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民经济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民经济的概念

国民经济的概念范文1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范文一:浅谈国民经济核算的绿色之路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应用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崛起过程及意义,阐述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体系建立及面临的困难。指出国民经济核算的提出为衡量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让人们意识到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为政府提供了新的宏观调控依据。

【关键词】 国民经济核算;绿色核算;GDP;SEEA体系(卫星账户)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应用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崛起

自20世纪国民经济核算这一方法问世以来,他就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可以提供系统并且详细的数据,从而满足以下方面的广泛需要:第一,他可以提供主要经济流量指标,监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诸如生产、分配、消费、投资、进出口、金融活动等等;第二,他可以显现经济学所定义的经济过程中的因果机制,支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第三,在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支持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计划目标的论证,为经济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第四,在核算的国际化前提下,为进行国际比较提供支持,服务于国际事务的管理和分析。

这些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运行,一直围绕GDP(国内生产总值)展开,通过衡量GDP这一指标,来判断国家总体的经济运行情况。可以说,没有国民经济核算,就不可能有宏观经济管理,没有国民经济核算,经济分析就不能建立在坚实的计量基础上。

然而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从当下来看他有着重要的缺陷,那就是许多进入不了市场的自然资源或者自然环境不能被SNA体系吸纳,也就是说通过SNA体系计算得出的GDP值只能看出经济总产出量或经济总收入量的变化,而看不到其背后付出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所产生的代价。于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这一概念,就应运而出。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绿色国民经济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通常所说的绿色GDP核算,包括资源核算和环境核算,旨在以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通过核算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系统的核算数据,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和评价提供依据。

1、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 连年增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性的加强,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高增长的背后是不断透支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健康基础上的,现行的SNA 计算体系是以市场行为来计算GDP,他反映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他传递的是以货币为关系的市场信号,这也是现行GDP权威的原因,但是,许多环境要素与资源要素是进入不了市场的,这些成本在SNA体系中是无法计算出来的,例如,我们砍伐了一片森林,利用森林加工成纸张和筷子,这些是可以统计在GDP中的,然而这片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释放的氧气,森林的消失造成的水土流失,微生物的灭绝,这些损失是没有市场价格也没有一丝市场符号,他们进入不了市场,没有市场行为,所以他们不能统计在GDP中,因此,通过现行的GDP计算体系的自然资源实物量的附属表不能很好的为这些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以及恢复这些环境所需要的投资进行精确的决策,以2006年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为例,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 ,然而在我国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仅占GDP的1.18%,数据偏差明显。通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可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与评价提供依据。

2、绿色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1992年,联合国与国际统计机构提出了绿色GDP这一概念,1993年,由联合国统计署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负责,提出了SEEA核算体系(又称卫星账户),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SEEA-2003这一体系,该体系是在SEEA-1993基础修订完成的,采用的主要核算方法是实物量核算以及价值量核算。所谓实物量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基础上,运用实物单位(物理量单位)建立不同层次的实物量账户,描述与经济活动对应的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去除量(处理量)、排放量等。而价值量核算,是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估算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货币价值损失。SEEA-2003体系主要阐述了如何将环境资源保护与消耗等问题运用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它构建了绿色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准则,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宏观调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3、绿色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首先,现在运行的SEEA-2003体系十分庞大复杂,它涉及到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等方面,自然资源又包括许多,譬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森林,空气等等资源,可以说现行的体系只能很粗略的把这些计算在其中。

其次,数据的收集也是一个难题,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对这些资源的数据进行精确的计算,比如说环境造成的污染,它往往是许多年后才会对公共的利益进行破坏,那么这破坏部分产生的成本是计算在哪一年,从现行的体系中我们是无法进行统计的。

第三,目前这一体系还没有在世界上得到通用,在国际国民经济核算的比较中,有一国进行的是传统SNA 体系,另一国进行的是SEEA体系,这样两个国家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所以现行的SNA体系仍然是大多国家的首选。

第四,SEEA这一体系操作难度大,计算复杂,推广困难,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困难,更重要的一点是现行的GDP只是单纯的看经济的运行情况而不看是否可持续增长,一旦实施绿色GDP,扣除环境与资源这一成本,很有可能令现有的GDP数据大大下降,这会让人不能接受。

三、结语

当前,世界各国对发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都处于探索中,敢于直面挑战,从GDP到绿色GDP,这是一个困难与希望并存的事业,发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高敏雪.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核算[J].中国发展,2002(1) 4-8.

