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容错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容错机制范文1
关键词:国企;改革;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010-02
为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市属国企要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加快科技创新。要围绕主业,沿产业链、价值链高端配置创新资源,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城市科教资源优势,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创新,增强协同创新能力;要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激励与容错机制;要积极申报各类科研成果和项目,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切实提高国企的科技创新实力。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或知识创新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原创性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引领的管理创新作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科技创新的主题,是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知识、新艺术的一部分,它自身也是电子信息或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集成。
一、地方国企科技创新工作现状
近三年来,南京市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逐年递增,到2013年达到1.54%。政府财政安排的科技专项资金也每年增加,先后有企业被评为省、市级创新型企业。在开展协调创新方面,市属企业中已建立产学研机构12户,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各级企业技术中心近10个。近三年来,共培养、引进和聘用各类科技创新型人才近千人,累计承担实施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近百项,取得技术专利多项。
二、市属国企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南京市国企科技创新中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资金压力大。南京市国有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1.5%,提前二年实现了全市目标。但随着国内经济减速,内外需不振,成本压力增加,企业经营状况变差,增加研发投入的压力很大。二是人才压力大。南京市国企近三年引进及内部培养的科技创新人才近千人,《江苏省“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2015年全省每万人拥有人才1 400人。对照目标及企业研发人才短缺的现实,南京市国企的压力较大。三是缺少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南京市国企中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较少,与国企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地位不匹配。
三、地方国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路
(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市属国有企业要采取自建、合作共建、集团组建、并购收购等方式建立研发机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现有研发机构进行升级,争创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市属国企要以自有资源或引入社会资本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积极参与全市培育高新技术后备企业“造林工程”。
3.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竞争性国企围绕主业加大投资,在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绿色建筑等领域进行科技研发和工艺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加快转型升级。功能性国企在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项目建设等领域积极开展工法创新、施工工艺创新,以“首购首用”的方式加大创新技术及科技创新产品的使用。鼓励公共服务类企业在水、电、气、公共交通等领域积极开展降本增效,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4.积累自主知识产权。市属国企要大力开展技术标准研究,积极申报知识产权,培育自主品牌,加大产业化推广力度。其中,安居集团完成住宅产业化标准体系建设,并在市保障房建设领域率先实施,同时争创国家住房产业化示范项目。河西集团完成低碳生态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建立,在新区建设中复制推广。市属国企要主动申报知识产权,并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进行知识产权的产业化转化,并培育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自主品牌。
(二)鼓励开展协同创新
1.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市属国企作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创新合作。企业可以共建方式设立各类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等集团主业的前瞻研究、应用研究、集成研究;共同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吸引高端人才进站科技攻关和创新创业;支持企业申报产学研协同创新专项计划,争取科研资金支持。
2.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市属国企要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包括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等)建设,并在载体内配建公共技术测试或研发平台,广泛吸引社会创新元素,形成产业创新集聚效应。创新载体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突出专业特色。
3.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市属国企可采取风险投资、夹层投资、担保合作、重组并购、项目合作、首购首用、入园孵化等方式支持全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市属国企要加大引进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力度,对特殊人才可按照市场化标准支付薪酬。对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引入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可参照“科技九条”落实相关政策。对科技创业人才利用职务发明成果在市属国企投资的创新载体内创业并实施转化的,也可以参照“科技九条”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引进人才的同时,结合“紫金人才计划”大力培育内部人才,建立包括股权激励等在内的长效薪酬激励体系。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容错机制范文2
[关键词]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
国家中心城市是城镇体系中的最高级别,2010年国家首次批复建设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共五个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和2018年国家中心城市又经历了两次扩容,截止到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原城市群发展中肩负重要的国家使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六个基础功能:综合服务、网络枢纽、科技创新、开放交流、人文凝聚、生态宜居。科技创新功能发展现状和提升潜力是国家中心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综合能力全面改善的重要环节。
一、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一)郑州市科技创新指数情况
总体上看,在全国范围内,郑州市科技创新指数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根据《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中“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指数及排名”数据,在省会城市、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郑州市以0.5337的科技创新指数位列17名,高于全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数据均值。如果把9个国家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指数单列排序,郑州市位居第8名,排名倒数第二。郑州市与其他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最新出版的《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2020》中的研究,用4个指标:创新资源、科研平台、要素投入、创新成果,8个子指标: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双一流高校数量、R&D投入强度、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发明专利授权数、国家级科技成果获奖数。考察了9个国家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建设指数及成长性指数,结果表明郑州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两个指数排名中,分别依次位列第8名。
(二)郑州市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情况
从科技创新的具体投入和产出效果上看,郑州市的创新主体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连年增加,从2017年的856家,增加到2020年2944家,近4年翻了三番。郑州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态势明显,根据表1中的数据,近5年来,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均保持在10%以上,并呈现出波动向上的趋势。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下文简称R&D经费)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郑州市R&D经费投入总额及投入强度均出现较大增长,2019年,郑州市R&D经费投入共236.7亿元,同比增长27.8%,增速远高于全国同期的12.5%的平均增速。R&D经费投入强度持续增加,2019年达到2.04%,首次超出2%。2019年郑州贡献了35%的全省R&D经费投入。
