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基本功教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武术基本功教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武术基本功教程

武术基本功教程范文1

关键词:现浇混凝土模板;外墙外保温;内置

Abstract: Cast-in-situ concrete formwork built-in (polystyrene board without network system) exterior insulation technology, the polystyrene (EPS) core plate placed on the concrete inside the templates, and integral pouring concrete wall, then wipe cement mortar on the surface layer, pressure with alkali-resistant glass fiber mesh cloth,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then the outer wall finishes. Because of its strength is not high, bearing capacity is low, so they are suitable for coating decorative exterior wall.

Key words: cast-in-situ concrete formwork built-in; exterior insulation;

中图分类号:TU755

1前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节能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能耗的增加将不可避免。在建筑向外散失的总热量中,居住建筑约70%~80%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向外散失,改善和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建筑节能的重点,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关键。因此,建筑节能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方面。 本文阐述了现浇混凝土模板内置(聚苯板无网体系)外墙外保温施工的具体操作步骤,对推广应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具有十分重要实践意义。

2模板内置外墙外保温特点

现浇混凝土模板内置(聚苯板无网体系)外墙外保温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2.1采用现浇混凝土模板内置聚苯板外墙外保温技术,由于聚苯板安装与主体结构施工同步进行,一次成型后与墙体结合良好,不易出现空鼓,有较高的安全性;

2.2现浇混凝土模板内置聚苯板外墙外保温与后粘结固定聚苯板外保温相比,不占用主导工期,缩短工期,提高工效,可降低造价1/4~1/3;

2.3外墙外保温与外墙内保温相比,解决了内外墙、楼板与外墙交接处的热桥问题,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同时不占用室内的使用空间,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面积。

2.4采用外墙保温体系,促进建筑节能工作,起到节电、节能效果,最终达到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2.5由于聚苯板板材自身的性质问题,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着诸多难点,如. 聚苯板材料强度不高,容易破损开裂;粘结层、保温层与饰面层易粘结不牢固;在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碰撞EPS板,会影响保温效果等。

3 工程应用

3.1工程概况

位于焦作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某高层建筑,建筑面积为12864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十八层,地下室用途为车库,一至十八层为居民住宅楼。外墙装饰为涂料,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该工程现浇混凝土部位为采用混凝土模板内置燕尾槽EPS聚苯保温板外墙外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之间的填充砌体,采用后粘贴聚苯板的方法,使其与相邻整浇的聚苯板平面一致。

3.2施工准备:

(1)组织人员认真熟悉有关图纸、规范、图集,参阅有关施工工艺。

(2)了解材料性能,掌握施工要领,明确施工顺序。

(3)根据施工进度安排,提前进行调配,材料采取离地架空堆放,放置一段时间,经过熟化,使板材的质量得到保证,可避免施工后板材收缩,使系统开裂。

(4)组织施工人员学习规范和操作规程,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3.3剪力墙钢筋安装

剪力墙钢筋应逐点绑扎,安装时应注意墙体钢筋网自身的垂直度绑扎墙体钢筋时,靠保温板一侧的横向分布筋宜弯成L形,以免直筋戳破保温板。绑扎完墙体钢筋后在外墙钢筋外侧绑扎水泥垫块,并固定于保温板的凹槽内,每平方米保温板内不少于4块,用以保证保护层厚度并确保保护层厚度均匀一致,然后在墙体钢筋外侧安装保温板。

3.4 保温板拼装

按照设计墙体厚度及保温板安装厚度弹出水平线和安装分隔线,以保证墙体厚度准确。先安装阴阳角保温板,再安装角板之间保温板,如外墙施工面积较大可由两侧向中间同时拼装。

首先在安装上墙的保温板高低槽口处均匀涂刷专用胶,另一块作同样处理。竖向及同层相邻板间通过企口相连,相互粘贴,以保证混凝土浇筑时不漏浆;聚苯板竖向接缝时注意避开模板的缝隙处;拼装保温板时,整块板上中下三人同时用力将保温板拼装在一起,如发现不平及时调整;在整理下层预留钢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下层保温板边槽口,以免受损。

3.5保温板固定

在拼装好的保温板面上按设计尺寸弹线,标出尼龙胀栓的位置,用电烙铁在胀管定位处预先穿孔,要求胀孔双向间距为500600mm,布点形状呈梅花状分布,且每平米聚苯板不宜少于6个锚固点,之后在孔内塞入胀管,其尾部用铁丝将其固定在墙体钢筋上。保温板拼缝处、转角边缘及洞口边缘加设的胀栓距保温板边缘距离不大于300mm。门窗洞口边缘转角边缘必须加放胀栓。胀管与墙体钢筋绑扎不应过紧,用手能活动尾部为宜。

3.6特殊部位安装

保温板安装至门窗洞口时,按照门窗洞口尺寸剪裁保温板进行拼装。用100mm宽、10mm厚的聚苯片涂胶填补洞口两边凹槽处,以免在浇灌混凝土时该处跑浆。 阴阳角及窗口的安装及固定,见下图:

阴阳角做法

窗口做法

3.7 模板安装

(1)先安内侧模板,再安装外侧模板。在安装外墙外侧模板前,应在现浇混凝土墙体的根部和楼层梁下100mm处采用限位钢筋固定模板位置,保证外墙模板、EPS板、钢筋保护层和钢筋的位置,防止模板挤压EPS板,模板底部应向内收1-3mm。安装另一侧模板前及时清理聚苯泡沫碎片,防止造成烂根。

(2)模板就位后,紧固校正穿墙螺栓。穿墙螺栓长度要考虑到保温板厚度、模板厚度。

(3)检查模板的垂直度,门窗洞口等易漏浆部位应粘贴双面海绵胶条。

3.8浇筑混凝土

(1)为防止碰撞和污染EPS聚苯板,浇筑混凝土前在EPS聚苯板槽口处扣上保护帽。保护帽形状为∏形,高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宽为EPS聚苯板厚+模板厚,材质为镀锌铁皮,将EPS聚苯板与模板一同扣住。

(2)混凝土浇筑塌落度控制在120mm160mm。墙体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每层浇筑高度控制在1m左右。门窗洞口处浇筑混凝土时,应沿洞口两边同时下料使两侧浇筑高度大体一致。混凝土下料点应分散布置,连续进行,间隔时间不超过2小时。进行混凝土浇捣时,应用胶合板等对混凝土浇筑进行疏导,以降低混凝土对EPS板的冲击。

(3)振捣棒振动间距一般应小于 500mm,每一振动点的延续时间,以表明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为度,严禁将振捣棒斜插入墙体外侧钢筋接触EPS聚苯板,防止损伤EPS聚苯板,影响保温效果。

3.9拆模、墙体检查

(1)在常温条件下,墙体混凝土强度不低于1.0MPa及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标准值的30%时,方可拆除模板。先拆外侧模板,再拆内侧模板。

(2)模板拆除后,应仔细检查剪力墙内侧混凝土表面浇捣质量情况,及时修整墙面、边和角,用胶粉EPS颗粒保温砂浆修补有缺陷的EPS板表面。聚苯板表面清除干净,无灰尘、油渍和污垢。混凝土模板拆除后,做现场拉拔试验,聚苯板与混凝土墙体粘结强度应大于0.1Mpa。

(3)对穿墙套管孔洞,混凝土墙部分用干硬性砂浆捻塞,聚苯板部位孔洞用保温材料堵塞,其深度应进入混凝土墙体≥50mm(脚手架眼等孔洞类似处理)。

3.10抹聚合物抗裂砂浆

(1)检验EPS聚苯板表面平整度和垂直度。偏差过大时,用聚苯颗粒聚合物砂浆加水搅拌均匀后修补平整,再用打磨抹子磨平。打磨动作宜为轻柔的圆周运动,磨平后应用刷子将碎屑清理干净,原则上打磨厚度不超过3mm。对于后粘贴聚苯板涂刷界面剂。

(2)复测建筑物垂直度,绷线找规矩。横向水平线依据楼层标高施工+500mm线为水平基准线进行交圈控制,门窗、阳台、腰线等要横平竖直。

(3)在距楼层顶部100mmm处、阴阳角100mm处,根据垂直控制线做垂直基准灰饼,再根据垂直基准灰饼之间的通线,做墙面找平层厚度灰饼或冲筋,每灰饼之间的间隔为1.5m左右。每层灰饼粘贴完成后,检查其垂直度,然后按照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的顺序抹底层聚合物抗裂砂浆。

(4)待抹完第一层聚合物抗裂砂浆,立即铺贴耐碱网格布,用抹子将其压入聚合物砂浆中。然后抹面层弹性聚合物砂浆,按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顺序抹灰,厚度以盖住网格布为准,约12mm,罩面砂浆总厚度约为23mm。

(5)在门窗洞口等处,沿45度角方向提前增贴一层300mm×400mm网格布进行加强,加强网位于大面网格布下面。耐碱网格布之间的搭接宽度不小于50mm,阴阳角处压槎搭接,阴角处搭接宽度应大于50mm,阳角处搭接宽度应大于200mm.

(6)分隔缝采用10-20mm宽定型塑料条,深度贯穿找平层和面层,施工完后可不取出,外表用建筑密封膏嵌缝。

4 应用效果

本工程采用现浇混凝土模板内置(聚苯板)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面积为12586m2,使得保温层与墙体可靠连接,安全性高,施工周期短,使用寿命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5 结语

外墙外保温系统具有适用范围广、技术含量高、保护主体结构等特点,成为建筑工程节能的首选。现浇混凝土模板内置(聚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在建筑的保温隔热上是非常有效的,安全性能大大提高,而且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寿命,使外墙保温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发展。

通过对现浇混凝土模板内置(聚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供了在施工中解决问题的一些办法,满足了工程中的实际需要,为今后同类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郭延辉,赵霄龙,曹力强,等. 外墙保温装饰系统的发展与应用[J]. 墙体保温材料及应用技术,2007(6):3-9.