[2] 王金南,蒋洪强,曹东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9.

[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范文二: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创新

提要本文回顾了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对我国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理论与实践上总结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并提出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贡献;创新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贡献

从1953年SNA到1968年SNA、再到1993年SNA,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不断发展和完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度建设、数据提供上取得了许多业绩,为社会繁荣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宏观经济方面,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核算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系统、详细的数据,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关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裁定我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企业决策方面,国民经济核算为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反映了居民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也为居民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演进,现行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有些地方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面临诸多挑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完善和创新,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缺陷

朱之鑫曾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用三个不适应来概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局限:一是不适应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二是不适应社会公众了解国情、认识形势的需要;三是不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这些不适应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日益受到挑战

1、忽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因素的核算。传统国民经济核算是以GDP为中心的核算,但在环境和自然资源核算方面日益显现其局限性。一是夸大了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二是没有测算作为未来生产潜力的自然资本的耗损贬值和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未能将环境和自然资源真正纳入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三是因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损毁了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为继。

2、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核算。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本质的因素,人力资源构成一国可利用的人力生产力的总体,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是投资的结果,能够带来收益。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只将教育支出中用于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部分作为投资,而将用在教师工资、图书购置等方面的开支不作资本处理;此外,人们用于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也未计为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与分析中,人力资本作用与贡献的核算,也就成为未来国民核算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新内容。

3、忽视对科技因素的核算。全社会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正与日俱增,对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紧迫性和新颖性。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除了在RD核算及科技成果产出的直接核算方面取得进展外,在诸如如何深入描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间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以及如何准确测度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分析的需要。

4、忽视对地下经济的核算。地下经济又称隐性经济,目前经济学界尚未对其概念及核算范围形成公认的解释,一般认为地下经济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的、逃避纳税和政府监督的经济行为。联合国于1993年推出新SNA时,正式提出各国应尽可能将地下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之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地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成分已在逐渐上升,地下经济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成为我国较为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经济和统计工作者已经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地下经济核算领域尚属空白。

在资金流量核算方面,忽视对金融虚拟经济的核算。虚拟经济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较权威的观点是将虚拟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模式。如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即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经济系统是一个价值体系,由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虚拟经济是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非常欠缺驾驭虚拟经济的经验。研究虚拟经济非常需要规范虚拟经济的内涵,界定统计范围,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SNA统计核算体系中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构建我国与国际统计核算体系一致、遵循国际统计核算原则、与SNA衔接的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迫在眉睫。

第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可比性较差。及时性是指统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的任务,及时满足各部门对统计资料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坚持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核算信息;二是要求对核算信息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及时编制报表;三是要求及时传递核算信息,将编制的报表传递给使用者。在时效性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因而不能提供有关每一个季度当季的国民经济变动趋势的数据,不能适应政府和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经济运行情况的需求,而且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对外也不够及时,核算数据的收集、整理、周期长,不能满足各方面研究的需要。

可比性是指统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或国际的统一规定,提供相关可比的统计核算资料。可比性要求统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核算方法、统一的核算原则、统一的指标口径进行核算,使所有核算单位的统计核算都建立在相应可比的基础上,从而使所有核算单位提供的统计核算资料能够相互比较,便于分析、汇总。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较差表现在:其一,由于我国的不变价核算方法尚不完善,还没有提供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产业部门和最终使用结构数据,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具体地了解不同年度之间可比的经济总量规模和结构变动情况以及国民经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其二,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准确程度不同,地区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的差距较大,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准确地了解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距;其三,核算体系中指标的不完全可对比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较粗、指标体系不健全、某些计算方法存在不可比性,因而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供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要求。

