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发展的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发展的总结范文1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强创佳”奔小康和“四化”发展目标,分析研究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及各重点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战略重点及对科技的需求,提出总体及各领域今后5—15年科技发展的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战略研究的目标
通过战略研究,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在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有所突破。提出未来5-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二是在重大科技发展任务上有所突破。根据市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提出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等,力争能凝练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发展任务和项目。三是在科技环境、科技政策上有所突破。根据科技发展需要,提出科技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等,以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战略研究的内容包含12个专题。
1、市中长期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客观评价我市科技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结合实际,研究如何通过科技体制创新提高我市持续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和“四化”发展理念对科技的总体需求,确定未来5-15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基本任务、重点布局和战略途径。
2、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在客观分析世界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我市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第三产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对科技的需求,明确我市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提出加速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确定我市基础应用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提出加强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分析世界性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趋势和我市现有条件与优势,提出应对策略、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专项;提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点,确定优先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系统成套技术和重大科技专项。
4、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科技人才和教育的需求,明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技人才的类型及数量,比较我市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城市人才政策,研究提出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
5、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我市传统产业发展现状,明确我市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技术引进、二次开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应对世界产业转移趋势,明确加速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研究分析几年内有望成为10个年产值过百亿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
6、军民融合科技发展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发展现状,研究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和推进机制,明确军工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密切融合的切入点,确定军工技术民品化和民用技术军品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提出加快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及对策建议。
7、旅游、商贸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旅游、商贸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旅游、商贸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依靠科技手段提升和树立我市旅游品牌,加快商贸业发展的重大专项,研究加速旅游、商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城市公共管理科技问题研究。
为打造“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新,提升政府管理城市的综合水平,在分析我市城市安全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城市公共管理能力的现状与趋势基础上,提出相关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对策与思路。
9、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基于电子化、网络化的商务、教育、文化娱乐、金融、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和技术创新现状与趋势,提炼出影响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与思路。
10、基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根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研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总体需求,明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重大科技任务,并提出对策建议。针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城市垃圾的科学处置中需要科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11、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我市科技资源现状,根据我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明确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发展目标、重大任务,提出为科技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平台以及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措施。
12、科学普及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
根据我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分析科普工作现状,研究提出未来我市科普工作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建议。研究创新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市创新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对策。
三、组织设置与工作方式
战略研究工作由规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多部门共同协作,并充分发挥科技、经济、社会、管理等各方面专家的作用,尤其注重发挥一线优秀专家的作用,确保战略研究全过程的开放。要动员我市有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眼光的优秀专家参与,调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体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战略研究工作取得有效成果。
(一)组织设置
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规划研究总体战略组共同负责战略研究的组织实施。
总体战略组主要负责规划研究的顶层设计,包括制定规划总体架构,确定战略研究专题设置及研究内容,对各战略研究专题组进行指导等,同时负责总体战略研究报告的起草工作。
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联络组、文件组。联络组主要负责具体协调工作,包括规划战略研究各专题组的协调,办公室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总体战略组及专家顾问组之间的沟通协调,负责战略课题研讨会、论证会的召开及资料准备和整理等。文件组主要负责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方案的起草及文档管理等工作。
(二)工作方式
战略规划研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和专题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参与协作,其负责同志作为专题组副组长。专题组长根据规划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全面负责本专题的研究工作。在组长和规划办公室签订战略研究计划任务书后,专题研究的具体部署,研究人员的组织、资料收集和调研、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由专题组负责组织完成。
