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范文1
(一)“课改”后大学生法制教育日益被边缘化
“课改”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是通过“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来进行的。虽然“法律基础”课在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有诸多问题,但大学生法制教育毕竟还是由独立的课程来完成。2005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该方案明确将“法律基础”课囊括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之中,并且通过全面调研和多次讨论,在全国统一了教材,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高水平专家和教师编写,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面向全国普通高校所有在读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由于其涉及面广,又有稳定的教学计划和师资要求,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高校法制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推行方式。然而从课改后的情况来看,实际效果并不乐观。首先,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被压缩严重。在整本教材中,法律部分内容明显瘦身,仅有屈指可数的五十多页,而且这五十多页还包罗万象,几乎包括了现行所有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内容虽杂,但每部法律又只是泛泛介绍梗概而已。整个法律基础部分给人感觉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现状就给相当一部分教师形成认识上的误区,即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没有以前重要了,极易造成教师对于法律基础教学的轻视和懈怠。其次,法律基础部分教学课时显然不足。整合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3学分,按许多高校l学分等于16学时折算,这门课的学时数为48左右,除去实践环节,其课内学时更少,而可供进行法制教育的课时安排就更少得可怜,仅剩12~18个学时,时间紧而任务重,“既让马跑,又不给马吃草”,教学只能疲于奔命了。
(二)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难以深入进行
目前,在我国高校从事法制教育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受过系统的法学专业教育的人不多,对法学理论的掌握也相对有限。课程整合前,他们只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应付起来可以得心应手。课程整合后,他们不仅担任着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同时还担任着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由于专业研究领域的差异,这些教师在讲授法律基础部分内容时,心理上多少有发怵的感觉,害怕自己讲不了,万一被学生问住了怎么办?所以,他们在讲授时往往不敢深入,只是关注于简单的阐述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很少去分析条文背后隐含的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教学就变得很肤浅而难以深入。甚至有部分教师为了贪图省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很大程度上把主要精力和重点放在熟悉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而对“法律基础”部分则是简单地提及或主要以视频教学替代课堂讲授。虽然也有部分教师认识到自己专业上的差距,积极通过自学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试图达到专业水准,无奈受制于各种客观现实条件,效果不明显。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欠缺接受过系统专门法律教育,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并具有较多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师队伍的不专业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
(三)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单一
虽然经过了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但是作为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主渠道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仍然存在内容与形式单一,创新不足的弊端,严重影响法制教育效果的发挥。目前,法制教育的内容基本上为法律知识的大杂烩,各种部门法被毫无保留地包罗其中,没有重点侧重。整合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基础部分相比较从前内容浓缩不少,叙述更加简洁,但是依然没有摆脱部门法罗列的怪圈。在这样的内容体系下,许多高校的法制教育教学形式便侧重于课程讲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只要把知识点罗列,传授给学生即可。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则受制于课时等因素便不再进行。而大学生由于年龄阅历导致的认识局限性加之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往往也认为法律学习没那么重要,只要上课记记笔记,划划教材,考前突击一下,考试差不多都能过,过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样,在教师和学生的默契配合下,我们的法制教育就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但是,当你去问大学生通过法制教育提高了法律意识,建立了法律信仰吗?他肯定会回答,“我连基本的法律概念都搞不清”。现在,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大学生,社会上往往认为“90后”大学生是个性一代大学生,求新求变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如此的法制教育内容和形式很难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他们对我们的教育形式不感兴趣,不愿意进行我们的法制教育,那我们就很难将他们塑造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破解大学生法制教育困局的思考与建议
(一)建立相对独立的高校法制教育系统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均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各有所长,又相辅相成。道德教育强调的是自律,而法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他律;道德要求人应该为善,法律要求人不得为恶。道德教育重在于人的内心世界,而法制教育则重在于规范人的行为。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各自功能上的优势弥补对方的劣势,使二者共同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大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毕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具有重要区别,它们各自成为独立的教育系统才更有利于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现实中,我们却将大学生法制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很明显是欠妥当的,法制教育应当作为独立的教育系统存在。在此大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再完善相应配套机制建设,尊重法律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和实践,才能真正有效提升法制教育的效果。同时,由于地位上的变化,也不至于使法制教育的作用被弱化或者边缘化。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法制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法制教育的效果。试想,一个是受过系统法律教育,知识和经验很丰富的教师;一个是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法律教育,只是知道些许法律皮毛的非专业教师,很明显,课堂教学效果是有差异的。因此,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在我国现有国情条件下,有条件的高校在开展法制教育时,应该由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教师来承担,在现有专业法律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应该考虑积极引进法律专业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进入这个队伍来壮大法制教育教师队伍;尚不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逐步过渡的方式,逐步实现法制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过渡期内,应该加强对非法律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充实和丰富他们的知识,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真正知法、懂法。同时,要求教师积极钻研教学艺术,丰富教学思路,以饱满的激情和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校法律教师更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拥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具备依法办事的能力,能够自觉地以身作则,遵纪守法,成为学生学法的楷模。