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科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叉科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叉科学研究范文1

基础研究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学科的交融与渗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促进交叉学科的健康成长是目前科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分析近百年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00多项成果中,近一半的项目是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成果,对170多位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他们的原创性成果的统计研究发现,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科学家有76人,占总数的44.2%,有48项原创性成果涉及其他学科体系,占总获奖次数的53%。最典型的事例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涉及到4位作者,其中2位是物理学家,l位是化学家,1位是生物学家,充分体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交叉融合的成果。美国加州大学钱永健(RogerY.Tsien)教授,具有化学、物理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学术背景,他在绿色荧光蛋白以及多色荧光蛋白方面的出色工作使得他获得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这方面工作若没有多学科交叉的背景是很难完成的。由于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和理论观念,通过学科交叉和渗透,采用多学科的研究工具、方法和推理模式进行研究,常常能够实现全新的发展,这在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在生命与医学科学领域亦是如此。

做好学科交叉,首先必须要认识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所谓交叉研究是指以研究团队为基础开展的科研活动,它要求团队成员有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掌握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且以团队为整体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发起挑战。团队成员通过彼此交流,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研究中每个人都要负责涉及自己学科领域的问题,每个人对最终的研究成果都负有责任。实际上,交叉学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很多现在的学科也是由过去的交叉学科发展而来的,如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产生了生物材料学;生命、医学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产生了生物医学电子学以及生物医学信息学等。交叉学科的形成首先是来源于对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深人研究的需求。如生命与医学科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其发展的原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命与医学科学本身的需要,如生命体海量数据的产生迫切需要定量化分析方法、手段;第二是基础和应用科学的拓展,对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新的认识以及对人类健康的追求等等。本文力图通过分析生命与医学科学领域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现状和开展交叉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探讨促进交叉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希望对进一步推动生命与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方面有促进作用。

1生命与医学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发展现状

其他学科与生命、医学科学的交叉,为相关的基础和应用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中,基础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目前正在经历从Bi。一X到X一Bi。的转变。前者(如生物物理学、生物力学、生物数学、生物信息学等)注重将不同层次的生物学对象作为一种特殊介质,研究其物理学、力学、数学和信息学规律(其重心是X)。后者(如物理生物学、力学生物学、数学生物学、信息生物学等)则强调将物理学、力学、数学和信息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认识特定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的定量规律(其重心是Bio)。应用科学与生命及医学科学的交叉集中反映在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ealEngineering,BME)这一交叉学科。其中基于电子电气工程的(EE一Based)BME涉及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图像、生物医学光子学、医学影像学以及放射医学等;基于化学工程的(ChE一Based)BME涉及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学以及纳米生物学与纳米医学;基于机械工程的(ME-Based)BME涉及生物力学与生物流变学,人工器官以及仿生学等等。

当前生命及医学科学领域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发展正在呈现以下新的特点:(l)来自于基础和应用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者在所感兴趣的特定生物学问题上的知识积累逐步深人,与生命与医学科学家之间的学术语言障碍正在逐步缩小。(2)一批受过良好交叉科学训练的独立研究者和青年人才正在健康成长,能逐步从不同于生命或医学科学家的视角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并具有在本领域重要刊物和生命与医学科学主流刊物上连续的能力。(3)回答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方式丰富多彩,从理论模型、数值计算到实验验证,从个体、系统、组织到细胞、分子、基因,从定性到半定量和定量,从基础理论、技术平台到大型装备,极大地丰富了生命与医学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并孕育着新的突破。但是,目前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仍然面临着许多障碍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科交叉研究中的障碍和存在的问题

2.1学术语言的差异使得不同领域的专家存在交流和沟通上的障碍不同领域科学术语的差异是交叉学科研究的障碍之一。科学家经过训练会在同行间形成自己的学术语言,这种语言简化了与同行的交流,但同时又阻碍了学科间的交叉。首先,一个领域的专家可能不理解另一领域的专业术语;其次,同一术语在不同学科中的涵义会完全不同。而在目前传统单一学科模式的培养下,知识面宽而又懂得其他学科“专业语言”的科学家不多,这种科学家本身的素质缺陷也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存在困难;因此,交叉学科的研究者首先必须为理解不同学科间的学术语言而付出时间和努力。也只有克服了这种交流上的障碍才能保证交叉学科合作的顺利和成功。

2.2合作态度上的障碍20世纪80年代Siglna兀科学研究学会曾进行过一项调查,在被问及是否应该增加对交叉学科研究的资助时,几乎有3/4的学者回答是同意或强烈同意,表明大多数科学家都能认识到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但被问到在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中,是否愿意放弃自己原来的研究方向时,则极少有人表示愿意放弃。由于交叉学科研究讲究团队合作,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科学家可能会因此失去在原来学科中的学术地位。在时,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而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需要多个人共同完成,两者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科学家对开展合作研究的积极性受到限制,合作难度增大。另外,学科歧视也是合作的障碍之一,如认为自己的学科比别的学科重要也会妨碍正常的交流与沟通。

