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训练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运动训练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运动训练学

体育运动训练学范文1

【关键词】大学 体育运动训练 课程 改革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经济不断变革,高校作为人才教育的摇篮,其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变化。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各个高校逐年扩招,这就要求高校在管理方法、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也要随之改变。而体育运动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也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和关键。如何革新大学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已经成为当前各个高校体育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背景

体育运动训练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内容和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我国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及人们体育锻炼理念的加强,这门课程的地位日益提高。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与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基础理论在课程内容中要达到10%的比例,同时,还指出,体育教学的内容要依据文化性和健身性有机结合的原则。因此,若要不断提升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水准,就必须全面研究和分析体育运动训练课程体系。当前,我国体育运动训练教育已经取得喜人成绩,但不可否认,其中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不仅阻碍了大学体育运动训练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二、大学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特色鲜明的实践性专业内容。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条件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因此,部分院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学习内容和训练形式与体育教育专业颇为相似,多安排在第七学期,且以教育实习为主,实习内容则缺乏鲜明的专业特征。我国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指导能力和丰富的训练经验,还要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能够胜任健身娱乐训练和业余训练竞赛指导。因此,大学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不仅要进行教育实习,还应当进行运动训练实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实践性训练不够重视,致使实践内容不专业,且形式单一僵化。

(2)课程设置专业性较低。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时培养高素质运动训练人才的基础和前提,从性质上看,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一般包括以专业基础课与公共基础课为主的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根据教育部与学校要求安排具体教学内容,这导致运动训练专业缺乏自主选择权。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由一些应用性体育学科组成,即运动人体科学进而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显然,这种专业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两者都包括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解剖学、体育统计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等,这种专业课程体系的雷同性,显然不利于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与文化学习协调不当。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训练专业的学生难以协调专业知识学习和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此外,由于许多体育运行训练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未形成科学的学习理念和方法,因此,在体育理论课程学习中较为吃力,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进而造成挫败感,对体育运动训练文化课程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三、大学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1)完善专业教育体制。完善的专业教育体制是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体育专业教育体制的残缺已经成为大学体育训练专业发展的重要阻碍。专业体制首先是指体育专业教育体系,其次是专业教育制度。高校应当明确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专业拓展目标与本位目标,加强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专门性。除此之外,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还需要制定培养专项运动员与优秀教练员的预期目标与本位目标。运动员与教练员服务于各个体育实践领域。比如学校、社会体育运动竞赛和训练。此外,在专业教育制度方面,要结合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背景,创造有利条件,并紧密联系专业竞技实践领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训练平台。

(2)协调与文化课的关系。目前,我国许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既要学习文化课,又要进行运动训练,且其中许多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这显然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学校的办学特点,帮助学生正确协调文化课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社会运动人才的需求和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具体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在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运动训练水平。

(3)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原有的计划经济培养体育训练人才的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时代需求,所以,高校要在体育运动训练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形势,及时调整体育运动训练目标和计划,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进而促进我国体育运动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华伟.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的路径[J].神州教育,2012.

[2]鲁长芬.运动训练专业改革的问题、原因及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

体育运动训练学范文2

关键词 低年级 体育运动 技能训练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征

(一)学生的心理特征。

低年级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意志自觉性比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

(二)身体素质的情况。

此阶段的学生动作发展先于力量发展,因此,该年龄段的学生应以简单的技术动作锻炼为主,力量锻炼为辅。适当地可以发展有氧耐力和一般力量,但并非是通过强大强度和提高次数来实现,而是通过动作锻炼来提高力量。

二、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接受学习的特征进行教学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青少年进行体能锻炼的初始阶段,也是青少年体能锻炼计划中的适应阶段,因此,在制订小学低年级课内外体能训练计划时应考虑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应与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状况诸因素相适应。

三、案例剖析

(一)目标设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人的发展一般指人一生中经历的成长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身体领域。这四个发展领域在人一生中都是不断地相互作用,在某个领域的一个微小变化,就可能引发其他领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即表现出发展的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时间上表现出独特的年龄特征,才能结合体育课程目标,为科学、合理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二)问题透视。