第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服务意识淡薄。受传统服务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对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很差。比如,国民经济核算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复杂,除非是核算界专业人士,普通民众很难理解,这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普及和工作实践带来障碍;对社会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重视不够,对国民经济核算概念、方法、指标口径及其调整、变化宣传解释不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公众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和准确理解这些数据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社会也需要了解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这方面我们重视不够。

三、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以应对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国民经济核算有必要进行变革,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而建立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就是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内容更为丰富、具有更高层次、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核算体系,它涉及到国民经济核算、社会人口核算、科学技术核算以及环境生态核算等众多领域。

第一,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问题。设置环境、经济和生态卫星账户,向环境、经济与生态综合核算方向扩展,大力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提供关于可持续发展描述、评价的数据信息;设置知识经济卫星账户,向人力资源、科技信息和知识产权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知识经济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数据信息;设置金融卫星账户,向隐性经济、虚拟经济、跨国经济及衍生金融工具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实体经济规模与虚拟经济测算的金融数据。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领域的核算不仅内容繁杂、指标众多、计量单位各异,而且自成系统,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的建立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算体系。

第二,逐步建立分季度和分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改进和完善地区核算方法,进一步搞好地区与国家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之间的相互衔接,实事求是地确定地区经济核算范围;及时地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和宣传,加强国民经济核算知识的普及教育。

第三,细化核算分类、健全核算体系、统一核算口径,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问题。细化产业部门分类和支出项目分类;改革和完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标准,借鉴外国的先进方法,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可比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向蓉美.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

国民经济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国民经济;包容性价值;ESSE综合框架;世界模型Ⅱ;情景模拟

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增长的认识仅限于量的增加,但事实上增长是质和量的统一、是长期和短期的统一。质、量、长、短四方面的有机结合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增长的一个重要实践应用即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如何客观、系统和全面地评价国民经济的增长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评价方法均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核心。但现实中,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的变化趋势并不同步。作为侧重总量指标变化的GDP,对于构成经济发展的本质并没有得到体现,这使得GDP对现实经济发展反映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积极投入到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和拓展,并提出了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绿色GDP和GNP+SCC等改进指标。但这些改进指标只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复杂性特征而没有反映其长期性特征。

在“十三五”规划中,上海市率先放弃GDP增长速度,代之以一个政策体系描述规划,但任何从理论和方法上给予规划的这种转变以理论与方法支撑,是实证界和理论界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国民经济增长评价指标,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进行客观、系统和全面地评价。

1.国内外研究综述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很早意识到传统的数字没有捕捉到日益崛起的知识经济,现有以GDP为代表的官方数据已不能代表经济增长的全部动因。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价国民经济发展水平,1989年,Daly和Cobb提出ISEW作为测量社会福利水平的标准,而后Pedro Beea等对ISEW进行了修正,克服了ISEW存在的指标问题,但是仍存在计算的规范化和与多指标相结合的问题。由于国民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国外近年的研究多集中在GDP与能源、就业的单因素关系方面。相关文献充分证明了能源的合理利用和人类福祉的提高等应该在国民经济的增长因素中得到重视,然而GDP无法全面地反映这些问题。2014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主张的“安倍经济学”引起各界的广泛质疑,主要原因在于其主张的政策是以短期的经济效益为代价,忽视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外在拓宽国民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范围上做了很多建设性的工作,为未来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增长评价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在相同的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国主要用GDP来评价国民经济的增长情况,期间对GDP进行两次补充,但仍然存在不足。唐雪松等指出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势必导致GDP的增长,但这种投资最终阻碍了经济的良性发展。范洲平从经济增长的来源视角提出经济增长不仅依赖大量的传统投入,同时还要依赖于每单位投入的产出量,说明投入创造的价值与投入量的多少不对等。这些都解释了GDP指标的高低与经济是否良性发展无直接关系,如果一味地迷信GDP,将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工作失真。

针对GDP存在的不足,学者们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浪费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生态破坏成本纳入到GDP中,引入绿色GDP的概念。国内不少学者参与到绿色GDP的核算和完善工作中。王红梅针对GDP和绿色GDP存在的问题,提出“国民生产总值+社会综合资产”指标,但是该指标在以后的评价工作中由于自身局限性和缺乏实用性没有得到应用。诸大建等将我国的发展阶段分为政治主导阶段、经济主导阶段、民生主导阶段,而民生主导阶段正是强调了经济发展要以民生、生态、资源的综合发展为前提。

