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煤炭资源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煤炭资源发展

煤炭资源发展范文1

关键词:煤炭繁荣;资源诅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3-0047-04

一、引言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指因采掘地下煤炭资源而形成或发展起来,并且煤炭采选业至今仍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据显著重要地位的城市。根据美国学者哈里斯(C.D Harris)统计描述的简单分类法,凡煤炭产业的增加值占城市GDP的10%以上,或煤矿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5%以上。即为煤矿城市。鄂尔多斯是我国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全市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含煤面积约占80%,总储量约10000亿吨,其中探明储量1532亿吨,约占内蒙古的1/2,全国的1/6。2008年,全市实现原煤产销25139万吨,同比增长28%,原煤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9.2%,占自治区煤炭总产量的55%。

“巨能”的拥有让鄂尔多斯成为我国正在开发的新世纪能源之都。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煤炭产量超亿吨的地级市。但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资源优势并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相反还存在着“资源诅咒”,即资源繁荣并不能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而造成经济的长期停滞甚至倒退。因此。一个地区如何以资源为起点,在壮大产业规模之后,再提升产业价值。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直是困扰理论界和现实经济的重要难题。

二、资源繁荣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20世纪50年代之前,经济学理论通常认为:资本、劳动力与自然资源是一个地区的基本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有着正的边际贡献,因此,在其它情况相同的条件下,相对于资源贫乏的地区,资源丰富的地区在资源繁荣期间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本积累,有着更高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带来更快的经济增长,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但是,二战后绝大多数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并没有因为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迅速发展起来。发展速度反而低于很多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如伊朗、委内瑞拉与日本、韩国就是很好的例证。试图解释这一现象的“资源诅咒”假说(Auty,1993)认为。自然资源繁荣在短期外生性地提高了资源富裕地区的收入,当这种收入足够高或者占当地经济的份额足够大时,会使本地区的资本边际产出降低。从而提高了未来消费的价格,进一步导致消费的繁荣,即表现为经济在短期内快速增长。但是,由于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的有限性,自然资源开发、特别是资源繁荣所带来的收入增长不同于制造业等其他部门,难以在长期内保持一定的正增长,最终必将趋向于零,经济增长速度也将随之下降。因此。资源繁荣会通过一些机制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冲击,

但是也并非所有资源富裕的国家和地区在经历资源繁荣后经济增长都长期滞后,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马来西亚等。这就意味着,资源诅咒机制并不是必然发生的(Auty,2001),适当的政策措施和投入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并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避免“资源诅咒”。

三、鄂尔多斯煤炭产业发展中存在“资源

诅咒”

在资源诅咒假说的研究中。通常有荷兰病和工业化政策失败两类解释。荷兰病模型认为,自然资源部门的繁荣导致本地区工资与物价上涨,会导致本地区制造业的萎缩,而制造业往往具有正的外部性和规模收益递增的特性,所以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的萎缩会使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难以为继。工业化政策失败的解释认为,资源的繁荣会使本地区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租金,并掌握在极少数人或者政府手中,由于荷兰病效应及过分自信、急于发展的“勃勃雄心”等因素的影响,选择了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结果往往是因为不具备宏观或微观条件而使重化工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畸形、利益集团内耗严重、收入差距扩大,致使经济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鄂尔多斯煤炭资源繁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增长源泉的影响,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可能会产生资源诅咒现象,影响其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一)产业结构存在缺陷

在资源繁荣的前提下,资源充裕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只重视重化工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存在缺陷。不利于工业化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从鄂尔多斯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构成变化情况上看(图1),鄂尔多斯市工业化发展方向上也存在这一问题。2001年至2008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9.3%下降到23.7%,7年间下降了25.6个百分点:而采掘业的比重则由30%迅速上升到59%,7年间增长了29个百分点;以电力行业为主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比重波动较为平缓。采掘业比重迅速上升的工业结构变动,在短期内必然表现为工业规模的快速膨胀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鄂尔多斯很难依赖于煤炭采选业的增长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性质的制造业比重过低,更难以推动整个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极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长率偏低的情况。即荷兰病症状。