2.3具有交叉训练和良好积累的人才不足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相应的培训周期也越来越长,更不用说要了解和掌握多个领域知识的专家,而交叉学科对研究者知识积累和科学训练的要求,往往需要经历5一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培养才能成为合格的独立研究者;也因此,与生命或医学科学领域同龄人相比,交叉学科的人才往往显得积累不够,优秀的杰出青年人才更是难以脱颖而出。#p#分页标题#e#

2.4研究项目和成果取得共识上的障碍交叉学科的研究无论是申请经费还是成果发表,要取得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认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申请经费资助方面,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基金的资助是基于同行评议的结果。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研究项目往往由于申请者学科背景来源广泛、科学视角各异,而评审专家的专业视角、知识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其评议结果很难取得共识,评审中出现非共识的项目比例较高。以原生命科学部四处所管理的生物医学工程学学科和神经科学与心理学学科两个学科为例,在生物医学工程学学科2008年面上项目同行评议意见中,5位专家一致同意资助的平均共识率只有6.4%,远远低于学科当年18.1%的资助率;而在同一个科学处、当年资助率为17.77%的神经科学与心理学学科,面上项目5位专家一致同意资助的平均共识率则为13.33%。二者相比其同行专家的共识率有明显的差异。在成果发表方面,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由于大多数学术杂志有自己的学科定位,传统上以发表各自学科领域内的研究成果为主,因此,交叉学科研究论文的发表相对来讲难度更大。而研究者所发表的论文又与其晋职、争取经费等等个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在客观上也造成研究人员从事交叉研究的态度不积极。

2.5项目评审难度较大交叉学科的项目一方面由于学科覆盖面较广,项目难以取得共识,另一方面,由于一个项目往往涉及几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使得通讯评审专家的选择较其他学科更加困难,要保证项目的评审质量难度较大;一旦同行专家选择不准,则会导致项目的评审质量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项目初选。基于同样原因,由于学科评审组专家往往是由几个专业领域专家组成,专业跨度大、专家数量严重不足,很难保证交叉性研究评审专家的专业需求,特别是对交叉学科项目的科研成果或发展前景很难做出客观、全面和准确的评价,加之评审时间上的限制,最终会影响到资助项目的遴选。

2.6生命与医学科学领域的研究模式存在小型、封闭、分散的问题也是影响学科交叉的因素之一目前,生命与医学科学研究领域依然存在着小型、封闭、分散的研究模式。小型即一个教授十几个研究生模式,虽然该模式在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研究组体量小,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进行集体攻关的要求不相适应;封闭、分散包括同行封闭,学科封闭,单位之间相互封闭,科学团队难以形成规模,资源难以共享,科学研究低水平重复。人才培养也停留在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过窄、技能训练为主的阶段。

3建议

3.1适当提高交叉学科人才板块的资助率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尝试对交叉学科的人才基金给予适度倾斜,将有利于在科研实践中发现和培育人才。同时,加强后续跟踪,通过对优秀项目的连续支持,如青年科学基金与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与重点项目的衔接,将进一步促进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

3.2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交叉性重大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顶层设计,凝练具有创新性的科学问题,组织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联合开展交叉性研究相对于通过上述人才板块资助、逐步培育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研究者、研究小组或单元而言,组织跨科学部交叉重大项目、设立交叉学科重点项目将有利于整合现有优秀研究力量,选择前沿性科学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同时,也可以带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原始创新和交叉/融合的思考,并对逐步提升交叉学科整体研究水平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目前虽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组织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时明确要求交叉,但往往是立项时强调交叉,实际申请和评审时对交叉的理念贯彻不足,把握不准,使得一些没有真正意义上交叉的项目还是得到了资助,没有真正发挥导向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门户与学派壁垒的存在,使一些科学家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因而导致一些立项时看似交叉的研究项目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做到学科交叉,项目完成仅仅是拼盘而已。项目承担人员相互之间交流不够,仍然是各自进行自己的研究,项目完成也是大家的工作凑到一起,没有相互间有机的联系。

3.3适当增加交叉学科评审组专家人数根据交叉学科特点,建议在目前评审组专家人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交叉学科的评审组专家人数,保证交叉性研究单一项目对多领域专家的需求,从而保证评审质量,降低单个专家权重,使优秀的项目不因专家专业背景上的限制得不到及时资助。