二、郑州市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郑州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增速较快,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的拉动效应。但横向来看,郑州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较明显。
(一)科技创新总体竞争力不高
根据表2中的数据,2019年,在全国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市的八项科技创新指标排名总体较靠后。只有一项“万人高校在校生数量”排名第一,此项统计数据包括大专生和二本生数量,郑州市具有数量优势,但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郑州市仅有一所双一流高校,双一流高校数量排名倒数第一。郑州市的研究生数量仅3万多,只有北京的十分之一。郑州市创新资源基础薄弱,科技创新总体竞争力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科技创新主体数量少,研发投入强度较低
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截止2021年7月,在全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只有2944家,排在最后。同期,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国家中心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有30027、16891、11555家。郑州与其数量差距较大,科技创新主体数量较少,直接制约创新产出和经济转化能力。2019年,河南省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34%,远低于全国2.23%的平均水平,郑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也没有达到全国平均值。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市研发投入强度排名第8位,仅比重庆高出0.05个百分点。
(三)政策引导作用仍需加强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是中国的粮仓,在保障全国粮食供给方面作用重要,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经济发展初期重心在现代农业方面侧重明显,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础跟其他国家中心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为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赋能,激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动能,郑州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意见,但政策作用的发挥,仍需要引导加强。
三、提升郑州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区位优势,提升创新主体(要素)聚集能力
郑州市是中国中部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上承东接西,连南贯北,是全国范围内重要的航空、铁路、公路、电力、邮政等枢纽城市,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米”字型高铁的城市,以郑州市为中心的铁路网经济圈,辐射周边一千公里城市,近8亿人口。郑州市也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2019年中欧班列(郑州)成功实现多线路、多目的地往返均衡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郑州)全年累计开行1000班,主要指标保持全国前列。郑州市的国际陆港“一干三支”铁公海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顺利通过国家交通部、发改委验收,并被列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实现常态化运营以来,极大提高了郑州市的国际物流服务能力。郑州市是重要的“域内”和“域外”双枢纽城市。要持续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郑州,以郑州为核心,辐射全国乃至世界。
(二)加强政策支持引导,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资源经济转化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创新资源的产出倍增的关键主体。要不断完善税收优惠、创业补贴、金融支持等支持政策,在股权投资、上市融资、转型孵化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建设创新引领型企业支持培育库,搭建专门平台,为培育创新型企业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大力发掘新经济、新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机会和潜力,提高政策支持,引进和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企业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持续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潜力。
(三)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包括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两个方面。文化环境建设方面,深入挖掘中原文化中的创新要素,加强全社会创新认同感,做好宣传引导,弘扬科技创新文化,人人尊重知识、人才和创造,在社会价值观中融入创新因子,营造“尊重创新、乐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在制度环境建设方面,打造有利于保护创新的弹性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的同时,提高创新失败的容忍度。对于创新改革要先局部试验,再全面推行。在人才培养、考核考评、财务审核、科研管理等制度设计上,融入有利于激发和保护创新的开放、激励、宽容要素。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汇聚创新要素,厚植创新文化,打造全要素、自组织、快成长的科技创新生态。
(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科技创新经济效益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高校科研院所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探索科研人员对其职务期间创造的科技成果的所有权、长期使用权改革。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对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还要做到“引进来”,组织专门人员,派驻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城市,加强与当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紧密合作,及时高效挖掘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推进科研成果交流对接活动,邀请国内外的科技创新人员团队来郑州考察交流。科技创新转化初期,生产规模较小,规模经济难以实现,企业成本居高不下,应针对性提供财政、税收、用地等优惠,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科技创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五)引入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提升科技创新知识赋能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知识源,郑州市高校数量总量虽然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位居前列,但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大而不强,高端人才培养短板明显。郑州市要加快引入中科院系统、国内外高水平高校院所,灵活引入方式,主动协调沟通,提供充分的政策便利和资金土地支持,加快对接,创新资金、土地、编制等支持措施和合作模式,吸引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来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推进“智慧郑州”人才计划,形成科技创新平台引入和人才引进的正向循环互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和核心在于人才,高水平研发机构、一流高校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平台,可以吸引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同时人才、知识资源、创新资源的聚集,会产生明显的外溢效应,科技创新的知识赋能是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要素积累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赵健,孙先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于瑜.国家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监测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河南科技,2021,40(3):152-158.
[3]郭丁然.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郑州如何补齐科创力的短板[N].河南商报,2021-07-09(A03).
科技创新容错机制范文3
“十三五”开局之年,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千帆竞发,有力地引领着中国经济航船破浪前行。
开启经济发展新窗
乌镇子夜路延伸段,17辆蓝白色相间的百度无人车一字排开。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百度无人车在国内首次于全开放城市道路的复杂路况下,实现全程无人工干预自动驾驶。
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主任研发架构师王亮说,百度无人车已经可以支持小雨、轻度雾霾天气中的安全行驶,紧急情况下的反应时间仅需0.1到0.2秒,有望实现三年后小规模商用,五年后大规模量产。
技术一小步,产业一大步。无人车技术的突破不仅撬开了全新的自动驾驶市场,也拉开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大幕。日前印发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18年将形成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
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主要国家争相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我国也不例外。
人工智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机器人应用到许多产业、物联网从概念进入现实、分享经济风靡大江南北……“十三五”开局之年,以新技术、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迅猛发展,激活新消费、带动新投资、促进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保持10%以上的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至52.8%,比2015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单位能耗同比下降5.2%;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达71%,比2015年同期提高13.3个百分点。