[2] 郑义锴,建筑节能发展状况及实施措施,工程质量,2008,12:35-37

武术基本功教程范文2

关键词:浅议;舞蹈;教学;基本;思路

坚持按照舞蹈艺术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动作训练,培养美好的形体和高雅的气质,遵循节律化、图式化的要求,使学生以情感带动体动,以体动表达情感,充分理解每一动作的寓意,并吸收体育、武术、戏曲的营养,应是舞蹈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舞蹈教学要以舞蹈艺术的审美标准,进行合乎规范的动作训练为目标

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是以人体动作作为主要物质材料,充分体现人体美为主要内容的形式美。在构成舞蹈的诸要素之中,动作是居于首要地位的,没有人体动作,就没有舞蹈。然而,舞蹈的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这种艺术化了的人体动作,要求在舞蹈教学中按照舞蹈艺术的审美规律、审美目的,对人体动作进行加工和改造,以适应舞蹈审美的需要。

舞蹈教学从手、眼、身、步、韵等方面的训练入手,培养学生的爆发力、弹跳力、控制力、耐力和稳定性、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等,练就一个个规范到位的舞蹈动作。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还可有效提高学生对时间、节律、节拍的感知和对空间、形象、动静状态等时空的判断、观察及想象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不同部位在同一时间做不同动作的注意力分配与身体平衡协调能力。这样,经过规范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达到:张臂――如鹰凌长空,迈足――如蛇行戈壁,扬手――象迎风的劲草,甩腰――似扭缠的古松。静中爆发出动,动中凝聚成静,在动静间倾泻激情,动作、姿态象在音乐的河流里游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从而展现舞蹈的审美规范,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舞蹈教学要把培养舞蹈专门人才的优美形体和高雅气质作为重要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使舞蹈学生的肌肉呈条形生长;以柔美的身体韵律训练,使身体曲线优美舒展;以欢快的动律训练和轻松的舞步,使骨骼、韧带、关节在灵活性和柔韧性等方面都得到运动和发展。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还能矫正不良的形体。有这么个例子:一个芭蕾专业学生入学时是O型腿,在教师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指导和学生的自身努力下,该生的腿明显地拉直了许多。可见,舞蹈教学的基本功训练对舞蹈学生具有优美的形体是多么重要。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使人的身体、形体、肢体更加美好,身形更挺拔,使肢体更灵活,躯干与肢体等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协调地发展。

舞蹈还是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让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都积极参与的运动。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在运动中通过动作,直接抒发内心不可遏制的激情与冲动,将情感提练、升华到最高水平。这样,不仅使学生练就了优美的形体,还通过对动作的训练以及对节奏、音韵的感知和理解,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育学生丰富的感情和高雅的气质,使学生达到形体、气质、乐感、情感的统一。

三、舞蹈教学要严格遵循节律化、图式化的要求

舞蹈动作强调在节奏和韵律中,艺术地在动作与动作过程中经过一定的路线形成图案,这中间也就是一个节律化和图式化的创造过程。德国美学家艾・格罗塞说:“舞蹈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动作的有节奏的程序,没有一个舞蹈是没有节奏的。”舞蹈的基本原则就是表现身体有节奏、有规律的运动形态,这就是舞蹈动作的节律化。舞蹈教学要充分体现节律化的要求,在心理张力、情感底蕴、身心合一的动作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住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时间关系,即运动周期的时值长短,能够给人以快慢有致、疏密有律,撒得开又合得拢,变化流动又统一凝聚,起伏跌宕又集中均衡之感;二是力度关系,即周期性变化的强弱、流畅与顿挫,力度与速度,能量的大与小,有机与无限的组合,体现舞蹈动作节律的不同色彩和内涵。这样才能充分运用舞蹈动作和舞蹈结构节奏的变化,使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生活内容。

四、舞蹈教学要注重动作的情感化和寓意化的培养

舞蹈是一门情感艺术,情是舞蹈艺术内在生命的核心,它通过人体外部动作表现人体内部的精神情感,把人物内心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不同色彩的情感以人体艺术形象性地表达出来。正如日本现代舞蹈家邦正美所讲:“舞蹈不单是把舞步和固定的程式组合起来的机械的动作,更必须是用身体把人的内心表达出来的艺术。”

舞蹈表演者准确地理解每个动作所包含的情感和寓意,给于自己外部形体舞蹈动作以活的生命形象,才能让观众直接感受到表演者创造的那鲜活动人的情感形象和精神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身体操练动作情感化、寓意化的培养,指导学生从人体灵与肉的统一中“以艺术带动技术”,“以情带动”,踏着乐律以体会音韵所展示的情调,练习技巧以挖掘动作所蕴含的情感和寓意,练出意境,跳出神韵,感知每个动作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只有使学生在基本功训练中伴着乐律充分体味每个动作的精神情感,充满激情地“用心去练、去跳”,才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动作的情感境界,才能使动作、表演具有丰富的内涵。