3.4适当增加交叉学科小额资助项目的比例针对交叉学科非共识项目相对较多的特点,尝试适当增加交叉学科小额资助项目的比例,将有助于培育和保护创新性思想、鼓励自由探索。

3.5鼓励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积极推动交叉学科研究者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理论来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尝试在交叉学科内部自由申请项目板块上设立倾斜经费,进一步鼓励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通过5一10年的持续资助,可望凝练出一些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前沿课题。

3.6从制度上鼓励科学家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建立鼓励和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机制第一,要从激励机制上鼓励研究者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由于交叉学科研究通常涉及到多个实验室的合作,因此发表文章署名为同等贡献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因此在基金项目的评审中要承认项目参与者的贡献,在评价优秀人才时,要理解交叉研究工作中不同学科的重要贡献,不能对此行为抱有偏见;第二,要从项目设置上对交叉学科项目给予倾斜。对于一些交叉研究项目,如重点、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建议设立双PI(项目负责人)或多Pl制,申请交叉项目必须由来自不同研究机构不同学科的多个PI共同申请,参与项目的每个PI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并且采取切实的措施保证每个参与单位的利益。从制度上鼓励科学家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从管理上促进合作项目的启动和运转,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对管理部门来说,应该经常组织一些多学科项目领域的学术交流,使科研工作组有认识其他学科的机会;在评审过程,应对明显学科交叉的项目单独对待,用各种方法抵消专家评审过程的学科自我保护的思想。

交叉科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研究主体 课堂观察

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经过20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在取得重大历史进展的同时,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困惑、问题与挑战,影响和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针对这一系列客观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研究

关于这个问题,借鉴王鉴教授对课堂研究的理解,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研究者深入课堂之中,在教学活动呈现的第一现场,综合地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美国学者认为课堂教学研究应该是基于“自然”原则上的调查研究,课堂研究是一个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它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学习和教师有效地教学。通过密切观察,收集反馈学生学习信息的资料,教师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所获得的学生资料也为教师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1]。美国学者不满足于课堂研究可能仅仅被定义为正在进行的和累积的调查教师的性质的教学和学生在自己的教室里的学习,他们认为最好的教堂教学研究应该是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合作研究、学习,因为它是发生在自己的教室的活动。[2]

二、课堂教学研究重点

历经20多年的历史实践,我国课堂教学从目标到内容、从结构到功能、从过程到方法都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的变化,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也不断与时俱进。

李松林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经历了三个阶段:[3]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七十年代,人们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目标;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关注学生的智能发展问题。总的来说,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一堂规范的、完整的好课的标准。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开始重点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思维训练,关注活动、交往在课堂教学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关注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体验和理解。

第三阶段:二十一世纪初到现在。课堂教学研究的视野与主题正在发生深刻的转换:研究视野以哲学认识论、人性论、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进而展开对课堂教学进行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分析,从以往对课堂教学规范性的关注转向对课堂教学实践性质、交往特质和文化属性的研究。

三、课堂教学研究主体

课堂教学的研究者主要包括专业研究者、教研员、一线教师。长期以来,专业研究者主要从事教学理论研究,一线教师主要扮演“教书匠”的角色,教研员则在二者之间徘徊。专业研究者传统的研究领域是图书馆,他们很少研究实际,所以脱离实际是难免的。有的学者指出,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是课堂教学,他们深入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景中去,目的在于从理论上真正地去阐释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作为研究者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与理论研究者不同,他不是指向新理论的生成或者新规律的发现,而是立足自己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教研员起一种中介的作用,一方面要引导教师作为研究者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在工作中把教学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教师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帮助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4]

教师在成为专业人员的道理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因为,一方面,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行为的洞察是有限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学有“当局者”迷的一面。古德(ThomasL.Good)和布罗菲(JereE.Brophy)的研究提供了清楚明了的证据。他们认为教师常常难以意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5]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进行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领导权的研究。在对课堂教学气氛的研究中发现,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学生的互动的有效性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民主协商型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之间互动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因此,他们建议,教师的角色要由知识的权威转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的管制者转为课堂的组织、引导、促进者。

四、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

课堂教学研究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不同于传统的书斋文献式研究。目前的课堂教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客位”研究法。主客位研究方法主要是文化人类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研究者在进行田野工作时,既要浸入到研究对象之中作为研究对象的一员去观察、体验、认识研究对象的文化含义,又要作为专门的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文化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分析,并对两种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该研究方法是由文化人类学中文化唯物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MarvinHarris)提出并系统阐述的。[6]