“创新求变正为中国经济探索出更宽更广的发展之路,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工信部部长苗圩说。
注入转型升级力量
一枚妙子,可盘活整个棋局。创新对中国经济也是如此。它不局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只是培育新动能。更重要的是,它将加速传统产业内部转型升级,有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不久前,由中船重工研制的升船机在三峡试通航。这个世界载重最大的升船机不仅拥有毫米级的精度误差,还非常灵巧,将过坝时间由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
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说,升船机的成功试通航,既填补了空白,也为我国造船业乃至整个高端装备制造业开启了崭新的未来。在全球航运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发展以升船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以及绿色、高附加值船舶,是应对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宝,也是产业焕发活力的必由之路。
越是市场竞争激烈、低端产能过剩,越需要创新来解决现有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找到发展出路。
除了在供给侧对产品进行创新,对管理体制的创新,产业链各环节的创新同样改造着传统产业,带来柳暗花明的变化。
电脑读取个性数据、智能机床精准剪裁、自动匹配面料辅料……在报喜鸟智能制造工厂,机器也能实现个性化量体裁衣。依托智能设备,不仅裁剪效率提高5倍以上,定制生产的产量还从每天600件扩大到1200件,合格率也大幅提升。
“以前根据商预判产量,现在直接对接用户,完全不用担心库存。”报喜鸟集团董事长吴志泽说,发展智能制造可真正实现以销定产、精准供给,突破行业高库存、低周转、高渠道成本的瓶颈。
和报喜鸟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力创新向着价值链高端攀登,也推动产业更加智能,结构更加优化。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3%左右。一批重大装备自主研发取得新突破,食品、产业用纺织品、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等符合消费需求升级方向的行业运行良好,去产能工作有序推进。
“这表明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正在加快,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说,以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用改革引领护航
如果说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十三五”开局之年,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培育沃土,引领护航。
行政审批项目继续减少,投资审批事项大幅缩减,“互联网+政府服务”等管理和监管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面实施“三证合一”基础上,启动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投资审批方式不断改进……
2016年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前10个月,全国新登记企业数同比增长了28.9%,平均每天诞生1.46万户新企业,形成商事制度改革以来的一个。
独行者步疾,结伴者行远。2016年,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之外,更是出台一系列举措,最大限度寻求合力,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建设多个产业联盟,瞄准攻克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建立国家级创新中心,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健全对新技术的容错机制,实行成果转化激励,破除人才流动制度障碍……
科技创新容错机制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信息资源;协同创新;平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0.017
〔中图分类号〕G25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0-0075-05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创新的内涵,不仅包括知识创新,还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具有自发性、自由性,但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支撑,并为知识的发展划定了边界,影响着知识的发展方向[1]。要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必须结合大数据的背景,把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凝聚到创新中去。随着互联网上数据的不断增多,海洋一般浩瀚的网络数据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大数据并不简单是海量的数据,通常是指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即通过收集、整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挖掘,进而从中获得有价值信息,最终衍化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工信部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上,把信息处理技术作为4项关键技术创新工程之一被提出来,其中包括了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这都是大数据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技术的目标,就是从这些数据中挖掘信息、判断趋势、提高效益。因此,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要求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协同创新。
1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协同创新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与应用模式的涌现,使全球数据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大数据定义为“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2]。在大数据环境下,“知识”的概念已经被泛化,网络信息资源不再局限于人脑所存储的知识,网络上的情绪反馈、网页之间的链接关系、网页的点击量等等都可以加以提炼,成为新的知识。目前,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在医疗服务、零售业、金融业、制造业、电信等行业广泛展开,呈现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宽广的产业空间。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既是客观要求,也是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手段。
1.1网络协同创新中的信息需求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价值具有来源广泛、多模态、可增值的特性,因此对其进行开发不仅可以促进网络协同创新系统的完备,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对社会也有极大的溢出效应。协同创新对网络信息资源有“天然”的需求。
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变得日益纷繁复杂,而且创新活动所涉及的领域也日渐增多。从创新组织中的单位和个体来讲,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的一个条件是拥有充分的市场。也就是说,要想获取理想的资源配置,市场中的所有产品都必须有价格,没有价格的市场意味着市场不完备,或者同时导致市场丧失[3]。因此,实现信息的最优配置是有代价的,而加入到一定的创新网络组织既是创新组织个体规避创新竞争风险、增强创新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明智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社会各方创新力量的共同努力来协作实现。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网络协同创新才能更快、更好、更有效率地实现知识、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才能更快地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
1.2网络协同创新运作机理
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门为创新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4]。在大数据环境下,网络协同创新是指企业、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创新主体为了实现知识和科技创新而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网络协同创新的过程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传播共享之上的创新主体有目的、有意识的价值创造过程。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转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增值。
传统的协同创新包括“产学研”创新、区域产业创新等等,虽然同样着重于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但是这个创新的过程中知识的概念是狭隘的,传统协同创新运行机理已不适应于网络协同创新。互联网上网页存档、用户点击、网页链接、商品信息、用户关系等数据形成了持续增长的海量数据集,这些多模态信息扩充了知识的范畴。创新主体通过转移知识,充分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以完成创新主体的目的,实现价值增值过程。知识转移价值增值是一个组织将知识转移到另一个组织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使用和创新来带动和提升相关活动,进而实现知识价值的过程[5]。组织之间的网络信息资源的转移共享为丰富信息供应链提供了基础。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经过积累、创新、扩散,并经过创新主体的吸收消化,最终以多元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积累阶段,通过组织内部已有知识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积累,搭建网络协同创新的平台,为知识转移营造良好的背景,并为后续的知识创新奠定基础;在创新阶段,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吸收,并与原有的知识加以融合,将新知识应用于市场生产经营中,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增值;在扩散阶段,网络信息资源商品化后的产品,通过满足用户的需求,并获得新的网络信息资源。在价值增值过程中,信息资源开发技术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更新提供了保障,而知识的更新同样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技术提供智力支持。为保证网络信息资源得到高效、全面的开发利用,创新主体之间需要保持战略上高度一致、协同发展。