再从制造业结构上看(图2),制造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比的下降主要表现为纺织行业的不景气。纺织行业一直是鄂尔多斯制造业中份额最大的行业,但随着资源的繁荣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进而通过联动效应带动各类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最终使该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了竞争力优势,制约该类产业的发展。2001年。纺织行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为59.1%,到2008年下降到11.5%,7年间下降了47.6个百分点,至今仍呈下降态势。

由此看出,依赖于煤炭经济繁荣的鄂尔多斯,一旦煤炭业出现萧条,那些依靠煤炭开采而繁荣发展起来的餐饮、娱乐、商业等第三产业必然受阻,而此时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羊绒、医药等也失去了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必然会导致失业率增加、行业结构不合理等“资源诅咒”现象,总体经济必然受到影响。

(二)公共支出结构不尽合理

资源繁荣形成大量的资源租金,并通过多种方式成为政府收入,而当地政府能否合理地使用这笔收入,决定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否更易陷入资源诅咒。

从总体上看(图3),鄂尔多斯市保持财政支出平衡性的能力不强,地方财政风险较大。一方面,资源繁荣刺激财政支出的快速扩张;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于煤炭行业的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能力受到质疑,一旦煤炭行业进入萧条期。财政支出的顺周期波动将不可避免,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尤其值得

注意的是,该市长期处于财政赤字,即使在资源繁荣期间。直到2006年财政收人才超过了财政支出,但是财政收入有相当一部分上交上级政府,地方财政积累有限,很难有能力保持财政支出的平稳性。

从鄂尔多斯市财政支出结构上看(图4),财政支出不尽合理。首先,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20.7%上升至2008年的35.2%,增长14.5个百分点:其次,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比重从2001年的17.6%上升至2008年的20.3%,仅增长2.7个百分点,而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却从2001年的12.4%下降到2008年的11.8%,下降了0.6个百分点,而且更多地倾向于物质资本的投入,而对教师、教学软件、实习基地投入却是变化不大。教师更新培训、新师资力量引入、素质教育投入呈下降趋势。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偏大。一方面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形象工程,造成浪费。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等问题。教育事业费支出比重的下降一方面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能存在以人力资本为传导机制的资源诅咒。

(三)煤炭繁荣加剧贫富分化

一是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并呈不断扩大趋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占人均GDP的19.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不足人均GDP的7.2%,与2001年占比相比分别下降了26.7和10.2个百分点: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则由2001年10.5%上升至2008年的18%。增长近8个百分点。在成熟市场经济体中,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美国接近于70%,其他国家和地区普遍在54%至65%之间,而鄂尔多斯还不足20%。因此,由经济增长而产生的利益并没有完全被本地区人民享有,“繁荣并不富裕”并存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是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从城乡收入差距上看。2008年,鄂尔多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35元,是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052元的2.8倍,并呈扩大趋势;从行业来看,煤炭行业是全行业收入最高的行业。从农牧民的收入构成来看,矿区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比重较高,2008年矿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200元,是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052元的1.4倍,也就是说矿区与非矿区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因此。如何抑制收入差距,使经济增长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金融服务明显不足

一是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产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目前,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的融资方式单一。煤炭工业投资主要依赖银行贷款,企业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融资结构严重失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其它融资手段和金融工具未被很好利用。

二是信贷资源错配使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存在矛盾。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相当一部分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给了煤炭企业的基本建设项目和一次性资源开发上,而对于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收益的领域,以及煤炭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资源深加工转化项目,支持力度则明显不足。部分信贷资金流向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与产业政策导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这就导致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间的动态失衡,难以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煤炭产业的作用。

三是银行信贷资金集中度高,潜在风险大。目前银行信贷资金已在煤炭领域呈现出较高的行业集中度,至2008年末,全市商业银行各项贷款总额为649.4亿元,其中煤炭、电力等能源贷款210.9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32,5%。煤炭等能源工业是一个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的行业,这种高度集中的信贷投放积累的风险正在逐渐增大。

(五)环境治理欠账较多

环境污染是威胁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造成了采空区塌陷、地下水位下降、耕地退化、植被破坏等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煤炭生产的社会成本十分巨大。目前。全市采空塌陷面积已达到100多平方公里。由于国家能源开发利益协调机制尚未理顺,矿区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生态补偿远远滞后于资源开发,使得环境污染等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