2.课堂观察法。教育观察法中,以课堂观察法为主,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听课”。课堂观察法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进行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两类。参与观察(Participantobservation)是指观察者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之中,通过与观察对象共同进行的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非参与观察(Nonparticipantobservation)一般不要求观察者直接介入被观察者的日常活动之中,而是观察者通常作为旁观者观察、了解活动的情况,关注事态的发展。通常用摄像机对现场进行录像,然后在事后进行分析讨论。由于两种观察各有利弊,因此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常常将二者结合使用。[7]

3.深描解释法。“深描”(thickdescription)是文化人类学的典型研究方法之一,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其名著《文化的解释》中第一章就是“深描说:迈向文化的解释理论”。[8]

4.课堂志。就教育领域而言,一般人们把课堂志研究定义为:教学研究者对特定场域中的教育制度、教育过程和教育现象的科学描述过程;课堂志研究者要深入到研究对象之中,直面研究现象,搜集第一手研究资料,全面描述课堂中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的现象,或探究其发展规律,或进行合理解释与说明,进而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一种较微观的整体描述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的研究方法。[9]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加大了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力度,许多教学论的研究者不断深入到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对课堂的观察与分析、对教师的访谈与调查、对学生的问卷与测量等,逐渐转变了传统的研究方式,走出书斋,进入课堂,开始形成以中青年学者为代表的课堂研究者群体,出现了许多课堂教学研究的成果。如郑金洲的《重构课堂》、陈时见的《课堂学习论》、王鉴的《实践教学论》、袁金华主编的《课堂教学论》等。在新世纪启动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国主要的师范大学都相应地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大批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人员开始参与课程改革,尤其是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新课程专业支持小组更是调动了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课堂,研究课堂的积极性,他们正在经历与体验着课堂的改革与变化,他们正在积累着以课堂为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注入新的血液,可能会影响到我国教学论工作者研究重心的转移,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实践教学论体系。

参考文献:

[1]Guba,EgonG.And Lincoln,Yvonna S.Effective Evaluation:Improving the Usefulness of Evaluation Results through Responsive and Naturalistic Approaches.

[2]Classroom Research:Implementing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Publishers,1996.

[3]李松林.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引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4]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纪德奎,王立国,李晖.教学论研究范式的转向:“文本式”到“田野式”[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

[6]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

[7]王鉴.实践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30.

交叉科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 外籍教师 口语教学 教学有效性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聘请外教担任口语课教学工作,以此达到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给学生带来地道的英语体验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然而,由于外籍教师的文化、教育及经历背景不同,口语课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关于该如何评价外教口语课教学有效性,目前还没有一套可行的标准供参考。随着外籍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要,如何加强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提升英语口语教学水平,变得十分紧要而迫切。

一、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学效果或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与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一致或吻合的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只要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该目标分类的排斥教育目标的表述中一切非行为化、非可测性或模棱两可的词语,强调使用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动作来描述。科学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包括三个领域的内容: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布卢姆指出: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帮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习得相同的内容,这就是“掌握学习”理论。为了促进掌握学习,布卢姆又提出评价的新概念:“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全面、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使所有学生竭尽全力地学习,最终达到目的。

“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理论构成了布卢姆有效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三种思想密切联系,促进其核心教育思想的实现。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对象

根据布卢姆的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起源于清晰的教学目标,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反思检验教学效果。本文以布卢姆的有效教学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从口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口语测试等方面调查外教口语课教学有效性。本研究邀请了某民办高校25名外籍教师参与调查答卷。问卷为两部分: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及课程评价三个方面设计,开放性问题旨在从外籍教师的角度了解他们对于提高我校口语教学有效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调查结果来看,外籍教师普遍能够在教学伊始就将课程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及学生的义务明确告知学生。但是不少外教指出:“目前的口语教学对学生没有明确的期望”、缺乏“清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大纲”,“告诉老师一个学期需要完成4个单元的教学远远不够”。

口语教学缺乏统一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因人而异成为制约口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大障碍。由于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其目标不清楚,有些外教设立的口语教学目标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设立的课程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教学质量的差异及口语测试的不公平性。再加上口语教师流动性大,导致了口语教学缺乏延续性和系统性。

(二)课堂教学。由于每个教师对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目标理解不一致,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不一样。通过调查发现,外籍教师注重学生的真实语言环境的体验,在教材的选择上,他们大都会选择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游戏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玩中学”已经成为当下流行的教学理念,指导外教的口语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有老师指出,“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让他们创造性的想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外教口语教学存在重教学形式、轻教学质量的问题。部分教师把良好的师生互动作为评判口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为此,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设计各种活动和游戏,口语课堂看似热闹一片,老师和学生都在开开心心的教学氛围中度过了愉快的时光。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衡量口语课教学质量,因此外教口语教学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判断。

