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制造业解决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制造业解决方案

工业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1

六、行业系统解决定方案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有效途径

对于千千万万中国的制造企业而言,在实践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道路上,需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专业知识扎实、行业经验丰富、实战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商,提供面向智能制造的集战略咨询、架构设计、实施方案、关键装备、核心软件、数据集成、流程优化、运营评估于一体的综合服务。

(一)为什么要推广行业系统解决方案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需求。站在传统制造企业的角度来看,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一系挑战,制造单元如何连成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工业控制系统如何与制造执行系统、企业管理系统实现集成?多年前的老旧设备上的数据如何采集、传输、处理?研发、生产、仓储系统如何有效对接?这些都需要一批行业解决方案企业来参与,这将会大幅提升行业整体的智能化水平。

二是有市场。站在致力于投身到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领域的企业角度而言,中国有一个广阔的市场,中国的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可以用四个“最”来概括:一是最大,智能制造的市场规模最大。有机构预计,到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量将超过三分之一。二是最快,市场增速最快。仍以工业机器人为例,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同比增长56%,居全球第一,预计未来五年的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5%左右,远超15%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年均增速。三是最全,有机构统计,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6个小类,是各国中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四是最复杂,国内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有些处于2.0要补课,有些处于3.0待普及,有个别企业处于4.0需示范,这在全球几个工业大国间是少有的。这给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中国的本土解决方案企业更熟悉自己的市场。

三是有路径。有路径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系统解决方案企业成长有成功的路径和模式。近年来,国内来自工业软件、智能装备、零部件等不同领域的企业,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领域,成功转型为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如青岛软控从提供橡胶轮胎配料工序的控制软件,逐步延伸至配料辅机、加工设备等硬件产品,再发展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石化盈科、启明信息、宝信软件、徐工信息等从制造业总公司中剥离重组,成为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二是系统解决方案企业培育有比较成功的做法。近年来,地方工信行业主管部门围绕如何形成和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进行着积极的研究探索。浙江支持成立了一批装备电子重点企业研究院,培养出一批各具发展特色及竞争实力的解决方案厂商。

四是有动力。面对当前传统工业智能化转型的广阔市场,面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求,面对尚未被大公司垄断的新兴市场,许多国内企业纷纷拓展业务进入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在实践中能力不断提升。上海明匠以制造设备数据采集、集成、处理为重点,在构建集自动化设备改造、工业网络架构设计、关键智能设备生产为一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智能工厂设计、规划、改造、实施等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沈阳新松机器人在做强传统的装配型搬运机器人基础上,积极拓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仓库系统解决方案等新业务。

(二)如何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涉及自动化、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电子信息等多个技术和专业领域,涉及技术、数据、产品、流程、管理等多个环节,涉及咨询、实施、运营、维护等诸多方面,技术体系、商业模式、产业生态仍在不断演进和探索中,需要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部委、地方、院所、协会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前期,工信部在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中,对于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与传统制造业融合有一些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对于致力于投身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企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讲有三个理念:

一是集成是重点。对于企业信息化而言,难点在集成,重点在集成,突破点也在集成。集成应用是德国工业4.0的关键词,提出了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两化融合评估标准把企业信息化水平分为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创新引领四个阶段。集成也是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的关键词,能不能解决工业控制与制造执行系统、制造执行与经营管理、设计与制造的集成、产供销的集成等一系列问题,是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是数据是灵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数据是资产、是资源,是一种新的生产管理要素。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数据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数据流、物流、资金流的协同水平和集成能力,数据流动的自动化水平,乃至数据驱动型企业的形成,决定了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从传统制造业角度看,生产装备自动化解决的是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即成本、质量和效益,而数据流动自动化解决的是大规模定制的问题。只有数据的自动流动,形成智能数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性化定制带来的成本、质量、效益等问题,解决生产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对于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企业而言,能不能把各种生产装备、工艺生产、经营管理、客户需求等各种数据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传输、加工和执行,能不能构建面向企业全业务、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流方案,是解决方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三是能力是主线。能力是相对于企业面临的问题而言的,相对于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能力总是显得不足,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面向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传统企业在提升传统能力的同时,需要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推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企业的技术、装备、系统、流程、管理、组织、商业模式、发展战略的创新、调整、优化,最终都要转化为竞争优势,转化为成本、质量、效益、服务以及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劳动生产率等的提高。这是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核心目标,是对既有发展模式和组织业态的重构。

