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论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发展的论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发展的论据范文1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医药卫生期刊的质量与要求及评估标准,主要适用于综合类、学术类、技术类、检索类和科普类医药卫生期刊。

2本标准引用的国家标准和法规

BG/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位: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GB/T3179-92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

GB9999-88中国标准刊号

GB/T16828-1997中国标准刊号(ISSN条码)部分

GB788-87图书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GB3259-92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GB11668-89图书和其它出版物的书脊规则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GB/T13417-92科学技术期刊目次表

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

GB/T3860-1995文献叙词标引规则

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GB3100~3102-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

GB8170-87数值修约规则

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T15835-1998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

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

国务院(1997)第210号令.出版管理条例.1997-01-02

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第12号令.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1991-06-05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发信字(1994)148号文,关于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的通知.1994-08-02

新闻出版署、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1992-07-07

新闻出版署新出技(1993)1070号.关于在出版物上全面推广使用条码的通知.1993-08-09

3质量要求

3.1政治标准要求

3.1.1路线方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以及科技发展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

3.1.2政策法规遵守宪法执行国家有关科技、新闻、出版、保密、版权、专利、广告、医药卫生、中医、人口、环保以及国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

3.1.3思想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宣传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反对各种伪科学、歪理邪说、江湖骗术等。

3.1.4道德规范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医学道德和编辑道德。

3.2内容质量要求

3.2.1综合类期刊

3.2.1.1创新性论文具有新观点、新认识、新思维、新措施,或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趋势、新策略,或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3.2.1.2科学性反映本学科科技管理发展动态和交流管理经验,并指导现实工作。选题实用,立论科学,论据可靠,观点明确,论证有力,推理符合逻辑,结论正确。

科技发展的论据范文2

一、要明确教育的主要任务

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 。但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很多学生长期待业。高职学生由于“适销对路”,就业形势相对较好。这说明,我们教育在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对口的人才。

二、要看到中国教育的巨大成就

我国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以下方面:

1.扫盲工作已经完成。

建国之初,全国人口中有绝大部分是文盲。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扫盲工作已经完成。

2.建立健全了各级教学教育机构,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这些年来,各级各类教学、教育机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级各类中专、职业教育机构发展迅速,已经遍地开花。近几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经济稳步前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近几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总体上中国经济发展平稳。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

3.教育资金投入加大,教育设施有所改善,教师待遇有所提高。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加大了对教育投资力度,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有所改善,教学条件有所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多次提高教师待遇,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三、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很多高校为了经济利益,一味的扩大规模,而相应的师资配置、教学设施等软硬件设施又一时难以跟上,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弱。另外,许多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学生学无所用。教材设计落后于时代。

2.基层教育机构经费不足,教育设施落后。

许多中小学教育设施极其落后,有些甚至连校舍维护的基本费用也没有。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路

中国教育改革要自上而下的推行。要营造好的社会环境,通过舆论宣传,争取社会支持。创设民主的教育管理模式,废除个人负责制。

五、中国教育改革的措施

1.大学教育要合理控制规模,按照社会要求开设新课程。

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内容要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设置课程,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避免盲目性。教材编写者首先要加大教材编写的改革力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紧跟时代的脉搏,编写出质量更高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材。

2.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加大在基础教育中的投资比例。

现在的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有些学校教室简陋,缺乏基本的教育教学设备。注重依法治校,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来达到防止校园腐败的目的。保证教育资金充分、合理应用。

3.加强教育的管理,加强教师培训。

建议设立举报电话,号码公开,严厉制止不法行为。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从时间上、制度上予以鼓励和保障。改变“个人负责制”,逐步实现集体负责制,权利分散后,民主得以加强,使决策不因个人的决策失误而受影响,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把“推行素质教育”逐渐落到实处。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需求。

六、结语

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巨大,问题众多,改革势在必行。这需要从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入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也是一个意义重大,惠及亿万人,惠及千秋万世的伟大事业。希望社会各界关心教改,支持教改,愿教育改革早日成功!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的就业状况》/question/28767061.html 18K,2007,7,3。

[2]《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question/28767061.html 18K,2007,7,3。