(三)口语测评。虽然大多数外籍教师都能够为口语课制定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也有许多老师指出他们在实际考查学生的口语水平时,并没有严格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这就导致口语课程测试存在随意性、主观性,导致测试的不公平。

(四)教学困难。对于一个文化背景完全不一样的外籍教师来说,在中国,当好教师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老师认为,有效的学习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而不是老师。因此,老师有必要让学生成为一名好的学习者。由此可以看出,如何调动学生的口语课程学习积极性已经成为外教提高口语教学的一大难题。

四、对策和建议

(一)口语课实施分级教学。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习得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差异体现在学习时间的不同,而不是学习表现的好坏,这为口语课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倡导以结果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OBE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制定统一的、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口语课程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生口语测试都指向课程教学目标。以结果为导向,以测试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并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和学习策略。同时,由于有了统一标准,教育主管部门就有了依据对口语课的总体质量进行评估。

(三)加强中外籍教师的合作。听、说、读、写是英语语言应用的四项基本技能,缺一不可,英语语言教学也应该将这四者有机结合起来。目前,我国外语教学基本上采取听、读、写等课程由中籍教师担任,而“说”的课程由外籍教师担任的方式。由于文化、教育、经历背景的差异,外籍教师对于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口语教学目标的理解不透彻,对于如何激发中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和无助,而中国教师具有本土优势,却在外国语言、文化方面先天不足。因此,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鼓励中外籍教师加强沟通、交流,把四项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教学设计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中、外籍教师、学生、学校等多赢的局面。

(四)网络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而且能够给学生带来音、形、像等生动的体验。一张嘴、一支笔、几张凳子已经不能满足迅猛发展的时代需求。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信息,扩大学生视野,而且能够通过音、形、像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Bloom, B. Mastery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M].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71.

[2]Borich G D.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4thed.)[M].NJ:Prentice-Hall,2000.

[3]胡姝钰.口语课堂外籍英语教师信念和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性研究[D].硕士论文.太原:中北大学,2013.

[4]刘昕.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外籍教师的授课方法所给予我们的启示[J].佳木斯学院学报,2011(11):201-202.

交叉科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87-02

一、引 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主要任务得到了进一步明确。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创造知识、生产知识、转移知识的源头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归根到底是学科的创新,而学科创新的途径之一是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研究型大学拥有大批精英人才、齐全的学科门类、先进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和大量的科技信息,具备较强的知识创造能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潜力,适合于开展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和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竞争发展的时代主题。

新兴交叉学科[1]是指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传统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各大学科门类间相互渗透形成的学科,也包括各大学科门类内部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真正的新兴交叉学科不是把两种学科拼凑起来而是思想和方法的结合。[2]

建设新兴交叉性学科,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校新学科生长点产生的源泉,是获得原创性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模式

如果许多在操作层次上相互分离的群体富有意义地联结起来,形成更大的团体,那么在操作上他们就能实现更大的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目的。[3] 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新兴交叉学科的主要模式,正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1.学科群

北京大学医学部设有人体干细胞工程研究和应用学科群等自然科学内部交叉并与技术科学交叉的学科群,它们基本属于同一分支学科群或相近的学科群。这种综合多学科组织模式,符合社会发展,并能取得良好的增值效应。

2.跨学科学院

香港城市大学于2011年1月成立“香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旨在推动跨学科研究与应用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及社会科学的结合。该研究院主要拓展的议题均围绕社会及政治环境热点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风险评估与管理等。

3.跨学科研究院与工程中心

日本名古屋大学设有理工科学综合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主要为材料、能源、环境三大方向,并将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探索。该校还建有“难处理人工物”研究中心,致力于对随经济迅速发展和尖端科技广泛应用而来的、包括有害物质在内的人工物的无害处理的技术研究。这些都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相交叉从而集成攻关的综合学科组织模式。

4.跨学科课题组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领导启动了“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计划”。

5.跨学科实验室

跨学科实验室是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建立的跨学科组织结构形式,目前已发展到14个。如能量实验室(Energy Laboratory),其使命是致力于解决能源危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实验室同时下设若干研究中心、实验室,包括能源与政策研究中心、大气有机物研究中心、斯隆汽车实验室等。

三、国内研究型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科结构不合理,不同学科之间的水平差距过大,学科间很难进行交叉和渗透。

国内一流大学的学科门类相对偏少,学科专业结构不平衡。不同学科之间彼此合作少、交叉渗透性较差,在人才培养和承担科研项目等方面未能充分利用多学科协作的优势。

2.缺少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交叉学科建设的水平不高。

我国高校缺乏能够引领学科和科研发展方向的大师级学科带头人。国内一流大学虽拥有若干名院士,但与世界一流大学强大的师资队伍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能担当科学计划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大师级人才较少见。在交叉学科建设中,表现为找不到有价值的发展方向,真正有创新性的原创性研究项目极少。