俗话说“言传身教”,如果一个法律教师都违法乱纪,自己都不信仰法律,何谈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三)改革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首先,我们需要改革法制教育的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专业需要因材施教,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杜绝面面俱到,因为那样只会使学生感觉学了很多,其实懂得不多。具体而言,就是在不背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依托教材内容,有重点地讲授和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将来就业紧密关联的法律知识。比如探究古语“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告诉学生在法治社会杀人不一定偿命,欠债不一定还钱,因为有可能是正当防卫,有可能是债务过了诉讼时效。比如,针对大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多讲授有关《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内容。如此讲授,好像是没有完全贯彻教材体系,其实这种思路是更好地贯彻了教材,正所谓殊途同归。这样讲授更有利于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要求,有助于完成法制教育的目标。而且,如此选取内容有利于满足90后大学生的心理要求,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爱学,至少成功了一半,为我们接下来工作的开展开了好头。
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法制教育 措施
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法制教育的作用。高校传统的法制教育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面上,重知识传授而轻信仰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致使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局限在感性认识层面上,达不到认知深度和理性思维。纵观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大多数高校存在学生不重视、学时学分偏少、师资配备不合理等弊端,反映出当今高校对大学生法制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错位法制教育的内容。一是,目前在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且大多混归于道德教育。当学生触犯校规校纪时,便以学生道德修养的等级作为惩处标准,在法律与道德的界定上出现混淆不清,简单地将法制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未把法制教育内容作为完整的系统加以建设。二是,许多教师受习惯或传统思维影响,认为学校教学管理中涉及到的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属于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并不愿意承认其中的有关法律问题,教育学生也往往停留在思想教育层面,较少考虑或忽视法制教育。
(三)学校法制教育缺乏常态化、体系化。学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是相当重视的,但缺乏整体考虑。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有明确的法律素养要求。学校工作计划乃至五年规划较少提及法制教育,制订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时较少考虑法律因素,法制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大多数教师缺乏法律专业知识,法制教育内容缺乏系统考虑和安排,学生管理工作中较少考虑法律引导和分析,教师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法律风险意识,导致在管理学生问题中出现一些法律纠纷等等。
(四)忽视法律素质的评价。在传统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研究中,对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既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的概念,也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学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虽承认“法制观念”的存在,但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二、现阶段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一)依法治国的需要。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依法治国的实现,必须依靠全民族法律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体,更应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都与法律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法律手段成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一切规则和制度的制定都应符合法律的规定,一切个人和单位的行为都要有法可依。个人的行为和生活都需要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
(三)加强人文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不仅仅靠具有某一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对高校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三、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设想
法制教育的开展、法律思维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给予关注,需要社会各界的互相合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提高对法制教育的认识。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高校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高度,重视法制教育。既把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看作是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又要将其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长期目标联系起来。
(二)优化法制教育环境。高校领导和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法律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用法律来保障教育发展,规范教育管理,调节教育纠纷,保护师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实行依法治校。高校的各项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治社会的要求,制定适学校的规章制度时,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高校要严明校风校纪,做到令行禁止,让学生明确法律、纪律的尊严。要加强对校内外环境的综合治理。
(三)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要有所改变。要改变长期以来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上存在一些误区,如将法律基础当作法律常识课,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合理重构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可以尝试在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高校还可以根据学校专业的不同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再次,从教学方式上,要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高校可以推行案例教学法,可以推行辩论、模拟法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
(四)建立法制社团,加强法制实践。结合学生工作实践,组织有兴趣的同学建立法制社团,定期开展活动,鼓励学生学习法律、运用法律。法律具有世俗性,是非常实用和功利的,它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大到一国的根本制度,小到日常生活里鸡毛蒜皮的纠纷。在提倡依法治校的同时,引导学生依据法律来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化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各种矛盾,并最终达到自治的境界。
(五)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形成良好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环境。建立法制教育实践基地,与街道、社会密切合作,利用正、反面典型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阴暗方面,帮助学生分析出现社会问题的法律原因,向先进的法制人物学习,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省略/chinese/PI-c/222801.htm,200 2-10-25/2010-11-29.