1.目标缺乏针对性

在一节一年级的前滚翻教学中,教师在不断地讲解滚翻动作,但能专心地听老师讲解的没有几个同学,他们对器材的兴趣远远大于教师的语言刺激,眼睛情不自禁地投向垫子,结果,练习的时候只有少数学生能明确动作的要点。而当教师再次“停下来”重申要点的时候,他们却还是沉浸在自己的练习中,教师的“三令五申”仍是“打水漂”

2.目标教学缺乏科学性

教师采用“金鸡独立”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在站立式起跑时重心滞后的问题,并反复让学生做双手叉腰、金鸡独立、燕式平衡等动作的练习,让学生体会身体重心放在一只脚上的感觉,以帮助学生找出“优势脚”。

3.目标口令混淆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班级热身完后以四列横队队形等待体育教师的指挥,体育教师下达以下口令:“全体以右翼排头为基准,前排两臂侧平举,后排两臂前平举,向右看――齐!”学生听到口令后自然散开,做完热身操之后,体育教师又下达了这样的口令:“向右看――齐!”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位老师的口令又自动靠拢,行动竟然有序。

4.目标教学缺乏艺术性

在一年级投掷轻物一课中,教师在教学生出手角度时,让学生一边又一边的模仿教师的挥臂动作,边跟学生反复地强调“投出的沙包一定要有抛物线的形状。” 此时,教师感觉效果甚微,可又无从下手,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让学生练习着。

(三)技能指导。

1.目标教学应有针对性

在上述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只能一味的强制学生听从教师的讲解,那么效果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教师此时能走进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设置一些小游戏、小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化到教学主线上,如以上教师在讲解时,学生始终无法听从老师的讲解,教师此时立刻停止讲解并对学生说:“下面我们一起来个小比赛,比比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在小垫子后站的最直。”或者,穿插一些小游戏:摸鼻子、高人和矮人、看教师的手势报数等等,等学生注意力回到教师身上的时候,再强调教学要点。

2.目标教学应有科学性

以上这种做法不够科学,原因在于:学生在练习“金鸡独立”时,是一只脚站立,而练习站立式起跑两脚前后站立,重心放在前脚,且后脚不离地;学生双手做叉腰、燕式平衡等练习时,忽视了站立式起跑中两譬和躯干的作用,破坏了站立式起跑的完整动作结构和用力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掌握正确的起跑技术。

3.目标口令应该正确、明了

这位老师怎么会用同一个口令“向右看――齐!”指挥两个截然相反的对形动作呢?根据这几个口令运用范围可以明确地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队列,第二类是队形。第一,队列。在队列这一类中,向右看齐主要作用在于调整队伍的整齐程度,属于队列练习中的原地动作,学生的移动幅度不会太大,基本保持左右间隔不变。

体育运动训练学范文3

一、运动损伤的特点

1.运动损伤和技术动作、训练方法有密切关系。

从解剖学的角度看,人体存在某些结构的弱点。如膝关节,杠杆长、保护少,屈膝时关节不稳定;踝关节,外踝长,内踝短,外踝的韧带较薄弱,内翻肌群的力量较外翻肌群的力量大;腰部负担重,保护支持相对较少,肌肉的活动复杂。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弱点不会表现出来,但当这些弱点与技术动作结合时,就会成为潜在的损伤因素。

2.慢性伤多、小伤多、重复损伤多。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训练的时间过长,动作的重复次数过多,造成局部负担过重,就会导致慢性损伤发生,而且极易出现重复损伤。从治疗效果看,难度大、疗效不稳定。这是因为小伤小病往往不能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在损伤没有恢复的情况下,带伤带病坚持训练,而导致损伤易发生,不易治疗。

二、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形成的原因

1.教师和学生对运动训练的基本常识缺乏了解。

运动损伤的发生与教师组织、指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教师对运动训练和防止运动损伤的基本常识缺乏了解,就不能对运动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安全教育,不懂得如何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预防伤病的出现,在发生伤病后不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致使伤病时有发生,而处理不及时就会导致伤病加重。青少年学生缺乏经验,好胜心较强、盲目冒失、急于求成,忽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思想上容易麻痹大意,本身缺乏预防运动损伤的观念,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2.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