四、对战略研究工作的要求
规划的战略研究是规划制定的核心和基础,直接服务于“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的编制。
(一)战略研究的方法
在对我市科技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充分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趋势,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做好技术预测,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全局做出前瞻性安排。
对我市科技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注意广泛调研,听取意见,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分析入手,找准科技发展的切入点与突破口,逐渐深入,不断总结和凝练,提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关键技术、重大项目与课题等。
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并与其他省市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客观评价我市科技发展的地位与差距。
加强研究的开放性,提倡大跨度、多视角考虑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等问题。利用多种多样的渠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发扬民主、鼓励争鸣,使各种观点相互交锋,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注意加强专题之间的交流,对于领域比较宽的专题,尤其是要注意系统研究和交叉融合。
注重专题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综合,使专题研究工作做到宏观有序,并根据专题研究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专题研究方案和专题任务分解方案,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同时,在专题设计与研究过程中,允许专题之间的合理交叉,但要加强专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调沟通,以减少专题间不必要的重复,保持整个专题研究的完整性。
专题研究应特别强调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性的思维,力争为制定出一个有新意的规划奠定坚定基础。
(二)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规划制定的总体要求,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发展趋势分析:系统分析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等的背景,以及本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现状分析:在系统研究我市实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本研究领域我市发展的现状、优势及问题,并与国内省市相对比提出我市的主要差距、阶段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必要的统计数据要求详实,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合理。
3、发展思路研究:根据形势和现状,研究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途径等,提出未来15年本领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未来5年的阶段目标。4个战略研究专题要重点提出未来15年发展目标,同时提出未来5年阶段目标;8个问题研究专题以提出未来5年目标为主,同时展望未来15年发展目标。
4、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研究:根据目标和需求,研究本领域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总体布局与部署,提出优先发展关键技术和重点、以及重大项目等。
5、政策措施研究:研究为实施上述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包括政策、保障、条件、环境等建议。
(三)专题研究报告形式
各专题研究任务完成后,须提交专题研究报告,主要包括:
1、专题主要研究成果与总报告摘要;
2、专题研究总报告;
3、关于重大科技专项或重大任务的建议说明;
4、相关研究成果与资料。
五、时间进度安排
战略研究时间进度安排分为三个阶段。
启动阶段(3月底前):确定战略研究专题,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战略研究专题承担单位和课题组组长,成立专题组,组建研究队伍,落实研究任务。召开各专题开题报告会,下达任务书,启动研究工作。
科技发展的总结范文2
湖北 李昌春
【话题展示】
科技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围绕这个辩题,展开一场辩论吧!
【小百灵支招】
精心筹划,做好辩论准备。辩论前的准备主要分三个方面:一要对自己所坚持的论点进行反复推敲,保证论点的正确性;二要搜集和掌握相关事例,用来支撑自己的论点;三要反复检验和推敲语言,使表述更清晰,更准确,尽量不让对方“钻空子”。
组织活动,营造辩论氛围。在辩论活动开始前,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辩论赛场,并根据各自的立场分为两个方阵;同时,要明确基本程序:开篇立论——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在辩论过程中,组内成员要密切配合,抓住机会,防止出现抢话、抬杠、情绪失控等现象。
知己知彼,提高辩论质量。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思考、讨论阶段,要大胆假设对方切入的角度和内容,从而预先找出反驳的理由和语句,以备在辩论时及时给予反驳或必要的补充。
【滔滔口才】
正方:我方辩友一致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是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纵观古今,哪朝哪代不重视科技的发展?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
反方:不可否认,现代科技是给我们带了一些舒适与方便,可是,它所带来的好处不足以弥补它所带来的坏处。各种病毒的侵入、汽车身后的尾气、工厂的废气等等无不侵害着我们美丽的家园,为什么我们的家园受到了威胁?为什么树木被大量的砍伐?为什么空气不再新鲜?这一切的一切正是科技惹的祸。试问:没有了美好的环境人类该怎么舒适生存呢?如果人们还不赶快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进行补救的话,人类终将会被科技所毁灭。
科技发展的总结范文3
6月18日,第七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6・18”)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
据了解,本届“6・1 8”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围绕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突出产业导向,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及医药,新材料、机械装备、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项目征集和对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和福建省教育厅共同组织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0所“985”高校,以及17所省属高校,推出了3000余项创新成果参展,在项目对接质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6・18”期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还与漳州市政府签署了“蓝火计划”试点协议,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试点工作。同时,由高校与福建省部分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改性塑料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两个产学研战略联盟也在大会期间组建签约。展会期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福建省教育厅共同表彰了一批近年来已在福建落地并成功转化、转移,产业化,产生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优秀产学研合作项目。这些将引导高校与企业开展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利益保障机制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实现福建省高校创新资源与海西建设需求更有效的对接。
首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08)》正式
日前,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编写的我国第一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08)》正式对外。
知识产权工作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高校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工作的力度,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在更加积极地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普遍提高。高校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形成并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总量不断增加。