[2]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谢松岭,谢红岭.对加强大学生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问题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2]朱长根,陈一健.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科技与法制,2007(3).
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范文3
关键词网络时代法制教育实效性高校
一、网络时代给高校法制教育带来的历史机遇
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末,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0%,近半数中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步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到新的阶段。网络时代给高校法制教育搭建了全新的平台,发达网络为高校法制教育开辟了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为丰富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改善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扭转高校传统课堂说教为主的法制教育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彻底打破了高校法制教育“一个教师,一本教材,一间教室,一个课堂”的传统格局。借助网络可以有效整合在线法制教育课程资源,推动优质法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效拓展法制教育资源应用主体——在校大学生接受的法制教育选择空间,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实现高效整合汇聚,扩大法制教育“名师课堂”和“名校法制教育网络课堂”的覆盖范围,形成优质法制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以互联网为支撑,创新高校法制教育课堂教育教学环境,彻底变革了传统法制教育教与学的关系,培育和推广了新型的法制教育教学模式,从而引导大学生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主动学法、自助学法、交流学法”,提高法制教育效率,增强法制教育实效。可以说,网络时代给高校法制教育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网络时代使高校法制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就高校法制教育而言,开放发达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时代为法制教育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高校法制教育又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2015年6月1日,在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青少年网民总规模达2.77亿,与网民总量的占比达到42.7%,同时,青少年网民与青少年总数的占比达到79.6%。从研究报告来看,青少年网民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分享信息以及参与评论的意愿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具体而言,就以上维度,从网络依赖的角度看,对网络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的占比达58.4%;从信息分享意愿的角度看,愿意在网络上分享信息的青少年网民占比达64.3%,远远超过半数水平;从参与评论的角度看,有近50%的青少年网民愿意参与或直接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此外,从对互联网信息的信任程度来看,有超过60%的青少年网民信息互联网信息,暴露出网络安全意识欠缺。事实上,网络世界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造成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不负责任甚至非法的信息和言论,这给网络开放环境下的高校法制提出了新的难题。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以及青少年自身发展阶段的限制,高校法制教育工作只有熟悉开放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规律,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扬长避短,才能切实提高法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网络时代提升高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丰富高校法制教育内容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法治课堂亟待“翻转”,不仅要扭转法制教育课堂传统的说教模式,而且要对传统法制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更新。网络时代法制教育的内容要鲜活、丰富,必须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围绕高校青年学生的法治兴奋点组织教学内容,让身边的法治事件进课堂,增强法制教育的说服力和真实感,以内容的时效性和近距离感来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掘彰显法律尊严和正义的法治大事件的教育意义,让法治事件进课堂,让法治实践去教育在校大学生。此外,还要注意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法制教育实效性。
(二)创新高校法制教育形式
提升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离不开鲜活的法制教育内容,同时也离不开灵活的法制教育形式。法制教育不仅需要走进课堂,法制教育更需要走出课堂,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亟待创新。网络时达的信息技术,为高校法制教育形式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借助现代网络视频技术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法庭直播引入课堂,通过法庭现场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法庭环境中学法、懂法,进而达到用法的目的;还可以通过观看法制题材影视记录片、法制节日进课堂等各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教学资源,将法制教育渗透期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法热情,使法制教育内容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评价能力,并以法律自觉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提稿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三)健全高效法制教育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法制教育工作机制,将法制教育工作和成效纳入领导和教师考核的内容。把大学生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安排,而不仅仅局限于法制教育课堂、法制教育课程和法制教育活动。设立专门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机构,由专任领导负责,从组织和机构设置的角度,明确学校领导的工作职责,明确工作要求与目标考核指标,形成学生法制教育的工作网络,逐步实现法制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认真组织教师法制宣传教育,在教师的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中,明确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学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重要的和新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要实现教师全员培训。定期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有关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保障教职工民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多渠道提升高校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与能力,借助教师群体的影响力来对青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四)搭建高校法制教育平台
高校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互联网对学生法制教育的现实挑战,建立法制教育网站,开辟专门的法制教育网络空间,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法制教育。网络教育平台要鲜明的法制教育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权威性与引导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网站内容围绕法制、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高校具有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法制教育的先天优势,一方面高校法制教育人才资源集中;另一方面高校对法制教育规律的研究比较深入,把法制教育人才资源的理论优势与青少年法制教育规律相结合,取得比较理想的法制教育成效。此外,在全球互联、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通过网上法制教育工作平台,彰显法制正义,传播法制最强音,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法制引导。针对一些事关青年法制教育、事关法律尊严的敏感性法律事件或法律问题,要有正面的声音,从而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法制教育效果,借助网上法制教育平台提升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五)实施法制教育“强师工程”
目前,就国家层面而言,不仅重视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而且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质量。高校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借鉴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强化法制师资队伍建设对提升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2011年12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措施包括:“探索建立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制度”,“鼓励法学骨干教师到海外学习、研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团队”等,着力提升高校法学教师整体水平。此后,于2013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的通知》,《通知》对落实《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给出了细化的实施方案,并对具体操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合作机制,推动高等法学教育与司法实务相互融合,这一方面增强高校法制教育师资的整体实力,有利于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另一方面也将对提升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产生积极影响。
四、结语
总之,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高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全体大学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和社会上司法行政部门与法制工作者的积极配合。通过各方的相互协作,形成法制教育合力,使大学生树立法制思维,拥有法制精神,科学的认识法律,全面的理解法律,使法律知识进入头脑,法律精神引导行动,做到懂法用法,为法治社会的建设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姜美琴、章淑兰.网络时代学校法制教育:挑战、机遇与对策.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3).