[3]初中一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40页。

[4]《教育问题》/view/21982.htm 28K,2009,8,27。

科技发展的论据范文3

一、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经济发展的根本

稍微观察过当今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人都会注意到,它们经济增长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其产业结构的不断技术密集化,这种技术密集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一国最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变得具有了更高的技术含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是一国能够形成净出口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技术密集化集中体现了一国全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密集化。这种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的过程就是台湾人所说的“产业升级”。这也与当代的经济增长理论相符:按照当代的经济增长理论,现代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人均收入的提高主要来源于生产中的技术进步。

确实,上述说法的前提是可以按生产的产品不同把生产分为“技术含量高的”与“技术含量低的”。这种分法当然并不很严格。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生产同一种产品如棉布,这些不同的方法有着不同的技术含量。但是,如果考虑到企业总是在生产同种产品的不同生产技术中挑选成本最低的那种,不同种类的产品生产在技术密集的程度上就还是有着显著的区别。例如,纺纱的技术含量显然低机生产的技术含量。

19世纪以来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技术密集化道路有相当大的共同性。一国进入了开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之后,首先具有了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一般都是纺织业,因为它需要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此后的技术密集化道路取决于一国走哪一条产业升级的路径:在发展重工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和韩国),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依次变为钢铁、化工、造船、汽车和机器制造、飞机制造和计算机高技术成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大型数据机)等等;而在发展轻工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则依次变为日用消费品、服装、电子产品等等。走这样的技术密集化和产业升级道路,世界各国几乎没有例外;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越快,经济增长就越快;不能迅速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的国家,其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速度必定不快。最近几年陷入经济困境的东亚国家,多半都是由于没能将整个经济的支柱转向更加技术密集化的产业。例如,自80年代以来日本的优势产业就是汽车制造和家用电器产品,这种产业结构至今没有明显的改变,这就从根本上妨碍了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这是最近10年来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之一。

由此看来,对一国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来说,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例有多高、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有多快,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一个国家完全可能在短期中出现对外贸易增长快、整个经济增长慢甚至经济衰退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的对外贸易增长快是该国经济出现了重大问题的表现。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重更不是一个好的追求目标。任何严肃的经济分析都可以证明,对任何国家来说都存在着一个最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这个依存度和低于这个依存度都不是什么好事情;而且由于运输成本的限制,国家越大,其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就越低。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可以高达100%,而美国、日本的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不过是20%。最有意思的是,象德国这样的国家对外贸易虽然占gdp的60%,但是它的大部分对外贸易是对周围的欧共体国家进行的,对欧共体以外国家的贸易只占其gdp的20%。整个欧共体对欧共体以外国家的贸易也只占其总产出的20%。而欧共体在土地面积和人口上与美国处于一个数量级。这是一个典型的证据,说明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例与国家的规模成反比。这被克鲁格曼概括成一个规律:越小的经济体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例越高。

上面的国际比较表明,在当代,人口、土地面积与美国大致相当的工业化经济体的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例只应当在20%左右。中国的土地面积与美国大致相等,人口为美国的数倍,最近几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却在40%上下。从发达国家的角度看,这是高得不正常的。形成这种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原因,是相对于国外的生产率,中国生产可贸易商品的生产率相对较低而生产非贸易商品(如理发)的生产率相对较高,从而使中国国内以人民币计算的非贸易商品对可贸易商品的相对比价,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非贸易商品对可贸易商品的比价。这一方面低估了中国的总产出,另一方面又高估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人以购买力平价方法估算,认为就实际产出来说,中国的gdp应当比现在的统计数字高4倍,相应地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就降到只有10%了。这说明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统计方法问题,是由于按国内现行价格和汇率进行统计的结果。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研究的问题十分重要的是,在经济增长很快的国家,由于可贸易品相对于国外的生产率增长得快于非贸易品相对于国外的生产率,在进一步的高速经济增长中以本国货币计算的对外贸易额增长慢于当年价格gdp的增长,就是按国内现行价格和汇率统计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会下降。日本和韩国都曾经出现过按现行统计数字计算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这不仅说明对外贸易依存度并非越高越好,而且说明经济高速成长到一定时期后还要求统计上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适当下降。

总之,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必须围绕着这一点来决定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使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完全服务于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东亚国家前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不是它们实行了外向型经济,而是它们使自己的对外贸易战略、外向性经济以致整个的经济政策都为尽快的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服务。