3.“学术壁垒”和“学科堡垒”阻碍交叉学科培育

不同学科之间由于研究对象、方法和借助的材料不同,存在不同的学科风格和学科人格,此为“学科壁垒”;同一学科内部,对于同一研究对象,往往形成以学术权威为核心的不同学派,各学派内部结盟以维护学术观点和立场,此为“学术壁垒”。[4]在我国并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培养人才的社会需求去打破“学科壁垒”和“学科堡垒”的封闭性,反而使“学科壁垒”和“学术堡垒”的封闭性更加坚固,阻碍交叉学科的培育。

4.基础学科实力薄弱,无法形成高水平交叉学科。

基础学科是学科发展的“基石”,是发展交叉学科的学科储备,基础学科的水平决定着交叉学科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大学学科交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国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投入相对较低,基础学科实力薄弱,无法形成高水平交叉学科。

交叉科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 《金融学》课程差异化教学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交叉科学研究范文6

在医学研究领域,领域内专家、学者通常基于定性的研究方法,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其研究经验及积累主观性地识别某领域或学科的研究热点,形成综述类文献或报告,以供借鉴。2003年,肖培根院士[2]撰文指出:21世纪,基因技术与中药新药创制、信息技术与中药的发展、中药的可持续发展、中药现代化及国际化将成为领域内热点研究方向;2014年,李秀才[3]指出,抗肿瘤血管生成为中医治疗肿瘤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并总结了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动物类中药、植物类中药、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2011年,Guan等[4]论述了质量控制、指纹图谱、多组分定性、定量研究等与中药研究相关的热点问题;2014年,旺建伟等[5]总结了中医药动物模型的研究思路、造模方法,指出中医药动物模型的评价将趋于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更多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将得到完善。此类文献对我国医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推介作用,但此类研究多为前瞻性研究,需要文献著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较高的学术造诣,主观性较强。

近年来,部分学者借助文献计量学领域的理论及方法,从定量的角度识别医药卫生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高雪等[6]基于1995—2010年WOS数据库中有关蛋白质组学的文献信息,得出质谱技术为蛋白质鉴定的核心技术以及蛋白质翻译、修饰和相互作用为国际研究热点之一的结论。张明华等[7]基于1986—2009年WOS数据库中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文献信息,识别出PET技术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以前额叶皮质、大脑、活化为主的神经科学以及以记忆、注意力为主的认知科学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赵蓉英等[8]以WebofKnowledge为数据源揭示出中医的基础理论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基因技术在新药研制方面的应用为国际中医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黄卓泳等[9]以1990—2009年WOS数据库中中医药类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发现1990—1999年中医药的药理作用研究为中医药领域研究重点,2000—2009年侧重于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沈建通等[10]以Medline和CNKI数据库中循证医学相关文献的mesh主题词及关键词为研究对象,基于共词分析法、PFNET算法及可视化技术发现国内外循证医学领域的7个研究主题。

综合以上学者所展开的研究,可以发现:(1)信息可视化分析方法已用于识别医药卫生领域内相关学科及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多局限于单一学科或单一研究方向,较少涉及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2)在数据来源上,此类研究大多依赖于国外数据库生产商所提供的信息,此类数据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对学者的检索技巧、领域知识及英语水平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无法同时保证查全率及查准率。究其原因是国内专门的医学引文数据库较少,部分数据库仅提供引文查询功能[11],无法全面揭示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因此,笔者所在研究团队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要目总览(2011版)》所收录的248种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作为初始数据采集样本,创建专门的引文索引数据库——中文医药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hineseMedicineSciencesCitationIndex,以下简称CMSCI)。目前该数据库中包含2004—2012年来源文献855669篇,参考文献8079116条,作者信息3549674条,数据量较大。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揭示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为本文的核心目标,因此识别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为本文的首要问题。依据现有的期刊目录能较为直观地界定文献所属学科,诸多学者[12-14]以此作为分类标准展开研究,但诸如大学学报类期刊通常刊载多个学科论文,难以归入某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因此笔者拟从描述文献分类信息的中图分类号入手,发现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15]中,医药卫生类学科分类号以英文字母“R”开头,我国中医学学科分类号以“R2”开头,据此笔者规定:文献分类号中至少包含2个医药卫生类中图分类号且其中至少有1个为我国中医学学科分类号的文献为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医药卫生类中,“R-0一般理论”“R-1现状与发展”“R-3医学研究方法”3类文献综合性较强、难以归为某个特定的学科,为最大限度保证分析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笔者剔除了该部分数据,最终于CMSCI数据库中获得2004—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文献13259篇,并收集文献关键词字段,得到2004—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未经形式归并、语义识别的初始关键词81626个,拟据此识别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研究热点。