2大数据环境下网络协同创新平台构建
构建网络协同创新平台有利于充分发挥网络协同创新的作用,平台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于创新主体。
2.1网络协同创新的关键技术
网络信息包含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并且数据量扩张迅猛,因此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大数据分析技术却能高效率的处理网络信息,其主要技术包括Hadoop平台、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Map Reduce并行编程模型以及H-Base数据库。通过搭建开源的Hadoop平台,在网络信息数量尤其巨大的时候,HDFS提供接口让程序将自己移动到离数据存储的更近位置。在靠近要被计算的数据所存储的位置来进行计算,这样消除了网络的拥堵,提高了系统的整体吞吐量。Map Reduce的目的是为了大型集群的系统能在大数据集上进行并行工作,Map Reduce簇可以通过替换函数和提供新的数据源来重新使用,而无需每次都对整个应用进行编译,测试和部署。处理后的数据存入H-base,减少数据冗余。通过以上信息处理手段,信息使用用户可将网络信息高可靠、高容错、高扩展、高效率处理。信息使用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归根到底是为了发掘信息的价值,将信息进行深度的整合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通过发现数据之间紧密的关系或松散的耦合,为信息的深度聚合乃至辅助决策都是非常重要的。数据挖掘就是从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信息库中的大量数据中挖掘有趣知识和信息的过程[6]。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原始数据中发掘出隐含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帮助决策者寻找数据间潜在的关联,发现被忽略的因素,从而为各种应用提供服务。信息资源整合不仅需要数据库内的数据实现聚类,同样要进行跨数据库的信息聚合,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在大数据环境下,要将数据挖掘、整合技术与云平台进行结合。在分布式计算模型下,使用的是云计算模式,算法的实现采用 Map Reduce的方式,从而实现并行的要求;同时,在这一阶段,数据挖掘的数据也是来源于云平台,使用的是HDFS[7]。
2.2网络协同创新平台框架
创新平台可定义为由政府或某一组织牵头,通过政策支撑、投入引导,汇集具有科技关联性的多主体创新要素,形成一定规模的投资额度与条件设施,便于开展关系到科技重大突破、长远发展、国家经济稳定需要的创新活动,以支撑行业和区域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集成系统[8]。网络协同创新平台的重点在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价值增值,而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也会带来极大的溢出效益。
网络信息资源包含有大量的非结构化信息,包括网络上的多模态信息,还包括用户使用网络生成的各类信息,例如网络上的情绪反馈、网页之间的链接关系、网页的点击量等等。网络信息资源要经过加工成为新知识,尤其是成为符合协同创新组织的知识,需要利用现有技术,通过协同创新平台的进一步融汇。网络信息资源一方面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加以提炼,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内部知识积累形成。新知识生成后再一次成为可获取的知识,并对技术创新提供基础。在此过程中,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步展开,知识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技术创新对知识创新提供支撑,两者协同发展。要使网络协同平台高效运转,需要保证战略、协调、沟通、合作4个方面顺利进行。创新主体之间必须战略协同,主体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如果战略不能达到一致,信息资源的积累、开发可能陷入僵局,利用价值将十分有限。通过合作的方式,既能有效减少创新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能保障网络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处理。在创新主体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需要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双向的沟通,当沟通无效时,有相应机制来协调创新主体。4个方面构成组织协同,促进网络协同创新平台健康高效发展。
3网络协同创新平台应用路径
网络协同创新平台同样涉及到应用的问题,基于行业、地域和需求视角下,设计了3种不同应用路径,结合自身优劣势,选择恰当路径,并采取策略促进网络协同创新平台健康发展。
3.1应用路径分析
使信息资源协同创新平台化,是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有段之一。过去“产学研”形式、企业孵化器等形式为大数据环境下探索提供了经验。构建平台的目的是实现创新资源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确定应用路径应考虑创新平台的使命,创新主体的关联类型、关联程度、合作意愿,还要考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需求是同步还是渐进。基于以上考虑,提出以下3种应用路径:
(1)基于行业的网络协同创新平台的着力点在于将行业的需求、发展与协同创新结合起来。其中,研究与开发创新是创新平台的核心,需要对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通过挖掘网络信息资源,发现行业的新需求、新动向,预测行业发展前景,从而委托联合政府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项目开发,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平台是该创新平台最直观的展现,对照行业需求和现实科技成果,不断进行调试。行业网络协同平台不必受空间的限制,可实现跨区域的协同整合。
(2)基于地域主导的网络创新平台网络化应用路径是指在政府的引导示范下,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创新资源,面向区域科技创新需求,使网络信息资源适应于地域特色。创新主体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要注意其可持续发展性,信息资源的价值挖掘要促使区域经济发展,对周边也可进行辐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区域网络协同创新平台也需要考虑当地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基础设备的建设。
(3)基于需求的平台的应用路径是指在市场引导下,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大力发挥大中型企业在平台建设中的作用,引导中介机构和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参与,利用包括网络信息资源在内的优势创新资源,面向需求,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建立联合开发关系,构建协同创新平台。需求协同平台以市场需求对导向,网络信息资源需在各个环节参与,以实现及时响应市场。
3.2应用路径设计
网络协同创新的应用路径和网络信息资源挖掘程度、创新主体相互关系以及创新主体内部的资源能力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明确网络协同创新的应用路径,首先要依据协同组织进程,将网络协同创新平台演化过程分成战略规划阶段、协同发展阶段和固化阶段3个阶段。在战略规划阶段,确定平台的使命至关重要。平台是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最优配置为目标,还是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为目标,在这个阶段网络协同平台没有形成具体的应用形式,各个参与主体都希望实现自身效益能达到最大。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低,还处于积累阶段。进入协同发展阶段时,创新主体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起关键作用。同样在平台协同阶段,创新主体的类型和彼此间的关系也会对平台自组织进程。创新主体类型包括高校、科研机构、信息服务中介机构、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等。创新主体的类型直接影响到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创新主体之间是否存在强弱对比,当存在强势的创新主体时,该创新主体对平台的演化的影响力就提高了。创新主体的合作意愿,共同利益的比重有多少。创新平台是为了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这需要创新主体之间联合合作,而合作的水平高低往往取决于共同利益,共同利益也同样的影响创新主体的合作意愿。参与意愿、共同利益也直接影响到创新平台的质量高低。在这个发展阶段,网络信息资源开始融汇,经济价值进一步得到开发,信息资源也得到创新,促进知识、科技创新。平台演化至固化阶段时候,网络信息资源进入扩散阶段,即网络信息资源价值得以实现。平台存在3种具体的应用路径,包括基于行业的平台、基于需求的平台、基于地域的平台。如图2所示:
3.3最优路径选择
网络协同创新主体在创新路径选择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网络协同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信息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其中政府、企业是核心利益相关者和创新活动的主要投入者。对于网络信息资源挖掘活动,采用不同的网络协同创新路径模式时,政府、企业的收益是不同的。最终选择的协同创新路径模式应该是政府、企业均能得到满意的收益的路径模式。可以通过博弃分析,为创新路径模式选择提供决策参考。
政府通常作为平台构建的引导者,是网络协同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记作PG。网络协同创新活动是由多个企业的共同参与而实现的,这里将所有参与协同创新活动的企业看作一个整体,记作PE。设有N种可供选择的网络协同创新路径模式,对第i种网络协同创新路径模式(i=1,2,…,n)政府的创新资源投入量为σGi,企业的创新资源投入量为σEi。从而,政府和企业应对不同的网络协同创新路径模式的创新资源投入量集分别为:
政府的创新资源投入量集为σG={σG1,σG2,…,σGi,…,σGn},(i=1,2…,n);σG作为政府进行网络协同创新路径模式选择的策略空间。企业的创新资源投入量为σE={σE1,σE2,…,σEi,…,σEn},(i=1,2…,n),σE作为企业进行网络协同创新路径模式选择的策略空间。
对于第i种网络协同创新路径模式i(i=1,2,…,n),设政府的预期得益为ΠGi,企业的预期得益为ΠEi,从而:
对应政府的第j(j=1,2,…,n)种自主创新路径模式所对应的资源投入量,政府的收益为ΓG(i,j),则政府的得益函数记为ΠG=(ΓG(1,1),…,ΓG(i,i),…,ΓG(n,n))。对应企业的第j(j=1,2,…,n)种网络协同创新路径模式所对应的资源投入量,企业的收益为ΠEi,则企业的得益函数记为ΠE=(ΓE(1,1),…,ΓE(i,i),…,ΓE(n,n))。