五、舞蹈教学要善于将各舞种融会贯通,善于汲取体育、武术、戏曲的养分

各个舞种的训练无不存在审美风格,动作语言具有必然联系又存在着差异,由此既构成系统严谨、风格不同的舞种之分,又使得各舞种之间的基本功训练可以融会贯通,在借鉴中深化。试以古典舞与民间舞之间的借鉴为例:扭、拧、摆、崴构成中国民间舞体态动律的核心,拧、倾、圆、曲构成中国古典舞体态动律的核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下的两种舞蹈“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精、气、神作为东方人体审美标准,在精神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志与根基,为人体内在感觉支撑着拧倾圆曲与拧扭摆崴的外部运动,贯穿在学生的能力素质、技术技巧的训练中,使中国民间舞与古典舞审美主体浑然一体,而且在培养学生动态意识的建立过程中,可直接强化两种舞蹈的表现力。再者,中国古典舞技术,如蹦子类、飞脚、旋子等等,早已在民间舞中涌现。技术、技巧的相似性,构成了古典舞与民间舞第二个“一脉相承”。在教学中,两个舞种的基本功训练互相借鉴,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与现实作用。在借鉴的基础上,还源于人体四肢运动规律,摆脱一般表面的模仿与照搬,并从原理与抽象的概念上吸收芭蕾舞、现代舞有益的经验与观念,在中国人体文化观念和时代审美发展的关照下,建立人体科学训练的新模式,才能达到最终的自我完善。(作者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武术基本功教程范文3

摘要:中华武术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渗透着中国传统哲学、文学、美学、中医学、军事、教育、宗教、养生等文化思想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全面展示了武术在当代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的诸多功能与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中开展武术对于学生来说所获得的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效果,而且使其在心理上思想上得到升华,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武术 传统文化 攻防技击 武术礼仪

一、武术的起源,概念与特点

关于武术的起源现在有三种学说,生产劳动学说,军事起源学说,原始巫风、图腾说。现在对“武术”有一种普遍的定义: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

二、大学体育与武术

大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生理和环境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二是按照生理发育的一般规律,我们的大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而那些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要延长至青年中期。

大学中武术的开展恰恰迎合了大学生生理、心里以及社会行为发展的需要,。中华武术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武术运动的开展不受场地,时间,空间的限制,武术内容的多样性也为不同年龄的人提供了选择的余地。而且武术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仅仅只是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它对一个人的品行人格乃至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武术对大学生的功能与作用

(一)武术具有健身养生、强身健体的作用

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各项生理功能,使身体的各项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而武术运动强调以健身为主,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为最终目的,和现代体育、终身体育目标一致。武术运动遵循人体运动原理,具有科学性,并从整体运动观出发,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讲究“内三合”、“外三合”,注重心、神、意、气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更有助于人的健康[2]。大学生从学业繁重的高中步入大学,在这时间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中有着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喜爱的体育运动,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必然受到众人的青睐。

(二)武术具攻防技击的作用,能提高大学生防身自卫的能力

武术不仅有强身养生的价值,而且具有防身的价值。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广泛的技击含义。武术起源学说中有这样一种说法:武术起源于古代的狩猎和战争,为了战胜对手就要在搏斗过程中抓住敌人的弱点予以反击,武术就是搏斗技术与经验的总结。就武术套路来讲仍是以踢、打、摔、拿、击、刺为主要的技术内容。学习武术后学生掌握了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身体也变的更加灵敏,应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武术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增强大学生的进取心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意志是指自觉确定的,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并且客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武术锻炼必须遵循的一条就是功贯始终,指武术基本功的训练贯穿训练的全过程,然而众所周知武术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为枯燥的,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重复中锻炼学生的耐性。让我们的学生经过这四年的大学生活不论是在精神上,身体素质上,还是意志品质的培养上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武术教学可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中华武术不仅强调爱国、正义、重信、有礼等武德的培养,而且从一开始就重视内在精神的修养。例如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深入讲解太极中的“虚静”,“舍己从人”思想,加强学生对太极拳理论的认识和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谦虚乐观的生活态度,减少学生生活中产生的焦虑、冲动、暴躁等心理和行为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还可以通过武术的教学比赛培养学生处世不乱、遇事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3]。

(五)武术可以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武术文化发展的灵魂。在新时代形势下,现在大学生首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武术文化中的创新是以传统武术为源头,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武术进行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将武术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融入到普通高校学生的教育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帮助学生对人生目标的确立和知识的学习[4]。

四、结束语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被世人所赞誉,这绝非偶然之事。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都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纵观武术文化思想的实质内涵,归纳其中的精华真谛,武术特有的健身功能、养生功能、防身功能、娱乐功能等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之,武术带给大学生的是体质、心理和社会的多重效应。在全民健身的旗帜下,武术的价值将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其科学性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体育学院专业教材.中华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

[2] 陈秀花.武术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搏击:体育论坛.2009(04):75.