1.2研究方法

信息可视化分析方法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知识图谱为信息可视化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近年来信息可视化领域的专家逐渐重视可视化工具的开发及应用,主要有CiteSpace、Ucinet、VosViewer、Bibexcel、SPSS[16]等,其中CiteSpace软件为一种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工具,所绘制的科学引文网络图谱能够展示某个学科最新的前沿领域及其演化进程[17],因此笔者借助该软件绘制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识别领域内研究热点。

学科或领域研究热点往往与时间高度相关,因此笔者将2004—2012年9年度的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数据以时间片段等分为3个时间片段,分年度识别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期揭示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此外,CiteSpace软件仅识别从WebofKnowledge中下载的文献格式[16],因此笔者借助VisualStudio2005以C#为编程语言,自编程序“CMSCI_TO_CITESPACE”以完成CMSCI数据库中数据格式的转化。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识别过程见图1。

2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通常由发文作者依据文章主要内容自行标注形成,旨在高度概括文献的主要内容,但同时存在着(1)关键词意义一致,但表达方式不一致,如“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存在着“HPLC法”“hplc”“色谱”“高效液相”“HPLC法测试浓度”等。(2)关键词含义相近或相似而表达方式不一致,如“胃癌”会被同时标注为“胃肿瘤”等,因此笔者对关键词展开了数据清洗工作,主要包括含义相同或者相似关键词的归并以及无实际分析意义关键词的剔除2个步骤,以保证数据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2.12004—2006年中医学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为揭示2004—2006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采集此时间片段内经过初步清洗的关键词数据,导入CiteSpaceIII软件中,进行如下设置:(1)以文献关键词字段作为分析节点;(2)2004—2006年3年数据作为一个时间切片;(3)选取PFNETs[18-19]为减枝算法;(4)采用阈值插值组合(thresholdinterpolation)控制知识图谱中节点及连线数量(在识别其他时间片段研究热点的过程中,只修改时间切片字段,若无特殊说明,初始设置与此类似,下文将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设定阈值插值组合生成知识图谱的过程需要经过大量实验,以得到聚类效果较好的知识图谱,笔者通过大量实验,最终发现设定阈值插值组合(c,cc,ccv)分别设定为(1,1,1)、(1,1,1)、(15,1,5)聚类效果较好,所形成的知识图谱见图2。

综合分析图2及表1,可以看出“药物鉴定”“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医药疗法”“动物模型”“细胞周期”5个关键词词频较高,构成2004—2006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主要研究方向,进一步解读图2归纳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类主题。

2.1.1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C1)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基础,使用鉴别能力强、准确率高且快速的技术手段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薄层色谱法3类方法依据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对药物质量及药物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表明2004—2006年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薄层色谱法为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重要手段。

2.1.2中药抗肿瘤机制及其效应成分研究(#C2)聚类#C2中姜黄素[21]、小檗碱[22]、苦参碱[23]3种物质为中药有效成分,均与“细胞周期”联系紧密,原因为其抗肿瘤作用与调控细胞周期、影响细胞增殖有关。同样,黄芪因其主要提取物黄酮可诱导细胞凋亡,故与“细胞周期”共现次数较多。此外,bcl-2基因作为近年来研究肿瘤细胞凋亡的热门原癌基因,在聚类#C2中也与“细胞周期”共现次数较高。

2.1.3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研究(#C3)聚类#C3中关键词“动物模型”与“脑缺血”“骨质疏松”共现,表明2004—2006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对脑缺血动物模型及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较为关注,此2种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对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有重要意义。电针疗法为近年中医针灸学中较为新兴的疗法,该方法用针刺入腧穴以微量电流波刺激穴位,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聚类#C3中关键词“动物模型”与“电针”直接相连,表明在2004—2006年运用动物模型来研究电针治疗疾病的效应机制为其领域内研究方向之一,该研究方向的形成同样表明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注重利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与传统医学治疗方法相结合。

2.1.4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的中医药疗法研究(#C4)高脂血症与糖尿病都是常见而多发的代谢性疾病,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饮酒量的上升,二者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其与“中医药疗法”共现,表明中医药疗法对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中药复方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来调节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防治高脂血症及糖尿病[24]。