为全面反映当前高校知识产权产出、保护,转让与实施状况,展示高校服务社会所做出的创造性成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08)》。该报告分上下两篇,全面地收集整理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方面的有关数据、资料,客观地展现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整体工作的概貌。上篇为信息篇,内容包括:高校知识产权基础数据,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高校知识产权投入与产出、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高校著作权状况、高校标识的知识产权状况,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等。下篇为研讨篇,主要对高校知识产权工作所关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探讨,内容包括:高校发明专利权维护周期分析,专利投入产出状况分析、专利技术转移分析,著作权授权模式分析、标识的知识产权状况分析、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国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等。
“蓝火计划”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科技发展的总结范文4
1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科技管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及进步的重要内容。科技管理创新使得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形成了全新的管理理念。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强弱起着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是民族文化精髓的科学精神,使得科技应用到实处,科技成果又为知识和理论找到实践的依据,也为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科技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科技创新使得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越来越显示出主导作用,是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的先驱,它能够很大意义上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建立科技管理创新体系科技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其自身的位置和管理职能决定的。
2科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体制机制有待创新
科技管理涉及部门较多,这些职能部门在创新活动中,部门之间缺乏联动和协调,从而造成科技政策法规实施较困难,科研活动分散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科技、装备、科技文献和科技数据没有很好的实现有效共享,科技经费多头立项、多头管理,科技资源无法优化配置。
2.2重大战略需加强科技预测
由于规划自身的战略性意义,在确定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时,都需要对未来发展方向、需求、能力及手段的预测和评估。目前我们还缺乏高水平的科技预测人才,缺乏长期、系统而又有组织的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战略制定主要是采用多个部门、多个学科与行业的专家会商,最终达成共识。
2.3科技政策、法规缺乏评估与监督
科技政策法规是法治国家保障科技进步,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科技实力及其创新能力、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政策法规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及其政策法规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2.4科技投入不足及不均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各级财政部门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对科技的投入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和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差距。科技投入的巨大差异导致福建区域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其他地级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较为迟缓。
2.5人才激励机制不够灵活
科技自主创新,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福建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其他地市科技人才数量较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城市,县级科技人才较少,基层农村更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教育、医疗卫生单位,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从事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较少。
3科技管理创新的建议
3.1创新科技管理体制
所谓的体制就是资源如何进行配置,所以只有好的体制,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创新才能顺利进行,创新成果才可以顺利转化。假如体制不好,那么资源无法或不能优化配置,创新也无从谈起。我国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去配置资源,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所以科研单位在体制创新上,必须坚持。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科研“招标课题制”,该思路已被证明是非常可行的。通过招标、招聘制,进行人才的优胜劣汰,同时也能够为科技人员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得不正之风,开后门现象从人们眼前消失。同时奖励制度也要不断完善,人员的职称晋升、级别评定、各种奖励都要根据这个人的实际贡献,不能走关系,送礼。设立岗位津贴并拉开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使少数有作为、贡献大的科技人才能够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并较大幅度提高生活待遇.推动科研创新。
3.2给予科技管理人员充分发挥的空间
其更大的工作空间。任何管理,都是管理者与其对象间的一种互动过程,特别是对于新的科技管理范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观念的更新,对科技活动中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外界环境和条件的特点及规律的认识理解程度。因此,调动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管理人员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同时,必须认识到,形成新的科技管理模式,对我们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探索,其难度不亚于科技本身的创新。我们不仅要宽容科技活动中探索工作的失败,同时也要容纳科技管理创新工作中的失败。
3.3加强科技预测的应用和研究
科技预测是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和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对科技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预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科技发展方向、变化的趋势,以及可能的机遇或危机做出基本判断和预见。科技预测是准确地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积极选择和重点突破技术与制定科技政策、法规、规划的基础。同时,通过科技预测工作的开展,扩大科技管理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交流与沟通,让更多的学者参与科技决策,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
4结论
科技发展的总结范文5
总理对制定规划的要求
第一,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这是我们制定规划的基础;
第二,要确定主攻方向和目标。规划最终要落实到重点项目、重点课题上,这是我们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作规划的最终结果;
第三,要实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制定规划应成为一个发扬民主的过程,集思广益的过程。
(一)战略研究的目标: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第一,要在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上要有突破。要提出未来15-20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第二,在重大科技发展任务上要有所突破。要根据国家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提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等,要能凝练出类似过去“两弹一星”那样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发展任务和项目。
第三,要在科技环境、科技政策上有所突破。根据科技发展需要,提出科技投入的增长和保障机制,配套基础条件,政策措施等,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科技发展的宏观战略问题研究。重点研究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公共健康、资源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与科技发展之间的互相影响,研究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对于科技的需求和新的阶段性特点,客观评价我国的科技实力、存在问题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同时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薄弱环节及组织特点,包括军民创新体系的融合等。设置两个专题:
专题1: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专题2: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研究。
第二部分:科技发展的重大任务研究。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筛选出需要科技支撑的战略性问题和重大瓶颈问题,分析各有关领域的科技发展趋势,提出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与重大科技任务;依据科技自身发展的规律,从世界众多科技发展前沿中,准确把握和提出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问题和战略高技术问题,研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设置13个专题:分别是
专题3:制造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4:农业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5:能源、资源与海洋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6:交通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7: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8:人口与健康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9: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10: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11:城市发展与城镇化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12:国防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13:战略高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
专题14: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专题15:科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
第三部分:科技发展的投入与政策环境研究。重点研究与科技发展相配套的基础条件、政策措施等,如科技投入的增长和保障机制、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科技普及,科技知识产权的管理,促进科技发展的法制环境建设,研究区域科技发展问题等,为科技发展和规划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条件保障和政策环境。设置5个专题:
专题16: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专题17:科技投入及其管理模式研究
专题18:科技发展法制和政策研究
专题19: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
专题20:区域科技发展研究
(三)当代科技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选择
1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2促进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
3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尚未成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大国
4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四)科技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导力量
1科学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
2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
3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
4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五)促进科技创新成为基本战略
1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
2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
3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
后发国家既可以借助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跃升,也可能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发展差距,最终被边缘化。
(六)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1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尚未成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大国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8位
2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3发明专利数量少;科学研究质量不高
4尖子人才匿乏;科技投入不足
(七)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战略选择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需要
2解决人口众多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的需要
3保障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需要
4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定基础和能力
(八)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基本思想
2加强自主创新?战略基点
3实现重点跨越?有效途径
4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根本任务。
(九)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思路
1发展路径?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
2创新方式?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
3创新体制?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
4发展部署?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
5国际合作?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于全球科技资源转变
(十)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科技创新能力从目前的世界第28位提高到前15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重点领域和重大技术
1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2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中心,抢占信息技术战略制高点,大幅度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大幅度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为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4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为核心,大幅度提高重大装备和产品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
5加快发展空天技术和海洋技术,拓展未来发展空间,保障国防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
6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发展城市和城镇化技术;现代综合交通技术;公共安全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公共安全。
(十二)重点任务
1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优化配置全社会科技资源,创造科技产业化良好环境,为全面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深化改革,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3强化国家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全社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4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速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
(十三)重大措施与政策建议
1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3建立科学技术研究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4增加国家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5造就良好环境,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优秀人才
6改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7加强科技宏观管理,整合国家创新资源