对于中国来说,最有效地为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服务的对外贸易战略肯定不会是自由贸易政策。一般说来,自由贸易政策对任何发展中国家都不会是一个最优的政策。

二、自由贸易政策有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自由贸易已经成为西方经济界不可动摇的教条。西方人的灌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世界的舆论,以致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人也相信,只有自由贸易政策才是真正的发展经济之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人还煞有介事地搬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算出了”中国如果接受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措施,2005年时的实际gdp会因此提高1.5%等等。按照这一类的论调,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就应当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放弃对本国产业的一切保护措施。而在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鼓吹自由贸易,是披着科学的外衣贩卖其损人利己的私货。自由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副毒药。

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兜售贸易自由化的药方,但是它们自己就不是靠自由贸易政策发展起来的。近200年来担当过世界经济最强国的那些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工商业落后于别的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当它们急起直追发展自己的工商业时,它们都对自己的新兴产业实行了严格的保护,而且一般都是在自己成为世界第一(至少是第一流)的经济强国之后才转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克鲁格曼这个国际贸易理论的权威自己就承认,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是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开始它们的工业化进程的”。其实何止是这三国,第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英国就是靠保护贸易发展工商业的。英国转向自由贸易政策是在19世纪上半期,那时英国早已坐稳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在这之前,当英国的纺织业还大大落后于其它国家时(那时纺织业是最“先进”的产业),英国政府曾经用最极端的手段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以致于禁止本国臣民使用别国生产的纺织品。而英国正是靠从纺织业开始的“产业革命”才成了以后一个世纪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把当今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与南美国家、与中国比较一下,就知道自由贸易政策如何有害于经济发展了。虽然南美国家取得政治独立的时间比美国晚了40年,但是19世纪初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差别,其它的经济条件(如人均可耕地面积、人种)都相差不多,当时它们在经济上都远远落后于英国。但是在整个19世纪中,美国人在不断反对英国人干涉其内政的斗争中对自己的制造业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主义,结果是很快就发展起了最先进的工业和经济,在19世纪末成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南美各国却被英国政府的“友好”姿态所迷惑,听信了英国人的甜言蜜语,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听任英国的工业来摧毁自己的制造业,到20世际初终于全部落入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列。世人现在都在传说拉美国家本世纪50年代以来保护本国制造业的“进口替代战略”如何不成功,他们却不知道,正是由于拉美国家吃够了19世纪的自由贸易政策的苦头,它们才在本世纪中期转向了“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我们现在有理由怀疑,这样大肆渲染拉美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又闭口不提它们过去自由贸易的失败,是西方发达国家为破坏落后国家的自主发展以永远保持自己经济上的优势而搞的宣传伎俩。

中国与美国是一个更好的对比:自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到20世纪初清朝灭亡前夕,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应当说是最合乎自由贸易理想的了。那时候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下,中国政府不能也不敢保护本国的制造业,仅有的关税壁垒也被国际条约限制而不得超过5%,实际上平均关税率连5%都不到。可是这样的自由贸易并没有使中国发展起来。1912年,当中国的进口关税平均还不到5%之时,美国全部进口的平均关税负担却为18.5%。须知美国当时已经是世界的第一经济强国、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却仍然以这样高的关税保护本国的产业,中国那样落后,却只有那么低的关税保护,中国的工业怎么能发展!现在的人都批评那时的,认为它的封建主义本质注定了它发展中国工业的努力不可能成功。其实,这样落后的国家,光是没有象样的关税保护这一条,就注定了中国工业不能发展。

现实和西方人信奉的鼓吹“自由贸易优越性”的经济理论形成了如此明显的对立,有些人还是如此虔诚地相信和宣传这一套学说,这是为什么?