武术基本功教程范文4

摘 要 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已自成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同时具丰富的哲学思想、医学知识、道德和礼仪准则。中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竞争中的主力军,能使我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中小学应丰富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培养和引进,从多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 传统武术 传统文化 中小学 教学 传承

一、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1]。传统武术有着长期流传、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形式多样、作用显著的特点。传统文化是指由于文明演变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与民族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代表自己该民族特色的总体表征。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化,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

二、传统武术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传统武术自成文化体系

传统武术本身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渗透着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伦理学、兵法学和中医学的内容。观念方面,传统武术讲究仁爱、和谐、礼义、信勇的武德,这种超越武术技术本身的意识是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的渊源所在。制度方面,各门派有不同的武术技能和规则,这些武术规则制度也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器物方面,常用十八般武艺的武器在造型、器材、使用方法各有差异,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武术文化内容。无论是武器知识,还是武术思想、特色招式、武术理论,都是中国传统武术智慧和经验的总结,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知识。

(二)丰富的哲学思想。

传统武术不仅讲究形体规范,也十分注重精神与形体的统一,追求内外合一,体现了哲学的整体观。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拳种,它能流传于国内外长盛不衰,与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有关[2]。太极拳中有许多属于阴阳变化的表现。五行本来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3],在形意拳则充分利用了其相生相克的辩证理论。“道”是传统武术最根本的拳理,“气”在传统武术中被视为原力,道与气的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主要思想,是传统武术的重要哲学渊源。

(三)规范的道德及行为准则。

武德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以“仁”和“爱”为核心伦理体系,是中国传统武术伦理观的核心,从言行、传承各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礼仪上来说,传统礼仪文化也渗透在传统武术中,武术礼仪是习武者最基本的行为道德规范,讲究礼尚往来,推崇君子之礼,形成了习武之人特有的礼仪规范。

(四)丰富的中医学知识。

传统武术和传统中医很早就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高度统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精神活动与身体机能密不可分。通过肌肉骨骼等的锻炼来达到培养精神、调理气血的“内外兼修”,几乎是中国传统武术所有拳种流派的宗旨。

三、中小W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传统武术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可见传统武术在传承传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具有继承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都不可能中断自己文化发展的历史[4],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经过五千年历史逐渐积淀的结果,它在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国家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

中小学生有承担起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只有通过学校对中小学生加强传统文化基础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6]。也只有将武术置于学校通过青少年进行传承,才能更好的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7]。

(二)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发展

竞技武术以培养运动员为主要目的,并不适合普通中小学生的习练。传统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习练中要求脚步稳固,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动作的角度、幅度,更适合中小学生练习,不会违背传统武术的习练原则,也有利于学生在学武初期学好武术。在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武术课程,既开创了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新途径,又有利于传统武术的传播与普及[8],与竞技武术并不冲突,还可以做到“传统”与“竞技”协同发展。

四、中小学传统武术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丰富传统武术教学内容

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应该选择在当地盛行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拳种,结合各地特色选择某一拳种[9],再以该拳种的初级、中级、高级套路作为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对传统武术基本功的积累原则,应该以各传统套路中姿势舒展动作简单的初级套路为主。此外,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加一些功法运动,如“静功”“柔功”。由于传统武术的攻防含义十分丰富,还应在套路教学时,穿插教授一些实用的攻防动作内容。

(二)培养和引进传统武术专业人才

传统武术进入学校的关键是武术师资建设的问题,中小学校可以采取培养和引进传统武术专业人才两条路同时走的策略。武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武术文化知识的研究和探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体育教师进行短期培训,让体育教师承担传统武术课程。

(三)要着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需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调整,把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等武德观念体现出来,使中国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所强调的文化思想加以强调。其次要在传统武术教学中营造文化氛围,以文化态度来对待传统武术。可以邀请专家讲授专题课程,观看传统武术有关的影视作品,探讨其中武术的文化意味,鼓励学生对武术的内在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再次将传统文化考察纳入评价评价体系,文化教育成果的评价才能更加真实全面。

五、结论

文化性是传统武术的基本属性,传统文化是传统武术之魂。中小学开展传统武术教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教学时选择丰富多彩的实用味性强的教学内容,要多方面开发传统武术教学人力资源。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武术教学过程中,回归传统武术的文化本色。

参考文献:

[1] 周良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刘俊卿,田林.论太极拳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促进[J].阴山学刊.2013(2):74.

[3] 贾亮,黎桂华.武术传统文化与实用套路解析[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8:28.

[4] 侯平.立足文化现状构建先进文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2):460.

[5] 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院.2008(2):52.