七、“新四基”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关键支撑

(一)什么是“新四基”

工业有“四基”,包括关键的基础材料、核心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我国在上述领域的发展是相对薄弱的,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所以《中国制造2025》中门提出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在编制《指导意见》时,我们深刻把握全球智能制造演变新趋势,从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支撑平台的角度出发,提出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制造业基础的内涵更加丰富,需要突破“新四基”,即加快自动控制与感知(一硬)、核心软硬件(一软)、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一平台)、工业互联网(一网)等新型基础能力和平台设施建设,这既是加强工业2.0补课、3.0普及的现实需要,也是支持我国实现工业4.0示范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为什么要发展“新四基”

在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新四基”基础薄弱。一是在自动控制和感知领域,欧美日等企业在高端PLC市场的占有率超过80%,通过将工控网络产品和装备捆绑销售,形成了事实标准。工业领域的传感器主要依赖进口,传感器核心材料和器件基本被跨国公司垄断。二是在核心工业软件领域,研发设计工具、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通用产品主要依靠国外软件,面向航空航天、冶金化工、消费电子等特定行业研发、工艺、测试、验证环节的专业软件严重缺失。三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工厂网络静态配置、刚性组织的方式难以满足未来用户定制、柔性生产的需要,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呈现“诸侯割据,各自封闭”的状况,现场总线技术标准被国际巨头垄断,网络、数据、软件集成面临协议标准缺失的制约。四是在工业云与智能服务领域。GE、西门子、SAP等跨国公司围绕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以工业云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为载体,加快全球战略资源的整合步伐,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研究制定传感器产业发展路线图,重点突破微机电系统、生物智能、无线传感、自动化测量仪器仪表等关键技术和设备,提升传感器智能化、微型化和集成化水平。突破工业控制系统中核心芯片、伺服电机、驱动器、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关键器件和技术的发展瓶颈,加快推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布式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化。组织实施“芯火”计划,加快工艺过程控制、特殊控制模块等核心芯片产业化,推进国产嵌入式处理器研发和规模应用。

二是发展核心工业软件。突破虚拟仿真、人机交互、系统自治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瓶颈,夯实核心驱动控制软件、实时数据库、嵌入式系统等产业基础。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工业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加强软件定义和支撑制造业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信息物理系统参考模型、测试验证平台和综合验证试验床,支持开展关键技术、网络、平台、应用环境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测试验证,推动工业软硬件与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网络、工业信息安全系统和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

工业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2

作为德国总公司外派到中国的项目经理,年近6旬的已经有两个月没有回家了。新项目的开启,让他在国外驻扎的周期延长到了原先的4倍。

这个新项目是西门子为华晨宝马提供的全集成自动化解决方案。在华晨宝马的铁西工厂,主要负责总装车间中的输送项目。总装车间是工厂的最后一道关口,对设备运行率的要求高,他必要确保项目每个细节都执行到位。

为这个项目忙碌的,除了,还有很多西门子的普通员工,他们忙碌于项目现场,处理西门子为中国客户提供的数字化企业平台解决方案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事实上,西门子是目前唯一一家能够覆盖从产品设计到生产整个价值链的供应商。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工业业务领域总裁吴和乐博士表示:“数字化企业平台是实现数字制造的载体,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以太网等技术的强力支持下,集成了目前最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及生产过程软件和硬件,如制造执行系统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以及全集成自动化(TIA)、全集成驱动系统等。”

把这些概念做一个总结,那就是当下热门的“工业4.0”。西门子希望把自己的数字化企业平台技术扩展到中国,为制造业企业提高工程效率。

数字化技术

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大潘镇,超过200万平方米的华晨宝马铁西工厂里,整个车间被分为了两层,这样的格局不仅能够合理利用空中和地面物流的空间优势,工人们还可以让零部件和预装模块尽可能通过最短的路线输送到生产线上。华晨宝马的目标是将铁西工厂打造成一个全球生产灵活性最高的工厂,使其生产线能同时生产多个车型。

然而就在不久前,他们的这个愿景仍充满挑战。如何通过有效的生产组织和物流运送,保证每辆汽车生产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同时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型号的设备输送到适当的车辆,企业高层为这个问题纠结了很久。