基于以上的文献研究,GDP无论作为计量方法,还是作为评价国民经济发展指标都无法满足时下的发展主题,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其他国民经济评价方法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但以上评价方法均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起因和后果缺乏长期和动态观察;二是对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缺乏系统性分析;三是对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延迟效应考虑不足。因此,有必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以避免以上不足。

2.包容性价值

2.1概念提出的渊源

经济增长不仅源自经济本身,同样也受到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1972年德内拉・梅多斯发表《增长的极限》一书,引起了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关注,她指出社会仅从存量的可获得性而不是从再生率的角度捕捉相应的信号,那么系统将会步入过冲,若不及时对系统进行调整,最终走向崩溃,而WoAdⅢ模型非常直观地说明世界系统具有过冲和崩溃的倾向;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也意识到这一点,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这一全新概念,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同,“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其内涵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2013年吴敬琏在第四届财新峰会上再一次提到“包容性”,他认为中国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经济政治体制;2014年在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全会上指出“包容性增长”已成为世界普遍认同的发展概念;2014年年末,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上中美双方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协议。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我国乃至世界已不再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是追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包容性价值。

2.2涵义

国民经济的概念范文3

第三产业,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诸如商业、金融、旅游、运输、通信、房地产、贸易、饮食、卫生、文化、教育、信息咨询服务业及各类技术服务业等)[2],是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的更高级的需要,如生活中的便利、娱乐等各种精神上的需要。

2.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测度技术

2.1贡献测度技术的提出

2.1.1概念所谓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在下文中简称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的测度),是指基于第三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决策引起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总量和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对国民经济的正面影响。然而变化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即如决策者要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决定提高文化行业的就业率,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工作者的就业政策,这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则不仅仅体现在国民经济就业形势的改善。优秀的文化实力能提高国民的精神力量,文化行业的发展必然会提高人民的精神状态,使之更加积极地投入生产生活中,其必然波及各行各业,从而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这就是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典型案例。

2.2模型的建立

2.2.1第三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总量贡献测度技术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最直接的测量方式就是观察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也是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假设,Yt表示国民生产总值GDP,Y'表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那么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量贡献率则为:A=Y'Y式(2.1)2.2.2第三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速度贡献测度技术本部分的测度技术设计灵感来源于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和索洛的增长方程,古典增长理论是把经济增长因素分解为资本、劳动、技术等,而本文的速度贡献测度模型则将用于第三产业的资本和劳动作为独立的变量从模型的资本投入变量与劳动投入变量分离出来,以测度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假设生产函数为:Yt=At?f(L,K,Y')式(2.2)其中,Yt表示经济总量,At表示随着时间t变化的社会技术进步,L表示第三产业的劳动投入量,K表示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量,Y'表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对式(2.2)两边求全导数,可得:dYtdt=f(L,K,Y')?dAtdt+(YtL)?(dLdt)+(dYtdK)?(dKdt)+(dYtdY')?(dY'dt)式(2.2)两边同时除以YtdYtdt?(1Yt)=f(L,K,Y')?dAtdt?(1Yt)+(YtL)?(dLdt)?(1Yt)+(dYtdK)?(dKdt)?(1Yt)+(dYtdY')?(dY'dt)?(1Yt)式(2.4)dYtdt?(1Yt)=dAtdt?(1At)+(YtL)?(1Yt)?(dLdt)?(1L)+(dYtdK)?(KYt)?(dKdt)?(1K)+(dYtdY')?(Y'Yt)?(dY'dt)?(1Yt)式(2.5)符号替换y=a+α?1+β?k+γ?y'式(2.6)其中,y=dYtdt?(1Yt)表示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a=dAtdt?(1At)表示全社会的技术进步的速度,α=(YtL)?(LYt)表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投入量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弹性,1=(dLdt)?(1L)表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投入量的速度,β=(dYtdK)?(KYt)表示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量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弹性,k=(dkdt)?(1K)表示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的速度,γ=(dYtdY')?(Y'Yt)表示第三产业的对国民经济的弹性,y'=(dY'dt)?(1Y')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式(2.6)表达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由全社会的技术进步速度、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投入速度和资本投入的速度,以及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四大部分组成。那么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对国民经济增速的影响则是由式(2.6)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的系数,即其弹性指标来衡量,即γ=(dYtdY')?Y'Yt。