四、结论及对策

(一)拓展思路,鼓励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煤炭资源丰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一是积极推进煤炭工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建设。鄂尔多斯煤炭资源处于生态功能较弱的区域,资源的开发很容易产生各类污染。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煤炭产业必须以循环经济为指导,通过深加工和精加工,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煤炭深加工行业,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煤炭资源深加工产业集群。在发展重化工业方面,鄂尔多斯在立足“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载能”四大战略的同时,可考虑围绕几个大型煤化工项目,发展关联性较强的煤炭深加工产业及煤炭采选设备制造业,通过市场细分,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由中小企业间竞争与协作的企业集群,将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增加就业机会,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是有选择的扶持有发展前途的非煤接续产业,实现新兴煤炭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煤炭作为不可再生性资源,终有耗竭的一天,而这些地区已有一定规模的人口、产业的聚集。很难整体外迁,因此,要吸取一些资源已枯竭城市的教训。遵循市场导向、发挥优势、保护环境、科技进步、产业相关、协调发展等原则,发展节能综合利用型、自我服务型、与煤非相关型等非煤产业。

四是拓展思路,鼓励创新,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新升级。为避免轻工业产品陷入高成本困境,影响产业结构的整体合理构建,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寻求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新出路,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创新,寻求产品附加值的增长空间,推动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向高质量、高价值、高竞争力方向发展,实现对该类产品高端市场的占领,最终形成产品的品牌优势,力求在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同时实现该产业的升级发展。

(二)多种方式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让经济增长更多地惠及民众

一是通过多种手段调节收入分配,避免收入差距扩大。

二是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平抑财政支出波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向低收入区域和低收入个人的转移支付力度,让穷人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的收入增长,使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分配合理化;避免政府行政管理费用等消费性支出同步增长,杜绝形象工程等浪费性支出。在煤炭不景气时期,加大财政投入,刺激经济增长,以避免经济波动过大而影响就业市场及居民收入,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煤炭资源发展范文2

关键词:循环经济; 煤炭资源型城市; 探索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ignificance, condition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of coal further thought and exploration.

Keywords: circulation economy; Coal resources city; explore

中图分类号:F407.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对物质不断进行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主导产业链条前后拉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研究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资源型地区是重点,煤炭资源型城市更是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

一、理论思考:加快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在当前具有特殊意义

从维护能源安全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当前,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竞争和斗争的焦点,也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症结和隐患。解决瓶颈制约、确保能源安全已成为党和政府极为关注和投入巨大精力破解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次性能源主体的煤炭,怎样对其实现科学利用、合理利用、高效利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而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恰恰是科学、合理、高效利用煤炭的一把“金钥匙”,对于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意义深远。 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中央做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的一个重大决策,其工作的重点是抓好能源、资源的节约。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中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问题,工艺粗放、加工层次浅,一些原本可以再深加工利用的煤产品废弃严重,主要耗能设备设计效率平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80%左右,系统运行效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25%左右,单位建筑工程采暖能耗比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1.5倍,远远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建国初,受“有水快流”思想的影响,煤炭资源型城市先生产建设、后污染治理带来的后遗症较为严重。

二、基础审视: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正当其时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配套的内外部条件的支撑和保障。通过对背景条件、政策导向、物质基础、技术能力的综合审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1.国内外示范和样板渐获成功。国际上,美国杜邦公司在化工生产中提出的“3R制造法”,开启了企业循环生产的先河;世界著名的循环工业生态园区丹麦的卡伦堡工业科技园区,通过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使循环经济获得了成功。在国内,从2001年开始,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广东南海高科技生态工业园区,以煤铝电联产为核心的包头生态产业园区等相继规划建设,2002年3月贵阳市开始了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建设,部分试点已取得阶段成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利的经验。

2.政策扶持、理论指导和社会共识渐趋有利。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探索更加深入,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前所未有地关注,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充足的物质基础创造了发展空间。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已不再单单停留在原煤开采销售层面,随着产业链条不断拉伸,洗选、焦化等日渐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柱。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任何新经济模式的推行,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循环经济也不例外。更主要的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也存在一些自身条件的制约,压力更大,对外部条件的支持保障相应地有更多要求。