由于网络协同创新活动要素投入高、投资风险大,因此,要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均衡,必然需要两者进行博弈。企业和政府所选择的的策略既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选择不同的创新路径。当各自选择的策略不同的时候,需要参与者沟通协调,进而选择对双方对最为有利的网络协同创新路径模式,从而高效地集成政府、社会的创新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依据博弈论建路径策略的最优目标函数为:F(σ,Π)={Min(σG,σE),Max(ΠG(i,j),ΠE(i,j))。
当政府和企业双方在投入资源量最小,而获得的收益最大时,此路径便是最优路径。
3.4应用策略
在市场环境中,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优势企业将在网络协同创新平台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鼓励和提高重点优势企业参与创新平台建设的积极性,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重点项目、金融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优势企业独立创建平台,独立或共同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对于重点优势企业以外的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企业,要增强企业参与平台建设的意愿。政府可以鼓励中小企业形成企业联盟,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成果参与分配、技术作价入股等方式组建各类创新平台。在此过程中,需要明确参与企业应有的股权,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纵观整个市场来说,采用联盟机制、战略合作等方式,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共同开发信息资源,有利于推进企业参与平台建设,建立运行的良好合作关系和信任机制。要建立网络协同系统,一是要解决契约、产权归属和非法行为约束等问题,建立正式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并监督中小企业的参与行为。二是建立有效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允许中小企业按相关制度退出平台建设,保证企业退出但不影响平台的运行。三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合作,推进合作关系良性发展。
4结束语
步入信息社会时代,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的概念、技术的涌现,已使得利用网络信息成为可能。在大数据时代,深度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使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于网络协同创新,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智能挖掘、深度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正于商业竞争市场上展露其庞大的经济价值。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不仅仅限于商业用途,其可为社会上各个参与主体所挖掘。构建网络协同创新平台的目的不仅是为创新参与主体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扩大合作方式,而且将网络信息资源价值凝聚到国家创新发展中来,有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由于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对信息资源的开发聚合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配套设施和人才培养滞后于现实需求,实现网络协同创新还需要进一步的尝试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文明,韩文秀.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与作用机制[J].科学管理研究,2003,(12):42-44.
[2]Hilbert M,Lopez P.The worlds technological capacity to store,communicate,and compute information[J].Science,2011,332(6025):60-65.
[3]贾君枝.市场环境中的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49.
[4]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3-164.
[5]黄伟,吴洁,张朝宾,等.基于知识供应链的高校知识转移价值增值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0,(7):88-92.
[6]Han,J.,Kamber,M..Data Mining:Concepts and Techniques(2nd Edition)[M].San Franeiseo: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2006(中译本:范明,孟小峰.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7]杨宸铸.基于HADOOP的数据挖掘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10).
[8]洪晓军.创新平台的概念甄别与构建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7-9.
科技创新容错机制范文5
《规划纲要》面向世界、立足国情,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未来15年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发展中的信息技术产业(以下简称IT业),《规划纲要》和《配套政策》将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给IT企业与IT人才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主导经济增长 影响产业格局
IT成为主导经济力量
“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已明确写入《规划纲要》序言。它充分肯定了建国50多年来,以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把经过未来15年的努力,“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放在重点目标之首,进一步明确“信息科学与技术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主导力量”的地位,也把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定位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这表明在发展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其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它的核心技术与相关服务还将渗透到很多相关科技与产业领域,并催生其发展壮大,如在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等领域。这些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前沿研究也成为了优先发展主题;反之发展与壮大后的交叉领域也促进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科学与技术逐渐向现代应用服务业转变。这也将是未来15年信息技术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研究也将不仅仅局限在其自身领域,也会超越技术,对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IT主导整个产业格局
中国IT产业在整个中国产业格局中将会发挥其重要作用。在《规划纲要》中,就明确了信息科学与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思路与优先主题。如在能源方面,研究高效配电和供电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将作为优先主题。
在农业方面,加快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将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并把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开发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实时土壤水肥光热探测技术,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系统,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及设备,农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及虚拟农业技术。
在制造业方面,基本实现高档数控机床、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等将作为基本思路之一,并把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等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若干行业的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方法及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工艺设计技术,设计、制造和管理的集成技术。
在交通运输业方面,发展交通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升交通运营管理的技术水平等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并把汽车计算平台技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作为优先主题,重点开发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汽车智能技术和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在人口与健康方面,把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系统、数字化医疗技术等作为优先主题。
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城市数字一体化管理技术,建立城市高效、多功能、一体化综合管理技术体系,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并把城市信息平台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网络化基础信息共享技术,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城市多元数据整合与挖掘技术,城市多维建模与模拟技术,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关键技术,城市网络信息共享标准规范,城市应急和联动服务关键技术。
在公共安全方面,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信息、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先导,发展国家公共安全多功能、一体化应急保障技术,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公共安全技术体系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并把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多尺度动态信息分析处理和优化决策技术,国家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指挥平台集成技术等,构建国家公共安全早期监测、快速预警与高效处置一体化应急决策指挥平台。