国民经济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未观测经济 收支差异法 货运量分析法 θ值估算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未观测经济在经济运行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步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拉动GDP迅速增长,并对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由于法制法规的不健全和缺乏正规金融机构的引导与监督,未观测经济的急速发展已经对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对未观测经济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对其规模进行合理的测算迫在眉睫。

一、未观测经济概念界定

未观测经济,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由于各种原因未被测算或计量的经济活动量。这些未被观测的经济活动, 本应包括在全社会的国民经济活动内,但由于多种原因,现实的国民经济核算却无法对其进行计量。我国学者长期以来关注着未观测经济的问题,但是理论界一直对未观测经济一直都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一般都是根据个人的研究需要来做出概念界定,例如地下经济、民间金融、非正规经济等,这些概念往往互相交叉但又不能全面反映出实际情况。直到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创新性概念――未被观测经济(NOE),将未观测生产分为五种:地下生产、非法生产、非正规部门生产、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以及由于基础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

地下生产主要侧重于为逃税而隐瞒的经济活动。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93》指出,为逃避税收,避免缴纳社会保险款,避免遵从各种行政程序而故意隐瞒从事的生产活动被界定为“地下生产”。“地下”是经常被学者们普遍使用的术语,其他国家也使用“黑色经济”、“隐蔽经济”来描述此种活动,主要侧重于为逃税而隐瞒的经济活动。

非法生产是主要依靠法律来界定。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93》将非法生产分为两大类:一是法律禁止的生产活动;二是生产活动通常合法。但生产活动是由非授权人进行,此种生产活动违法。由于各个国家法律规定的非法生产的种类不同在分析非法生产时,可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93》的分类原则及各国法律规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非正规生产是指在合法生产活动中没有明显的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之分的低层次组织进行的生产活动。在这些低层次组织中,主要表现为组织水平低下,规模较小,基本没有分工,雇佣关系大多是偶然就业、亲属或个人以及社会关系,而不签订正规的合同协议。非正规部门是经济活动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就业岗位的创造、生产范围的扩大、国民收入的形成等方面。

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侧重于自产自用。要包括以下内容:(1)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货物生产,包括农产品和家畜的生产,其他为自身消费的货物生产,自有固定资本形成;(2)自有住房服务;(3)有酬家庭服务,即有酬家庭雇员提供的服务。

由于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被称为“统计原因的地下生产”。造成统计遗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统计时覆盖的企业不全面,一些新成立的小企业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未被统计;此外统计调查中,有些企业未作调查回答,或其回答的数据不准确,故意瞒报。

二、未观测经济的估算方法

目前,对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估算主要有两种方法:直接调查法和间接估算法。直接调查法通过对研究地区的家庭居民或者企业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直接获取所需数据,但这一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在实际中运用较少。间接估算法是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运用基础统计数据,通过分析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差异,来间接的测算出未观测经济的规模。常用的间接估测法包括收支差异法、θ值估算法、货运量模型法、基于国民账户的分析法、物量分析法、MIMIC结构模型法、货币分析法等。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分别采用收支差异法、货运量模型法、θ值估算法对其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行估算,通过分析结果找到一种适合于内蒙古地区的估算方法。

(一)收支差异法

众多学者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公式出发,认为若是一个国家在统计过程中总支出出现高于总收入的部分,也就是说明在总收入中有未被统计到的部分,可将总支出与总收入的差额做为未观测经济的规模。这种差异从规范的意义上来讲主要反映了一个事实:尽管某些收入可能没有申报或申报不足,但由此引致的很多支出是可以在官方统计中都显示出来的。表1为近十年内蒙古地区未观测经济收支差异法的估算结果。