症结之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尽管中央和省反复强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但一些煤炭资源城市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形势理解不深刻,缺乏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对煤炭循环经济还存在概念上的不理解,对其内涵、作用知之甚少等等问题。对策建议:形成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强大宣传攻势,分层次广泛开展研讨活动,在煤炭资源型城市还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专项培训。

症结之二:科学研究不到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理论和科研上的支持。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很深层次,不利于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这方面仅靠一个或几个煤炭资源型城市去攻关、去探索,恐怕效果不会好。对策建议:尽快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对煤炭循环经济进行统一规划。同时,应该把一些发展基本成熟、条件基本具备、具有代表性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纳入典型培养范围,重点扶持,以点带面,推动循环经济“遍地开花”。

煤炭资源发展范文3

一、整合内容及目标

新平县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涉及到的整合对象为新平鑫福矿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被整合对象为新平县布者煤矿、新平县比里河煤矿、新平鲁奎山矿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比里河煤矿99.68平方公里探矿权。通过资源整合,到2010年,全县煤炭企业由2户整合为1户,矿井数由2对增加到3对,矿井规划设计能力达到21万吨/年。

二、整合原则

按照有利于集约高效,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原则,以优势企业整合辖区小煤矿,做大做强煤炭企业。

三、整合程序及进度

(一)公告。200*年5月31日前,对新平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进行公告。

(二)签订协议。200*年6月30日前,完成整合主体与被整合对象的合同、协议签订工作。在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下由整合主体新平鑫福矿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完成对新平县布者煤矿和比里河煤矿企业收购工作,完成对云南新平鲁奎山矿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比里河煤矿99.68平方公里探矿权收购工作。

(三)变更证照。200*年10月31日前,整合主体新平鑫福矿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完成矿界变更及证照变更手续办理工作。在变更过程中所需提交的储量核实报告、开发利用方案或初步设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水土保持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安全专篇等材料,由整合主体联系相关资质部门进行编制评审。

(四)全面实施。200*年12月31日前,吊﹙注﹚销被整合矿井的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采矿许可证、营业执照,所有整合矿井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四、整合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做好协调服务。成立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经委,由陈斌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如下: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矿区资源补勘工作,补齐地质资料;协调办理整合矿井的矿权设置,采(探)矿权转让及变更登记工作;做好剩余资源储量确认工作,建立和实施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县经委负责做好资源整合矿井的安全监管工作,协调相关部门组织项目竣工验收和生产能力核定工作。

公安部门负责做好收缴关闭矿井和被整合矿井的火工物品,维护煤炭资源整合和矿井关闭工作秩序。

财政部门负责监管探矿权和采矿价款、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的入库工作。

工会负责监督整合矿井从业人员合理分流,监督企业不断改善安全生产保障条件,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监察部门负责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察。

环保部门负责协调办理整合矿井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监督企业环保达标。

税务部门负责办理整合矿井的税务登记证注销及变更登记工作。

工商部门负责办理整合矿井的营业执照注销及变更登记工作。

电力部门负责切断被整合矿井的生产用电,拆除供电设施;配合整合矿井架设所需生产用电设施。

新化乡、老厂乡人民政府负责做好辖区内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安全监管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整合企业涉及的土地征用、架电供水工作,解决好周边群众关系,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煤炭资源发展范文4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煤炭资源型城市;低碳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7-0129-02

2014年三谈“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战略举措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统性论述,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发展需要。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的中低速发展和对能源消费量的控制将对煤炭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如何认识宏观形势,如何认识煤炭行业新常态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对于煤炭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朔州市为例,就如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从发展现状、转型的必要性、发展瓶颈和解决对策四方面入手进行探究。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朔州市现状概述

1.经济结构特征。朔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和变化是符合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的。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产业比重呈稳步下降的趋势,八年间下降了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虽有小幅波动,但仍居高不下,保持在50%以上;第三产业每年基本呈现小幅度上升的趋势,有良好的发展态势。朔州市经济仍以第二产业为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不平衡,长此以往,会形成经济“断层”。