这里只说一个理论上的根本问题:按可计算一般均衡“算出”的自由贸易好处根本就不可信。对自由贸易好处的全部论证都是以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为基础的。按照这个学说,只要两国生产同样两种物品的相对成本不一样,这两个国家就都可以出口自己生产的相对成本比较低的产品,进口自己生产相对成本比较高的产品,这种贸易可以使这两个国家都获益,因为它们都由此用自己有限的资源而得到了更多的商品。例如,如果英国用生产1单位呢绒的成本可以生产0.9单位酒,葡萄牙用生产1单位呢绒的成本可以生产0.83单位酒,那就不管它们的绝对生产成本是多少,都应该由英国向葡萄牙出口酒,而由葡萄牙向英国出口呢绒。而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贸易结构自动就会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这个要求。李嘉图自己认为国家之间在相对成本上的差别来源于它们在生产率上的技术差别;而以后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则强调这种相对成本上的差别来源于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别,即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之间有不同的比例。可计算一般均衡不过是把这些理论化为具体的数学模型,再利用统计数据对这些模型作了估算而已。

为什么现在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作出的估算不可靠?为什么作为这个模型基础的比较成本理论成了“自由贸易优越论”的论据,而自由贸易优越论与成功的发展经验有如此大的矛盾?其根源就在于,比较成本学说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都用僵死的眼光去看待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不承认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取决于生产的历史,不承认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影响生产率。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生产率高一些,它生产这种产品的相对成本自然就会低一些。但是生产率的高低不是天生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实践中的学习和锻炼。一般来说,人们干同一种工作的次数越多,工作效率就会越高;同样,一个企业生产过的同一种产品越多,生产效率就越高,其生产成本也就越低。这个道理,有工作经验的人都会感觉到。而美国人早就作过测算:一种型号的飞机的累积产量增加一倍,其生产成本就会降低20%。这种“学习效应”有两个特点:一种产品的生产率取决于它的生产历史,历史上生产过的越多成本就越低;一种产品的生产历史越长,其成本降低的潜力越小。从生产第一架飞机到生产第二架飞机就可以降低成本20%,而生产出一万架飞机之后,要再生产一万架飞机才可以降低20%的成本。由此看来,生产没有生产过的产品可以很快降低其生产成本,而生产老产品则不会降低多少它的成本。

如果考虑到这种学习效应,我们就可以知道比较成本学说对自由贸易政策所作的论证错在哪里:发展中国家生产过的“新产品”(现代工业产品)一定很少,新产品相对于旧产品的生产率一定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新产品相对于旧产品的相对成本也一定高于发达国家。这就是人们抱怨“国产小汽车的价格高”的根本原因。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率取决于生产的历史。而要使现代的新产品的相对成本降下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要多生产这些现代的新产品。发展中国家降低现代工业产品的潜力最大,只要坚持生产这些新产品,许多产品的相对成本就会迅速下降。但是由于这些新产品的相对成本最初很高,如果实行自由贸易,这些产业中的企业就会亏本,这些新产品的生产就无法进行。但是不从事这些现代产品的生产,就永远得不到学习效应,这些新产品的相对生产效率也永远不会提高。而如果以高额关税保护本国的这些新产品的生产,使生产它们的企业不至于亏损,这些新产品的生产就会发展,坚持一个时期之后,这些新产品的相对生产率就会提高,其相对成本会随之下降。这样,自由贸易政策实际上可能阻止了一国提高其历史上生产很少的产品的生产率,而保护关税政策则有利于提高这种生产率。用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之父、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话说,保护关税牺牲的是现在的价值,得到的却是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经济政策本身可以影响生产率的最典型例证。

以其现在的情况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根本就没法考虑政策对生产率的这种影响。它根本就不考虑“学习效应”,因而必然夸大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好处,低估它对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的坏处。使用这样的模型作出的测算根本就是不可信的。

针对19世纪中期的发达国家英国扼杀后起国家德国的经济的阴谋,李斯特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由贸易政策是最发达的国家扼杀其未来的竞争对手的手段。这在今日仍然是至理明言。克鲁格曼作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权威,在其所著的《国际经济学》教材中明确承认我们前边所说的学习效应的作用,也明确承认今日的发达国家多半都是靠保护本国幼稚产业起家,但是一谈到今日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就通篇都是它们的保护本国产业的政策如何失败,给人的印象就是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该保护本国的产业。对一种理论上完全有道理、历史上又是行之有效的贸易政策,他却硬要说它不适用于今日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写法不能不让人怀疑他写作的真正动机:我们有理由怀疑他在这里并不是抱着真正的科学态度,而是为了某种利益而从某种偏见出发来说话。这种利益就是当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利益,而这种偏见就是由美国的利益而产生的对落后国家发展的敌视。