最终,西门子TIA方案给出了有效解决方案。通过这套实施方案,铁西工厂设备运行率达到99%以上。而且在西门子LIS超宽带实时定位识别系统辅助下,总装车间取消了专门用于扫描车辆条形码的工位。车辆每到一个工位,各种信息会自动显示于工位前方的操作屏上,自动提供图片及装配辅助指令,直接引导工人完成相应工作。

这一流程被视作定制式生产的基础。如今,上千人设计一款汽车,至少需要8年时间才能生产出来。而未来,随着工厂制造灵活度的提高,一条生产线就能同时生产多个车型,甚至可以实现当月定制,下个月就生产出来。

当然,这个工厂项目只是西门子数字化企业平台众多解决方案其中之一。柯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采用西门子产品生命周期软件将产品上市时间缩短了20%~30%。全球最大的铝合金汽车零配件制造商中信戴卡已投产的两条生产线可实现一个人管理12个机台。亚洲最大的纸浆和纸张制造商之一的亚洲纸浆纸业集团借助全集成驱动系统,年均停机时间被保持在最低的12.5小时。

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生产方式的变化可以帮助企业以更有效的流程应对市场需求,提高反应速度,并帮助企业优化能源效率。西门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工业业务领域首席执行官鲁思沃表示,“作为德国‘工业4.0’计划的践行者和引领者,西门子一直致力于推进数字制造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帮助制造企业在这场变革中增强实力,进而助力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

从硬件专业提供商到系统解决方案的“大管家”,西门子在工业4.0道路上正在探索的,是一条软硬件结合的道路。

德国“优等生”

西门子167年的发展史几乎可以被视为近现代工业进程的一个缩影。从一个小作坊发展至今,西门子所缔造的超级工业帝国已成为德国制造的代名词。

从指针式电报机起家,到以信息技术为业务“主动脉”,西门子踩准了以电力、信息化为标志的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关键节点。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工业4.0”概念诞生之初,西门子再度嗅到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气息。瞄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以太网等技术,西门子集成了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以及生产过程软件和硬件。

近年来,西门子工业自动化集团先后完成了多项收购,收购对象皆为工业软件不同细分领域的佼佼者。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业务领域驱动技术集团总经理林斌称,“西门子如今拥有许多数字化水平很高的技术平台,例如在德国安贝格和中国成都。但这是过去多年里西门子花了很多的投入才搭建起来的。”

位于德国安贝格市的西门子电子制造工厂,是全欧洲乃至全球最先进的数字化工厂,为西门子提供印刷电路板等电子产品,100万次加工过程的出错率只有12次。为了准确收集数据,安贝格工厂超过3亿个元器件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当一个元件进入烘箱时,机器会判断用何种温度、多长时间以及下一个进入烘箱的元件种类,适时调节生产参数。

这正是西门子对德国“工业4.0”路线图的探索。据《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的描述,在未来智能工厂中,人类、机器和资源能够互相通信,智能产品知道它们如何被制造出来的细节,也知道它们的用途。

然而,这距离“工业4.0”所描绘的“数字和物理世界的无缝衔接”的场景,仍有很大差距。鲁思沃认为,“这场变革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工业4.0的真正到来可能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

中国版工业4.0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在探索自己的“工业4.0”。去年10月,鲁思沃造访中国工程院,就制造业的未来及“工业4.0”话题做讲座,与600多位院士、研究人员及企业代表交流。

事实上,西门子和中国的交流远不止这些。今年3月,西门子股份公司工业业务领域工业自动化集团CEO胡桉桐在西门子柏林燃气轮机工厂,接待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一行,就制造业的未来及“工业4.0”话题分享了西门子技术蓝图和愿景。

工业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3

厦门精瑞电脑有限公司技术处副理刘涛介绍说,近年来,unitech不断增强和扩大与世界IT大厂、软硬件厂商的战略合作关系,引进了微软嵌入式系统、WinCE及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并积极在RFID的应用领域进行合作开发。同时,unitech也密切了与Oracle及IBM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力地升级了产品的软件环境及企业应用范围,进一步提升了unitech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贵公司能为制造行业提供哪些物流产品及服务?有哪些典型客户?

