiana)、大果红杉(L.potaninii)、大果圆柏、垂枝柏(S.recurva)、滇藏方枝柏(S.wallichiana)、川滇高山栎(Quercusaquifoliodes)、黄背栎(Q.pannosa)、高山栎(Q.semicarpifolia)、白桦(Betulaplatyphyla)、山杨(Populusdavidiana)、昌都杨(P.qumdoensis)等。珍稀树种有澜沧黄杉(Pseudotsugaforrestii)、乔松、红豆杉等,其中澜沧黄杉树干高大通直,最径172cm,树高最高超50m。林下灌木和草本等种类也较丰富。总之,本区的森林具有丰富的物种、遗传及生态系统多样性。

2.3资源可及率低,林龄结构不合理,资源质量一般,但生态效益显著

据遥感和实地调查资料,本区的森林绝大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地段,可及率仅为22%左右;从林龄结构来看,成、过熟林的活立木蓄积量达9889.72万m3,占全区总蓄积量的73%,而中、幼龄林的蓄积量为3639.44万m3,仅占27%左右。森林资源的自然枯损率为0.9%,年枯损量达134万m3(按总蓄积1.4898亿m3算),这样的林龄结构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表3可看出,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本区位于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中上游,森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生态效益是很显著的。

表3森林蓄积量资源与其它地区比较Table3Comparisonofforeststorageresourceswiththoseoftheotherareas项目本区四川云南全国蓄积量(m3/hm215622215411983.6

2.4森林资源消耗现状分析

根据资料及典型调查分析,全区近年来的森林资源年均总消耗量为39.99万m3。其中薪材耗量为22.646万m3,占56.6%;民用建筑用材为7.4274万m3,占18.6%;内销和外销木材为9.9139万m3,占24.8%(表4)。全区森林资源的年总生长量为186.719万m3,由于可及率为22%左右,故年可采量为46.5万m3。可见,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与年生长量基本保持平衡,略有盈余。但昌都县和察雅县的资源年赤字已分别为31560m3和8685m3。

表4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与生长量概况

Table4Situationofannualconsumptionandincrementofforestresources

3林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生产现状

据有关资料,全区1995年的林业总产值为1606.33万元(不含松茸的产值),占昌都地区林业总产值的72%,处于绝对优势。因此,本区的林业经济效益在昌都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

全区仅昌都林场为国有企业,成立于60年代,除采伐森林外从事少量的育苗与造林,80年代末以来,各县普遍开采森林,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但是,由于重采轻造,加上苗圃育苗面积太小(仅9hm2),营林生产效果甚微,迹地与宜林荒山荒地更新造林欠帐已达29万hm2(含迹地3.85万hm2),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森工生产主要是昌都林场的木材采伐生产,该场木材年产量1.5万m3,产值600~800万元,为66家骨干企业之一,其它均为县办林场和伐木场,以原木、锯材(很少)为主要产品,销往四川、青海等地。随着近几年改革开放程度的扩大,昌都县兴办了一家地板厂和一家胶合板厂,家具和木器制造等深加工企业正在逐年兴起。

本区经济(果树)林的发展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因其效益好,群众的积极性很高,据统计,全区已栽有果树5904hm2,占昌都地区经济林总面积的97%多

(表2)。1995年的大宗经林产品产量为1722.68t,占昌都地区当年总产量的93.6%。

林副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属初始阶段,具有当地特色及潜力的“松茸”等深受日本等客商青睐,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已逐步形成拳头产品,1995年松茸和木耳的产量达到了136.8t和15t,分别占昌都地区的95%与100%(表5)。但原料贸易经济效益不高。

表51995年大宗林副特产产量

Table5Outputoflargequantityofforestproductsby-productsandspecialproductsin1995

项目洛隆昌都八宿左贡芒康察雅合计占昌都地区%

松茸(t)----1.0213.541)122.241)--2)136.82)95.70

木耳(t)--------15.2--15.20100.00

虫草(kg)371.17534.00186.154.311.227.401104.2515.20

贝母(kg)2784.52179.601268.2011.847.292.584254.0340.60

3.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只采不育,苗圃建设落后,更新造林任务艰巨由于森林经营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竭泽而鱼”、只采不育的经营方式,累计采伐迹地已达3.85万hm2,但全区累计完成的成片造林(1500hm2)仅为迹地(3.85万hm2)的3.9%,绝大多数迹地靠天然更新,因天然更新效果不良,有的迹地已沦为牧地。另外,苗圃建设落后,苗木5年左右才出圃,仅9hm2的苗圃根本不能满足更新造林对苗木的需要。若利用30年将迹地更新欠帐还清,每年需造林2580hm2(1161万株),加上2005年前规划每年种经济林114万株,则年需苗木1275万株。故今后造林任务很艰巨。

(2)经济(果树)林生产管理粗放,技术力量薄弱经济(果树)林的发展还存在着盲目引进、技术力量薄弱和生产管理粗放等问题,造成果树产量低、品质差。此外,经济林苗圃不足,苗木短缺,也直接影响发展规模。

(3)木材生产技术水平差,薪材耗量大,资源浪费严重目前全区绝大多数采用斧头砍伐林木(芒康县正在推广油锯),造成伐根高达50cm以上(浪费木材5%~8%)。若按年砍伐森林17万m3(表4)、原木出材率按1/3、斧头砍伐浪费按5%计算,每年至少浪费原木2600m3,减少经济收入78万元(300元/m3)以上。另从表4中可看出,薪材年耗量为22.65万m3,占56.6%,森林资源的大部分是被烧掉的,并且绝大多数烧的是云杉、冷杉、柏木、高山栎等好材,可见,资源浪费严重。