8积极扩大国际合作,广泛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9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富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10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培育创新文化和全社会创新精神
二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公共安全领域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强化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有力保障国民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战略研究:我国公共安全现状
(1)涉及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核安全、火灾爆炸、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与反恐防恐、出入境检验检疫及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场所安全保障等重大问题。
(2)每年由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300万人。
(3)每年由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超过GDP总量的5%。
(二)总体考虑
未来国家公共安全的保障体系:
1基础设施方面的保障(如,公共安全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等)
2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方面的保障
3管理与科技专用人才培养体系与全民公共安全教育方面的保障
4强大的公共安全科技支撑方面的保障
公共安全科技支撑:
(1)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按重大和重点项目促进公共安全技术的自主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2)建立强大的公共安全研究开发与测试基地;
(3)研究促进公共安全自身发展的创新机制,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协调互动、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举例:保险与公共安全结合的机制
(4)自我发展态势。??举例:美国国土安全部与企业结合的机制
(三)公共安全总体框架
1安全类型
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社会安全与反恐防恐核安全火灾与爆炸国境检验检疫
2体系
理论体系技术创新与标准研究与测试基地学科与人才培训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产业链
(四)共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实现公共安全有效防控、科学预测与高效应急,是新时期我国公共安全科技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
基于对公共安全问题复杂机理和规律的科学预测,发展以现代高技术集成创新为主的信息化与智能化预防监控、快速反应和应急决策技术,是公共安全科技创新的重点。
(五)总体目标
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转变,全面提升国家抗御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六)未来15年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总体目标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实现公共安全科学理论、方法学及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管理等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的持续创新;
研究建立实时和精确识别、定位的国家公共安全立体监测监控系统;
建立公共安全技术平台、研究及测试基地、数据库和技术标准体系、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公共安全关键特种装备与专用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
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整体水平,使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占GDP比例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七)未来5年的阶段目标
初步建成国家公共安全保障、预警和应急技术平台,实施阶段性示范工程;
初步构建公共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建立公共安全检测、风险辨识评价、监测、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反应与决策等关键技术体系;
建立一批公共安全综合性和专业化的研究基地和实验室,初步形成公共安全关键特种装备与专用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
建立公共安全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
基本扭转公共安全的被动局面,犯罪率明显上升趋势得以遏止,特大事故次数明显下降,自然灾害影响大幅度降低,食品污染比例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控制外来生物入侵、有毒有害物质及化学危险品入侵上升势头;全社会公共安全素养和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八)国家公共安全科技研究体系
1重点针对公共安全领域的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社会安全与反恐防恐、核安全、火灾爆炸安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实现公共安全科学理论、方法学及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等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的持续创新;
2形成公共安全特种装备与专用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
3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公共安全科技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转变。
4在公共安全领域需要政府引导和重点安排的重大任务,重点反映公共安全急需解决的突破性和紧迫性课题,明确发展目标、主攻方向和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
5在公共安全领域重点任务中,目标明确、对国民经济带动性强、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战略产品和系统工程。要明确表述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技术路径等。
(九)攻关项目形成依据
公共安全各领域共性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科技攻关项目的重要根据
1优先主题中涉及的重点任务
2支撑重大专项实施的重点关键技术
3各部门根据实际提出的紧迫性重大课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4按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提出的公共安全领域前瞻性的重大课题
(十)研究重点
1针对矿山、重点石油与化学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等,重点研究生产安全监测监控、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标准及装备,为扭转生产事故高发的态势提供技术支撑。
2针对食物中毒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重点研究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出入境检验检疫的危险性分析与溯源、标准、监测等贮备性技术和装备,保障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
3针对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与恐怖事件和火灾等,重点研究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刑侦技术、恐怖有效打击技术和火灾高效防控技术及相关标准与装备,提高社会安全的综合防御能力。
4针对地震、台风、洪水、森林火灾和滑坡、泥石流等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重点研究灾害立体监测、危险性评估、预警和应急救助技术及标准,提高灾害预测水平和综合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十一)优先任务
1生产安全监控、预警与应急救援
2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关键技术
3社会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4重大自然灾害防御关键技术
5城市重大灾害事故耦合派生防御技术
三构建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
(一)总体原则
1以构建国家应急体系技术平台为主线;
2以充分利用现有部门和地方公共安全资源为基础;
3以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和科学预测为支撑;
4以应急技术标准化为前提条件;
5以立足自主创新和强化科学管理为原则;
6以某些行业、系统和城市为重点。
(二)总体目标
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备、先进可靠、实用高效的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技术平台。
(三)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应对
1洪水、台风、地震、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交通事故、放射源、SARS、禽流感、食物中毒、刑事案件、恐怖袭击……
面对纷芜繁杂的突发公共事件,如何有效获取和分析所关心的信息?
2事故地点、风速、风向、降雨量、泄漏物质、存储压力、存储总量、物质毒性、周边环境、居民数量、建筑结构、避难场所……
面对不同条件下的突发公共事件,如何科学预测其趋势、后果、危险性并快速预警?