[6] 张泽静.寓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4.

[7] 金涛,韩政.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之路[J].中华武术研究.2012(12):41.

武术基本功教程范文5

关键词:体育;武术;教学;中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52-01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培养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在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传承中华文明等方面也有着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替代的价值。学校是推广和普及武术的重要阵地,体育是武术推广的主渠道学科。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武术的必要性。

一、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武术教学的意义

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与精神都在武术的精神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武术同时对强身健体有着显著的功效,武术的道德也在不断的影响着当前的中学生,起到教人做人的作用。

1、武术可以自卫防身。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都是以攻防的动作为主要内容,可以起到一定的自卫防身效果。这同其他的体育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他的体育项目能做到的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效果,却不一定在自卫防身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2、武术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武术课程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武术基本技艺,而且能培养吃苦耐劳、果敢顽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长期以来中华武术都有重礼仪、讲武德的优良传统。通过习武,让正在成长的中学生可以学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礼仪守信、宽以待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3、武术有助于形成健美的体魄和优美的姿态。武术是力与美结合的艺术。武术锻炼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灵敏度、协调性等,能使身体更加健美,形成优美的姿态和健康的体魄,举止言行流露出潇洒的风度。

二、目前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短浅。目前在初中生体育教学中,就体育与武术的集合教学来说,教育目标只是定位在基本运动技能技能的提高和发展上,忽视了终身体育教育这一最高目标。在实践中,教师在课上过分强调运动负荷的控制和技术教学的精雕细刻,而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要实现终身体育锻炼就得培养学生成为终身爱好者。学生难以忍受这种只求精确操练,漠视个体价值和意义的武术课,进而大量的学生对武术和体育的兴趣大打折扣。

2、武术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在以往的教学中始终是以完成教学大纲目标为主,大多采用讲解―示范―领做―练习的传统教学手段。其教学方法单调,形式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在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中造成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力的发展。

3、教学内容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当前学生需要。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养成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条件。目前各中学武术与体育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和套路上,这与各中学的教师素质、体育教学设备条件缺陷有关,没有符合初中生个性和兴趣的教学内容。

三、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策略

1、教学目标要促进中学生武术终身思想的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是现代社会对体育的客观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应当反映体育教学效益的长期性、延续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因此,在通过武术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步人社会后能自觉地科学锻炼武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2、教学内容要形式多样。教学内容的合理化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武术教学内容应符合中学生的兴趣来合理安排。武术教学的形式多样化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开阔学生在武术领域的视野和知识面。武术教师的知识,技术水平是有限的,而武术是博大精深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武术协会或武术馆里参观、座谈、学习,了解武术的传统理论和思想,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专业队的训练和比赛,参加国外武术组织的访问表演等。同时还可以邀请有代表性的拳种流派继承人或专业队教练员等专业人士来介绍各方面的情况,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武术训练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武术有一个全面观,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3、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一旦学生对某项运动产生兴趣,就会在练习中投入更大的精力。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武术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刚开始学习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浓厚的,因此在刚开始教学时注意暂降低对基本功的要求,能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就达到了目的。教师在讲解示范时要体现武术的特点,并同时选择几个有难度的组合或分段表演给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要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武术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也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和系统性,学习武术一般要从简到繁,从浅及深。学生的武术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上武术课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4、注重武德的培养。在武术与体育相结合的教学中,还应注重中学生武德的教育培养。就是要求习武者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和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道德观。

总之,在武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教师业务和专业技术水平,优化武术教学内容,在初中体育中传播武术的精髓,并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一技能不仅能满足学生运动兴趣,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与终身爱好的需要,也是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树立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武术文化的魅力,更加积极地学习和传播中华武术文化。

参考文献:

武术基本功教程范文6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翻身 技术技巧

技术技巧是舞蹈表演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中国古典舞中的技术技巧有着极强的训练性和极其丰富的表现性。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体系是,以借鉴戏曲舞蹈为基础,融合中国武术的动态和动势,同时吸收了西方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成功经验,综合而形成的一个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训练功能的动态体系。这一体系之下有着独特的舞蹈技艺、严谨的训练步骤以及规范化的审美特点。而翻身类技术技巧则是其中不容小觑的重要内容。

一、翻身的来源探究

中国古典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历史渊源,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独具艺术性和民族风格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从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渊源来看,这种具有继承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态技艺表演手段,在中国古典舞的重建和发展中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甚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继续发展。

(一)戏曲中的翻身

可以说戏曲舞蹈中的翻身动作是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的前身,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是对戏曲舞蹈翻身动作的继承与发展,在戏曲中的翻身动作十分丰富,形象内涵也各有特色,“生”“旦”“净”“末”“丑”每个“行当”的造型表现力及形式美也各有不同,相对应的人物角色也拥有特定的翻身动作。比如“掖腿翻身”“踢腿翻身”经常出现在刀马旦、武旦和花旦的动作里。“掏腿翻身”是“武生”“刀马旦”“武净”及“靠把老生”必备的“行当功”。①