这些都表明在中国未来的产业格局中,IT将不是作为一般的高新技术加以研究与发展,而将会作为一个基础性与战略性的发展与研究渗透到各项产业中去,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原动力。对此,其发展与研究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与相关资源的支持;同时与之相关联的IT企业与个人将会得到更多机会。
更多支持带来全新机遇
《配套政策》明确在投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人才队伍等十个方面,对《规划纲要》的目标落实制定了相对应的具体配套政策,创新型的IT企业和个人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
机遇一
政府首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政府对自主知识产权高新产品将实施首购政策。这也是IT行业期盼多年的结果。因为国内很多自主创新的产品,或由于研发成本太高,或推广力度不够等各种原因,在每年的政府采购中都处于弱势状态,特别是对那些中小IT企业。多年来,那种呼吁政府采购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倾斜之声不绝于耳,但一直雷声大雨点小。
现《配套政策》指出,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
政府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将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面向全社会确定研究开发机构,签订政府订购合同,并建立相应的考核验收和研究开发成果推广机制。
在政府采购中,以后会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以自主创新为主的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中将优先考虑。《配套政策》指出,以价格为主的招标项目评标,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其中,自主创新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的,要根据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对自主创新产品给予一定幅度的价格扣除。自主创新产品企业报价不高于排序第一的一般产品企业报价一定比例的,将优先获得采购合同。以综合评标为主的招标项目,要增加自主创新评分因素并合理设置分值比重。经认定的自主创新技术含量高、技术规格和价格难以确定的服务项目采购,可以在报经财政部门同意后,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将合同授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完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合同管理,拒绝接受或提供合同约定自主创新产品的,财政部门应责令其纠正,否则不予支付采购资金。
政府力量对技术创新的直接作用,不仅体现在投入上,还体现在需求上。随着政府采购自主知识产权高新产品的力度加大,国内企业也将更多地采购国产高新技术设备,政府补贴企业进口设备的政策也将会逐渐改为补贴企业采购国产高新技术设备。
同时,国防采购也将立足于国内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满足国防或国家安全需求的,应优先采购。政府部门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采购项目,应首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采购合同应优先授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或科研机构。
机遇二
国家政策措施惠泽中小企业
创新型的IT中小企业可以获得税收和金融的优惠政策。《规划纲要》明确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支持创办各种性质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对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给予政策扶持,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配套政策》指出,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同时将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具体措施包括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创新活力强的予以重点扶持;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为商业银行改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支持;政府还会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弥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这些措施将为不少拿着技术找资金的中小企业主解燃眉之急,提供良好的创新金融环境。
《配套政策》也指出,政府还将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进程。适时推出创业板。这将为更多中小企业的制度改造、管理水平的提高、研发能力的提升等各方面,打下“做大做强”的基础。同时还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工作,在有条件地区进行试点。
企业还可用财税优惠政策扩大研发投入。企业将来购买先进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不仅可享受税收优惠,还可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的折旧。此外,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还可能在税前扣除。《规划纲要》指出,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机遇三
企业可承接国家技术创新项目
以往,企业很难承接到国家包括国防的技术类创新项目。但《规划纲要》指出,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产生一批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并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这标志着企业可以大量承接国家“技术”类创新项目。
《规划纲要》也指出,到2020年,使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这意味着今后15年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将呈现持续、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而科研投入增量部分将明显向企业倾斜。以后高校、科研院所将主要承担“科学”类创新项目,而企业则主要承担“技术”类项目,打破那种高校、科研院所“科学与技术”类项目一统天下的局面。
对于非军工企业来说,国防的科研历来是带着神秘的面纱,尽管除科研外“军民一家亲”,但国防科研却是“军民分家”。现《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军民结合的统筹和协调。改革军民分离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军民结合的新的科技管理体制。鼓励军口科研机构承担民用科技任务;国防研究开发工作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扩大军品采购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采购的范围。改革相关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非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平等参与军事装备科研和生产的竞争。建立军民结合、军民共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这意味着,不仅大量尖端国防科研项目将来可能委托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而且军方对IT产品采购的范围和数量都可能大量增加,对国内IT企业而言国防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大市场。
机遇四
培养引进人才机制更加灵活
在未来15年中,我国将实施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若干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安全的战略科技领域,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
《配套政策》强调,要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技术支持、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素。改革和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把发现、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国家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科技信用制度,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从事相关管理的人员、机构进行信用监督,增强道德规范,促进学风建设等。
《配套政策》指出,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科技人才,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科研基地建设综合绩效评估中,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将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
同时,也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具体配套政策包括: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抓紧培养紧缺人才;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坚持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同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创新活动;扩大研究生派出规模,完善选派办法,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国际科技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等。
《配套政策》指出,要大力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政策对于IT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供了更好的机制。
这些政策都将为改进中国现阶段IT人才结构,推进IT产业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五
IT业服务横向化带来新机会
随着中国信息化的推进,IT产业在经济与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提高,现阶段的IT业将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以IT技术为基础的服务。