3现场情况、疏散人群、组织救援、调集资源、调集设备、提供补给、最短路径、最佳方案、防化灭火、水电气供应……面对跨部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如何科学决策和高效处置?
(四)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关键功能
1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获取与分析;
2灾害事故的发展预测和影响分析;
(五)预警分级与;
1人群疏散与避难的评估;
2应急方案的优化确定与启动;
3现场与应急的信息实时获取;
4动态的应急决策指挥和资源配置;
5应急总体功效评估;
6应急行动的结束、记录与总结。
(六)公共安全重大任务: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
三大核心技术功能
1.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与精确定位技术
全面监控自动处置
2.多尺度动态准确预测与快速预警技术
科学预测快速预警
3.基于危险性分析的优化决策与救援处置技术
优化决策高效救援
将核心技术集成创新并结合一体化应急技术标准体系和决策指挥平台安全保障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共同作用于公共安全决策指挥平台
科技发展的总结范文6
1全球化语境下科技与价值分化的概念与现状解读
(一)科技异化概念
科技异化,源自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是“劳动异化”的概念引申。它强调劳动主体“人”与科技之间异化关系。人创造科技,然而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步脱离了人的掌控范围,人被科学抛弃,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的工具。例如,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问题、能源问题、道德缺失等等。简而言之,科技带来了文明,促进了社会进步与经济繁荣,也引发了巨大的价值危机。
(二)全球化语境下的科技与价值分化的根源
万物皆有源。长期以来,著名的专家学者对全球语境下科技与价值分化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科技作为一种实践的工具,其价值本身是中立的,因此,我们不能将科技与价值分化的责任推到科学本身,而是应该辩证的来对待。经过对专家学者论述的分析,找到了以下两个根源:
(一)科技发展对伦理价值的忽视。
居里夫人曾说:科技是无罪的,罪在于滥用科学。科技作为一种工具,具有两面性,是否产生有益的效果取决于应用科技的主体。然而,许多科技的创造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忽视了社会伦理,引发了战争等一系列的危机;
(二)科技与人文分离。
科技具有社会性,然而在社会发展中,科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使科技的发展脱离了人文精神的引导,造成了科技异化。
2全球化语境下科技与价值分化的风险危机
(一)科技与价值分化带来的全球化危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类逐步步入了全球化,全球化与科技共生的观念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随着二者的共同发展,科技与价值分化现象跨越了国家与体制的壁垒在世界范围内蔓延。首先,资本社会对利益的追逐,使科技无节制的被开发利用,自然变成了纯粹的消费对象,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加剧;其次,全球化背景下,利益至上的观念导致了世界范围生产的无序性,最显著的特征是近年来金融危机的频频爆发;接下来,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但是各国之间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科技大国逐步占据竞争的核心地位,造成了全球化的不公平现象,引发一系列危机;最后,因为信息技术的渗透性伴随着信息技术漏洞的普遍性,黑客与技术攻击在全球范围蔓延。这些都是全球化语境下所带来的价值与分化问题。
(二)下的风险与危机解读
著名的哲学家马克思认为,资本逐利本性致使技术的胜利是由价值的败坏作为代价换来的。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加剧了对科技的开发与滥用。与此同时,马克思还提出资本社会科技已归人格化资本所有。科技成为了支配社会的一种手段,造成了人文价值观的缺失。他强调只有把科技从资本主义制中解放出来才能最终消除科技的异化现象。
3全球化语境下科技与价值分化的强化
超越目前科技与价值的分化严重困扰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最大限度的解决这一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一)以人文精神作为价值导向
科技是实现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正确的科技价值观是科技能够稳定健康发展的指明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深入,科技与价值分化跨越了国家与制度壁垒。但是,科技离不开人性,将“以人为本”作为科技发展的价值导向,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个体的私欲,将不同国家利益放在同样的道德标准下,使科技服务于全人类。
(二)推动全球化合理化发展
在国际社会发展中,我们常提到“共同利益”的概念,它是指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甚至整个社会共有的利益。追求“共同利益”有助于达成社会化的共识。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公平的、公正的、合理的全球化是缓解科技与价值分化,实现人类共同利益的重要手段。理性的引导全球化发展,需要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就目前世界大势看,推动全球化合理发展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