在京剧中起霸、走边等,运用翻身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人物性格,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急速有力的翻身,则表现英武刚健。翻身动作在戏曲片段中主要承担情景、情绪表达的作用,而中国古典舞中的翻身传承于戏曲翻身,从古典审美的角度出发将其得以发展与创新。

(二)武术中的翻身

除了来自戏曲中的翻身之外,在中国传统武术中,也给古典舞蹈中的翻身提供了相应的灵感和依据。来自武术套路里的“翻腰”其实就是一种武术式的翻身,是武术的基本功之一。

翻腰:预备姿势,右歇步双摆掌

动作说明:上体前俯,沿纵轴向左翻转一周;同时两臂先左后右依次抡绕成左歇步双摆掌。

要点:上体必须沿纵轴翻转,快而有力,两臂要抡成立圆。

教法提示:

(1)先保持一定高度做左右翻转练习。

(2)先放慢教学,让学生体会翻转的感觉及双臂抡绕的路线,然后再加快速度。②

翻腰也有着极强的韵律美,先静后动。在刚性的武术中,用腰的柔韧使中国武术刚柔并济。而这些都给中国的古典舞中的翻身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可以说,古典舞的翻身就是融合了戏曲中的翻身与武术中的翻腰,结合古典舞自身特点,为诉求艺术美感应运而生的。

二、中国古典舞中对翻身的借鉴与发展

(一)舞蹈翻身的审美特点及技法分类

中国古典舞中的翻身是一项得天独厚的技术技巧,立圆的动态和相应的手臂连接动作的完美配合。拧俯仰动态姿势无缝隙的衔接,收与放、顿与展之间的鲜明对比表演,赋予这种技术技巧动作以生动的韵律感和层次感。

中国古典舞中的翻身来源于戏曲和武术,区别于芭蕾。芭蕾舞强调“开”“绷”“直”以及延伸、拉长。古典舞强调“拧”“倾”“圆”“曲”的审美特点,而这四个特点,在翻身动作中得以完全体现。立圆的线条、曲线的身体、倾斜的动感、拧转腰劲。从动态和形态上都具有古典舞所独有的审美风格。

中国古典舞中翻身类技术技巧种类繁多,主要以手部的配合或重心的不同来区别,但在腰部的能力和特点上是共同的。

1.手主要有两种类型:“敞开”和“刺”

“敞开”就是翻身时手臂打开,要像车轮一般。“刺”就是翻身时手和臂要像利剑急驰出去一样,整个身体成长形状。

2.脚下的变化主要有双脚重心翻身,单脚重心翻身和移动重心的翻身三种

(1)双脚重心以踏步翻身为基础,以踏步半蹲俯身90度的准备姿态,头顶对前方,手臂山膀按掌位,以髋关节为轴心,腰为力点,手臂打开双山膀走立圆轨迹,进过侧腰、后腰、俯身、双脚脚掌、脚后跟交替碾动的过程,完成身体与地面平行的翻转动作,他们的发展是跳踏步翻身、矮翻身等。

(2)单脚重心以点翻身为基础,以侧腰旁点步、手臂平侧位、头顶对前方的准备姿态。动作腿经吸腿向支撑腿外侧点步,支撑腿做半脚掌的碾动,完成以腰为轴心,手臂立圆轨迹的连续翻转动作,它的发展是吸腿翻身、跨腿翻身、盖腿翻身等等。③

(3)串翻身则是移动重心的翻身,以侧腰旁点步,手臂平侧位、头顶对前方的准备姿态,双腿屈膝、做交替点踏步,完成以腰为轴心、手臂走立圆轨迹的连续翻转动作。可以原地或行进完成。④

以上所有翻身的特点和运动轨迹都在于腰部的能力,这是做好一切翻身的基础,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道理。

(二)舞蹈中翻身的运用

在舞蹈剧目表现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的连贯性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衔接动作决定着舞蹈的细节。翻身是一个很好的衔接动作,如剧目《再别康桥》中,男演员用一套复合类的翻身技巧的衔接给观众带来十分流畅的视觉效果,给人印象深刻。

不仅如此,翻身动作还具有情感表达功能,当在剧目中人物性格塑造或剧目情节需要情感表达时,那么翻身动作的表情性就是成为表达形象或情绪的有力途径。“轻”“慢”“柔”的翻身可以表达人物情绪舒缓或悲切等,“稳”“块”类型的翻身可以表达人物高兴或着急的情绪。如剧目《大师哥小师妹》女演员开场的点翻身接吸腿翻身和中间的一圈串翻身,充分体现了小师妹武艺精湛,天真活泼的性格。