2.能源结构特征。朔州市矿产资源丰富,煤电工业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灰岩、高岭土、铁矿石、铝矾土、长石、石英等28种,其中煤炭储藏量430亿吨,分布面积1 60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2008年煤炭开采数量、产量和销量在全国名列第二,仅次于鄂尔多斯。从能源结构来看,如下图所示,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6.58%;电力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6%;煤矸石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5%;石油制品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3%。从行业消费上来看,在规模以上工业46个中类行业中,能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39.2%。

3.环境结构特征。全市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处于高污染状态。2004年全市4个监测点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35倍,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1倍,2004年市区大气环境二级以上天数达199天,全市大气综合污染指数为4.26;全市地表水污染严重,6个监测断面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的年均浓度分别超过国家标准的2.6倍、0.08倍和4.4倍,除神头泉监测断面为中度污染外,其余5个断面均为重污染。

二、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煤炭行业的发展也出现新的常态,城市转型发展压力陡增。以煤炭企业为主导的朔州市实现低碳可持续的转型发展亟不可待。

1.国内煤炭需求增速放缓。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行业大约以十年为周期呈现峰谷交替的发展状态。自2001年始,山西迎来煤炭发展黄金十年,年均增速达12%,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形成。到2012年,山西煤炭再次进入低谷,增速呈现逐步回落态势,未来增长潜力已弱化。

2.环境制约的强化作用加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资源型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高能耗,高污染”的煤炭企业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的损害无法挽回,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由此看来,传统的、粗放型的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将面临巨大挑战,推行煤炭绿色开采,向社会提供洁净的煤炭产品,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任务十分艰巨。

3.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这个方面,朔州市近些年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一方面,从2008年开始,全市大力推进实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优化资源分配,优胜劣汰,对生产效能低下的小煤矿进行了整改,淘汰了一大批小煤矿,煤炭经济不断复苏,然而小煤矿数量减少,大煤矿、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却越发激烈,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继续依靠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煤化工技术产业化发展,必将进一步拓展行业发展空间,给煤炭产业机构调整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4.产能过剩和库存的压力加大。煤炭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吸引了数十多个行业进入该领域投资,仅八年的时间里,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就达到3.1万亿之巨。全社会煤炭库存大幅增加,连续30多个月保持在3亿吨以上,市场不断加剧的压力正在逐步击垮煤炭企业。

三、制约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探究

1.资源问题。煤炭的开采无法避免水资源的破坏,据统计,每开采1t煤,就要造成2.48m3水量的流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而与煤炭紧密相关的电力工业也是用水大户。因此,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朔州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环境问题。随着煤炭资源开采程度的增强,煤炭城市烟尘、粉尘、大气、水体污染、煤矿过度开发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日益严重,就目前来看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做得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环境恢复的需要。煤炭城市生态环境日恶化,严重阻碍了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产业结构问题。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煤炭产业仍旧是朔州市的支柱性产业,主导产业过于单一。新兴产业的增长相对于能源产业的增长仍显得微不足道,整个工业的构成甚至更趋于重型化,自从建市以来经济的发展态势与煤炭产量密切相关。

四、经济新常态下朔州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1.提高煤炭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煤炭资源型城市依赖于煤炭资源而生存发展,而煤炭资源又是不可再生资源,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滥开滥采,不合理的、粗放的利用必将导致资源过早枯竭,随即煤炭资源型城市将走向衰竭。

2.发展多元化经济,优化产业结构。长期以来,朔州市以煤炭经济为主导经济,产业结构单一,“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减少了产业间的互补互利,使得朔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延伸空间极其有限。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多元化经济,增强经济活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大,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大力发展服务业,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信息、旅游、文化等产业,推进本市“商、旅、文”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健康、合理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为经济转型奠定基础。

3.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生态建设。为有效应对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重型化给城市带来的环境的压力和困难,朔州市应在节能减排方面加大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使得城市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相适应。

五、总结

经济新常态下,朔州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着“煤炭需求放缓,结构转换加速,生态环境限制,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为此,应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争取战略主动,找到新的突破口,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在转型发展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 李世玲.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朔州发展循环经济案例[J].时代金融,2013,(35):372-376.