落后的国家不应忘记,自由贸易政策是破坏其经济发展的一副毒药;而许多向第三世界鼓吹“自由贸易优越论”的人是披着科学的外衣贩卖毒药。

自由贸易的信徒们还有一个颇令人信服的论据:自由贸易可以打破国内企业在本国市场上的垄断,而这种垄断是无效率的,必然会造成低产出、高价格。这是对自由贸易的“促进竞争论据”。但是这个论据有偷换概念之嫌。从逻辑上说,也可以靠允许以致鼓励本国企业进入来促进国内市场上的竞争,打破垄断并不意味着需要引入外国企业。如果考虑到企业的最优规模这种效率因素,我们可以承认,“促进竞争论据”对小国是相当有道理的。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当今这个行业最有效率的公司规模是年产150万辆轿车。如果每个汽车厂商都达到这个规模的话,按“一户一车”即平均3个人保有一台车、每台车使用10年计,象韩国这样的小国有一个汽车厂商就足够满足本国需要了。但是一家企业独占国内汽车市场当然会造成极严重的垄断。问题在于,这个例子也恰好说明,“促进竞争论据”并不适用于中国。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即使达到“3户一车”、每台车使用15年,也要有6个年产150万辆的汽车厂才能满足中国的“稳态”需求。6个汽车企业还不足以造成足够的竞争吗?为什么只有外国企业来了才算竞争呢?实际上,中国汽车行业今日的问题仍然是厂商过多,竞争过度,而不是企业太少、竞争不足。这种举例分析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了,只要国内的经济政策得当,中国这样的大国完全可以即取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又仅靠国内企业就产生足够的竞争,完全不需要靠自由贸易让外国企业来制造竞争。“促进竞争论据”并不适用于中国这样的大国。

三、中国应当采取的对外贸易战略

前边的分析告诉我们,中国既不应当采取片面追求扩大出口的对外贸易战略,更不应当为了换取出口的扩大而过度开放进口。在今日之中国,对国内市场和产业的保护必不可少,问题只是应当保护哪些产业,开放哪些产业的国内市场。

关于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分析告诉我们,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贸易政策是保护它们的现在生产率相对较低、但是提高生产率的潜力又很大的产业,这些产业可以将本国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根据这种考虑来选择贸易保护的对象时,中国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系,那就是现在已有的产业结构。

在转向改革开放政策之前,中国为了不受美国和苏联等超级大国支配,曾经致力于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工业系统,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它包括了几乎任何一种工业部门。以当时甚至现在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衡量,这样建立起来的许多工业部门必定是产品性能和质量差、成本高从而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要求的技术含量越高的部门情况越是如此。这在航空工业等部门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转向改革和开放政策之后,这种部门的企业大都陷入了亏损的困境,成了经济上的包袱。

现在的人们大都忙于嘲笑建立这些企业时没有考虑经济上的承受能力,嘲笑这些企业是闭关自守的落后思想的产物。但是,现在真正重要的已经不再是清算过去,而是在现在的情况下将来应当怎么办。从经济发展要求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的角度看,这些现在还没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生产正是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产业升级中应当大力发展的生产部门。一个产业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经验,决不是有了资金能够买进设备就可以一下子办成的。台湾90年代初期的经济已经足够发达,但是当它要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时却没有任何基础可作支持。当时台湾为了发展自己的飞机制造业,曾经想买下美国的麦道飞机公司,只是由于美国政府的干预而没有成功。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一国现有的工业基础是多么重要,它本身就是国家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

如果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和扶植这些现在还没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保存并发展其技术力量,我们将会大大加快整个国家技术能力提高的速度,并且为国家将来达到发达水平时的经济准备好支柱性的产业部门。如果我们听任这些现在还没有竞争能力的部门在市场竞争中消亡,国家也还是要解决这些部门的那些往往是高技术的员工的就业和生活救济问题,还是要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得失相权,最有利的作法只能是不仅不放弃、反而要进一步扶植和发展这些部门的生产。而扶植这些已有的高技术产品生产的主要方法,除了国家通过各种渠道给予补贴之外,就是在对外贸易上保护这些部门的国内市场。

经济发展上的一般规律是,一国新生产的一种产品通常都是先占领本国市场,然后才发展到对外出口。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来说,只要人均收入能够很快提高,任何高技术产品在国内都可以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就是对客运飞机这种最高技术水平的产品,中国也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需求国之一。问题只是要以适当的贸易政策保护好自己的这个国内市场。