翻身还具有烘托气氛的功能,当舞蹈剧目跳脱出故事情节的拘束,舞者的内心感情需要途径外化为具体时,技术技巧的运用,就能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情感,使大家在审美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如舞蹈《扇舞丹青》中身韵与技巧相融合,连接巧妙,虽然剧目本身没有要表达的具体剧情,却有要表达的主旨意境,需要独特的技术技巧来烘托出这种意境所需要的氛围。

由此可见,翻身可以根据舞蹈作品需要人物个性、场景气氛提供不同类型的情感表达功能,去满足创作需要的表情状态。由于翻身在技术上的要求比较高,同时观赏性也非常高。正因如此,翻身也是很多编导在创作和编排舞蹈时最常采用的一种技术技巧。纵观中国古典子剧目,甚至包括一些民族民间舞蹈剧目都会或多或少的应用到翻身这一技巧,最近几年的少数男子剧目中,翻身技巧也开始得到一定范围的应用,而且这种应用趋势仍在不断加强中。

四、中国古典舞翻身训练步骤及要点解析

(一)翻身开“法”前的辅训练体系

翻身的科学性,在于训练步骤上的正确分解动律训练,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融合与发展,在开发之前的辅训练,是翻身能够完美展示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对于腰的训练性

中国古典舞尤其是翻身动作对于腰部能力有着十分高的要求,内容也十分丰富。所以掌握腰部在前倾状态下的稳定翻转是控制和掌握翻身训练的主要部位,腰部的训练并不单单指我们常说的“中腰”训练,其范围更加的宽泛。除了中腰,还包括上腰和下腰的训练。上腰是指胸腰,主要包括肩关节和膀跟,这一节训练中的开幅度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古典舞的女演员。中节则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腰部――胸部以下,胯部以上。对于这一节的训练更是重中之重。初期训练中除了柔韧性之外,腰背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应该注重拧腰、背翘和旁提的训练,同时相应的下、耗、甩的训练也不容忽视。下节主要是指大腿根、胯根这一节,对于这一节的训练应该注重“板腰”能力的加强。因此,训练过程中对于腰部的训练是基础练习中必不可缺的,尤其是翻身这一注重腰部表演的技法技巧。

2.翻身开“法”步骤

首先,翻身的基础性训练上,一开始要注重理论的讲述。将翻身的要领、要求、特点、步骤和环节在理论上给学生讲述清楚。通过直观示范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动作的真谛和内涵。然后,便是分解式动作的练习。因为翻身动作都是一气呵成的连贯性动作,其发力不像是旋转的发力只有一次,翻身的发力是连续性的,所以像这种连续性强的翻身在翻的过程中我们要思维清晰,翻身的规格要清楚,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质量,这样才能准确地完成各种翻身动作。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讲解和示范的结合,同时将一个连贯动作分解为几个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和掌握的小动作和慢动作。在翻身的运动轨迹前、旁、后、旁、前腰的不同舞姿下进行“摆”与“控”的训练,让学生清楚翻身的运动轨迹,使学生从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把握。将一个正确而优雅的翻身通过反复的基础训练,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通过不断的基础实践和训练从基础翻身中不断加强翻身动作的难度。

翻身除了腰部的正确翻转以外,手姿的方位是体现各类翻身特点的重要部位,所以手的训练必须与腰部训练合为一体,我们称之为协调(这其中还包括腰以下的胯、腿、膝、脚、步伐的共同配合)。在肢体语言的教学和训练中,协调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尤其是技术技巧没有协调性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也会缺乏相应的美感。只有做到上下肢的统一和协调,才能使整个舞蹈动作更加圆润、流畅。而翻身的动作轴在人体中段。对于上下身的协调训练也是翻身动作训练的一个重点。

(二)翻身中“轴”的把握

首先,轴是翻身动作的中心点。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轴”的把握和训练。翻身中的轴往往和传统意义上的垂直轴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训练中更要根据不同的翻身动作做好相应把握。其次,要注意的是,翻身转动的轴一般集中在腰部或胯部,这是翻身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过程中只要翻身动作启动就一定要保持身体中段的固定,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连续性的翻身技术技巧中应对自如。

结语

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戏曲舞蹈翻身的继承和创新。在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使现在的古典舞翻身更适应于中国古典舞剧目的需要。

翻身作为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技巧训练内容和剧目的表现手段,还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可以更好地展现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性。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翻身的结构、形式的发展非常丰富。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合理、科学的体系进行训练,只有规范性的训练才能体现技术技巧的科学性,只有用科学性的方法才能体现技术技巧的规范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道理就在于此。翻身动作不但在舞蹈作品中运用,还能将舞蹈剧目中的人物形象、剧情更贴切地表达出来,同时也将中国古典舞独特的风格表现出来,不再拘谨于戏曲翻身的条框中,完全融入进了舞蹈的内容里。随着时间的前进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的发展将会越来越精妙。

注释:

①郭梅.图说中国戏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178.

②候介华.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26.

③北京舞蹈学校古典舞教研组.中国古典舞教学法[M].北京:北京舞蹈学校资料室,1960:102.

④王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