由于不做准备活动,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没有充分动员起来,肌肉温度、力量、弹性、伸展和协调性都不够,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韧带扭伤。准备活动不充分,在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尚未达到适宜水平时,立即投入激烈的活动,这样就容易受伤。

3.技术上的缺点和错误。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导致其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分化抑制的能力差,学习动作时常常没有按照要领,违反人体结构的特点和运动的力学原理,从而容易因各种错误运动而造成运动创伤。例如,在篮球传接球时,由于手形不正确引起手指扭挫伤;学习跨越式跳高时,没有掌握好动作要领,动作不协调,速度快,向前冲力过大,控制不住身体而摔倒受伤。

4.运动量过大或身体机能状况不良。

安排运动量时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人的生理特点,运动量超过了锻炼者可能承受的生理负担,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造成运动损伤。例如,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过多地安排跳跃练习,可导致膝部负担过大而引起髌骨劳损。身体机能状况不良,往往大脑皮质的活动处于抑制状态,致使已建立起来的动作技术受到影响,心血管系统不能为剧烈的活动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肌肉供能不足,肌肉关节反应迟钝,出现动作失误现象。

5.运动训练的组织安排不当。

部分教师对课堂常规的要求不严,教学组织能力差,在练习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保护办法不得力。练习时个别学生穿皮鞋、拖鞋及佩戴(带)胸针、小刀之类的危险品,教师没有及时要求学生替换、摘除;练习时,个别学生不听从教师指挥,相互打闹;对学生采取放任自由的“放羊式”教学;在非投掷区练习投掷或任意穿越投掷区,不遵守运动场地的分区使用的原则;教师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教导;进行器械练习时缺乏保护帮助等。

三、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1.提高预防意识,时刻注意安全。

体育教学训练中发生的运动损伤,大多是思想上麻痹大意,没有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那种漫不经心、边练边聊式的训练方式所造成的损伤随时可能发生。应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伤病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学习预防运动损伤的原则,掌握运动损伤的基本规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良好的生活、训练习惯,包括防寒保暖、预防中暑等因素。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教育学生注意身体变化,当身体不适时要及时与老师沟通,老师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训练状态和学生的训练反馈做出及时调整。

2.认真做好准备活动、放松活动。

准备活动的内容、负荷量与强度应根据训练内容的特点及个人身体状况和气候等因素而定。准备活动既要充分,又要有针对性,主要运动部位或易伤部位的准备活动尤其要做充分。一般来说,准备活动结束与训练开始的时间间隔以1―4分钟为宜。准备活动的时间和量,以25分钟左右或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好。准备活动时要使身体逐渐预热,慢慢进入状态,以便为正式训练做好准备。若是寒冷天气,就有必要多穿一些衣服来保温,并延长预热时间。不要以大活动量来热身,可以采用一些柔韧性拉伸方法作为活动的开始,时间不要过长,10分钟左右即可。放松整理活动是促进体力和精力恢复的积极性方法,它可以促使人体从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步过渡到安静状态;缓解肌肉酸痛,偿还氧债,加速消除运动产生的乳酸;加速下肢血液的回流,保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机能,减缓头晕、恶心等不良症状。

3.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认真钻研教学训练大纲,深入研究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安排训练,事先做好预防准备;应将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要避免单一的训练模式,同时注意项目之间的巧妙搭配,如上肢训练和下肢训练等,加强全面的身体练习,提高力量、柔韧性、平衡、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注重基本技术教学,教师要讲清楚动作要领,有意识地强调动作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正确的示范及必要的分解练习和辅助练习,使学生正确掌握动作技术要领;合理安排教学课的运动量,尤其要避免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过重,一旦学生出现肌肉僵硬、酸痛、大面积的肌肉摩擦感到不良反应时,就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变换训练内容或减少运动量;在学习新动作时,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意赛前的身体调整,不要使肌肉过度疲劳,遵守比赛的规章制度。