从表1中可以发现,实际年鉴的统计中并不存在理论上的差异值,这可能是由于在实际的统计核算过程中,两种统计方法本身就是相互交叠的。理论上,收入法核算的总产值是从收入形态出发,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支出法核算的总产值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理论上两种方法核算是互不相干的,在实际统计中,不同方法核算时,由于统计的困难性,使用的数据可能存在重叠,导致使用不同方法计算的最终结果是一样的,因而借助于年鉴的收支差异法无法核算出内蒙古的未观测经济。

(二)货运量分析法

货运量分析法是从统计模型的角度入手,以全社会货运量为因变量, GDP 为自变量,拟合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回归模型中估测出的 GDP 值。将此值减去实际观测GDP 值,若差值为正,便可以认为该差值是相应年份的未观测经济增加值。采用此法的前提是很多地下经济的产出虽然未能被官方统计所观测到,但从事地下经济需要通过物流来实现,与地下经济活动相关的货运量可以被官方统计,因此通过货运量来拟合 GDP 的理论值,与官方GDP 进行比较可以估测未观测经济的规模。

分析结果显示,F值为144.46,F 检验反映模型拟合样本的整体效果,F值越大,说明回归方程非常显著,方程总体成立;可决系数R平方值为0.89,表示总离差平方和中89% 可以由回归方程解释,模型拟合程度较高;回归系数检验中,t的绝对值较大,说明货运量对GDP 的影响显著。通过分析,得货运量与GDP 的对数模型为下式:

GDP=-79336.41+7604.39lnFT

将历年货运量的数据代入估算模型,可以得到GDP 的拟合值,将拟合值减去观测值,算出内蒙古未观测经济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中GDP拟合值与GDP观测值差额为负数的情况,用NA表示,但这并不表示相应年份不存在未观测经济,可能是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当年的货运量出现异常。该方法的理论是未观测经济活动引起的货运量纳入了政府统计的范围,但其所得未被政府统计。通过实际拟合可以发现,对于内蒙古地区而言,用货运量分析法得到的结果并不乐观,第一是由于货运量异常导致的结果异常;第二是由于从结果中只能看出未观测经济的趋势,而具体数值还是和内蒙古未观测经济的实际结果有偏差。

(三)θ值估算法

θ值估算法由于其理论的可理解性和操作的简便性而常用来被估算区域性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经济增长依赖于一定的金融规模,将融资量/GDP的值叫做θ值,并假设不同地区的θ值均相同,即不同地区的融资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相同的。融资量又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市场融资(CR)、证券融资(ST)、外商投资(DF)和未观测经济(NOE)四部分。由于北京市金融监管相对较为严格,因此可将北京市做为不存在未观测经济的对照组。测算公式可以写为(CRi+STi+DFi) /GDPi= (CRj+STj+DFj+NOEj) /GDPj,公式左侧表示北京市的θ值,右侧为内蒙古地区θ值,正规金融市场融资选取的是该地区短期贷款年末余额,证券融资为该地区上市公司本年融资额,外商投资选取该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数据的选取主要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北京市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表1为测算出的内蒙古地区未观测经济规模。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由θ值估算法估算出的内蒙古未观测经济的结果,不仅可以明确未观测经济的变化趋势,同时也能得到每年未观测经济的具体数值,并且该数值与内蒙古实际情况也是相吻合的,说明θ值估算法对于估算某地区未观测经济规模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三、结论

综上分析,收支差异法和货运量分析法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并且操作简单,但是在实际估算中,收支差异法由于统计口径有可能存在交叉,货运量分析法中因变量受其他因素影响不容易得到实际值,因而这两种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而θ值估算法虽然假设要求较强,估测的结果也并非完全正确,但还是能够反映出内蒙古未观测经济的发展趋势,大部分年分的估算值也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整体看来,内蒙古未观测经济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和内蒙古某些地区由于房地产市场引起的经济泡沫密不可分,而由宏观调控引起的房地产市场震荡又会反向影响未观测经济,因此对未观测经济进行估算,对现阶段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做出全面的判断,可以防范资金市场风险的产生与进一步的扩散。

由于对未观测经济没有进行专门统计,在估算规模时经常受困于数据的有限性,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通过建立未观测经济指标监测体系,以便得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未观测经济规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重实际调查,不定期、不定点地对未观测经济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地计算未观测经济具体数值。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流动性过剩与未被观测金融经济活动的关系分析[J]. 宏观经济研究,2008(6).