从中国目前的生产和贸易模式看,中国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水平:中国的技术含量相当于造船和家用电器生产的部门已具有了国际竞争力,因为中国已经开始大量出口技术档次比较低一点的家用电器和船舶。在这种情况下,目前中国应当全面放弃对技术含量低于这些产品生产的部门的贸易保护措施,将有限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保护的可能性集中用于技术含量高于这些产品生产的部门。那些原则上放弃保护的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部门从纺织品和服装生产部门一直到钢铁生产部门。在这些部门的国内生产中,只有个别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品种生产需要保护。因此,限制这些部门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应当集中在它们的那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品种上,如某些特殊的纺织面料、某些特殊的合金钢或钢材等等。在这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生产部门中,只有一个部门应当是例外,那就是农业部门。尽管农业部门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一般比较低,但中国还是应当对农产品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措施,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这不仅是为了保证中国的农业和食品安全,更是为了保护仍然占中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的利益。

根据这样一种对外贸易战略,目前中国需要重点保护的国内工业部门有:化工(包括石油化工)、机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飞机制造和计算机产业中的高技术组成部分的生产(如集成电路的生产和软件开发)。我们应当动用可能使用的一切关税和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将这些部门的国内生产保护好。为此必须对目前的关税和其它各种对外贸易政策作重大调整。目前我国的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是鼓励企业使用外国产的设备而不使用国产设备,鼓励企业使用进口飞机而不使用国产飞机,这种状况不应当再持续下去了。

目前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中国进口的一个很大部分。转向重点保护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可能导致中国的进口增长以致整个对外贸易的增长放慢,甚至导致对外贸易占中国gdp的比例下降。但是本文的第一部分中已经说明,在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统计上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是正常的。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只要这种下降是逐渐的而非急剧的,在对外贸易对gdp的比重下降到20%以前,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大惊小怪。

中国未来真正的经济问题在于中国的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要变成一个经济上的发达国家,就必须成为一个以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生产、包括机器设备的生产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在国际分工的体系中侧重于生产机器设备和其它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向这一地位迈进的过程,而为了完成这一发展,中国必须在对外贸易中全力保护和发展这样的产业。如果能够完成向这种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国的进口将以资源和初级产品、特别是原油为主;向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就是进口结构向以原油等初级产品为主的转变。我们现在就必须准备并着手开始这一转变。为此必须对整个对外贸易战略作大调整,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政策也都必须作大调整。

对外贸易战略上的最大调整,就是转向全力以赴地以关税和非关税手段保护本国的装备和机器制造业、高科技产业。这一方面会加快中国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因此加快中国长远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将出口所得的外汇收入节约下来进口石油及其它重要原材料。在成功地作到这一点的前提下,中国应当学习美国的战略,减少对本国领土上的石油资源的开采,将本国的石油资源储存起来作为应付重大国际危机的战略储备。在对外经济关系上,中国还应当尽可能加入俄罗斯和中亚的石油开发,与这些当事国达成“投资开发后换取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协议。这样可以使中国未来的原油进口来源多元化,一方面可以分散供应上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使中国能够顶住未来可能出现的西方的“禁运”和封锁。

与这些对外战略相适用,中国应当结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企业自主开发先进技术、取得自主的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在使用和开发技术上将应用节约能源的技术、特别是