[2]高久胜.网络化时代高校法制教育的理性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4).
[3]曾利、赵海程.信息时代高校法制教育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4]王彩婷、张旭.高校学生网络法制观教育问题探究.经济研究导刊.2015(10).
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范文4
一、创立一个联动机制
我校以建立法制教育规范机制为主导思想,建立了以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纪委、公安处、思政部、法律系等机构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的联动机构,负责协调、安排布置、实施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工作。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的联动机构的职责:党委宣传部负责“四五”普法、“五五”普法及有关法制教育精神的制定和安排,教务处负责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安排落实,学生处负责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稳定教育,思政部负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工作的安排实施,法律系负责模拟法庭工作的开展,纪委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实现了各部门分工协作,各施其能,共同推动我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抓好两个普法阶段
2001年以来,中央提出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根据陕西省对“四五”普法工作的具体部署,结合我校实际,突出特色抓重点,扎实有效地推进“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大学生也愈来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影响,为此,我校着重推进普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普及化,做到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法律知识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提高管理干部的法律素质与推进依法治校相结合,努力提高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修养,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四五”期间,我校党委宣传部、工会、党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分工负责,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按照《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陕教政〔2006〕20号)的规划部署,根据学校的特点,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我校从2006年起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实施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积极开展普法学法用法活动工作。
(一)加强制度化建设,为普法教育夯实基础
我校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等,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违纪、违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度规范,对违纪学生、违纪现象给以相应纪律处分。修订完善了《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管理规定》、《西安理工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工作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等管理文件,并编撰成30万字的《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管理规程》,使制度建设日臻完善,并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同时,我校建立健全了《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申诉处理暂行办法》,成立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另外,还设立了学生申诉信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办公室及时安排有关部门调查落实学生申诉情况,查证属实的,对责任人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在学生申诉处理过程中,严格制度、严肃程序,坚持回避制,保证委员会会议的合法人数,给学生以陈述、申辩的机会。每个环节都有书面材料及文书,并向学生说明学生具有上诉权。
(二)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法制教育稳步推进
我校针对新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采取学习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普法考试。我们逐班下发了《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由辅导员和班主任集中组织学习,通过主题报告会、班会、观看电影等形式,对新生进行“法与人生”的法制教育讲座和“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为主题的讲座。针对药家鑫交通肇事杀人案件,我校借此开展全方位的法制教育活动:组织安全教育课,进行安全法治主题教育,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举办思修道德教育专题报告会,学校及各院系领导带头走入学生中间、走上讲台作报告,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谈心,加大教育引导的力度;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活动,进行法律法规集中学习,反思该事件的恶劣影响及教训,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探讨药家鑫事件的成因及带来的深刻教训;组织学生撰写分析报告,分析药家鑫事件的成因,剖析自己对法律法规存在的模糊认识,从而提出自身的整改措施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更是普法教育的核心所在。我校高度重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教育,将宪法精神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之中。校团委、学生处通过举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团日活动,活跃学生的日常文化生活,将法制教育融入其中,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从点滴中增强法律意识。
(四)立足课堂,让法制教育进头脑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我校着力于让法制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根据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使学生学习并掌握我国基本法律知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为其他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选修法学二学位,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他们既成为法律知识的拥有者,又成为普法工作的实践者。
三、建设好三个教学渠道