4.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加强场地器材管理。

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训练的正常进行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严格执行课堂常规,不仅有利于维持正常的教学次序,严密教学的组织,而且对预防伤病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应经常检查和维护场地器材,对于训练中的器材,要及时修理、检查、摆放规范,对场地要及时平整、清扫,检查学生着装是否符合要求,身上是否带有尖锐物品。每次课前一定要对场地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5.合理营养膳食。

所谓合理就是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迎合个体的特殊需求,让合理的营养快速修复我们有意破坏的肌纤维,使之更加健壮,从而使受损概率大大降低。如运动后即补充适量的优质蛋白,可以减少肌肉的持续消耗、促进肌肉的迅速生长,让每日的训练更有成效。优质氨基酸还可以促进疲劳消除,保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睡眠质量。日常食物中,鱼虾、鸡蛋、牛奶、大豆、鸡肉等都属于优质蛋白。糖是供应人体活动能量,维持体温的重要物质。在构成身体组织、辅助脂肪消化、帮助肝脏解毒、促进胃肠蠕动的消化腺的分泌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大运动量训练时,血糖消耗得很快,应及时予以补充,做到为腿部肌肉储存大量糖原,避免肝糖原耗尽时带来的疼痛和疲倦。糖的主要来源是大米、小麦、玉米、高粱等,薯类和水果中也含有大量的糖。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训练学范文4

一、知识覆盖面广

作者明确指出,水上体育项目在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金牌大项。国家逐年加大对水上体育项目的投入,使我国水上体育项目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该书首先介绍了赛艇、皮划艇等水上体育项目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归纳了我国相关水上体育项目的主要成就。以赛艇为例,该项运动在1930年前后传入亚洲和中国。哈尔滨是我国最早开展赛艇运动的城市,在1955年9月举行了全市划船比赛;1987年,罗汉桃、张香娥、鄢东玲和龙君在丹麦哥本哈根世界赛艇锦标赛取得女子轻量级四人单桨无舵手的铜牌,这是中国运动员首次登上世界赛艇大赛的领奖台;1988年,梁三妹、张华杰、曾美兰和林志爱在第四届世界轻量级赛艇锦标赛中取得四人单桨无舵手的金牌,这是中国运动员百余年来首次打破欧美运动员的垄断取得的第一枚世界赛艇大赛的金牌……书中相关内容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国内外水上体育项目的发展历程,认识这些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儿们。

二、体育教学训练可操作性强

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都可以证明,体育教学和训练安排的合理性与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在比赛中的表现等关系密切。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对各种水上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装备及训练进行了阐述,以帆板项目为例,作者指出帆板的竞赛项目主要包括曲道赛、三角绕标赛、长距离赛及技巧比赛、六标回转障碍滑、不规则四边形航线等7种,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训练时都必须要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去挖掘运动员的最大竞技潜力,主要包括身体素质训练、心理训练、战术训练三方面。这其中,作者明确了心理因素对比赛取胜的重要性,认为在帆板心理训练时必须要强化紧张应激的认知干预,帮助运动员消除消极思维,建立积极思维,从而在日常训练中有意识地进行积极的自我修正,并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与能力。与此同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图表,以提高该书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可学习性及可操作性。仍以第三章帆板为例,共运用图例18个,既包括帆板项目的比赛方式,也涉及帆板训练时常用的迎风摇帆等技术要领、运动轨迹,能够让读者在实训前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体育运动训练学范文5

    1.1 学生与教师对运动损伤的认识程度不够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实践过程中,许多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都在于学生以及教师对运动损伤缺乏正确的认识。以教师角度来讲,首先,他们对课前准备活动的认识不够,盲目自信,对于运动损伤的发生没有预见性;其次,对于避免运动损伤的认识不够,认为运动损伤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第三,教师责任心不够,认为即使运动损伤产生了也是学校医务室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因而没有引起重视。这些错误的观念都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以学生角度来讲,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个性中的冲动因素较多,争强好胜,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完全不会考虑到损伤的问题,这样往往就更容易产生损伤。因此可见,教师与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程度不够是导致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