刘涛:unitech的主要产品包括工业级PDA、掌上型及手持式数据采集器、系列扫描器等,此外还向制造企业提供包含以上产品的客制化集成解决方案。因此,我们不仅仅是IT产品提供商,更是技术、服务提供商。由于信息化往往会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甚至需要对原有流程进行变革,因此。制造企业与我们的合作往往不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们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典型制造业客户包括广达集团、英业达集团、奇美电子、华硕、合勤、统一马口铁等。

请简单介绍贵公司物流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组成?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刘涛:制造企业的物流信息化主要包括物流全过程的控制。以制造业的销售物流为例。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包括销售计划、产品出厂、NDC管理(运作中心)、仓储、干线运输、RDC管理、配送以及统计查询、破损货品退回、客户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提供全部物流过程的操作、控制、查询、跟踪服务。

我们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的销售物流解决方案具有强大的统计、查询、数据挖掘功能,而且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统计数据中依照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提供给企业决策层科学、准确的分析数据和结论。

以贵公司经验看,制造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存在哪些难点?应注意哪些问题?解决办法是什么?

刘涛:企业物流可以分解为货物流和信息流两大流。其中,货物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采购、制造和产品配送三个阶段的内容;而信息流则细分为计划(协调)流和作业流。事实上,无论是货物流还是信息流,都与从供应商到客户所经历的采购、制造与配送等过程紧密相关。

企业通过物流使原材料经过一系列过程转变为产品并送达客户而实现增值。其中货物流分布在企业物流整合中的采购、制造支持和产品配送等环节;同时,信息流也因这些环节间的交互作业而产生、流动。

谈到制造业物流信息化所存在的难点,我们认为:

首先,缺乏一体化、集成化的设计系统,与生产进程联系不够紧密;同时,制造业的零部件数量非常庞大,而目前国内制造业零部件标准程度低,缺乏真正可执行的行业统一编码,使得各企业之间、甚至是企业内部无法做到信息共享和集成。其次,信息采集手段落后,生产数据管理困难。信息多为手工输入,而且反馈速度慢,难以分类汇总及迅速检索,信息共享度低。第三,缺少统一的物资、物流管理系统。物资采购、仓储配送的时间、位置及数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第四,缺少相应配套信息系统,如经营、生产、计划、物资等管理信息系统,成本信息分析不够具体,难以实现对人力、物资、设施及资金的准确控制。第五,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各生产单位虽都有较强的质量意识,也有一套质量管理考核办法,但对产品质量的追踪、分析和控制有较大的难度。

要解决这些困难,对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分解、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共享是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

哪类自动识别产品在制造行业更受欢迎?贵公司有哪些核心竞争力?

刘涛:就制造企业的物流信息化而言,条码是企业切入信息化最简单和有效的突破点,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动识别(数据采集)产品在那些对信息化有所要求的制造企业中的应用变得日益重要。由于自动识别产品种类和品牌不断增加,制造业用户面临着一些选择方面的困难。我们认为,在性能需求被满足的情况下,当然都想买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但目前的情况是,不同企业的自动识别产品在技术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当产品趋同时,供应商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等软实力会成为最终胜出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我们主要的竞争力所在。我们一直强调包括售前技术支持在内的技术服务。除了常规服务,包括现阶段渠道伙伴的售后服务都还是由我们来做,同时unitech也在帮助渠道伙伴建立同等的服务体系。

针对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的现状,自动识别产品生产企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会?

刘涛:随着制造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厂家投入到自动识别产品的生产中。传统自动识别品牌产品的产量不断扩大,新的竞争者不断进入。从技术参数上看,各产品的差异性越来越小,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

虽然面临这些挑战,但我们更愿意把它看成是unitech不断实现超越的市场机会。

从我们自身来看,一方面,unitech经过几十年的稳步发展,技术水平获得了快速提高,生产的产品和其他品牌产品的质量没有大的差别。而且性价比更高。另一方面,当同类产品的一般性技术参数越来越接近的时候,核心功能的稳定性已成为产品本身的优势所在。我们从自己多年服务最终客户的经验中汲取营养,知道什么样的产品是客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发和生产,力争满足客户最细微的使用需求。

从行业角度看,虽然涌入自动识别领域的企业在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通过不断培训新客户,再加上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规模迅速扩大,自动识别企业的市场机会变得越来越多。

以贵公司的经验看,制造业客户在选择条码解决方案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刘涛:用户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求,有时会选择购买一种产品,有时会选择整个解决方案。