(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传授法律知识的主课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绝不仅是简单地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合并在一起,而是一门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具有专门定位、特定内涵、特定任务的一门崭新课程。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研室针对新方案,结合我校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大胆创新,由过去单纯的填鸭式教育,改为启发式教学,传统授课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课本知识月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讲授、提问、讨论、案例分析自主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授课时我们注重采用启发、讨论、案例分析、互动、探究、自主学习等符合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教学形式,特别是采用了“理论讲授-实物信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即把每一个授课主题分为三个部分:理论讲授;资料、图片等演示;问题探究。在教学环节安排上,老师们普遍注重案例教学,每一章节、每一主题内容都精选案例,以案例导入主题,以案例提出思考问题,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的逻辑结构是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密切联系的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为切入口,帮助学生认识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强加,增进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以社会主义法理为基础,引导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进而通过阐释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二)以“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势政策课专题”为法律知识普及的辅助课堂
切实抓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于保证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我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顺利进行,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大中专学生安全教育有关问题的通知》(陕教稳〔2006〕8号)精神,我校于2006年9月下发了《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大中专学生安全教育“进教学计划、进课堂、有课时”的安排意见》(西理教〔2006〕45号)文件,对我校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有关事项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根据文件精神,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由学生处组织负责,从2006年始每年在新生秋季学期进行,并将安全教育列入总体教育教学计划,落实在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选修课中。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心理和生理健康、性道德与健康知识、网络安全知识、自然灾害防范等诸多方面。从2006年以来,我校学生处组织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教学工作,课前集体备课,课堂认真讲授,有计划地在新生入学后集中对其进行安全防范、遵纪守法、自我保护的教育,而对毕业生则重点进行心理和就业疏导教育,还利用节假日、国内外重大活动和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安全知识教育,力求将理论教育和鲜活的案例相结合,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增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努力营造安全教育的氛围,提高安全教育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我们还与公安处、后勤处、曲江管理处等单位共同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使学生学习安全救护、紧急避险方法,掌握自救、自护和逃生技能。并通过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校园文化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安全知识教育主题,营造安全教育氛围,提高安全教育教学效果。
(三)以“模拟法庭”为拓展的实践教育课堂
作为我校法制教育亮点之一的模拟法庭搭建了法律实践教育教学的平台。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多媒体硬件设施、当前生动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真实案例以及校内教师校外专家严谨深刻的分析,都吸引着广大学生观摩参与。每年举行l-2次的全校性开放式模拟法庭活动,将真实的法庭引入进校园,使法制教育更加生动直观,便于法律知识推广,法制教育效果尤为强烈,在专业外、校园内和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学生了解现行法律制度、认知司法实践、强化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开展的活动受到《光明日报》、《新华网》、《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和肯定。还有由法律专业学生组成“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经常自办学术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借助“3.15”消费者权益日、“12.4”法制宣传日、“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安全日与校外有关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制宣传活动,无偿法律援助案件,参与诉讼,为社会弱者提供法律帮助,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学法、用法、守法意识的同时既丰富了校园文化也扩大了学校影响。另外,我们还每年定期聘请法学知名学者和司法实践部门专家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辐射全校学生,强化理工科高校学科交叉特色,拓宽学生视野,拓展思考维度,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四、实现四个教育结合
(一)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
大学生往往被视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一优秀群体常常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可是,尚未完全脱离父母的庇护,又还未真正踏上社会的大学生们尚不具有把握现实的能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带来的是迷茫和彷徨;自我意识强但自控能力差;情绪方面的不稳定性与矛盾性等原因所引发的挫败、沮丧、偏激等负面情绪极易受到诱发而导致犯罪。2004年的马加爵案件,2010年的药家鑫案都属于情绪犯罪。我校相关方面注意到这种大学生犯罪新动向,及时在我校心理咨询的同时辅助以法律咨询的内容,帮助在校大学生学会理智思考,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人生负责。
(二)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法制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情况就,最主要的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来考察。新方案中,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改革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简单是两门课程的合并,更主要的是密切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同时也提升了法律教育的地位。
(三)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诚然,高等院校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特别像我校这样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主要培养专业技术的应用人才,但培养专业人才与通识教育可以并行不悖。而且专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往往偏向于技术主义、分析主义、经验主义;通识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则偏向于科学主义、整体主义、思辨主义,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教育教学更重高度、广度、思想性、人文关怀、哲学深度与创新性。在高等院校中两种教育教学互为补充,专业教育可以通识教育为塔底;通识教育可以专业教育方式为塔尖。法制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培养思维广度、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