    1.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合理安排运动量以及运动负荷

    许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体育教师,他们缺乏教学经验,他们对学校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了解不够,常常会安排超过学生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超负荷的运动强度就会增加运动损伤产生的可能性。并且,一个班里面,学生与学生之间运动基础以及身体素质都有所不同,如果教师在安排训练任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们之间这方面的差异而安排训练负荷,也容易导致不必要的运动损伤,而且也会打击体质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在中小学体育训练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合理安排运动量以及运动负荷是仅次于认识积度不够的第二大因素。

    1.3 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够,教学态度散漫

    许多体育教师认为体育学科只是一门副科,自身便没有对其有足够的重视,课堂氛围散漫也没有形成严格的课堂教学秩序。以下这些现象都可能会导致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不必要的运动损伤:(1)教师在课前没有提醒学生穿运动鞋与运动服来上课,对于携带尖锐危险物品上课的学生教师也没有及时制止;(2)教师让学生自由活动,在课堂时间内做自己的私事;(3)教师在课前没有让学生做课前的热身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示范动作不认识到位等等。

    1.4 课前准备活动不足的影响

    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通常指的是通过各种训练手段,达到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使其达到适宜的状态,并且可以让人体的各个器官以及关节活动开来,是人体从静止到运动的一个过渡过程,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准备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预防不必要的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老师都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在体育课的授课过程中,往往会有学生脚部抽筋,或者扭伤等等,这些损伤大部分都是因为课前没有做准备活动而造成的。

    1.5 对技术动作没有准确熟练掌握而进行训练

    许多学生在参加体育训练的时候,都是初次接触到这项运动,他们对技术动作没有做到熟练掌握,动作不规范,或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些错误动作,再加之初学者自身可能会有的紧张感,这些都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比如,排球教师在排球垫球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示范准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掌握动作要领,之后也一直用错误的动作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手腕就可能会造成损伤。

    1.6 场地器材的制约

    场地器材的不足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一大原因。例如,许多学校的操场上没有塑胶跑道,使用的是用石子铺成的跑道,加之没有人去清理垃圾以及修整,往往会出现坑坑洼洼的地方,这样,学生在跑步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因为跑道不平整的原因而摔倒受伤。又如在跳高跳远的训练过程中,没有软气垫,杆也不稳,这样也容易造成学生的损伤。

    1.7 天气的影响

    夏天进行运动,因为天气炎热,尤其是在室外,在阳光下爆晒学生往往容易中暑;冬天在室外进行运动,寒冷的天气学生进行运动容易手脚冻伤或者肌肉拉伤,再加之大风的话,学生一冷一热容易感冒;在潮湿的天气中进行运动,学生较易出汗,出汗过多学生就容易脱水。

    2 运动损伤预防措施分析

    2.1 提高对运动损伤的认识,提高预防意识

    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产生,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师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没有做好预防措施。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损伤的产生,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预防损伤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损伤预防方法,增强学生在运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要求学生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来参加体育运动,要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在夏天要多喝水防止中暑脱水,冬天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冻伤。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感觉不适也要及时跟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状态调整训练强度以及教学方式。

    2.2 认识课前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合理的安排课前准备活动,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有重要作用,教师在安排准备活动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气候等条件来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以及运动负荷。在准备活动的制定上需做到有针对性,要充分运动到一些易损伤部位以及关节韧带。通常来讲,课前准备活动与正式教学训练的时间间隔以1至4分钟为佳,准备活动要做到使身体活动开来,使身体发热的状态为宜。

    2.3 体育教师要做到准确合理的安排教学训练

    在合理安排教学训练方面,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运动形式,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体素质状态来安排运动量适宜的训练内容;第二,教师要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步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教师在基本技术的教学上一定要做到讲解清晰准确,示范准确到位,使得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第四,体育教学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一蹴而就,在技术技能的教学上都要做到从易到难,有一个过渡的过程;第五,教师在安排比赛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赛前心理的辅导,避免学生因为紧张,肌肉僵硬,四肢不灵活而在比赛过程中出现损伤。

    2.4 制定严谨的课堂制度,加强场地器材管理

    制定课堂制度,是为了保证教学能够顺利开展而对教师与学生提出的一些基本要求,这对预防运动损伤的产生也有重要作用。例如,课堂规定学生必须穿运动裤运动鞋上课,就可避免因为服饰的影响而导致的损伤。并且要加强场地器材的管理,要对一些运动器材定时的进行检查与维修,对场地及时清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危险的产生。