2.1.5中药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鉴别及不同中药炮制方法对其的影响(#C5)该聚类的形成侧面表明黄酮类化合物为中医药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2.22007—2009年中医学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发展的过程中,研究热点要么针对于历史问题进行理论、方法、技术上的深入研究,寻找学科或领域内的新增长点,要么针对新的科学问题展开新的研究,对研究热点及其关注程度往往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为识别2007—2009年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研究热点,并将其与2004—2006年研究热点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将该时间片段内经过数据筛选后的关键词集合导入CiteSpaceIII软件。通过多次实验模拟,最终确定阈值组合为(1,1,1,)、(1,1,1)、(19,1,5),所得到的79个关键词节点、68条关键词连接线形成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聚类效果较好,见图3。为揭示图3中的主要内容及重点信息,笔者统计了2007—2009年词频位于前15位的关键词的词频、中心度值,见表2。

较2004—2006年,此时间段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较多节点拥有较高中心度值、网络结构较为复杂、连通度较高,表明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逐步具有了共同研究方向,研究理论方法不断成熟。

结合图3及表2,对比2004—2006年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知: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C1)、中医药抗肿瘤机制及其效应成分研究(#C2)、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研究(#C3)、高血糖症及糖尿病的中医药疗法研究(#C4)同样为2007—2009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但图3各聚类网络结构复杂度均有所增加,表明各研究方向的广度有所扩展。

此外,与2004—2006年相比,2007—2009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重点研究方向:(1)聚类#C5中,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心力衰竭”直接相连,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构成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重点研究方向。笔者通过查询CMSCI数据库原始文献发现,中西医结合疗法在防治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疗效,医者可依据患者心力衰竭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25]。(2)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随着中药新品种、新剂型的不断开发,中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也呈增加趋势[26],在聚类#C6中表现为“中医药”与“不良反应”直接相连,表明我国中医药学科交叉领域对中医药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为注重,成为领域内另一个研究方向。

2.3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为识别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以期为领域内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提供思考,笔者同样借助CiteSpaceIII软件识别该时间段领域内研究热点,经过初始设置、多次模拟,最终确定阈值插值组合为(1,1,1)、(1,1,1)、(8,1,7),得到76个关键词节点,69条关键词连线,所形成聚类效果较好的知识图谱见图4。

与前2个时间片段类似,笔者对关键词的基本信息进行了相关统计,得到词频位于前15位的关键词词频及其中心度,见表3。

图4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知识图谱Fig.4Knowledgemapping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

图4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知识图谱Fig.4Knowledgemapping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下载原图

表3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高频关键词基本信息统计Table3Statistics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下载原表

表3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高频关键词基本信息统计Table3Statistics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

由图4及表3,与2007—2009年对比发现,高效液相色谱法、细胞周期、药物鉴定、中医药疗法、动物模型仍然为2010—2012年高频关键词,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C1)、中药抗肿瘤机制及其效应成分研究(#C2)、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研究(#C3)三大研究方向延续性较好。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构成2004—2006年以及2007—2009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聚类#C4中,关键词“糖尿病”未与“中医药疗法”直接相连且位于不同聚类中,但其与中药“三七”直接相连,同样从属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可视为2010—2012年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侧面表明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糖尿病,在研究程度上得到了进一步深入。

图4中,关键词“caspase-3”首次出现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与“细胞周期”直接相连,通过查证发现caspase-3是细胞凋亡过程中最主要的终末剪切酶,与细胞周期关系紧密,该共现关系的出现表明2010—2012年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关于中医药作用细胞周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此外,聚类#C2中,关键词“细胞周期”与“抗肿瘤”直接相连,且二者均为高频关键词,进一步研究现有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已有相关研究发现姜黄素、大黄、苦参碱能够对某些肿瘤细胞的增殖产生影响,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效应途径。综上,中药作用于肿瘤细胞周期,进而诱发细胞凋亡,影响其增殖为近年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

3结语

本文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要目总览(2011版)》所列之248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内中文核心期刊文献数据为基础数据,基于《中图分类号(第4版)》识别我国中医学学科与医药卫生领域内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文献,借助CiteSpaceIII可视化软件对其关键词展开共现、聚类分析,最终以3年为时间片分年度揭示2004—2012年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得出以下结论:(1)2004—2012年,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动物模型实验验方法研究、中药抗肿瘤机制及其效应成分研究以及高血脂症与糖尿病的中医药疗法研究一直为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此类研究方向的形成说明在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中医学与药学的学科交叉为领域内学者学科交叉行为的主要表现,所形成的四大研究方向延续性较好,不同时间片段研究重点有所侧重。(2)2004—2012年,高效液相色谱法、反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3种实验方法成为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方法中的重要手段,进一步表明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我国中医学与药学学科交叉得到了广泛关注,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为该领域内研究热点。(3)2004—2012年,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构成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的重点治疗方法。传统中医治疗在既有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治疗某些中医优势疾病,如中医药抗肿瘤、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电针治疗疾病的效应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