[2]徐蔼婷. 未被观测经济估算方法与应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

[3]王周成. 广东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估测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

[4]刘轶. 民间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

[5]任碧云,高之岩,张彤进. 未观测金融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分析[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国民经济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社会经济;体育;国民经济;分析;探讨

一、体育文化的概念

从体育文化的本质概念上来说,体育文化是一种带有独特性质的人类文化,它带有着许多丰富的功能,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体育文化的功能也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取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这使得体育文化也带有一定的区域性的特征。从宏观上来说,体育文化的内涵概念可以理解为人类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一笔精神财富,从微观上来说,体育文化可以理解为人们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而体育文化的具体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同化功能。体育文化的同化功能指的是让每个参与体育活动的人都能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自觉接受体育文化所传达出来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然后通过体育文化的传播作用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这样就可以把体育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体育文化的同化功能。

2.政治功能。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政治功能也越来越明显,而且体育文化可以直接作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国际关系,这使得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体育文化不断的发挥着其政治功能,极大的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同时带动着其他的相关产业在飞速发展着,使得国际之间的格局也在不断变化。

3.辐射功能。由于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在体育活动上,这也就在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出了体育活动的辐射功能,辐射指的是有某一个行业的飞速发展来带动其他行业也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体育文化的辐射功能就很好的促进了周边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

1.体育经济是一个新的增长点。我国的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上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其它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在西方的许多发达国家,体育经济早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而在我国虽然体育活动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大多数人对体育经济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体育消费和健身娱乐等方面,广阔的体育市场发展空间还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比较理想的一点就是体育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正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

2.缓解就业压力。我国人口数量庞大,虽然近年来社会经济正呈现出一个飞速发展的形势,但是我国的就业问题依旧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凸出,而要真正实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解决就业问题,以此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完善。而从当前体育经济的发展来看,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很好的发挥出它所具有的辐射功能,极大的促进相关周边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成功的解决了市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他。

3.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可以给群众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健身氛围,为群众的体育活动创造许多有利的条件,不论是从硬件设施方面来说还是从体育文化的发展方面来说,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可以为群众的体育活动提供极大的保障,群众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可以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来放松身心,促进自身身体素质的强化,实现全民身体健康,从而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如何有效促进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1.明确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处于一个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受到各方冲击的时期,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同时还有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的趋势下,而体育文化如果在全民中广泛推行扩大作用的话,则可以确保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体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文化可以有效的扩大影响,在人们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过程中,可以拉动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体育文化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并引导全民向正确的消费行为看齐,这些都可以是体育经济正确快速发展并且有持续的增长。在体育经济的投资运行效率方面,体育文化又可以发挥一个正确的导向作用,这一作用进一步确定体育经济的发展方向。

2.培养体育经济管理人才。《天下无贼》电影之中葛优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而在体育经济的发展中,体育经济管理人才也是稀缺的,而人才队伍的培养是推动体育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体育经济与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过程中,体育经济管理人才可以作为体育文化发挥作用的主要实践者和执行者。在当前情况下,我们要引进一批具有优秀的专业水平和管理素质的人才,其次还要强化人员的文化和道德培养,只有这样双管齐下,这些优秀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才可以促进体育经济的稳固发展,并在正确的未来发展趋势下,根据他们的优秀先进思想与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利用体育文化更好的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并且形成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经济发展道路。

3.加大体育经济的扶持力度。在国民经济中体育经济占据着重要作用,要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则可以加大体育经济的扶持力度,与此同时还可以支持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要说体育经济扶持,首先应该靠政府,政府应该修改制定可以扶持体育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推动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在根据体育产业的经济规律制定相关的产业法规,特别是体育发展监管方面的法规,促进体育经济资源的综合利用。

