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科技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制造业 企业 科技信息 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49-02

1 国内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

当今科技的推动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科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信息随之被各行各业抬到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地位。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企业必然顺应信息化以及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科技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适应市场变化,成为带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的重要力量,最终实现我国实现工化、现代化的目标。

1.1 政府重视科技信息服务,着力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政府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从1999年开始,科技成果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国家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立项建设。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国家科技部于2000年启动了国家科技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我国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部分着重强调了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图书馆”等一批以提供文献信息为主的网站;同时还建成了“中国公众科技网”、“中国科技成果”、“中国科技统计”等综合性科技信息网站;以及“中国农网”、“中国林业信息网"等专业性科技信息网站。除此之外,新华网、新浪网等多种综合网站也专门开辟了与科技相关的版块。2010年初,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10年6月,三网融合终于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1.2 学术界对于科技信息的相关理论研究

学术界对于科技信息的相关理论研究有着众多的方向,简要归纳如下方面:

(1)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刘娅在建设集成化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研究中,根据信息服务发展的历史阶段,将信息服务可以分为传统信息服务和现代信息服务,并对两者进行界定。认为传统信息服务一般是指在计算机广泛应用以前发展起来的信息服务,主要是以文献信息为主的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

(2)科技服务体系研究。李燕,徐晖认为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政府机构、半官方机构、民营机构和企业内设机构。

(3)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沈洪,苏小华对电力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及创新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科技信息服务的模式发展方向:1)信息服务提供的多元化。2)信息服务提供的开放化,最大可能的实现资源共享。3)信息服务提供的集中化。4)信息服务提供的有偿化。

(4)科技信息服务区域研究。黄晓虹、王东红等根据国家政策和相关资源系统平台,结合南宁高新企业特征和科技创新信息服务,讨论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各地方也积极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各省市地区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科技信息网,而且科技信息也深入各个行业。

(5)科技信息服务行业研究。高瞻在《信息化环境下制造业成功的秘诀》中提出要建成高素质,高学术水平、高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要强调必须实现信息集成,信息共享,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杜平安在《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中认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容科技根据构成企业全部活动的四大功能进行分类:产品设计的信息化、产品制造的信息化、供销服务的信息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2 国外企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在国外,政府都把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列入国家政策。20世纪90年代,美国咨询业产值达到了2030亿美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0%;1995年,美国管理咨询业已经实现了260亿美元的收入,占全球管理咨询收入的52%。同样,欧洲的管理咨询业发展也很快,1997年欧洲18个国家的管理咨询公司为13.4 万个企业提供服务,年收入达207亿美元,且以每年20%―30% 的速度递增。日本1995年拥有咨询机构6000家,管理咨询收入达47亿美元。

主要发达国家科技信息服务的应用:

(1)美国和法国都大力支持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美国信息服务的机构不仅包括了专业图书馆、信息中心,还包括属于公司企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和自主经营的私人信息机构。法国将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级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和科技文献中心、大区科技情报中心网络、地区性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法国政府致力于利用新技术把科技信息服务贯穿到各行各业生产过程的每一步。

(2)德国政府十分重视科技信息服务的发展,不仅专门制订情报发展制度文件,还投入巨额资金支持专业情报工作的发展,同时注重数据库的质量标准,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1984年,政府提出了《1984--1987年联邦政府促进情报文献纲要》,从政策上支持科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两年后,政府又制定了情报工作的发展计划,计划内容包括专利、文献资料、经济专业情报等。

(3)在日本,80年代末就有44%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科技情报中心被日本作为全国的核心,在全国范围内收集齐全情报信息,并建立情报信息库,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2个分支服务点,通过与全国情报信息中心联网来开展信息检索服务,最终形成了一个成熟全面的科技文献信息检索网络,承担起向全国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任务。

3 企业科技信息服务所存在的问题综述

企业科技信息服务存在诸多在“点”和“线”上做文章的问题。这里将从企业、信息技术、政府三个方面阐述企业科技信息服务存在的几个问题。

3.1 企业

(1)传统的经营理念与企业信息化不同步。企业信息化不单是将企业信息化的技术使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它更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者思想上的接受,以及在日常管理运营中合理的运用。但是现在国内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理解并接受这个观点,导致在管理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2)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只有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积极建立企业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模式,才能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但是由于部分企业对于企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因此投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很少,导致该项技术虚有其表,不能在企业里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针对此点不足,安徽省为破解企业科技信息化建设面临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计划在2011―2013年间,建设10000家“数字企业”典范,预计2011年将建设3000家“数字企业”。