煤炭资源发展范文5

关键词:资源利用率;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状况

1.山西省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含煤面积有5.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30%,全省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地下有煤,山西省自北向南分布有6大煤田:大同、宁武、太原西山、河东、霍西、沁水及若干个小型煤产地,保有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有2652.84亿吨,其中基础储量1045.31亿吨(含储量589.21亿吨),资源量1607.53亿吨。山西省煤炭资源的总量约占全国的25%,其中炼焦煤和无烟煤分别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1%和30%。

2.山西省的煤质优良,有“三低两高一强”的特点,即低灰、低磷、低硫、高挥发分、高发热量、粘结性强。煤炭品种齐全,有焦煤、气煤、肥煤、瘦煤、无烟煤、贫煤、若粘结煤、褐煤、长焰煤。开发条件便利,山西的煤炭埋深大概在300m-500m之间,地质结构单一,煤层厚,埋藏浅,断层少,开采条件好。

3.山西省位置适中,交通运输通畅。距离华东和华南市场很近,有京包、石太、太焦、太秦、神黄等铁路通过,交通条件好。

二、山西省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1.山西省资源日益枯竭。目前,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平均开采强度在25%以上,由于长时间、大规模、超强度开采,资源枯竭问题日显突出。“十五”期间,全省重点煤矿已有“一局十七矿”衰老矿井关闭破产,衰减生产能力1600万吨。据测算,预计2007到2020年,五个大型煤炭集团公司将有32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衰减生产能力约5400万吨。全省地方国有煤矿及乡镇煤矿,由于大部分矿井主要开采边角、浅层资源,批准井田面积和资源储量小,已开采多年,预计到2020年将有近三分之一的地方国有矿井资源枯竭,减少能力1亿吨。

2.资源回收率偏低。山西省煤矿开采由于管理不科学,技术不到位,资金有限制,一直进行粗犷式的采掘。在开发过程中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偏低,对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试点前,经过一轮的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全省的煤矿资源回采率有所提高,达到47%,初步形成煤炭企业节约和合理开发煤炭资源的机制。但是地方煤矿的资源回采率仅有15%,导致整个山西省的资源回采率还是很低,浪费非常的大。这样算一下,山西省每开采1吨煤就平均要浪费2.5吨,2006年的年产量大概是6亿吨,那2006年浪费的资源就高达到15亿吨。

3.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偏低。煤矿中蕴含着许多的共生、伴生资源,包括:铝矾土、硫铁矿、高岭土、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山西省每采掘1吨煤大概损耗这些伴生、共生资源高达8吨。每年因为采掘煤炭所浪费派发的煤层气大概60亿立方米,接近于“西气东输”工程输气量的一半。全省的煤矸石的利用率还不到20%,粉煤灰的利用率不足54%,综合利用率很低,浪费了很多有用资源。

4.煤炭开采严重破坏水资源。根据多位专家院士鉴定的《山西省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影响及评价》的研究表明,山西每开采1吨煤需要损耗2.48吨的水资源,每年开采大概6亿吨煤,则破坏14.88亿立方的水资源,相当于山西省“引黄入晋”工程的总引水量,而山西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资源指数(依据人均、亩均、单位面积平均水资源量)排序中列第29位,山西省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加剧了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据统计结果表明,山西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面积高达20352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3%。其中,严重破坏的水资源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一般破坏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5%,影响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9%。山西省对地下水系的破坏非常严重,由于采煤排水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河流流量下降或者断流,给600多万人,以及几十万头牲畜饮水造成严重困难。

三、山西省煤炭工业资源改革取得的成效

为了解决山西省面临的资源问题,提高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效率,山西省率先开展了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在《关于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意见》、《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及其实施方案的政策指导下,首先根据批准的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矿业权设置方案对全部新设置的煤炭矿业权进行配置,实现了有偿出让。其次对山西省过去已无偿取得煤炭矿业权的煤矿都实现了有偿使用。再次建立了兼顾各方利益的煤炭矿业权价款合理分配机制和使用制度,完善了资源资产化和市场化管理。经过这三个步骤,推进了煤炭资源整合,提高了煤炭使用效率,初步形成了煤炭企业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的机制。

截至2008年底,山西省煤矿矿井由整合前的4389座减少到2598座,共整合压减和关闭淘汰矿井1791座,减幅比例达40.8%。采区回采率由试点前的47%提高到74%。到2010年试点结束后,矿井数量压减到了1000座,矿井单井平均生产能力达到90万吨/年,且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开采。

参考文献:

[1]刘世文.发展循环经济:山西综改区的战略选择[J].生产力研究,2011(5):25-31.