(四)法制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1]法律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人的其他方面,如价值理念、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时时刻刻规约公民的行为。法制教育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提高综合素质。
五、坚持五个教育原则
(一)目的导向原则
法制教育专题及案例的选择、设计和讲解,都以树立正确法制理念、培养坚定法律信仰为目的,尤其突出法律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思想,强化法制意识。
(二)优势突出原则
我校法制教育的优势,既表现在教师的专业性强,理论功底扎实,还表现为案例选择突出典型和时代感,使学生体会到法制教育不是为了领会僵硬的法律规定,而是实实在在能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内容科学原则
法律从概念到理论,从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都有其极强的历史发展性和严谨的理论推理性,学会和尊重法律的科学性,有助于大学生知法懂法、学法用法。
(四)功能互补原则
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法制教育处于无可替代的独立位置,但这种独立不是孤立,法制教育从来都与德育、美育、及哲学历史学科的教育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五)形式多样原则
我校法制教育的形势可谓精彩纷呈,有学理分析的深入严谨,有典型案例的真实感动,还有东西渊源的异同比较等等,这些都给法制教育的课堂增添了活力,多种形式共用,既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真正使法制理念深入人心。
六、力求六个推动功能
(一)推动学生遵纪守法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2]当前大学生遵纪守法存在的很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因为不知法不懂法,而是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知法犯法,因此,遵纪守法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大学生遵纪守法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唤醒和强化他们的守法意识,使其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推动建设法治校园
高等学校要提高办学水平,就必须依法治校,这既是现代化高等学校制度的要求,也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依法管理,依法办学,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三)推动提高人文素质
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基地,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大学生“单向度”的倾向,促进大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既会“做事”更会“做人”,实现和谐的人的教育。
(四)推动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办学理念、学校校风、精神风貌和人才素质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4]物质文化绝不能包容校园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都应当是校园文化中主要的内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更重要。在课堂内外我校积极开展各种师生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12.4”法制宣传日、“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安全日等时机,组织各学院、各有关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广泛开展生动、有效的法制教育活动,特别是在“五五”普法阶段任务,经常组织开展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切实增强学生学法、用法、守法意识。
(五)推动拓展网络功效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法制教育必须借助这一新途径和新方法,高等院校在网络时代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创建高校、家庭、社会网络互动机制;研究开发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资源库;积极开发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技术系统。我校相关部门已搭建了网络法制教育平台,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但如何发挥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90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仍是我们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范文5
单一主体与双主体模式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两种模式。单一主体模式认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客体。双主体模式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来实现教育教学目的。辅导员法制教育双主体发展模式,是笔者在探索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双主体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双主体发展模式不仅强化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更注重双主体的发展性。辅导员既是教的主体也是教师发展的主体,大学生既是学的主体也是个体发展的主体,两者统一在教育的过程中,统一在独立、主动、探索、创新的发展进程中。主体性、包容性和发展性是双主体发展模式的主要特性。一方面,人是法制教育的主体。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大学生,两者在法制教育过程中都居于主体地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法制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人的发展是法制教育最根本的目的,这种发展是包容性的发展,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体现了辅导员和学生的和谐发展。在实践探索中,笔者倡导用人性的眼光正视个体的现实需求,将尊重、平等、民主、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法制教育的全过程中,注重辅导员和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对话取代强制,以交流、沟通、共享、探索的教育方式变革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辅导员和学生在法制教育过程中达到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使学生主动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辅导员自身在促进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修炼、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双主体发展模式秉持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党性、强调平等性、富含人文性、注重发展性。坚持党性,即要坚持法制教育的方向性、思想性,确保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强调平等性,即要解决辅导员和大学生的地位关系,维护好辅导员和大学生平等对话的主体关系。富含人文性,就是要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互相尊重、关心对方,讲人权、讲情感、讲道德、讲良心、讲大爱。注重发展性,就是要注重差异需求,关注个体发展,将法治思维内化为师生发展的推动力。
二、法制教育双主体发展模式的优势