4.提高全民体育文化意识。首先,体育文化意识有利于促进体育消费行为的强化,而体育经济活动是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的。从个人来说,增强体育文化意识有助于个人可以更加关注体育文化从而形成全民终身体育意识并指导人们的行为。从产业来说,通过一些措施来引领体育市场的繁荣发展,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这为体育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5.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之间是属于一种相辅相成和互相依存的关系,体育文化的迅速发展让更多的人都了解到了体育文化,在学习、工作之余更多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就大大促进了体育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体育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就在进行着体育文化的宣传,二者之间的互相结合可以出现1+1>2的效果,有力的促进了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从上文分析来看,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注入更多的活力,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体育文化作为发展依据,体育文化同时有可以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就这二者之间的发展进行了阐述,但由于本人学历的局限性,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引起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史文生樊彩霞;《浅析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和谐发展的有效对策》[J];学术期刊《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1期.

[2]王玉辉;《我国体育经济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学术期刊《经营管理者》;2015年21期.

国民经济的概念范文6

适度投资规模的理论标准

众所周知,投资增加促使经济增长,同时又引起经济关系的一系列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适度投资规模从理论上应服从于整体宏观经济目标。即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长期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然而在经济实践中,这些客观经济目标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协调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矛盾的宏观政策是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通过对需求的调整来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实践中,上述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1)经济增长的客观需求与投资增加有限之间的矛盾;(2)现实资源未实现优化配置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矛盾;(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要解决.以上矛盾,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通过扩大投资规模来达到协调的目的,这就不得不从理论上对适度投资规模的标准加以限定。励以宁教授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合理投资的理论描述可作为适度投资规模的理论标准。具体描述如下:“就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防止物价剧烈波动,提供较多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作用而言,投资之后,至少其中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好转,而没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恶化,那么这样的投资就是合理投资”。

这一描述更多的是侧重于某项投资目标的合理性。要把这个合理性作为适度投资规模的理论标准,还需要回答一个重要问题,即用什么来衡量“至少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好转,而没有一个方面的情况比过去恶化”呢?这就涉及到适度投资规模的实际标准问题。

适度投资规模的实际标准

适度投资规模的实际标准,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一国民经济生产能力有所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比上年有所提高或实际经济增长率略有降低(在l个百分点左右),而不出现负增长

衡量实际经济增长的标志主要是GNP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国民经济主要部门产值的实际增长率。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是稳步上升的,而投资规模也大致保持同样的增长趋势。

一一国民经济不出现剧烈波动

国民经济的剧烈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危害甚大,而引起这一剧烈波动的首要因素,是投资规模的剧烈波动。

建国以来,我国曾有几个时期投资规模出现过很大的波动,相应地国民经济增长也大致呈现相同的波动趋势。实践已反复证明投资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大幅度压缩,必然导致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协调稳定发展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一一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协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于国民收入中的积累,而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在国民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已大体上决定了投资的规模,因此,积累率的高低是衡量投资规模是否适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笔者认为,合理积累率的确定,要把保证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当前消费水平不降低作为积累的最高限,把新增人口的就业所需平均资金装备作为积累的最低限。要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出发,在上述积累的最高限和最低限之间确定一个适度的积累率,以保证从长期累计来看的最优速度和人民的最大消费。

一一经济结构合理化

投资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的表现是,一国现存的产业结构不但从总量上决定着投资率的高低,还从流量上决定着投资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即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是:一国的经济结构对其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起决定作用,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反过来强有力地影响着产业结构。因此,适度的投资规模不仅是总量概念,更重要的是结构概念。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也就成了衡量适度投资规模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一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基本平衡

财政信贷政策强有力地影响着投资规模。在其他方面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过大,必然造成财政赤字,信贷逆差,物资也难以平衡,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过多的引进外资和扩大国际信贷规模,也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因此,_L述四大平衡是衡量投资规模是否适度的又一重要标志。理论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赤字无害、通胀有益,因而主张扩大投资,刺激需求.引导经济增长。其结果是事与愿违。从国力论的理论出发,从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的平衡出发,四大平衡仍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最终体现,因此也是适度投资规模的一个标志。

一一投资效果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