科技发展的论据范文4

摘要:地理教学;学生;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133-02

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中学生的认识水平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是当前素质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为此,国家对教材课程进行了重大改革,而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和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就地理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创设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黄赤交角”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放开手脚讨论,大胆发言。很快就有学生发现黄赤交角的度数同回归线的度数是一致的,联系初中的知识,也很快能发现极圈的度数与之是互余的。在初步肯定学生的发现后,教师设置问题:如果黄赤交角为20°,将会有什么其他要素的改变。学生通过演示地球仪、思考讨论后,很快也能得出结论:回归线、极圈度数相应变为20°、70°,紧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中是否还有进一步的发现,这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得学生能总结出黄赤交角决定了极圈、回归线存在的规律。最后教师再进行拓展性的引导:这是否只是简单的数字变化,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季节位移、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这样,整个课堂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讨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创新中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能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二 通过地图,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想象渗透于思维,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中学生的想象力很强,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不能很快 向抽象的现实方向发展,形成创造性思维。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始终离不开的信息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对地图 仅是强调能够会读图、分析图,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看图说话",对地理思维的发展,也仅仅是 初级阶段。中学阶段可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潜力,在专题地图的制作开发上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 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驰骋,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发展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在初中区域地理 学习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初中所学过的地图知识,进一步讲解制图规范和简单编图程序,然后由学生自己自由 选题,绘制一张彩色地理专题小地图。这一作业的布置,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作业交上来时,许多 意想不到的内容映现在你面前。《世界野人分布图》上,小小的脚印图例代表"野人"的分布,《美国NBA篮球 队分布图》的底色是一幅红蓝相间的星条旗,《中国沿海开放港口分布图》上14个开放港口和特区、开放区宛 若一条腾飞的巨龙……这既有科学的基础,又富于浪漫的创造想象。正是学生对地理事物深入理解和追求而形 成的创造性思维的反映。

三 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

3.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

有些题目,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做,培养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向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正逆向思维的联结,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

四 鼓励提问,养成思维习惯

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教学中的启发诱导关系密切,但是从教师心目中还要相信学生,鼓励提问,只有在经常的循循善诱、使学生豁然顿悟之下,学生体会到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不断地喜欢探求知识,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提问,然后帮助他们一步步整理思路,揭示解题线索。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希望了解什么,要从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中想到自己的责任。学生喜欢思考,养成思维习惯,遇事爱动脑筋,而且愿意独立获取知识去解答困惑,这应该是教师的成功,教师要从向导和顾问的角度进行引导、指导和辅导,而不是只要求学生做装知识的袋子,教师也不应是机械传递知识的工具。

科技发展的论据范文5

一、形式多样――强化“听”

正常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规律一般是先听后说,先听后读,先听后写。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不善于听懂别人说话的人,其读说写能力不可能很高。小学阶段课堂教学占据学生听话训练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教师要特别珍惜课堂教学中的听话训练,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如读听记的训练方式、读听述的方式、问听学的方式、读听测的方式、读听评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听"。

(1)激发听觉,从机而引发学生思维。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素养,同时也要有良好的教学习惯。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流畅,课堂内容要丰富,方式要多样化。一旦教师的语言有了感染力、号召力,就能引起学生主动进行听讲,从而激发学生听话兴趣,慢慢地学生良好的听话习惯就能得到培养。

(2)加强对学生听话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的训练及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有意识听话来加强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信息,如可以采取提问或听述训练,提高学生瞬间记忆力。

(3)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理解性听话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在公共场所或生活中听到的一些好的歌词、名言、故事等,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去听并且记住听到的信息,?这也是听话训练的一个好方法.

二、贯穿始终――规范“说”

说话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培养的训练活动。特别是当今工作节奏高效化、生活内容社交化、科技发展高速化,小学生毕业后具备高素质的说话能力有助于步入社会适应政治、经济?、科技方面的交往需要。同时说话训练也有助于青少年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思维反应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培养。

(1)要让学生敢说话,培养学生说话的勇气。中学生因为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不爱说话或不敢说话,有的敢说话却支言片语、结结巴巴,这就要老师多提问来训练勇气,要加强对胆小、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交流训练,引导、鼓励和表扬他们多说话.

(2)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丰富学生的说话内容。有些学生作文很好,可是不善于言谈;有些同学作业非常认真,正确率很高,但上课一提问,他便"沉默是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口语的训练和复述能力的培养.

(3)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是个大学堂,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语言的训练和积累,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狠抓落实――优化“读”

(1)广泛搜集材料,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时'可以是诗歌、散文、报刊、杂志、格言佳句,也可以是文章中某句优美的言辞或极富哲理性的语句,并利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来提高阅读水平.教师搜集的材料学生感兴趣,就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加强理解性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多背一些课文。理解性阅读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要理解透。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记忆、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师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去阅读文章,争取自己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3)读中讲,讲中读,加强学生诵读训练。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诵读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综合训练――学习“写”

写作教学是一种综合训练,它既能从语言训练学生,也能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思维,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作文教学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选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修改文章能力,而审题、立意及谋篇布局训练显得尤其重要。