针对产品而言。每个客户都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所产生的不同诉求:有的是产品导向,选择知名品牌的,性能稳定的;有的是成本导向。unitech建议。选择购买产品时应该选择那些兼具品质和服务保障的。

针对解决方案来讲,我们的建议是:做好需求分析,真正了解企业希望达到的结果,这应该是选择一个适合企业需求的解决方案的第一步。需求分析是指针对识别行业可能出现的挑战,分析竞争环境,找到自身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企业想从这个方案中达到的近期和长期目标。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应该包括不同方面,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来进行规划和选择。同时,也不能奢望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实现所有的想法,根据本行业和数据采集行业的发展,保持开放的姿态,准备随机应变。

工业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4

本报记者:当今企业级IT平台厂商的转型,很大一部分是深入行业。我注意到IBM是通过收购特定行业内的企业进入该行业的,比如说,最近IBM耗资26亿美元收购医疗数据公司。而工业4.0解决方案要求厂商更深入到不同的制造领域,请问SAP如何去做?

卫优亘:SAP作为全球最大的企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进入不同行业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SAP服务于中国的制造业也有20多年的历史。这让我们对不同的垂直行业,特别是制造业,有着深刻的洞察与理解,并在行业知识与经验上积累丰富。在数字化经济时代,SAP帮助客户简化技术架构、业务流程和决策,进行数字化转型。同时,这些洞察和积累还有助于我们帮助企业催生新的业务模式。

本报记者:工业4.0涉及方方面面,哪些领域是SAP无法做到的。或者说,SAP的边界在哪里?

卫优亘:工业4.0解决方案纵向涉及软硬件的多个层级,横向覆盖所有制造业,这一定是多家合作伙伴与用户合作共赢的结果。从传感器到设备应该是硬件厂商做的事情,远程数据传输和定位有赖于第三方运营商,而数据库平台与应用是SAP的核心优势所在。

本报记者:未来,SAP所有应用都将运行在自己的HANA云平台上,为什么不选择多数据库平台战略?

卫优亘:在硬件层面,SAP必须依赖与硬件厂商的合作。而在内存计算上,我们认为我们拥有业界最为领先的内存数据库技术。如果客户将SAP的应用迁移到HANA平台后,运行效率可提高十几倍。我们不希望看到SAP的应用因为跑在第三方数据库上,导致客户的商务应用效率大打折扣。

本报记者:伊朗核电站震网病毒突显了工业领域跨平台信息安全问题的严峻。

卫优亘:SAP对安全非常重视,现在新招了首席安全官,直接向公司最高层汇报。工业4.0除了原有的企业管理应用之外,还涉及嵌入式应用、开放接口,以及物联网等,带来的安全挑战很大,需要整个行业进行合作。除了技术安全,还有管理安全,要考虑如何建立安全的标准。如果将来在物联网领域安全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能够协调、统一,安全问题的解决将迈出更大一步。

本报记者:你讲到工业4.0时代的安全问题很复杂,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在SAP内部,你们是如何解决安全问题的?

卫优亘:SAP不仅在产品研发上精益求精,通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 22301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认证,而且在信息安全管理上非常严苛,SAP已通过BS10012个人信息保护标准、ISO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相关认证。除了我们自己管理的数据中心外,托管和服务方面的机构都要具备严格的安全认证。比如说,SAP在中国与中国电信合作后,合资公司同样也要通过安全认证,必须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协议。

工业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5

“PTC 的业务主要分为两个类别:一个是传统企业级的解决方案,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生命周期管理(PLM), 已经有25 年的历史了; 另一个, 是PTC 最近拓展了一条新的产品线,叫做技术平台,是横向的,能关联很多应用和技术,主要的发展业务就是物联网(IoT)。”PTC 技术平台执行副总裁( 负责PTC 全球CPM 和IoT 业务)Rob Gremley,最近来中国时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如是说。

事实上,在2015 年5 月4 日PTC 在波士顿召开的第一次物联网大会上,PTC 已经充分展示了自己目前的物联网策略,以及基于该策略所做的产品层面的积极行动。

收购ThingWorx 后,2014 年8 月,PTC 又收购了Axeda 公司。这家公司提供以收集和管理物联网机器和传感器数据为主要功能的软件产品。PTC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实现某种形式的虚拟与现实的互通。