[2]袁开智,王克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山西样本[N].中国经济导报,2009-08-06(B02).

煤炭资源发展范文6

项目的总体目标,一是为我国制定发展煤层气工业战略的技术和组织机构上的准备;二是介绍和展示开发煤层气所需的各种技术和工艺;三是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决

策者的认识水平,充分认识合理开采和利用煤层气资源对环境保护和以煤层气作为新能源的潜在经济意义。

该项目原计划从1992年7月到1995年6月三年时间内完成,由于受国内政府及联合国机构改革的影响,以及国内资金筹措和国外采购设备不能及时到货等原因,项目推迟至今年完成。尽管延迟了二年多,但由于

3.1.3 松藻子项目

松藻子项目由松藻矿务局和美国rei公司实施。子项目目标是,改进煤层气回收技术及抽放和运输系统,完善煤层气抽气站,改进抽气站的监测和控制系统,装备先进的井下水平定向长孔钻机,在石壕矿和打通一矿试验不同的本煤层定向长钻孔方法以抽取煤层气,完善这两个矿的煤层气抽放系统和输配气系统,并建立先进的瓦斯监测系统,以此达到扩大甲烷抽放能力和充分利用抽放甲烷,减少甲烷向大气的排放,进而保护环境的目的,同时减少矿井瓦斯对煤炭生产的危害。

松藻矿务局在美国rei公司的协助下,开展了煤层气压力、含气量、渗透性系数、衰减半径等测试工作,主要成绩有:

(1)改造了煤层气抽放泵站5座,新建煤层气抽放泵站3座,抽放能力比1992年提高81%;

(2)改造完善了6对矿井的8处井下煤层气抽放系统,井下抽放系统的抽放能力提高了80%;

(3)煤科总院重庆分院承建安装了石壕矿与打通一矿的二套煤层气抽放监测系统,经调试,这两套监测系统性能可靠,运转正常,能满足抽放参数监测的要求;

(4)建立了石壕矿至打通镇(矿)的煤层气输气系统,安装输气管路6800m,加压设备2台。目前打通一矿、二矿和石壕矿煤层气抽放管路已并网,且实现了石壕矿与矿务局中心区煤层气输气的并网使用;

(5)新建三座煤层气储气罐,总容量为2.5万m3;

(6)充分发挥矿区八处煤层气抽放系统配套改造后的抽放能力。1997年,全局煤层气抽放量达6360万m3,矿井抽放率为41.85%。

从总体来看,松藻子项目在学习先进的抽放技术和综合配套工程改造方面是成功的,效果是显著的:

经过国外专家的培训,松藻的技术人员已基本掌握了引进的井下定向长孔钻机的操作和维修技术;

抽放系统和装备的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现了煤层气抽放量和矿井抽放率稳定提高;

矿区煤层气利用工程的配套完善工作,为综合利用煤层气奠定了基础,冬季回收煤层气利用率达100%。

然而,项目引进的2台弗莱彻定向钻机的原定水平长钻孔试验未能取得成功。分包商rei公司虽然对松藻局进行了打钻培训,但由于缺乏在松藻高突软煤层打钻的经验,所打三个孔均告失败,其中一孔因操作不当使钻杆折断。根据松藻的要求,联合国适时中止了与rei公司的合同,聘请了实力更强的amt公司到松藻进行2次打钻施工。尽管中外双方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仍未取得钻进方面的突破。主要原因是:从8?#煤底板岩石向上钻进时,未能穿透煤层底板下一段厚层铝土泥岩,钻孔时遇水垮孔堵塞,amt公司专家虽然采用了粘结剂固孔,但仍未能有效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针对以上情况,松藻矿务局决定成立打钻领导小组,自己制订井下定向钻孔的打钻计划,组织技术骨干,依靠自己力量进行井下定向长钻孔钻进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