对于IT产业来说,横向发展将会给产业自身和相关联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IT人才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提供IT服务时,需要组织或个人能够具有跨学科的多专业技能背景,甚至是一些跨国界的合作。如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就需要具备机械、电子技术、生物模拟、计算机技术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背景,这对任何组织与个人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总之,在IT时代来临时,IT业的服务横向化将会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链接一:未来15年信息产业的发展思路
①突破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掌握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大型软件、高性能计算、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等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②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重点解决信息技术产品的可扩展性、易用性和低成本问题,培育新技术和新业务,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③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
④以发展高可信网络为重点,开发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相关产品,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具备防范各种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能力。
链接二:未来15年信息产业发展优先主题
①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重点研究开发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医疗、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及大型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网格计算平台与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②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重点开发高性能的核心网络设备与传输设备、接入设备,以及在可扩展、安全、移动、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立可信的网络管理体系,开发智能终端和家庭网络等设备和系统,支持多媒体、网络计算等宽带、安全、泛在的多种新业务与应用。
③高效能可信计算机:重点开发具有先进概念的计算方法和理论,发展以新概念为基础的、具有每秒千万亿次以上浮点运算能力和高效可信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新一代服务器系统,开发新体系结构、海量存储、系统容错等关键技术。
④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开发多种新型传感器及先进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基于多种传感信息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更方便、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环境。
⑤数字媒体内容平台:重点开发面向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和广播电视事业,以视、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开发易于交互和交换、具有版权保护功能和便于管理的现代传媒信息综合内容平台。
⑥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重点发展高清晰度大屏幕显示产品,开发有机发光显示、场致发射显示、激光显示等各种平板和投影显示技术,建立平板显示材料与器件产业链。
⑦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重点研究开发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复杂大系统下的网络生存、主动实时防护、安全存储、网络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新的密码技术等。
链接三:未来15年信息产业发展前沿技术
信息技术将继续向高性能、低成本、普适计算和智能化等主要方向发展,寻求新的计算与处理方式和物理实现是未来信息技术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与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促进基于生物特征的、以图像和自然语言理解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发展,推动多领域的创新。重点研究低成本的自组织网络、个性化的智能机器人和人机交互系统、高柔性免受攻击的数据网络和先进的信息安全系统。
①智能感知技术。重点研究基于生物特征、以自然语言和动态图像的理解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生物特征识别、智能交通等相关领域的系统技术。
②自组织网络技术。重点研究自组织移动网、自组织计算网、自组织存储网、自组织传感器网等技术,低成本的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个性化人机交互界面技术,以及高柔性免受攻击的数据网络和先进的信息安全系统;研究自组织智能系统和个人智能系统。
科技创新容错机制范文6
2013年12月17日,上海市政府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新一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启动,上海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第一个公布的国资国企改革方案的城市。
上海国资企业仅次于中央国资系统,在全国地方国资总额占比超过10%。上海早在2003年就开始了国资改革,2008年又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两轮国资改革以兼并重组为主,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整合,但国资企业的效率提升并不大。此次上海国资改革则更强调企业效率的提升。
与三中全会《决定》的7年改革方案相比,上海出台的《意见》要求经过3-5年的扎实推进努力成为全国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排头兵,这是基于上海自身经济基础做出的调整。上海将国企划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三类,与《决定》中将国企划分为竞争类、自然垄断和公益类也有所区别,则主要源于铁路、电网这些自然垄断行业均是央企,而上海希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出功能类可以鼓励企业科技创新。
“沪二十条”思路
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林益彬在接受中国经济报告记者采访时谈到,此次上海国资改革方案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是市场化路线,是整个方案的灵魂。国资监管要按照市场规律去监管,企业要按照市场规律去发展,所有的措施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
林益彬指出,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有五个方面。第一,上海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比重为62%,布局结构还不尽合理;第二,一些企业活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可持续竞争能力;第三,国有资本的流动性和开放性不够,导致资产固化和国资一定程度上的封闭循环;第四,现有的国资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既不利于更有效的把企业推向市场,也不利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优化配置国有资本;第五,现有的制度环境还不能很好的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不能很好的支持企业家的成长和集聚。
纵观《意见》,上述几个方面也是着墨最多、最有可能有所突破的领域。
在国资布局方面,《意见》要求,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2012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关键产业的比例仅为61%,离80%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在国企竞争力方面,《意见》称将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发力,提出在周期内实现“2-3 家符合国际规则、有效运营的资本管理公司”、“5-8 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8-10 家全国布局、海外发展、整体实力领先的企业集团”和“一批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引领产业升级的专精特新企业”。
在国资开放流动性方面,《意见》提出需要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此举意味着,上海国资系统需要在“做减法”方面做出突破,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此前,国企改革迟迟难以深化的一个原因,便在于国资退出渠道遇阻,资产流动受限,使得大型国企难以聚焦核心主业,形成核心竞争力。
在国资监管方面,《意见》将国企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及公共服务类三种类型,施行差异化改革与管理。据透露,目前上海56个国企已经完成功能分类,实现对号入座,未来也可以根据情况动态调整。
在用人机制与高管激励方面,《意见》要求全面推行国企领导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对竞争类国企,按有关规定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考核奖惩、薪酬分配权;以及建立健全企业核心骨干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分配机制。长期以来,国企改革在做实董事会权力以及高管激励方面存在诸多先天不足,企业家在国企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难以发挥作用。上海改革之后,企业家在国企经营与管理方面的能动性有望被进一步激活。
国企层面:混合所有制操作方向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曾公开表示,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目的是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资保值增值,因此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体应该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总结以往改革经验教训,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中经常是弱势地位,国有资本不能为混合而混合,最后国有资本都流失了。