随后,2015 年3 月,PTC 了ThingWorx-Axeda Integrator 解决方案, 正式将ThingWorx 与Axeda 进行了组合: 借助ThingWorx-AxedaIntegrator 解决方案, 用户可以从ThingWorx Composer 快速应用开发平台上访问Axeda 应用程序接口(API),而Axeda 客户也可以轻松地将ThingWorx混合聚集到Axeda Console 内部,从而实现了ThingWorx 平台与Axeda 的数据同步。

从此刻开始,PTC 基于物联网的收购和产品升级进入了快车道。

2015 年5 月12 日,PTC 推出了基于ThingWorx 的物联网产品ThingWorx Converge。“ThingWorx 的基本功能是连接,在连接的基础上,再通过数据库中存储的所有数据进行开发应用。而Converge 是一个新的汇聚型的产品:从ThingWorx 平台上延伸出汇聚功能,把产品本身的数据共享给其他系统,如CRM、erp……让其他系统从这些原始数据中获得对于他们有益的数据。”RobGremley 认为,PTC 的目标是搭建一个更加易于部署的物联网软件技术平台。

此后,2015 年5 月18 日,PTC 宣布出资约1.05 亿美元收购ColdLight——这是一家来自美国的大数据机器学习和预测分析系统提供商,其自动预测分析平台Neuron采用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技术,通过自动、持续的数据学习,可以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发现模式、构建验证的预测模型,并将信息发送给所有类型的应用或技术。

可以想象, 与ThingWorx 平台结合后,ColdLight将对来自设备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应对包括检测数据的故障模式、建模相关性分析、故障预测、调整措施规定……从而真正实现物联网系统对用户的价值。

2015 年5 月21 日,PTC 又宣布:将与现场服务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ServiceMax 达成合作伙伴关系,融合双方的解决方案及市场推广团队的力量,携手提供现代的综合互联服务管理解决方案,帮助用户企业实现对售出产品的数量和质保的监测、配件库存的检测管理和移动端技术支持与指导等——从而实现用服务撬开物联网在工业企业应用一角的目的。

事实上,对于一个全新的信息系统来讲,想快速打破市场的沉默,仅有一个完备的软件工具体系和一个理论存在的应用前景,是远远不够的。

案例,最直观的成功经验对于用户的吸引力依然是无法抗拒的。而且与改变产品的设计模式,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效率相比,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讲,提高现有产品的服务效率更容易成为制造业企业开始尝试应用物联网系统的理由。

此次,Rob Gremley 就向记者展示了PTC 应用物联网系统帮助企业实现某种价值的成功经验。

“Elekta 是我们的一个用户,这是一个医疗设备的公司。”Rob Gremley 所说的Elekta 是一家总部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制造业企业,其在过去的30 年间,一直致力于为放射肿瘤学引入诸多市场领先的关键技术:其直线加速器支持一系列预先配置和可选的治疗手段,可以让医师根据每位患者的需求,灵活定制治疗方案。

对于使用Elekta 的患者来讲,一般患者的治疗计划都要求在4 ~ 6 周内必须坚持每天治疗, 因而机器的正常运行时间极其重要。

但是所有的设备都会遇到故障,所有的系统都需要定期检修。传统上,这类复杂、精密的医疗设备是不允许进行远程访问的, 因此Elekta 当然无法了解基于真实数据的机器性能, 这也就意味着该公司无法立即响应用户随时可能遇到的设备故障等问题,而且没有办法立即检测和解决问题——只能采用反应式的服务模式。

这种情况在Elekta 选择了PTC Axeda 作为智能设备管理(IDM) 系统Elekta IntelliMax 的支持技术后得到了改变。

“当客户购买服务协议时, 实际购买的是系统正常运行时间,是持续向每位患者提供治疗的能力。”Elekta 服务副总裁Martin Gilday 表示:“服务不仅是带着一箱子零件的工程师, 还包括通过多种渠道提供的完整、系列的技术专长……这是关于服务的思考方式的重大变革。”

通过实施PTC Axeda 软件和远程连接,Elekta 的设备操控板上可显示清楚的信息,从而不仅有利于操作者了解用户的舒适度,而且基于警报触发通知的功能,还可以实现预见性维护。这也就意味着:潜在的设备问题几乎都可以在导致服务中断前被立即发现,并得到最及时的解决。而Elekta 也可以通过接收产品的性能数据,利用业务智能分析,将工作和条件周期与诸多关键系统组件关联起来,从而预测组件距离寿命终止的小时数。这样,Elekta就可以在零件需要更换之前,确定最佳的使用时间。