(3)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利用率低。我国的信息加工基本上还处于手工处理阶段,90%的信息资料尚未电子化,利用率极低。据相关研究报告得出,我国虽然有一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够成熟、现货市场和有形市场不够完善、市场诚信度不搞、相关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导致企业对于发展电子商务,发展企业信息化模式没有信心,更没有紧迫感。

3.2 信息技术

(1)网络信息资源过于零散。当前网络科技信息数量很大并且动态性强,但这些信息资源分布零散。对使用者来说,搜索信息成为了如同海底捞针一般的困难,而信息系统的检索方法又有不相同,所以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成为了他们遥不可及的愿望。

(2)当前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混乱。由于网上信息分类与组织目前并无统一标准,所以现有网上服务的信息分类是自成体系。众多网络科技信息系统的资源信息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例如,技术前沿动态或科学发现。实际上,科学技术只是科技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系统还包括了科技政策、科技条件、科研管理以及科学与经济和社会的互动等其他内容。目前我国网络科技信息服务还远未达到集成以上信息的高度,急需在“面”上寻求突破。

(3)现有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服务方式单一。当前的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方式多为单向的信息,很少开展互动或个性化的服务,在服务深度上很少达到为决策提供依据的高度,这使得网络科技信息服务变成海市蜃楼的技术,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3.3 政府

(1)缺乏统一规划,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尚无完善的统一规划和标准,应该加快制定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网上支付、网络信用、网上交易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根据中小企业信息化特点,制定修订地方和部门的管理规章和规范,重点完善技术装备、标准、电子认证、信息安全、信息系统集成和工程监理等规章。

(2)政府资金投入不够。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庞大,如果政府没有重点的全部投入资金支持所有企业建设企业信息化,这将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是不现实的。所以政府要有侧重点的,同时又能兼顾最多的企业来向其提供建设企业信息化的资金,保证整个市场最大化实现企业信息化。

科技信息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情况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当今企业生存环境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企业、国家和整个社会应该站在战略高度,审视当前科技信息服务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使企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全面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娅.关于建设集成化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几点思考[J].现代情报,2005,4(4):67-69.

[2] 李燕,徐晖.对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安徽科技,2002(08).

[3] 沈洪,苏小华.电力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及创新研究[J].东北电力技术,2004,25(02).

[4] 黄晓虹,王东红,谢沛善.南宁高新企业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7(29):219-220.

[5] 周海涛,李岱素.国外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概况及对广东的启示[J].广东科技,2006(5):34-35.

[6] 高瞩.信息化环境下制造业成功的秘诀[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2(09).

[7] 张永超.国外信息服务与国内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趋势[OL].2008-4-17.

[8] 钟鸣.日本科技机构的运行机制[J].全球科技经济嘹望,2001(11):45-48.

[9] 杜平安.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3(13).

科技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2

关键词:离岸外包;职住外移;工作外包;国际产业调整

美国高科技咨询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报告称:“美国服务经济领域在经过了3o多年的持续扩张后,离岸外包将成为美国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效率转变的一种催化剂。”

2004年6月10日,联邦劳工部宣布,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因业务外包而损失的就业机会比例为2.5%。约有2/3的职位流动源自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失业者中,制造业工人占1/4。这是该部门首次对外包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量做出评估。

外包近来在美国引起的争议还远不止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政府、民众和媒体对外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本文尝试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其近年来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来分析它对美国就业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

一、外包概念的兴起与离岸外包的发展

企业总是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其组织的构造和边界。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福特汽车公司所倡导的“垂直一体化”战略所带来的所有权优势、规模效应、对供应链和市场的控制力,随着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而逐渐黯淡。由c.k.prahalad和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第一次提出的“外包”(outsourcing)概念在过去的l5年间一跃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企业经营趋势。

所谓“外包”,指的是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专注于其核心业务,并借助企业外部的专业机构的资源完成企业内部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功能或业务,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质在于强调企业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有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交给外部专业的服务供应商,获得成本和效率优势。

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外包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但它在80年代开始才得以广泛应用,并从无价值增值的辅功能(如清洁、保安、餐饮供应),发展到关键的支持和增值性功能(如人力资源管理、审计it技术、制造、营销、物流),甚至延伸至研究与开发等领域。

伴随着更经济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通讯技术的变革,企业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低,效率和质量得以显著提高,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此之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地在市场和企业自身,在网络和一体化组织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使跨国界的离岸外包成为可能。

二、美国外包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就规模而言,外包从一种企业控制成本的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业务模式只不过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邓百氏公司在(《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中称:相比1997年23%的升幅,l998年全球年营业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中,业务外包的支出上升了27%,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的总支出增加至2350亿美元。米切尔·f·卡伯特联合有限公司于2002年6月发表的《2002年全球外包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全球企业对14.8%的日常运营业务进行了外包;全球外包业务正在以每年l9.6%的速度增长,美国占到了全球外包市场的2/3,其特点和趋势表现为:

1.大公司首当其冲。中小企业紧随其后从主体而言,外包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配合全球化资源配置而采取的经营战略。外包市场的2/3由大公司消费构成,1996年,美国年销售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25%选择了外包。2000年,年销售额l000~5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也很快加入到外包行列,选择外包的中小企业数量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约25%。外包不是企业能力弱的标志,相反,它为中小企业创造机遇,使其得以利用外包商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效应,配合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位于美国中西部的it企业就早大公司一步,率先将部分业务外包至印度。

2.离岸外包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从外包活动实施的地域而言,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企业寻求最佳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外包突破国界、地域的限制从本土扩展到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美国葛特纳机构的估计,2004年,有超过80%的美国企业考虑离岸外包美国的it工作,其中40%的美国企业将完成某些类型的外包,或者从非美国本土的服务供应商那里获得it服务。

在制造业,离岸外包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制品、纺织品、轻工和化工产品),发展到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飞机的重要零部件)。

离岸外包逐渐向价值链的上、下游拓展。为了节约研发成本,规避研发风险,处于价值链前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技术离岸外包逐渐兴起。据美国eiu(the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3年对50多家世界级大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承认,它们在90年代,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技术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外部。外包的技术也从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容易购买的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转变为决定企业未来技术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外包。另外,欧美很多企业将客户服务中心或售后服务的电话支持系统转移到了印度,又创造了售后服务外包的可能性,如at&t就将电话交换中心搬到了印度。

三、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效应分析

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沃尔夫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合作的《减员在美国:现实、起源和后果》中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就业市场:减员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新创造的职位数目长期而言远远高于失去的旧职位数目。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创造的职位达到2400万个,同期失去的旧职位只有800万个。外包所引发的美国就业机会流失,特别是近来由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外包所导致的情况与90年代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

首先,虽然长期而言新创造的职位仍将远远超过失去的旧职位,然而短期来看,外包在过去几年新创造的职位并不比失去的旧职位多多少。按照美国经济研究机构的估算,2001年l1月,美国经济应开始由低谷回升,而到2003年底,就业机会却减少了大约70多万个,形成了与90年代高增长、高就业率相对应的“失业型复苏”。而且,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失去岗位的员工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更为复杂,其间所经历的过渡期必然更为困难。

其次,外包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是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员工也从外包中获得了利益。制造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美国雇佣了6.5万名员工。仅在新泽西州,索尼公司就雇佣了2000人。全球主要图像公司之一、比利时的agfagevaert集团也在美国雇佣了5000人。西班牙terralycos公司也在美国雇佣了4l8人,这仅仅是一些例子。拥有微软、ibm等美国it大厂会员的美国信息技术协会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公司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报告说,去年美国净增加了9万份工作。报告预测,到2008年,公司通过业务外包将在美国创造出317000份新的工作机会。

第三,白领工作蓝领化,美国知识型服务岗位向具有智力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已成定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的调查表明,占全美白领工作l1%的大约140万个工作机会,面临“外包”的威胁。那些无需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且与信息密切相关的工作首当其冲,像电脑编程、软件开发、医嘱转录、会计和税务、技术、建筑绘图、初级法律和投资研究、保险索赔处理等。同样的工作,一个中国工程师每月工资大约为500美,印度为700美元,美国则是4000美元。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劳动力素质的结合,使得美国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从制造业向技术含量提高的软件设计和售后服务发展。虽然劳动力成本同美国达到同一水平的时间可能比预期的要短,但外包使美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国际人力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外包带来的岗位流失,从本质上必须依靠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制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来解决。forresterresearch最近的报告预言,在外国设有分公司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雇用的外国工作人员将从目前的4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0万人。而在未来的12年中,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将把300多万个工作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另一家咨询机构加特纳资讯科技服务公司的资料表明,300万个工作机会占全美工作机会的2%。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工作机会一旦被外包到国外,几乎再也不可能回到美国国内。多余劳动力转向相应的高增长行业的难度也增加了。因此,通过再培训等方式的继续教育,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必须利用美国企业的优势制造新的就业机会。70年代制造业大举向国外转移引发的反对声浪,就是通过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化解的。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偿现在在高端制造业和软件开发业务上流失的工作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据美国商务部门统计,目前美国信息技术人才短缺34.6万名,到2008年,缺口还会扩大到130万名。尽管美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每年毕业的有充分劳动技能的工人还是不足,应当引起美国教育系统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