一位国务院国资委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报告记者,混合所有制更多的是实现产权多元化。对于现代股份制公司来说,真正能有效制衡的股份制一定是利益多元,否则只可能是有限制衡。所以混合所有制的核心是让不同股权代表的利益在董事会中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国有和民营企业在管理企业上各有优劣,在混合所有制中应该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
该人士表示,混合所有制具体如何操作国资委内部也在抓紧研究,一些问题也存在很大的争议。比如,不同类型的国企,应该在哪一级进行混合所有,引进什么样的非国有资本?改组和组建的平台公司应更多对出资人负责、表达出资人意愿,是否应该采取国有独资的形式?员工持股的范围、比例是多大,如何设计退出机制?
具体而言,更倾向的做法是,除了极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承担国家政策性职能的投资运营主体外,如石化军工中储粮等,其他都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集团公司和一级公司也需要混合所有,否则即使继续按照外部董事占多时的董事会框架,仍然很难做到现代企业治理,但应该根据不同产业特点确定是国有资本控股还是非国有资本控股;员工持股的设计则参照华为模式,可以采取利润分享、股票期权、奖金红利、金色降落伞、金色阶梯等多种形式。
对此,林益彬表示,国资在哪些领域要绝对控制,哪些可以多放开,哪些多退出,需要有顶层设计。楚序平认为,不能搞一刀切和运动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应根据国有企业不同的功能按市场规律确定控股的比例,在自然垄断、行政垄断等行业要放开竞争性业务。
在企业层面,林益彬认为,一切应从企业发展的需求出发,有些企业可能是解决融资问题,有些解决市场问题,有些解决技术问题,有些要引进管理和品牌,所以需求的侧重点不一样。政府应进一步拓宽开放性市场化重组途径,通过投资入股、股权收购等方式引入各类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市场资本进入基础性和公共服务领域项目,探索国有资本和各类资本共同组建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国企战略投资和国企并购,鼓励非公资本参与。
据上述国务院国资委人士透露,国资委调研上海复星集团时曾询问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混合所有应引入什么样的非国有资本,基金、产业资本还是民营资本,回答是产业资本更容易操作。复星集团副董事长梁信军表示,对于合格投资者的遴选,价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底线的匹配度,另外还有投资者自身现金流、资产规模、历史经验、附加价值能力评价、战略、文化的匹配度。
市场层面:国资运营的资本路径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的一位负责人在某内部研讨会上指出,混合所有制是今后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而私募基金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股权投资协会理事长、亚商资本创始合伙人陈琦伟告诉中国经济报告记者,现阶段国资面临着明显的发展瓶颈,运营过程如何更有效率、运营结果如何体现更好的效益、运营模式如何体现先进性和竞争性。股权投资的实质是由专业的管理团队管理市场化的资本,用市场化的方式投入企业,支持企业的持续增长。股权投资的理念和方式就决定了它有可能成为国资改革和国企发展最得力的战略伙伴。
德同资本合伙人邵俊告诉记者,私募基金参与国资有着新的背景条件,此前虽然也有机会参与,但是投资团队不愿意碰国有资产,国企也倾向于自己做基金管理人。根据规定,国有企业不能成为股权投资基金的普通合伙人,但可能出现几家国有企业联合起来做基金管理人来规避该规则,未来有可能会堵住这个漏洞。基金一旦定性为国有,资本市场上市后上市收益的10%要无偿划拨给社保,这项规定也或将有所突破,可能的方向是国有企业以有限合伙人出资,基金公司上市时不形成国有产权。邵俊表示,这次国企改革不是简单的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博弈的过程,以机构的形式来参与改革,背后是社会化资本,才能够与国有企业平等对话。
赛富基金合伙人金凤春给出了基金参与国资改革的最佳模式,即由民间资本或职业团队主导设立PE基金,国资参与。该模式下国资不派员到投委会、不干预基金人事薪酬、不参与具体项目决策,国资通过顾问委员会行使监督权,职业团队完全能够遵循市场化的原则做出投资决策。好处之一,职业团队对基金运作拥有主导权,避免了投委会成员中的政府部门或上级国企派员的超级否决权;好处之二,分成、奖金完全按有限合伙协议执行,而不需上级审批干预;好处之三,允许失败,才能保障成功,现在国有投资监管中的投资项目审批制和项目审计制度将不再使用;好处之四,国资保值增值目标的效果强于国有控股型PE,不在只盯着Pre-IPO搏利型投资。
前述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官员表示,如果基金有志于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和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必须要成为战略投资者。对于很多大型国企来讲不缺少资金,缺少的是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战略的把握,所以基金如果没有财务以外的战略眼光,将难以在这一轮改革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此,邵俊也坦言,基金更多还是具有资本逐利性的特点,将如何参与国资改革还在观望。
改革障碍
此次上海国企改革意见共包括20条,但只属于纲领性文件,要想获得成效,前路仍然漫长。
总体来看,上海市政府推动国企改革的动力很强,而进一步深化改革也是上海进行国企改革的必经之路。华泰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分析称,近年来,从上海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来看,财政支出一直超过财政收入,且缺口不断扩大,其中上海养老退休金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一项。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的上海,国企退休职工较多,养老退休金开支的负担很重。而通过对上海国企进行改革,一方面推进资产证券化,提高国企的经营业绩,以提高国企分红收入,补充政府的财政缺口,一方面优化布局,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
不过,在地方层面,政府往往很难放弃对国有资本的主导权和控制权,主要为了避免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比照三中全会中对于国资国企改革的设计以及社会各界的建议,上海方案中也有未能体现之处。
不同于此前各方期望的国企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意见》对竞争类国企的要求是努力成为国际国内同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企业。林益彬表示,上海地方国资在竞争性领域中占比还很大,所以并不能简单地说让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而是对竞争领域中的国资结构进行优化。在一些传统落后产能的产业国企可以发挥带动作用逐步退出,但在新兴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反而要加大投入,不能简单的全部退出,都去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在健全国有资本收益保障机制方面,《意见》只提到了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到2020年不低于30%,未提到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内容。对此,林益彬解释,国资收益原则上按照产业调整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保障各三分之一安排支出,中央提充实社保基金,这是在中央层面考虑的,所以上海在20条中并没有具体提到,但是民生社会保障这块包含者社保、养老等内容。可见,这对于上海来说,仍是一块硬骨头。
《意见》淡化了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要求,而不像三中全会那样单独成段,显示此项产权改革推进起来十分艰难。且通篇未提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说明上海政府对于国企的投资主体要求较高,也希望保持控制力和影响力,对民企参与国企改制兴趣不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文魁在2103凤凰财经峰会上表示,混合所有制是个中间状态,而不是终极状态,最终通过渐进的方式实现民营化。而在一些国企负责人的观念里,混合所有制更多是民企民资带枪投靠,经营还没有对民间开放,公司也还没有实现化治理。
此外,多家上海国企的负责人均表示出了对容错机制的关注,一旦改革创新工作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将如何处置。德勤企业管理咨询中国区主管合伙人施能自则认为,容错机制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管理体系,对于上海国资改革,应容许出小错不能出大错,一方面鼓励创新,另一方面要降低因为创新所造成的问题。
梁信军认为,改制的难点就在于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总会有一些未收益和微收益人群。政府关注国有企业价值能否长期增长、竞争力能否提升,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国企需要考虑业务能否平等过渡,文化融合会不会出现困难、业务资产如何处理;新的利益方关注是否能够分享所得,国有股东和政府是否有足够宽容度。
地方国资改革思路
随着各省开始落实国企改革具体方案,上海之后,广东、深圳、山东、重庆等多个省市的省级直属国企改革都在进行部署,国企改革有望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当然,央企、省属国企和市区属国企面临的改革格局并不一致,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地方国企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国有企业采取差异化模式化的改革方式,是深化国企改革的现实路径。
国泰君安的一份研究报告分析认为,在新一轮的国企改革中,地方政府形成新的思路:一方面,地方政府组建改革小组,进一步明晰国资所有权,消除国有企业法理上的所有者和事实上的所有者利益的割裂,形成新的改革架构;另一方面,将国企改革拉动经济增长等外部性内部化,使得国有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得到统一,形成推动改革的催化剂。
就该思路来看,那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的政府有更强的动力让渡国有产权,以促成包括对外招商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形成地方发展的新动力等重要目标。推行改革之后,可能会使得国企领导失去行政级别和收入稳定性,所以在控股权让渡基础上,可能重塑董事会职能,理顺激励机制。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他们的加入将使得政府或国资更加关注财务回报率而不是收入规模或资产规模,在市场化原则下,政府鼓励的行业不再成为追逐热点。
最终,地方国资改革必须真正释放出改革红利。梁信军认为,国企改革红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机制增量包括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授权机制,能力增量包括投资能力、融资和上市能力、海外拓展能力、研发能力、适应新环境能力、行业专业能力,公共资源增量包括政府资源、媒介资源、企业家圈内资源,企业市场价值增量、人才增量、市场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