(4)林副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低、经济效益差林副产品(松茸、虫草、贝母等)以出卖原料为主,产值不高,这与资源潜力不相称。另外,全民动手无保护性地掠夺式乱采松茸,影响松茸资源的产量与持续利用。同时,各县普遍以高山栎为薪材,导致其产量不稳。若在松茸收获季节,当地有关部门能变多环节的分散经营为统一的集约化经营,并进行深加工,其产值至少可增2倍以上。

4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方向与发展目标

4.1指导思想

林业的发展应以营林为本,充分依托科学技术,贯彻保护性开发的方针,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林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谋求协调、平衡和有序的发展,保持林业作为本区支柱产业的地位。

4.2原则

(1)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则森林资源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有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多功能性,森林的防护作用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者关系紧密,则相辅相承与促进。本区地处深切割的横断山区,自然条件特殊,生态环境脆弱,森林的生态效益尤为突出,其影响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故林业发展要处理好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发展生态型林业。

(2)永续利用的原则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的可能与速度取决于利用程度,强调三大效益并重,一般应掌握采伐量要少于生长量,还必须及时更新和扩大森林资源,才可避免森林的逆向演替,才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3)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及科技兴林的原则森林资源为包罗广泛的生物资源,在横断山区,林下(内)资源的经济价值超过木材本身,而且其防护作用和生态作用的间接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森林资源的生长周期长,见效慢。为此,在经营森林资源的同时,要充分开发林副产品,经营好周期短、效益好的经济林,对资源充分利用,才能获得长、短结合的成效。同时,应积极推广先进的实用林业科技新成果,增加林产品的科技新含量,才能推动林业第一、二、三产业的同步发展,扩大效益,增强发展后劲。

4.3合理开发利用方向与发展目标

森林的生态效益在当地和金沙江、澜沧江及怒江中下游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国务院去年关于“天然林一棵都不能采”的指示,杜绝商业性采伐,才能使森林得到休养生息,将来要逐步纳入生态系统合理管理的轨道。因此,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营林为基础,大力发展经济林和开发见效快的林副特产品,节约挖潜,将本区建设成为藏东南的木材、林副特产和果品生产基地。拟发展目标如下:

(1)在昌都、洛隆、芒康、左贡、八宿等县扩大发展经济(果树)林种植面积,重点发展核桃、苹果、梨、柑桔和葡萄等906hm2,实行科学种植与管理,能较快获得经济效益。

(2)在察雅的麦曲河、八宿的冷曲河、左贡的玉曲河,昌都的澜沧江干流河谷和芒康的嗄托河及洛隆的多加通、俄西、康沙等地,营造和培育以薪炭林为主的多功能防护林16935hm2,解决烧柴和保护生态环境。

(3)为缓解各种造林对苗木需求的紧张局面,在洛隆县和八宿县各新建苗圃

3hm2;芒康县、昌都县、左贡县和察雅县分别扩建苗圃3hm2,全区苗圃建设和扩建为50hm2,可保证年产苗木600万株以上。

(4)利用芒康、左贡、八宿等县的天然食用菌类松茸(青冈菌)、木耳、虫草等土特产品为原料,建立芒康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如果这项投资生效,预计年产值比现在的林副产品产值增加两倍(3000万元)以上。

(5)建议在昌都县的达马拉山和左贡县的梅里雪山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高山森林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

如果以上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本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将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5对策与措施

5.1健全林业行政管理体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以科技兴林

全区从行署到县林业局仍属农牧局管理,与目前中央和自治区林业部门的建制不衔接,建议理顺关系,适当增加林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林业的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当从内地吸引一些科技人员,引进与大力推广科技成果,使林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达到以科技兴林的目的。

5.2加强林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使资源增值

加大林产品和林副产品(如松茸、虫草、贝母等)二次加工和深加工产品的比重,提高林业资源利用效益和力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向贸易、效益型转变,才能使资源增值。

5.3节省薪材,扩大经济收益

全区薪材的消耗量(22.65万m3)占资源总耗量的56.6%,不解决能源性森林资源消耗问题,保护森林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故当务之急和最有效的措施是推广可节柴15%~20%的“省柴灶”,如按15%算,每年至少可节材3万m3,收益900万元;其次是培育速生丰产的薪炭林增加薪柴;三是以电和太阳能代柴。总之,节材可增收。

5.4选择优良林分,建立母树林及种子基地

育苗的种子与造林苗木大多数从内地运进,不仅容易带来病虫害,也难以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建议各县都选择一些优良树种(地理种源)及其林分,建立一定面积的母树林或种子园以及采穗圃,采集(收)种子和满足苗木繁育以及造林更新对苗木的需要。

5.5充分调动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兴办林业的积极性

发展林业需要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发展造林、护林等林业户,林业村,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也可推行股份制,多渠道筹集发展林业的必需资金,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努力挖掘林业行业内部的潜力,鼓励与推行全民办林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北京林学院.森林经理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2李文华.森林.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3李文华,李飞.中国森林资源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4陈昌笃.持续发展与生态学.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

5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树木志(第一卷).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6徐国祯,黄山如.林业系统工程.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