双主体发展模式使教育主体由“我它关系”转化为“我你关系”,由“被动发展”转化为“自觉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相对于传统单一主体法制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双主体发展模式使法制教育由平面走向立体传统单一主体法制教育主要是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灌输式、说教式等单一化的方法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双主体发展模式则用“观念教育”代替“概念教育”,将单一灌输变为相互交流,让学生融入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和接受思想教育,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同时,双主体发展模式由传统经验教育转向现代科学教育,将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有机运用到法制教育过程中,建立起立体的发展模式。
(二)双主体发展模式使法制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传统单一主体法制教育模式呈现了辅导员对学生的单向作用力。这种单向作用力处于封闭型的强制性教育过程中,没有体现学生与辅导员的交互关系。双主体发展模式则重视民主,强化沟通,关注反馈,体现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双向思想交流。它是一个双向的开放系统。(三)双主体发展模式使法制教育由单一性走向共享性双主体发展模式弥补了传统法制教育单一主体的缺陷,主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鼓励辅导员用务实的态度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引导学生自主、自觉、自发地发扬和培育法治精神。这种模式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地互动、对话与交流,关注学生的信息反馈,支持辅导员借助多种教育手段和宣传媒介,与学生共享经验、共增阅历、共增智慧。
三、双主体发展模式下辅导员强化法制教育的路径选择
双主体发展模式下的法制教育路径就是辅导员与大学生结合形成学习共同体,借助某种手段实现双边互动,共同探索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法律知识,共同促进法制观念、法律意识、道德规范等思想的养成,进一步使大学生具备社会所要求的法律素养。通过总结实践经验,辅导员可以通过三条路径强化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一)以法治管理为载体,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突出法制观念教育管理育人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传统方法。法治管理是推进法制教育,培养法治人才的有效载体,它要求辅导员将法治理念和教育内容贯穿于日常管理始终,运用扁平化与网格化的管理方式,不断增强师生法治意识、优化管理环境,实现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法制育人的目标。法治管理的过程是辅导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过程。它体现了法制教育的双向互动关系,其实施过程应该抓住三个关键点。一是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规章制度具有约束性、规范性、程序性等刚性特征,突显着法律强制性特点。它是高校管理育人的依据,是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首先,辅导员要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坚持工作过程的规范性和程序性,对学生违纪行为依规处理,使学生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形成敬畏之心。其次,辅导员必须依照规章制度履行好职责,做到知章守纪。同时,学生依规依纪自觉加强对辅导员行为的监督,促使辅导员正确行使管理权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二是提升事务管理的艺术性。事务管理的本质是服务,目的在育人。辅导员应牢牢把握育人目标,深入学生实际,强化人文关怀,以人格魅力感召学生,用服务人性化弥补管理刚性化的缺陷,提高管理效率,增强育人效果。如: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提高班级制度管理的艺术性,注重学生干部培养任用艺术、班会组织艺术以及表扬与批评艺术等。尤其对违规违纪学生更要讲究艺术,给予更多关爱,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三是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动性。大学生是事务管理的落脚点,是管理内容的主要构成元素。管理不仅是辅导员的职责,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载体。应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达到“不令而行”的教育效果。
(二)以法治文化为载体,将学法与守德相结合,突出法治思维教育班级法治文化是班集体在发展过程中,成员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内容。建设班级法治文化是辅导员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是着力培养师生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是一种法治治理的理念与价值追求,其侧重于法律规则和法律手段的运用,强调依法办事,注重把法治变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模式。在双主体发展模式中,通过班级法治管理和法治文化的营造,将规则意识和民主管理意识上升为师生的主流意识。在涉及班级管理、队伍建设、学生奖惩、学生奖助等学生利益的重大事项中,辅导员和学生应该权责明晰、平等民主、依章行事、尽职履责、互相理解。二是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并重。法律与道德是规范师生的行为调节器,两者具有互补性。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制的保障。辅导员要主动把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实践和规律研究,着力把法治理念、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教育融入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中,使法治升华为学生的核心价值准则。三是开展法治校园文化活动。辅导员应激发青年学生热爱文化活动的特性,着力开展系列法制主题校园文化活动,以法制文化熏陶人,以法治理念引导人,以法治精神感染人。如充分抓住“3•15”消费者权益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送法下乡等宣传节点,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意识;抓住重大法律法规修订实施的契机,充分利用班级电子刊物、宣传板报等载体开展专题法制教育,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围绕重大法律事件,开展主题沙龙、法制讲座等对话交流活动,营造民主互动的校园法制氛围;举办法律知识趣味赛、模拟庭审、法院旁听、法律援助、廉政教育基地以及监狱参观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治公民意识。四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法制教育全过程。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是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坚强的意志是产生坚强法制意志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学生矫正人格障碍。因此,辅导员应采取“一人一策”的办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化解矛盾纠纷,强化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学生科学评价自我,积极消除人格障碍,解决违法行为的心理问题,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处置校园安全稳定隐患。
(三)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突出法律知识教育大众传媒是指多种形式的通讯手段。以大众传播为载体,是指辅导员通过运用传播工具,向学生宣传法制教育内容,使学生在信息传递中接受法制教育。双主体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以往法制教育“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模式,通过媒体建立双向交流和互动的教育机制,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真实表达认识和想法,从而真正达到宣传育人的目的。其方式方法主要有:
1.群体性法制宣传教育。辅导员将宣传骨干和爱好者组织起来,通过制作班级法制宣传报、电子期刊、网页、QQ群、博客、微信、飞信等大众传播工具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这种方式具有面广、量多、快速的特征,是一种群体化的法制宣传教育方式。
2.个体性法制宣传教育。辅导员运用书信、短信、QQ、微信、飞信等形式围绕共同法律话题与学生个体进行互动交流,这个过程就是个体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它要求辅导员必须确定话题,以案说法、以事说理;必须平等交流,充分理解运用法纪规章;必须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心理疏导、谈心谈话等方式相结合,做到真挚、真切、真心。
3.强化规范网络法律行为。辅导员运用大众传媒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法律教育的最好示范。通过与学生骨干的合作共事、群体性的网络共享、个体化的网络沟通,辅导员潜移默化地将网络法律法规思想传输给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规范大学生网络法律行为,增强学生的网络自我保护能力,正确维护自身网络合法权益。
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案范文6
(一)性质定位问题
当前对法制教育性质的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高校法制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并不是将法制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明确法制教育和法学教育的真正意义。法学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使学生树立起法律精神,培养起学生的法律意识。但它们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法制教育面向的是所有全面发展的公民,而法学教育则是针对专业型的法律人才进行培养。在教育的内容上,法制教育主要培养人们的法律观念,形成良好的素质,而法学教育则是重视培养人的系统法律知识和制度等。在我国的高校法制教育中,很多的教师都将其性质混淆,将道德与法制之间的本质联系分离,使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产生对立的关系。当前,大学生犯罪的案件一直不断出现,主要原因并不是学生不懂法律知识,而是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所扭曲,学校并没有重视起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当他们丧失了道德的控制之时,就会产生邪恶的想法,使得犯罪事件发生。因此,高校法制教育应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使学生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守法。
(二)目标定位问题
在高校的法制教育目标定位上,有的人认为法制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普及教育,而有的人则认为是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这些法制教育目标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些片面,将法制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混为一谈。这样的教育只是淡村的进行法律知识概念教育,导致学生在课堂教育中根本没有真正的领悟法律知识,同时在法律意识上也得不到强化,使得法制教育课堂起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的法制教育课堂应把握住有限的教育时间,明确教育目标,提升教育的效果。
(三)教育内容和方式定位问题
我国高校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将法制教育当做一门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领导对此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育上没有做到真正的法制教育融合,教学内容比较知识化、概念化。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对法律缺乏真正的认识,导致学生学法而不懂法,懂法而不守法。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首先在法制教育的教材内容设置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材中主要是对法律知识的论述,使得教师也很难对内容进行拓展。其次,教师的专业水平有所欠缺,一部分法制教育的教师并非法律专业出身,对法律知识自身也很难把握,在教学中自然无法正确的组织教育。而对于教育的方式来说,近年来相关人士也一直在不断的进行研究,但强化民主法制建设、建设网络化的法制教育课堂等都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
二、对高校法制教育正确的进行定位
(一)正确定位法制教育性质
高校法制教育中应重视起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应牢牢的把握住“德”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当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将法制教育包括在了政治教育当中,而政治教育则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一部分。此外,我国关于学生的法制教育文件中明确的规定了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内容。因此,高校一定要积极的对法制教育进行改革,重视起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
(二)正确定位法制教育目标
对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进行正确的定位,有利于高校的法制教育活动开展,有助于指导培养方案。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已经有所提高,但法律素质却迟迟得不到提升。因此,高校法制教育应将重点内容放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对高校的法制教育进行及时的更新,保证与时代接轨,将法律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学生的重点。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我国未来发展中的优秀人才[2]。对此,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就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而健康的意识。
(三)正确定位法制教育的内容
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只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而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正确的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应培养学生的正确法律观点,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素质。法制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大学法制教育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法律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即使学生记住了这些法律知识,了解了法律条文,但也无法避免学生的犯罪事件发生,因为法律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一旦出现了新的条文和规范,薛恒所学的法律条文就不能再起到作用。因此,在高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上,应将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放在首位,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法律条文和法律知识教育。在高校的法制教育方法上,学校应采取综合性的教育方式。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任何的单一教育方式都很难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采取多样化、综合性的方式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3]。例如教师可以在理论课中结合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利用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增加法制教育的有趣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效果得到提升。