(1)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摘抄、背诵好词佳句甚至好文章。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实际让学生学着写,引导多动手写作,进行课堂作文练习时要及时评改作文,品读优秀作文,多表扬写作有进步的学生。

科技发展的论据范文6

关键词 多媒体;口语交际;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教学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年版)》明确指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效率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这个问题。

一、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交际兴趣、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积极心理状态,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探求新知。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为交际活动顺利进行营造良好氛围。多媒体以其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感染力强等特点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充分钻研口语交际教材,思考选择什么内容,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综合刺激,调动学习兴趣。如本人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课《我想发明的机器人》时,上课伊始,播放动画片《多拉A梦》片段,把学生引入口语交际课堂。多拉A梦聪明能干,善于发明创造,是解决主人大雄生活中遇到的麻烦、困难的高手,这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实际非常贴近,学生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此时我顺势导入新课:多拉A梦就是我们幻想的可爱、聪明、能干的机器人。你想发明怎样的机器人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大胆发挥想象,畅说欲言,详细地说一说我们想发明的机器人。这样设计课件演示,启发谈话,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作好铺垫。

再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口语交际课《讲人物故事》,在导入新课后,播放了一段青年评书表演艺术家关勇超讲故事的视频,他那声情并茂、生动传神、抑扬顿挫的讲述,绘声绘色的模拟,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跃跃欲试,激发出孩子们极大的学习兴趣、欲望和热情。而且,他的讲演就是怎么讲好故事的绝佳示范。学生在后来的口语交际中兴趣浓厚,教学效果甚佳,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运用 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的巨大作用。

二、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小学生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都比较少。如果借助多媒体呈现的事物、场景、视频、声音、色彩、动画等,学生们则能更快捷更准确地认识事物,从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有利于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我想发明的机器人》口语交际一课前,要让学生对目前已经发明的各种机器人有一个大致的、感性的了解,我告诉学生:科学家已经根据我们工作、生活的需要,发明了很多聪明能干的机器人。然后播放有关机器人的科教片视频,并作一些简单地介绍、解释,给学生一个机器人知识的普及、准备的过程。学生惊叹之余认识了机器人的许多功能,或者说认识了解了许多不同功能的机器人,从而保证口语交际有效进行,并且激发出发明创造的热情。

小学生对离他们现实生活比较远的科普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而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了解相关知识。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组口语交际内容《假如我会克隆,我要……》必须对“克隆技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上课的初始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介绍克隆技术,让学生了解了克隆知识,了解克隆技术的成就。然后转入本次口语交际话题: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想克隆什么呢?通过多媒体学生有了知识储备,而且通过多媒体开阔了眼界,激发起他们关注科技发展的兴趣,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就有话可说,从而带动语言表达的训练。

对小学生来说开展辩论性的口语交际也是比较难的,他们对辩题、正方、反方、辩手、怎么辩论等等都比较陌生。多媒体正好发挥作用,呈现给学生辩论的常识和真实的场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开卷是否有益》、六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课《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等都是辩论性质的口语交际话题。如在上《开卷是否有益》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收集证明自己观点的理由、论据。课上教师用PPT列举了正方(开卷一定有益)的多条理由,反方(开卷未必有益)的多条理由,让正反两方充实自己已有资料。然后播放大学生中文辩论赛视频片段,引导学生了解辩论的基本程序。在辩论实战环节,他们能利用自己占有的资料,模仿视频中的辩论展开辩论,甚至还能根据对方所说及时作出应对。在正反双方的辩论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三、运用多媒体激活学生思维、打开思路

发展思维是包括口语交际在内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年版)》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多媒体在学生思维发展中能以提供各种感性材料的优势,给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广阔空间。教学中,我们要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开拓思路,激活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一过渡如果有多媒体的帮助就会更顺利。例如口语交际《讲人物故事》一课,先出示教材内容:“我们来讲一讲人物故事。可以讲课本里的,也可以讲课本以外的,还可以讲现实生活中的。讲过后,大家评一评,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深。”然后,让学生认真读题思考,理解教材提示的话题内容和评议要求。接着教师根据《课标》中口语交际的学段要求,用多媒体出示本次口语交际的明确要求:

讲:自然大方 声音响亮 人物个性鲜明 具体生动 绘声绘色

(争当小小故事家)

评:认真倾听 态度自然 声音响亮 评议准确 询问补充

(争当优秀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