这种预见性的维护和维修,不仅降低了分布在全球近5000 台机械设备的维护难度,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最大程度地避免为病人提供的服务被中断。

“Elekta 现在使用遥控的技术来对机器进行维护,他们有25% 的维护服务都是通过物联网来实现的,大大地增加了效率。”Rob Gremley 说。

记者手记

工业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6

对电子标签应用市场的发展,源流科技有一套独特的见解。同时,作为日本积水树脂凯普艾系统株式会社的授权商,源流科技电子标签拣选系统有了可靠的硬件保障。

华为,上海源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参与过上海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光明乳业集团上海领鲜物流有限公司的电子标签解决方案设计和实施。

记者:作为富有多年经验的商与系统集成商,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现阶段电子标签的技术发展情况。

华为:目前,高端电子标签产品主要是日本和欧洲品牌。欧洲品牌把电子标签定位为一种纯粹的辅助产品,目前在市场占有量上不如日本。台湾的电子标签产品主要是跟随“日系”的发展,但从外观设计和产品质量方面还有待完善。国内产品价格较便宜,但随着国外电子标签生产企业把工厂迁到中国,价格差距正在缩小。  就设备本身而言,按钮是决定电子标签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理想状态下,日本产品的按键次数为300万次,国产电子标签现阶段都达不到。另外,在数据信号传输技术方面,国产电子标签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个性化、专业化是电子标签产品的发展趋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提出一些新要求,如不仅仅通过按钮生成确认信息、增加中文显示等。

记者:电子标签产品必须同适当的系统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源流科技如何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

华为:积水树脂在选择商时看重的是综合服务能力。在成为积水树脂商之前,源流科技一直与日本爱鸥自动化公司合作,在电子标签市场有长期的积累。所以在从品牌角度进行推广的同时,技术角度的推广我们也在做。

电子标签的使用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产品品质与软件系统。但在电子标签刚进入国内时,大家不知道它如何运作,认为它很神秘。目前,我们已经在软件技术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包括向合作伙伴公开标准化的系统软件功能和一些控制系统的源代码,以便他们也能开发软件使用这些电子标签产品。每一家系统集成商、包括软件公司都可以有一套对电子标签系统的独特理解,不一定完全按照源流科技的想法。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掌握电子标签的使用,这也有助于整个市场对电子标签形成成熟的认识。

电子标签有它自身的定位和市场空问,在某些特定的工作场合,电子标签的价值是其他产品无法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按照客户的要求,解决它在系统中的使用量、怎样与仓库作业相结合等问题。

记者:源流科技提供的电子标签拣选系统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华为:电子标签应用系统的特点在于规模不大,但很完备,包括硬件、软件、安装工程等内容。

在设计方案的前期,我们要对物流中心的拣选流程进行数据分析,包括品项、频次、拣选区域的大小、人员配置等,由此确定使用怎样的拣选方式――播种式还是摘果式。然后是硬件配置的选择,如3位数或5位数的电子标签、是否需要接扫描枪等。在接下来的布线工程中,需要做数据传输的网络布线。软件配置是最花时间和精力的,通常需要软件供应商进行大量客户访谈把握其需求。不过现在源流科技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把软件做成了标准化和功能化的模块,即把电子标签的软件功能全部罗列出来,由客户进来选择,其中涉及的内容可以保证解决他们80%~90%的共同功能需求。还有一些功能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会需要,比如对作业人员效率的分析、对硬件的检测功能等软件功能。对于这部分需求,我们会根据客户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定制开发。另外,与上位系统的接口也属于软件范畴内,但我希望把它单独列出来说,因为现在每家使用的系统都不一样,所以需要的接口也不同。在这些工作完成后,我们按照客户需要的系统功能把软件“打包”,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我认为在提供解决方案时应尽量做到标准化、配置化,这有利于帮助客户缩短开发时间、降低费用。目前,源流科技的电子标签拣选解决方案从签订合同到安装调试完毕,项目周期为30~45天。

记者:设计物流中心拣选系统解决方案有哪些难点?源流科技是如何解决的?