    2.5 合理安排膳食

    除了在训练过程中,尽一切可能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之外,教师还要教导学生如何在饮食上着手,减少运动损伤的产生。例如,在运动过后,应该补充适量的优质蛋白,这可减少肌肉的持续消耗,能促进肌肉骨骼的生长;适量的补充优质氨基酸,可以帮助学生消除运动疲劳,以确保学生能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和优质的睡眠;糖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维持人体体温的重要物质,运动过后,会消耗大量血糖,应及时补充,为腿部肌肉保存足够量的糖原,这样可避免肝糖原耗尽给人体带来的疼痛与疲倦。

    参考文献

    [1]解长青.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及预防[J].考试周刊,2011(56):152.

体育运动训练学范文6

1 首先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使学生要说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里话指向集中到学习对象上,兴趣也就成为学习活动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趣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使学生产生要说的欲望,自己在教学中是从以下几点入手的:

1.1 教学形式新颖。

体育教学中的韵律活动和舞蹈可以说是一个活动课,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持续处于兴奋状态,不感到索然无味,就要不断变化教学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一年级在学习模仿动作小鸟飞,首先准备了一只真正的小鸟,让学生说出它是什么?学生看到小鸟立刻表现出对小鸟的喜爱,想要说的欲望非常强烈,都争先恐后的想说,有的直接叫起来:“小鸟,小鸟……”这时候教师再指导学生说一说,在此基础上进行小鸟飞的模仿动作练习,要让学生一边说一边练习。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观察为什么小鸟要有两只翅膀呢?潜移默化的渗透了体育运动中的协调性,保持身体的平衡运动对协调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1.2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这样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韵律活动和舞蹈的许多动作训练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教学中也重视了此方面的训练,一年级有这样的练习:模仿睡觉、洗脸、刷牙等,这些动作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习起来也较容易,可以这样进行,问:“同学们每天起床后都做什么呢?”学生就会觉得这些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很容易,都觉得有话可说:“每天起床后要穿衣、洗脸、刷牙等等。”进行模仿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说一边做,同时配合音乐节拍练习。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愉快,对动作的掌握也会事半功倍。

2 增强说话信心——使学生敢说

有的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生怕说不好被别人笑话,聋生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自尊心强,自信心却不多,这就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善于引导,积极鼓励,激起学生说话的勇气。

2.1 创设说话情景。

学生说话要有一种适宜的环境,有一种自然朴素的气氛。学习《上肢柔韧练习》一课,先让学生看碟片《小燕子》,注意碟片上的歌词及画面的显示,学生会从心底产生一种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让他们进入情景之中或让他们感到自己就是一只小燕子,像小燕子那样叽叽喳喳地叫起来,记得学这一课时,班上有位同学就一边表演一边跟着画面说:“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因此,说话时创设一种情景是很有必要的。

2.2 聋生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从心里上有一定的障碍,或是不敢说,害怕;或是怕自己说不好,这些都是正常的,要消除这种心理障碍首先要形成一个团结、友爱、活泼、有趣的班集体,使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同学可亲,消除紧张、自卑的心理。其次,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诱发他们想说的功能,开启要说的话题,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特别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加以表扬,肯定。

3 评说结合——鼓励学生说

韵律活动和舞蹈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还涉及到表现舞蹈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自我,也就是音乐的表现力,而说话课主要是训练学生说话。体育课虽不同于说话课,而我认为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在每学完一个内容,总要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就会让学生单独表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评与说,怎么结合呢?

3.1 抓住契机及时评价。

学习《模仿动物做简单的舞蹈》时,女生学习小兔的动作比较乖巧,男生学习小熊的动作,比较笨重,表演时要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抓住时机进行评说,再让学生自己说出哪个地方做的好,哪个地方做的差等,这样及时给学生以反馈,学生就会说出自己好在哪里,错在哪里等,也可以分组表演,让学生评说。

3.2 仔细观察,让学生评说,并促进学生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