华为:客户选择拣选系统比较看重的是方案的适用性、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成本以及最终的效果,也就是产生的效益。

在设计分拣系统解决方案时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在前期设计阶段,需要有数据分析进行支持,如果缺少这些分析,在硬件的选型以及软件方面容易产生配置不当,比如原本3位数电子标签就足够用的,结果用了5位数的,造成重复投资、加大投资。这些分析并不需要太细,但要能支持整个方案的设计。同时,在整个系统方案设计过程中,作为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还要与系统集成商配合,基于设备特性提出一些使用意见。因为系统集成商可能更多的是从他的角度出发,但对电子标签的一些特殊性能和使用方式不十分清楚。

其次是在安装调试过程中,电子标签的安装调试包括安装布线和软件调试两个过程,这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布线工程很复杂,如地线没接好、存在信号干扰等问题都会导致部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丢失、减弱,影响电子标签的反应速度。软件调试方面,流通业存在的问题会比较显著,因为其对电子标签的工作强度要求高、数据量大。比如源流科技有一家客户每天配送的最小单位大约在22万件,出一点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运作流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前期对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压力的测试。

以往,这些问题都是在系统使用过程中才被发现,处理起来很被动。根据经验,源流科技在系统设计过程中把一系列可能出现的状况考虑进来,并与客户和系统集成商相互配合解决。

同时我们也很清楚,电子标签只是拣货解决方案中的一种辅助工具,要满足不同客户提出的各种要求,在整个物流中心的拣选系统中需要把电子标签与其他物流设备及相关技术配合使用,比如目前被广泛用到的RF技术。这方面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源流科技正在计划尝试将电子标签与堆垛机等自动分拣设备搭配使用。我曾见过类似的应用,在堆垛机

特别是箱式堆垛机两边的货架设置为一边是高位货架,另一边的上半部是高位货架,下半部则是流力式货架,堆垛机向流利式货架补货,利用流力式货架外面安装的电子标签显示拣货数量。此外,一些用料箱或托盘进行单元化管理的制造工厂在出库环节也可通过少量的电子标签指示每次要拣货的数量。这些做法主要适用于拣选量不大、作业空间有限的制造型企业。

记者:据了解,制造业也是源流科技的目标市场之一,这种应用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制造业使用的电子标签系统与商业流通业有何不同?

华为:与国外最早将电子标签用于生产制造业不同,电子标签在中国的应用从商业起步,现在正处在成长期,国内一年的需求量只有4~6万个。并且在商业流通领域,能用上电子标签的行业(如超市便利、医药、低温配送、图书、烟草等),市场已经被占领得差不多了。实际上,很多人只知道可以利用电子标签提高零售业配送中心分拣拆零作业的速度和准确率,却没有意识到电子标签的指导作业功能还能被应用于制造装配,比如对一些有特定安装次序的操作,在工位上安装电子标签后,工人只需要按照指示灯提示的先后,取出零部件进行安装。这种应用具有很大的市场,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一辆车从车架到里面的零部件,种类非常多,一个总装车间的需求量有上万个。按照国内现有的生产制造业规模,对电子标签产品的需求量至少有十几万。在汽车、电脑、电器等行业的组装车间,以及服装制造业的成品仓库等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制造业和商业流通业对电子标签的应用目的不同,制造业的成品面对的是终端客户,所以它把降低差错率放在第一位。商业流通业则把提高效率放在第一位,在保证配送效率的前提下,可以允许一定的差错率存在(如便利店行业)。所以,制造业对系统的要求会具体到解决方案设计、实施的全过程,在流程监控方面提出各种特殊要求。要实现这点,拣选系统必须与WMS、MRP等系统进行结合。

记者:未来几年,源流科技在电子标签拣货系统方面有哪些发展计划与实施策略?

华为:目前国内对电子标签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零售、医药等行业,竞争很激烈,但能看到的参与厂家不多,也就集中在4、5家之间。我认为,大家应努力把电子标签的使用拓展到更多的行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集中在某几个行业。只有市场做大后每一家能分到的才会多。  2007年,在拓展商业流通行业客户的同时,源流科技将把推广电子标签及相关解决方案在制造业的应用作为工作重点。比如汽车制造业,包括汽车的零部件工业方面,以及机械、电器、电子等制造业行业,都值得我们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